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1980~2004年共收治原发性小肠肿瘤19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男11例,女8例,年龄22~65岁.发生于回肠12例,空肠7例.出现腹痛17例,肠梗阻9例,腹部肿块8例,消化道出血3例.术前诊断为原发性小肠肿瘤6例,肠梗阻9例,肠穿孔腹膜炎2例,疑为其他疾病而剖腹探查2例.平滑肌瘤3例,腺瘤、脂肪瘤各2例,腺癌5例,恶性淋巴瘤4例,平滑肌肉瘤3例.均行手术治疗,局部肿瘤切除3例,小肠节段性切除16例.
作者:陈恩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女,48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半月入院.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巩膜无黄染,无发热,双肺无异常,心音右侧为强,腹平软,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墨菲征(-).左上腹叩诊呈浊音,右上腹肝浊音界消失.ECG诊断为右位心.胸部透视证实心影呈右位心型,心尖向右下方,右侧膈下区见胃泡影,左侧未见.
作者:刘伟;江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收集经术后病理证实的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患者2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18~67岁,中位年龄48岁.15例有胆石症病史,6例合并慢性胆囊炎,4例有胆道蛔虫病史,5例有胰腺炎病史,2例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上腹痛20例,发热7例,黄疸10例,体重减轻9例,上腹不适1例,腹胀1例.20例出现肝酶[ALT及(或)ALP]升高,4例血及(或)尿淀粉酶升高.均经及B超检查,20例发现胆总管扩张,直径≥12 mm,大者26.5 mm,2例发现胰管扩张,直径2.1及2.5 mm,2例提示胆总管末端狭窄.
作者:温德才;孙东华;郭仁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院1997~2004年期间共收治成人小肠套叠32例,误诊6例(18.75%),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9~55岁.1例亚急性,5例急性.5例入院后24 h内手术,1例29 d后手术.病程长短不一,症状不典型,腹部绞痛伴呕吐6例,饱胀痛5例,便血4例,有腹膜刺激征者5例,2例休克.误诊为粘连性肠梗阻、胆管残余结石等.术中见套叠长度6~11 cm,病理检查:肠壁变形4例,多发息肉1例,肠壁穿透伤1例.
作者:吾斯曼·亚森;库尔班·木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T辅助淋巴细胞Ⅰ型(Th1)/T辅助淋巴细胞Ⅱ型(Th2)在肿瘤复发中的研究进展.方法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肿瘤治疗后体内出现Th1向Th2漂移,使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导致肿瘤的复发.结论 Th1向Th2型漂移与肿瘤治疗后的复发有关,促使肿瘤治疗后的机体细胞因子由Th2向Th1逆转,重新达到平衡,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思路.
作者:沈洪彦;孙治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妊娠的指征,母体和胎儿/新生儿存在的风险及其处理措施.方法复习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肝移植术后多数育龄妇女可以恢复正常月经周期.高血压、肾功能损害、先兆子痫、继发于免疫抑制的细菌和病毒感染以及剖宫产几率增加是母体的主要风险.胎儿/新生儿的风险主要是流产、早产、胎膜早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胎儿畸形、免疫缺陷和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及细菌感染.结论在多数患者,肝移植术后妊娠可以获得良好效果,但在妊娠前应进行严格的评估,在妊娠期应多科联合进行严密的监测.当前应制定一个基于现有研究结果的肝移植术后妊娠指南.
作者:陈真;文天夫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PPARδ在结直肠癌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有关PPARδ研究及结直肠癌发病机理的文献.结果 PPARδ是Wnt信号通路的下游分子,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并能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结论 PPARδ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杨烈;周总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空肠吻合口漏的发生.方法采用胰管空肠吻合胰腺残端套入法行胰肠吻合,按胰、胆、胃顺序与空肠重建消化道.结果 2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手术并发症7例(25.93%),其中应激性溃疡出血3例,胃排空延迟2例,腹腔及腹壁创口感染各1例,均经非手术治愈.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亦无一例发生胰瘘.结论胰瘘的发生同术式和操作技术密切相关,亦与吻合口部位血供和张力以及吻合口远端通畅与否有关.本术式增加了胰空肠吻合的严密性,对预防胰瘘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效果可靠.
