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冯凤芝;张卫光;向阳;刘芝华;杨秀玉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 DNA, 重组, 基因疗法, 聚合酶链反应
摘要:目的:构建可在真核细胞内表达人肿瘤坏死因子alpha(hTNF-α)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应用RT-PCR的方法从足月妊高征患者的胎盘组织中,扩增出hTNF-αcDNA,连接至载体pMD18-Tvector中,经酶切鉴定与序列测定证实后,以亚克隆法构建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A,B,C的相应酶切位点,通过RT-PCR方法检测其在体外转导绒癌耐药细胞后hTNF-α基因的表达.结果:自胎盘中克隆的hTNF-αcDNA经序列测定证实,与Genbank的序列完全一致;用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鉴定证实,克隆基因正确插入载体pcDNA3.1-myc-his(-)A,B,C.经脂质体介导转导绒癌耐药细胞后,检测到其在转导的细胞中稳定表达.结论:通过DNA重组技术成功地构建了可在体外稳定表达hTNF-αcDNA全长的真核表达载体.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HPV16/18在膀胱癌中表达及其与bFGF、cyclinD1和cyclinE的相关关系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与膀胱癌发病之间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8例膀胱癌标本和11例正常膀胱组织中HPV16/18、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和cyclinE的表达及相关关系.结果:膀胱癌中HPV16/18阳性率为65.4%,显著高于正常的27.3%;而且与肿瘤病理分级、分期相关,但与肿瘤复发无相关.膀胱癌中HPV16/18与bFGF及cyclinD1表达之间有显著相关性,但与cyclinE表达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HPV16/18感染参与膀胱癌发病过程,而且通过多途径发挥作用.

    作者:谢庆祥;林福地;韩聪祥;张闽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适形放疗与常规放疗结合治疗Ⅲ期肺鳞癌疗效分析

    自1996年10月-2000年10月对118例Ⅲ期肺鳞癌常规放射治疗40~50Gy(平均44.6Gy)后的残留病灶再行适形放疗.肿瘤边缘单次处方剂量平均为6.8Gy,间隔1~2d,总照射剂量平均为39.4Gy.肿瘤靶体积(GTV)0.8cm3~148.6cm3,平均36.6cm3,计划靶体积(PTV)3.6cm3~213.5cm3,平均51.4cm3.近期肿瘤退缩率分别为CR30.5%(36/118)、PR53.4%(63/118)、NR11.9%(14/118)和PD4.2%(5/118),总有效率(CR+PR)83.9%.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8.6%(81/118)、35.6%(31/87)和12.2%(6/49),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2.4%(109/118)、85.1%(74/87)和79.6%(39/49).急性放射性肺炎Ⅰ~Ⅱ级27.1%(32/118),Ⅲ级3.4%(4/118),Ⅳ级0(0/118).急性放射性食管炎Ⅰ~Ⅱ级16.1%(19/118),Ⅲ~Ⅳ级0(0/118).骨髓抑制Ⅰ~Ⅱ级9.3%(11/118),Ⅲ~Ⅳ级0(0/118).晚期放射性食管反应Ⅲ级1例,放射性肺损伤Ⅱ级1例.结果说明,对Ⅲ期肺鳞癌常规放疗后再行适形放疗局部加量照射,患者可耐受,疗程短,提高肿瘤控制率,延长生存期,是局部剂量升级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占文;李玉;拱玉华;田启和;阎英;付全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甲地孕酮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为观察国产甲地孕酮(佳迪胶囊)在肿瘤化疗中的作用,将确诊为恶性肿瘤且具化疗适应证的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方案化疗,并行常规对症及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服用甲地孕酮160~320mg,连用4~8个周.结果治疗组食欲增加78.6%、体重增加58.9%、KPS计分升高10分以上者48.2%,疼痛缓解或消失率53.6%、瘤体有效率57.1%、白细胞复生至正常96.4%,优于对照组(P<0.01).初步研究结果提示,甲地孕酮可明显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段玉龙;侯俊卿;范向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肺耐药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多药耐药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2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LRP的表达.结果:6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LRP阳性表达率为76.92%,明显高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LRP在中、低分化肿瘤(G2+G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高分化肿瘤(G1).结论:LRP可能是引起膀胱移行细胞癌原发性耐药的原因之一.

