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对中重度癌痛镇痛的观察

邹征云;臧秦川

关键词:癌痛, 镇痛剂, 盐酸曲马多缓释片
摘要:目的观察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对中重度癌症疼痛的镇痛效果。方法对WHO建议的第一阶梯止痛无效的4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予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口服,12小时一次,每次100毫克。结果该药有效率为92.%,缓解率为87.5%,完全缓解率为50%,均数缓解时间为9.9小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结论该药镇痛效果确切,服用方便,成瘾性极少,不良反应多能耐受,是二阶梯止痛药品中较理想的非吗啡类镇痛剂。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吡喃阿霉素联合治疗晚期恶性肿瘤128例

    目的观察以吡喃阿霉素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128例晚期恶性肿瘤病人接受以吡喃阿霉素为主的联合化疗。均治疗2周期以上,3~4周为一疗程。结果本组128例中,CR 26例占20.3%,PR 48例占37.5%,总有效率57.8%。恶性淋巴瘤、乳腺癌、胃癌、头颈部癌、肺癌的有效率分别为85.7%(36/42)、55.6%(10/18)、44.4%(8/18)、4 3.8%(7/16)和40.0%(8/20)。结论以吡喃阿霉素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是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吡喃阿霉素的毒性主要是骨髓抑制,其它毒性均较轻微。

    作者:王迪进;陈颖兰;陈建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腺癌微小转移的检测指标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妇女肿瘤的31%,死亡率则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1]。而几乎所有的死亡原因都是远处转移。就诊时95%的患者在体检,生化,影像检查无远处转移的证据[2]。甚至在手术彻底切除局部病灶且组织学腋窝淋巴结没有受侵的情况下,仍有3 0%的患者在5年内出现复发和转移[3],说明存在常规方法不能检测出的微小转移。  Diel[4]等的大样本乳腺癌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微转移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其价值优于肿瘤分级和分期等。检测微小转移可筛选出复发和转移的高危人群给予辅助治疗,其意义在于:1.增加了在形成明确转移灶之前作出诊断的可能性。2.肿瘤负荷小所需治疗剂量小。3.可能减少对治疗耐药的肿瘤细胞数量。这使得我们可以对高危复发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同时避免低危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治疗。  近几年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骨髓、外周血中检测微小转移已经逐渐发展起来,包括连续切片法、免疫组织化学法、PCR法等。由于连续切片法的检出率与切片间隔有很大关系,且费时费力,临床难以推广,故近年来已很少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因单抗之间存在交叉反应或宿主免疫细胞表达相关抗原,可产生假阳性结果[5],近年来也很少应用。故目前微小转移的研究多采用PCR法。本文就PCR法检测乳腺癌微小转移的指标作一综述。

    作者:刘宁;张伟;邵永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珍黄胶囊配合外照射治疗食管癌

    目的评价珍黄胶囊治疗食管癌的抗癌增效作用和毒性。方法 1996年8月至1999年4月,64例病理确诊的食管癌病人随机分为二组:研究组(放疗+珍黄胶囊);对照组(单纯放疗),两组病人采用同样放疗方法和剂量。结果在放疗至40GY时,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抗肿瘤有效率分别为46.9(15/32)和20%(6/30)(P<0.05)。放疗结束后一个月,研究组病人的完全缓解率37 .5%(12/32),高于对照组20%(6/30)(P<0.05)。结论珍黄胶囊配合外照射可提高食管癌治疗的近期疗效。

    作者:刘孟忠;崔念基;汪惠云;管迅行;刘慧;黄惠英;胡永红;古模发;李群;谢方云;赵充;陈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x-刀治疗肺癌14例分析

    目的探讨X-刀治疗肺癌的方法、疗效、并发症。方法对14例肺癌患者行X-刀治疗,随访1~18个月,结合文献进行临床分析及疗效评价。结果 1月后部分缓解7例,其中5例周围型肺癌;3月后完全缓解3例,均为周围型肺癌;3月后恶化1例,6月后恶化3例;1月左右死亡3 例。其中2例中心型肺癌。结论 X-刀治疗周围型肺癌效果优于中心型肺癌,且可以反复进行,为临床治疗中晚期肺癌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作者:叶江枫;聂歆闻;蒙育林;杜志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微波理疗对乳癌术后康复的作用

