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于小云;周岩
肿瘤患者25%可出现脑转移[1],70%为多发.全脑放疗是大部分患者的首选治疗.随着现代检查技术如钆增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等的发展,可在较早期发现脑转移灶,对于单发或多发转移病灶采用单纯局部治疗呈现上升趋势.
作者:姜伟娟;王俊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肛门直肠支撑管在梗阻性结肠癌一期切除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左半结肠肿瘤合并急性梗阻患者实施一期根治性切除吻合术,放置肛门直肠支撑管持续减压及冲洗引流,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2 d.结果 除1例术后第9天,出现吻合口瘘外,其余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例,支撑管应用疗效确切满意.结论 肛门直肠支撑管应用于梗阻性结肠癌一期切除吻合术后,具有减压及引流的作用,确保吻合口顺利愈合,可以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避免了分流性结肠造瘘.
作者:孙国锋;王海全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误诊原因和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对52例经病理学证实的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52例误诊时间平均为9个月.误诊依次为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疾病.结论 对高危人群应重视早期症状,定期进行包括痰、影像学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发现早期患者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敏;于小云;周岩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46例肺癌脑转移患者先给予全颅放疗30 Gy,再局部三维适形放疗9~18 Gy.分割方法均为3 Gy/次,5次/周.与头部同期行肺部放射治疗22例,和(或)后期给予全身化疗26例.结果 疗后1~3个月有38例(69个病灶)复查头部CT、MRI,颅内转移瘤有效率为79.7%(55/69);全组神经系统症状改善率91.3 %(42/46);中位随访13个月,随访率100%,中位生存期11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46.2%(18/39)和13.3%(2/15).单因素分析显示,Karnofsky评分、颅内转移瘤放疗剂量、有无颅外转移、体重变化、是否采用综合治疗对生存期有影响.结论 肺癌脑转移三维适形放疗疗效满意,放疗并发症少;Karnofsky评分、颅内转移瘤放疗剂量、有无颅外转移、体重变化、是否采用综合治疗是影响生存期的预后因素.
作者:任立杰;韩慧;党升强;李波;刘卓艺;王凤桐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肺鳞癌组织中P14arf蛋白及E2F-1蛋白的表达,探讨二者在肺鳞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肺鳞癌组织和13例对照组(来自于肺炎标本)中P14arf蛋白和E2F-1蛋白的表达.结果 ①在肺鳞癌和对照组中P14arf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41.1%和76.9%,肺鳞癌组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χ2=5.435,P=0.020).②E2F-1蛋白在肺鳞癌和对照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4%和7.7%,肺鳞癌组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χ2=9.639,P=0.002).E2F-1蛋白在肺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随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在淋巴结已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差异有显著性(χ2=5.396,P=0.020).③ P14arf蛋白和E2F-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s=-0.359, P<0.05).结论 P14arf蛋白和E2F-1蛋白的表达异常可能与肺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P14arf蛋白和E2F-1蛋白的联合检测可能为诊断肺鳞癌以及临床判断组织恶性程度提供参考.
作者:李秀霞;张华;李志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方案,但我国大部分肝癌患者有肝硬化基础性疾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功能不全.TACE可加重肝功能损伤,甚至导致肝衰竭,因而影响TACE的临床效果,也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了解决TACE后肝损伤的问题,我们探讨了异甘草酸镁在TACE后的护肝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程昌盛;杨红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在Ⅰb2~Ⅱb期宫颈癌辅助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36例宫颈癌患者术前采用1~3个疗程的静脉化疗,化疗结束后10~14 d全部行宫颈癌根治术.通过观察患者病灶大小的改变、化疗毒副反应、术中情况、术后病理反应等,评价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化疗有效率为83.3%,其中6例完全缓解.Ⅰb2期有效率为100%,Ⅱa期为75.0%,Ⅱb期为80.0%,三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化疗效果与期别无关,而与病理类型有关,鳞癌的有效率明显高于腺癌(P<0.05).化疗毒副反应轻微.所有患者化疗后均进行宫颈癌根治术.结论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使部分局部晚期病例得以切除,安全有效.
