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龙;侯俊卿;范向辉
目的:观察头颈部腺样囊性癌远处转移情况、影响因素以及其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远处转移率为41.2%(21/51);单部位和多部位远处转移分别占71.4%(15/21)和28.6%(6/21);肺、骨、肝和脑的转移依次占81.0%(17/21)、23.8%(5/21)、14.3%(3/21)和9.5%(2/21).远处转移的平均发生时间在首次治疗后5.36年.远处转移组和未远处转移组的生存期、10年生存率分别为9.81年和14.31年,53.8%和41.0%.远处转移后平均生存期为2.55年,2年生存率为47.8%.单纯肺转移组与肺外转移组Log-rank检验生存差异有显著性(P=0.032),其平均生存期、2年生存率分别为3.48年和1.49年,72.7%和20.0%.分析结果还表明,远处转移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长短以及侵犯解剖部位多少无关,但与首次手术是否规范(P=0.025)、术后综合治疗是否规范(是否术后辅以放疗)(P=0.045)以及是否局部复发(P=0.043)相关.结论: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生存期长,远处转移率高,远处转移出现的时间较晚,出现远处转移后患者仍可长期生存.通过根治性手术加术后放疗可能能够降低远处转移率.
作者:冯平柏;陆进成;吴建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CD44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CD44水平,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与10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正常人外周血中CD44为45.97±20.53,CD44与肿瘤直径的大小、门脉癌栓的存在与否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与肿瘤包膜的完整与否、术前AFP水平的高低差异无显著性;外周血CD44的显著差异还表现在肿瘤结节的多少、术后有无复发及生存期的长短上(P<0.05).在相关性研究方面,发现CD44值与术前AFP值无相关,而与肿瘤直径及生存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检测外周静脉血液中CD44的表达能够作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诊断、判断预后、监测其复发的辅助手段.
作者:赵阳;曹浩明;郭剑民;周立新;张云利;杜义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管增殖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78例乳腺癌标本中CD31的表达,并结合微血管计数和随访结果,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微血管计数较高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计数低者(P=0.0066);肿瘤组织中高水平的血管增殖与患者无瘤生存率(RR=3.1)和总生存率(RR=2.9)有很强的相关性.结论:肿瘤组织内血管增殖水平的高低在乳腺癌患者中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高水平的血管增殖的存在预示着患者可能在短期内复发或转移.
作者:王成刚;余之刚;孙靖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回顾性分析12例横纹肌肉瘤的病史资料.12例中9例行手术切除加化疗放疗,1例单纯手术,2例化疗+放疗,其5年生存率为50%.采用手术与放疗、化疗综合治疗方案能明显提高生存率.
作者:张文芝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998年3月-2001年3月,我院共发生6例肺癌患者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刀)后大咯血死亡,而同期常规放射治疗的肺癌患者只有1例发生大咯血死亡,结果提示,肺癌患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刀)有可能增加大咯血的发生率.
作者:李陆;岑笃才;代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综述了中药藤黄(Gamboge)及提取的有效成分在抑制肿瘤细胞、药效学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资料,展示藤黄是一种纯天然和独创的抗癌药物,从而孕育着新药开发与综合使用的前景,值得重视.
