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采用微创经皮肾穿刺U100plus激光及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北京友谊医院自2005年10月至2010年5月使用Wolf8/9.8硬性输尿管镜联合U100plus激光和钬激光,采用微创经皮肾穿刺碎石术治疗肾结石277例.其中U100plus激光组129例,钬激光组148例.结果277例一次穿刺成功.U100plus激光组一次取净结石106例,手术结石取净率82.5%;手术时间(102.8±34.2)min,术后住院时间(5.4±1.2)d.钬激光组一次取净结石124例,手术结石取净率83.9%;手术时间(98.6±30.7)min,术后住院时间(5.9±1.7)d.结论 U100plus激光和钬激光碎石术是治疗肾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U100plus激光对泌尿道黏膜无损伤,初学者易掌握.而对于胱氨酸等特殊类型结石而言,钬激光碎石优势更明显.
作者:王彩军;丰琅;陈永骞;刘志;田野;杜林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小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1例肾小细胞癌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结节状肿瘤位于肾下部近肾门处,瘤组织由短梭形与小圆形细胞构成,呈片巢状、小梁状排列.瘤细胞胞质较少,核深染,核分裂像多见.瘤组织浸润肾皮质、肾盂和肾门周围脂肪组织.肾门处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可见转移.电镜见瘤细胞胞质内较多神经内分泌颗粒.免疫组化示多种上皮与神经内分泌标志物表达阳性,全身其他脏器未发现肿瘤.随访21个月无复发转移.结论 肾脏小细胞癌具有小细胞癌的一般病理形态学特征.依据光镜、电镜变化和免疫组化标记并除外转移,可确诊为肾原发性小细胞癌.
作者:闫风彩;刘茜;陆江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10月~2010年10月在我院行后腹腔镜或开放手术治疗的46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种手术方法的术中术后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 后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中血压心率波动率均显著低于开放手术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后腹腔镜组术后入ICU率和引流时间显著低于开放手术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大部分患者术后血压均获得改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低,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行后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绍崎;蔡维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反应素-1(TSP-1)在前列腺癌患者癌组织及其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TSP-1在前列腺癌组织(前列腺癌组)中的表达;以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TSP-1mRNA在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并与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增生组)进行比较.结果 前列腺癌组TSP-1阴性表达6例,弱阳性表达16例,阳性表达4例,增生组TSP-1弱阳性表达12例,阳性表达16例,无阴性表达,前列腺癌组TSP-1表达强度较增生组显著降低(P<0.01);TSP-1mRNA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较前列腺增生组织中表达明显下调(P<0.01).TSP-1mRNA在前列腺癌组外周血中的表达较增生组明显下调(P<0.01).结论 TSP-1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在前列腺癌组织中明显下调,在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水平明显下调.
作者:宋明山;刘志峰;阮政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腺性膀胱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介绍2006年12月~2009年5月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收治的13例腺性膀胱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治疗经过并随访其预后.术前膀胱镜检均显示膀胱颈部、三角区或/和相邻的左右侧壁多发滤泡和乳头样病变;三角区单发实性块状隆起;病变活检病理为腺性膀胱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肿块)、腺性膀胱炎(滤泡及乳头状突起).结果 12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术,术后盐酸吡柔比星30mg膀胱灌注1次/周,连续8次;3、6、9、12个月复查时累计复发病例数分别为2、7、11、11例,此11例在膀胱灌注化疗1次/月后病变消失,随访至2010年2月无复发.1例患者拒绝肿物电切术而接受盐酸吡柔比星30 mg长期膀胱灌注1次/周,肿物体积和性质无变化.结论 腺性膀胱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治疗宜首选病变切除;不能耐受或不愿行切除手术者可维持长期膀胱灌注化疗,但是必须严密随访并定期活检;首次治疗后未见复发者可继续观察,对于反复复发者可规律膀胱灌注,多数有效.
