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哨淋巴结活检在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

袁永熙;陆昌宜;沈玉琨;孙佩蓉

关键词: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 美蓝染料
摘要:目的:通过术中鉴别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以证实乳腺癌在淋巴管播散呈序贯性的假说.方法:本组45例乳腺癌患者,术前10 min 用美蓝液4 ml 注射到肿瘤周围,然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乳腺区段切除加腋窝淋巴清除术.在切除标本中,从原发肿瘤周围先解剖出染色淋巴管,然后追寻到第一站引流淋巴结(前哨淋巴结).结果:在45例乳腺癌患者中成功活检出前哨淋巴结31例,成功率69%.活检出前哨淋巴结平均每例1.2枚(0~3枚),清除腋窝淋巴结平均每例11枚(范围6~23枚).71%病例其前哨淋巴结与腋窝淋巴结性质相符,29%病例仅为前哨淋巴结阳性.无1例发生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结论:①用美蓝染色方法,可以活检出前哨淋巴结,但其检出率不太理想.有必要与核素扫描等方法结合起来.②本研究证实乳腺癌在淋巴管播散呈序贯性的假说.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良性乳腺病变、正常乳腺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作为乳腺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elomera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来检测 36 例乳腺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12 例良性乳腺病变,6 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36 例乳腺癌组织中,有 33 例端粒酶表达阳性,其阳性率为91.7%,而且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结的状态,临床分期有相关性.36 例癌旁组织中,有 2 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5.6%.12 例良性乳腺病变中,仅有 1 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3%.6 例正常乳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结论:乳腺癌组织中普遍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诊断乳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作者:潘立峰;王立华;周宝臣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薏苡仁提取物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

    我院采用浙江康莱特药业公司生产的广谱抗癌新药薏苡仁提取物(康莱特)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获得较好的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礼华;徐辉;罗定泰;孙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爱迪注射液在放射治疗恶性肿瘤中的辅助作用

    为了观察爱迪注射液在放射治疗恶性肿瘤中的辅助作用,我科1999年1月~2000年1月对90例接受放射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同时加用或不加用爱迪注射液进行分组治疗,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潘志荣;刘光贤;周华;徐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薏苡仁提取物注射液对非小细胞肺癌多药耐药基因影响的研究

    非小细胞肺癌由于化疗敏感性低,化疗5年生存率与小细胞肺癌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何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被国内外医学界广泛关注.本科室于 1999年1月~2000年1月对康莱特注射液对非小细胞肺癌多药耐药基因 Pgp 的影响进行了临床研究,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毕小利;张炜;余小萍;陈晓宏;江淳娟;王跃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CAP方案治疗39例晚期卵巢上皮癌的疗效分析

    卵巢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早期不易发现,故其手术彻底切除率低,复发率高.卵巢上皮性癌属化疗敏感性肿瘤,1991年6月~1996年6月,我们采用CAP方案治疗晚期卵巢上皮癌 39例,取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董玉亭;孟琦;都振利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CF联合5-FU治疗恶性胸腹水32例疗效观察

    恶性胸腹水是癌症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控制,将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和生存质量.1997年8月~1999年8月,我们应用醛氢叶酸(CF)联合5-FU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腹水,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孙忠卫;付爱芹;仲昭坤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套管针在卵巢癌术后腹腔穿刺灌注化疗中的应用

    1998年1~3月我科为19例卵巢癌术后患者进行套管针穿刺给药腹腔灌注化疗,共34例次,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晓;董玉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薏苡仁提取物合并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临床观察

    我科应用国家二类新药薏苡仁提取物(康莱特)注射液治疗晚期大肠癌64例,取得一定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吕金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T4期乳腺癌术前尺动脉插管化疗2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 T4 期乳腺癌术前尺动脉插管化疗的效果.方法:43例 T4 期乳腺癌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5-氟脲嘧啶、阿霉素联合药物经尺动脉插管和全身静脉化疗.结果:尺动脉插管化疗组与全身静脉化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6.4%和47.6%;5年生存率分别为45.5%和33.3%,尺动脉插管化疗组毒副反应相对轻.结论:T4 期乳腺癌患者经尺动脉插管化疗效果理想,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宋彬;成苏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红细胞生成素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红细胞生成素(EPO)也称红细胞生长因子,是人体内由肾皮质内及肝脏的成纤维细胞样间质细胞和肝脏的肝细胞产生分泌的一种糖蛋白[1,2],其作用类似于激素的作用,主要作为一种促细胞分裂剂,作用于骨髓的造血细胞的前体细胞,具有促细胞分裂及使细胞成熟和分化的功能.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红细胞生长因子--红细胞生成素(EPO)克隆成功,进而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也广泛地用于了临床.临床应用已证明,EPO 及 rHuEPO 能提高肿瘤病人血红蛋白水平,增加氧携带能力,改善伴有贫血的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3,4],其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者:马志芳;马悦冰;李建彬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腹膜后巨大恶性神经鞘膜瘤手术切除一例报告

    1 病例报告患者男,45岁,因腹部包块4个月于1998年1月20日入院.患者自发现腹部症状以来,无腹痛及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入院后查体,发现腹部脐下可见隆起包块,无腹壁静脉怒张,触诊可扪及直径约20 cm 的包块,质硬,表面光滑,无压痛,边界清,不活动,可触及血管搏动,包块叩实,听诊有血管杂音.