    作者:李文成;陈在贤;梁鲁南;彭东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贲门癌大呕血手术治疗12例报告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一般指在数小时内的失血量超出 1 000 mL 或循环血容量减少 20%,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或黑便,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死亡率 10%.我院 1997 年 6 月-2001 年 7 月共收治贲门癌患者 107 例,其中以大呕血为主诉的 12 例,占 11.2%,均行手术治疗.除 1 例行断流外,均行瘤体切除,且大部分为早中期.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郭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DDP+5-FU/CF同期应用干扰素、甲地孕酮治疗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DDP+5-FU/CF方案同期应用α-INF、MA治疗晚期鼻咽癌的治疗效果、毒副反应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治疗组28例患者采用DDP+5-FU/CF方案同期应用α-INF、MA;对照组32例患者单纯采用DDP+5-FU/CF方案.所有病例均接受2个疗程的化疗.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无CR病例,总有效率分别为78.6%和46.9%,P<0.05;中位缓解期分别为5.8个月(3~13个月)和4.6个月(2~11个月),P<0.05;在放疗和/或化疗后复发转移的病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1%(19/26)和41.4%(12/29),P<0.05.毒副反应主要表现在治疗组比对照组更多发生Ⅱ~Ⅳ度白细胞下降(P<0.05)和短暂性寒战、发热症状(P<0.01);2组所发生的胃肠道反应、脱发和黏膜反应相当.结论:DDP+5-FU/CF同期应用α-INF、MA可明显提高晚期鼻咽癌的有效率,延长缓解期及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方伟达;赵斌;梁文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X-刀治疗原发性肺癌并脑转移11例报告

    对11例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X-刀治疗,脑转移瘤和原发灶的大径分别为(2.7±1.7)cm和(3.8±1.2)cm,平均照射剂量分别为(22±6)Gy和(65±8)Gy.X-刀治疗1年后局部肿瘤控制率分别为84.7%(11/13)和91%(10/11),1年后因神经系统疾患死亡4例,占本组患者36%.初步研究结果提示,X-刀是一种微侵袭和安全的治疗方法,对于肺癌并发脑转移瘤的治疗是有效的.

    作者:柳宪华;于效良;华庆云;林野;胡殿雷;庄会林;孙光远;滕志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卵巢上皮性囊腺性肿瘤组织中C-erbB-2、PCNA和p53蛋白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erbB-2、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抑癌基因p53在卵巢上皮性囊腺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抗生蛋白链菌素标记法(LSAB)和图象分析系统方法检测卵巢上皮性囊腺性肿瘤组织中(其中61例良性肿瘤、19例交界性肿瘤、44例恶性肿瘤)C-erbB-2、PCNA及p53蛋白的表达.结果:1)C-erbB-2、PCNA、p53三指标在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囊腺癌中阳性表达率均呈梯度升高,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其中PCNA与p53在浆液性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交界性肿瘤及黏液囊腺癌组织(P<0.05).2)C-erbB-2、PCNA和p53在囊腺瘤组织中的阳性细胞平均积分光密度值(染色强度)均显著低于交界性瘤和恶性肿瘤,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3)p53蛋白表达与囊腺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有相关性(P<0.05).4)p53+PNCA和C-erbB-2+PCNA+p53联合表达率在交界性囊腺瘤与囊腺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erbB-2、PCNA和p53蛋白的高表达与囊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可作为卵巢上皮性囊腺性肿瘤恶性化的分子标志.PCNA和p53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可成为卵巢上皮性囊腺性肿瘤鉴别诊断的客观辅助指标,并为其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判定提供重要的科学参数.

