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室管膜瘤误诊为畸胎瘤一例报告

李万湖;卢占利;陈兆秋

关键词:脑肿瘤, 室管膜瘤, 畸胎瘤, 误诊
摘要:1 病例报告患者男,19岁.阵发性头痛1年,视力下降20 d,于2000年8月22日入院.患者1年前不明原因地出现阵发性头痛,双颞部较重,未曾治疗.后症状逐渐加重,伴有恶心及喷射性呕吐.20 d前时视力下降,语言欠流利.查体:双眼视力下降,粗测视野无异常,眼球活动自如.肌力Ⅴ级,右侧肢体共济运动差,生理反射(++),巴氏征(-).MRI及 CT检查示:左侧颞、顶、枕叶可见一不规则形肿块,大小约为 4.2 cm×7.0 cm×7.2 cm,有占位效应,左侧脑室三角区受压狭窄变形近消失,中线结构右移,周围伴有斑片状的水肿带.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爱迪注射液治疗放疗后复发性食管癌的临床观察

    35 例经放射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的食管癌患者采用爱迪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林建清;郭启祥;许天文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老年右半结肠癌误诊为阑尾炎38例分析

    回顾分析我院1998~2000年术前诊为急、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而术后诊断为结肠癌的 38 例临床资料,总结误诊原因,报告如下.

    作者:刘新涛;宋洪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大肠癌 p53 抑癌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

    目的:探讨 p53 基因突变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应用 PCR-SSCP 技术检测 135 例大肠癌患者 p53 基因第5、6、7、8外显子的突变.结果:153 例大肠癌患者 p53 基因的突变率为54.07%,p53 基因突变与大肠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年龄均有关.结论:p53 基因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均有明显的关系.检测 p53 基因突变既可作为大肠癌的诊断方法,也可作为大肠癌预后的判定指标.

    作者:马恒;王磊;孙现军;胡德蓉;刘岩松;李永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直肠癌术后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我院1997年2月~1999年2月,采用X-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0例直肠癌术后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孙燕臣;修光宏;姜国香;张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爱迪注射液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观察

    肝动脉化疗栓塞目前已成为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首选治疗方法,但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1].本院自 1997年 10月以来采取中药制剂爱迪注射液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取得较好疗效.现就随访达 1年以上的 67例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葛信国;徐定满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女性乳腺癌的易感因素及干预性预防

    在欧美国家,女性乳腺癌是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死因.在美国,1973~1976年每年有10万人患乳腺癌,每年有3万人死于该病.1990年全年约有15万新发病例,有4.4万人死亡.1997年全美国新检出乳腺癌181 600例,年内死于乳腺癌的病人数达44 190人[1].在20世纪末的美国,如果妇女能够活到90岁的预期年龄,有1/8的妇女将患乳腺癌.预计在2000年,新诊断的乳腺癌患者为182 800例,因乳腺癌死亡人数将为40 800人[2].英国每年发病率增加1%~2%,每年有15 000人以上死于乳腺癌[3].研究乳腺癌的易感因素,进行有地放矢的干预性预防及早期发现和有效的治疗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措施之一.

    作者:左文述;王磊;刘奇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体部伽玛刀照射正常脊髓所致放射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体部伽玛刀立体定向照射(SRT)对正常脊髓放射损伤的效应.方法:按不同剂量分3组照射新西兰家兔腰段脊髓:①高剂量组,总量 36 Gy/6次(6 Gy/次,隔日1次);②中剂量组,总量30 Gy/6次(5 Gy/次,隔日1次);③低剂量组,总量24 Gy/6次,(4 Gy/次,隔日1次).同时设3个相应常规分割组2.0 Gy/(次·d),5次/周,60Co治疗机照射,总量分别为 36,30,24 Gy.结果: SRT高剂量组 4个月时出现截瘫,其他2组及3个常规组均未出现.于 4个月、8个月解剖病理发现 SRT高、中低组分别出现脊髓重度变性、中度变性和轻度变性,而3个常规组未发现异常.结论:总剂量相同情况下,SRT对正常脊髓的放射损伤大于常规分割照射组.

    作者:于金明;孙新东;杨新华;陆海军;卢洁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恶性血管外皮瘤九例临床分析

    恶性血管外皮瘤(malignant hemangiopericytoma,MH)也称血管外皮肉瘤(hemamgiopericyte sarcoma),是发生于血管外皮细胞的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约占血管肿瘤的1%[1].笔者回顾分析了天津肿瘤医院1966年4月~1997年7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9例恶性血管外皮瘤,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王荣;蔡学海;张明福;马筑;刘玉忠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骨巨细胞瘤中 nm23 和 ras 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 nm23 和 ras 基因在骨巨细胞瘤(GCT)的表达及与 GCT 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 SP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nm23 和 ras 在 52 例 GCT (GCT 按 Jaffe 分级:Ⅰ级15例、Ⅱ级25例、Ⅲ级12例)中的表达.结果:21 例 nm23 表达阳性,阳性率 40.4%,7例 ras表达呈阳性,阳性率 13.5%.其阳性表达与病理分级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nm23 和 ras 在复发和无复发的病例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9.2%、30.8%和23.1%、10.3%.nm23 过表达与 GCT 复发有高度相关性(P<0.05).而 ras基因表达无相关性.结论:nm23 和 ras 表达均与 GCT 病理分级无关.nm23 表达与肿瘤复发有关,而 ras 表达与复发未见相关性.

