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智;崔建英
目的 探讨喉癌术后继发颈部出血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喉癌患者150例,所有患者都采用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对并发症与随访预后生存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生存率为96.7%.发生并发症15例,其中有5例为继发颈部出血.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肿瘤T分期、颈淋巴结转移、先期气管切开、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和术前术后放射治疗能影响喉癌术后继发颈部出血(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肿瘤T分期与颈淋巴结转移为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应用于喉癌治疗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容易导致术后继发颈部出血,多与患者的肿瘤部位、肿瘤T分期与颈淋巴结转移有关,为此要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合理评估.
作者:郑茜玲;刘涛;赵玉祥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丙泊酚与七氟醚在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手术麻醉中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间确诊并收治的6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麻醉组30例,七氟醚麻醉组30例,比较二者麻醉中的效果差异和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 丙泊酚麻醉组与七氟醚组手术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麻醉组麻醉效果优于七氟醚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麻醉组和七氟醚麻醉组对患者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组满意度为93.3%,七氟醚组为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与七氟醚均能用于胃肠道间质瘤手术麻醉,但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区别对待.
作者:张晓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调节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C-CIK)配合中药治疗化疗无效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间采用DC-CIK配合中药治疗化疗无效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20例,观察评价其近期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作用.结果 120例患者中,临床有效率为12.5%,疾病控制率为69.2%.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DC-CIK细胞因子配合中药治疗化疗无效的晚期恶性肿瘤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有必要进行深入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玉田;赵向阳;张玉斌;汤凯;蒋英华;张凤志;齐欣;张景旭;李德舫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调查分析影响晚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选择2003年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50例晚期直肠癌患者进行随访,患者均采用根治手术后辅助化疗方案,对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并对预后进行观察.结果 截至2012年12月31日,患者存活130例,死亡20例,死亡率为13.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体类型、肿瘤大小、局部复发、输血、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与直肠癌的预后明显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局部复发、输血、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晚期直肠癌患者预后比较差,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局部复发、输血、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应积极根据危险因素加强预防与治疗.
作者:高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盐酸尼卡地平治疗颅脑肿瘤术后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60例颅脑肿瘤术后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30例,均给予盐酸尼卡地平治疗,低剂量组患者给予3.0 μg/(kg·min)治疗,高剂量组为6.0 μg/(kg·min)治疗,观察疗效,比较两种剂量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情况.结果 用药后,高剂量组患者血压水平低于低剂量组(P<0.05),心率高于低剂量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低剂量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高剂量组不良反应率(26.7%)明显高于低剂量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肿瘤手术后出现高血压的患者可应用盐酸尼卡地平治疗,能快速有效降低血压,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雪芹;温淑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金因肽在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将52例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治疗组患者给予放射治疗+漱口液+金因肽口腔喷雾,对照组患者为放射治疗+漱口液.结果 急性口腔黏膜炎反应程度在放射治疗第5周、7周末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放射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贫血及体重下降>2.5 kg的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时使用金因肽口腔喷雾,不仅可以降低急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及反应级别,而且可以间接降低贫血发生及维持患者的体重,有利于放射治疗顺利进行及保证疗效.
作者:吴红革;程晶;于丹丹;陈胜;伍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K2β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食管癌患者58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食管癌及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芯片中CK2β的表达水平.结果 CK2β在食管癌组织细胞中的细胞核和细胞浆均有表达,呈黄色或棕褐色颗粒状分布.其中,58例食管癌组织有3例(5.2%)阴性,2例(3.5%)弱阳性,6例(10.3%)中阳性,47例(81.0%)强阳性;CK2β在食管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多呈阴性表达,仅有3例(5.2%)呈弱阳性.两者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蛋白激酶CK2β在食管癌组织中呈明显高阳性表达,可以作为食管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意义.
