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L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朱建光;潘峰;李骏白;周成槎

关键词:胃肿瘤/药物疗法, 甲酰四氢叶酸钙/治疗应用, 氟尿嘧啶/治疗应用, 依托泊苷/治疗应用, 阿霉素/治疗应用, 丝裂霉素/治疗应用, 药物疗法, 联合,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
摘要:为了比较ELF和FAM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将72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9例采用ELF方案:甲酰四氢叶酸钙→依托泊苷→5-FU;对照组23例采用FAM方案:5-FU+ADM+MMC.两方案均21~28d为1个周期,至少连用2个周期后评定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ELF组49例完全缓解(CR)6.1%,有效(RR)42.9%;FAM组23例CR4.3%,RR26.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FAM组心律紊乱发生率为17.4%(4/23),显著高于ELF组的0(P<0.05),其他毒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无Ⅳ度反应.初步研究结果提示,ELF方案为治疗晚期胃癌较为有效和安全的化疗方案.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泰索帝每周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泰索帝(Taxotere)每周用药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泰索帝25mg/m2,d1、d8、d15,静脉滴入1h,每次给药前30min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乳腺癌联合吡喃阿霉素40mg/m2,d2,静脉推注;非小细胞肺癌联合卡铂300mg/m2,d2,静脉滴入.28d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结果:乳腺癌5例,PR2例,NC3例,有效率40.0%;非小细胞肺癌11例,CR1例,PR3例,NC5例,PD2例,有效率36.4%.全组16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37.5%.毒性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减少,但无Ⅳ度者.非血液毒性为乏力、恶心及脱发.结论:泰索帝每周给药方案与每3周给药方案相比疗效基本相同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骨髓抑制轻微.

    作者:关小倩;李丽;王蕾娜;戴朝霞;金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藤黄抗癌作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综述了中药藤黄(Gamboge)及提取的有效成分在抑制肿瘤细胞、药效学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资料,展示藤黄是一种纯天然和独创的抗癌药物,从而孕育着新药开发与综合使用的前景,值得重视.

    作者:雷秋模;刘金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血管增殖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增殖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78例乳腺癌标本中CD31的表达,并结合微血管计数和随访结果,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微血管计数较高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计数低者(P=0.0066);肿瘤组织中高水平的血管增殖与患者无瘤生存率(RR=3.1)和总生存率(RR=2.9)有很强的相关性.结论:肿瘤组织内血管增殖水平的高低在乳腺癌患者中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高水平的血管增殖的存在预示着患者可能在短期内复发或转移.

    作者:王成刚;余之刚;孙靖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70岁以上妇科肿瘤患者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70岁以上妇科肿瘤患者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近10年来收治的70岁以上的妇科肿瘤患者87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症、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情况、手术持续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术后的恢复情况、并发症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将患者按肿瘤的性质(良性组,恶性组)及手术范围(附件切除术+,子宫切除术+)进行分组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麻醉期和手术期,恶性病变组和子宫切除术+组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良性病变组和附件切除术+组显著增多;但子宫切除术+组的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增高.结论:70岁以上的妇科肿瘤患者可以耐受手术,但应加强对合并症的处理及对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吴强;邵衡华;彭素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人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构建可在真核细胞内表达人肿瘤坏死因子alpha(hTNF-α)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应用RT-PCR的方法从足月妊高征患者的胎盘组织中,扩增出hTNF-αcDNA,连接至载体pMD18-Tvector中,经酶切鉴定与序列测定证实后,以亚克隆法构建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A,B,C的相应酶切位点,通过RT-PCR方法检测其在体外转导绒癌耐药细胞后hTNF-α基因的表达.结果:自胎盘中克隆的hTNF-αcDNA经序列测定证实,与Genbank的序列完全一致;用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鉴定证实,克隆基因正确插入载体pcDNA3.1-myc-his(-)A,B,C.经脂质体介导转导绒癌耐药细胞后,检测到其在转导的细胞中稳定表达.结论:通过DNA重组技术成功地构建了可在体外稳定表达hTNF-αcDNA全长的真核表达载体.

    作者:冯凤芝;张卫光;向阳;刘芝华;杨秀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贲门腺癌雌孕激素受体及PCNA表达相关性初探

    目的:比较贲门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检测结果,探讨PCNA及ER、PR与贲门癌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66例贲门癌进行PCNA和ER、PR检测.结果:高分化腺癌PCNA阳性率高,ER、PR低;低分化腺癌PCNA阳性率低,ER、PR高.说明PCNA、ER、PR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有相关性(P<0.05).结论:ER、PR、PCNA与贲门癌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是反映贲门癌生物学行为和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其检测具有实际临床意义,对临床治疗有参考价值.

