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成都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 国际刊号:1004-3934
  • 国内刊号:51-1187/R
  • 影响因子:0.93
  • 创刊:1980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四川
  • 语言:中文
  • 邮发:62-165
  • 全年订价:22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
  • 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2007年5期文献
  • 药物涂层支架在复杂冠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复杂冠脉病变是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难点及热点,近年来的研究及临床实践表明,药物涂层支架在其中的临床应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现主要针对药物涂层支架在复杂冠脉病变中应用的一些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作者:沈彬;蒋逸风;何奔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心脏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蛋白质组学是在基因组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近年来,在心脏蛋白质组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对阐明心脏疾病相关的细胞病变机制、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杜于茜;陈君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微球技术在血管新生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促血管新生疗法是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但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现以微球技术为切入点,从血管新生的血流评估、促血管新生的靶向治疗两方面对微球技术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沈伟;范维琥;施海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影像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各个器官的动脉血管,引起心、脑等重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在我国,由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已成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因而早期发现、预防和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目前临床重要的任务之一.现对影像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卢漫;唐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射频消融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现状

    包括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在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研究证明射频消融可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并避免了其它治疗手段的风险和不良反应.现讨论射频消融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现状与进展.

    作者:周栋;郭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中国人群血脂流行病学研究25年回顾与展望

    血脂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清总胆固醇增高,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三酰甘油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也可增加冠心病的危险性.我国开展的血脂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不同年代、不同人群的血脂水平、分布特征及血脂异常患病率等宝贵数据,反映了我国人群血脂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变化的主要特征和趋势.通过这些研究不仅看到我国人群血脂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同时也看到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人群血脂异常的重要作用和不利影响.进一步证实了我国人群血脂异常在主要心脑血管病发病的作用.

    作者:李鹏;李勇;郭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功能的研究进展

    左室功能的准确测定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超声心动图是目前常用于测量左室功能的工具,其具有无创、廉价、重复性好等优点,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仅可用于评价左室整体收缩功能,还能更加完善地评价左室舒张功能和局部心肌运动,现对近年来超声心动图评价上述心功能的主要方法进行回顾.

    作者:罗俊;彭瑛;燕纯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代认识

    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得到快速发展,然而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就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存在的核心问题如:复杂病变(左主干病变、多支血管病变、慢性闭塞病变、分叉病变),支架内再狭窄,支架术后血栓等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赵福海;吕树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心肌声学造影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心肌声学造影是诊断微循环水平心肌灌注的新技术.近年来无创性的心肌声学造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现将心肌声学造影在冠心病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丹;王岚峰;修春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微量白蛋白尿的临床研究进展

    原发性高血压人群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的检出率较高.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MAU的发生不仅反应高血压早期肾损害,而且也是全身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重要标志之一.MAU是心血管疾病的新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高血压心血管病的早期标志.有效控制血压,早期干预MAU,能够减少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率.临床上应加强对高血压患者MAU的筛查及处理.

    作者:蒋广恩;黄子扬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粒细胞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其发病率日渐增高.外周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是一种简便、价廉的检测指标,有利于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的高危患者,指导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

    作者:杨海燕;佘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衰老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血管老化的早期病理改变之一,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年性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内皮一氧化氮、前列环素和内皮衍生超极化因子等一系列内皮舒血管物质的生成减少或其生物利用度下降,而内皮素、血栓素和活性氧等一些内皮缩血管物质的生成或血管对这些物质的敏感性增加.另外,衰老导致的血管内皮修复能力减退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现就衰老对这些因素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作一概述.

    作者:黄亚莉;陆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疾病管理和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是全球巨大的经济负担,对慢性心力衰竭进行疾病管理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花费.现综述疾病管理概念,管理方法,以及疾病管理和心力衰竭的关系.

    作者:余秀琼;蔡琳;燕纯伯;王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中药物性预适应的应用

    预适应的概念发现以来,发现它是对抗心肌缺血的有效机制之一,经皮经腔冠脉成形术中反复球囊扩张是探讨预适应现象的好的临床模型,也可以用于对预适应模拟药物作用的研究,如腺苷、尼可地尔、缓激肽、氨茶碱、硝酸甘油、尼索地平等.模拟预适应药物的应用可对抗心肌缺血,减少梗死面积,改善预后.