作者:韩立波;孙冬梅;丰立忠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66例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66例患者,肿瘤全切55例,次全切8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病理检查,垂体瘤38例,颅咽管瘤16例,脑膜瘤12例;术后32例发生尿崩,18例出现低钠血症,3例高钠血症,无手术死亡病例.54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5年,术前视力下降45例,术后视力恢复好转38例,无变化5例,恶化2例.肿瘤残留11例,术后行γ刀放疗6例,肿瘤复发3例,1例鞍区并发眶内脑膜瘤.结论 在经翼点入路行鞍区肿瘤显微手术中,熟练掌握规范的手术入路和局部显微解剖以及良好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提高肿瘤全切率和手术疗效的保证.
作者:许春旺;雷霞;钟浩;鲁福元;尤启昶;赵涛;王玉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肠内免疫营养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6例胃肠肿瘤患者分为术后予以肠内免疫营养疗法的观察组和行全素营养疗法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生化指标以及随访3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经不同营养干预后,观察组不仅营养状况指标而且微型营养评估法(M NA)、体重指数(BMI)、血清蛋白(ALB)及血红蛋白(HBG)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月随访结果表明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肿瘤患者术后予以肠内免疫营养治疗,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而且可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刘静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对计算机体层摄影(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颅脑肿瘤诊断的应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经手术经病理证实的颅内肿瘤患者80例,入院后均行CT灌注扫描和颅脑MRI扫描.结果 CT表现多为圆形、类圆形,实质块影多,肿瘤区与健侧对称脑组织区的脑血流量图(CBF)、脑血容量图(CBV)与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图(MTT)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同时脑肿瘤组织在灌注伪彩功能图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MRI多表现为发散与弥漫性高信号.结论 CT和MRI在颅脑肿瘤的诊断应用均有较好效果,其中CT灌注扫描技术能提供更加准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指标,可成为颅脑肿瘤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
作者:王毓;张婷;胡世颉;胡学安;王冰;曹宝萍;李兵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有学者认为放射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食管癌效果相当[1],但目前食管癌仍然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而且术式逐渐向微创化发展.小切口胸段食管癌根治术改变了常规的手术入路,小切口术式虽然符合外科美容的效果,但临床却少有报道探讨该术式是否对患者的机体、长期生存率等存在影响.我们从临床手术效果、手术并发症、生存率等角度对比传统开胸术式与小切口术式治疗食管癌的效果,探讨小切口术式的推广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蒋占鑫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肿瘤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并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就诊的40例肿瘤患儿的71名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遵照知情同意原则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1名家属未接受护理指导,观察组40名家属接受护理指导,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结果 护理前两组SAS和SD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患儿家属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针对性的护理可以明显改善其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患儿的临床治疗工作.
作者:李莉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对宫颈癌前病变(CIN)和宫颈癌(CA)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63例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患者,术前采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宫颈病灶进行检查,并通过弹性分级,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对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诊断准确率,另选20例无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健康自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患者的超声弹性成像内容与健康对照组不同,且术后病理结果与弹性分级相对照,以弹性分级≥4级诊断为宫颈癌,CA组的病灶弹性分级正确诊断34例(94.4%),CIN组病灶弹性分级正确诊断20例(74.1%),两组间的弹性分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3,P<0.05).而CIN组弹性分级1~3级检出率较CA组高,但CA组弹性分级4~5级检出率比CIN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准确度为85.7%.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对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作者:屈振吉;尚艳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下咽鳞状细胞癌(HSCC)和下咽乳头状瘤及正常下咽黏膜中△Np63和TAp63蛋白的表达及其在下咽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4例下咽鳞状细胞癌、5例下咽乳头状瘤及8例下咽正常黏膜组织中△Np63和TAp6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 △Np63蛋白在下咽正常黏膜、乳头状瘤及下咽癌组织中的阳性细胞百分数为(21.6±12.5)%,(43.6±10.2)%和(75.3±24.5)%,其阳性细胞百分数越高,组织分化程度越低(P<0.05),但阳性细胞百分数的高低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均P>0.05);(2)TAp63蛋白在下咽正常黏膜、乳头状瘤及下咽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4.5±10.2)%,(13.6±5.2)%和(6.7±5.2)%,其阳性细胞百分数越低,组织分化程度越低(P<0.05),但阳性细胞百分数的高低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均P>0.05).结论 p63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下咽鳞状细胞癌发生的早期阶段,△Np63的过度表达及TAp63的表达下调在下咽鳞状细胞癌的形成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并与下咽癌的分化程度相关,但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
