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小雅;杜立中;杨灵飞;沈宏强
小儿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多采用联合化疗序贯治疗,我们应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美罗华,rituximab)联合化疗1例,现介绍如下.
作者:郝良纯;张立忠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例1 男,8个月,因发热2 d,伴干咳入院.患儿母亲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确诊病例,患儿于母亲病后第6天发病,相同密切接触情况下患儿父亲一直未发病.体检:体温38.3℃,生命体征平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干、湿啰音.
作者:王惠玲;申昆玲;韩彤立;王静;刘颍中;曾津津;殷菊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在不同氧浓度下吸入CD11b不同浓度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对实验性胎粪吸入性肺炎肺损伤及肺中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表达的影响,为对该病是否适宜早期NO吸入干预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建立胎粪吸入性肺炎模型兔,对常频机械通气下的胎粪吸入性肺炎家兔在21%或100%的氧浓度下分别给予6×10-6、10×10-6、20×10-6的NO干预12 h,通过图像分析处理测量肺泡间隔平均距离,病理切片检查评估肺损伤程度;测定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活性,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的表达.结果在相同氧浓度下,NO吸入能显著改善氧合.病理结果表明,各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均可见严重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到肺间质,轻到中度的肺出血、肺水肿、肺透明膜形成以及中性粒细胞移行到肺泡腔,各吸入NO干预组上述病理变化均有减轻趋势.相同氧浓度下10×10-6、20×10-6的NO 吸入干预组肺MPO活性分别显著低于非干预组(P均<0.05);100%氧浓度下20×10-6NO干预组MPO活性显著低于21%氧浓度下同一NO干预组[(1.4±0.3) U/g vs (2.0±0.1) U/g,P<0.05].在21%或100%氧浓度下,10×10-6、20×10-6NO干预组与非干预组间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CD11b的表达(平均荧光强度)差异显著,表现为NO吸入后CD11b表达显著降低(P均<0.05);在不同氧浓度下同一NO浓度干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各组肺泡间隔距离及肺湿/干重比、平均动脉压差异无显著意义,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在正常范围之内. 结论 NO吸入可以通过抑制肺组织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CD11b的表达而减轻中性粒细胞在肺组织的扣留及MPO的活性,起到潜在的抗炎作用.对胎粪吸入性肺炎,早期吸入NO进行干预可望减轻肺损伤,其合适的NO吸入浓度可能是(10~20)×10-6.
作者:龙小雅;杜立中;杨灵飞;沈宏强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以急性进行性呼吸窘迫、持续性低氧血症和肺水肿为特征的、病死率很高的临床综合征.文献报道成人发病率为3~14/10万[1],小儿尚未见相应报道.为了解上海市小儿ARDS在各医院的发病情况,我们对2001年3月~2002年2月上海四所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中ARDS发生率及临床特征进行调查.
作者:陆铸今;王莹;汤定华;密越群;孙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患儿女,15 h,因呼吸困难12 h入院.患儿为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 Apgar评分1、5 min 9分,10 min 10分.生后3 h出现呼吸困难,青紫,伴频繁抽搐.经鼻导管吸氧青紫无缓解.体检:体温不升,脉搏 150次/ min,呼吸 26次/ min.反应差,全身皮肤青紫.前囟平坦,张力不高,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呼吸深大不规则,心肺听诊无异常.
作者:安正红;常平;封志纯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GC)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和脓毒症(sepsis)的疗效一直存在争议.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使人们对上述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及GC的应用有了新认识.近研究证实,过度放大的机体防御反应(host defense response, HDR)及其所致的外周GC抵抗和相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致使应用GC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较以往有了明显改变.
作者:周涛;樊寻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了解艾滋病高发区儿童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情况.方法对某艾滋病高发农村高危育龄妇女及其年龄小于15岁的子女进行现场询问调查和采静脉血作HIV检测.结果 159名儿童中37例HIV阳性,其中33例为母婴途径感染,占89.2%,3例经输血感染,占8.1%,其他途径感染1例,占2.7%.HIV母婴传播率为38.4%(33/86).艾滋病状态母亲组母婴传播率(68.8%,22/32)显著高于HIV携带状态组(20.4%,11/54),P<0.05.37名感染儿童中12例发展成艾滋病, 4例死亡,其中2例死于结核.33例中31例造成母婴传播的HIV阳性妇女在孕产前未作HIV检测,占93.9%.8名妊娠期HIV阳性妇女,1例艾滋病病情加重,2例自然流产,2例经规劝终止妊娠,3例继续妊娠.结论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HIV的主要途径.未对高危生育期妇女进行有效的HIV监测及咨询,未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是造成儿童HIV/AIDS的主要原因.亟需采取相应的对策控制HIV进一步蔓延,保护AIDS高发区妇女及儿童的健康.
