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广西卫生厅
  • 主办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674-0491
  • 国内刊号:45-1343/R
  • 影响因子:0.95
  • 创刊:199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广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48-116
  • 全年订价:249.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外科学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2004年3期文献
  • 保留肛垫分瓣式缝吊内注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用新的手术方式治疗环状混合痔价值.方法:以保留肛垫分瓣缝吊内注术治疗的病例为试验组,外剥内扎术治疗的病例为对照组.观察两个组的术后肛门解剖生理变化、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肛门解剖生理变化: 肛门周长试验组术前(8.3±0.3)cm,术后(8.1±0.4)cm,对照组术前(8.4±0.3)cm,术后(7.5±0.3)cm.术后肛管狭窄试验组0,对照组14.29%(4/28).肛管弹性试验组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对照组手术后明显变差.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肛门水肿、大便失禁、肛门坠胀等发生率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试验组(13.61±3.25)d,对照组(20.91±3.82)d.结论:保留肛垫分瓣缝吊内注术治疗环状混合痔能够保持肛门解剖生理结构,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作者:肖庆;张杰;王普杰;余帆;刘炬;王竹君;郭文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原发性阑尾肿瘤22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提高原发性阑尾肿瘤(Primary Neoplasm of Appendix,PNA)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年来22例PNA.结果:22例术前无1例确诊,12例术中确诊,10例术后病理确诊.临床表现为急性阑尾炎、肠梗阻和右下腹包块.类癌是常见肿瘤.4例黏液囊肿行单纯阑尾切除术,6例腺癌中,1例非浸润癌行单纯阑尾切除术,1例浸润性结肠型腺癌行回盲部切除术,3例再次手术行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2例广泛浸润转移行肿物切除术.11例类癌中5例单纯阑尾切除术,5例回盲部切除术,1例右半结肠切除术.7例阑尾腺癌,余予以化疗.随访:2例腺癌因广泛浸润转移而术后2个月和7个月死亡,3例腺癌分别存活13个月、19个月、3年,2例超过5年.11例类癌,6个月死亡1例,30个月死亡1例,其余9例超过5年,其中6例超过10年.4例黏液囊肿均生存至今超过5年.结论:PNA无临床特异症状,腹部B超和CT对术前诊断有重要辅助意义.PNA的手术方式,要根据肿瘤类型、有无浸润及深度、淋巴结转移、远隔脏器转移情况及病人全身状态来决定.关腹前标本检查及术后病理学检查有重要意义.腺癌预后较差,类癌相对较好.

    作者:杨廉泽;李学应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直肠下端黏膜环行切除治疗Ⅲ期脱垂性内痔100例的体会

    目的:探讨直肠下端黏膜环行切除(PPH)治疗Ⅲ期环行脱垂性内痔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Ⅲ期环行脱垂性内痔接受PPH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PPH手术治愈率高达98.9%,痔块回缩率为100%,术后5 d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不超过3%.89例患者随访3个月,除1例诉大便次数略多外,无其它并发症出现.结论:研究表明通过选择理想的适用对象及手术技术改进,能充分发挥PPH手术的优点,达到简化手术操作、手术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的目的.

    作者:刘全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血二氢嘧啶脱氢酶活性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二氢嘧啶脱氢酶(DPD)活性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相关关系.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120例结直肠癌患者血内源性二氢尿嘧啶(H2U)与尿嘧啶(U)的比值预测血DPD的活性,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患者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120例结直肠癌患者血DPD活性为3.54±1.87,小为0.56,大为11.12.其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分期、部位、大体类型、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大小、有无肝转移都不相关.结论:血DPD活性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各临床病理参数不相关,因此可以认为DPD活性尚难单独预测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国强;周志伟;万德森;潘志忠;李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草木犀流浸液治疗痔病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利用草木犀流浸液治疗痔病的疗效机制.方法:首先进行动物实验,采用大鼠尾部电刺激法,评价草木犀流浸液的镇痛作用;采用微循环显微分析系统,观察肠系膜局部滴加肾上腺素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局部微循环血流速度及微循环恢复正常的时间,评价草木犀流浸液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然后对83例痔病患者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评价草木犀流浸液对痔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电刺激引起的痛阈值治疗组较阴性对照组有显著的提高,而肠系膜局部滴加肾上腺素后,治疗组微循环血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时间较对照组的时间明显缩短;临床观察显示用药后2 d症状积分出现下降,7 d后则下降更为显著.结论:草木犀流浸液可以有效地改善局部微循环状态,增加血液流量,并具有明显的镇痛和抗炎作用;临床上可以有效地缓解痔病患者的局部症状,且服药越长,疗效越显著.