    目的为了促使乳癌手术后病人的康复,探讨理疗在肿瘤外科的治疗地位。方法选用理疗型微波热疗对乳癌手术病人进行了分组对照治疗试验。400例Ⅰ~Ⅲa期乳癌病人,施行了根治或改良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0人。全部病人接受了围手术期化疗,治疗组同时加用微波热疗15~20天。结果显示微波对术后包扎敷料的病人使用方便,对减轻乳癌术后病人疼痛和上肢淋巴水肿一定作用,并促进伤口愈合和上肢功能恢复。研究未发现微波对肿瘤病情有不良影响。结论微波热疗合并围手术期化疗可能有协同作用,其对乳癌根治术后病人的康复有良好作用。

    作者:李汉贤;魏耕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Bcl-2,P53在宫颈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鳞状上皮癌中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Bcl-2,P53在宫颈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鳞状上皮原位癌及浸润性鳞状上皮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宫颈鳞状上皮非典型性增生,25例原位癌和30例浸润性宫颈鳞状上皮癌中Bcl-2,P53表达情况。结果 Bcl-2在鳞状上皮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浸润鳞状上皮癌中表达率分别为26.67%,44.0%和43.33%。表达在不典型增生与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且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53在三者之间表达率分别为6.66%,8.00%和2 6.67%,角化型和非角化型鳞状上皮癌之间表达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宫颈鳞状上皮非典型性增生和鳞状上皮癌中均有Bcl-2和P53表达,表明它们在鳞状上皮癌发生,发展中起作用,且P53异常表达是宫颈癌的早期事件,和宫颈癌发生有关。

    作者:孙军;夏和顺;陈璐;高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肝癌7例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肝脏血运丰富,血流缓慢,许多肿瘤都可沿血行播散至此。肝癌的治疗,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而采用体部X线刀治疗肝癌在内报道较少,我科自1999年2月底以来,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肝癌7例,随访3~6个月,现报告如下: 资料本组病人男6例,女1例,年龄45~60岁。肺癌肝转移3例,原发性肝癌2例,鼻咽癌肝转移1例,肾癌肝转移1例,共计9个病灶,确诊经过CT 、MRI及临床诊断。 方法病人确诊后采用菲利浦Sli直线加速器和国产OUR公司立体定向计划系统以及定位框架,采用体部X线刀定位架在CT机上定位照片,在TPS上做治疗计划,然后行分次治疗,每周2~3次,共4~6次。所有病人肝部病灶在5cm以下,每次8~10GY,总剂量40~50GY。病灶边缘由60%剂量曲线包围,避脊髓剂量在20% 剂量曲线以下。鼻咽癌肝转移和肺癌肝转移的2例病人,治疗中选择二个靶点,单次剂量均为10GY。 结果 7例患者,共有病灶9个,1个月复查,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有2个病人2个病灶明显缩小。3个月复查有1个病灶稍增大,但较未行治疗的病灶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同一肝内未行放疗的其他病灶已增大几倍),2个病灶基本消失,4个病灶稳定无增大,1个缩小。6个月复查,CT片示2个原发肝癌病灶消失,4个病灶稳定,1个继续缩小,1例病人死亡。治疗中病人无明显不良反应,病人均能耐受。 讨论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进入9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肿瘤治疗方法,它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以非共面、多角度、聚焦式照射使治疗定位准确,使肿瘤接受照射的剂量大,而肿瘤边缘剂量呈梯度下降,使高剂量区的剂量分布与靶区实际形状相适配,在尽可能保护正常组织的同时明显提高肿瘤的照射剂量。由于肝脏对外照射耐受性差的特点很难用普通放疗给予肿瘤区根治性治疗量。X刀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克服以上不足,增加肿瘤剂量,减少正常肝脏的损伤能起到较好的姑息效果。本组7例病人经X刀治疗后,1 ~3个月随访,肿瘤病灶稳定。由鼻咽癌肝内多发转移病灶的病人所见,肝脏内经X刀治疗的疗灶,1个月时病灶稳定,3个月时病灶稍增大,而未行X刀的同一肝内病灶,增大了5倍,6 个月时病人已死亡;肺癌肝内转移的3个病人病灶稳定,经X刀治疗后6个月病灶稳定无增大。原发性肝癌的病例,3个月时病灶已基本消失,6个月时CT片示病灶已消失,肝内未见新病灶。本组治疗的7例肝癌病人均不能手术治疗,除1例死亡外,6例病人的疗效都很满意,由于本组病例数量少,治疗上还有许多不足,随着放疗技术的提高,相信放射治疗在肝癌的治疗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疗效也会更好。