作者:雷秋模;刘金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70岁以上妇科肿瘤患者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近10年来收治的70岁以上的妇科肿瘤患者87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症、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情况、手术持续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术后的恢复情况、并发症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将患者按肿瘤的性质(良性组,恶性组)及手术范围(附件切除术+,子宫切除术+)进行分组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麻醉期和手术期,恶性病变组和子宫切除术+组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良性病变组和附件切除术+组显著增多;但子宫切除术+组的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增高.结论:70岁以上的妇科肿瘤患者可以耐受手术,但应加强对合并症的处理及对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吴强;邵衡华;彭素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自1996年10月-2000年10月对118例Ⅲ期肺鳞癌常规放射治疗40~50Gy(平均44.6Gy)后的残留病灶再行适形放疗.肿瘤边缘单次处方剂量平均为6.8Gy,间隔1~2d,总照射剂量平均为39.4Gy.肿瘤靶体积(GTV)0.8cm3~148.6cm3,平均36.6cm3,计划靶体积(PTV)3.6cm3~213.5cm3,平均51.4cm3.近期肿瘤退缩率分别为CR30.5%(36/118)、PR53.4%(63/118)、NR11.9%(14/118)和PD4.2%(5/118),总有效率(CR+PR)83.9%.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8.6%(81/118)、35.6%(31/87)和12.2%(6/49),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2.4%(109/118)、85.1%(74/87)和79.6%(39/49).急性放射性肺炎Ⅰ~Ⅱ级27.1%(32/118),Ⅲ级3.4%(4/118),Ⅳ级0(0/118).急性放射性食管炎Ⅰ~Ⅱ级16.1%(19/118),Ⅲ~Ⅳ级0(0/118).骨髓抑制Ⅰ~Ⅱ级9.3%(11/118),Ⅲ~Ⅳ级0(0/118).晚期放射性食管反应Ⅲ级1例,放射性肺损伤Ⅱ级1例.结果说明,对Ⅲ期肺鳞癌常规放疗后再行适形放疗局部加量照射,患者可耐受,疗程短,提高肿瘤控制率,延长生存期,是局部剂量升级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占文;李玉;拱玉华;田启和;阎英;付全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抗体细胞因子融合蛋白保持了抗体和细胞因子两者的功能,能在肿瘤微环境浓集并直接增大抗体的抗肿瘤效应和/或宿主的抗肿瘤免疫.综述了IgG融合IL-2、GM-CSF和IL-12融合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特性和用于治疗人类肿瘤的潜能.
作者:顾军;王雅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我院1990年1月-2002年8月经病理或/和细胞学检查证实的青年(≤40岁)肺部恶性肿瘤患者35例,作者就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田端银;刘衍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观察长春瑞滨(VLB)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治疗组27例采用环磷酰胺(CTX)800mg/m2,静脉推注,d1、d8;VLB25mg/m2,静脉推注,d1、d8;表阿霉素(Epi)50mg/m2,静脉推注,d1;泼尼松(Pred)40mg/m2,口服,d1~d14,每21d为1个疗程.对照组以长春酰胺(VDS)代替VLB,治疗恶性淋巴瘤29例,进行随机对照,观察两组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尤其是对复发性难治性患者以及老年患者,疗效更显著.治疗组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大于对照组,主要是骨髓抑制和静脉炎,经适当处理后能缓解.结论:VLB治疗恶性淋巴瘤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可以耐受.
作者:陈洁;董戴玉;杨镜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为了比较ELF和FAM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将72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9例采用ELF方案:甲酰四氢叶酸钙→依托泊苷→5-FU;对照组23例采用FAM方案:5-FU+ADM+MMC.两方案均21~28d为1个周期,至少连用2个周期后评定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ELF组49例完全缓解(CR)6.1%,有效(RR)42.9%;FAM组23例CR4.3%,RR26.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FAM组心律紊乱发生率为17.4%(4/23),显著高于ELF组的0(P<0.05),其他毒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无Ⅳ度反应.初步研究结果提示,ELF方案为治疗晚期胃癌较为有效和安全的化疗方案.
作者:朱建光;潘峰;李骏白;周成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一般指在数小时内的失血量超出 1 000 mL 或循环血容量减少 20%,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或黑便,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死亡率 10%.我院 1997 年 6 月-2001 年 7 月共收治贲门癌患者 107 例,其中以大呕血为主诉的 12 例,占 11.2%,均行手术治疗.除 1 例行断流外,均行瘤体切除,且大部分为早中期.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郭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泰索帝(Taxotere)每周用药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泰索帝25mg/m2,d1、d8、d15,静脉滴入1h,每次给药前30min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乳腺癌联合吡喃阿霉素40mg/m2,d2,静脉推注;非小细胞肺癌联合卡铂300mg/m2,d2,静脉滴入.28d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结果:乳腺癌5例,PR2例,NC3例,有效率40.0%;非小细胞肺癌11例,CR1例,PR3例,NC5例,PD2例,有效率36.4%.全组16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37.5%.毒性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减少,但无Ⅳ度者.非血液毒性为乏力、恶心及脱发.结论:泰索帝每周给药方案与每3周给药方案相比疗效基本相同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骨髓抑制轻微.