作者:庄柯;桂希恩;骆嘉拉;王晓榕;苏擘;张永喜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建立缺口-连接酶链反应(gap ligase chain reaction, G-LCR)诊断新生儿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感染.方法根据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基因设计两对探针,应用LCR技术扩增衣原体标准株DNA,并用于检测328例新生儿肺炎鼻咽拭子标本中的沙眼衣原体,在敏感性、特异性方面与传统的细胞培养法进行比较.结果 G-LCR可检测出两个衣原体原体;可扩增5种沙眼衣原体标准株 DNA,不扩增鹦鹉热衣原体及其他细菌DNA,显示出很高的特异性.328例鼻咽拭子标本中,G-LCR扩增检出67例阳性,培养检出60例.经结果不一致分析后,共检出69例阳性,阳性率为21%.以扩大标准为金标准判断,G-LCR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6%、100%、100%和99.6%,而培养则分别为86.9%、100%、100%和96.6%.结论 G-LCR检测新生儿沙眼衣原体感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G-LCR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核酸扩增方法.
作者:韦红;吴仕孝;余加林;杨军;刘官信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例1 患儿男,1岁8个月,因发热、咳嗽半个月入院.既往无反复呼吸道感染症状.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新法接生.母孕期体健.
作者:蔡晓红;朱利斌;赵志光;杨美高;谢了武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自2002年11月在中国广东发现第一例病例以来,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便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加拿大等地迅速蔓延,截至5月20日已累及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患病人数7 919人,累计相关死亡人数662人.
作者:顾绍庆;朱启镕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简化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分析用简化评分系统评估患儿病情的效果,以期更好地适用于基层医院.方法对14家三级医院的1 036例患儿,于入院第1、3、7天及出院或死亡时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原评分10项指标中,依次减去动脉氧分压(PaO2)和pH、BUN或肌酐、血钠和血钾,余8、7、5项指标,原评分分别乘以0.8、0.7、0.5形成新的评分系统.分析简化评分系统评估病情与原评估方法的符合率(应>80%)及二者的相关性,观察简化后评分体系的病死率变化与原评分法是否一致.结果首次评分减去2、3、5项指标后,与原病情评估一致的病例分别为82.6%(856/1 036)、80.7%(836/1 036)、69.9% (724/1 036),显示用5项指标评估病情符合率较低.简化后第3、7天和末次评分,与原病情评估符合率为81.5%~97.1%.简化前、后有良好相关性(r=0.629~0.948, P均<0.001).简化后4次评分,非危重、危重、极危重组病死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 =86.13~740.33,P均<0.001),即评分越低,病死率越高.在同一病情状态下,简化前后的病死率变化不大.如极危重组首、末次评分原病死率为29.8 %、67.4%,简化后病死率分别为30.0%~27.9%、66.3%~64.4%.结论首次评分减去2项指标、其余各次评分减去5项指标后的病情评估与原评分法基本一致.用简化后的评分体系评估极危重、危重、非危重组间的病死率,差异仍有非常显著性,其病死率变化趋势与原评分体系一致.