    作者:王晨曦;陈朝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p27Kip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p27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对20例胃良性病变标本及62例胃癌组织p27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p27在胃良性病变中的阳性率为100%(20/20),而在胃癌中的阳性率为41.9%(26/62),p27在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p27的阳性表达在未累及浆膜及淋巴结未转移者显著高于累及或穿透浆膜及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p27参与胃癌的进展,可能是一个预测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万美珍;陈玉芳;朱友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外周血CD44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CD44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CD44水平,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与10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正常人外周血中CD44为45.97±20.53,CD44与肿瘤直径的大小、门脉癌栓的存在与否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与肿瘤包膜的完整与否、术前AFP水平的高低差异无显著性;外周血CD44的显著差异还表现在肿瘤结节的多少、术后有无复发及生存期的长短上(P<0.05).在相关性研究方面,发现CD44值与术前AFP值无相关,而与肿瘤直径及生存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检测外周静脉血液中CD44的表达能够作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诊断、判断预后、监测其复发的辅助手段.

    作者:赵阳;曹浩明;郭剑民;周立新;张云利;杜义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艾迪注射液用于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

    研究艾迪注射液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综合疗效艾迪注射液组31例,好转率45.16%,稳定率67.74%;对照组20例,好转率25%,稳定率40.00%,有显著意义.卡氏评分艾迪组好转率38.71%,稳定率67.74%;对照组好转率25%,稳定率45%.另外能明显提高患者QOL评分,提示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艳玲;梁后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泰索帝每周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泰索帝(Taxotere)每周用药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泰索帝25mg/m2,d1、d8、d15,静脉滴入1h,每次给药前30min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乳腺癌联合吡喃阿霉素40mg/m2,d2,静脉推注;非小细胞肺癌联合卡铂300mg/m2,d2,静脉滴入.28d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结果:乳腺癌5例,PR2例,NC3例,有效率40.0%;非小细胞肺癌11例,CR1例,PR3例,NC5例,PD2例,有效率36.4%.全组16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37.5%.毒性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减少,但无Ⅳ度者.非血液毒性为乏力、恶心及脱发.结论:泰索帝每周给药方案与每3周给药方案相比疗效基本相同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骨髓抑制轻微.

    作者:关小倩;李丽;王蕾娜;戴朝霞;金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头颈部腺样囊性癌血行转移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头颈部腺样囊性癌远处转移情况、影响因素以及其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远处转移率为41.2%(21/51);单部位和多部位远处转移分别占71.4%(15/21)和28.6%(6/21);肺、骨、肝和脑的转移依次占81.0%(17/21)、23.8%(5/21)、14.3%(3/21)和9.5%(2/21).远处转移的平均发生时间在首次治疗后5.36年.远处转移组和未远处转移组的生存期、10年生存率分别为9.81年和14.31年,53.8%和41.0%.远处转移后平均生存期为2.55年,2年生存率为47.8%.单纯肺转移组与肺外转移组Log-rank检验生存差异有显著性(P=0.032),其平均生存期、2年生存率分别为3.48年和1.49年,72.7%和20.0%.分析结果还表明,远处转移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长短以及侵犯解剖部位多少无关,但与首次手术是否规范(P=0.025)、术后综合治疗是否规范(是否术后辅以放疗)(P=0.045)以及是否局部复发(P=0.043)相关.结论: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生存期长,远处转移率高,远处转移出现的时间较晚,出现远处转移后患者仍可长期生存.通过根治性手术加术后放疗可能能够降低远处转移率.

    作者:冯平柏;陆进成;吴建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山东省肿瘤放射治疗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简述山东省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发展现状及放疗设备增长情况,阐述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基本理论及当前放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的是呼吁有关部门加强质控,提高放疗质量.