作者:林树春;林国经;黄建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效果.方法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0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的术前新辅助化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及皮疹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效果肯定,不良反应少且可以耐受,可提高生存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薛锋;王鹏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性手术因具有微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术后疼痛轻等优点,近年来已成为胃肠肿瘤外科的发展方向[1-2];然而,由于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的技术难度大,因而限制了腹腔镜胃癌手术的广泛开展,目前主要适应证仍为早期胃癌[3].对此,我们探讨了将腹腔镜与小切口联合行远端胃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汪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多西他赛(DOC)联合洛铂(LBP)组成的DL方案与单药DOC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32名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二线治疗分别采用DL方案和DOC单药化疗.DL方案组患者61例,采用LBP 30 mg/m2,静滴,第1天,DOC75 mg/m2,静滴,第1天;DOC单药组患者71例,DOC 75 mg/m2,静滴,第1天.上述方案每21 d重复,至少接受2个周期化疗.结果 DL方案组和DOC单药组的总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29.5%(18/61)和67.2% (41/61)以及11.3% (8/71)和45.1% (32/71),LD方案组RR和DCR明显高于单药组(P <0.05);DL方案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4.37个月,单药组PFS为3.17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可逆性骨髓抑制、乏力和脱发,其他毒性少见,DL方案组不良反应高于单药DOC组(P<0.05).结论 DOC联合LBP组成的DL方案二线治疗晚期NSCLC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邬麟;王倩之;曹军;蒲兴祥;汪安兰;刘立宇;许彦;徐芳;李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大肠癌中核转录因子NF-κB p65和抑癌基因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缺失基因(PTE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9例大肠癌组织中,NF-κB和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结果 59例大肠癌组织中NF-κBp65和PTE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1%(26/59)和37.3% (22/59).两者表达呈负相关(P<0.05).大肠癌组织中PTEN的表达与肠周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NF-κBp65核表达与肠周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不同病理类型、肿瘤侵袭程度、性别、年龄的大肠癌组织中,NF-κBp65核表达与PTEN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F-κBp65的激活与PTEN基因缺失均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演变.
作者:陈玲;叶韵斌;陈燕坪;朱伟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经腹肛门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5年5月至2012年9月间收治的88例T1期和T2期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经腹肛门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肛门括约肌功能并进行Kirwan分级,观察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肛门括约肌功能和5年生存率.结果 88例患者术后随访观察1~8年不等,平均随访时间4.3年,其中随访5年以上者36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3例(3.4%),吻合口狭窄4例(4.5%),发生应激性溃疡1例(1.1%).随术后评估时间的延长,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逐渐改善,Kirwan分级水平不断减低;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80个月,5年生存率为75.0%.结论 经腹肛门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是超低位直肠癌较理想、安全的术式,术后根治效果良好,肛门括约肌功能较满意.
作者:胡廷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螺旋CT分期和手术预后评价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胆囊癌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并进行相关手术与穿刺细胞学检查.结果 经过观察,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胆囊壁不均匀增厚,17例表现为胆囊肿块边界不清晰,21例表现为胆囊壁向腔内突出.侵犯肝脏30例,侵犯十二指肠22例,侵犯结肠5例,侵犯胆管18例.根据螺旋CT分期,Ⅰ期16例,Ⅱ期15例,Ⅲ期6例,Ⅳ8例.通过CT分期与手术结果比较发现,只有3例患者因为侵犯十二指肠只进行了细胞穿刺学检查.结论 螺旋CT能清晰显示原发性胆囊癌的形态学分型与对邻近器官侵犯,为胆囊癌术前分期提供重要信息,并以此可评估其手术可切除性,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杨自华;郭平学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