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建;汤绪珍
对232例贲门癌患者采用食管全层与胃黏膜单层套入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术后无吻合口瘘,3个月内X线食管钡餐造影摄片,钡剂通过顺利,吻合口宽大,直径均在1.3 cm以上,头低脚高位(60.)无钡剂返流,术后6个月经纤维食管镜检查,从吻合口以上被套入胃壁内3 cm长的食管腔呈关闭状,并可见突起延伸的黏膜皱襞,镜身均能顺利通过吻合口,其中14例食管有较轻微的黏膜充血、水肿,9例黏膜面有轻度凸凹不平变化,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9.9%,术后随访1~2年均无明显的胸骨后烧灼感、刺痛和咽下困难及进食呕吐等.初步临床实践体会,贲门癌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时,采用本吻合法层次清晰,缝合准确,抗张力强,吻合口径宽大、柔软,对预防吻合口瘘和狭窄有显著效果,同时具有一定的抗返流作用,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保中;肖建安;王海学;魏林生;靳迎军;贾海全;胡建民;张建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张金凤;冯静;梁超;刘风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西艾克和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对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3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吉西他滨0.8 g/m2静脉滴入,d1、d8、d15;西艾克4 mg静脉滴入,d1、d8;顺铂30 mg/m2静脉滴入,d1~d3,28 d为1个周期.结果:全组CR 2例,PR 12例,NC11例,PD 7例,总有效率达43.75%.初治有效率达56.25%,复治达31.25%,两组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毒性反应为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和西艾克疗效较高,毒性可耐受.
作者:束永前;黄普文;卢凯华;王榕生;穆庆霞;刘凌翔;朱陵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DNA聚合酶β(DNA polymerase β)是一种修复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参与DNA的合成和修复的某些过程,其缺陷发现与一些肿瘤的发生有关.本研究从分子生物学基础上阐明宫颈癌的发生机理,了解有无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方法:采用RT-PCR法(逆转录-DNA聚合酶链反应)、PCR-SS-CP(聚合酶链-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DNA序列分析法进行OPLB基因突变调查.结果:宫颈癌组织中存在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测序结果表明DNA聚合酶β基因的第660位核苷酸由A变为G,其氨基酸变异为第182位氨基酸由精氨酸(Arg)变为甘氨酸(Gly).结论:宫颈癌中存在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现象,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乔玉环;韩丽萍;史惠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铁山;樊庆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Ⅰ期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1989年以来72例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患者诊断、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中灌洗等临床资料.结果:Ⅰ期切除吻合52例,切口裂开及切口感染各2例,并发肺部感染1例,2例术后2 d内死于中毒性休克、循环衰竭.结论:Ⅰ期切除吻合术在急性梗阻性大肠癌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作者:鞠俊玉;王绍臣;沈宝霞;张德君;张金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护理管理是以提高护理质量为主要目的的工作过程,是控制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提供高品质护理服务的过程,就是体现护理专业价值的过程,即护理人员的价值定位.在现代医院护理管理中,护士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张桂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吕尊香;侯爱芝;孙爱贞;李善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抑癌基因PTEN编码蛋白在正常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TEN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84例胃癌及其癌旁肠上皮化生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比较其与胃癌的WHO组织学分型、Lauren分型、临床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另对其中68例胃癌同时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并比较它与PTEN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PTEN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47.8% vs 100%,P<0.01).弥漫型胃癌PTEN表达显著低于肠型胃癌(41.5% vs57.8%,P<0.05);弥漫型胃癌癌旁肠上皮化生组织PTEN蛋白表达显著低于肠型胃癌旁肠化组织(52.5% vs00%,P<0.01);进展期胃癌PFEN表达显著低于早期胃癌(40.9% vs67.6%,P<0.01);PTEN蛋白表达降低或失活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显著正相关(转移组40.3%vs非转移组63.3%,P<0.01);PTEN蛋白与VEGF表达(31/68,45.6% vs 51/68,75.0%)呈一定负相关.结论:PTEN失活或蛋白表达降低与胃癌细胞分化程度、临床病理分期及转移能力密切相关.提示PTEN基因编码产物的检测可作为判定胃癌发生及侵袭转移能力的一项客观指标.
作者:况立革;杨琳;王艳萍;李锦毅;吴东瑛;张素敏;辛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成建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田桂兰;高桂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孟明慧;任清华;马灿华;王丽;姜枫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各种类型垂体腺瘤合理有效的治疗方式.方法:对采用口服溴隐亭、伽玛刀、经鼻-蝶入路和经颅入路手术治疗的129例垂体瘤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伽玛刀组23.2%的患者和经鼻-蝶组10.0%的患者治疗后肿瘤完全消失,经鼻-蝶组和经颅手术组肿瘤的次全切除率分别为90.0%和94.9%,术后复发率为5.1%.结论:育龄妇女的垂体PRL微、小腺瘤可先试用口服溴隐亭治疗并随访;伽玛刀可作为各类垂体微、小腺瘤和部分大型腺瘤首选的治疗手段;采用经颅入路显微手术和术后辅助放射外科治疗是提高垂体巨型腺瘤全切除率、降低复发率的重要手段.