    作者:孙苏安;袁风宝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适形放疗与常规放疗结合治疗Ⅲ期肺鳞癌疗效分析

    自1996年10月-2000年10月对118例Ⅲ期肺鳞癌常规放射治疗40~50Gy(平均44.6Gy)后的残留病灶再行适形放疗.肿瘤边缘单次处方剂量平均为6.8Gy,间隔1~2d,总照射剂量平均为39.4Gy.肿瘤靶体积(GTV)0.8cm3~148.6cm3,平均36.6cm3,计划靶体积(PTV)3.6cm3~213.5cm3,平均51.4cm3.近期肿瘤退缩率分别为CR30.5%(36/118)、PR53.4%(63/118)、NR11.9%(14/118)和PD4.2%(5/118),总有效率(CR+PR)83.9%.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8.6%(81/118)、35.6%(31/87)和12.2%(6/49),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2.4%(109/118)、85.1%(74/87)和79.6%(39/49).急性放射性肺炎Ⅰ~Ⅱ级27.1%(32/118),Ⅲ级3.4%(4/118),Ⅳ级0(0/118).急性放射性食管炎Ⅰ~Ⅱ级16.1%(19/118),Ⅲ~Ⅳ级0(0/118).骨髓抑制Ⅰ~Ⅱ级9.3%(11/118),Ⅲ~Ⅳ级0(0/118).晚期放射性食管反应Ⅲ级1例,放射性肺损伤Ⅱ级1例.结果说明,对Ⅲ期肺鳞癌常规放疗后再行适形放疗局部加量照射,患者可耐受,疗程短,提高肿瘤控制率,延长生存期,是局部剂量升级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占文;李玉;拱玉华;田启和;阎英;付全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腺癌的诊治--附4例误诊病例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腺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北海市人民医院普外科1994-2002年误诊的4例十二指肠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例术前、术中均误诊,从而导致误治.结论:对40岁以上有消化性溃疡症状的患者要警惕该病的存在,内镜活检或术中活检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应根据肿瘤的分期选择术式.化疗和放疗未能显著延长生存期.

    作者:李冠华;吴国柱;李秀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贲门癌大呕血手术治疗12例报告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一般指在数小时内的失血量超出 1 000 mL 或循环血容量减少 20%,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或黑便,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死亡率 10%.我院 1997 年 6 月-2001 年 7 月共收治贲门癌患者 107 例,其中以大呕血为主诉的 12 例,占 11.2%,均行手术治疗.除 1 例行断流外,均行瘤体切除,且大部分为早中期.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郭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EL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为了比较ELF和FAM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将72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9例采用ELF方案:甲酰四氢叶酸钙→依托泊苷→5-FU;对照组23例采用FAM方案:5-FU+ADM+MMC.两方案均21~28d为1个周期,至少连用2个周期后评定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ELF组49例完全缓解(CR)6.1%,有效(RR)42.9%;FAM组23例CR4.3%,RR26.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FAM组心律紊乱发生率为17.4%(4/23),显著高于ELF组的0(P<0.05),其他毒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无Ⅳ度反应.初步研究结果提示,ELF方案为治疗晚期胃癌较为有效和安全的化疗方案.

    作者:朱建光;潘峰;李骏白;周成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34299名妇女乳腺疾病普查报告

    目的:探讨乳腺癌二级预防的社会效益.方法:分析1998年4月-1999年12月武钢妇幼保健所对武钢34299名女职工防癌普查资料与本地区1982-1997年普查资料比较.结果:检出乳腺癌6例,发病率为17.49/10万,较1982-1997年乳腺癌发病呈上升趋势.检出乳腺增生症6283例,占发病构成比91.38%.30岁~、40岁~两年龄组发病分别为19.98%、23.74%,为乳腺病高发病人群.结论:坚持定期防癌普查,加强乳腺癌二级预防;积极治疗乳腺增生症,减少癌前病变;教会妇女进行乳房自我检查,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是乳腺癌防治的有效补救措施.

    作者:朱锡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头颈部横纹肌肉瘤12例回顾分析

    回顾性分析12例横纹肌肉瘤的病史资料.12例中9例行手术切除加化疗放疗,1例单纯手术,2例化疗+放疗,其5年生存率为50%.采用手术与放疗、化疗综合治疗方案能明显提高生存率.

    作者:张文芝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恶性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及其对策

    目的:调查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部位、病原菌和药敏,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调查2000年1月-2001年12月在肿瘤科住院的恶性肿瘤合并医院感染的148例患者的感染部位、病原菌和药敏,作回顾性综合分析,并对医院感染的防治作初步探讨.结果:本组医院感染主要部位在下呼吸道,占73.7%;其次为泌尿道,占11.0%.148例患者中共检出致病菌株186株,革兰氏阴性菌占96株(51.6%),其中前3位是肺炎克雷伯菌19株(10.2%),铜绿色假单胞菌19株(10.2%),鲍曼不动杆菌17株(9.1%).真菌60株(32.3%);革兰氏阳性菌30株(16.1%).6例为重复感染,有28例是几种混合细菌感染.检出阳性病原体中占前3位的革兰氏阴性菌药敏结果与经验治疗的药敏结果相仿.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常由条件致病菌引起自身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及真菌为主.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故应高度警惕,及时诊断,尽早开始经验治疗,一旦检出致病菌,应选用针对性强的高活性、低毒杀菌剂,避免滥用抗生素.同时加强预防措施也至关重要.

