孙斌;于生元;蒲传强;郎森阳;黄旭升;刘军;朱克
脉冲振荡法(impulse oscillometry,IOS)是根据强迫振荡的原理,测定不同脉冲频率下受检者呼吸阻抗来分析气道阻力的.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maximal expiratory flow-volume curve,MEFV)是通过对用力呼气气体流速和容量分析来反映肺通气功能的.我们于2001年5~10月对88例哮喘患儿分别用IOS和MEFV方法测定肺功能,对两种方法的各项指标作相关性分析,探讨IOS用于监测哮喘儿童肺功能的优势.
作者:向莉;刘世英;张琪;李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海马苔藓状纤维(mossy fiber, MF)发芽在癫发生发展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Timm′s硫化银染色法和尼氏染色法,对反复惊厥过程中不同阶段遗传性癫易感大鼠模型--P77PMC大鼠海马的结构以及惊厥行为的改变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反复多次听源性惊厥样发作可导致P77PMC大鼠海马CA1区的部分神经元缺失和海马齿状回内分子层出现明显的MF发芽表现;并能使其听源性惊厥样发作的潜伏期显著缩短,而惊厥发作的持续时间明显延长.结论在遗传性听源性惊厥,这种脑干起源但迅速泛化为全身性惊厥发作的癫动物模型,也有海马内神经元缺失和MF突触重组的表现.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在经历足够多次的反复惊厥发作后,可发生海马苔藓状纤维发芽和神经元缺失;另外单纯惊厥的反复发作还能导致P77PMC大鼠惊厥加剧、惊厥易感性增高.在反复听源性惊厥过程中,P77PMC大鼠惊厥易感性增高的行为改变在海马发生明显的结构性变化之前就已发生,即脑内兴奋性增高的功能性改变要早于海马的结构性变化.
作者:赵世刚;姜玉武;罗强;吴希如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窒息的并发症,可导致神经系统各种功能障碍,如脑瘫、癫、学习无能和智能发育迟缓等.研究表明,海马CA1区对缺氧缺血损伤敏感,而海马是与学习记忆有关的重要脑区之一.海马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是高频刺激传入纤维所引起的海马突触传递效能的持续性增加,被认为是在突触水平研究学习和记忆的模型[1].为此,本实验通过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观察HIBD对远期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并应用离体海马薄脑片微电极记录技术,对HIBD后大鼠海马LTP进行研究,从而探讨HIBD影响学习记忆的神经机制.
作者:谢集建;陈宝芳;刘忠武;常燕群;杨勇;李涛;潘同国;麦根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头孢硫脒(Cefathiamidine)是我国研制并应用于临床的第一代头孢菌素[1],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血浓度高,组织分布广,临床疗效好,副作用少等优点.2001年7月~11月,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北京儿童医院等5所医院儿科对应用广州白云山总厂生产的注射用头孢硫脒(商品名仙力素)[批号0106041],进行了多中心开放临床观察,以观察该药用于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的疗效、安全性等,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全国儿科头孢硫脒多中心观察协作组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近年来,潮气呼吸分析成为研究肺通气和肺机制的新技术,它以其无创性、不需患儿特殊配合、重复性好、简便易行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婴幼儿潮气呼吸分析现已在我国少数医院应用.
作者:吴美思;葛传生;田曼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脑电图的癫样放电与癫发作有高度相关性.发作间期的癫样放电常提示脑内有癫刺激区(irritative zone).但有些人从未出现过癫发作或仅偶然有癫发作,脑电图却长时间存在数量不等的癫样放电,特别是在睡眠期.仅有脑电图上的癫样放电而不引起临床可见的癫发作称为临床下癫样放电(subclinic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s, SED).一般来说,仅有脑电图的癫样放电而无癫发作不足以诊断癫,也不需要给予药物治疗.但频繁或长期的癫样放电会对脑功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应采取什么样的治疗策略,是临床经常遇到的问题.本文对近年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回顾.
