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胶质瘤DNA倍体、SPF值及EGFR蛋白表达的研究

周伟;徐国本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 DNA, S期细胞比例,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尿抑胃素, 流式细胞术,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检测胶质瘤DNA倍性、SPF及EGFR表达,探讨其与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关系及它们之间相关性.方法:46例手术切除的脑胶质瘤作为实验组;10例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ABC(Strept-Avidin-Bion Complex)法检测EGFR蛋白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low-Cytometry,FCM)检测DNA含量及SPF.结果:对照组均为二倍体且无EGFR表达;胶质瘤Ⅰ级组、Ⅱ级组、Ⅲ~Ⅳ级组DNA异倍体率分别为13.3%、46.2%、77.8%,Ⅰ级组与Ⅲ~Ⅳ级组、Ⅱ级组与Ⅲ~Ⅳ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EGFR阳性率分别为20.0%、69.2%和83.3%,Ⅰ级组与Ⅱ级组、Ⅰ级组与Ⅲ~Ⅳ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SPF值随胶质瘤级别增高而升高,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EGFR阳性胶质瘤DNA发生率及SPF值均明显高于EGFR阴性胶质瘤(P<0.05).结论:DNA异倍体的发生、SPF值、EGFR阳性率与胶质瘤恶性级别正相关.EGFR表达与DNA异倍体及SPF有相关性.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术前尺动脉插管化疗在局部晚期乳腺癌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术前尺动脉插管化疗在局部晚期乳腺癌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分析119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组61例行尺动脉插管化疗,对照组58例行全身化疗,并对两组的近期临床疗效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尺动脉插管化疗组与全身化疗组有效率分别为90.16%和75.86%,差异有显著性(P<0.05).尺动脉化疗组毒副反应相对轻.结论:尺动脉插管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近期临床疗效优于全身化疗.

    作者:邹天宁;汤学良;周绍强;唐一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直流电对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的抑杀作用

    目的:探讨直流电对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3细胞系的抑杀作用.方法:对体外培养的入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83采用不同的电处理参数进行了直流电处理.观察处理后癌细胞的形态、结构、生长情况、生物学特性;检测电处理后培养液的酸碱度、电解质的改变情况.结果:直流电处理对舌鳞状细胞癌有明显的杀伤及抑制作用.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增加电量可提高抑杀效率.电处理后的培养液pH、电解质、有机成分发生较大改变,其对癌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电处理后未被杀死的癌细胞增殖能力也明显降低.实验电处理后尚有少部分癌细胞可修复并继续生长、增殖.结论:直流电处理可通过电解、电泳、电渗作用直接杀伤舌癌细胞,亦可通过改变细胞生长的外环境抑制舌癌细胞修复、生长、增殖.在临床应用中需多次治疗,2次治疗的时间不宜间隔过长.

    作者:李佳荃;农晓琳;蒙宁;蒙敏;林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子宫浆膜面单房囊性低度恶性间皮瘤一例

    作者:成建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多房性囊性肾透明细胞癌一例报告

    作者:周保成;陈文山;殷光武;王刚;陈文俊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一氧化氮、内皮素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方法:采用RIA法、硝酸还原法对2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进行NO、ET、SOD测定.结果:26例初治恶性血液病患者NO、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SOD低于正常水平(P<0.05).2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后,10例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8例未缓解,其中完全缓解组NO、ET、SOD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部分缓解与未缓解组三者水平仍与正常对照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O、ET、SOD可能与恶性血液病发病有关,对三者动态监测有利于判断疗效.

    作者:钱素英;夏兆雄;陈燕敏;徐建芬;徐雷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DDP合并LV/5-FU不同应用方式治疗放疗前鼻咽癌的随机研究

    目的:比较DDP合并2周大剂量LV/5-FU 48 h连续输注与每月大剂量LV/5-FU 120 h连续输注治疗鼻咽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将46例中晚期鼻咽癌随机分成DDP合并2周大剂量LV/5-FU 48 h连续输注的治疗组25例;DDP合并每月5 d大剂量LV/5-FU 120 h连续输注的对照组的21例,对其疗效及毒副反应进行观察、比较与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2个疗程的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CR+PR)92.0%,对照组有效率81.0%,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4级毒性反应治疗组的患者比对照组的患者出现更多外周静脉炎(32.0%比23.8%),其余出现更少白细胞减少(40.0%比47.6%),黏膜炎(8.0%比38.1%),腹泻(4.0%比19.0%),恶心呕吐(24.0%比38.1%),但大多为Ⅰ~Ⅱ度.结论:DDP合并2周大剂量LV/5-FU 48 h连续输注比每月1次5 d大剂量LV/5-FU的方案更有效,毒性更低,值得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许德明;雷桂华;王伟;劳逸;吴宏;陈国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32例

    作者:梁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成功抢救一例胸腺瘤术后并发肌无力危象的护理体会

    作者:郑群英;吴莹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脑瘤患者的放射治疗与护理

    作者:田桂兰;高桂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半定量PCR检测子宫颈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16型DNA的研究

    目的:探讨子宫颈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E6基因的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半定量PCR检测20例慢性官颈炎,6例宫颈非典型增生,18例宫颈癌组织中HPV16 E6基因的含量.结果:宫颈非典型增生及宫颈癌组织中E6基因的含量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P<0.01);宫颈癌及宫颈非典型增生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PV16 E6基因的含量随着宫颈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定量检测HPV16 DNA的含量可能作为监测宫颈癌高危人群的一种方法.