作者:潘东亮;管德林;那彦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肾取石术治疗孤立的肾盏结石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总结22例采用B超引导微创经皮肾钬激光碎石取石术治疗孤立的肾盏结石.结石长径大小1.5~2.5 cm,平均(2.1±0.3)cm,其中多发结石3例,肾盏积水(2.0~2.8)cm,平均(2.6±0.2)cm.其中上组盏结石3例,中组盏5例;下组盏16例.结果 22例患者全部全部取石成功,术后4~7 d复查腹部平片未发现残留结石,拔出肾造漏管.未发生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26~45 min,平均(34.6±5.2)min.术后住院5~8 d,平均(6.1±2.1)d.结论 微创经皮肾取石术治疗孤立的肾盏结石安全、有效,适用于肾盏积水>2 cm、因解剖特点预期体外冲击波碎石效果不佳的肾盏结石患者.精准的经皮肾穿刺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文瀚东;潘铁军;刘昊;李功成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体积及前列腺穿刺针数对前列腺癌诊断情况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2~2009年间于我院行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系统12针穿刺2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PSA在0~20ng/mL之间.经直肠超声计算前列腺体积.将患者按照前列腺体积分为:<30 mL,30~60 mL,60~90 mL,>90 mL四组,比较各组前列腺穿刺6针、8针、10针、12针时前列腺癌诊断率.统计学Fisher's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性.结果 总体前列腺癌诊断率为25%(73/292),在<30 mL组:6针、8针、10针、12针的前列腺癌诊断率相同,均为39.13%(21/54);在30~60 mL组:6针、8针、10针、12针的诊断率分别为:21.3%(23/108)、23.1%(25/108)、23.1%(25/108)、24.1%(26/108),诊断率无显著差异(P>0.05).在60~90 mL组:6针的诊断率为12.9%(12/93),显著低于8针[19.4%(18/93)]、10针[20.4%(19/93)]、12针[20.4%(19/93)]的诊断率(P<0.05).在>90 mL组:6针、8针的诊断率均为8.1%(3/37),显著低于10针、12针的诊断率[18.9%(7/37),P<0.05].结论 前列腺体积是选择前列腺穿刺针数时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在前列腺体积较大的情况下,可适当的增加前列腺穿刺针数,在前列腺体积较小的情况下,增加前列腺穿刺针数并不能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率.
作者:王百旭;芦志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和探讨后腹腔镜下放置双J管经验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后腹腔腔镜输尿管上段结石切开取石术的89例患者.术中模拟膀胱镜下逆行插管技术,采用吸引器杆放置双J管.结果 89例术中置管顺利,放置双J管时间40 s~5min,平均1.5 min.双J管放置准确到位的82例,远端未进入膀胱2例,插进尿道2例,近端未进入肾盂3例.术后漏尿1例,术后3天漏尿情况自动消失.结论 腹腔镜下用吸引器杆放置双J管,方法简单方便快捷,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宋体松;葛玉锋;张成辉;吴永兵;张俊;姬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手术及开放手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期本科113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对单、双侧病变选择手术方式的差异性、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随访症状及精液性状改善情况等.结果 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症状均有改善;腹腔镜手术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双侧患者在选择术式的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液密度、精子活动力及活力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患者康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不易复发、创伤小等,较开放手术有一定的优越性,但与开放手术组精液改善的比较无显著优势.
作者:王玺坤;罗力;李文雄;李峻;王森;高炜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的变化,为临床及时、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尿液标本培养出的1 681株病原菌进行菌种分类及耐药性分析,并与既往文献报道的泌尿系感染菌群及耐药性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前4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9.08%)、肺炎克雷伯菌(8.98%)、粪肠球菌(6.6%)、白色假丝酵母菌(5.53%);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且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率分别为59.1%、59.6%;粪肠球菌对四环素、链霉素、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药物耐药性较高;真菌的总体耐药率不高.结论 大肠埃希菌仍然为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产ESBLs的细菌率上升;泌尿系真菌感染率增高;临床应及早行尿培养及药敏试验,早期可使用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不推荐首选喹诺酮类抗生素.
作者:甘澍;向松涛;蓝锴;王树声;陈志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提高对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诱发肾周出血的认识及诊治.方法 对5例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后肾周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5例,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43岁.术前诊断均为中下段输尿管结石伴中重度肾积水,行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确诊肾周出血时间2~36 h.结果 4例出现休克表现,均经超声及血常规检查诊断肾周出血.1例行超声引导下血肿穿刺确诊肾周出血.1例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2例保守治疗过程中输血,2例分别于术后3个月及6个月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术中见肾及输尿管周围广泛纤维化粘连.结论 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诱发的肾周出血是输尿管镜治疗过程中严重的肾脏并发症,应提高认识,早期诊断.