    作者:田英;廖瑛;贺丽萍;周秀田;龙石银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1980年1月~1999年10月我院收治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100 例临床资料.恶性病变 80 例(80%),良性病变 20 例(20%).来源于间叶组织的 65 例(65%),来源于神经组织的 19 例(19%),来源于胚胎残留组织的 11 例(11%),来源不明的 5 例(5%).肿瘤单发 93 例(93%),多发 7 例(7%).肿瘤直径>10 cm的 85 例(85%),肿瘤直径<10 cm的 15 例(15%).手术切除 80 例(80%).结果:1年生存率71%,3年生存率51%,5年生存率35.4%.结论:在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方法中,腹部 CT 是目前准确的诊断方法.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治疗应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手段,复发病例,应再次手术治疗.

    作者:张金泰;杨书忠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美国 2000年癌症统计预测

    癌症在美国和全球都是个令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美国癌症协会(ACS)流行病学和监测研究部门负责监测研究项目(The Surveillance Research Programs)的流行病学专家Greenlee等对 2000年美国癌症发病、死亡和生存率进行了统计分析[1],本文主要对其结果作一介绍.

    作者:戴丽琼;汪祥辉;陈鹏程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射频透热综合治疗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观察--附30例报告

    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许多病人在确诊时已属晚期,目前高热联合放疗和/或化疗的方法已普遍应用于临床.我们采用射频透热综合治疗的方法,治疗恶性肿瘤病人30例,近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朱严冰;孟冀昌;张怡梅;倪海英;苏同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背阔肌脂肪瓣一期乳房再造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一种既达到肿瘤根治性切除目的,又保留乳房美观外形的简便省时、完全可靠的手术方法.方法:选临床Ⅰ、Ⅱ期乳腺癌患者,经腋后线切口行肿瘤根治切除术,切除肿瘤表面皮肤,保留乳头乳晕,取部分背阔肌脂肪瓣行Ⅰ期乳房再造.结果:46例接受乳房再造患者成功45例,再造乳房美观效果为优者34例(75.6%),良7例(15.5%),差4例(8.9%);随访满1,2,3年者分别为9,11和16例.除1例腋淋巴结转移17枚患者术后38个月出现骨转移及锁骨下复发外,其余均无瘤生存.结论:使用背阔肌瓣重建乳房,组织量适中,损伤小,外形美观,适合应用于中国女性.

    作者:韩炳生;朱红成;张雪鹏;张文杰;王心宽;董浩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薏苡仁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晚期癌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1998年3月~1999年3月,使用浙江康莱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薏苡仁提取物(康莱特)注射液治疗晚期癌症患者,取得一定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梁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胰腺假囊肿破裂误诊为恶性肿瘤病一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39岁.入院前2个月左上腹受过挤压外伤,当时自感左上腹微疼,在当地医院行 B超检查示:脾损伤.行消炎治疗5 d出院后,患者逐渐出现腹胀、消瘦.20 d后再次行 B 超检查示:大量腹水.疑为结核性腹膜炎,行抗结核治疗 1周无效,腹胀、消瘦日渐加重,考虑腹腔恶性肿瘤转入我院.查体:一般情况差,恶病质状态,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周身表浅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膨隆,软,无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未扪及异常包块,肝脾不大,全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减弱.CT检查:①腹水(大量);②胰尾部、左肾上腺区多发囊肿.入院后行腹腔穿刺,抽出 1 500 ml 淡黄色液体,腹腔内注入干扰素 300万U.腹水化验结果:李凡他试验阳性,白细胞 0.4×109/L,未找到肿瘤细胞.查血清淀粉酶明显增高.腹穿后给以腹腔持续引流40 d,同时应用抗菌素预防感染,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患者症状逐渐改善.2个月后治愈出院.

    作者:刘杰;杨现松;孙京栋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关于统计学符号的规范化书写要求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红细胞生成素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红细胞生成素(EPO)也称红细胞生长因子,是人体内由肾皮质内及肝脏的成纤维细胞样间质细胞和肝脏的肝细胞产生分泌的一种糖蛋白[1,2],其作用类似于激素的作用,主要作为一种促细胞分裂剂,作用于骨髓的造血细胞的前体细胞,具有促细胞分裂及使细胞成熟和分化的功能.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红细胞生长因子--红细胞生成素(EPO)克隆成功,进而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也广泛地用于了临床.临床应用已证明,EPO 及 rHuEPO 能提高肿瘤病人血红蛋白水平,增加氧携带能力,改善伴有贫血的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3,4],其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者:马志芳;马悦冰;李建彬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薏苡仁提取物合并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临床观察

    我科应用国家二类新药薏苡仁提取物(康莱特)注射液治疗晚期大肠癌64例,取得一定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吕金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乳腺间期癌

    目的:调查1996~1998年接受乳腺普查妇女的间期癌发病率,探讨乳腺癌普查间隔的合理时间.方法:收集发生间期癌距离普查的时间、间期癌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情况和病理诊断,并复习普查X线钼靶片.结果:间期癌25例,发病率为0.3‰,平均发病时间(13.8±5.9)个月.肿瘤大径≤1.0 cm 者1例,1.1~3.0 cm 18例,3.1~5.0 cm 4例,>5.0 cm 1例,无肿块者1例.临床分期:Ⅰ期2例,Ⅱ期16例,Ⅲ期7例.7例腋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癌.结论:本文间期癌发病率低于国外资料报告,说明普查有效.80%的间期癌发生在50岁以下的妇女.对40岁以下妇女,若存在乳腺癌高危因素,普查间期宜改为每年1次,可明显降低间期癌发病率.

    作者:陆昌宜;袁永熙;顾功芳;史明珠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