    作者:刘宗荣;程权永;朱易凡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吻合器痔切闭术治疗重度内痔(附30例报告)

    目的:探讨国产吻合器行痔切闭术治疗重度内痔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江苏常州康迪公司生产的痔专用吻合器对30例重度内痔(Ⅲ°~Ⅳ°内痔)患者施行手术治疗.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2岁.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 min,全部病例均1次切闭完成.术后平均住院4 d,27例患者对手术满意,3例患者术后经部分取钉后满意.随访0.5~1年,无肛门刺激、狭窄、失禁、复发和排便障碍等并发症.结论:吻合器痔切闭术具有手术简单安全,疗效确切,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痛苦小,恢复快等特点.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陈飞雁;邹秀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探讨老龄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回顾分析1989~2001年间收治的60岁以上结直肠癌患者587例治疗临床资料.结果:合并其他疾病者312例,占总病例数的53.1%,围手术期死亡7例,死亡为1.2%(7/587),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6%(197/587).结论:全面而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有效预防和治疗术后并发症对于减少手术风险极为重要;高龄不是手术禁忌.

    作者:颜登国;鞠东阳;张汝一;甄运寰;姬清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大肠间质瘤1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大肠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大肠间质瘤的病历资料,男9例,女4例,结肠2例,直肠8例,肛管3例.良性1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10例.结肠间质瘤表现为腹块、腹痛、肠梗阻等,直肠肛管间质瘤表现为便秘、便血、肛门部疼痛或不适等.免疫组化:CDll7、CD34、 Vimentin多为弥漫阳性,S-100、HHF35多为阴性.经肛局部切除术3例,经骶尾局部扩大切除术1例,Hartmann术3例,Mises术3例,部分结肠切除3例,活检1例.结果:术后复发5例,3例为经肛局部切除,2例为姑息性Hartmann术.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11/12)、37.5%(3/8)、28.6% (2/7).结论:大肠间质瘤术前不易确诊,多发于直肠、肛管,完整的外科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仲坚;周建农;徐立;詹友庆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VEGF、SP、CGRP及PCNA在门脉高压大鼠结肠黏膜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在门脉高压大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大鼠行门静脉两步结扎加左肾上腺静脉结扎,对照组为假手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SP、CGRP及PCNA在大鼠结肠黏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SP、CGRP及PCNA较对照组表达增强,VEGF无明显变化.结论:SP、CGRP可能参与门脉高压大鼠结肠黏膜局部病变.

    作者:黄穰浪;尹朝晖;刘浔阳;卢焕元;任树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术前灌注榄香烯乳对直肠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用榄香烯乳术前PTAC对直肠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例直肠癌患者行术前榄香烯乳灌注,测定术前及术后7 d其T细胞亚群和血浆sIL-2R水平.结果:治疗组介入治疗后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细胞及CD4/CD8比值较介入前有升高;介入治疗术后癌组织中sIL-2R较治疗前降低.结论:术前榄香烯乳PATC能提高直肠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对延长其生存期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张思奋;赵江宁;罗湛滨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排粪造影对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及瘘管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defecography)对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及瘘管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两组共93例疑有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和瘘管或仅因便秘就诊的患者进行排粪造影或选择性排粪造影检查.结果:其中56例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瘘管显影,两组选择性排粪造影显示率分别为90.9%(20/22)和42.6%(26/61).结论:用稀钡悬液做选择性排粪造影为诊断肛直肠周围脓肿、瘘管提供了一个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新方法.

