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素英;夏兆雄;陈燕敏;徐建芬;徐雷艇
目的:探讨激素受体PR、E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59例子宫内膜组织中的PR、ER表达进行检测.结果:PR阴性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阳性率明显高于PR阳性者,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ER阳性和阴性的淋巴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PR、ER阴性表达的淋巴结阳性率为51.5%,而PR、ER阳性者为10.7%,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P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更具相关性,可将PR、ER表达结果作为评估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陈雅卿;楼洪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胃泌素对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的影响.方法:建立人结肠癌SW480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肽胃泌素(PG)组及对照组(生理盐水),观察移植瘤的体积、重量及细胞内cAMP含量的变化.结果:移植瘤的体积、重量、细胞内cAMP含量,PG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胃泌素在体内使人结肠癌移植瘤细胞内cAMP含量增加,从而促进移植瘤的生长.
作者:赵言明;何双梧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抑癌基因PTEN编码蛋白在正常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TEN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84例胃癌及其癌旁肠上皮化生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比较其与胃癌的WHO组织学分型、Lauren分型、临床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另对其中68例胃癌同时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并比较它与PTEN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PTEN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47.8% vs 100%,P<0.01).弥漫型胃癌PTEN表达显著低于肠型胃癌(41.5% vs57.8%,P<0.05);弥漫型胃癌癌旁肠上皮化生组织PTEN蛋白表达显著低于肠型胃癌旁肠化组织(52.5% vs00%,P<0.01);进展期胃癌PFEN表达显著低于早期胃癌(40.9% vs67.6%,P<0.01);PTEN蛋白表达降低或失活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显著正相关(转移组40.3%vs非转移组63.3%,P<0.01);PTEN蛋白与VEGF表达(31/68,45.6% vs 51/68,75.0%)呈一定负相关.结论:PTEN失活或蛋白表达降低与胃癌细胞分化程度、临床病理分期及转移能力密切相关.提示PTEN基因编码产物的检测可作为判定胃癌发生及侵袭转移能力的一项客观指标.
作者:况立革;杨琳;王艳萍;李锦毅;吴东瑛;张素敏;辛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饮用水低剂量微囊藻毒素对大鼠实验性肝癌形成的促癌作用.方法:应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致大鼠肝癌前病变细胞增生灶(Gamma-谷氨酰转肽酶阳性灶)发生的短期实验模型研究经饮水摄入低剂量微囊藻毒素的促肝癌作用.结果:二乙基亚硝胺启动后连续9周饮用含微囊藻毒素0.529μg/L的藻培养水,大鼠肝Gamma-谷氨酰转肽酶阳性灶数量和面积均出现上升趋势.结论:长期饮用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水促肝癌作用不可忽视.
作者:陈华;孙昌盛;胡志坚;薛常镐;陈铁辉;康天尝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胎肝细胞(FLC)对肉瘤180(S180)小鼠的免疫功能影响和抗肿瘤作用.方法:建立S180荷瘤小鼠并以鼠胎肝细胞悬液(FLC)给予治疗,并检测T细胞亚群、巨噬细胞免疫球蛋白Fc受体(IgFcR)的表达、淋巴细胞转化率的程度及抑肿瘤生长率.结果:鼠胎肝细胞悬液可以提高CD3、CD4、CD8的表达,分别为40.74±2.95(P<0.01)、37.53±4.88(P<0.02)、24.99±2.74(P<0.05);提高巨噬细胞FcR的表达及淋巴细胞转化率(P<0.05);对肿瘤的抑制率不明显(P>0.05).结论:鼠胎肝细胞悬液可以提高细胞亚群的活化,提高细胞免疫功能,还可以从体液免疫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提高机体对肿瘤的抵抗力,但对肿瘤抑制不够显著.