作者:杨春燕;龙爱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对比表阿霉素联合泰索帝(ET)二周与三周化疗方案术前治疗局部进展期乳腺癌(LABC)的有效率(CR + PR)、病理完全缓解(原发灶和腋窝淋巴结无浸润癌残留,Pcr)率、保乳率、术前等候时间以及毒副反应.方法 共有90例患者入组,随机分为ET二周组(48例)和ET三周组(42例).ET二周组治疗方案为:表阿霉素40 mg/m2,ivdrip,d1,2;泰索帝60 mg/m2,ivdrip 1 h,d3;2周为1周期,共化疗3周期.ET三周组方案用药不变,以3周做为1周期,共化疗3周期.完成3周期新辅助治疗后10~14 d行手术或改其他治疗方案.结果 ET二周组(48例)病理完全缓解6例(12.5%),总有效率89.6%,行保乳手术14例(29.2%),术前中位等候时间53 d;ET三周组(42例)病理完全缓解3例(7.1%),总有效率69.1%,行保乳手术5例(11.9%),术前中位等候时间76 d.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有程度不等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毒副反应.两组无一例患者终止治疗,均未发生药物所致的死亡.结论 ET二周密集化疗方案术前治疗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疗效优于三周常规方案,缩短了术前等待时间,且耐受性好.
作者:阚士锋;贾锋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新辅助化疗即术前化疗已经成为乳腺癌临床治疗策略的重大进展之一,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新辅助化疗既能使肿瘤缩小,控制局部病变,降低术前分期,使原来不能手术的肿瘤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还可能使潜在的微小转移得以控制,减少远处播散的可能.绝大部分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经新辅助化疗后达到了降期目的.我院自2004年5月至2007年5月对67例乳腺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裴新红;张连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疗发生放射性肺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术后乳腺癌患者放疗的照射剂量、化疗周期,同时分析行内分泌治疗、年龄、Karnofsky评分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关系.结果 临床有放射性肺炎症状者11例,占9.4%;有影像学改变的放射性肺炎31例,占26.5%.放射性肺炎与放疗剂量、化疗周期和年龄有关.结论 放射性肺炎是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高龄、高照射剂量、化疗周期增多会增加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
作者:陈昱明;刘惠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加替加氟(Tegafur;UFT)联合化疗方案在鼻咽癌诱导化疗中的疗效和毒性.方法 41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L-OHP+UFT(LT)方案和常规DDP+5-Fu(PF)方案诱导化疗,观察各组的疗效和毒性反应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LT组和常规PF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0%和85.7%,两组间疗效相似.LT组Ⅲ~Ⅳ度白细胞毒性、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5.0%和25.0%,常规PF组分别为28.6%和38.1%.结论 LT方案安全有效,值得在鼻咽癌诱导化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葛永斌;刘兴京;周涛;谢强;赵荡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CT 导引细针穿刺在骨盆肿瘤活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32例CT导引下穿刺活检骨盆肿瘤病例,男23 例,女9例.年龄16~70岁,平均42.5 岁.肿瘤大小5~20 cm(小于10 cm者15例,大于10 cm者17例),按肿瘤发生部位骨盆Ⅰ区肿瘤14例,Ⅱ区肿瘤13例, Ⅲ区肿瘤4例,Ⅳ区肿瘤1例.患者就诊症状多为髂骶部疼痛或包块.术前均作CT平扫和增强扫描.穿刺活检的要点为选择佳层面和进针点.活检标本送病例科作细胞病理学检查.结果 32例均安全地穿刺到病变内取出病理标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理学检查32例均为恶性肿瘤,经手术证实或临床检查、随访证实穿刺准确率及正确率均为100%.结论 CT导引经皮穿刺活检骨盆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作者:陈强;邱士军;金大地;胡罢生;史占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埃兹蛋白为膜细胞骨架连接蛋白(membrane cytoskeleon cross linker protein)属ERM(ezrin、radixin、moesin)家族成员,是1981年由Bretscher在鸡的小肠上皮细胞刷缘中首次被纯化的.ezrin不仅在细胞的运动、迁移、有丝分裂、黏附及细胞极性等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大量实验已证实,ezrin还参与多种不同来源肿瘤的转移[1,2].