    作者:吴克坚;李德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吡喃阿霉素联合去甲长春花碱治疗晚期乳腺癌

    我科自1997年1月至1999年10月采用吡喃阿霉素和去甲长春花碱二种药物联合治疗晚期乳腺癌3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有病理、细胞学诊断,有可靠的客观指标评价疗效,均为女性,年龄36~72岁,近一个月来未接受抗肿瘤治疗,初治8例,复治22例,临床分期Ⅲ期11例,Ⅳ期19例,复发转移部位,胸壁12例,乳腺5例,肺、骨各2例,肝1例,区域淋巴结11例。 治疗方法吡喃阿霉素50mg~60mg加入5%葡萄糖水250ml中静滴,第一天;去甲长春花碱25mg/m2加入等渗盐水100ml中快速静滴,第1天,第8天。化疗前使用欧必亭,恩丹西酮等止吐剂。一般3~4周为一疗程,至少治疗2疗程以上。 疗效和毒副反应判断标准:治疗前、后详细记录病史,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拍片,腹部B超检查,必要时作CT扫描,ECT检查,疗效按通用的实体瘤疗效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和进展(PD),毒性反应按WHO分级,分为0 -Ⅳ五级。 化疗疗效 30例均可评价疗效,其中CR2例(6.67%),PR 17例(56.7%),总有效率为63.3%,初治者有效率为87%,复治者有效率为54.5%,Ⅲ期有效率为72.7%(8/11),Ⅳ期有效率为57.8%(11/19),不同转移部位疗效如下:胸壁66.6%(8/12),区域淋巴结81.8%(9/11),乳腺60%(3/5),肺50%(1/2),肝、骨转移者无效。 毒副反应:本组病人毒副反应发生率高为白细胞下降(100%),其中30%达到了Ⅲ度和Ⅳ度,其次为恶心呕吐,静脉炎,脱发等,但多不严重,经对症处理可获缓解,不影响化疗按期进行。本组病人未出现严重心脏毒性反应。 讨论吡喃阿霉素是细胞周期特异性抗癌抗生素,作用于G2期,具有广谱抗癌作用,对恶性淋巴瘤、肺癌、乳腺癌等有良好的抗癌效果。据临床研究,其疗效优于阿霉素并对耐阿霉素的癌细胞也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此外该药在毒副作用方面,也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不仅心脏毒性低于阿霉素,且脱发作用也明显低于阿霉素。去甲长春花碱是继长春花酰碱后又一半合成长春碱类药物,它的抗癌谱比其它长春碱药物广。临床研究表明它对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乳腺癌也有较好的疗效,由于两药作用机制不同,故联合用药治疗晚期乳腺癌可望有较好的疗效。本组应用吡喃阿霉素联合去甲长春花碱治疗晚期乳腺癌,总有效率为63.3%,初治及Ⅲ期患者的有效率似高于复治和Ⅳ期患者,对胸壁及淋巴结转移病灶疗效较好,上述结论与文献报道相符。毒性反应以骨髓抑制为明显,部分病人需配合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才能顺利完成化疗;其它毒副反应均不严重,经积极预防对症处理,可降低发生率及减轻其严重程度。通过对本组晚期乳腺癌病人治疗的疗效观察,我们体会,吡喃阿霉素联合去甲长春花碱治疗晚期乳腺癌,具有安全性好,有效率高的特点,在临床有较大的使用价值。

