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青;马彦丽;翟利民;于水;董伟;曹秀娟;杨新华
目的 随着乳腺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治愈乳腺癌的同时追求更佳的术后乳房形态是外科医生与患者共同的追求.本研究综合运用肿瘤整形技术个体化修复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后的局部缺损.方法 2003-01-01-2017-01-01医院收治单侧乳腺癌患者9例.由乳腺外科医师实施乳腺癌切除保留乳房手术,根据患者临床病理情况决定是否保留乳头乳晕.整形外科医师根据患者术前乳房形态和术中患侧乳房组织缺损情况,选择肿瘤整形的修复方法.即刻修复病例8例,1例采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同侧乳房外侧缺损;背阔肌肌皮瓣转移4例,其中1例形成同侧背阔肌肌皮瓣及肌瓣,分别修复乳房内侧象限缺损及腋窝淋巴清除后的缺损;2例采用肋间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保留乳房术后的局部缺损;1例乳腺癌合并双侧巨乳者采用巨乳缩小技术修复乳房中央区缺损、双叶瓣法即刻乳头再造并行对侧乳房的缩小及上提.二期修复病例1例采用双侧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修复乳房局部缺损.结果 9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出现乳头乳晕血运障碍及局部皮瓣的血运障碍,乳房形态对称,手感柔软,无大范围硬结及血肿,未出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对术后乳房形态满意.放化疗后未见切口并发症.随访20~122个月,乳房形态稳定,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综合运用肿瘤整形技术有助于提高乳腺癌患者保留乳房手术成功率并获得良好的乳房形态.
作者:毕晔;穆籣;李巍;宣立学;杨锴;李广学;刘岩;杨巧;曹赛赛;王偲;臧荟然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FGFR4 rs35185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然而能否增加恶性肿瘤易感性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FGFR4 rs351855多态性与恶性肿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纳入29项病例-对照研究,其中包含9281例恶性肿瘤患者和10366名健康对照,利用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评估该基因多态性与肿瘤发病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所有基因模型中均发现,FGFR4 rs351855中Arg388(突变型)基因能够增加恶性肿瘤的易感性(纯合基因:OR=1.24(1.12~1.36),P<0.001;杂合基因:OR=1.07(1.00~1.14),P=0.033;显性基因:OR=1.11(1.04~1.14),P=0.001;隐性基因:OR=1.18(1.08~1.29),P<0.001;等位基因:OR=1.10(1.05~1.15),P<0.001),尤其是在乳腺癌(纯合基因:OR=1.70(1.33~2.16),P<0.001;杂合基因:OR=1.27(1.08~1.48),P=0.001;显性基因:OR=1.33(1.45~1.55),P=0.009;隐性基因:OR=1.43(1.15~1.79),P=0.002;等位基因:OR=1.27(1.14~1.42),P<0.001)、前列腺癌(纯合基因:OR=1.34(1.01~1.66),P=0.006;杂合基因:OR=1.16(1.02~1.32),P=0.025;显性基因:OR=1.20(1.06~1.35),P=0.004;隐性基因:OR=1.29(1.06~1.58),P=0.012;等位基因:OR=1.17(1.07~1.29),P=0.001)及口腔鳞状细胞癌(显性基因:OR=1.20(1.00~1.44),P=0.048)中作用明显.在亚洲人群中,Arg388增加了恶性肿瘤易感性(纯合基因:OR=1.38(1.22~1.56),P<0.001;杂合基因:OR=1.12(1.02~1.23),P=0.018;显性基因:OR=1.19(1.09~1.30),P<0.001;隐性基因:OR=1.27(1.14~1.42),P<0.001;等位基因:OR=1.16(1.10~1.24),P<0.001).结论 FGFR4 rs351855 Arg388基因可能会增加恶性肿瘤的易感性,尤其是在前列腺癌、乳腺癌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作用明显,FGFR4 rs351855可能会成为恶性肿瘤发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作者:李杰;高夏欢;姜东宝;肖闯峰;叶延伟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近年来研究显示,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关于LncRNA与直肠癌的关系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拟探讨LncRNA AC010145.4在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2012-01-01-2016-12-30收治的直肠癌患者122例、原位癌组织20例、非典型增生组织30例及32例正常直肠组织,通过QRT-PCR法检测LncRNA AC010145.4在正常-非典型增生-癌旁组织-原位癌-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及临床意义.结果 与癌旁组织(1.310±0.092),非典型增生组织(1.550±0.087)及正常直肠组织(1.215±0.143)比较,LncRNA AC010145.4原位癌组织中(2.770±0.650)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15,P=0.001.与原位癌及癌旁组织比较,LncRNA AC010145.4在直肠癌组织中表达(8.786±0.335)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30,P<0.001.LncRNA AC010145.4表达与疾病分期(χ2=15.462,P=0.001)、淋巴结转移(χ2=4.928,P=0.026)、远处转移(χ2=4.439,P=0.035)、肿瘤分化(χ2=14.326,P<0.001)、血清CEA水平(χ2=10.244,P=0.001)及患者的生存状态(χ2=42.911,P=0.001)相关.此外,高表达LncRNA AC010145.4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13.17±1.36)个月]较低表达者[(27.85±1.23)个月]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6,P<0.001;低表达LncRNA AC010145.4患者的总生存时间[(43.19±1.84)个月]较高表达者[(26.68±2.02)个月]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78,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LncRNA AC010145.4表达是直肠癌独立预后因素,HR=2.850,P<0.001.结论 LncRNA AC010145.4在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是直肠癌潜在的预后评估分子标志物.