作者:王秉成;徐元灯;朱小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结合文献对两种乙状结肠造口术后造口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我院1996~2004年资料完整的210例两种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98例传统的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传统组)中,Miles术87例,Hartmann术11例;造口并发症24例,发生率24.49%,其中造口缺血4例(4.08%),内疝2例(2.04%),造口旁疝8例(8.16%),造口回缩4例(4.08%),造口狭窄2例(2.04%),造口脱垂4例(4.08%).在112例永久性左下腹腹膜外隧道腹壁造口术(腹膜外组)中,Miles术104例,Hartmann术8例;造口并发症15例,发生率13.39%,其中造口缺血1例(0.89%),造口旁疝4例(3.57%),造口回缩2例(1.79%),造口狭窄1例(0.89%),造口脱垂1例(0.89%),排便困难伴有粪石6例(5.36%).结论永久性左下腹腹膜外隧道腹壁造口术后造口并发症明显少于传统的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单保安;计小刚;李庆春;吴燕梅;王俊义;丁亚平;朱月清;包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胰管结石的诊断、治疗及发病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月1日至2004年11月31日期间收治的有完整病史资料的88例胰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88例患者病史不典型,以上腹部疼痛常见,所有病例均伴有慢性胰腺炎.B超检查81例,诊断为胰管结石76例,胰腺钙化5例;CT检查51例,诊断为胰管结石47例,钙化4例,其中有5例疑伴胰腺癌;MRCP检查47例,诊断为胰管结石45例,胰腺钙化1例,胰腺钙化伴胰管扩张1例,其中6例疑伴胰腺癌.56例行手术治疗,53例痊愈出院,2例好转出院,1例胰管结石伴酒精性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第23 d死于肝、肾功能衰竭.25例行中西医结合治疗,17例痊愈,8例好转出院.另7例主动放弃治疗.结论 B超是胰管结石的首选检查方法,MRCP对其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胰管结石伴有严重的临床症状或疑伴胰腺癌时,手术是其佳选择.
作者:李建水;张肇达;唐勇;何满西;蒋力生;胡伟明;雷俊阳;严德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穿孔临床上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5月至2004年11月6例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穿孔的临床症状、穿孔部位、手术方式、治疗结果和随访情况.结果 6例患者均为溃疡穿孔,分别行急诊手术,术后1例死亡,1例转院,4例完全治愈.结论术中根据患者条件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重视术后引流,早期肠内营养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钟克力;夏利刚;陈小春;王东;潘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毒品注射致假性动脉瘤急性破裂大出血后的急救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毒品注射致假性动脉瘤急性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均行单纯清创和血管修补术,术后1例患者诉右足轻度麻木,出院2个月后消失,无跛行.其余11例患者术后至出院无明显缺血表现.结论对毒品注射所致假性动脉瘤急性破裂大出血患者行单纯清创和血管修补术,手术操作简便,术后患肢血供恢复好,且费用低,适合在广大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方伟;郭曙光;陈翠菊;周兴立;尹存平;张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胰腺损伤患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和方法.方法自1994~2005年11年期间我院共收治17例胰腺损伤患者,其中闭合性损伤8例,开放性损伤8例,医源性损伤1例.分析其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手术并发症.本组全部行手术治疗,肠系膜上血管左侧的损伤以修补、胰体尾切除或加脾切除为主;胰头及合并十二指肠的损伤以修补及胃十二指肠、空肠、胆总管等多口造瘘为主;胰头毁损伤则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结果术后发生胰瘘3例,胰腺假性囊肿2例,膈下及腹腔脓肿5例.治愈16例,治愈率为94.1%;死亡1例,死亡率为5.9%.结论胰腺损伤宜早期诊断并及时手术治疗,术中判断损伤类型、正确选择手术方式及充分的冲洗引流是治疗胰腺损伤,防止或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肖玉根;杨清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疗效已有明显提高,由于该病的病变复杂多样性,术后残留病变、残留结石及症状复发与首次手术的决择有关.肝内胆管结石病仍然是外科难治的疾病,存在再次手术等诸多问题,仍需要我们充分重视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
作者:石景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肝胆管结石可诱发肝胆管癌,通常认为是继发于结石、炎症的刺激导致胆管黏膜上皮包括腺体的损伤、增生、化生、不典型增生,后癌变.并发肝胆管癌的患者常具有长期的肝胆管结石病史,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症状,并经历多次手术仍未得到彻底的病灶切除的特点,由于多为小组病例报道,其临床特点、对外科治疗的反应及预后与一般胆管癌有何不同,尚未得出明确的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研究.
