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蔡学海;张明福;马筑;刘玉忠
1 病例报告患者男,19岁.阵发性头痛1年,视力下降20 d,于2000年8月22日入院.患者1年前不明原因地出现阵发性头痛,双颞部较重,未曾治疗.后症状逐渐加重,伴有恶心及喷射性呕吐.20 d前时视力下降,语言欠流利.查体:双眼视力下降,粗测视野无异常,眼球活动自如.肌力Ⅴ级,右侧肢体共济运动差,生理反射(++),巴氏征(-).MRI及 CT检查示:左侧颞、顶、枕叶可见一不规则形肿块,大小约为 4.2 cm×7.0 cm×7.2 cm,有占位效应,左侧脑室三角区受压狭窄变形近消失,中线结构右移,周围伴有斑片状的水肿带.
作者:李万湖;卢占利;陈兆秋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早期青年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的可行性与治疗效果.方法:对31例早期青年乳腺癌患者行保留乳房手术,术后常规放疗,腋淋巴结阳性者辅以 CMF 或 CAF 方案化疗,雌、孕激素受体阳性者给予 TAM 治疗.结果:随访11个月~9年,中位41个月.术后局部复发率3.2%,3年生存率94.4%,5年生存率85.7%,美容效果满意率87.0%.结论:对早期青年乳腺癌行保留乳房治疗是安全的,术式以乳腺区段切除并全腋淋巴结清除更为合理,术后常规放疗可降低复发率,该治疗保留了乳房外形,满足了患者的精神和生理的需要.
作者:林炳煌;王进胜;林江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1980年1月~1999年10月我院收治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100 例临床资料.恶性病变 80 例(80%),良性病变 20 例(20%).来源于间叶组织的 65 例(65%),来源于神经组织的 19 例(19%),来源于胚胎残留组织的 11 例(11%),来源不明的 5 例(5%).肿瘤单发 93 例(93%),多发 7 例(7%).肿瘤直径>10 cm的 85 例(85%),肿瘤直径<10 cm的 15 例(15%).手术切除 80 例(80%).结果:1年生存率71%,3年生存率51%,5年生存率35.4%.结论:在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方法中,腹部 CT 是目前准确的诊断方法.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治疗应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手段,复发病例,应再次手术治疗.
作者:张金泰;杨书忠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恶性血管外皮瘤(malignant hemangiopericytoma,MH)也称血管外皮肉瘤(hemamgiopericyte sarcoma),是发生于血管外皮细胞的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约占血管肿瘤的1%[1].笔者回顾分析了天津肿瘤医院1966年4月~1997年7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9例恶性血管外皮瘤,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王荣;蔡学海;张明福;马筑;刘玉忠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科应用国家二类新药薏苡仁提取物(康莱特)注射液治疗晚期大肠癌64例,取得一定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吕金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院1997年3月以来对21例中心型肺癌进行放疗配合介入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崔光玉;李囡;张德荣;刘东升 刊期: 2000年第06期
非小细胞肺癌由于化疗敏感性低,化疗5年生存率与小细胞肺癌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何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被国内外医学界广泛关注.本科室于 1999年1月~2000年1月对康莱特注射液对非小细胞肺癌多药耐药基因 Pgp 的影响进行了临床研究,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毕小利;张炜;余小萍;陈晓宏;江淳娟;王跃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红细胞生成素(EPO)也称红细胞生长因子,是人体内由肾皮质内及肝脏的成纤维细胞样间质细胞和肝脏的肝细胞产生分泌的一种糖蛋白[1,2],其作用类似于激素的作用,主要作为一种促细胞分裂剂,作用于骨髓的造血细胞的前体细胞,具有促细胞分裂及使细胞成熟和分化的功能.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红细胞生长因子--红细胞生成素(EPO)克隆成功,进而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也广泛地用于了临床.临床应用已证明,EPO 及 rHuEPO 能提高肿瘤病人血红蛋白水平,增加氧携带能力,改善伴有贫血的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3,4],其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者:马志芳;马悦冰;李建彬 刊期: 2000年第06期
鼻咽癌发生于隐蔽的解剖部位,早期无症状,易延误诊断;一旦有了症状,病人对症状的忽视、没有及时就诊、接诊医师对鼻咽癌的症状和体征认识不足等均可造成鼻咽癌的延误诊断.本文对鼻咽癌误诊原因、鉴别诊断及鼻咽癌的检查方法作一总结和介绍.