    作者:卢任华;李树平;李实忠;陈葵;俞宝典;张正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双氯芬酸钠栓在环状痔手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钠栓在环状痔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应用组在术毕给予双氯芬酸钠栓1粒(50 mg)塞肛,术后排便后换药时酌情使用.结果:应用组镇痛效果满意,与对照组相比,数字评价量表(NRS)测值有极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双氯芬酸钠栓应用于痔病术后镇痛,是一种简便、安全、经济、有效、易于被患者接受的止痛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唐清珠;邓革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切缝结扎引流术治疗肛瘘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和评价切缝结扎引流术治疗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7例肛瘘患者随机分成A、B、C 3组,其中A组46例采用切缝结扎引流术,B组46例采用切缝引流术,C组45例采用切开引流术.观察3组病例术后继发出血情况,术后伤口感染情况,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疤痕大小,肛门功能受损和随访术后1年内的复发情况.结果:A组术后继发出血和术后伤口感染例数较其它两组低,A组和B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较C组明显缩短(P<0.05),且术后疤痕小(P<005).结论:切缝结扎引流术治疗肛瘘能有效地防止术后继发出血、伤口感染和肛门功能受损等并发症,并且创面愈合时间短,术后疤痕小,复发率低,是治疗肛瘘的首选术式.

    作者:向锋;赵自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小针刀钩切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小针刀钩切法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R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诊断明确的PRS患者局麻闭合状态下采用小针刀钩切耻骨直肠肌(PRM)约1.5~2.0 cm.结果:11例PRS患者中便秘明显改善10例,好转1例,无1例有严重并发症.结论:相对于开放性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法治疗PRS,小针刀疗法具有微创、易行、并发症及后遗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作者:江小青;章礼和;葛大胜;姜保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综合疗法治疗尖锐湿疣(附263例临床报告)

    尖锐湿疣是由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上皮增生性疾病,常通过性接触传播,HPV侵入皮肤黏膜棘细胞,存在胞核内引起棘细胞增生,其在温暖潮湿部位易引起增殖.故多发生在皮肤与黏膜交界处,如外生殖器、肛门口、肛管内、会阴部等.潜伏期3周至8个月,平均3个月.1998~2002年,我科采用综合疗法即药物封闭+电离子治疗机治疗+中药熏洗,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伟;胡自敏;徐国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乳头状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术(附115例临床分析)

    据统计我国结肠造口患者每年约有10万人,所以人工肛门的质量显得尤其重要.我院1995年1至2003年12月对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后,行左下腹乳头状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115例,避免了腹内疝及人工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相阳;张彤;孙永信;李元龙;吴凌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痔血胶囊治疗87例内痔临床观察

    痔血胶囊是由四川维奥制药有限公司与成都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发的国家三类中药.2003年12月至2004年5月间我们采用痔血胶囊治疗了87例一期内痔和二期内痔,并进行了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史仁杰;杨关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高频电容场技术在痔切除术中的应用(附311例报告)

    痔是我国常见肛管直肠疾病,占所有肛管直肠疾病的87.25%.[1].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冷冻、硬化剂注射、套扎、激光及传统结扎切除术.从2001年8月至2002年4月我院采用高频电容场 (HCPT)治疗痔患者共33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敏;骆永基;傅俊;邢光富;贺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电脑痔新华通讯社治疗仪加高频电力治疗Ⅲ期混合痔100例的临床研究

    痔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1],Ⅲ~Ⅳ期痔仍然是以手术治疗为主.为了提高痔手术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减少痔术后出血、肛门狭窄等并发症,2002年10月至2003年6月,我们采用电及痔疮治疗仪加高频电刀治疗混合痔100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我们的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周床坚;范小华;任东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肛尾韧带切断术治疗蹄铁型肛瘘(脓肿)6例报告

    后位蹄铁型肛瘘(脓肿),尤其后深间隙脓肿演变的高位环肛瘘,治疗中的切开引流与肛尾韧带保留之间的矛盾[1],一直是困扰临床治疗的难题.