作者:刘浩;何阳科;李巧兰;朱学强;赵凤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泛素结合酶E2C(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E2C,UBE2C)在多种癌症中过表达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但关于UBE2C在卵巢癌中的具体作用及潜在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UBE2C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潜在功能.方法 Oncomine及人类蛋白质图谱(the human protein atlas,HPA)在线数据库分析UBE2C在正常卵巢组织及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6-12-01-2017-05-01手术治疗的72例卵巢组织标本,其中卵巢癌组织45例,正常卵巢组织26例,采用RT-qPCR法检测UBE2C表达水平.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下载卵巢癌组织中关于UBE2C的RNAseq数据及临床数据,分析UBE2C表达与卵巢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探讨UBE2C在卵巢癌中的潜在功能.结果 Oncomine及HPA数据库分析结果均提示与正常卵巢组织相比,UBE2C在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RT-qPCR验证结果显示,UBE2C在正常卵巢组织及卵巢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分别为1.023±0.102、3.457±0.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4,P=0.0091.TCGA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过表达的UBE2C与卵巢癌患者的不良组织学分级相关,χ2=5.684,P=0.017.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UBE2C可能是卵巢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HR=1.324,95%CI:1.003~1.749,P=0.04.GSEA分析结果表明,UBE2C在细胞周期调控及同源同组修复通路相关基因集中高度富集.结论 UBE2C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为将来UBE2C抑制剂在卵巢癌治疗的临床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陈颖;毕芳芳;王丹丹;杨清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表明,在恶性肿瘤患者体内,普遍存在着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逸的一种微环境,使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本研究将检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前后外周血中髓源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和调节性T细胞(Tregs)的比例,分析其对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6-05-01-2018-02-01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就诊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3例及2017年江苏省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40名,肺癌患者均接受培美曲塞单药或联合铂类化疗,每例患者至少治疗4个周期后评价疗效.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及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MDSC和Treg细胞的比例.结果 根据化疗后的疗效评价,43例患者分为疾病进展组和疾病控制组,CR、PR、SD统称为疾病控制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肺癌患者化疗前外周血中MDSC为(4.89±1.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75±0.24)%;Treg细胞化疗前为(11.54±2.44)%,高于对照组的(5.76±0.77)%,P<0.001;在治疗4个周期后,患者外周血中MDSC(2.3±1.64)%和Treg细胞(6.4±0.98)%的比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和0.003;疾病控制组患者MD-SC(1.39±0.99)%和Treg细胞(5.83±0.55)%比例均较化疗前降低;疾病进展组患者MDSC(3.68±1.45)%和Treg细胞(7.43±0.63)%的比例均低于化疗前.无论是化疗前,还是化疗后,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MDSC与Treg细胞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均P<0.001.结论 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与外周血中MDSC和Treg细胞的比例相关,培美曲塞单药或联合铂类治疗能够抑制MDSC和Treg细胞的比例,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检测外周血中MDSC和Treg细胞比例可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对患者临床疗效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金珊珊;束永前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调强放射治疗是下咽癌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由于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所以颈部预防照射是根治性放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旨在分析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指导临床靶区的勾画.