作者:刘晓燕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儿女,4岁,因呕吐1 d,阵发性抽搐11 h来我院急诊治疗.患儿于13 h前因饮食不当引起上腹部不适,非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发热及抽搐.在当地卫生室肌注胃复安10 mg,共2次;并给胃复安5 mg口服2次.2 h后患儿出现全身抽搐,双眼上翻,呈阵发性发作,每次持续约6 min,抽搐间隔时间不定,以后每次抽搐时间逐渐延长,间隔时间逐渐缩短,并出现昏迷.期间未给予任何药物治疗.体检:腋温37.5℃,患儿面色发灰,呈昏迷状态,呼吸节律不齐,出现点头呼吸及双吸气,双侧瞳孔不等大;颈软,双肺痰鸣音,心率70次/min,律齐,无杂音,心音低钝,腹部正常,双下肢肌张力稍强,病理反射未引出.血、尿常规及肝功能均正常,脑脊液正常,Ca2+、K+、Na+、Cl-均在正常范围.
作者:牛晓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检测我国健康新生儿静息能量消耗值(REE),评估不同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通过开放式间接能量测定仪(DeltatracTMⅡ,芬兰)对154例出生体重2 500~3 999 g的健康新生儿(男75名,女79名)进行REE检测,与Schofield预计公式所得的预计值进行比较,同时比较性别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REE的影响.结果健康新生儿的REE平均实测值为(201.8±25.4)kJ/(kg*d),预计值为:(226.1±4.8)kJ/(kg*d),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预计值比实测值高出12.04%.性别及分娩方式对新生儿REE无影响.结论现有的预计公式并不适用于临床估算新生儿能量消耗,对新生儿进行间接能量测定是了解其能量消耗的较好方法.本研究推荐中国健康新生儿(出生体重2 500~3 999 g)静息能量消耗值为(201.8±25.4)kJ/(kg*d),95%可信区间为(152.0~251.6)kJ/(kg*d).
作者:陆长虹;蔡威;汤庆娅;冯一;于黎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拔管后肺不张是机械通气比较常见的并发症[1],病情多凶险,以往对此类患儿大多采用再次上呼吸机治疗.1993~1997年起我科对拔管后肺不张患儿施行单纯气管冲洗术,疗效显著,且避免再次上机.
作者:曹绪梅;虞人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随着儿科急诊医学的发展及ICU的开展,危急重症患儿抢救成功率逐渐提高.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PCIS)(草案)[1]已经在临床试用多年,尽管它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也起到了巨大作用.而PCIS表格繁琐复杂,难于记忆和查对,不利于危急重症病情的快速判断.我们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基础上将其制作成卡片,直观小巧,实用方便.当然,此卡还需要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完善,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崇娟;张宛夏;肖春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炭疽(Anthrax)是一种由炭疽杆菌(B. antracis)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有蹄类哺乳动物,如牛、马、羊、猪、犬,人类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吸入或食入病菌而致病.公元前300年希波克拉底就已描述此病,它曾经在全球范围出现暴发流行,因其本身的生物学特征及感染方式而被人们作为生物武器用于战争.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后,陆续出现炭疽感染患者,已确诊22名,11例为皮肤炭疽,11例为吸入性炭疽,9名吸入性炭疽患者曾经接触过装有炭疽杆菌的信件,其中6人死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该病深入了解.
作者:徐婷婷;沈叙庄;杨永弘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全(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 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遗传运动障碍性疾病.同义名如伴有明显昼夜间波动的遗传进行性肌张力不全(HPD)或Segawa病、多巴反应性波动性肌张力不全、少年遗传性肌张力不全-帕金森病等.大部分在儿童期起病,国内报道较少.1999年1月~2001年1月,我科收治4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斌;于生元;蒲传强;郎森阳;黄旭升;刘军;朱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糖皮质激素迄今为止仍然是治疗支气管哮喘为有效的一线药物,吸入糖皮质激素(ICS)能够减少激素全身用药所带来的副作用.随着认识到即使是轻微的哮喘其气道也存在着明显的炎症反应,ICS已经开始用于治疗初次诊断为哮喘的患儿.现就近几年关于儿科应用ICS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如何合理使用ICS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施焕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发育期营养不良伴发癫持续状态对海马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新生细胞,β微管蛋白Ⅲ (βⅢ tubulin, TuJ1)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分别标记早期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单、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幼鼠海马的神经发生.结果营养良好(N)组和营养不良(M)组幼鼠癫发作的潜伏时间差异无显著性 [(12.4±2.6)min与(11.9±2.9)min, P>0.05].组织学染色示各组幼鼠海马部位均无明显的神经元丢失.各组幼鼠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数,营养不良+惊厥组(MS组,374±18)和营养良好+惊厥组(NS组,312±24)分别明显高于营养不良组(M组,303±20)和营养良好组(N组,269±18)(P均<0.01),而M组和MS组分别明显高于N组和NS组(P均<0.01).BrdU阳性细胞中,约有60%的BrdU阳性细胞同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TuJ1,5%~10%的BrdU阳性细胞同时表达神经胶质特异性标记物GFAP.结论早期营养不良没有改变幼鼠在海藻酸致过程中惊厥的易感性和行为表现.营养不良和癫持续状态均可促进幼鼠海马齿状回新生细胞的增殖,营养不良伴发癫持续状态时这种增殖将进一步加强,而且大多数新生细胞分化为早期神经元.
