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刚;黄礼明;王卫余;王坚;厉民
目的:DNA聚合酶β(DNA polymerase β)是一种修复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参与DNA的合成和修复的某些过程,其缺陷发现与一些肿瘤的发生有关.本研究从分子生物学基础上阐明宫颈癌的发生机理,了解有无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方法:采用RT-PCR法(逆转录-DNA聚合酶链反应)、PCR-SS-CP(聚合酶链-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DNA序列分析法进行OPLB基因突变调查.结果:宫颈癌组织中存在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测序结果表明DNA聚合酶β基因的第660位核苷酸由A变为G,其氨基酸变异为第182位氨基酸由精氨酸(Arg)变为甘氨酸(Gly).结论:宫颈癌中存在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现象,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乔玉环;韩丽萍;史惠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前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诊断主要有影像学诊断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异常凝血酶原(des-gamma-carboxy-prothrombin,DCP)又被称为PIVKA-Ⅱ(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与AFP(alpha-fetoprotein)和AFP-L3(alpha-fetoprotein L3 fraction)一样被认为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肝细胞癌血清肿瘤标志物.在HCC的检测诊断上,它们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而表现为一定的互补性,结合影像学诊断,动态观测HCC高危(肝炎、肝硬化)人群,这些血清肿瘤标志物有助于HCC的早期发现,同时对HCC的手术疗效的评价、预后的估评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袁联文;唐伟;幕内·雅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观察卡莫氟(Carmofur,HCFU)与亚叶酸钙(LV)合用治疗晚期大肠癌41例近期疗效.采用HCFU 300 mg/d,LV 45 mg/d,分3次服用.消化道反应明显者于进餐前30 min口服吗叮啉10 mg.完全缓解(CR)为0,部分缓解(PR)16例,NC 15例,PD 10例,总有效率39.02%;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反应,无明显骨髓抑制.HCFU与LV合用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确切,毒副反应轻,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郑国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赵建国;隋爱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护脉膏及喜疗妥对诺维本致兔耳缘静脉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在兔耳缘静脉注射诺维本前10 min,将护脉膏及喜疗妥分别涂在兔耳缘静脉及其周围,厚度为3 mm,4 h后重涂1次.分别在24 h后、7 d后、15 d后取标本,观察兔耳缘静脉病理学改变,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护脉膏及喜疗妥对诺维本致兔耳缘静脉急性病理损伤、亚急性病理性损伤、慢性病理性损伤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但护脉膏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喜疗妥.结论:两种防护措施对诺维本致兔耳缘静脉损伤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孙桂芳;杨秀云;徐功立;张振美;刘理慧;靳昭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激素受体PR、E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59例子宫内膜组织中的PR、ER表达进行检测.结果:PR阴性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阳性率明显高于PR阳性者,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ER阳性和阴性的淋巴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PR、ER阴性表达的淋巴结阳性率为51.5%,而PR、ER阳性者为10.7%,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P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更具相关性,可将PR、ER表达结果作为评估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陈雅卿;楼洪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回顾分析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的临床及病理因素.乳腺癌术后胸壁局部复发23例,占同期全部乳腺癌手术病例的3.86%,病理学类型多为浸润性导管癌,Ⅲ期患者复发率为13.9%,腋窝淋巴结转移数超过4枚者多发率高为12.5%,原发灶ER(-)及PR(-)的患者复发多发生于术后第1、2年内,复发后12例2年内死亡.所有病例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2%、66.7%、54.5%.回顾分析结果表明,乳腺癌患者术中应采取措施预防癌残留及种植,术后易复发的高危人群应行规范化的治疗,同时应实施胸壁放疗,可望提高生存期.
作者:宋万新;李明虎;李煜;刘志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亓建;汤绪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探讨鼻腔及副鼻窦肿物的CT检查价值及良恶性鉴别诊断.161例鼻腔、副鼻窦肿物,术后病理证实良性126例,恶性22例,炎症13例,进行CT分析统计学处理.累及部位多发、突入临近结构、形态是否均匀、有无骨质破坏和周围脂肪层受侵良恶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CT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冠扫优于轴扫;病变累及部位、形态、密度、周围骨质及脂肪层变化是良恶性鉴别诊断要点.