方法 收集2013-01-01-2017-04-30山东省肿瘤医院初诊的下咽癌患者81例.入组患者经电子喉镜以及头颈部CT检查确诊,根据CT诊断标准判断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计算淋巴结转移率,分析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浸润的关系.根据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计算淋巴结转移度.结果41例患者接受颈淋巴结清除,33例(80.5%)出现淋巴结转移,共清除964枚,转移癌139枚,转移度14.4%;其中同侧颈部清除800枚,癌转移131枚,转移度16.4%;对侧颈部清除164枚,癌转移8枚,转移度4.9%.另有40例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下咽癌,经CT诊断有34例(85.0%)出现淋巴结转移,ⅡA、ⅡB、Ⅲ、Ⅳ、Ⅴ、Ⅵ、Ⅶ(咽后)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2.5%、50.0%、57.5%、20.0%、7.5%、20.0%和12.5%,其中同侧颈部转移率分别为60.0%、42.5%、57.5%、20.0%、7.5%、15.0% 和7.5%,对侧颈部转移率分别为17.5%、7.5%、7.5%、0、0、5.0%和5.0%.咽后壁肿瘤或受侵与Ⅶ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58,P<0.001;环后区或食管入口受侵与Ⅵ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412,0.444,均P<0.001;双侧梨状窝受侵以及咽后壁肿瘤均与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577,0.433,均P<0.001.结论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以ⅡA、Ⅲ、ⅡB区常见,Ⅳ、Ⅵ和Ⅶ区转移也不能被忽视,Ⅴ区转移较少见,未见Ⅰ区转移.对侧颈部转移风险较同侧下降,但仍以Ⅱ区转移常见.下咽癌淋巴引流区临床靶区的勾画需要考虑到原发肿瘤部位及浸润范围来确定.
作者:王冬青;马彦丽;翟利民;于水;董伟;曹秀娟;杨新华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调节蛋白混合性白血病(regulatory protein mixed lineage leukaemia,MLL)是常见的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目前仍无标准有效的治疗方案,急需研发新的靶向药物.本研究旨在检测小干扰RNA(siRNA)沉默人类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hDOT1L基因表达对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THP-1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hDOT1L基因在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LipofectamineTM 2000将hDOT1L siRNA转染体外培养的THP-1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hDOT1L siRNA单独或与地西他滨(Decitabine)联合应用对THP-1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RT-PCR法检测THP-1细胞hDOT1L、HOXA9、HOXA10和MLL-AF10(MLLT10)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HP-1细胞H3K79甲基化水平、hDOT1L蛋白表达水平及PI3K/AKT通路中关键分子表达变化.结果 MT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0.17±0.02),hDOT1L siRNA单独(0.56±0.04)或与地西他滨联合应用(0.66±0.06)48 h后可明显抑制THP-1细胞增殖,F=284.225,P<0.001.RT-PCR结果表明,THP-1细胞的HOXA9、HOXA10、MLLT10和hDOT1L mRNA表达水平在hDOT1L siRNA组分别为0.34±0.06、0.27±0.06、0.32±0.08和0.26±0.07;在hDOT1L siRNA+Decitabine组分别为0.15±0.06、0.14±0.05、0.16±0.06和0.13±0.06;与对照组(0.92±0.18、0.77±0.13、0.79±0.13和0.68±0.14)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ono-H3K79、di-H3K79、tri-H3K79蛋白表达水平在对照组分别为0.54±0.06、0.58±0.09和0.75±0.05,hDOT1L siRNA组分别为0.44±0.02、0.31±0.06、0.41±0.09,hDOT1L siRNA+Decitabine组分别为0.38±0.08、0.21±0.03、0.27±0.04,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01;Control siRNA组细胞内T-AKT、p-AKT、PI3K及hDOT1L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70±0.15、0.71±0.13、0.49±0.14、0.72±0.05,hDOT1L siRNA组分别为0.64±0.12、0.51±0.04、0.30±0.04和0.36±0.04,hDOT1L siRNA+Decitabine组分别为0.65±0.05、0.31±0.09、0.22±0.04和0.24±0.04,后两组与Control siRNA组相比,细胞内p-AKT、PI3K及hDOT1L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总AKT(T-AKT)蛋白表达水平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667,P=0.578.结论 hDOT1L基因可能通过增加白血病细胞H3K79基因甲基化水平,诱导MLL相关基因及PI3K/AKT通路中关键分子的表达,促进白血病细胞增殖而参与白血病发病机制.hDOT1L有望成为治疗白血病的新靶标,hDOT1L抑制剂与地西他滨联合应用有望进一步提高白血病治疗疗效.