作者:何振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肝胆管结石病是指原发性肝内胆管的结石病,是常见病和难治性胆道疾病.肝胆管结石由于其复杂的病因和病理改变,而以其高发病率及感染、癌变、胆汁返流、残留结石、残留肝管狭窄、症状反复、肝脏损害等并发症成为胆道外科尚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作者:程南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术前胃动脉化疗栓塞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灶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对40例胃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行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根据术前是否行胃动脉化疗栓塞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淋巴转移灶p53、bcl-2及CD95基因的表达,原位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治疗组淋巴转移灶p53和CD95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并与细胞凋亡呈正相关,bcl-2表达则减低与细胞凋亡呈负相关.结论胃癌术前行胃动脉化疗栓塞,可能通过p53、bcl-2及CD95介导使转移淋巴结癌细胞凋亡增加,有助于提高根治性手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蒲青凡;孙碎康;刘占培;严律南;蔡宇;曹高健;吴文珍;虞希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构建人CD59真核表达载体pSecTag2/HygroB-CD59,并利用壳聚糖(chitosan)组装成纳米微粒复合体,转染小鼠NIH3T3细胞.方法应用PCR方法,从CD59-pGEM-T Easy Vector克隆相关的DNA序列,插入到具有相应酶切位点的真核表达载体pSecTag2/HygroB中,构建pSecTag2/HygroB-CD59真核表达质粒,并进行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利用壳聚糖包裹质粒,转染小鼠NIH3T3细胞,并用抗CD59抗体对转染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CD59基因大小为312 bp,与Genbank中记载的人CD59 cDNA序列结果完全一致.利用壳聚糖-CD59纳米微粒转染NIH3T3细胞24 h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转染细胞CD59呈弥漫性胞浆阳性.结论成功构建了人CD59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壳聚糖介导转染NIH3T3细胞,为进一步探讨及研究转基因肝脏奠定了基础.
作者:乔庆;窦科峰;陈勇;张静;李剑平;王映梅;毛海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人乳腺癌组织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和BRCA1蛋白的表达及其二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 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43例乳腺癌组织和40例乳腺癌癌旁组织中的hTERT mRNA和BRCA1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癌组织中hTERT mRNA和BRCA1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1%(31/43)和34.9%(15/43),hTERT mRNA和BRCA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表达[5.0%(2/40),77.5%(31/4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癌组织中,hTERT mRNA和BRCA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995,P<0.01).结论 BRCA1蛋白弱表达与乳腺癌hTERT转录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了乳腺癌发生机理.
作者:陈莉;姜军;杨新华;范林军;陈显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CA50在大肠癌、癌旁黏膜和正常大肠黏膜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大肠癌组织、癌近旁黏膜组织、癌远旁黏膜组织及1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MMP2和CA50的表达.结果①MMP2和CA50的阳性表达强度及表达阳性率按正常大肠黏膜组织、远癌旁黏膜组织、近癌旁黏膜组织及大肠癌组织的顺序依次增高,且表达强度和阳性率在4种不同组织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大肠癌组织中MMP2表达和CA50表达有一定关系;③CA50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2);MMP2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有关(P=0.04,P=0.02).结论 MMP2的过度表达可促进大肠癌的恶性发展,CA50是评估大肠癌细胞恶性程度的可靠指标,MMP2和CA50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有协同作用.