作者:周玉滕;叶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为了观察恩丹西酮与胃复安对预防恶性血液病化疗性呕吐临床疗效,将恶性血液病86例(计206个疗程)随机分为恩丹西酮组(治疗组)和胃复安组(对照组).治疗组42例(计112个疗程),化疗前用恩丹西酮8 mg静脉推注,每疗程2次;对照组44例(计94个疗程)用胃复安20 mg加入5%GS 500mL中静脉滴入,连用5 d.结果前者总有效率95.2%(94.6%),急性呕吐有效率84.8%,正常进食率45.2%(42.8%);后者分别为68.2%(68.1%)、31.9%及6.8%(7.4%).2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作者:陆紫敏;顾凤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胎肝细胞(FLC)对肉瘤180(S180)小鼠的免疫功能影响和抗肿瘤作用.方法:建立S180荷瘤小鼠并以鼠胎肝细胞悬液(FLC)给予治疗,并检测T细胞亚群、巨噬细胞免疫球蛋白Fc受体(IgFcR)的表达、淋巴细胞转化率的程度及抑肿瘤生长率.结果:鼠胎肝细胞悬液可以提高CD3、CD4、CD8的表达,分别为40.74±2.95(P<0.01)、37.53±4.88(P<0.02)、24.99±2.74(P<0.05);提高巨噬细胞FcR的表达及淋巴细胞转化率(P<0.05);对肿瘤的抑制率不明显(P>0.05).结论:鼠胎肝细胞悬液可以提高细胞亚群的活化,提高细胞免疫功能,还可以从体液免疫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提高机体对肿瘤的抵抗力,但对肿瘤抑制不够显著.
作者:韦启后;覃志坚;覃淑云;郑子敏;秦静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子宫颈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E6基因的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半定量PCR检测20例慢性官颈炎,6例宫颈非典型增生,18例宫颈癌组织中HPV16 E6基因的含量.结果:宫颈非典型增生及宫颈癌组织中E6基因的含量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P<0.01);宫颈癌及宫颈非典型增生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PV16 E6基因的含量随着宫颈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定量检测HPV16 DNA的含量可能作为监测宫颈癌高危人群的一种方法.
作者:王云;罗兵;王言奎;戴淑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经皮微波固化与瘤内无水酒精交替注射治疗25例原发性肝癌.结果随访6~15个月,中位生存期12.3个月;甲胎蛋白阳性13例,治疗后降至正常10例;组织学检查病变完全坏死率76%(19/25);3例<5 em的小肝癌完全缓解,22例>5 cm的大肝癌治疗后病情好转达16例,无效6例.联合治疗副作用不大,未见严重并发症.初步研究的结果提示:经皮微波固化联合无水酒精注射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丁乃晴;胡立新;曹成海;宋作顺;王丽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免疫功能状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手术前后3~6 d抽取外周静脉血,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3总T淋巴细胞、CD+4辅助T细胞、CD+8杀伤/抑制T细胞、CD+4/CD+8比值、CD+55NK细胞、CD+19总B淋巴细胞、CD+25IL-2受体细胞比例.结果:乳腺癌术后外周静脉血CD+3总T淋巴细胞、CD+4辅助T细胞、CD+25IL-2受体细胞比例较术前显著增高,CD+56NK细胞比例显著下降,CD+8杀伤/抑制T细胞、CD+4/CD+8比值、CD+19总B淋巴细胞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乳腺癌术后机体处于正性免调节状态,表现在以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为主,其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值得探讨.