作者:王艳玲;孙若鹏;雷革非;李保敏;王纪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儿童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远期预后.方法对39例发作性睡病患儿进行睡眠脑电图监测,结合临床特点进行诊断,采用哌醋甲酯治疗,并进行远期随访.结果39例患儿均有过度或发作性的白天睡眠,35例有夜间睡眠紊乱,36例伴猝倒,9例伴睡眠瘫痪,19例出现睡眠幻觉,6例伴有自动症样行为.睡眠脑电图监测显示38例平均睡眠潜伏期<5 min,有2次或2次以上直接进入快速眼动相睡眠;1例睡眠周期正常.随访23例,随访1年以上者17例,其中10例采用哌醋甲酯治疗,7例白天的过度睡眠得到改善,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大多数患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心理和学习问题.结论发作性睡病是一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伴随终生,应根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睡眠脑电监测结果作出早期诊断,对患儿应予长期的治疗,并加强对患儿的管理和教育,以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荣;秦炯;刘晓燕;冯保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婴儿良性癫的发作特征、脑电图及治疗反应,探讨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出生后3~24个月内起病,排除热性惊厥、症状性癫及发育异常的婴儿惊厥进行临床观察及录像脑电图(VEEG )监测,并随访治疗效果和远期预后.结果 42例经2年以上随访确诊为婴儿良性癫.其中3例有良性婴儿惊厥家族史,19%惊厥伴有轻微腹泻,67%为短期内频繁发作,无癫持续状态.3例VEEG监测证实分别为起源于颞区、枕区及多灶性的部分性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背景正常,24%睡眠中有Rolandic区小棘波.39例接受抗癫单药治疗,平均用药时间9个月,3例未用药物治疗,起病1年内发作均消失.结论起病早期具有以下特征应考虑有婴儿良性癫的可能:①起病年龄在3~12个月,不超过24个月,可有婴儿良性惊厥家族史;②发病前后精神运动发育正常;③发作无诱因,或仅有轻度腹泻等非特异性感染;④以部分性发作为主,可继发全身性发作,起病时发作可以很频繁,但无癫持续状态;⑤发作间期脑电图背景正常,无典型癫样放电,可有睡眠期Rolandic区小棘波;⑥神经影像学正常.
作者:刘晓燕;姜玉武;吴惧;冯保蓉;张意萍;林庆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神经电生理与神经影像学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在癫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又有重要突破.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暨第七届亚洲大洋洲小儿神经联合大会较集中地展示了这方面的成就,同时也显示出我国在这一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我国约有500万~600万癫患者,其中一半在儿童期发病[1].
作者:蔡方成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围生期窒息所致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是引起新生儿死亡或其后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探索安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是当今研究的热点.我们应用7-硝基吲唑(7-NI)治疗HIBD动物模型,观察大鼠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和丙二醛(MDA)水平及其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旨在对7-NI的作用机制作进一步探讨,并为临床治疗HIBD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殷宪敏;李丽;杨明峰;陈昌伟;李睿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点是起病急,传染性强,流行广泛,传播迅速,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小儿流感的临床特点既与流感病毒(IFV)的特性有关,又与小儿年龄和免疫状况以及流行情况有关.
作者:董宗祈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