    作者:郝俊芳;刘秀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所致血小板增多及其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所致血小板增多及其与肿瘤转移的相互关系.方法:检测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复发和转移各组的血小板数,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结直肠癌治疗前组、复发组和转移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小板数增多,血小板数有随结直肠癌病程进展而增多的倾向;有效治疗后,血小板数降低和恢复正常.结论:血小板与结直肠癌的发展、复发和转移有关,血小板增多可作为结直肠癌疗效和预后判断的一个参考指标.

    作者:伍治平;陈明清;王熙才;李云峰;蒋永新;李文亮;金从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癌胚抗原与γ-干扰素真核双表达质粒的构建及体外表达

    目的:构建癌胚抗原(CEA)与γ-干扰素(γ-IFN)的真核双表达质粒,并检测其在体外的表达.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CEA基因片段和γ-IFN基因片段连接于真核双表达质粒pIRES中,测定序列后,用脂质体包裹转染细胞,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CEA和γ-IFN的表达.结果:核酸序列测定证实本实验所构建的质粒正确,该双表达质粒在体外转染细胞后可表达CEA和γ-IFN分子.结论:实验所构建的pIRES-CEA-γIFN双表达质粒能在体外同时表达CEA和γ-IFN分子.

    作者:王中川;傅传刚;王庆敏;戴建新;孙树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大咯血6例分析

    1998年3月-2001年3月,我院共发生6例肺癌患者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刀)后大咯血死亡,而同期常规放射治疗的肺癌患者只有1例发生大咯血死亡,结果提示,肺癌患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刀)有可能增加大咯血的发生率.

    作者:李陆;岑笃才;代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p5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胃癌血管生成的关系

    目的:探讨p5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胃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6例胃癌组织的p53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微血管密度(MVD)表达,分析p53蛋白、VEGF及MVD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p53蛋白与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1%(32/76)和38.2%(29/76),MVD平均计数为36.6±17.2(±s);p53、VEGF、MVD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P<0.05,P<0.01,P<0.05)、淋巴结转移(P<0.01,P<0.05,P<0.01)和远处转移(P<0.01,P<0.01,P<0.01)密切相关;p53蛋白与VEGF表达密切相关(χ2=35.3916,P<0.01,P<0.01).结论:VEGF与MVD表达是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标志,p53表达可能通过上调VEGF而促进胃癌血管生成.

    作者:姜海行;刘志明;葛莲英;李佳荃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卵巢癌腹腔穿刺化疗31例体会

    对31例卵巢上皮癌患者采用PAC方案经腹腔伴静脉联合化疗,腹水消退、症状好转、肿瘤缩小等效果明显,费用低、副反应少、并发症少,对卵巢上皮癌患者有显著的近期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刘成华;玄萌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谷氨酰胺全胃肠外营养在实体肿瘤患者化疗中应用的意义

    目的:探讨实体肿瘤患者化疗时给予含谷氨酰胺的全胃肠外营养(TPN/GLN)有无临床意义.方法:对43例实体肿瘤化疗患者进行双盲、随机的研究.静脉营养师根据随机数据表,将受试者分为两分别接受全胃肠外营养或全胃肠外营养联合力肽(谷氨酰胺双肽)治疗.至少1周或直至患者能正常进食每日能量需要量的半数时,停止胃肠外营养.对所有患者分别在接受全胃肠外营养治疗前、后测定身体总含水量和细胞外液量、临床生化指标、免疫指标和肠黏膜通透性.结果:接受标准全胃肠外营养的患者可以改善氮平衡,但身体总含水量增加为(2.2±0.1)L.接受含谷氨酰胺的全胃肠外营养的患者氮平衡也改善,而身体总含水量却显著减少为(-1.2±0.8)L(P<0.05),同时可以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减轻胃肠道反应,缩短化疗间歇期住院接受支持治疗的时间.两组间在细菌培养阳性率、临床感染率及死亡率方面差异无显著.结论:含谷氨酰胺的全胃肠外营养剂能够有效地改善化疗的疗效.

    作者:吴伟;潘峰;周成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