    作者:陆林;胡宗涛;徐秀礼;郭士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VDP和VAP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疗效观察

    本文分析了我院1993~1999年以来采用VDP和VAP方案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95例报告如下:  对象 95例病人系1993~1999年住院病人,均为初治,经临床、血象、骨髓细胞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符合FAB诊断标准,其中男50例,女45例;年龄16~63岁,中位数26岁;分成VDP组和VAP组:VDP组中男24例,女15例,L113例,L214例,L312例;VAP组中男30例,女26例,L119例,L220例,L317例。  方法 VDP组,长春新碱(VCR)1.4mg/m2静脉推第1、8、15、22天,柔红霉素(DNR)40 mg/m2第1、8、15、22天,强的松(Pred)40mg/m2分二次口服1~28天。VAP组,长春新碱1.4mg/m2静脉推第1、8、15、22天,阿霉素(ADM)40mg/m2第1、8、15天,强的松(P red)40mg/m2分二次口服1~28天。两组每疗程均为28天,一疗程后复查骨髓象。

    作者:李秀梅;朱贵华;韩秀华;殷柏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卵巢癌72例的B型超声诊断分析

    目的评价B型超声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2例巢卵癌的超声图像特征。结果声像图呈实性肿块占23.61%,囊、实混合性肿块占65.28%,囊性肿块占11.11%;肿块内部回声不均质占84.72%;B超诊断符合率占8.89%。结论 B型超声可适用于恶性卵巢肿瘤的早期诊断。

    作者:庞晓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胃左动脉灌注栓塞结合放射治疗晚期贲门癌

    目的探讨晚期贲门癌的胃左动脉化疗栓塞、外放射综合治疗的方法。方法先行胃左动脉插管超选化疗栓塞,药物为CF300mg、5-Fu 1000~1500mg、CDDP60~80mg、MMC10~20mg与40%碘化油5~8ml 混悬液。介入化疗栓塞后或两次介入之间行放疗。结果 21例患者完全缓解(CR )8例(38.1%),部分缓解(PR)11例(52.3%),总有效率(CR+PR)90.4%。6个月、1年、3年存活率为85.7%,52.3%,33.3%。结论介入结合放疗治疗晚期贲门癌不失为临床选用的治疗手段。

    作者:谢印法;于竹成;李玲;薛德文;张慧芳;梁超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后程超分割放疗治疗晚期食管癌近期疗效观察