作者:张有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恶性胸腹水是癌症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控制,将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和生存质量.1997年8月~1999年8月,我们应用醛氢叶酸(CF)联合5-FU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腹水,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孙忠卫;付爱芹;仲昭坤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39岁.入院前2个月左上腹受过挤压外伤,当时自感左上腹微疼,在当地医院行 B超检查示:脾损伤.行消炎治疗5 d出院后,患者逐渐出现腹胀、消瘦.20 d后再次行 B 超检查示:大量腹水.疑为结核性腹膜炎,行抗结核治疗 1周无效,腹胀、消瘦日渐加重,考虑腹腔恶性肿瘤转入我院.查体:一般情况差,恶病质状态,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周身表浅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膨隆,软,无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未扪及异常包块,肝脾不大,全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减弱.CT检查:①腹水(大量);②胰尾部、左肾上腺区多发囊肿.入院后行腹腔穿刺,抽出 1 500 ml 淡黄色液体,腹腔内注入干扰素 300万U.腹水化验结果:李凡他试验阳性,白细胞 0.4×109/L,未找到肿瘤细胞.查血清淀粉酶明显增高.腹穿后给以腹腔持续引流40 d,同时应用抗菌素预防感染,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患者症状逐渐改善.2个月后治愈出院.
作者:刘杰;杨现松;孙京栋 刊期: 2000年第06期
35 例经放射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的食管癌患者采用爱迪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林建清;郭启祥;许天文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25岁,已婚,因停经70 d,下腹胀痛48 h,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头晕2 h,于1999年10月4日入院,末次月经1999年7月25日,停经后无早孕反应.入院检查:Bp 9.3/6.7 kPa(69.8/50.2mm Hg),P 100次/min,T 36.4℃,面色苍白,急性痛苦病容,心肺正常,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移动性浊音阳性.
作者:邬二喜;贾树森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羟基喜树碱(HCPT)是从我国特有的喜树中提取的有效抗癌药物,已成功地用于消化道和泌尿系肿瘤的治疗,但对肺癌的治疗少见报道.1998年以来,我们应用长春天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HCPT联合DDP、CTX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28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甘志勇;刘衍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济、实用、有效的早期诊断乳腺肿块的方法.方法:对56例乳腺肿块进行自动活检枪取材病理检查,结合手术后病理切片进行分析对照.结果:活检枪取材对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100%(16/16),对一般良性疾病诊断符合率为97.5%(39/40),总的诊断符合率达98.2%(55/56).结论:活检枪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取材成功率高,正确诊断率高,尤其对早期诊断乳腺癌更有价值.
作者:张贵德;宋希江;李斌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临床未触及肿块由钼靶发现乳腺内簇状钙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未触及肿块而钼靶摄影发现乳腺内簇状钙化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 79 例病例共86个病灶,分析其大小、数量、形态及分布情况并作良恶性对照研究.结果:79 例病例 86 个乳腺内簇状钙化灶,乳腺癌 41 个(占47.67%),其中 24 个为原位癌或早期浸润性乳腺癌,14 个为浸润性导管癌.良性病变 45 个(52.33%).结论:根据乳腺内钙化的X线特征可为临床估计其良恶性几率提供线索.
作者:刘权;王玖华;沈镇宙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998年1~3月我科为19例卵巢癌术后患者进行套管针穿刺给药腹腔灌注化疗,共34例次,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晓;董玉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 PCNA、c-erbB-2 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在乳腺癌的临床分期、预后及治疗上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ABC法,对 52 例乳腺癌患者术后病理组织进行检测.结果: PCNA 与临床分期、激素受体及腋淋巴结转移情况呈正相关,有淋巴结转移者较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0.01); c-erbB-2 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与激素受体呈负相关.结论:PCNA、c-erbB-2 作为联合指标对乳腺癌的分期、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意义,并对指导治疗,特别是内分泌治疗也起到辅助性作用.
作者:施为建;潘勤;李娟;王朝霞;王继荣;王科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在欧美国家,女性乳腺癌是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死因.在美国,1973~1976年每年有10万人患乳腺癌,每年有3万人死于该病.1990年全年约有15万新发病例,有4.4万人死亡.1997年全美国新检出乳腺癌181 600例,年内死于乳腺癌的病人数达44 190人[1].在20世纪末的美国,如果妇女能够活到90岁的预期年龄,有1/8的妇女将患乳腺癌.预计在2000年,新诊断的乳腺癌患者为182 800例,因乳腺癌死亡人数将为40 800人[2].英国每年发病率增加1%~2%,每年有15 000人以上死于乳腺癌[3].研究乳腺癌的易感因素,进行有地放矢的干预性预防及早期发现和有效的治疗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措施之一.
作者:左文述;王磊;刘奇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