    作者:李广收;王光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直肠癌术后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我院1997年2月~1999年2月,采用X-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0例直肠癌术后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孙燕臣;修光宏;姜国香;张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nm23、p21ras、VEGF及ER在乳腺癌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研究nm23、p21ras癌基因、VEGF和E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988~1995年在本院手术的乳腺癌患者86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 28 例.检测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S-P法).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结合术后长期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nm23、p21ras、VEGF、ER在乳腺癌阳性表达分别为77.9%、87.2%、86.0%、68.6%,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ER阳性表达率在乳腺癌临床分期Ⅰ~Ⅱ期高于Ⅲ~Ⅳ期(P<0.05).nm23阳性患者术后生存率高于 nm23 阴性者,ER阳性患者术后生存率高于 ER 阴性者,VEGF 阴性患者术后生存率高于 VEGF 阳性者(P<0.05).p21ras与术后生存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乳腺癌的nm23、p21ras、VEGF和E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nm23、ER阳性,VEGF阴性的乳腺癌预后较好.nm23及ER、VEGF可以作为乳腺癌的预后指标,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陆云飞;林进令;曾健;廖清华;凯依塔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乳腺癌组织中 PCNA及c-erbB-2 的研究

    目的:探讨 PCNA、c-erbB-2 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在乳腺癌的临床分期、预后及治疗上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ABC法,对 52 例乳腺癌患者术后病理组织进行检测.结果: PCNA 与临床分期、激素受体及腋淋巴结转移情况呈正相关,有淋巴结转移者较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0.01); c-erbB-2 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与激素受体呈负相关.结论:PCNA、c-erbB-2 作为联合指标对乳腺癌的分期、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意义,并对指导治疗,特别是内分泌治疗也起到辅助性作用.

    作者:施为建;潘勤;李娟;王朝霞;王继荣;王科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多发性脑膜瘤合并星形细胞瘤一例

    1 病例报告患者女,46岁.因头痛2年加重伴右侧肢体活动无力1个月入院.查体:双眼底视乳头水肿,右侧上下肢肌力Ⅳ级,病理征阳性.头颅 CT平扫示左额及右顶大脑凸面有4 cm×3 cm×3 cm、2 cm×1 cm×1 cm 2个圆形高密度灶,均与脑膜相连,局部硬脑膜增厚.增强扫描呈均匀一致的明显强化.左颞见5 cm×4 cm×4 cm 边界不清低密度影,中线结构右移.经手术切除治愈出院.病理诊断:星形细胞瘤Ⅱ级,内皮细胞型脑膜瘤.

    作者:王玉明;王继仁;李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老年右半结肠癌误诊为阑尾炎38例分析

    回顾分析我院1998~2000年术前诊为急、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而术后诊断为结肠癌的 38 例临床资料,总结误诊原因,报告如下.

    作者:刘新涛;宋洪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无模拟定位机乳腺癌60Co切线照射治疗计划的设计

    1 乳腺癌60Co切线照射理论依据由于胸壁的弯曲,为改善靶区剂量的均匀性,必须加组织补偿.对60Co线或高能 X 线,为保护皮肤,一般用合适角度的楔形板作补偿(通过TPS来确定).如果不做组织补偿,由图1示,设MPD和MPD′分别位于两切线野中心轴00′和射野基底线AA′的中垂线,60Co γ线8 cm×15 cm在MPD和MPD′两点的百分深度剂量PDDMPD、PDDMPD′见表1,靶区剂量的给定位置是在 MPD 点或 MPD′点,60 Co γ线两点的肿瘤剂量相差,分别为30%和43.5%,因此必须加楔形板进行组织补偿.

    作者:孙晓东;贾星;赵红;马安柱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鼻咽癌误诊、鉴别诊断及其早期发现

    鼻咽癌发生于隐蔽的解剖部位,早期无症状,易延误诊断;一旦有了症状,病人对症状的忽视、没有及时就诊、接诊医师对鼻咽癌的症状和体征认识不足等均可造成鼻咽癌的延误诊断.本文对鼻咽癌误诊原因、鉴别诊断及鼻咽癌的检查方法作一总结和介绍.

    作者:张有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乳腺间期癌

    目的:调查1996~1998年接受乳腺普查妇女的间期癌发病率,探讨乳腺癌普查间隔的合理时间.方法:收集发生间期癌距离普查的时间、间期癌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情况和病理诊断,并复习普查X线钼靶片.结果:间期癌25例,发病率为0.3‰,平均发病时间(13.8±5.9)个月.肿瘤大径≤1.0 cm 者1例,1.1~3.0 cm 18例,3.1~5.0 cm 4例,>5.0 cm 1例,无肿块者1例.临床分期:Ⅰ期2例,Ⅱ期16例,Ⅲ期7例.7例腋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癌.结论:本文间期癌发病率低于国外资料报告,说明普查有效.80%的间期癌发生在50岁以下的妇女.对40岁以下妇女,若存在乳腺癌高危因素,普查间期宜改为每年1次,可明显降低间期癌发病率.

    作者:陆昌宜;袁永熙;顾功芳;史明珠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乳管内视镜下导管内肿瘤的诊断和处理

    目的:探讨乳管内视镜对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和处理的指导意义.方法:对1998年11月~2000年8月68 例乳管内隆起性病变中乳头状瘤及导管内癌的乳管内视镜下特征及处理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68例乳管内隆起性病变中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61例,术后证实乳头状瘤55例,准确性为90.2%;诊断导管内癌7例,术后均被证实,准确性为100%.乳管内视镜下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导管内癌各有其形态特征.全部患者经乳管内视镜定位后进行了手术.结论:乳管内视镜对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内癌的诊断准确性高,其病变定位功能可指导手术范围.

    作者:王颀;张安秦;许娟;施军涛;李晓伟;肖宗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