    作者:王云;罗兵;王言奎;戴淑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FCM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免疫功能状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手术前后3~6 d抽取外周静脉血,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3总T淋巴细胞、CD+4辅助T细胞、CD+8杀伤/抑制T细胞、CD+4/CD+8比值、CD+55NK细胞、CD+19总B淋巴细胞、CD+25IL-2受体细胞比例.结果:乳腺癌术后外周静脉血CD+3总T淋巴细胞、CD+4辅助T细胞、CD+25IL-2受体细胞比例较术前显著增高,CD+56NK细胞比例显著下降,CD+8杀伤/抑制T细胞、CD+4/CD+8比值、CD+19总B淋巴细胞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乳腺癌术后机体处于正性免调节状态,表现在以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为主,其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值得探讨.

    作者:邹德宏;杨红健;谢尚闹;凌雨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1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UPSC)的生物学行为特征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88年7月~2000年8月临沂市肿瘤医院收治的10例UPSC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术前分期:1期9例,占90%,Ⅲ期1例,占10%.细胞分化:G1 4例,G2 4例,G3 2例.手术-病理分期:Ⅰ期2例,占20%,Ⅲ期6例,占60%,Ⅳ期2例,占20%.细胞分化:G3 6例,占60%;肌层浸润:浸润超过1/2肌层7例,占70%.2例(20%)术后1年内死亡,5例(50%)3年内死亡,6例(60%)5年内死亡.结论:UPSC细胞分化差,早期易发生深肌层浸润及盆腹腔淋巴结和远处转移,预后极差.治疗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作者:李秀敏;刘凤叶;刘长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癌瘤转移规律的探讨

    在400例恶性肿瘤尸解中,321例(80.3%)癌,79例肉瘤,其中65例淋巴瘤,14例(3.5%)为软组织及骨肿瘤,肿瘤转移到肝及肺常见.有163例转移到肺及肝,各占40.5%.肝的转移瘤依次主要来自乳腺、大肠、卵巢、胃及非何杰金淋巴瘤(NHL).肺的转移瘤主要来自乳腺、肝、NHL,胃及卵巢.淋巴结转移主要累及颈部、纵隔及主动脉周围淋巴结.广泛转移的肿瘤是肺癌、胃癌、乳腺癌和淋巴瘤.尸检材料显示,宫颈癌、膀胱癌、咽癌及睾丸肿瘤主要是局部侵犯,转移并不广泛.本研究显示,恶性肿瘤的扩散与转移基本有下列方式:直接侵袭:很多肿瘤可能直接累及周围组织.例如胃肠癌,癌细胞沿着肌组织间隙进入临近器官.淋巴管扩散:任何器官或组织的肿瘤细胞可能进入淋巴管而转移到局部或远处淋巴结,它是癌的主要转移方式.血道转移:远处转移在尸检材料中很常见,常累及的器官是肝和肺,特别是软组织肉瘤,但晚期癌也很常见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这也是很常见的转移方式,特别是胃癌、大肠癌、卵巢癌等.本研究也显示与癌瘤手术标本对比研究、肿瘤转移与临床分期、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等有密切关系.

    作者:刘复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每周泰索帝联合铂类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泰索帝每周疗法联合铂类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客观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采用泰索帝每周20.2~29 mg/m2(中位剂量为每周24.4 mg/m2),静脉滴入,连用6周休2周,并于第1天、22天分别给予顺铂60 mg/m2或卡铂(AUC=5)静脉滴入,所有患者均接受8周以上的化疗.结果:30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14例患者达到PR,有效率为46.7%.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1年生存率为50%.主要毒副反应为恶心呕吐和腹泻、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皮疹等.大部分患者为Ⅰ、Ⅱ度反应,患者耐受良好.经常规预防用药后,未观察到过敏反应、疲乏、浮肿现象.结论:泰索帝每周疗法联合铂类方案是一种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的治疗方案,毒副反应轻,临床使用安全,值得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作者:林英城;林雯;林忆;杜彩文;吴名耀;李德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癌症康复期患者的集体心理干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集体心理干预技术对康复期癌症患者心理问题及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将64例接受常规治疗的住院癌症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心理干预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施予集体心理干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期8周.疗效评定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及免疫系统免疫指标,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评定.结果:治疗后干预组的Hamilton抑郁量表总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免疫系统指标除CD8外,CD3、CD4、CD4/CD8、NK活性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提高,其中NK活性一项,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集体心理干预能明显减轻癌症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作者:杨立忠;毛文奎;侯爱芝;解昌国;何颖;曹长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鼻腔及副鼻窦肿物161例CT分析