    作者:单亮;王景峰;廉哲勋;郑方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抗神经内分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进展

    根据循证医学对近年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和利钠肽等神经内分泌拮抗剂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殷晓伟;杨庭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餐后血糖与血管并发症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和非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异常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且较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为强,在校正了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后,这种关系仍存在.其机制可能与餐后高血糖时脂质过氧化增强、内皮功能障碍、高凝状态、黏附因子水平升高、炎症、氧化/氮化应激增强等有关.阿卡波糖及其他药物的干预治疗能明显减少糖尿病、糖耐量异常的心血管事件.

    作者:陈开宁;苏哲坦;高勇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他汀类药物,从心血管疾病到肾脏病

    随着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降脂和各种降脂外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同时,人们也对他汀类药物在慢性肾脏疾病中的肾保护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来揭示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现就此做一综述.

    作者:李振勇;倪兆慧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脑钠肽临床应用进展

    脑钠肽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作用的多肽,临床可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测和预后评估.此外,重组脑钠肽对于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显著.

    作者:潘晔生;魏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病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更与炎症密切相关.C反应蛋白是一种典型的炎症急性相反应蛋白,其血浆水平的高低可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状态及稳定程度.目前,把血浆C反应蛋白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分层和预后判定指标的临床价值已逐渐得到认同,但新研究发现,新蝶呤和脑利钠肽等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评估可能较C反应蛋白更为特异而敏感.

    作者:杨长卫;李向荣;邓永盛;刘新玲;张锋;李庆和;马正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破裂机制的研究进展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AMI)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占AMI院内死因的20%~31%.现就目前AMI心脏破裂机制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新的观点认为,心肌重构缺陷可能会倾向于发生心脏破裂.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统在细胞外基质重构和心脏破裂中具有重要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神经激素系统的激活、心肌细胞凋亡、基因易感性也可能参与了心脏破裂的发生.

    作者:向阳;杨毅宁;马依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AMI患者转运直接PCI与易化PCI

    目前绝大多数临床随机实验显示,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开通有效的再灌注方法.然而,在现实中具有开展PCI术能力的心脏中心不多,而且分布不均衡,多分布在中心城市,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症状初发往往被送到当地基层医院,由于溶栓简单易行,加上担心急性期的搬动,所以病人往往就地接受溶栓治疗.究竟该部分病人是否应该转运到上级医院行直接PCI 治疗,转运是否安全,转运导致的治疗延迟是否会抵消PCI的优势,这些一直是大家关心和争论的问题.另外,易化PCI能解决转运实际中的时间延迟问题吗?现就上述问题结合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罗常有;张元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N型钙粘蛋白失调与心律失常发生

    心肌缝隙连接电耦联改变导致心律失常发生,N型钙粘蛋白/连环蛋白复合体在维持心脏功能、调控缝隙连接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杨茂;李竹琴;杨宝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干细胞移植已经被用于治疗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其可以提高心功能、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对心脏生理间接影响.被研究的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胎儿心肌细胞、骨骼肌肌原细胞、骨髓干细胞、外周血CD34+细胞、内皮祖细胞、心肌祖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虽然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是一项革命性进展,但还有许多问题期待解决,比如说何种人群适合做干细胞治疗、移植细胞种类、移植方式、移植细胞数目和疗效的评估等都还没有明确.现从干细胞类型,移植后的效果及移植的方法等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李铭辉;顾翔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进展

    随着介入治疗方法及器械的不断发展,逐步拓宽了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方法,开辟了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新领域.这一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痛苦少、成功率高、安全有效、无并发症等优点,为越来越多患者所接受.现着重谈论这一领域的进展.

    作者:伍广伟;林英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心力衰竭的社区防治现状及进展

    心力衰竭是常见病,有很高的患病率和逐年增加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消耗了大量的医疗卫生资源.现就心力衰竭的病因、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和有效管理作一综述.

    作者:蔡琳;燕纯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平滑肌细胞基因治疗血管再狭窄的新进展

    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再狭窄形成的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从不同目的基因及转录因子诱骗策略方面总结了近几年来针对平滑肌细胞的基因治疗,重点介绍了诱骗治疗策略的原理、特征、应用及前景,并对载体的选择和输送转染方式进行了回顾,指出了基因治疗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作者:韩伟;刘闺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纤维化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与心房重构有关.心房纤维化是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结构重构突出的表现,目前被认为是发生心房颤动的结构基础,是心房颤动发生、维持的一个重要因素.现综述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纤维化及其发生机制.通过对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纤维化结构改变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转化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在心房纤维化的发生和心房颤动发生、维持中的作用等的全面阐述,,探讨了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纤维化的研究进展.防治心房颤动新的策略取决于对心房纤维化机制更好的理解.

