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小倩
目的:探讨E-cadherin、nm23及CD44V6蛋白与鼻咽癌(NPC)的组织病理,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Eli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59例鼻咽癌组织中E-cadherin、nm23及CD44V6基因产物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与鼻咽癌患者的病理分型、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期,以及生存期的关系.结果:E-cad蛋白在角化型鳞状细胞癌、分化型非角化性癌和未分化型癌组中的缺失表达率分别为1/7、41.8%(14/34)、72.2%(13/18),P<0.05.nm23蛋白保留表达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23.8%(5/21),缺失表达组为86.8%(33/38),P<0.05.其中在Ⅲ期鼻咽癌(25例)中,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组和阴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15.4%(2/13)和66.7%(8/12),P<0.05;nm23蛋白保留表达和缺失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9和25.0%(4/16),P<0.05.结论:E-cad蛋白表达与鼻咽癌的分化有关,nm23蛋白表达与鼻咽癌的颈淋巴结转移有关;CD44V6蛋白阳性表达及nm23蛋白缺失表达是鼻咽癌预后不良的因素.
作者:马长春;李德锐;吴名耀;吴贤英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冷冻联合5-氟尿嘧啶(5-FU)治疗G422胶质瘤的效果.方法:建立G422胶质瘤动物模型,随机分组,分别施以冷冻、化疗和冷冻化疗;TUNEL法用于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的变化;对比观察各组生存期(观察期40 d);各组于治疗后第7天处死动物进行瘤重的称量.结果:冷冻与5-FU均能引起肿瘤细胞凋亡,然而两者联合应用使凋亡大为增加;冷冻化疗组小鼠平均生存期较其他各组明显延长,P<0.01;于治疗后第7天冷冻化疗组瘤重小于其他各组,但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冷冻联合5-FU对小鼠G422胶质瘤有较强的抗肿瘤效果,冷冻化疗的联合应用可望成为一种新的胶质瘤治疗模式.
作者:王辉;王伦长;涂汉军;李新建;秦军;黄宽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散发性大肠癌中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APEX,Ape/Ref-1,HAP1)基因氧化还原功能区遗传变异状况.方法:收集散发性大肠癌及相应癌周正常肠黏膜各150例,抽提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变性梯度凝胶泳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筛选、DNA测序的方法检测散发性大肠癌中APEX基因exon1、exon2和exon3的基因变异.结果:4例exon1扩增片段DGGE图谱出现异常条带,经测序证实肿瘤及相应正常组织存在453G→T巅换,基因型均为GT;exon2未发现异常泳动条带;16例exon3扩增片段的DGGE图谱出现异常条带,测序发现exon3存在1 247A→G转换,该变异导致APEX基因第64位密码子由ATC变为GTC,相应的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变为缬氨酸,肿瘤及癌周正常黏膜具有相同基因型.结论:APEX基因氧化还原功能区1 247A→G多态性在中国人散发性大肠癌中的频率远高于国外报道正常人群中的频率,可作为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的候选位点.
作者:汤显斌;谭云山;侯君;周恒花;卢韶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达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 SABC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58 例 NSCLC 中 VEGF 表达情况,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NSCLC 中 VEGF 阳性率为 75.86%,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20.00%),P<0.01.NSCLC 中 VEGF 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显著相关.VEGF 表达阴性组 1、3、5 年生存率分别为 92.8%、85.7%、71.4%,弱阳性组分别为 87.5%、62.5%、41.6%,强阳性组分别为 85.0%、35.0%、15.0%,经 Log-Rank 时序检验,差异有显著意义.COX 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VEGF 表达水平是死亡的危险因素,即表达水平越高,预后越差.结论:VEGF 可作为临床上预测 NSCLC 预后的可靠指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崔言刚;王潍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p53家族新成员p63和p73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NSCLC和7例正常肺组织检测p63和p73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在NSCLC中,p63和p7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0.0%(48/60)、73.3%(44/60);与正常肺组织相比,p63和p73蛋白阳性表达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p63蛋白表达与肺癌组织学类型(P=0.000 3)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28;而与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无关,P>0.05.p73蛋白表达与肺癌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均无关,P>0.05.在肺癌中,p63蛋白和p73蛋白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00 1.结论:p63和p73高水平的表达协同促进肺癌的形成,p63是肺鳞癌恶性进展的一个标志物.
作者:陈洪雷;陈福春;王敏;陶鸿潮;张玉霞;叶波;刘铭球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化疗加放疗治疗晚期子宫颈癌的疗效.方法:100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宫颈癌,50例接受CFP方案或CMP方案化疗,1~3个疗程后放疗.配对抽取单纯放疗患者50例供疗效对比观察.结果:单放组和化放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46.0%和66.0%,P<0.05;Ⅲ期5年生存率化放组高于单放组,P<0.05.化放组副作用主要是胃肠反应及骨髓抑制,单放组副反应不明显.结论:化放疗联合治疗晚期子宫颈癌疗效优于单纯放射治疗.