    我们自1998~1999年使用后程超分割放射治疗已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食管癌11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本组病例共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56~69岁,中位年龄65 岁。食管癌病变长7~12cm,平均8.5cm,均为中下段食管癌,其中完全梗阻者5例,狭窄横径在0.1~0.5cm者6例,手术探查因癌肿与周围组织粘连不能切除者3例。 治疗方法:常规放疗:经模拟机定位后,作前后对穿野垂直照射,野宽6.5 ~7.0cm长12~18cm,两端以病变长度各增加3~4cm,完全梗阻者下端至膈肌。6MV X线照射,常规分割,每次2Gy,每周5次,同时给予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中平面剂量达DT40Gy后改超分割放疗。超分割放疗:利用模拟机定位,作45°~45°两前斜野或-45°、135°右前左后两斜形对穿野照射,根据癌肿消退情况适当缩野至10~14cm,宽5.5~6.0cm,6MV X线外照射,每日2次,每次肿瘤量为130cGy~140cGy,即每日DT260~280cGy,两次照射间隔6小时,每周5天,累积肿瘤量65~76Gy。 结果:疗效标准。按1981年第三届放射学会食管癌治疗组评估标准分四级。Ⅰ级:病变完全消失。食管壁软而光滑,蠕动及扩张良好,粘膜纹理清楚。Ⅱ级:病变基本消失,食管壁光滑,钡剂能顺利通过,粘膜纹理增粗。Ⅲ级:病变明显好转,‘食管病变退缩一半以上,无明显扭曲、成角以及突出腔外的溃疡,稠钡剂能通过。Ⅳ级:病变残留或恶化,病灶退缩不到一半,或成角、或扭曲明显,或有突出腔外的溃疡,钡剂通过极差。本组放疗结束后拍食管X光片,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2例。进食改善平均3周,胸痛缓解时间平均3周。 放射反应及并发症。近期反应主要是放射性食管炎,一般在常规放疗第二周结束时较重,由于食道粘膜水肿,加重吞咽困难,但经抗生素及小剂量氟美松治疗后均能坚持完成治疗。 讨论:对于晚期食管癌缩窄型或明显缩窄型,病变长度超过7cm,手术探查与周围粘连者,一般均作为放疗禁忌症,临床不予放疗或仅给予姑息放疗,我们利用后程超分割放疗,缩短了治疗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使病人都能达到根治量,而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细胞增殖周期中,以有丝分裂期(M期)和有丝分裂前期(G2期)对放射线敏感,DNA合成前期(G1期)稍敏感,而DNA合成期(S期)不敏感,但在一个肿瘤团块中,大量的癌细胞处于不同的时相,对放疗的敏感程度不同,应用超分割技术,可使第一次照射时处在不敏感周期的癌细胞,下次照射时移到敏感周期中,这样使癌细胞处于敏感周期的机率增加。因正常组织受到照射后,细胞能在3~4小时内恢复,而肿瘤细胞则受到不可逆的损害。

    作者:史绍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脑转移瘤治疗的若干进展

    脑转移瘤是指颅外其他组织、器官的原发性肿瘤转移至颅内者,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5%~30%[1]。近年来由于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及肺癌等肿瘤发病率的增加,脑转移瘤的发生也随之增多,约占颅内肿瘤的一半[1,2]。未经治疗的脑转移瘤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1个月[3,4]。如果采取积极治疗,可达到缓解症状、延长生命的目的。近年来脑转移瘤的治疗方法有了一些新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一、放射治疗全脑放疗曾被认为是脑转移瘤的标准治疗方式,总剂量30Gy,分10 次照射[1,3,5]。行全脑放疗后,有效率为60%~80%,中位生存期为4~6个月,1年生存率为14%~20%,在全脑放疗后行病灶局部加量照射能否提高疗效,目前尚有争议[3,5, 6]。一些学者采用加速超分割放疗,从理论上讲该方法可减少治疗中肿瘤细胞再增殖的机会,从而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灭效果,同时不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晚期放射性损伤。PTOG 85~28方案[6,7]采用加速超分割方法,即1.6Gy/次,2次/日,间隔4~8小时,5 日/周;全脑放疗32.0Gy后,局部加量至总剂量分别为48.0Gy、54.4Gy、64.0Gy、70.4Gy四组。结果显示,随剂量递增全组放疗毒性未见增加,生存期也未见明显改善[6]。

    作者:张天龄;郭胤仕;邢祖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原发性输尿管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30例报告)

    目的提高原发性输尿管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结合文献对1974年~1999年收治的30例原发性输尿管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讨论。结果 3 0例中26例行手术治疗,术后均经病理证实。首发症状以肉眼血尿常见,尿路造影(IVU)、 B超、膀胱镜、逆性输尿管肾盂造影、CT及输尿管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术前诊断符合率93.3%(28/30)。结论术前联合应用B超、尿路造影(IVU)、逆性输尿管肾盂造影、膀胱镜及CT,MRI等检查方法可提高原发性输尿管恶性肿瘤的正确诊断率,其中以逆行输尿管肾盂造影的诊断符合率高。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仍是其经典术式,且其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之分期。

    作者:王海涛;白焱;王建军;张继伟;何群;尹航;刘润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食管癌手术误伤胸导管3例诊治体会

