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强;黄英昌;陈玉;牟玲
目的:探讨激素受体PR、E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59例子宫内膜组织中的PR、ER表达进行检测.结果:PR阴性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阳性率明显高于PR阳性者,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ER阳性和阴性的淋巴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PR、ER阴性表达的淋巴结阳性率为51.5%,而PR、ER阳性者为10.7%,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P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更具相关性,可将PR、ER表达结果作为评估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陈雅卿;楼洪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小细胞肺癌对一线治疗的有效率高,但是一种常见的易耐药和易复发的肿瘤.复发难治性SCLC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根据对一线治疗的有效率、治疗间隔的时间和疾病的进展情况来决定.KPS评分好,一线治疗3个月后复发的患者治疗仍应用原来的方案;治疗早期进展或3个月内复发的患者应选择无交叉耐药的新药物如紫杉醇、长春瑞滨、伊立替康、拓扑替康和健择等组成的新化疗方案;骨或脑转移通常给予放射治疗减轻症状.对胸腔内的复发、严重的大气道阻塞、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患者也是放疗恰当的适应证.调强、适形放疗是一种新的放疗技术,新药和新放疗技术的应用给SCLC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作者:郭其森;于金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杨秀荣;路平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子宫颈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E6基因的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半定量PCR检测20例慢性官颈炎,6例宫颈非典型增生,18例宫颈癌组织中HPV16 E6基因的含量.结果:宫颈非典型增生及宫颈癌组织中E6基因的含量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P<0.01);宫颈癌及宫颈非典型增生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PV16 E6基因的含量随着宫颈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定量检测HPV16 DNA的含量可能作为监测宫颈癌高危人群的一种方法.
作者:王云;罗兵;王言奎;戴淑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术前尺动脉插管化疗在局部晚期乳腺癌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分析119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组61例行尺动脉插管化疗,对照组58例行全身化疗,并对两组的近期临床疗效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尺动脉插管化疗组与全身化疗组有效率分别为90.16%和75.86%,差异有显著性(P<0.05).尺动脉化疗组毒副反应相对轻.结论:尺动脉插管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近期临床疗效优于全身化疗.
作者:邹天宁;汤学良;周绍强;唐一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成建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DNA聚合酶β(DNA polymerase β)是一种修复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参与DNA的合成和修复的某些过程,其缺陷发现与一些肿瘤的发生有关.本研究从分子生物学基础上阐明宫颈癌的发生机理,了解有无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方法:采用RT-PCR法(逆转录-DNA聚合酶链反应)、PCR-SS-CP(聚合酶链-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DNA序列分析法进行OPLB基因突变调查.结果:宫颈癌组织中存在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测序结果表明DNA聚合酶β基因的第660位核苷酸由A变为G,其氨基酸变异为第182位氨基酸由精氨酸(Arg)变为甘氨酸(Gly).结论:宫颈癌中存在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现象,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乔玉环;韩丽萍;史惠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梁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观察卡莫氟(Carmofur,HCFU)与亚叶酸钙(LV)合用治疗晚期大肠癌41例近期疗效.采用HCFU 300 mg/d,LV 45 mg/d,分3次服用.消化道反应明显者于进餐前30 min口服吗叮啉10 mg.完全缓解(CR)为0,部分缓解(PR)16例,NC 15例,PD 10例,总有效率39.02%;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反应,无明显骨髓抑制.HCFU与LV合用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确切,毒副反应轻,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郑国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刘淑秋;陈平;单宝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赵建国;隋爱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亓建;汤绪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对400例临床疑诊为肺癌的患者进行纤支镜检查,病理诊断证实肺癌336例.提示纤支镜检查在肺癌临床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谷淑枝;吕丽荣;张文强;李爱君;范振芹;许进秀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UPSC)的生物学行为特征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88年7月~2000年8月临沂市肿瘤医院收治的10例UPSC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术前分期:1期9例,占90%,Ⅲ期1例,占10%.细胞分化:G1 4例,G2 4例,G3 2例.手术-病理分期:Ⅰ期2例,占20%,Ⅲ期6例,占60%,Ⅳ期2例,占20%.细胞分化:G3 6例,占60%;肌层浸润:浸润超过1/2肌层7例,占70%.2例(20%)术后1年内死亡,5例(50%)3年内死亡,6例(60%)5年内死亡.结论:UPSC细胞分化差,早期易发生深肌层浸润及盆腹腔淋巴结和远处转移,预后极差.治疗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作者:李秀敏;刘凤叶;刘长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应用安替可配合放射治疗对64例食管癌做前瞻性随机研究,用药组30例,对照组34例.2组均采用60 Co常规照射,剂量为DT 70 Gy.用药组在放疗期配合口服安替可.随访率为100%.完全缓解率:用药组为73.33%,对照组为44.12%(P<0.05).1、2、3年生存率:用药组分别为76.67%、63.30%、50.0%,对照组分别为47.06%、32.35%及20.59%(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安替可配合放射治疗可提高疗效,有一定放射增敏作用.
作者:徐坚;陈忠户;林海蓉;白志刚;潘清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比较DDP合并2周大剂量LV/5-FU 48 h连续输注与每月大剂量LV/5-FU 120 h连续输注治疗鼻咽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将46例中晚期鼻咽癌随机分成DDP合并2周大剂量LV/5-FU 48 h连续输注的治疗组25例;DDP合并每月5 d大剂量LV/5-FU 120 h连续输注的对照组的21例,对其疗效及毒副反应进行观察、比较与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2个疗程的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CR+PR)92.0%,对照组有效率81.0%,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4级毒性反应治疗组的患者比对照组的患者出现更多外周静脉炎(32.0%比23.8%),其余出现更少白细胞减少(40.0%比47.6%),黏膜炎(8.0%比38.1%),腹泻(4.0%比19.0%),恶心呕吐(24.0%比38.1%),但大多为Ⅰ~Ⅱ度.结论:DDP合并2周大剂量LV/5-FU 48 h连续输注比每月1次5 d大剂量LV/5-FU的方案更有效,毒性更低,值得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许德明;雷桂华;王伟;劳逸;吴宏;陈国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孟明慧;任清华;马灿华;王丽;姜枫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胸部放射治疗的各种恶性肿瘤在放射治疗后应用生脉注射液减轻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的疗效等临床指标.方法:15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6例.对各种恶性肿瘤均行根治放疗.放射源为6 MV X射线,常规分割照射,照射剂量为40~60 Gy.对照组完成常规的放射治疗,治疗组常规放疗的同时应用生脉注射液25~40 mL静脉滴入,1次~,10~15 d为1个疗程,共给3~5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的发生率分别为19.7%、23.7%,对照组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的发生率分别为36.8%、47.4%.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是恶性肿瘤的胸部放射治疗中及放射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纯中药制剂生脉注射液能明显降低其发生率.
作者:尹强;黄英昌;陈玉;牟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1995年8月~1999年8月,我院采用VDS+LFP(CF+5-FU+DD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食管癌56例.有效率(PR+CR)为60.7%(34/56),治疗后主观有效率92.6%.入组患者对此联合化疗耐受性好,毒副反应轻,提示VDS+LF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食管癌与其他方案比较近期疗效高,副作用低,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潘勤;施为建;王朝霞;王继荣;李娟;王科明;陆彬彬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周保成;陈文山;殷光武;王刚;陈文俊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