作者:王康;孙学军;李四光;尚卫华;贾蓬勃;封怀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检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Hcy)和抗磷脂抗体(APLA)水平,探讨DVT形成和复发的因素,并寻找DVT复发的预报因子.方法选取2001年1月至2003年4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60例DVT患者,其中初发组和复发组各30例,另随机选取门诊就诊经证实无DVT的下肢静脉曲张或深静脉功能不全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选取复发DVT的一级亲属组30例.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Hcy,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PLA中的抗心磷脂抗体(ACLA)水平(IgG、IgM型)并测定狼疮抗体(LA)阳性率.结果初发与复发DVT组患者血浆中的Hcy 和ACLA-IgG及ACLA-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复发DVT一级亲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DVT的一级亲属组的血浆中的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的L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VT患者血浆中Hcy 和APLA均升高,Hcy 和APLA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Hcy升高与DVT复发有关,可能是DVT复发的预报因子.
作者:张英男;孙庆峰;王海涛;姜维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48例GIST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GIST发生部位:胃29例(60.4%),小肠11例(22.9%),结肠3例(6.3%),直肠4例(8.3%),肛管1例(2.1%).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2.1%)和腹部肿块(35.4%),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率为83.3%(40/48),CD34阳性率为77.1%(37/48),SMA阳性率为27.1%(13/48),S-100阳性率为22.9%(11/48).48例均行手术切除.全组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12~60个月,平均35个月,随访率为100%.良性及交界性患者均无复发;13例恶性者中6例复发,其中5例死亡.结论 GIST在中老年人中好发,部位以胃及小肠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肿瘤的大小是GIST良、恶性的重要临床指标.GIST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霍雄伟;马清涌;高燕凤;孙学军;刘浩;盛薇;许延发;石景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以SSX-1基因 mRNA为特异性标记物检测肝细胞肝癌(HCC)患者外周血中肿瘤细胞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25例HCC患者及20例非肝癌患者的外周血进行SSX-1 mRNA检测.用同样方法检测HCC组织、癌旁组织、硬变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SSX-1 mRNA的表达.为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对RT-PCR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 SSX-1 mRNA在 HCC组织及其外周血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0%(15/25)和40%(10/25).癌旁组织、硬变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均未发现该基因的表达.测序结果表明所得到的cDNA确为SSX-1基因.SSX-1基因的表达与HCC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TNM分期、分化程度、血清AFP水平、肝炎病毒感染及短期(半年)复发临床指标无相关性(P>0.05).33%(3/9)AFP正常(<20 μg/L)的HCC患者外周血中有SSX-1基因表达.结论 SSX-1 mRNA在HCC外周血中高特异性表达,可作为肿瘤特异性标记物用于检测HCC患者外周血中的肝癌细胞,具有辅助定性诊断价值;部分AFP正常(<20 μg/L) HCC患者的外周血中有SSX-1 mRNA的表达,提示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HCC的检出率.