作者:简化小儿危重病例评分试用协作组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的一种传播迅速、病死率极高的恶性病.我国目前HIV感染人群已超过100万(2002年),且大多数集中在生育期成人.如果控制不好,10年后HIV感染者可能超过1 000万.HIV感染的母婴传播率高达22%~65%.小儿HIV感染与成人比较,其发生率增长快、潜伏期短、疾病进展快、死亡率高.因此小儿HIV感染和AIDS防治已成为我国儿科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紧迫任务.本建议适用于各级儿科医疗机构对HIV感染和AIDS患儿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消化学组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ɑ)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儿童川崎病的易感性和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检测TNF-ɑ和IL-10基因启动子区4个多态性位点,对96例川崎病患儿及160例正常对照儿童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中国汉族健康儿童TNF-ɑ基因-308(A/G)位点等位基因频率与日本人和美国白人正常人群相近;而IL-10基因-1082(G/A)、-819(C/T)、-592(A/C)3个位点等位基因频率与英国正常人群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2)TNF-ɑ基因-308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川崎病组和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IL-10 -1082、-819、-592的3个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和单体型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3)临床表型分析发现,TNF-α-308 A基因型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非敏感型川崎病患者中的发生频率高于TNF-α-308 G基因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67% vs 5%,χc2=90.48,P<0.01),前者发生静脉注射用IVIG非敏感型川崎病的相对危险度(RR)是后者的42.25倍(RR 95% CI=15.81~112.88,P<0.01).IL-10-1082A/-819T/-592A单体型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患者中的发生频率高于Non-ATA单体型,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52%vs 20%,χ2=18.36, P<0.01), IL-10基因启动子区ATA单体型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RR是Non-ATA单体型的4.26倍(RR 95% CI=2.20~8.25,P<0.01).结论 TNF-α、IL-10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可能是影响川崎病疗效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杨军;李成荣;李永柏;李若馨;孙来保;黄惠君;王国兵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和层粘蛋白(LN)在重型β地中海贫血(简称β地贫)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测49例重型β地贫患儿和41例正常小儿血清HA、PCⅢ、CⅣ、LN水平,其中45例地贫患儿行肝组织学检查,进行肝纤维化的对比研究.结果β地贫组血清HA、PCⅢ、CⅣ、LN四项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小儿组(P<0.01),HA、PCⅢ水平与纤维化分期呈低度正相关(r=0.379、0.455,P均<0.05),CⅣ及LN水平与纤维化分期无显著性相关(r=0.312、0.310,P均>0.05).四项指标联合诊断肝纤维化的判别函数为:0.002 HA+0.003 PCⅢ+0.002 CⅣ+0.006 LN-1.859.判断的准确率为82.16%, 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价值和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93.88%、68.29%、77.97%和90.32%.HA、PCⅢ水平的升高与肝脏铁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r=0.342、0.305,P均<0.05).结论血清HA 、PCⅢ在重型β地贫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高于CⅣ及LN,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作者:徐宏贵;方建培;黄绍良;李海刚;钟凤仪;郭海霞;苏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本实验研究了131I标记的抗CD45单抗在正常4~6周性成熟前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情况,并根据美国医学内照射辐射吸收剂量委员会(MIRD)提出的方法,应用MIRDOSE 3.1程序中10岁儿童标准数据模型计算出主要脏器的内照射吸收剂量,以估测该单抗在儿童体内对淋巴造血组织的选择性照射效果.
作者:吕慧;柴忆欢;徐杰;范我;许玉杰;朱玲琍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研究证实,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EGF)对防治缺血缺氧性肾损伤有重要作用.同时,对胚胎肾发育的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对肾脏的发育和成熟起主要促进作用[1].EGF和TGF-α共同作用于一个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研究肾组织EGF和TGF-α及其受体EGFR在宫内窘迫时的动态变化,无疑对指导临床应用EGF防治围生期缺血缺氧性肾损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吴捷;刘雪雁;高红;王伟;魏克伦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未完全发育成熟,其功能与儿童和成人有较大差别.为探讨新生儿免疫功能的特点,1999年5月至2000年6月,我们将正常儿童和成人作为对照,研究正常新生儿脐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浆一氧化氮(NO)、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E-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E-ICR)等免疫指标的变化,为新生儿的免疫学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刘敬;申鲁生;孙绍勇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患儿女, 33 h,第4胎第2产,胎龄38-1周,生后18 h发现皮肤黄染,经皮测胆红素127.5 μmol/L,逐渐加深,生后33 h入院.体检:贫血貌,皮肤黄染,反应尚可,心肺腹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WBC 17.4×109/L,N 0.58, L 0.42,Hb 113 g/L,RBC 2.69×1012,PLT 163×109/L, Ret 0.054,血清总胆红素142 μmol/L,红细胞压积0.255(动脉血),血型血清学检查:
作者:汪洁;陈理华 刊期: 200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