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癌痛克对微循环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

孟明慧;任清华;马灿华;王丽;姜枫勤

关键词:癌痛克, 微循环, 超氧化物歧化酶, 脂质过氧化物
摘要: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经皮微波固化联合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

    经皮微波固化与瘤内无水酒精交替注射治疗25例原发性肝癌.结果随访6~15个月,中位生存期12.3个月;甲胎蛋白阳性13例,治疗后降至正常10例;组织学检查病变完全坏死率76%(19/25);3例<5 em的小肝癌完全缓解,22例>5 cm的大肝癌治疗后病情好转达16例,无效6例.联合治疗副作用不大,未见严重并发症.初步研究的结果提示:经皮微波固化联合无水酒精注射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丁乃晴;胡立新;曹成海;宋作顺;王丽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膀胱横纹肌肉瘤误诊为前列腺增生一例

    作者:赵建国;隋爱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贲门癌食管与胃黏膜单层套入式吻合232例临床应用研究

    对232例贲门癌患者采用食管全层与胃黏膜单层套入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术后无吻合口瘘,3个月内X线食管钡餐造影摄片,钡剂通过顺利,吻合口宽大,直径均在1.3 cm以上,头低脚高位(60.)无钡剂返流,术后6个月经纤维食管镜检查,从吻合口以上被套入胃壁内3 cm长的食管腔呈关闭状,并可见突起延伸的黏膜皱襞,镜身均能顺利通过吻合口,其中14例食管有较轻微的黏膜充血、水肿,9例黏膜面有轻度凸凹不平变化,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9.9%,术后随访1~2年均无明显的胸骨后烧灼感、刺痛和咽下困难及进食呕吐等.初步临床实践体会,贲门癌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时,采用本吻合法层次清晰,缝合准确,抗张力强,吻合口径宽大、柔软,对预防吻合口瘘和狭窄有显著效果,同时具有一定的抗返流作用,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保中;肖建安;王海学;魏林生;靳迎军;贾海全;胡建民;张建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浅谈护理管理中护士的价值体现

    护理管理是以提高护理质量为主要目的的工作过程,是控制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提供高品质护理服务的过程,就是体现护理专业价值的过程,即护理人员的价值定位.在现代医院护理管理中,护士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张桂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乳腺癌与负性生活事件细胞免疫的关系

    作者:赵春英;方琦;谈柯岚;路向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1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UPSC)的生物学行为特征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88年7月~2000年8月临沂市肿瘤医院收治的10例UPSC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术前分期:1期9例,占90%,Ⅲ期1例,占10%.细胞分化:G1 4例,G2 4例,G3 2例.手术-病理分期:Ⅰ期2例,占20%,Ⅲ期6例,占60%,Ⅳ期2例,占20%.细胞分化:G3 6例,占60%;肌层浸润:浸润超过1/2肌层7例,占70%.2例(20%)术后1年内死亡,5例(50%)3年内死亡,6例(60%)5年内死亡.结论:UPSC细胞分化差,早期易发生深肌层浸润及盆腹腔淋巴结和远处转移,预后极差.治疗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作者:李秀敏;刘凤叶;刘长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饮水微囊藻毒素污染促肝癌作用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饮用水低剂量微囊藻毒素对大鼠实验性肝癌形成的促癌作用.方法:应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致大鼠肝癌前病变细胞增生灶(Gamma-谷氨酰转肽酶阳性灶)发生的短期实验模型研究经饮水摄入低剂量微囊藻毒素的促肝癌作用.结果:二乙基亚硝胺启动后连续9周饮用含微囊藻毒素0.529μg/L的藻培养水,大鼠肝Gamma-谷氨酰转肽酶阳性灶数量和面积均出现上升趋势.结论:长期饮用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水促肝癌作用不可忽视.

    作者:陈华;孙昌盛;胡志坚;薛常镐;陈铁辉;康天尝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ATP-MgCl2联合介入化疗晚期癌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ATP-MgCl2加常规抗癌药物局部动脉灌注对晚期恶性肿瘤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对象分为A(化疗药+ATP-MgCl2)和B(单纯化疗药)2组,进行动脉灌注治疗,并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其副反应.结果:A组40例,CR 5例,PR 8例,MR 5例,SD 17例,PD 5例,有效率为32.5%.B组39例,CR 1例,PR 7例,MR11例,SD 14例,PD 6例,有效率为20.5%.2组间未见明显毒副反应差异.结论:ATP-MgCl2可提高抗癌药物的抗癌作用,对一些中、晚期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疗效,无明显的毒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肿瘤药物.

    作者:金文昊;金哲洙;李瑞永;李学哲;崔成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静脉自控镇痛结合消炎痛栓用于膀胱痉挛的疗效观察

    把70例膀胱部分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术后经静脉镇痛泵(PCIA,pa-tient-controlledintravenous analgesia)持续静脉给曲马多2.0 mg/h,患者疼痛时自控追加曲马多0.5 mL/次,间隔时间至少为15 min,并且麻醉清醒后经肛门直肠塞入消炎痛栓100mg,每4 h 1次;对照组出现疼痛时肌肉注射哌替啶100mg、强痛定100 mg或654-2 10 mg.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观察各组患者膀胱痉挛的次数及持续时间、停止膀胱冲洗的时间及副作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镇痛效果强、膀胱痉挛次数少、疼痛持续时间短的优点(P<0.001);治疗组前20例中有2例术后2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经嘱患者床上多活动及早下床等措施预防后无此情况发生.曲马多静脉自控镇痛结合消炎痛栓用于膀胱部分切除术后治疗膀胱痉挛效果良好,并且安全,可推广应用.