作者:王俊生;赵家辉;林云华;姜永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术前应用戈舍瑞林对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将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术前28 d口服非那雄胺(保列治,5 mg/d),B组:术前22 d皮下注射戈舍瑞林3.6 mg,C组:空白对照组.每组30例.比较3组前列腺切除重量、术中出血量,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前列腺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 vessel density,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表达,统计学分析.结果 前列腺组织平均手术切除量比较,3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切除1 g前列腺组织失血量、前列腺组织MVD值、微血管腔内面积、VEGF平均阳性细胞数比较,A组与B组、C组比较,B组与C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应用戈舍瑞林可以抑制前列腺组织内VEGF蛋白表达,进而抑制前列腺组织血管生成,从而减少TURP术中出血,效果比术前口服非那雄胺更佳,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徐庆春;张永海;李湖;黄洪;曾绍文;周文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经皮肾镜标准通道与微通道碎石术在治疗合并肾内感染的肾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246例应用经皮肾镜术治疗合并肾内感染的肾结石的患者资料.其中标准通道组132例,微通道组114例.对两组患者Ⅰ期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和手术并发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标准通道组与微通道组1期结石清除率分别为81.06%(107/132)和69.30%(79/114)(P<0.05),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0±16)min和(110±15)min(P<0.05),术中灌洗液用量分别为(15 000±2 100)mL和(21 000±1 200)mL(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7.3±9.6)mL和(66.2±8.9)mL(P>0.05).术中血细菌培养阳性两组分别为17例和28例(P<0.05).两组术后发热分别为:低中热(T<38.5℃)分别为20例和21例,高热(T>40℃)分别为8例和14例(P<0.05),术后肾造瘘管引流液细菌培养阳性分别为28例和37例(P<0.05).结论标准通道经皮肾镜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清石效率高、低压灌注及感染率低等优点,在处理合并肾内感染的肾结石病例上优于微通道经皮肾镜术.
作者:张林林;朱李兵;朱凌峰;王栋;杨涛;谢星;林若飞;吴卫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后腹腔镜肾上腺及腺瘤切除术的经验和改进方法.方法 2003年5月~2010年5月,采用后腹腔镜技术行肾上腺及腺瘤切除术447例.男性175例,女性272例,平均年龄(39±12.8)岁(15~84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28例,柯兴氏综合征112例,嗜铬细胞瘤57例,副神经节瘤10例,髓脂瘤28例,肾上腺囊肿17例,神经鞘瘤11例,肾上腺髓质增生9例,原发性肾上腺结节状增生5例,原发性肾上腺癌3例,转移性肾上腺癌3例,其他单纯无功能皮质腺瘤64例;瘤体平均直径(2.8±2.1)cm(0.5~10 cm).所有病例均采用后腹腔途径,沿肾背侧缘向上游离出肾上极并尽量扩大腹膜后腔,然后在肾上极内上份的Gerota筋膜前层与腹膜反折之间的无血管间隙进行分离,其次再分离肾周脂肪囊和Gerota筋膜后层之间的无血管间隙;将前两个解剖层面在肾上极表面无血管层面连通起来,形成一个“U”形的解剖步骤,后再离断其上份的附着部分,切下肿瘤或肾上腺,计算其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手术成功率为97.3%(435/447).因术中和术后出血、气胸、过度肥胖等而转开放手术12例.单侧手术平均时间(45±22)rain(15~140min),术中估计平均出血量(35±15)mL(15~200 mL),14例需要术中、术后输血1~2单位,输血率为3.1%(14/447),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3±2.5)d(3~10 d).术后伤口延迟愈合、皮下气肿、发热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5.6%(25/447).结论 后腹腔镜手术对腹腔脏器干扰小,依据U形的解剖步骤,解剖层次清楚,可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出血等手术并发症.后腹腔镜手术是治疗肾上腺外科良性疾病的金标准.