作者:卢刚;黄礼明;王卫余;王坚;厉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比较DDP合并2周大剂量LV/5-FU 48 h连续输注与每月大剂量LV/5-FU 120 h连续输注治疗鼻咽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将46例中晚期鼻咽癌随机分成DDP合并2周大剂量LV/5-FU 48 h连续输注的治疗组25例;DDP合并每月5 d大剂量LV/5-FU 120 h连续输注的对照组的21例,对其疗效及毒副反应进行观察、比较与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2个疗程的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CR+PR)92.0%,对照组有效率81.0%,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4级毒性反应治疗组的患者比对照组的患者出现更多外周静脉炎(32.0%比23.8%),其余出现更少白细胞减少(40.0%比47.6%),黏膜炎(8.0%比38.1%),腹泻(4.0%比19.0%),恶心呕吐(24.0%比38.1%),但大多为Ⅰ~Ⅱ度.结论:DDP合并2周大剂量LV/5-FU 48 h连续输注比每月1次5 d大剂量LV/5-FU的方案更有效,毒性更低,值得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许德明;雷桂华;王伟;劳逸;吴宏;陈国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回顾分析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的临床及病理因素.乳腺癌术后胸壁局部复发23例,占同期全部乳腺癌手术病例的3.86%,病理学类型多为浸润性导管癌,Ⅲ期患者复发率为13.9%,腋窝淋巴结转移数超过4枚者多发率高为12.5%,原发灶ER(-)及PR(-)的患者复发多发生于术后第1、2年内,复发后12例2年内死亡.所有病例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2%、66.7%、54.5%.回顾分析结果表明,乳腺癌患者术中应采取措施预防癌残留及种植,术后易复发的高危人群应行规范化的治疗,同时应实施胸壁放疗,可望提高生存期.
作者:宋万新;李明虎;李煜;刘志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ⅠB和ⅡA期子宫颈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00年2月~2002年1月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96例Ⅰ B和ⅡA期子宫颈癌病例.结果:35岁以下子宫颈癌患者48例,其腺癌比例及盆腔淋巴转移率高.所有患者术后病理未发现卵巢转移.13例宫颈肿瘤≥4 cm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均顺利手术切除.结论:近年来35岁以下患者子宫颈癌发病呈上升趋势.卵巢移位术是保留年轻妇女子宫颈癌患者卵巢功能的简便有效方法.对具有盆腔淋巴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选择新辅助化疗是合理的.
作者:胡明;朱滔;羊正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观察卡莫氟(Carmofur,HCFU)与亚叶酸钙(LV)合用治疗晚期大肠癌41例近期疗效.采用HCFU 300 mg/d,LV 45 mg/d,分3次服用.消化道反应明显者于进餐前30 min口服吗叮啉10 mg.完全缓解(CR)为0,部分缓解(PR)16例,NC 15例,PD 10例,总有效率39.02%;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反应,无明显骨髓抑制.HCFU与LV合用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确切,毒副反应轻,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郑国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直流电对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3细胞系的抑杀作用.方法:对体外培养的入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83采用不同的电处理参数进行了直流电处理.观察处理后癌细胞的形态、结构、生长情况、生物学特性;检测电处理后培养液的酸碱度、电解质的改变情况.结果:直流电处理对舌鳞状细胞癌有明显的杀伤及抑制作用.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增加电量可提高抑杀效率.电处理后的培养液pH、电解质、有机成分发生较大改变,其对癌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电处理后未被杀死的癌细胞增殖能力也明显降低.实验电处理后尚有少部分癌细胞可修复并继续生长、增殖.结论:直流电处理可通过电解、电泳、电渗作用直接杀伤舌癌细胞,亦可通过改变细胞生长的外环境抑制舌癌细胞修复、生长、增殖.在临床应用中需多次治疗,2次治疗的时间不宜间隔过长.
作者:李佳荃;农晓琳;蒙宁;蒙敏;林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子宫颈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E6基因的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半定量PCR检测20例慢性官颈炎,6例宫颈非典型增生,18例宫颈癌组织中HPV16 E6基因的含量.结果:宫颈非典型增生及宫颈癌组织中E6基因的含量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P<0.01);宫颈癌及宫颈非典型增生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PV16 E6基因的含量随着宫颈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定量检测HPV16 DNA的含量可能作为监测宫颈癌高危人群的一种方法.
作者:王云;罗兵;王言奎;戴淑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3组中肺癌组48例,良性肺病组26例,健康对照组19例均空腹无菌取外周静脉血4mL留取血清待测.对行化疗的32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在化疗前及化疗后14 d采血,用电化学发光技术测定肿瘤标记物血清浓度.结果提示,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是NSCLC有价值的肿瘤标记物;3种标记物血清水平均随肺癌分期而增高;化疗前后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血清含量变化敏感;癌胚抗原和胃肠道癌抗原对腺癌、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对鳞癌相对敏感;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可提高肺癌诊断阳性率;并多项肿瘤标记物联合测定对提高肺癌的阳性检出率有较高临床价值.
作者:郑洪;赵学群;禹玺;陶家驹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