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管内镜诊断良性病变303例临床分析

杨秀荣;路平华

关键词:食管, 内镜诊断, 良性病变
摘要: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重复癌五例报告

    作者:亓建;汤绪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50例癌症患者SCL-90相关调查分析

    作者:吕尊香;侯爱芝;孙爱贞;李善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每周泰索帝联合铂类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泰索帝每周疗法联合铂类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客观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采用泰索帝每周20.2~29 mg/m2(中位剂量为每周24.4 mg/m2),静脉滴入,连用6周休2周,并于第1天、22天分别给予顺铂60 mg/m2或卡铂(AUC=5)静脉滴入,所有患者均接受8周以上的化疗.结果:30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14例患者达到PR,有效率为46.7%.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1年生存率为50%.主要毒副反应为恶心呕吐和腹泻、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皮疹等.大部分患者为Ⅰ、Ⅱ度反应,患者耐受良好.经常规预防用药后,未观察到过敏反应、疲乏、浮肿现象.结论:泰索帝每周疗法联合铂类方案是一种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的治疗方案,毒副反应轻,临床使用安全,值得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作者:林英城;林雯;林忆;杜彩文;吴名耀;李德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恩丹西酮与胃复安对预防呕吐疗效对比分析

    为了观察恩丹西酮与胃复安对预防恶性血液病化疗性呕吐临床疗效,将恶性血液病86例(计206个疗程)随机分为恩丹西酮组(治疗组)和胃复安组(对照组).治疗组42例(计112个疗程),化疗前用恩丹西酮8 mg静脉推注,每疗程2次;对照组44例(计94个疗程)用胃复安20 mg加入5%GS 500mL中静脉滴入,连用5 d.结果前者总有效率95.2%(94.6%),急性呕吐有效率84.8%,正常进食率45.2%(42.8%);后者分别为68.2%(68.1%)、31.9%及6.8%(7.4%).2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作者:陆紫敏;顾凤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腹腔灌注5-FU或/和DDP预防大肠癌术后复发

    作者:刘淑秋;陈平;单宝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甾体激素受体PR、E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激素受体PR、E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59例子宫内膜组织中的PR、ER表达进行检测.结果:PR阴性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阳性率明显高于PR阳性者,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ER阳性和阴性的淋巴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PR、ER阴性表达的淋巴结阳性率为51.5%,而PR、ER阳性者为10.7%,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P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更具相关性,可将PR、ER表达结果作为评估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陈雅卿;楼洪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成功抢救一例胸腺瘤术后并发肌无力危象的护理体会

    作者:郑群英;吴莹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急诊手术治疗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72例体会

    目的:探讨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Ⅰ期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1989年以来72例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患者诊断、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中灌洗等临床资料.结果:Ⅰ期切除吻合52例,切口裂开及切口感染各2例,并发肺部感染1例,2例术后2 d内死于中毒性休克、循环衰竭.结论:Ⅰ期切除吻合术在急性梗阻性大肠癌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作者:鞠俊玉;王绍臣;沈宝霞;张德君;张金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及西艾克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西艾克和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对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3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吉西他滨0.8 g/m2静脉滴入,d1、d8、d15;西艾克4 mg静脉滴入,d1、d8;顺铂30 mg/m2静脉滴入,d1~d3,28 d为1个周期.结果:全组CR 2例,PR 12例,NC11例,PD 7例,总有效率达43.75%.初治有效率达56.25%,复治达31.25%,两组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毒性反应为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和西艾克疗效较高,毒性可耐受.

    作者:束永前;黄普文;卢凯华;王榕生;穆庆霞;刘凌翔;朱陵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鼻腔及副鼻窦肿物161例CT分析

    探讨鼻腔及副鼻窦肿物的CT检查价值及良恶性鉴别诊断.161例鼻腔、副鼻窦肿物,术后病理证实良性126例,恶性22例,炎症13例,进行CT分析统计学处理.累及部位多发、突入临近结构、形态是否均匀、有无骨质破坏和周围脂肪层受侵良恶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CT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冠扫优于轴扫;病变累及部位、形态、密度、周围骨质及脂肪层变化是良恶性鉴别诊断要点.

    作者:周玉滕;叶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异常凝血酶原和肝细胞癌

    目前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诊断主要有影像学诊断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异常凝血酶原(des-gamma-carboxy-prothrombin,DCP)又被称为PIVKA-Ⅱ(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与AFP(alpha-fetoprotein)和AFP-L3(alpha-fetoprotein L3 fraction)一样被认为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肝细胞癌血清肿瘤标志物.在HCC的检测诊断上,它们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而表现为一定的互补性,结合影像学诊断,动态观测HCC高危(肝炎、肝硬化)人群,这些血清肿瘤标志物有助于HCC的早期发现,同时对HCC的手术疗效的评价、预后的估评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袁联文;唐伟;幕内·雅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宫颈癌组织中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研究