作者:韦启后;覃志坚;覃淑云;郑子敏;秦静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比较DDP合并2周大剂量LV/5-FU 48 h连续输注与每月大剂量LV/5-FU 120 h连续输注治疗鼻咽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将46例中晚期鼻咽癌随机分成DDP合并2周大剂量LV/5-FU 48 h连续输注的治疗组25例;DDP合并每月5 d大剂量LV/5-FU 120 h连续输注的对照组的21例,对其疗效及毒副反应进行观察、比较与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2个疗程的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CR+PR)92.0%,对照组有效率81.0%,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4级毒性反应治疗组的患者比对照组的患者出现更多外周静脉炎(32.0%比23.8%),其余出现更少白细胞减少(40.0%比47.6%),黏膜炎(8.0%比38.1%),腹泻(4.0%比19.0%),恶心呕吐(24.0%比38.1%),但大多为Ⅰ~Ⅱ度.结论:DDP合并2周大剂量LV/5-FU 48 h连续输注比每月1次5 d大剂量LV/5-FU的方案更有效,毒性更低,值得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许德明;雷桂华;王伟;劳逸;吴宏;陈国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成建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孟明慧;任清华;马灿华;王丽;姜枫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小细胞肺癌对一线治疗的有效率高,但是一种常见的易耐药和易复发的肿瘤.复发难治性SCLC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根据对一线治疗的有效率、治疗间隔的时间和疾病的进展情况来决定.KPS评分好,一线治疗3个月后复发的患者治疗仍应用原来的方案;治疗早期进展或3个月内复发的患者应选择无交叉耐药的新药物如紫杉醇、长春瑞滨、伊立替康、拓扑替康和健择等组成的新化疗方案;骨或脑转移通常给予放射治疗减轻症状.对胸腔内的复发、严重的大气道阻塞、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患者也是放疗恰当的适应证.调强、适形放疗是一种新的放疗技术,新药和新放疗技术的应用给SCLC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作者:郭其森;于金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西艾克和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对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3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吉西他滨0.8 g/m2静脉滴入,d1、d8、d15;西艾克4 mg静脉滴入,d1、d8;顺铂30 mg/m2静脉滴入,d1~d3,28 d为1个周期.结果:全组CR 2例,PR 12例,NC11例,PD 7例,总有效率达43.75%.初治有效率达56.25%,复治达31.25%,两组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毒性反应为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和西艾克疗效较高,毒性可耐受.
作者:束永前;黄普文;卢凯华;王榕生;穆庆霞;刘凌翔;朱陵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武威市恶性肿瘤发病特征.方法:通过建立恶性肿瘤登记报告制度获取发病资料,用GM(1,1)灰色系统一阶线性模型对恶性肿瘤发病进行预测.结果:1991~2000年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为134.00/10万,中国人口调整率为144.89/10万,性比值(男/女)为1.99.发病率有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结论:武威市恶性肿瘤发病呈上升趋势.
作者:米登海;罗好曾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检测胶质瘤DNA倍性、SPF及EGFR表达,探讨其与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关系及它们之间相关性.方法:46例手术切除的脑胶质瘤作为实验组;10例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ABC(Strept-Avidin-Bion Complex)法检测EGFR蛋白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low-Cytometry,FCM)检测DNA含量及SPF.结果:对照组均为二倍体且无EGFR表达;胶质瘤Ⅰ级组、Ⅱ级组、Ⅲ~Ⅳ级组DNA异倍体率分别为13.3%、46.2%、77.8%,Ⅰ级组与Ⅲ~Ⅳ级组、Ⅱ级组与Ⅲ~Ⅳ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EGFR阳性率分别为20.0%、69.2%和83.3%,Ⅰ级组与Ⅱ级组、Ⅰ级组与Ⅲ~Ⅳ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SPF值随胶质瘤级别增高而升高,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EGFR阳性胶质瘤DNA发生率及SPF值均明显高于EGFR阴性胶质瘤(P<0.05).结论:DNA异倍体的发生、SPF值、EGFR阳性率与胶质瘤恶性级别正相关.EGFR表达与DNA异倍体及SPF有相关性.
作者:周伟;徐国本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对232例贲门癌患者采用食管全层与胃黏膜单层套入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术后无吻合口瘘,3个月内X线食管钡餐造影摄片,钡剂通过顺利,吻合口宽大,直径均在1.3 cm以上,头低脚高位(60.)无钡剂返流,术后6个月经纤维食管镜检查,从吻合口以上被套入胃壁内3 cm长的食管腔呈关闭状,并可见突起延伸的黏膜皱襞,镜身均能顺利通过吻合口,其中14例食管有较轻微的黏膜充血、水肿,9例黏膜面有轻度凸凹不平变化,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9.9%,术后随访1~2年均无明显的胸骨后烧灼感、刺痛和咽下困难及进食呕吐等.初步临床实践体会,贲门癌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时,采用本吻合法层次清晰,缝合准确,抗张力强,吻合口径宽大、柔软,对预防吻合口瘘和狭窄有显著效果,同时具有一定的抗返流作用,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保中;肖建安;王海学;魏林生;靳迎军;贾海全;胡建民;张建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在400例恶性肿瘤尸解中,321例(80.3%)癌,79例肉瘤,其中65例淋巴瘤,14例(3.5%)为软组织及骨肿瘤,肿瘤转移到肝及肺常见.有163例转移到肺及肝,各占40.5%.肝的转移瘤依次主要来自乳腺、大肠、卵巢、胃及非何杰金淋巴瘤(NHL).肺的转移瘤主要来自乳腺、肝、NHL,胃及卵巢.淋巴结转移主要累及颈部、纵隔及主动脉周围淋巴结.广泛转移的肿瘤是肺癌、胃癌、乳腺癌和淋巴瘤.尸检材料显示,宫颈癌、膀胱癌、咽癌及睾丸肿瘤主要是局部侵犯,转移并不广泛.本研究显示,恶性肿瘤的扩散与转移基本有下列方式:直接侵袭:很多肿瘤可能直接累及周围组织.例如胃肠癌,癌细胞沿着肌组织间隙进入临近器官.淋巴管扩散:任何器官或组织的肿瘤细胞可能进入淋巴管而转移到局部或远处淋巴结,它是癌的主要转移方式.血道转移:远处转移在尸检材料中很常见,常累及的器官是肝和肺,特别是软组织肉瘤,但晚期癌也很常见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这也是很常见的转移方式,特别是胃癌、大肠癌、卵巢癌等.本研究也显示与癌瘤手术标本对比研究、肿瘤转移与临床分期、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等有密切关系.