    作者:肖骅;雷寒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PPARα与心血管系统重构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是维持能量平衡,催化、调节多种生化反应的关键转录因子.PPARα在肝脏、肾脏及骨骼肌中表达,参与脂肪酸氧化作用.PPARα亦广泛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包括内皮、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及心脏.PPARα激动剂能够降低血压,矫正血管结构和内皮功能异常,具有心血管的抗氧化和抗炎特性,表现出良好的心血管效应,可能会在其糖脂代谢效应基础上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治药物.

    作者:田颖;祝善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炎症反应在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中的研究进展

    炎症反应通过刺激内膜增生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支架置入术后局部和系统炎症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直接与患者的预后有关.治疗应该通过抗增生、局部药物释放等方法直接增加局部对促增生炎性刺激的抵抗力和减少机体炎症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作者:李晓涛;夏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后复发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认识和解决的临床难题,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内的联合治疗是现阶段减少复发的可行方案.

    作者:郭红阳;王玉堂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子

    冠心病危险因素、血管造影下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支架术操作技术参数是影响冠脉病变支架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危险因子.这些危险因子主要有糖尿病、冠脉病变长度、病变狭窄程度、病变类型,以及支架长度、支架类型等,这些危险因子在不同基础疾病和冠脉病变条件下对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影响作用不同.

    作者:尚跃丰;王佩显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他汀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对血管内皮祖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他汀、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具有独立于降脂、控制血压以外的血管保护作用[1].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他汀与血管内皮祖细胞正性相关,同时提示了血管内皮祖细胞在增强血管再生和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对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作者:成小凤;陈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新型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奥美沙坦的内皮保护作用

    奥美沙坦是一种新型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近年研究表明除了稳定、持久的降压作用外,它还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抑制血管微炎症反应、增加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等机制发挥内皮保护效应.现综述了该药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作者:高电萨;秦俭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基因突变在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发育形成中的作用研究

    对于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通过外科和介入手术治疗可大大提高患者生存率,但对其发育畸形的根本原因仍属于探索阶段.目前现有的研究表明,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控制人体心脏发育的基因在时间(发育阶段)和空间(组织特异性)上的表达调控失误而引起的.现即从现有的基因水平研究对基因突变在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发育形成中的作用研究作一综述,为从基因方面早期筛检、诊断、治疗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提供参考.

    作者:陈铀;马依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与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局部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已知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血栓形成的起始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是TF的生理抑制剂,它有两种同族异形体,TFPI-1和TFPI-2.TFPI-1在抑制血栓形成和血管重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TFPI-2则可能与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有关.近年来TF和TFPI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广泛关注,现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朱颖;罗心平;马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血管因素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血管因素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正逐渐受到重视,传统β-淀粉样蛋白学说显示出局限性并受到挑战和质疑,AD是一种血管性疾病的新观点被提出,大量的流行病学、临床及基础研究均为此提供了依据,包括:AD的遗传易感基因与脑血管功能改变有关;许多与血管因素或血流动力学相关的危险因素均能增大AD的患病风险;某些能改善脑血管灌注不足的药物治疗亦能改善AD症状等等,血管因素作为新的研究点,给AD的研究课题提出新的挑战和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卡比努尔·克依木;周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脂毒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心肌游离脂肪酸的摄入和利用的失协调导致心肌中脂质积聚并进而引起脂毒性心肌病.脂质通过何种机制导致心肌功能的改变,以及如何来干预脂毒性心肌病成为当今心血管领域倍受关注的研究方向.现就脂毒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传保;卜培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利钠肽的心脏保护作用

    心钠肽和脑钠肽作为心源性循环激素在调节血容量和血管张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研究显示他们不仅作为循环激素而且作为局部自分泌和/或旁分泌因子发挥心脏保护作用,如抗心肌肥厚和抗纤维化作用.另外,利钠肽/ cGMP系统在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近,人类重组心钠肽和脑钠肽用于临床心力衰竭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现就以上做一综述.

