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立波;孙冬梅;丰立忠
目的 探讨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效果.方法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0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的术前新辅助化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及皮疹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效果肯定,不良反应少且可以耐受,可提高生存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薛锋;王鹏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并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置入氟尿嘧啶缓释剂行局部化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间,入选的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直肠癌根治术后行奥利沙铂联合亚叶酸钙化疗,治疗组患者根治术中局部置入氟尿嘧啶缓释剂1000 mg,术后化疗方案同对照组.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及24个月内生存率和平均生存时间.结果 (1)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相近(23.1%和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患者术后12个月内局部复发率(2.6%)和远处转移率(2.6%)均低于对照组(17.1%和8.6%),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24个月内分别死亡5例(12.8%)和8例(22.9%),两组患者24个月总生存率分别为(90.2±5.7)%和(83.7±6.8)%,死亡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9.3±2.9)个月和(16.7±3.4)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置入氟尿嘧啶缓释剂行区域性缓释化疗能有效控制肿瘤局部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且具备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黄喆;刘放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多西他赛(DOC)联合洛铂(LBP)组成的DL方案与单药DOC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32名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二线治疗分别采用DL方案和DOC单药化疗.DL方案组患者61例,采用LBP 30 mg/m2,静滴,第1天,DOC75 mg/m2,静滴,第1天;DOC单药组患者71例,DOC 75 mg/m2,静滴,第1天.上述方案每21 d重复,至少接受2个周期化疗.结果 DL方案组和DOC单药组的总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29.5%(18/61)和67.2% (41/61)以及11.3% (8/71)和45.1% (32/71),LD方案组RR和DCR明显高于单药组(P <0.05);DL方案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4.37个月,单药组PFS为3.17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可逆性骨髓抑制、乏力和脱发,其他毒性少见,DL方案组不良反应高于单药DOC组(P<0.05).结论 DOC联合LBP组成的DL方案二线治疗晚期NSCLC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邬麟;王倩之;曹军;蒲兴祥;汪安兰;刘立宇;许彦;徐芳;李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螺旋CT分期和手术预后评价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胆囊癌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并进行相关手术与穿刺细胞学检查.结果 经过观察,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胆囊壁不均匀增厚,17例表现为胆囊肿块边界不清晰,21例表现为胆囊壁向腔内突出.侵犯肝脏30例,侵犯十二指肠22例,侵犯结肠5例,侵犯胆管18例.根据螺旋CT分期,Ⅰ期16例,Ⅱ期15例,Ⅲ期6例,Ⅳ8例.通过CT分期与手术结果比较发现,只有3例患者因为侵犯十二指肠只进行了细胞穿刺学检查.结论 螺旋CT能清晰显示原发性胆囊癌的形态学分型与对邻近器官侵犯,为胆囊癌术前分期提供重要信息,并以此可评估其手术可切除性,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杨自华;郭平学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66例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66例患者,肿瘤全切55例,次全切8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病理检查,垂体瘤38例,颅咽管瘤16例,脑膜瘤12例;术后32例发生尿崩,18例出现低钠血症,3例高钠血症,无手术死亡病例.54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5年,术前视力下降45例,术后视力恢复好转38例,无变化5例,恶化2例.肿瘤残留11例,术后行γ刀放疗6例,肿瘤复发3例,1例鞍区并发眶内脑膜瘤.结论 在经翼点入路行鞍区肿瘤显微手术中,熟练掌握规范的手术入路和局部显微解剖以及良好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提高肿瘤全切率和手术疗效的保证.
作者:许春旺;雷霞;钟浩;鲁福元;尤启昶;赵涛;王玉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调查分析影响晚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选择2003年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50例晚期直肠癌患者进行随访,患者均采用根治手术后辅助化疗方案,对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并对预后进行观察.结果 截至2012年12月31日,患者存活130例,死亡20例,死亡率为13.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体类型、肿瘤大小、局部复发、输血、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与直肠癌的预后明显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局部复发、输血、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晚期直肠癌患者预后比较差,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局部复发、输血、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应积极根据危险因素加强预防与治疗.
