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切口胸段食管癌根治术与标准开胸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蒋占鑫

关键词:食管肿瘤, 小切口, 根治术, 临床效果
摘要: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有学者认为放射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食管癌效果相当[1],但目前食管癌仍然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而且术式逐渐向微创化发展.小切口胸段食管癌根治术改变了常规的手术入路,小切口术式虽然符合外科美容的效果,但临床却少有报道探讨该术式是否对患者的机体、长期生存率等存在影响.我们从临床手术效果、手术并发症、生存率等角度对比传统开胸术式与小切口术式治疗食管癌的效果,探讨小切口术式的推广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喉癌术后继发颈部出血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喉癌术后继发颈部出血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喉癌患者150例,所有患者都采用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对并发症与随访预后生存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生存率为96.7%.发生并发症15例,其中有5例为继发颈部出血.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肿瘤T分期、颈淋巴结转移、先期气管切开、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和术前术后放射治疗能影响喉癌术后继发颈部出血(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肿瘤T分期与颈淋巴结转移为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应用于喉癌治疗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容易导致术后继发颈部出血,多与患者的肿瘤部位、肿瘤T分期与颈淋巴结转移有关,为此要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合理评估.

    作者:郑茜玲;刘涛;赵玉祥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金因肽在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 评价金因肽在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将52例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治疗组患者给予放射治疗+漱口液+金因肽口腔喷雾,对照组患者为放射治疗+漱口液.结果 急性口腔黏膜炎反应程度在放射治疗第5周、7周末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放射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贫血及体重下降>2.5 kg的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时使用金因肽口腔喷雾,不仅可以降低急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及反应级别,而且可以间接降低贫血发生及维持患者的体重,有利于放射治疗顺利进行及保证疗效.

    作者:吴红革;程晶;于丹丹;陈胜;伍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树突状细胞调节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疗法配合中药治疗化疗无效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调节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C-CIK)配合中药治疗化疗无效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间采用DC-CIK配合中药治疗化疗无效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20例,观察评价其近期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作用.结果 120例患者中,临床有效率为12.5%,疾病控制率为69.2%.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DC-CIK细胞因子配合中药治疗化疗无效的晚期恶性肿瘤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有必要进行深入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玉田;赵向阳;张玉斌;汤凯;蒋英华;张凤志;齐欣;张景旭;李德舫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大肠癌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 p65及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缺失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大肠癌中核转录因子NF-κB p65和抑癌基因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缺失基因(PTE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9例大肠癌组织中,NF-κB和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结果 59例大肠癌组织中NF-κBp65和PTE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1%(26/59)和37.3% (22/59).两者表达呈负相关(P<0.05).大肠癌组织中PTEN的表达与肠周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NF-κBp65核表达与肠周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不同病理类型、肿瘤侵袭程度、性别、年龄的大肠癌组织中,NF-κBp65核表达与PTEN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F-κBp65的激活与PTEN基因缺失均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演变.

    作者:陈玲;叶韵斌;陈燕坪;朱伟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联合检测在门诊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方法在门诊妇女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至2012年在宫颈门诊进行宫颈癌筛查的812例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液基细胞学(TCT)、HPV-DNA及肉眼观察3种检查;3种方法检测阳性者再分别进行阴道镜检查,金标准为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 TCT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0%、97.2%、35.3%和99.5%;HPV-DNA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3%、77.2%、6.7%和99.5%;肉眼观察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0%、84.5%、8.9%和99.4%.结论 TCT联合阴道镜的诊断价值优于其余两种方法,可作医院门诊宫颈癌筛查的首选方法;HPV-DNA和肉眼观察联合阴道镜的诊断价值相当,但是肉眼观察法更经济,可作为经济条件差的妇女首选筛查方法.

    作者:汪代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肿瘤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及护理研究

    目的 分析肿瘤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并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就诊的40例肿瘤患儿的71名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遵照知情同意原则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1名家属未接受护理指导,观察组40名家属接受护理指导,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结果 护理前两组SAS和SD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患儿家属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针对性的护理可以明显改善其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患儿的临床治疗工作.