作者:王新建;夏敏;王连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变异右肝管横跨与左肝管汇合的解剖学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胆道影像学检出的52例变异右肝管横跨与左肝管汇合病例的临床经过和手术情况,并对其中部分特殊病例进行了随访.结果变异右肝管结石[60.52%(23/38)]和左肝管结石[86.84%(33/38)]的比例较高,伴随的胆管扩张和狭窄也较多见.变异导致的胆汁流体力学紊乱和血管鞘压迫可能是感染和结石高发的原因.变异右肝管的结石漏诊率为34.78%(8/23),结石残留比例高达86.95%(20/23).1例在行左半肝切除时不慎将变异右肝管切断.结论变异右肝管横跨与左肝管汇合有易发生肝内胆管结石的倾向,其诊断治疗有其特殊性及困难性,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陈晓理;胥楠;芦灵军;冉瑞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选择性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 抑制剂尼美舒利对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MTT比色法观察尼美舒利对QBC939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凋亡采用透射电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尼美舒利对QBC939细胞COX-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尼美舒利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QBC939细胞的增殖,降低QBC939细胞COX-2和PC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随药物浓度增加,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透射电镜下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结论尼美舒利显著抑制QBC939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其机理可能与其下调细胞内COX-2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黄强;孔琦;翟志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As2O3对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裸鼠移植瘤组织中NF-κB p65、survivin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复制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共22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顺铂组及不同浓度(1.5、3.0 mg/kg)的As2O3组(简称As2O3组).用原位杂交法检测survivin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NF-κB p65、survivin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裸鼠移植瘤中NF-κB p65蛋白及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密度As2O3组明显低于顺铂组和对照组(P<0.01),顺铂组也低于对照组(P<0.01);而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则相反(P<0.01).NF-κB p65蛋白、survivin蛋白及survivin mRNA阳性表达间相互呈正相关,而三者的表达均与caspase-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As2O3可能通过抑制NF-κB p65的活性抑制survivin,从而激活caspase-3,诱导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细胞的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马银斌;吴诚义;陈鑫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对照关系.方法 35例行肝穿刺活检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在3.0T磁共振设备上行弥散成像,测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弥散敏感系数b值取100、400、600及800 s/mm2.35例患者病理结果按Knodell HAI积分系统分级,比较各级的ADC值.结果 b值选800 s/mm2时,肝脏纤维化患者和无纤维化者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炎症积分和纤维化积分低级别和高级别间ADC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是一种有价值的慢性病毒性肝炎分级的诊断方法.
作者:杨洋;宋彬;吴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肝内胆管结石的相对发病率有所下降;同时,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当前对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已能做出准确的手术前诊断和结石在肝脏中的定位,对肝脏的伴随改变亦能达到清楚的认识.
作者:黄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肝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切除术是根治性治疗的有效手段.但肝癌发病初期无特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因受肿瘤的部位、大小、数量、肝外转移、身体衰竭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少数患者适宜手术.目前的放疗和化疗均不能彻底杀灭肿瘤,故对中晚期肝癌患者均采用综合治疗,其中介入法为首选方法,但其有一定危险.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先后开展了许多微创的局部治疗方法,如经皮肝脏无水乙醇注射、冷冻疗法、激光疗法、微波凝固疗法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射频消融术(RFA)是一种新的治疗措施.经大量临床实验研究证实此法是安全、有效、微创的,现将其作一阐述,以利推广应用.
作者:陈利平;李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消化道出血在急诊患者中占有很大比例,是需立即处理的急症.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约50.3%因黑便、33.1%因呕血就诊,初诊时80%的病例出血原因不明,处理非常棘手,且死亡率高达5.4%.近年来在对其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介入医学作为一种新的诊断和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它定位精确,不受解剖部位和消化道蠕动的影响,且创伤小、操作简便、患者耐受性好.众多研究表明,介入方法治疗消化道出血总有效率达80%~95%,且疗效肯定,复发率为0~20%.
作者:贺庆;官泳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急性胰腺炎(AP)因其发病机理复杂而治疗棘手.新近研究[1]发现,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在AP病程中异常升高,并加重胰腺持续缺血,机体微循环紊乱,使AP病情进一步恶化.据此,本研究通过复制大鼠AP模型,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valsartan)对大鼠AP的治疗作用.
作者:李国东;吴德全;姚磊;王秋实;陈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梗阻性黄疸(简称梗黄)是普外科常见疾病,围手术期易发生感染、脓毒症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免疫功能低下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梗黄模型,给予力太(Dipeptiven,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含L-谷氨酰胺13.46 g/100 ml),探讨谷氨酰胺(Gln)对梗黄大鼠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影响.