作者:高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盐酸尼卡地平治疗颅脑肿瘤术后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60例颅脑肿瘤术后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30例,均给予盐酸尼卡地平治疗,低剂量组患者给予3.0 μg/(kg·min)治疗,高剂量组为6.0 μg/(kg·min)治疗,观察疗效,比较两种剂量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情况.结果 用药后,高剂量组患者血压水平低于低剂量组(P<0.05),心率高于低剂量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低剂量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高剂量组不良反应率(26.7%)明显高于低剂量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肿瘤手术后出现高血压的患者可应用盐酸尼卡地平治疗,能快速有效降低血压,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雪芹;温淑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对子宫肌瘤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生育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80例子宫肌瘤患者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所有患者采用子宫肌瘤改良根治术与传统康复护理,同时观察组患者采用基于临床路径的康复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中的社交功能、躯体角色限制和心理健康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随访3个月、6个月和1年的妊娠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临床路径的康复护理在子宫肌瘤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有利于加快患者的恢复,减少医疗成本,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有利于生育功能的恢复.
作者:曹静;陈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方法在门诊妇女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至2012年在宫颈门诊进行宫颈癌筛查的812例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液基细胞学(TCT)、HPV-DNA及肉眼观察3种检查;3种方法检测阳性者再分别进行阴道镜检查,金标准为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 TCT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0%、97.2%、35.3%和99.5%;HPV-DNA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3%、77.2%、6.7%和99.5%;肉眼观察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0%、84.5%、8.9%和99.4%.结论 TCT联合阴道镜的诊断价值优于其余两种方法,可作医院门诊宫颈癌筛查的首选方法;HPV-DNA和肉眼观察联合阴道镜的诊断价值相当,但是肉眼观察法更经济,可作为经济条件差的妇女首选筛查方法.
作者:汪代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卵巢移位术对宫颈癌患者放射治疗后卵巢功能的作用.方法 选取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40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卵巢移位术治疗,并按照患者放射治疗指征在手术后进行放射性治疗,观察其手术前、手术后和放射治疗结束1个月后和放射治疗结束6个月后血清中性激素水平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手术后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变化,化疗结束1个月后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明显上升,雌二醇(E2)和孕酮(P)水平明显下降(P<0.05),并于化疗结束6个月后恢复手术前水平.放射治疗结束6个月后,25例患者出现潮热、盗汗、烦躁、失眠等围绝经期症状,性生活满意度为37.5%,且复发1例,手术后生活质量(QOL)满意度为51.2%,无死亡病例.放射治疗结束1年后围绝经期症状自行消失,仅3例患者存在围绝经期症状,性生活满意度为95.0%,QOL满意度96.4%,2例复发,患者全部生存.放射治疗结束6个月与1年后两组在围绝经期症状、性生活满意度和QOL满意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卵巢移位术能够有效保护宫颈癌患者放射治疗后卵巢功能,操作方便、疗效可靠,且明显降低了复发率,对患者手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郝芙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超声征象与免疫组化指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及ER、PR和HER-2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超声表现:36例表现为肿块有边缘毛刺,34例表现肿块后方回声衰减,30例表现为肿块伴微钙化,血流丰富者31例.免疫分析:ER阳性率为56.7%,PR阳性率为75.0%,HER-2过表达率为30.0%.边缘毛刺征组和后方声衰减组的ER阳性率表达都明显增加(P<0.05),微钙化组的HER-2过表达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 在乳腺癌中,毛刺征、后方声衰减征象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ER的表达情况,钙化征象可反映HER-2的表达情况.
作者:宋小川;谢小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和显微技术治疗,以期提高临床治疗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的55例椎管内肿瘤患者,均采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全部采用手术治疗,观察影像学诊断和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在诊断率上的差异性.结果 MRI诊断椎管内肿瘤和手术病理学总的符合率为84.7%,在神经鞘瘤、脊膜瘤、血管脂肪瘤、蛛网膜囊肿的诊断符合率为100%,而在胶质瘤、室管膜瘤的诊断符合率为87.5%,在星型细胞瘤诊断符合率为75.0%,恶性淋巴瘤符合率为66.7%,肠源性囊肿符合率为80.0%,转移瘤符合率为50.0%.结论 MRI在椎管内治疗的影像学特点有差异性,在临床上可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作者:李家伟;韩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替吉奥联合顺铂方案(SP方案)与5-氟尿嘧啶(5-Fu)联合顺铂方案(FP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0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SP组)患者25例,替吉奥联合顺铂治疗:替吉奥40 mg/m2口服,每天2次,第1 ~ 14天;顺铂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21 d为1个周期.对照组(FP组)患者25例,5-氟尿嘧啶联合顺铂治疗:顺铂8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5-Fu 800 mg/(m2·d)静脉滴注24 h,第1~5天,21d为1个周期.治疗至少2个周期后评价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SP组患者总有效率(RR)为56.0%,其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 13例;FP组患者RR为48.0%,其中CR1例,PR 1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P组患者的临床受益率(CBR)为84.0%,优于FP组患者的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肝功能异常及口腔黏膜炎为主.其中FP组患者的恶心、呕吐反应显著高于SP组.而SP组出现了较高的腹泻发生率,与F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吉奥联合顺铂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慎晓明;练炼;陶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金因肽在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将52例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治疗组患者给予放射治疗+漱口液+金因肽口腔喷雾,对照组患者为放射治疗+漱口液.结果 急性口腔黏膜炎反应程度在放射治疗第5周、7周末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放射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贫血及体重下降>2.5 kg的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时使用金因肽口腔喷雾,不仅可以降低急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及反应级别,而且可以间接降低贫血发生及维持患者的体重,有利于放射治疗顺利进行及保证疗效.