    作者:曹雪萍;杨明山;潘丽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脑瘤患者的放射治疗与护理

    作者:田桂兰;高桂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食管内镜诊断良性病变303例临床分析

    作者:杨秀荣;路平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DDP合并LV/5-FU不同应用方式治疗放疗前鼻咽癌的随机研究

    目的:比较DDP合并2周大剂量LV/5-FU 48 h连续输注与每月大剂量LV/5-FU 120 h连续输注治疗鼻咽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将46例中晚期鼻咽癌随机分成DDP合并2周大剂量LV/5-FU 48 h连续输注的治疗组25例;DDP合并每月5 d大剂量LV/5-FU 120 h连续输注的对照组的21例,对其疗效及毒副反应进行观察、比较与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2个疗程的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CR+PR)92.0%,对照组有效率81.0%,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4级毒性反应治疗组的患者比对照组的患者出现更多外周静脉炎(32.0%比23.8%),其余出现更少白细胞减少(40.0%比47.6%),黏膜炎(8.0%比38.1%),腹泻(4.0%比19.0%),恶心呕吐(24.0%比38.1%),但大多为Ⅰ~Ⅱ度.结论:DDP合并2周大剂量LV/5-FU 48 h连续输注比每月1次5 d大剂量LV/5-FU的方案更有效,毒性更低,值得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许德明;雷桂华;王伟;劳逸;吴宏;陈国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诊断肺癌的经验体会

    对400例临床疑诊为肺癌的患者进行纤支镜检查,病理诊断证实肺癌336例.提示纤支镜检查在肺癌临床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谷淑枝;吕丽荣;张文强;李爱君;范振芹;许进秀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子宫浆膜面单房囊性低度恶性间皮瘤一例

    作者:成建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一氧化氮、内皮素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方法:采用RIA法、硝酸还原法对2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进行NO、ET、SOD测定.结果:26例初治恶性血液病患者NO、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SOD低于正常水平(P<0.05).2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后,10例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8例未缓解,其中完全缓解组NO、ET、SOD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部分缓解与未缓解组三者水平仍与正常对照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O、ET、SOD可能与恶性血液病发病有关,对三者动态监测有利于判断疗效.

    作者:钱素英;夏兆雄;陈燕敏;徐建芬;徐雷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上颌窦癌术后即时修复的研究

    上颌窦癌术后即刻修复26例,其中上颌骨全切12例,半侧及部分颌骨全切的14例,共26例,随诊时间2~5年,不但早期恢复了癌症患者的咀嚼功能重建,也给患者心理上减轻一定的负担,获得满意效果.认为上颌窦癌术后即刻修复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永刚;王冬梅;邹淑娟;王志刚;崔永春;史本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武威市恶性肿瘤发病现况及趋势

    目的:探讨武威市恶性肿瘤发病特征.方法:通过建立恶性肿瘤登记报告制度获取发病资料,用GM(1,1)灰色系统一阶线性模型对恶性肿瘤发病进行预测.结果:1991~2000年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为134.00/10万,中国人口调整率为144.89/10万,性比值(男/女)为1.99.发病率有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结论:武威市恶性肿瘤发病呈上升趋势.

    作者:米登海;罗好曾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多房性囊性肾透明细胞癌一例报告

    作者:周保成;陈文山;殷光武;王刚;陈文俊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CT扫描与痰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对周围型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CT扫描与肺活检后痰液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和p16甲基化检测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用PCR-TRAP-ELSA半定量及PCR-TRAP银染定性法、甲基化相关的PCR法,前瞻性检测55例经CT扫描而发现的肺部孤立性结节(直径≤30 mm)、并疑诊为早期周围型肺癌的患者(T1N0M0),行CT导向肺活检(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33例,经皮肺针刺活检22例)后24 h内痰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及p16甲基化状态,并将检测结果与组织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CT扫描对周围型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100%,但特异性只有61.8%(34/55).端粒酶活性的敏感性为79.4%,特异性为90.5%,准确性为83.6%;p16甲基化的敏感性为32.4%,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58.2%,3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86.1%,特异性为90.5%,准确性为87.3%.对照组端粒酶阳性率9.5%(2/21),无1例检测到p16甲基化.结论:CT扫描与端粒酶活性、p16甲基化联合可弥补痰液的细胞学检查的不足,提高肺癌痰检的敏感性,有助于周围型肺癌早期诊断和肺部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作者:王绪;彭猛青;胡春峰;刘德林;古涛;刘慧;罗涛;陈玉玲;毛筱芬;朱述阳;邵华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每周泰索帝联合铂类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泰索帝每周疗法联合铂类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客观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采用泰索帝每周20.2~29 mg/m2(中位剂量为每周24.4 mg/m2),静脉滴入,连用6周休2周,并于第1天、22天分别给予顺铂60 mg/m2或卡铂(AUC=5)静脉滴入,所有患者均接受8周以上的化疗.结果:30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14例患者达到PR,有效率为46.7%.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1年生存率为50%.主要毒副反应为恶心呕吐和腹泻、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皮疹等.大部分患者为Ⅰ、Ⅱ度反应,患者耐受良好.经常规预防用药后,未观察到过敏反应、疲乏、浮肿现象.结论:泰索帝每周疗法联合铂类方案是一种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的治疗方案,毒副反应轻,临床使用安全,值得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作者:林英城;林雯;林忆;杜彩文;吴名耀;李德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