    作者:张清芬;齐晓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高血压与脑卒中各亚型关系的研究现状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然而高血压导致脑卒中各亚型发生的机理是不同的,其危险性也存在较大差异.现阐述高血压与脑卒中各亚型的关系以及降压治疗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作者:蔡蕾;方宁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进展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诊断指标,受骨骼肌损害的影响极小,对心肌损伤的诊断有显著的特异性;敏感性高,能灵敏的反映心肌损伤;分子量小,是目前常用心肌标志物中小,心肌损伤后入血早;血中浓度与梗死面积相关性好,可用以估测梗死面积;发病后血中清除快(24 h),比其他标志物更适合用于再梗死的诊断.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3 h)的诊断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且对再灌注的判定也有肯定的意义,是一个优秀的心肌损伤指标.

    作者:陈东运;高大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高血压病治疗的新策略——高举明灯,控制总危险

    原发性高血压为全球高发疾病,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有效地治疗高血压病人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至关重要.新的高血压治疗策略特别强调根据诊所血压值、动态血压值、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相关的心血管及肾脏疾病等评价病人的总危险.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治疗的首要目标是降低长期的心血管总危险.需要降压达标、控制所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血压至少需降至140/90 mm Hg以下,如果能够耐受可以进一步降低.对于糖尿病及其它高危、极高危病人血压应尽量降至130/80 mm Hg以下.主张及早考虑联合2种或多种降压药物.另外所有高血压病人均应积极评价是否有指征使用他汀类降脂药以及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作者:徐成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收缩性高血压的处理

    近年来的循证医学实践给收缩性高血压(SH)的处理,带来新的证据和理念.SH患者收缩压的目标值通常定在<140mm Hg,对于合并冠心病、糖尿病和肾脏病的老年患者的目标血压还无明确的结论.J型曲线存在于SH患者,应引起警惕.老年人以容量性高血压多见,噻嗪类利尿剂和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是适宜的治疗选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也可用于SH的初始和维持用药.联合用药已成为降压达标的重要的治疗策略.

    作者:陈鲁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顽固性高血压的降压药物治疗

    顽固性高血压临床上并不少见,降压药物使用不当是主要原因之一.在排除假性顽固性高血压、纠正干扰降压药物效果的因素和治疗继发性高血压之后,大多数患者需要个体化地修正降压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正确使用利尿剂、调整降压药物组合、在五大类降压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钙拮抗剂)的基础上加用其他降压药物、逐一上调药物的剂量.佳化地使用降压药物能使大多数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施仲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临床医师如何应对β-阻滞剂的争议

    β阻滞剂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广泛用于高血压、冠心病、快速性心律失常、肥厚性心肌病等.2005年在美国所有处方药中阿替洛尔(β阻滞剂)的处方量排第四名.

    作者:刘兴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高血压前期患者的处理原则

    高血压前期是JNC7 指南对高血压分级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既往的指南均推荐非药物治疗作为此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近年的试验虽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药物治疗选择,但高血压前期病人处理原则的制订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结果来论证,同时费用/效益比和其他公共卫生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高血压前期治疗的根本方法仍然是以改变生活方式为主的综合治疗以阻止高血压前期向高血压的发展,并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康琳;严晓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起搏活动的新视点——进一步理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态窦房结是一种窦房结产生动作电位的异常,其特点是心房率不能适应生理需求.可表现为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静止,窦房结传出阻滞,慢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房性缓慢心律失常和快速心律失常交替出现,运动或负荷状态下心率反应不适当.值纪念窦房结发现100周年之日,现就引起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内在原因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作者:Dobrzynski H;Boyett MR;Robert H;王吉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对2007年ESC/ESH高血压指南的理解及评价

    2007年6月12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高血压学会(ESH)联合颁布了《欧洲高血压指南》该指南对2003年版予以了部分更新,因为自200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发布后,国际上完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许多新证据.新指南的特点是什么?此指南对我国高血压的防治有何意义?下面作一简单阐述.

    作者:孙宁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美国心律协会2007年年会心房颤动临床研究热点评析

    2007年5月9~12日,第28届美国心律学会(Heart Rhythm Society,HRS)年度会议(HRS 2007)在美国西部城市丹佛隆重召开.据统计,本次会议的与会代表中仅医生就超过了1万人,真可谓名副其实的一届盛会.本届HRS会议的研讨内容虽然涉及心律失常研究的各个方面,但报告多、深入、同时也吸引人的热点无疑当属心房颤动(房颤),特别是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因此,现主要介绍HRS 2007上有关房颤临床研究,特别是房颤导管消融研究的若干热点以及笔者由此引发的思考.

    作者:刘兴鹏;单兆亮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