作者:邵学叶;杨兆禄;赵明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 p16 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与 BTCC 病理分级、临床分期、预后的关系及其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检测 p16 蛋白及 PCNA 在 59 例 BTCC 标本中的表达.结果:1) p16 蛋白在 BTCC 中的阳性率为 52.54%,PCNA 阳性率为 66.10%.2) p16 蛋白阳性表达随膀胱肿瘤病理分级的升高而降低,P<0.05,而 PCNA 阳性率随肿瘤分级升高而上升,P<0.05.3)p16蛋白阳性表达随膀胱肿瘤的临床分期升高而降低,P<0.05,PCNA 随临床分期升高而升高,P<0.05.4)p16蛋白及PCNA在未复发组与复发组中的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5)在未复发组,p16蛋白表达与PCNA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430 8,P<0.05.结论:p16 蛋白、PCNA 的检测与 BTCC 患者的预后有关,二者同时检测可以作为膀胱肿瘤恶性程度判断及预后估计的参考指标.p16 蛋白低表达与 PCNA 高表达者肿瘤易于复发.
作者:李永生;陈坚;莫曾南;陈仕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肿瘤的分子分期是当代肿瘤学的新概念,对肿瘤的预防、治疗、预后都较以往的临床分期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随着分子分期的临床应用,肿瘤治疗学必将开始新的篇章.
作者:于志勇;左文述;吴泰璜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分析高龄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对所有病例按年龄分组≥70岁,60~69岁,31~59岁,≤30岁,高龄胃癌与各组之间对照观察.结果提示高龄胃癌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组织学类型以高分化腺癌为主,占64.7%.Ⅲ、Ⅳ期病例占86.3%.手术切除率为62.7%.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20.9%和13.9%.临床分期较晚是高龄胃癌预后差的重要原因.X线双重造影及纤维胃镜是高龄胃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尽可能手术切除以提高生存率.
作者:苗瑞政;姜言明;张敏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分析1999年4月以来采用双吻合器技术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30例的疗效,肿瘤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与预防情况.30例中近期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无远期排便障碍;术后1例局部复发;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1例;炎性肉芽肿1例.双吻合器技术的应用可以扩大Dixon手术适应证的范围,但必须严格掌握根治原则及无瘤原则.
作者:孙民昌;侯新丽;燕归如;刘小明;赵立志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为观察围手术期使用左旋咪唑对大肠癌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和远期生存率的影响,将9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围手术期使用左旋咪唑,对照组不使用免疫调节剂.两组患者均于术前7 d、术后14 d采血,检测白介素2(interlecukin-2,IL-2)和γ-干扰素 (interferonγ,INF-γ) 活性及T细胞亚群.结果显示实验组IL-2,INF-γ活性以及辅助性T细胞(CD4)/抑制性T细胞(CD8)比值(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水平,且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围手术期使用左旋咪唑可以明显改善大肠癌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并且可以提高术后5年生存率.
作者:李智;庄竞;韩广森;姬社青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nm23H1和E-Cadherin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测定NSCLC中nm23H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组织中,nm23H1和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4%(5/17)和11.8%(2/17),无淋巴结转移的则分别为82.4%(14/17)和42.9%(9/17),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或显著意义,P<0.05.nm23H1和E-Cadherin表达与NSCLC的分期及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基因蛋白表达在NSCLC组织中呈正相关,P<0.01.结论:nm23H1和 E-Cadherin蛋白可作为判断NSCLC转移潜能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王涛;阎景铁;张毅;王善政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康尔爱胶囊对环磷酰胺诱发的微核(MN)和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的抑制作用及对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突变型p5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ICR纯种小鼠的骨髓细胞为材料,以微核及姐妹染色单体互换为指标,研究康尔爱胶囊的致变、抗变作用;以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为材料,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康尔爱胶囊对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突变型p53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康尔爱胶囊3个剂量组微核率及SCE数与阴性对照组比差异均无显著意义;康尔爱胶囊3个剂量组对环磷酰胺诱发的微核及引起的SCE升高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康尔爱胶囊3个剂量组突变型p53基因表达与阴性对照组比差异显著.结论:康尔爱胶囊无致变作用且有一定的抗变作用;康尔爱胶囊对突变型p53基因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明艳;徐力;许冬青;赵凤鸣;姜海英;周春祥;顾海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对经典的CHOP方案进行改良,将化疗药物的总剂量增加,分2次在d1、d8应用,疗程不变.结果示,共应用改良CHOP方案治疗NHL 24例,完全缓解12例(占50%),部分缓解8例(占33.3%),稳定1例(占4.2%),进展3例(占12.5%),总有效率83.3%.缓解率高,生存期长,疗效优于经典CHOP方案.