    作者:李莉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腹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远端胃癌根治术23例

    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性手术因具有微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术后疼痛轻等优点,近年来已成为胃肠肿瘤外科的发展方向[1-2];然而,由于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的技术难度大,因而限制了腹腔镜胃癌手术的广泛开展,目前主要适应证仍为早期胃癌[3].对此,我们探讨了将腹腔镜与小切口联合行远端胃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汪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原发性胆囊癌的螺旋CT分期及手术预后评价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螺旋CT分期和手术预后评价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胆囊癌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并进行相关手术与穿刺细胞学检查.结果 经过观察,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胆囊壁不均匀增厚,17例表现为胆囊肿块边界不清晰,21例表现为胆囊壁向腔内突出.侵犯肝脏30例,侵犯十二指肠22例,侵犯结肠5例,侵犯胆管18例.根据螺旋CT分期,Ⅰ期16例,Ⅱ期15例,Ⅲ期6例,Ⅳ8例.通过CT分期与手术结果比较发现,只有3例患者因为侵犯十二指肠只进行了细胞穿刺学检查.结论 螺旋CT能清晰显示原发性胆囊癌的形态学分型与对邻近器官侵犯,为胆囊癌术前分期提供重要信息,并以此可评估其手术可切除性,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杨自华;郭平学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超声弹性成像对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对宫颈癌前病变(CIN)和宫颈癌(CA)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63例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患者,术前采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宫颈病灶进行检查,并通过弹性分级,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对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诊断准确率,另选20例无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健康自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患者的超声弹性成像内容与健康对照组不同,且术后病理结果与弹性分级相对照,以弹性分级≥4级诊断为宫颈癌,CA组的病灶弹性分级正确诊断34例(94.4%),CIN组病灶弹性分级正确诊断20例(74.1%),两组间的弹性分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3,P<0.05).而CIN组弹性分级1~3级检出率较CA组高,但CA组弹性分级4~5级检出率比CIN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准确度为85.7%.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对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作者:屈振吉;尚艳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与氟尿嘧啶方案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复方苦参联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与氟尿嘧啶(FOLFOX4)方案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评价.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84例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依据化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41例)采用复方苦参联合FOLFOX4方案化疗;对照组(43例)采用FOLFOX4方案化疗.1个疗程为14 d,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两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随访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OR)分别为43.9%和32.6%(P=0.034),部分缓解率(PR)分别为41.5%和30.2% (P =0.0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2.4%和2.3% (P=0.124),KPS评分有效率分别为65.9%和32.6%(P=0.012).研究组患者的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白细胞下降、神经系统毒性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随访1年,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17.1%和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8).结论 复方苦参联合奥沙利铂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患者预后改善.

    作者:周景祥;何培生;马亚玲;周小平;何东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椎管内肿瘤55例临床诊治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和显微技术治疗,以期提高临床治疗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的55例椎管内肿瘤患者,均采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全部采用手术治疗,观察影像学诊断和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在诊断率上的差异性.结果 MRI诊断椎管内肿瘤和手术病理学总的符合率为84.7%,在神经鞘瘤、脊膜瘤、血管脂肪瘤、蛛网膜囊肿的诊断符合率为100%,而在胶质瘤、室管膜瘤的诊断符合率为87.5%,在星型细胞瘤诊断符合率为75.0%,恶性淋巴瘤符合率为66.7%,肠源性囊肿符合率为80.0%,转移瘤符合率为50.0%.结论 MRI在椎管内治疗的影像学特点有差异性,在临床上可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作者:李家伟;韩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肠内免疫营养与全素营养疗法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肠内免疫营养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6例胃肠肿瘤患者分为术后予以肠内免疫营养疗法的观察组和行全素营养疗法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生化指标以及随访3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经不同营养干预后,观察组不仅营养状况指标而且微型营养评估法(M NA)、体重指数(BMI)、血清蛋白(ALB)及血红蛋白(HBG)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月随访结果表明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肿瘤患者术后予以肠内免疫营养治疗,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而且可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刘静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靛胭脂-美蓝双重染色法诊断早期胃癌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内镜下靛胭脂-美蓝双重染色法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靛胭脂-美蓝双重染色,观察结果并组织活检;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活检.结果 观察组患者检测出早期胃癌12例,检出率为13.3%,检测出萎缩和(或)肠化28例,不典型增生22例,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为55.6%.对照组患者检测出早期胃癌5例,检出率为5.6%,检测出萎缩和(或)肠化18例,不典型增生13例,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为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靛胭脂-美蓝双重染色法可明显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且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琪毅;姜仕柱;李素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小切口胸段食管癌根治术与标准开胸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有学者认为放射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食管癌效果相当[1],但目前食管癌仍然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而且术式逐渐向微创化发展.小切口胸段食管癌根治术改变了常规的手术入路,小切口术式虽然符合外科美容的效果,但临床却少有报道探讨该术式是否对患者的机体、长期生存率等存在影响.我们从临床手术效果、手术并发症、生存率等角度对比传统开胸术式与小切口术式治疗食管癌的效果,探讨小切口术式的推广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蒋占鑫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乳腺导管原位癌超声征象与免疫组化标记物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超声征象与免疫组化指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及ER、PR和HER-2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超声表现:36例表现为肿块有边缘毛刺,34例表现肿块后方回声衰减,30例表现为肿块伴微钙化,血流丰富者31例.免疫分析:ER阳性率为56.7%,PR阳性率为75.0%,HER-2过表达率为30.0%.边缘毛刺征组和后方声衰减组的ER阳性率表达都明显增加(P<0.05),微钙化组的HER-2过表达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 在乳腺癌中,毛刺征、后方声衰减征象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ER的表达情况,钙化征象可反映HER-2的表达情况.