    目的:DNA聚合酶β(DNA polymerase β)是一种修复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参与DNA的合成和修复的某些过程,其缺陷发现与一些肿瘤的发生有关.本研究从分子生物学基础上阐明宫颈癌的发生机理,了解有无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方法:采用RT-PCR法(逆转录-DNA聚合酶链反应)、PCR-SS-CP(聚合酶链-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DNA序列分析法进行OPLB基因突变调查.结果:宫颈癌组织中存在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测序结果表明DNA聚合酶β基因的第660位核苷酸由A变为G,其氨基酸变异为第182位氨基酸由精氨酸(Arg)变为甘氨酸(Gly).结论:宫颈癌中存在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现象,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乔玉环;韩丽萍;史惠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恶性胸膜间皮瘤12例分析

    作者:张金凤;冯静;梁超;刘风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鼠胎肝细胞对S180荷瘤小鼠免疫功能影响及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胎肝细胞(FLC)对肉瘤180(S180)小鼠的免疫功能影响和抗肿瘤作用.方法:建立S180荷瘤小鼠并以鼠胎肝细胞悬液(FLC)给予治疗,并检测T细胞亚群、巨噬细胞免疫球蛋白Fc受体(IgFcR)的表达、淋巴细胞转化率的程度及抑肿瘤生长率.结果:鼠胎肝细胞悬液可以提高CD3、CD4、CD8的表达,分别为40.74±2.95(P<0.01)、37.53±4.88(P<0.02)、24.99±2.74(P<0.05);提高巨噬细胞FcR的表达及淋巴细胞转化率(P<0.05);对肿瘤的抑制率不明显(P>0.05).结论:鼠胎肝细胞悬液可以提高细胞亚群的活化,提高细胞免疫功能,还可以从体液免疫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提高机体对肿瘤的抵抗力,但对肿瘤抑制不够显著.

    作者:韦启后;覃志坚;覃淑云;郑子敏;秦静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大剂量放疗加云克治疗骨转移癌20例体会

    作者:铁山;樊庆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半定量PCR检测子宫颈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16型DNA的研究

    目的:探讨子宫颈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E6基因的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半定量PCR检测20例慢性官颈炎,6例宫颈非典型增生,18例宫颈癌组织中HPV16 E6基因的含量.结果:宫颈非典型增生及宫颈癌组织中E6基因的含量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P<0.01);宫颈癌及宫颈非典型增生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PV16 E6基因的含量随着宫颈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定量检测HPV16 DNA的含量可能作为监测宫颈癌高危人群的一种方法.

    作者:王云;罗兵;王言奎;戴淑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术前尺动脉插管化疗在局部晚期乳腺癌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术前尺动脉插管化疗在局部晚期乳腺癌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分析119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组61例行尺动脉插管化疗,对照组58例行全身化疗,并对两组的近期临床疗效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尺动脉插管化疗组与全身化疗组有效率分别为90.16%和75.86%,差异有显著性(P<0.05).尺动脉化疗组毒副反应相对轻.结论:尺动脉插管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近期临床疗效优于全身化疗.

    作者:邹天宁;汤学良;周绍强;唐一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FCM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免疫功能状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手术前后3~6 d抽取外周静脉血,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3总T淋巴细胞、CD+4辅助T细胞、CD+8杀伤/抑制T细胞、CD+4/CD+8比值、CD+55NK细胞、CD+19总B淋巴细胞、CD+25IL-2受体细胞比例.结果:乳腺癌术后外周静脉血CD+3总T淋巴细胞、CD+4辅助T细胞、CD+25IL-2受体细胞比例较术前显著增高,CD+56NK细胞比例显著下降,CD+8杀伤/抑制T细胞、CD+4/CD+8比值、CD+19总B淋巴细胞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乳腺癌术后机体处于正性免调节状态,表现在以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为主,其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值得探讨.

    作者:邹德宏;杨红健;谢尚闹;凌雨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胶质瘤DNA倍体、SPF值及EGFR蛋白表达的研究

    目的:检测胶质瘤DNA倍性、SPF及EGFR表达,探讨其与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关系及它们之间相关性.方法:46例手术切除的脑胶质瘤作为实验组;10例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ABC(Strept-Avidin-Bion Complex)法检测EGFR蛋白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low-Cytometry,FCM)检测DNA含量及SPF.结果:对照组均为二倍体且无EGFR表达;胶质瘤Ⅰ级组、Ⅱ级组、Ⅲ~Ⅳ级组DNA异倍体率分别为13.3%、46.2%、77.8%,Ⅰ级组与Ⅲ~Ⅳ级组、Ⅱ级组与Ⅲ~Ⅳ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EGFR阳性率分别为20.0%、69.2%和83.3%,Ⅰ级组与Ⅱ级组、Ⅰ级组与Ⅲ~Ⅳ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SPF值随胶质瘤级别增高而升高,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EGFR阳性胶质瘤DNA发生率及SPF值均明显高于EGFR阴性胶质瘤(P<0.05).结论:DNA异倍体的发生、SPF值、EGFR阳性率与胶质瘤恶性级别正相关.EGFR表达与DNA异倍体及SPF有相关性.

    作者:周伟;徐国本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胃泌素对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细胞内cAMP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胃泌素对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的影响.方法:建立人结肠癌SW480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肽胃泌素(PG)组及对照组(生理盐水),观察移植瘤的体积、重量及细胞内cAMP含量的变化.结果:移植瘤的体积、重量、细胞内cAMP含量,PG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胃泌素在体内使人结肠癌移植瘤细胞内cAMP含量增加,从而促进移植瘤的生长.

    作者:赵言明;何双梧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