作者:吴红革;程晶;于丹丹;陈胜;伍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有学者认为放射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食管癌效果相当[1],但目前食管癌仍然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而且术式逐渐向微创化发展.小切口胸段食管癌根治术改变了常规的手术入路,小切口术式虽然符合外科美容的效果,但临床却少有报道探讨该术式是否对患者的机体、长期生存率等存在影响.我们从临床手术效果、手术并发症、生存率等角度对比传统开胸术式与小切口术式治疗食管癌的效果,探讨小切口术式的推广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蒋占鑫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调节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C-CIK)配合中药治疗化疗无效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间采用DC-CIK配合中药治疗化疗无效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20例,观察评价其近期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作用.结果 120例患者中,临床有效率为12.5%,疾病控制率为69.2%.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DC-CIK细胞因子配合中药治疗化疗无效的晚期恶性肿瘤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有必要进行深入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玉田;赵向阳;张玉斌;汤凯;蒋英华;张凤志;齐欣;张景旭;李德舫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对计算机体层摄影(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颅脑肿瘤诊断的应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经手术经病理证实的颅内肿瘤患者80例,入院后均行CT灌注扫描和颅脑MRI扫描.结果 CT表现多为圆形、类圆形,实质块影多,肿瘤区与健侧对称脑组织区的脑血流量图(CBF)、脑血容量图(CBV)与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图(MTT)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同时脑肿瘤组织在灌注伪彩功能图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MRI多表现为发散与弥漫性高信号.结论 CT和MRI在颅脑肿瘤的诊断应用均有较好效果,其中CT灌注扫描技术能提供更加准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指标,可成为颅脑肿瘤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
作者:王毓;张婷;胡世颉;胡学安;王冰;曹宝萍;李兵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内镜下靛胭脂-美蓝双重染色法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靛胭脂-美蓝双重染色,观察结果并组织活检;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活检.结果 观察组患者检测出早期胃癌12例,检出率为13.3%,检测出萎缩和(或)肠化28例,不典型增生22例,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为55.6%.对照组患者检测出早期胃癌5例,检出率为5.6%,检测出萎缩和(或)肠化18例,不典型增生13例,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为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靛胭脂-美蓝双重染色法可明显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且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琪毅;姜仕柱;李素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经腹肛门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5年5月至2012年9月间收治的88例T1期和T2期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经腹肛门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肛门括约肌功能并进行Kirwan分级,观察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肛门括约肌功能和5年生存率.结果 88例患者术后随访观察1~8年不等,平均随访时间4.3年,其中随访5年以上者36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3例(3.4%),吻合口狭窄4例(4.5%),发生应激性溃疡1例(1.1%).随术后评估时间的延长,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逐渐改善,Kirwan分级水平不断减低;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80个月,5年生存率为75.0%.结论 经腹肛门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是超低位直肠癌较理想、安全的术式,术后根治效果良好,肛门括约肌功能较满意.
作者:胡廷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肠内免疫营养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6例胃肠肿瘤患者分为术后予以肠内免疫营养疗法的观察组和行全素营养疗法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生化指标以及随访3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经不同营养干预后,观察组不仅营养状况指标而且微型营养评估法(M NA)、体重指数(BMI)、血清蛋白(ALB)及血红蛋白(HBG)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月随访结果表明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肿瘤患者术后予以肠内免疫营养治疗,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而且可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刘静文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