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昌宜;袁永熙;顾功芳;史明珠
癌症在美国和全球都是个令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美国癌症协会(ACS)流行病学和监测研究部门负责监测研究项目(The Surveillance Research Programs)的流行病学专家Greenlee等对 2000年美国癌症发病、死亡和生存率进行了统计分析[1],本文主要对其结果作一介绍.
作者:戴丽琼;汪祥辉;陈鹏程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45岁,以右乳腺癌根治术后7年,右胸部肿块4年于2000年3月24日入院.查体:中年女性,一般情况好,表浅淋巴结未及,右乳根治术后状态,原手术疤痕部位肿块15 cm×13 cm×6 cm,红肿,中间溃疡10 cm×9 cm×6 cm,有白色分泌物.
作者:赵付芝;刘辉;胡德蓉;李宝山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42岁.晚期胃癌术后,腹腔淋巴结广泛转移,曾用CF+5-FU+DDP+HCPT方案化疗2个周期,药物剂量为CF 2 000 mg,5-FU 5 000 mg,DDP 2 000 mg,HCPT 40 mg.1999年5月25日入本院做第3周期化疗.查体:中年女性,一般状况可,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心肺功能正常,腹部软,上腹部饱满,剑突下可扪及肿块,边缘不清,质硬,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作者:王学芬;赵发红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998年1~3月我科为19例卵巢癌术后患者进行套管针穿刺给药腹腔灌注化疗,共34例次,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晓;董玉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济、实用、有效的早期诊断乳腺肿块的方法.方法:对56例乳腺肿块进行自动活检枪取材病理检查,结合手术后病理切片进行分析对照.结果:活检枪取材对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100%(16/16),对一般良性疾病诊断符合率为97.5%(39/40),总的诊断符合率达98.2%(55/56).结论:活检枪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取材成功率高,正确诊断率高,尤其对早期诊断乳腺癌更有价值.
作者:张贵德;宋希江;李斌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997年3月~2000年5月,我们在传统胰腺空肠套入吻合法的基础上采用了一种简易安全的吻合方式,治疗壶腹周围癌患者42例,效果满意,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石学涛;李胜;张毅;程红梅;张鑫;程序瑞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院采用浙江康莱特药业公司生产的广谱抗癌新药薏苡仁提取物(康莱特)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获得较好的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礼华;徐辉;罗定泰;孙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手术对预后的影响及机理.方法:对月经周期进行不同分期(分别分为卵泡期和黄体期及围排卵期和围月经期),并分别测定血清泌乳素、雌二醇和孕酮的浓度,了解其与3,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孕酮高者3,5年生存率均高;围排卵期手术者生存率高于围月经期.结论:乳腺癌患者在月经不同时期血液性激素水平呈现不同的变化,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性因素.
作者:孙靖中;戴勇;曾庆东;杨其峰;余之刚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 T4 期乳腺癌术前尺动脉插管化疗的效果.方法:43例 T4 期乳腺癌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5-氟脲嘧啶、阿霉素联合药物经尺动脉插管和全身静脉化疗.结果:尺动脉插管化疗组与全身静脉化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6.4%和47.6%;5年生存率分别为45.5%和33.3%,尺动脉插管化疗组毒副反应相对轻.结论:T4 期乳腺癌患者经尺动脉插管化疗效果理想,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宋彬;成苏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院1998年5月~2000年3月共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72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祝爱峰;闫向远;吴希诗;任军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25岁,已婚,因停经70 d,下腹胀痛48 h,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头晕2 h,于1999年10月4日入院,末次月经1999年7月25日,停经后无早孕反应.入院检查:Bp 9.3/6.7 kPa(69.8/50.2mm Hg),P 100次/min,T 36.4℃,面色苍白,急性痛苦病容,心肺正常,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移动性浊音阳性.
作者:邬二喜;贾树森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997年5月~2000年8月,我们应用抗癌中药薏苡仁提取物(康莱特)注射液治疗晚期肝癌2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何耿劲;邱少敏;张全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苦参碱(MT)和氧化苦参碱(OMT)分别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的预防阻断作用.方法:采用0.01%的DEN诱发大鼠肝癌 90 d,同时分别腹腔注射 MT 和 OMT 注射液15 mg/kg,停止诱癌及给药处理 30 d后,处死大鼠,观察大鼠肝脏的病理改变、肝表面癌结节数、肝/体重比和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结果:MT 组和 OMT 组大鼠的体重明显高于模型组,肝表面癌结节数、肝/体重比和血清 ALT、γ-GT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而 ALP 较模型组有所升高.另外,OMT 组的肝重、肝/体重比和血清 ALP 均明显低于 MT 组(P<0.05).结论:MT 和 OMT,尤其是 OMT,尽管不能完全阻断 DEN 诱发大鼠肝癌的发生,但能保护肝细胞免受损伤,延缓 DEN 诱发大鼠肝癌的形成.