    作者:宋小川;谢小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多西他赛联合洛铂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多西他赛(DOC)联合洛铂(LBP)组成的DL方案与单药DOC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32名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二线治疗分别采用DL方案和DOC单药化疗.DL方案组患者61例,采用LBP 30 mg/m2,静滴,第1天,DOC75 mg/m2,静滴,第1天;DOC单药组患者71例,DOC 75 mg/m2,静滴,第1天.上述方案每21 d重复,至少接受2个周期化疗.结果 DL方案组和DOC单药组的总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29.5%(18/61)和67.2% (41/61)以及11.3% (8/71)和45.1% (32/71),LD方案组RR和DCR明显高于单药组(P <0.05);DL方案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4.37个月,单药组PFS为3.17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可逆性骨髓抑制、乏力和脱发,其他毒性少见,DL方案组不良反应高于单药DOC组(P<0.05).结论 DOC联合LBP组成的DL方案二线治疗晚期NSCLC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邬麟;王倩之;曹军;蒲兴祥;汪安兰;刘立宇;许彦;徐芳;李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分化型甲状腺癌中三种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甲状腺癌主要发生在年轻人和中年人,女性较男性发病率高.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而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是甲状腺癌中常见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90%以上,生长缓慢,其又分为乳头状癌(PTC)和滤泡癌(FTC)[1].近年来研究发现,在DTC中,存在着RET/PTC、P21-RAS和BRAF蛋白,与DTC的发生、发展有着特定的联系.我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分化型甲状腺癌中RET/PTC、P21-RAS和BRAF蛋白的表达,以探讨其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病理分类及临床价值之间的关系.

    作者:郝智;崔建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计算机体层摄影和磁共振成像在颅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对比分析

    目的 对计算机体层摄影(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颅脑肿瘤诊断的应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经手术经病理证实的颅内肿瘤患者80例,入院后均行CT灌注扫描和颅脑MRI扫描.结果 CT表现多为圆形、类圆形,实质块影多,肿瘤区与健侧对称脑组织区的脑血流量图(CBF)、脑血容量图(CBV)与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图(MTT)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同时脑肿瘤组织在灌注伪彩功能图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MRI多表现为发散与弥漫性高信号.结论 CT和MRI在颅脑肿瘤的诊断应用均有较好效果,其中CT灌注扫描技术能提供更加准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指标,可成为颅脑肿瘤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

    作者:王毓;张婷;胡世颉;胡学安;王冰;曹宝萍;李兵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中置入氟尿嘧啶缓释剂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并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置入氟尿嘧啶缓释剂行局部化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间,入选的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直肠癌根治术后行奥利沙铂联合亚叶酸钙化疗,治疗组患者根治术中局部置入氟尿嘧啶缓释剂1000 mg,术后化疗方案同对照组.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及24个月内生存率和平均生存时间.结果 (1)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相近(23.1%和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患者术后12个月内局部复发率(2.6%)和远处转移率(2.6%)均低于对照组(17.1%和8.6%),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24个月内分别死亡5例(12.8%)和8例(22.9%),两组患者24个月总生存率分别为(90.2±5.7)%和(83.7±6.8)%,死亡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9.3±2.9)个月和(16.7±3.4)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置入氟尿嘧啶缓释剂行区域性缓释化疗能有效控制肿瘤局部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且具备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黄喆;刘放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中△Np63和TAp63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下咽鳞状细胞癌(HSCC)和下咽乳头状瘤及正常下咽黏膜中△Np63和TAp63蛋白的表达及其在下咽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4例下咽鳞状细胞癌、5例下咽乳头状瘤及8例下咽正常黏膜组织中△Np63和TAp6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 △Np63蛋白在下咽正常黏膜、乳头状瘤及下咽癌组织中的阳性细胞百分数为(21.6±12.5)%,(43.6±10.2)%和(75.3±24.5)%,其阳性细胞百分数越高,组织分化程度越低(P<0.05),但阳性细胞百分数的高低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均P>0.05);(2)TAp63蛋白在下咽正常黏膜、乳头状瘤及下咽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4.5±10.2)%,(13.6±5.2)%和(6.7±5.2)%,其阳性细胞百分数越低,组织分化程度越低(P<0.05),但阳性细胞百分数的高低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均P>0.05).结论 p63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下咽鳞状细胞癌发生的早期阶段,△Np63的过度表达及TAp63的表达下调在下咽鳞状细胞癌的形成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并与下咽癌的分化程度相关,但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

    作者:林树春;林国经;黄建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癌症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