    我院10年来共行食管癌手术337例,其中3例损伤胸导管,现报告如下。  例1 男,62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6个月入院。食管钡透见中段食管癌;胃镜及病理报告:食管(距门齿26cm处)肿物3×4cm鳞状上皮癌。入院5天后右侧开胸探查,见主动脉弓下食管肿物4×4×3cm,质硬已外侵,肿物后方一纵行僵硬条索状物,横径约4mm,切断后无液体流出,未予结扎。因肿物与周围重要组织器官粘连,操作困难而终止手术。术后右胸引流量每天 700~1500ml,液体色淡黄、微混浊,静置可见乳白色絮状沉淀物,乳糜定性阳性。术后第3 天开始出现顽固性低血钠、钾,低蛋白血症。术后10天出现意识障碍,自动出院。

    作者:江川;毋光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腺癌术前化疗病理形态观察与DNA倍体测定

    目的研究术前化疗组乳腺癌病理形态及DNA倍体变化,为临床选用敏感化疗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病理形态学观察、图像细胞光度计(ICM)及流式细胞仪(FCM),综合判断术前化疗组乳腺癌疗效。[ HTH〗结果化疗病理形态学改变Ⅰ期56例、Ⅱ期17例、Ⅲ期6例。两种测定仪DNA 指数(DI值)、S期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认为ICM、FCM及病理形态变化综合判断指标可作为评价乳腺癌化疗疗效的依据。

    作者:李红;梁澍;李洪钧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THP联合化疗方案与甲孕酮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

    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是蒽环类抗癌药物中的一种新的抗肿瘤抗生素,我院于1998年3 月至2000年4月使用吡柔比星(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与甲孕酮治疗晚期恶性肿瘤32例,疗效满意,毒副反应轻,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中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27~72岁,全部病例均有组织学或细胞学诊断,胃癌6例,乳腺癌11例,非小细胞肺癌9例,小细胞肺癌2例,非何杰金淋巴瘤4例,32例中,14例为术后复发的,每个病例治疗前后均有客观影像学(X线、CT、MRI、 B超)之一或体检资料对比、卡氏计分≥50分。

    作者:孙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食管胃粘-粘、肌-肌吻合预防并发症

    目的探讨食管胃吻合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56例食管癌、贲门癌切除后,应用食管粘膜与胃粘膜(包括粘膜下层)吻合加食管肌层与胃浆肌层吻合之粘-粘、肌-肌吻合。其中5例用吻合器吻合时,也采用此种粘-粘、肌-肌吻合。结果全组病例经过顺利,未发生吻合口瘘。半年内行头低脚高位食管钡餐检查,吻合口直径为1.5~2.2cm,未见返流现象。结论食管胃粘-粘、肌-肌吻合简便、宜行,并能有效地预防吻合口瘘,狭窄及返流等并发症。

    作者:朱彦君;臧德安;王桂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早期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预防复发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早期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THP)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一周内开始30mgTHP/50ml蒸馏水膀胱内灌注,药物于膀胱内保留30分钟,每周一次,连续八周,以后每月一次,连续八个月。结果随访6~12个月,无一例复发,其中10例出现短时期的膀胱激惹症状,4例 TUR-Bt术的患者创面修复延迟,其余病例均愈合良好。结论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早期予THP膀胱内灌注预防肿瘤复发疗效肯定、安全可靠、对手术创面愈合影响不大。

    作者:冯自卫;王行环;刘久敏;罗耀雄;陈浩阳;杨沅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临床病理分析及治疗探讨

    目的通过对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分析,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自1983年1月至1998 年6月,我院收治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16例,对其临床病理、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全部病例采用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放疗和/或化疗者14例。56.2%的病例肌层浸润深度超过1/2肌层(9/16),62.5%有宫外扩散(10/16),淋巴结转移率6 2.5%(5/8),几乎缺乏雌、孕激素受体。预后差,随访期内9例死亡。结论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普通的子宫内膜癌明显不同,合理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期。

    作者:李胜泽;马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癌症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