    作者:胡志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4年1月用双吻合器技术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38例资料.结果:无手术死亡,全部患者吻合基本满意,病理切缘均阴性,发生吻合口漏1例,出血3例,经保守治愈.吻合口狭窄3例.结论:双吻合器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王晓东;高泉根;章小平;张少雄;丁海山;郝希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青年人直肠癌49例外科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对青年人直肠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1998年49例青年人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误诊为肠炎、痢疾、痔疮、息肉等26例,误诊率53%.49例中,病理分期为A、B、C共25例,均可行根治性切除术;D期24例,其中7例经术前放射、化学治疗后可行根治性切除术.49例中行根治性切除术32例,根治率65%,已行根治术患者5年生存率为53%,复发率为 16%,而不能切除肿瘤或放弃治疗者平均存活6.4个月.结论:结果显示,提高医务人员对该病临床特点的认识及重视直肠指检和纤维结肠镜检查,是提高该病早期诊断率的关键.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办法,术前行放射、化学治疗可明显提高晚期病例的根治性切除率.

    作者:马艾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痔切闭术治疗Ⅲ~Ⅵ度痔34例临床报告

    目的:观察痔切闭术治疗重度痔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痔切闭术治疗的34例Ⅲ~Ⅳ度痔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2 min平均住院时间5.21 d,平均住院费用约3500元左右.术后无大出血、排便障碍等,随访1~5个月,无肛门狭窄、失禁,无复发等.结论:切闭术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系数高、费用低廉、痛苦轻、恢复快、近期疗效满意的新术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柯玮;李春生;刘世信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外科治疗直肠癌133例

    我院2001年度收治大肠癌患者230例,其中直肠癌133例(占57.82%),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郭礼镒;罗军;谢显慈;张海涛;代安邦;端木尽忠;李太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痉挛性肛部痛1例诊治体会

    痉挛性肛部痛(proctaIgiafugax.PE)又称一过性直肠痛、阵发性肛部痛、会阴部神经痛和假性肛门神经痛.属于肛管、直肠及结肠少见疾病之一.我科遇见1例.其诊治体会如下.

    作者:王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白头翁汤加减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200例体会

    自1995年以来,我科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200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举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阑尾巨大黏液囊肿致乙状结肠梗阻1例

    患者:男,71岁,因反复下腹痛半年,大便次数增加,稀水样粪便伴粘冻3个月.B超检查:右下腹低回声团块80 mm×65 mm,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

    作者:陈世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直肠双吻合器在低位困难吻合中的方法改进

    直肠双吻合器(美国强生公司产品)在临床已应用多年,它无疑给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带来很大方便.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外科医师往往会碰到直肠残端闭合器根本使用不了,因而放弃保肛术改行Miles手术.而且经常是肿瘤位于距肛门6~cm能保肛的情况下,病人增加了痛苦,外科医师心虽不甘也是一筹莫展.

    作者:黄景山;李子奈;张茹斌;苏志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小针刀在肛裂治疗中的应用

    肛裂是肛肠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往各医家纷纷报道了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无论哪种方法,其目的就是能够松解痉挛的内括约肌,达到治愈.2002年3月至9月,我院一改传统的深切或侧切方法,而采用小针刀治疗肛裂310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张光利;张继雷;李涤非;闫树;王玉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治疗指南美国结直肠医师协会推荐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1、在治疗前先就本病的性质、病史、肠外表现以及需要服从治疗和监测进行咨询.

    作者:邵万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的诊疗现况

    急性结肠假性梗阻(acute colonic pseudo-obstruction,ACPO)是指在临床上有急性结肠梗阻的症状和体征,但无结肠病变的一组症候群.