作者:关小倩;李丽;王蕾娜;戴朝霞;金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卵巢恶性肿瘤是引起妇女死亡的第五大肿瘤,占妇科肿瘤死亡的第一位,复发和耐药是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为探索新的、有效的化疗方案,我们对卵巢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腹腔即时化疗加腹腔置管化疗(A)组,腹腔即时化疗加静脉化疗(B)组,并对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处理,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朱爱华;李晓云;陈红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组织芯片是指固定在玻片上的高密度的组织微点阵.讨论了组织芯片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在细胞表型、基因表达、疾病分子诊断、预后判定以及与基因芯片的结合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其优缺点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作者:李军;刘镭;李青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二级预防的社会效益.方法:分析1998年4月-1999年12月武钢妇幼保健所对武钢34299名女职工防癌普查资料与本地区1982-1997年普查资料比较.结果:检出乳腺癌6例,发病率为17.49/10万,较1982-1997年乳腺癌发病呈上升趋势.检出乳腺增生症6283例,占发病构成比91.38%.30岁~、40岁~两年龄组发病分别为19.98%、23.74%,为乳腺病高发病人群.结论:坚持定期防癌普查,加强乳腺癌二级预防;积极治疗乳腺增生症,减少癌前病变;教会妇女进行乳房自我检查,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是乳腺癌防治的有效补救措施.
作者:朱锡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erbB-2、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抑癌基因p53在卵巢上皮性囊腺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抗生蛋白链菌素标记法(LSAB)和图象分析系统方法检测卵巢上皮性囊腺性肿瘤组织中(其中61例良性肿瘤、19例交界性肿瘤、44例恶性肿瘤)C-erbB-2、PCNA及p53蛋白的表达.结果:1)C-erbB-2、PCNA、p53三指标在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囊腺癌中阳性表达率均呈梯度升高,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其中PCNA与p53在浆液性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交界性肿瘤及黏液囊腺癌组织(P<0.05).2)C-erbB-2、PCNA和p53在囊腺瘤组织中的阳性细胞平均积分光密度值(染色强度)均显著低于交界性瘤和恶性肿瘤,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3)p53蛋白表达与囊腺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有相关性(P<0.05).4)p53+PNCA和C-erbB-2+PCNA+p53联合表达率在交界性囊腺瘤与囊腺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erbB-2、PCNA和p53蛋白的高表达与囊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可作为卵巢上皮性囊腺性肿瘤恶性化的分子标志.PCNA和p53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可成为卵巢上皮性囊腺性肿瘤鉴别诊断的客观辅助指标,并为其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判定提供重要的科学参数.
作者:王晨曦;陈朝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我院1998年2月-2001年2月对78例恶性腹水患者给予顺铂与白细胞介素-2联合腹腔内灌注化疗,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崔秀凤;张海霞;崔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p5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胃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6例胃癌组织的p53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微血管密度(MVD)表达,分析p53蛋白、VEGF及MVD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p53蛋白与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1%(32/76)和38.2%(29/76),MVD平均计数为36.6±17.2(±s);p53、VEGF、MVD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P<0.05,P<0.01,P<0.05)、淋巴结转移(P<0.01,P<0.05,P<0.01)和远处转移(P<0.01,P<0.01,P<0.01)密切相关;p53蛋白与VEGF表达密切相关(χ2=35.3916,P<0.01,P<0.01).结论:VEGF与MVD表达是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标志,p53表达可能通过上调VEGF而促进胃癌血管生成.
作者:姜海行;刘志明;葛莲英;李佳荃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