作者:宫路路;韩喜春;姜伟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胆管癌栓是肝癌出现胆管转移后而形成的,由胆总管癌栓造成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病例少见,约占肝癌的0.7%~1.1%,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1992年6月至2001年6月10年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与吉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共收治肝癌胆总管癌栓致阻塞性黄疸患者17例,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7岁.病程1个月至2年.既往有明确肝炎病史6例.
作者:王磊;周亚男;张越;张文良;王举;王广义;谭毓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胆囊收缩素(CCK)在糖尿病并发胆囊结石中的地位与作用.方法复习近几年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CCK在体内分布广泛,一方面通过引起糖尿病而促进胆囊结石的发生,另一方面其本身及其受体异常也可以引起胆囊结石,与CCK有关的基因异常可能是糖尿病和胆囊结石共同的病理基础.结论 CCK在糖尿病并发胆囊结石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仍需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孙登群;孟翔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进展.方法对国内、外有关肝胆管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腹腔镜肝切除术和腹腔镜下胆道探查取石可获得良好的效果,纤维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术中和术后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结论肝胆管结石应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腹腔镜、纤维胆道镜等多路微创手术的联合应用可提高肝胆管结石的治愈率.
作者:孙学军;卢乐;石景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胆道镜和十二指肠镜在治疗T管拔除后胆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0年5月至2004年12月期间9例采用胆道镜或十二指肠镜下鼻胆管引流(ENBD)治疗T管拔除后胆瘘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采用胆道镜和十二指肠镜治疗均获成功,无并发症.结论胆道镜和十二指肠镜治疗T管拔除后胆瘘临床疗效可靠,有推广价值.
作者:莫伟明;王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嵌顿性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用LC治疗嵌顿性胆囊结石36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58例成功施行LC,7例中转开腹,2例术后发生胆瘘,无胃肠道、胆管损伤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随着腹腔镜技术日臻完善,嵌顿性胆囊结石选择LC,一次性切除病灶,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作者:汤庆峰;戴德祥;王绍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并发出血的原因与正确的防治方法.方法对1992年10月至2005年2月我院进行的LC术后并发出血的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囊动脉出血21例,胆囊床出血4例,网膜出血6例,trocar穿刺孔出血4例,不明出血部位2例.直接开腹手术7例,腹腔镜再次手术止血并获成功21例,腹腔镜止血失败中转开腹手术4例,非手术止血成功5例.36例顺利恢复出院,死亡1例.随访36例(其中失访1人),恢复良好.结论 LC术后并发出血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多为胆囊动脉出血;治疗以腹腔镜再次探查止血为主,但不能忽视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性.
作者:姜世涛;孙登群;王敬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总结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探讨提高Mirizzi综合征患者术前确诊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术前确诊7例,术中确诊14例.按Csendes分型,Ⅰ型14例,行胆囊切除术8例,胆囊大部分切除加残余胆囊颈部黏膜烧灼2例,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4例;Ⅱ型5例,均行胆囊切除加胆管成形、T管引流术;Ⅲ型2例,1例行胆囊切除加胆管成形、T管引流术,另1例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随访6个月~5年,18例临床效果良好.结论胆囊管的解剖变异、胆囊颈或管部结石嵌顿、Calot三角的炎症、粘连等均可单独或合并导致Mirizzi综合征,术前确诊率的提高依赖于对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治疗应依据病理特点选择个体化手术方案.