    作者:王中吉;李纲;陶莉;江联萍;何胜利;章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X-刀治疗原发性肺癌并脑转移11例报告

    对11例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X-刀治疗,脑转移瘤和原发灶的大径分别为(2.7±1.7)cm和(3.8±1.2)cm,平均照射剂量分别为(22±6)Gy和(65±8)Gy.X-刀治疗1年后局部肿瘤控制率分别为84.7%(11/13)和91%(10/11),1年后因神经系统疾患死亡4例,占本组患者36%.初步研究结果提示,X-刀是一种微侵袭和安全的治疗方法,对于肺癌并发脑转移瘤的治疗是有效的.

    作者:柳宪华;于效良;华庆云;林野;胡殿雷;庄会林;孙光远;滕志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羟基喜树碱膀胱内灌注治疗膀胱肿瘤24例临床观察

    对我院1996年7月-1999年7月应用羟基喜树碱(HCPT)行膀胱内灌注治疗的膀胱肿瘤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R12例,PR8例,NC2例,PD2例,有效率83.3%(20/24).随访18个月,复发率10%(2/20).毒副反应表现为轻度膀胱刺激症状及骨髓抑制.研究提示,该方法对于治疗表浅膀胱肿瘤、防止术后复发确实有效,且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吴建亮;高广庭;徐怡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长春瑞滨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恶性淋巴瘤临床观察

    观察长春瑞滨(VLB)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治疗组27例采用环磷酰胺(CTX)800mg/m2,静脉推注,d1、d8;VLB25mg/m2,静脉推注,d1、d8;表阿霉素(Epi)50mg/m2,静脉推注,d1;泼尼松(Pred)40mg/m2,口服,d1~d14,每21d为1个疗程.对照组以长春酰胺(VDS)代替VLB,治疗恶性淋巴瘤29例,进行随机对照,观察两组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尤其是对复发性难治性患者以及老年患者,疗效更显著.治疗组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大于对照组,主要是骨髓抑制和静脉炎,经适当处理后能缓解.结论:VLB治疗恶性淋巴瘤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可以耐受.

    作者:陈洁;董戴玉;杨镜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含替尼泊甙联合化疗同时放疗治疗脑恶性胶质瘤

    目的:评价含替尼泊甙的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脑神经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探讨有效的辅助化疗方案,以期提高恶性脑神经胶质瘤的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方法:不能手术、术后残留或复发的恶性脑神经胶质瘤25例,其中大脑半球胶质瘤15例,包括星形细胞瘤Ⅲ级11例,Ⅳ级4例;脑干胶质瘤8例;小脑胶质瘤2例.采用含替尼泊甙的联合化疗方案:1)TV方案:紫杉醇135mg/m2,静脉滴入d1;替尼泊甙200mg/m2,分3天静脉滴入,(d1~d3),3周后可重复.2)MV方案:司莫司汀100mg/m2,d1晚顿服,替尼泊甙(用法同前),6周后重复.第1周期化疗后常规局部外放疗,DT50~60Gy.结果:25例患者有效17例,总有效率68.0%,其中大脑半球胶质瘤有效率60.0%(9/15),脑干胶质瘤有效率87.5%(7/8),小脑胶质瘤有效率50.0%(1/2).经χ2检验,两种化疗方案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中Ⅲ、Ⅳ度毒性反应5例,占20.0%,经对症处理均恢复正常.远期疗效正在观察中.结论:替尼泊甙加紫杉醇或司莫司汀联合化疗同时放疗治疗恶性脑胶质瘤安全、有效,为脑瘤辅助化疗提供了新方案.

    作者:杨平;聂青;张丽萍;李方明;康静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ICE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4例分析

    应用异环磷酰胺(IFO)、联合卡铂(CBP)、依托泊苷(Vp-16)方案(ICE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34例.结果有效率达32.4%,中位生存时间31周,1年生存率为22%,临床疗效满意.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脱发等,可以耐受.

    作者:黄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128例中晚期肺癌患者放射治疗的整体护理

    放疗是中晚期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晚期患者因病程长、体质弱,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顺利接受治疗是护理重要的课题.我院门诊放疗科1999年3月-2002年6月收治的128例患者,经过整体护理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高玫;苗德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CD44V6和PCNA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CD44V6和PCNA表达与食管癌分级、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以及CD44V6表达与PCNA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微波-SP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D44V6和PCNA表达水平.结果:在食管癌中CD44V6和PC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5%和69.2%.CD44V6和PCNA表达均与肿瘤分级、浸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相关.CD44V6表达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r=0.45,P<0.005).结论:CD44V6和PCNA是食管癌高度恶性和预后不良的重要生物学指标.食管癌CD44V6和PCNA表达可能具有相互协同作用.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刘艳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