    探讨鼻腔及副鼻窦肿物的CT检查价值及良恶性鉴别诊断.161例鼻腔、副鼻窦肿物,术后病理证实良性126例,恶性22例,炎症13例,进行CT分析统计学处理.累及部位多发、突入临近结构、形态是否均匀、有无骨质破坏和周围脂肪层受侵良恶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CT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冠扫优于轴扫;病变累及部位、形态、密度、周围骨质及脂肪层变化是良恶性鉴别诊断要点.

    作者:周玉滕;叶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生脉注射液减轻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胸部放射治疗的各种恶性肿瘤在放射治疗后应用生脉注射液减轻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的疗效等临床指标.方法:15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6例.对各种恶性肿瘤均行根治放疗.放射源为6 MV X射线,常规分割照射,照射剂量为40~60 Gy.对照组完成常规的放射治疗,治疗组常规放疗的同时应用生脉注射液25~40 mL静脉滴入,1次~,10~15 d为1个疗程,共给3~5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的发生率分别为19.7%、23.7%,对照组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的发生率分别为36.8%、47.4%.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是恶性肿瘤的胸部放射治疗中及放射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纯中药制剂生脉注射液能明显降低其发生率.

    作者:尹强;黄英昌;陈玉;牟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静脉自控镇痛结合消炎痛栓用于膀胱痉挛的疗效观察

    把70例膀胱部分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术后经静脉镇痛泵(PCIA,pa-tient-controlledintravenous analgesia)持续静脉给曲马多2.0 mg/h,患者疼痛时自控追加曲马多0.5 mL/次,间隔时间至少为15 min,并且麻醉清醒后经肛门直肠塞入消炎痛栓100mg,每4 h 1次;对照组出现疼痛时肌肉注射哌替啶100mg、强痛定100 mg或654-2 10 mg.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观察各组患者膀胱痉挛的次数及持续时间、停止膀胱冲洗的时间及副作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镇痛效果强、膀胱痉挛次数少、疼痛持续时间短的优点(P<0.001);治疗组前20例中有2例术后2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经嘱患者床上多活动及早下床等措施预防后无此情况发生.曲马多静脉自控镇痛结合消炎痛栓用于膀胱部分切除术后治疗膀胱痉挛效果良好,并且安全,可推广应用.

    作者:曹雪萍;杨明山;潘丽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三种肿瘤标记物在肺癌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3组中肺癌组48例,良性肺病组26例,健康对照组19例均空腹无菌取外周静脉血4mL留取血清待测.对行化疗的32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在化疗前及化疗后14 d采血,用电化学发光技术测定肿瘤标记物血清浓度.结果提示,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是NSCLC有价值的肿瘤标记物;3种标记物血清水平均随肺癌分期而增高;化疗前后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血清含量变化敏感;癌胚抗原和胃肠道癌抗原对腺癌、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对鳞癌相对敏感;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可提高肺癌诊断阳性率;并多项肿瘤标记物联合测定对提高肺癌的阳性检出率有较高临床价值.

    作者:郑洪;赵学群;禹玺;陶家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CT扫描与痰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对周围型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CT扫描与肺活检后痰液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和p16甲基化检测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用PCR-TRAP-ELSA半定量及PCR-TRAP银染定性法、甲基化相关的PCR法,前瞻性检测55例经CT扫描而发现的肺部孤立性结节(直径≤30 mm)、并疑诊为早期周围型肺癌的患者(T1N0M0),行CT导向肺活检(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33例,经皮肺针刺活检22例)后24 h内痰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及p16甲基化状态,并将检测结果与组织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CT扫描对周围型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100%,但特异性只有61.8%(34/55).端粒酶活性的敏感性为79.4%,特异性为90.5%,准确性为83.6%;p16甲基化的敏感性为32.4%,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58.2%,3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86.1%,特异性为90.5%,准确性为87.3%.对照组端粒酶阳性率9.5%(2/21),无1例检测到p16甲基化.结论:CT扫描与端粒酶活性、p16甲基化联合可弥补痰液的细胞学检查的不足,提高肺癌痰检的敏感性,有助于周围型肺癌早期诊断和肺部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作者:王绪;彭猛青;胡春峰;刘德林;古涛;刘慧;罗涛;陈玉玲;毛筱芬;朱述阳;邵华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