作者:牛志云;王颖;温树鹏;邢丽娜;王福旭;张学军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SOX9是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参与了多种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但是其在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SOX9在RCC侵袭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人正常肾组织和RCC组织(n正常=12,n RCC=26)中SOX9蛋白表达;使用小干扰RNA(siRNA)沉默RCC细胞系7860中的SOX9;通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NC)和SOX9敲低(knockdown,KD)的7860细胞系的侵袭能力,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上皮性标志物(E-cadherin)和间质性标志物(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SOX9蛋白在人正常肾组织中相对表达水平为3.25±0.22,低于RCC组织的表达水平5.69±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6,P<0.001;Transwell结果显示,下调SOX9可以抑制RCC 7860细胞的侵袭能力,其中NC组、KD1组和KD2组侵袭细胞数分别为46.67±4.41、25.21±2.89和23.38±3.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C组与KD1组比较:t=4.111,P=0.0147;NC组与KD2组比较:t=4.221,P=0.0135);7860细胞系中下调SOX9可引起E-cadherin表达上调,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下调.结论 SOX9参与了RCC的侵袭过程,可作为RCC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
作者:刘岚滔;刘览兴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男性原发性肺绒毛膜癌(primary pulmonary chorio-carcinoma,PP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进展快,预后差.本研究报道 1 例男性 PPC 合并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加深对男性PPC 的认识,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率,并探讨其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孟娟;王美清;高元慧;谈顺;谢宗宙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膀胱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研究检测膀胱癌组织中黑色素瘤抗原3(mela-noma-associated antigen 3,MAGE-A3)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内在机制,为膀胱癌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收集2013-06-01-2016-05-31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昌医院泌尿外科膀胱癌患者120例,取术中切取的膀胱癌组织和正常膀胱组织(距离肿瘤边缘>3 cm).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膀胱癌组织和正常膀胱组织中MAGE-A3,DNA甲基转移酶1(DNA methyltransferase 1,DNMT1)及常染色体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euchromatic histone-lysine N-methyltransferase 2,EHMT2)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巢式降落式甲基化特异性PCR(nested methylated specific PCR,nMS-PCR)检测膀胱癌组织和正常膀胱组织中MAGE-A3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变化;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检测膀胱癌组织和正常膀胱组织中MAGE-A3启动子区组蛋白H3K9二甲基化(H3K9me2)水平.结果膀胱癌组织中MAGE-A3 mRNA相对表达量为5.41±0.85,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76±0.08;正常膀胱组织中MAGE-A3 mRNA相对表达量为0.92±0.15,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20±0.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56和15.60,均P=0.001.膀胱癌组织中DNMT1 mRNA相对表达量为0.37±0.10,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36±0.10;EHMT2 mRNA相对表达量为0.81±0.09,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27±0.08.正常膀胱组织中DNMT1 mRNA相对表达量为1.02±0.25,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91±0.15,RNA相对表达量为4.32±0.8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1.09±0.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5,9.16,11.58,11.08,均P<0.001.膀胱癌组织中MAGE-A3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为0.27±0.07,H3K9me2水平为0.25±0.13;正常膀胱组织MAGE-A3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为0.73±0.08,H3K9me2水平为0.61±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189和3.860,均P<0.001.结论膀胱癌组织中MAGE-A3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H3K9me2水平降低使MAGE-A3表达量升高,此机制可能参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叶明;王忆勤;王照凡;姚俊;高绪仲;周高峰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恶性肿瘤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兵团)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疾病负担,已经成为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分析2016年新疆兵团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情况及疾病负担,为确定兵团恶性肿瘤的防治重点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获取2016年新疆兵团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的发病资料和死因监测系统中恶性肿瘤死亡资料,并运用国际通用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计算方法来计算新疆兵团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结果 2016年新疆兵团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88.10/10万,死亡率为106.52/10万.恶性肿瘤共导致DALYs损失47937个健康生命年,其中男性损失25771个健康生命年,占比53.76%;女性损失22166个健康生命年,占比46.24%;且早死所致寿命损失年(YLLs)占比73.01%,伤残所致寿命损失年(YLDs)占比26.99%;恶性肿瘤DALYs率为17.3/千人,其中男性为17.8/千人,女性为16.8/千人;恶性肿瘤疾病负担DALYs值排在前10位的是肺癌、肝癌、胃癌、白血病、结直肠癌、乳腺癌、食管癌、淋巴瘤、胰腺癌和前列腺癌.结论 新疆兵团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处于全国中高水平,尤其要做好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提前预防和筛查工作,同时女性也要更加注重乳腺癌,从而有利于减轻患者、家庭、社会的经济和医疗负担.
作者:龚政;申嘉丛;敬雯;胡涛;张占林;叶勒丹·马汉;妥小青;田恬;戴江红;李凡卡 刊期: 2018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