作者:张俊会;刘斌;邢传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沙培林在肺癌系统淋巴结清扫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76例行肺癌系统淋巴结清扫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在关胸前取沙培林10 KE吸附于明胶海绵上,贴于淋巴结清扫后所余残腔内及肺切除残端.统计患者术后3 d体温、术后3 d胸腔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5年生存率及术后局部复发率,研究沙培林在肺癌系统淋巴结清扫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3 d高热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3 d胸腔引流量及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组局部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肺癌系统淋巴结清扫手术中应用沙培林可引起术后早期高热,但可以减少引流量及住院天数,并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在肺癌系统淋巴结清扫手术中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作者:王伦青;张哲;尹志伊;何宝亮;唐国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放疗联合氟尿嘧啶(5-Fu)+顺铂(DDP)治疗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9月至2002年10月对36例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治疗应用氟尿嘧啶+顺铂联合放疗,并与同期行单纯放疗的28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化疗+放疗组和单纯放疗组鼻咽肿瘤完全消退率分别为91.7%和85.7%(P<0.05);颈部转移淋巴结完全消退率分别为63.9%和50%;两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63.9%和46.4%(P<0.05).结论 氟尿嘧啶+顺铂化疗和同期放疗等综合治疗能提高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减少远处转移.
作者:张春东;赵大伟;赵淑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动态观察手术、化疗、免疫制剂对围手术期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并通过远期随访,探讨干扰素α1b(IFN-α1b)在胃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获根治的49例胃癌患者分为:A组(单纯手术组,术前7天至术后4周内未给予化疗或IFN-α1b,10例); B组(化疗组,应用5-Fu,18例);C组(免化组,5-Fu+IFN-α1b,21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4周、6周检测T细胞亚群(CD4、CD8)及NK细胞,监测肿瘤标志(TMs,包括胃癌抗原MG7、CEA、CA19-9),并对部分病例(应用IFN-α1b的IFN组,12例;对照组CTL组,包括单纯手术组及化疗组,11例)随访.结果 胃癌患者术前免疫功能降低,术后短期内进一步削弱;化疗可损害免疫功能,加用IFN-α1b治疗6周以上可减轻免疫损伤;MG7的阳性率是69.4%,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术前TMs升高者术后短期内MG7下降,如联检则部分患者于术后3月TMs再度升高,但组间无差别;IFN组与CTL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4个月及30个月,但组间无差异(P=0.5641).结论 IFN-α1b可减轻化疗对机体的免疫损伤,但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IFN-α1b对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无明显影响;MG7在胃癌术后监测及随访方面有肯定价值.
作者:石毅;赵翰林;孙跃明;陆文熊;白剑锋;傅赞;苗毅;段体德;郑南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草酸铂(L-OHP)联合甲酰四氢叶酸钙(LV)和氟尿嘧啶(5-Fu)组成的OLF方案及顺铂(DDP)联合甲酰四氢叶酸钙(LV)和氟尿嘧啶(5-Fu)组成的LFP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OLF组38例:L-OHP 130 mg/m2,静滴,0~3 h,第1天;LV 150 mg/m2,静滴,0~2 h,第1~5天;5-Fu 500 mg/m2,静滴,4 h,第1~5天.LFP组42例:DDP 30 mg/m2,静滴,第1~3天;LV 150 mg/m2,静滴,0~2 h,第1~5天;5-Fu 500 mg/m2,静滴,4 h,第1~5天.以上方案均为每3周重复.结果 OLF组和FLP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2.6%和38.1%(P<0.05),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TTP)分别为28周和22周(P<0.05).结论 OL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较FLP方案疗效明显提高,延长了患者无病生存期,并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颂平;王淑琳;闫磊;王琦琪;鄂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胸中段食管癌由于其所处解剖部位的特殊性,尤其当肿瘤有明显外侵时,给手术带来一定困难,手术切除率也会受到明显影响.我们自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经腹、右胸两切口手术切除胸中段食管癌10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军校;张明源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顺铂联合香菇多糖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62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应用顺铂联合香菇多糖胸腔注射;对照组26例,应用顺铂胸腔注射,2周期后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控制恶性胸腔积液有效率(CR+PR)为 77.8%,对照组有效率为46.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顺铂联合香菇多糖胸腔注射可有效地控制恶性胸腔积液,毒副反应小,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张咏梅;曲范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胃类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987至2007年期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33例胃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患者中Ⅰ型类癌8例,Ⅲ型类癌25例.病变位于胃体10例,胃底贲门18例,胃窦5例.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全组共31例行手术治疗,1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1例行肝转移灶放疗.2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5~173个月.总体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2%、47.1%和25.0%.其中Ⅰ型患者全部存活.Ⅲ型患者中9例死亡,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30.8%和18.2%.结论 胃镜是早期发现胃类癌的重要手段,免疫组化有助于提高类癌的诊断率.胃类癌的治疗以及预后与准确的分型密切相关.
作者:赵宏;崔修铮;阎涛;黄振;鲁海珍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