作者:邹德宏;杨红健;谢尚闹;凌雨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Ⅰ期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1989年以来72例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患者诊断、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中灌洗等临床资料.结果:Ⅰ期切除吻合52例,切口裂开及切口感染各2例,并发肺部感染1例,2例术后2 d内死于中毒性休克、循环衰竭.结论:Ⅰ期切除吻合术在急性梗阻性大肠癌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作者:鞠俊玉;王绍臣;沈宝霞;张德君;张金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CT扫描与肺活检后痰液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和p16甲基化检测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用PCR-TRAP-ELSA半定量及PCR-TRAP银染定性法、甲基化相关的PCR法,前瞻性检测55例经CT扫描而发现的肺部孤立性结节(直径≤30 mm)、并疑诊为早期周围型肺癌的患者(T1N0M0),行CT导向肺活检(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33例,经皮肺针刺活检22例)后24 h内痰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及p16甲基化状态,并将检测结果与组织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CT扫描对周围型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100%,但特异性只有61.8%(34/55).端粒酶活性的敏感性为79.4%,特异性为90.5%,准确性为83.6%;p16甲基化的敏感性为32.4%,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58.2%,3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86.1%,特异性为90.5%,准确性为87.3%.对照组端粒酶阳性率9.5%(2/21),无1例检测到p16甲基化.结论:CT扫描与端粒酶活性、p16甲基化联合可弥补痰液的细胞学检查的不足,提高肺癌痰检的敏感性,有助于周围型肺癌早期诊断和肺部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作者:王绪;彭猛青;胡春峰;刘德林;古涛;刘慧;罗涛;陈玉玲;毛筱芬;朱述阳;邵华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大剂量醛氢叶酸加5-FU持续48 h滴入为主方案治疗晚期贲门癌的客观疗效及毒副反应,探索晚期贲门癌较合理治疗方案.方法:对入选的27例晚期贲门癌患者采用大剂量醛氢叶酸+5-FU持续48 h滴入为主方案进行治疗,平均2.89个疗程.结果: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0例,稳定(NC)12例,进展(PD)4例,有效率为40.74%.主要的毒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骨髓抑制、脱发及腹泻.上述毒副作用除恶心呕吐较明显外,其余绝大多数均为Ⅰ~Ⅱ度反应,且发生率不高,经常规对症治疗后见好转.结论:大剂量醛氢叶酸+5-FU持续48 h滴注为主方案治疗晚期贲门癌疗效好,毒副反应轻.
作者:江艺;徐绮腻;杨钰贤;许香华;邱希辉;张盛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UPSC)的生物学行为特征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88年7月~2000年8月临沂市肿瘤医院收治的10例UPSC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术前分期:1期9例,占90%,Ⅲ期1例,占10%.细胞分化:G1 4例,G2 4例,G3 2例.手术-病理分期:Ⅰ期2例,占20%,Ⅲ期6例,占60%,Ⅳ期2例,占20%.细胞分化:G3 6例,占60%;肌层浸润:浸润超过1/2肌层7例,占70%.2例(20%)术后1年内死亡,5例(50%)3年内死亡,6例(60%)5年内死亡.结论:UPSC细胞分化差,早期易发生深肌层浸润及盆腹腔淋巴结和远处转移,预后极差.治疗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作者:李秀敏;刘凤叶;刘长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胸部放射治疗的各种恶性肿瘤在放射治疗后应用生脉注射液减轻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的疗效等临床指标.方法:15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6例.对各种恶性肿瘤均行根治放疗.放射源为6 MV X射线,常规分割照射,照射剂量为40~60 Gy.对照组完成常规的放射治疗,治疗组常规放疗的同时应用生脉注射液25~40 mL静脉滴入,1次~,10~15 d为1个疗程,共给3~5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的发生率分别为19.7%、23.7%,对照组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的发生率分别为36.8%、47.4%.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是恶性肿瘤的胸部放射治疗中及放射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纯中药制剂生脉注射液能明显降低其发生率.
作者:尹强;黄英昌;陈玉;牟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ⅠB和ⅡA期子宫颈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00年2月~2002年1月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96例Ⅰ B和ⅡA期子宫颈癌病例.结果:35岁以下子宫颈癌患者48例,其腺癌比例及盆腔淋巴转移率高.所有患者术后病理未发现卵巢转移.13例宫颈肿瘤≥4 cm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均顺利手术切除.结论:近年来35岁以下患者子宫颈癌发病呈上升趋势.卵巢移位术是保留年轻妇女子宫颈癌患者卵巢功能的简便有效方法.对具有盆腔淋巴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选择新辅助化疗是合理的.
作者:胡明;朱滔;羊正炎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