    作者:黄子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应用造口袋收集腹部各种渗出液的体会

    在临床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病人因病情变化或术后并发症而出现持续性腹部渗液的现象,如从腹腔或盆腔引流管口周围、烟卷引流管渗出或流出液体;肠瘘病人从腹部瘘口流出粪水;膀胱肿瘤侵蚀腹部皮肤导致尿液从腹部流出等.这些液体持续对皮肤造成不良的刺激,容易引致皮肤的溃疡;同时因持续渗液,医护人员需要反复为病人更换敷料、衣物、床单等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我们采用一件式透明泌尿造口袋或大便造口袋来收集这些腹部渗出液,经16例病人应用,效果满意,并取得了一定经验.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美春;朱亚萍;陈秀杰;辛明珠;冯伟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直肠癌根治术系列围手术期护理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吻合器的出现,使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手术得以实现,接受传统Miles手术的患者越来越少.但仍有部分病人无法保肛或保肛术后的复发需再手术.

    作者:陈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肠造口关闭者对首次排便、排气的感受和期待

    关闭肠造口是患者焦急盼望的,尤其造口存在某些并发症时(如脱垂、回缩、造口周围皮肤炎症等),但由于目前卫生医疗制度的原因,住院床位不足,患者常常需1年或更长时间才能行造口回纳术,而大部位肠造口可在造口后6个月即关闭.

    作者:胡薇;喻德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保留皮肤减少瘢痕--一种减少暂时性造口回纳后瘢痕形成的简单方法

    目的:回肠暂时性造口术在大肠外科手术需要暂时使肠内容物分流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旦回肠回纳后,却会造成一个令人遗憾的疤痕.通常严重的创面感染和造口时所使用的技术是导致上述结果的根源.

    作者:王振宜;喻德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PPH治疗重度痔病

    PPH(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手术,又称吻合器痔切除术,痔上黏膜环切除,肛垫悬吊术等.在国外于1993年开始在临床应用,1998年意大利学者Longo首先报道,2000年6月由新加坡学者肖俊介绍至上海,随后在国内得到迅速而广泛的推广和开展,至今手术例数已过万例.该手术的实质是通过特制的吻合器,在严重脱垂的痔的上方环形切除一定宽度的直肠下端黏膜和黏膜下层组织(原则上不切除痔核,但对于痔核大,严重脱垂的环形痔,可以同时切除痔的上半部分以达到减少肛垫体积的目的),同时对远近端黏膜进行吻合,使脱垂的肛垫或内痔被向上悬吊和牵拉,不再脱垂.由于手术同时切断位于黏膜下层,供给痔的直肠上动脉和直肠中动脉分支,使术后痔的血供减少,痔核在术后2周左右逐渐萎缩.

    作者:傅传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肛瘘的外科治疗

    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疾病.是肛管或直肠下段同肛门周围皮肤之间或邻近组织、器官之间,因病理性原因形成的不正常通道.其中90%以上是肛隐窝腺源性的非特异性感染,仅10%是有特殊病因,如结核性、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等引起.

    作者:唐卫中;唐宗江;刘小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肛裂的外科治疗

    肛裂(anal fissure)是肛管皮肤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 cm,呈梭形或椭圆形.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壮年,且男女发病无差别.肛裂绝大多数位于肛管的后正中线上,也可位于前正中线上.肛前裂多见于女性,但不超过10%,而男性肛裂中仅1%属于肛前裂.肛裂位于肛管侧方时要注意有无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结核等的可能.

    作者:梁君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直肠癌的侧方淋巴结清扫和保存盆腔植物性神经

    自Miles手术问世(1908年)近百年来,尽管直肠癌外科治疗的技术不断提高,手术的术式不断改进,5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35%~55%之间,没有明显改善.

    作者:刘宝善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2004全国肠造口治疗培训班暨重庆肠造口研讨会召开

    作者:张连阳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