作者:阮春慧;孙晓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30岁青年乳腺癌的PCNA和p53蛋白表达的意义及与临床各指标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6例<30岁的青年乳腺癌进行检测,用有关统计学方法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岁青年乳腺癌的PCNA阳性率为63.6%,p53表达率为43.9%;PCNA蛋白表达阳性与月经初朝年龄(P=0.028)、临床分期(P=0.016)、核组织分级(P<0.05)、腋淋巴结转移(P<0.000 1)、雌孕激素受体(P<0.01)及预后(P<0.01)有密切关系;p53蛋白表达仅与核组织分级(P=0.038)、腋淋巴结转移(P=0.018)及预后(P<0.01)有关.结论:1)PCNA可以反映青年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活性,并与预后有关.2)p53为预测青年乳腺癌预后的一个有价值的客观标记物.3)<30岁青年乳腺癌细胞增殖活性强、预后差,其细胞增殖活性可能与激素水平有关.
作者:耿翠芝;王小玲;王桂兰;杨会钗;林梅;吴祥德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为了比较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与毒副反应,将82例中晚期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结果联合组有效率和KPS评分改善率均高于单纯化疗组,P值分别为>0.05、<0.05,而疾病进展率及消化道骨髓毒性发生率均低于单纯化疗组,P值均<0.05.初步研究结提示,艾迪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效果显著,同时降低化疗毒副反应,作用肯定,值得临床使用.
作者:刘文峰;杨晓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细胞毒药物对体外残留白血病模型中HL-60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采用Dexter型骨髓培养体系形成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贴壁层,接种HL-60细胞共培养,用去甲氧基柔红霉素(IDA)处理后,动态观察HL-60细胞的活性变化.结果:随着IDA剂量的增加及培养时间的延长,HL-60细胞活力逐渐减弱,去甲氧基柔红霉素(IDA)与骨髓基质细胞层或单纯的培养基体外孵育对HL-60细胞杀伤能力减弱.结论:急性白血病骨髓基质有助于HL-60细胞逃避化疗药物杀伤,对残留白血病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曦;王苹;陈幸华;刘林;彭贤贵;孔佩艳;刘红;张怡;高蕾;钟永明;王庆余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全硫代修饰的肝细胞癌差异表达基因P-02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增殖活性的影响,探讨P-02基因的功能.方法:以脂质体为载体,采用MTT法、RT-PCR、流式细胞术检测P-02 AS-ODN(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对SMMC-7721细胞生长、增殖、细胞周期的作用.结果:脂质体介导的P-02基因反义寡核苷酸可抑制SMMC-7721增殖,RT-PCR结果显示P-02基因的扩增条带明显减弱,流式细胞术显示G1期细胞增多,M期及S期细胞数减少.结论:脂质体介导的AS-ODN可抑制SMMC-7721的恶性表型,证实P-02基因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作者:韩娜;段芳龄;朱武凌;高天慧;陈香宇;王晓;李蔚;颜伏归;李文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奥沙利铂(L-OHP)与氟尿嘧啶(5-FU)及亚叶酸钙(CF)联合应用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采用L-OHP 130 mg/m2,静脉滴入2 h,d1;CF 200 mg/m2,静脉滴入2 h,d1~d5;5-FU 300 mg/m2(≤500 mg/d),静脉滴入4 h,d1~d5(CF滴完后);21 d为1个周期.结果:总有效率为30%,毒副反应以骨髓抑制、感觉神经毒性为主,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为45%,神经毒性发生率80%,本组无Ⅳ度毒副反应.结论:L-OHP、5-FU、CF联合应用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肯定,毒副反应能耐受.
作者:徐洪祥;尹淑燕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胃癌对不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差异,从而对围手术期辅助化疗及晚期患者化疗起指导作用.方法:应用MTT比色法测定了151例体外原代胃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无论是单药组间比较,还是联合药物组间比较,其敏感性的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其中,单药以羟基喜树碱(HCPT)和丝裂霉素(MMC)的敏感性为好,其敏感率分别为62.91%、52.98%;联合药物以5-氟尿嘧啶(5-FU) 加HCPT和5-FU加MMC的敏感性为好,其敏感率分别为76.82%、60.93%.各单药分别与其对应的联合药物比较,除MMC与5-FU加MMC、多柔比星(ADM)与5-FU加ADM及斑蝥酸钠(奇宁)与5-FU加奇宁的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意义外P>0.05,其余药物的敏感性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体外肿瘤细胞药敏试验对临床肿瘤化疗用药有很强的预见性,且能发现耐药病例;胃癌对联合药物的敏感性明显优于单药.
作者:赵国刚;魏寿江;王崇树;侯华芳 刊期: 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