作者:罗明;贺平;吴孟超;崔贞福;李琳芳;郭亚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 PCNA、c-erbB-2 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在乳腺癌的临床分期、预后及治疗上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ABC法,对 52 例乳腺癌患者术后病理组织进行检测.结果: PCNA 与临床分期、激素受体及腋淋巴结转移情况呈正相关,有淋巴结转移者较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0.01); c-erbB-2 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与激素受体呈负相关.结论:PCNA、c-erbB-2 作为联合指标对乳腺癌的分期、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意义,并对指导治疗,特别是内分泌治疗也起到辅助性作用.
作者:施为建;潘勤;李娟;王朝霞;王继荣;王科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调查1996~1998年接受乳腺普查妇女的间期癌发病率,探讨乳腺癌普查间隔的合理时间.方法:收集发生间期癌距离普查的时间、间期癌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情况和病理诊断,并复习普查X线钼靶片.结果:间期癌25例,发病率为0.3‰,平均发病时间(13.8±5.9)个月.肿瘤大径≤1.0 cm 者1例,1.1~3.0 cm 18例,3.1~5.0 cm 4例,>5.0 cm 1例,无肿块者1例.临床分期:Ⅰ期2例,Ⅱ期16例,Ⅲ期7例.7例腋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癌.结论:本文间期癌发病率低于国外资料报告,说明普查有效.80%的间期癌发生在50岁以下的妇女.对40岁以下妇女,若存在乳腺癌高危因素,普查间期宜改为每年1次,可明显降低间期癌发病率.
作者:陆昌宜;袁永熙;顾功芳;史明珠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卵巢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早期不易发现,故其手术彻底切除率低,复发率高.卵巢上皮性癌属化疗敏感性肿瘤,1991年6月~1996年6月,我们采用CAP方案治疗晚期卵巢上皮癌 39例,取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董玉亭;孟琦;都振利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45岁,因腹部包块4个月于1998年1月20日入院.患者自发现腹部症状以来,无腹痛及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入院后查体,发现腹部脐下可见隆起包块,无腹壁静脉怒张,触诊可扪及直径约20 cm 的包块,质硬,表面光滑,无压痛,边界清,不活动,可触及血管搏动,包块叩实,听诊有血管杂音.
作者:李广收;王光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评价中药安替可对食管癌的放疗增敏作用及毒副作用.方法:64例确诊为食管癌的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放射治疗+中药安替可)和对照组(单纯放射治疗),根据放疗半量及全量时肿瘤的消退情况,比较两组的有效率及全消率,做为增敏的评价指标.两组患者的放疗剂量均为 DT 总量60~65 Gy.治疗组在放疗同时口服安替可胶囊,每天3次,每次0.44,连服5周.结果:放疗半量时,治疗组有效率62.5%,对照组12.5%,P<0.001;放疗全量时,治疗组肿瘤完全缓解率75%,对照组37.5%,P<0.05.在毒性反应方面,治疗组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较多.结论:中药安替可对食管癌的放疗有显著增敏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丁兆军;苏岩;尹强;迟玉华;王丰松;陈为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卵管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1978年~1995年治疗的31例原发性输卵管癌,均给予手术治疗,基本术式为: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切除,其中7例给予盆腔淋巴结清除术.结果:手术+噻口替哌化疗、手术+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手术+盆腔淋巴结清除术+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5年生存率分别为14.2%(1/7),50.0%(7/14),71.4%(5/7).结论:彻底的手术治疗,辅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曾昭暄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通过术中鉴别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以证实乳腺癌在淋巴管播散呈序贯性的假说.方法:本组45例乳腺癌患者,术前10 min 用美蓝液4 ml 注射到肿瘤周围,然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乳腺区段切除加腋窝淋巴清除术.在切除标本中,从原发肿瘤周围先解剖出染色淋巴管,然后追寻到第一站引流淋巴结(前哨淋巴结).结果:在45例乳腺癌患者中成功活检出前哨淋巴结31例,成功率69%.活检出前哨淋巴结平均每例1.2枚(0~3枚),清除腋窝淋巴结平均每例11枚(范围6~23枚).71%病例其前哨淋巴结与腋窝淋巴结性质相符,29%病例仅为前哨淋巴结阳性.无1例发生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结论:①用美蓝染色方法,可以活检出前哨淋巴结,但其检出率不太理想.有必要与核素扫描等方法结合起来.②本研究证实乳腺癌在淋巴管播散呈序贯性的假说.
作者:袁永熙;陆昌宜;沈玉琨;孙佩蓉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