作者:张建平;倪家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胆囊黏膜与胆总管胆汁的菌谱差异性与胆源性胰腺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8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胆囊黏膜和胆总管胆汁进行同步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48例患者中胆总管胆汁需氧菌培养阳性31例(64.6%),胆囊黏膜需氧菌培养阳性13例(27.1%),两者均为阳性12例(25.0%);胆囊黏膜与胆总管胆汁所培养的菌株存在明显差异,某些菌种仅见于胆总管胆汁,而胆囊黏膜主要以L型细菌为主.结论胆源性胰腺炎感染细菌主要以大肠杆菌为主,耐药菌株的出现可能与细菌向胆囊黏膜迁移并发生变异,以L型细菌的形式潜伏于胆囊有关.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应考虑到L型细菌的存在,这对胆源性胰腺炎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刚;孙学军;任宏;石景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引起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原因及机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11月期间术前未发现胆囊疾患行远端胃癌根治术的43例患者,术后发生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情况.结果 43例患者中并发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12例.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并发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与神经、体液、胃肠道动力、细菌感染、血液供应及内源性凝血因子的激活有关,合理的术式及预防措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张维祥;尹家俊;孟宪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残留或再发结石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998年7月至2004年10月期间收治的96例肝内胆管残留或再发结石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肝叶切除44例;肝段切除11例;肝门部胆管切开并肝膈面实质切开联合取石引流术11例,其中附加胆肠大口径Roux-en-Y吻合术10例;肝门部胆管整形、肝管空肠大口径Roux-en-Y吻合术30例.全组术中均采用胆道镜检查取石,术后经T管窦道检查取石6例.术后随访1~6年,76例(79.2%)无结石残留或再发.结论据结石部位及肝脏病变合理选择手术方法是有效治疗肝内胆管残留或再发结石的较好方法.
作者:艾可为;罗志勇;刘亮平;李越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管结石的处理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在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期间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6 220例,其中胆囊管结石265例,对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顺利完成LC 256例,中转开腹9例,无胆管损伤、出血、胆囊管残余结石病例的发生,2例出现胆瘘,经引流后治愈.结论严格规范的操作,良好显露胆囊三角,辨清肝总管、胆总管和胆囊管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处理胆囊管结石的关键.
作者:王敬民;孙登群;杨柳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致胆管损伤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999 年10 月至2005 年4月期间1 750例LC中,8例胆管损伤患者的损伤情况和特点.结果胆管横断伤4例,胆总管完全夹闭1例,胆总管3/4夹闭1例,电灼伤迟发性肝总管穿孔1例,肝总管撕裂伤1例.结论术中术者只要能遵循一定的手术程序,掌握LC的重要技术原则和技术要点,就能够很好地防止LC中胆管损伤的发生.
作者:赖良;张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复杂胆管疾病胆囊切除术的处理方法,减少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160例困难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资料,对其处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结合术中B超和胆管造影检查,顺逆结合,解剖、明确三管关系后切除胆囊132例,取出结石行胆囊部分切除术26例,行肝叶楔形切除2例,其中行胆总管修补、T管引流7例,胆肠Roux-en-Y吻合5例,结扎副肝管4例.结论仔细解剖、辨清三管关系是预防困难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作者:李留峥;于杰;肖仲贤;冉江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用丝线结扎胆囊颈管和胆囊动脉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在13 159例LC 手术中,97%(12 745/13 159)不使用钛夹而采用普通丝线结扎胆囊颈管和胆囊动脉.结果占总病例73.0%的单纯性结石性胆囊炎、胆囊息肉和胆囊炎病例,平均手术时间21 min.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病例,平均手术时间52 min.全部病例无一例因此方法处理胆囊颈管和胆囊动脉而发生术后胆漏、出血等并发症,恢复较快,术后3~5 d出院,患者体内无金属异物存在,无相应不良影响.结论丝线结扎胆囊颈管和胆囊动脉,操作简单,结扎可靠,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损伤肝外胆管和邻近器官,降低术中风险,避免金属异物留置体内引起的不良影响,拓宽手术指征,更适用胆囊急性炎症期、胆囊颈管增粗的病例,其治愈率较高,并发症少.
作者:王俭;范明;修瑞龄;杨训;安宁;杨和清;李石沙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