作者:刘复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观察卡莫氟(Carmofur,HCFU)与亚叶酸钙(LV)合用治疗晚期大肠癌41例近期疗效.采用HCFU 300 mg/d,LV 45 mg/d,分3次服用.消化道反应明显者于进餐前30 min口服吗叮啉10 mg.完全缓解(CR)为0,部分缓解(PR)16例,NC 15例,PD 10例,总有效率39.02%;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反应,无明显骨髓抑制.HCFU与LV合用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确切,毒副反应轻,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郑国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方法:采用RIA法、硝酸还原法对2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进行NO、ET、SOD测定.结果:26例初治恶性血液病患者NO、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SOD低于正常水平(P<0.05).2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后,10例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8例未缓解,其中完全缓解组NO、ET、SOD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部分缓解与未缓解组三者水平仍与正常对照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O、ET、SOD可能与恶性血液病发病有关,对三者动态监测有利于判断疗效.
作者:钱素英;夏兆雄;陈燕敏;徐建芬;徐雷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应用安替可配合放射治疗对64例食管癌做前瞻性随机研究,用药组30例,对照组34例.2组均采用60 Co常规照射,剂量为DT 70 Gy.用药组在放疗期配合口服安替可.随访率为100%.完全缓解率:用药组为73.33%,对照组为44.12%(P<0.05).1、2、3年生存率:用药组分别为76.67%、63.30%、50.0%,对照组分别为47.06%、32.35%及20.59%(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安替可配合放射治疗可提高疗效,有一定放射增敏作用.
作者:徐坚;陈忠户;林海蓉;白志刚;潘清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大剂量醛氢叶酸加5-FU持续48 h滴入为主方案治疗晚期贲门癌的客观疗效及毒副反应,探索晚期贲门癌较合理治疗方案.方法:对入选的27例晚期贲门癌患者采用大剂量醛氢叶酸+5-FU持续48 h滴入为主方案进行治疗,平均2.89个疗程.结果: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0例,稳定(NC)12例,进展(PD)4例,有效率为40.74%.主要的毒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骨髓抑制、脱发及腹泻.上述毒副作用除恶心呕吐较明显外,其余绝大多数均为Ⅰ~Ⅱ度反应,且发生率不高,经常规对症治疗后见好转.结论:大剂量醛氢叶酸+5-FU持续48 h滴注为主方案治疗晚期贲门癌疗效好,毒副反应轻.
作者:江艺;徐绮腻;杨钰贤;许香华;邱希辉;张盛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及病理学角度对肝癌中抑癌基因p53和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的表达及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收集40例肝细胞癌(HCC)患者癌组织连带部分癌旁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53基因、AFP、CEA等.结果:p53基因癌内表达率为80%,癌旁组织为50%;AFP癌内表达率为87.5%,癌旁组织为80%;CEA癌内表达率为55%,癌旁组织表达不明显.结论:检测p53基因表达,并与AFP、CEA一起,对诊断肝癌、估计预后及制定术后治疗方案等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星;楚贻康;李伟;王学春;张金池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前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诊断主要有影像学诊断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异常凝血酶原(des-gamma-carboxy-prothrombin,DCP)又被称为PIVKA-Ⅱ(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与AFP(alpha-fetoprotein)和AFP-L3(alpha-fetoprotein L3 fraction)一样被认为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肝细胞癌血清肿瘤标志物.在HCC的检测诊断上,它们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而表现为一定的互补性,结合影像学诊断,动态观测HCC高危(肝炎、肝硬化)人群,这些血清肿瘤标志物有助于HCC的早期发现,同时对HCC的手术疗效的评价、预后的估评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袁联文;唐伟;幕内·雅敏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