作者:范天勇;魏强;杨璐;崔晓波;张朋;韩平;曾浩;石明;李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非编织状聚乙醇酸膜片重建兔全层尿道的效果.方法 制备1 cm×1 cm的非编织状PGA膜片.建立新西兰大白兔尿道腹侧1 cm全层尿道缺损动物模型,将PGA膜片植入尿道缺损区域,修补尿道缺损.术后1、2、3个月进行尿道造影、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评价尿道重建情况.结果 PGA膜片修复新西兰兔全层尿道缺损,9只动物除1只术后1个月发生尿瘘外,其余动物均排尿通畅.组织学检查发现尿道黏膜再生良好,但尿道海绵体区域主要以纤维瘢痕增生为主,未见明显尿道海绵体再生.结论 PGA膜片能够修复新西兰大白兔1 cm尿道黏膜的缺损,但缺乏尿道海绵体再生.
作者:宋鲁杰;徐月敏;傅强;李超;朱卫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104例局限性肾癌患者行保留肾单位手术,肿瘤平均直径(39.3±13.5)mm.69例阻断肾蒂,其中冰泥降温43例.评价手术时间、肾蒂阻断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肿瘤控制情况.结果 10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425 min,平均(95±25)min.平均肾蒂阻断时间(17±10)min.术中出血10~2 000 mL,平均(204±102)mL.术后病理透明细胞癌95例,囊性肾癌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4例.其中pT1aN0Mo 73例(70.2%),pT1bN0M031例(29.8%).手术切缘距肿瘤0.5~1.0 cm.术后漏尿1例,出血1例,心衰1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101例(97.1%)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95月,平均(55±15)个月,1例出现卵巢转移瘤,1例术后36个月死亡.5年总生存率为99.0%.结论 对于局限性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有可能取代根治性肾切除术成为小肾癌新的标准术式.
作者:黄瑞旭;周芳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验证非那雄胺间歇给药维持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疗效的可行性并观察间歇给药是否能够减少勃起功能障碍、性欲减退等性功能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 收集泌尿外科门诊符合入组条件的60例患者,将受试者均分为3组,分别予非那雄胺(保列治)5 mg 1次/d、1次/2 d及1次/3 d口服,进行为其6个月的随访.以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大尿流率(Qmax)及超声测量作为治疗有效性参数,以勃起功能障碍国际问卷5(IIEF-5)作为治疗前后性功能评价参数.结果 1次/3 d给药组多数患者于试验开始后2~3周出现明显症状加重,提前终止该组实验.随访1次/d及1次/2 d给药组6个月,1次/2 d给药组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略低于1次/d给药组.结论 非那雄胺隔日间歇给药可能能够达到维持BPH疗效、减少药物副反应的目的,但这一推断尚需通过更大规模的随机、双盲多中心试验进行证实.
作者:杜跃军;娄艳;谭万龙;郑少斌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剜除术(PKEP)与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切除(PKRP)近期疗效.方法 将具有手术指征的120例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PKEP和PKRP,监测、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和术后6个月复查的有关指标,对所测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平均膀胱冲洗时间、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PKEP组明显少于PKRP组(P<0.05);切除腺体重量,PKEP组[(31.6±11.5)g]明显多于PKRP组[(19.7±10.4)g](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残余尿量、大尿流率均比术前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 PKEP治疗BPH具有与PKRP相近的近期疗效;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恢复时间PKEP明显少于PKRP,是目前有望替代PKRP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潘铁军;王涛;文瀚东;徐耀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本地区不同成分的结石与血尿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45例泌尿系结石成分进行分析,其中284例获取完整的24 h尿液分析及血电解质的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645例结石中以混合性结石占多数,其中以草酸钙为主.4种结石类型结石患者的24 h尿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尿酸为主结石组尿pH值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结石组及对照组(P<0.01);草酸盐为主结石组的尿钙排泄及高尿钙病例数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结石组及对照组(P<0.01).各组间及对照组之间血钾、钠、钙、磷、镁及氯无差异.结论 结石成分与尿液理化性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24 h尿量、尿pH及高尿钙会对相应成分的结石产生影响,对于各种成分结石治疗与预防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屠民琦;施国伟;何家扬;马凤宁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微创治疗方法选择.方法 将82例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1例,分别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相关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耐受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皮肾镜组和腹腔镜组两组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5.12%和97.56%,两组结石清除率、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皮肾镜组和腹腔镜组术后平均出血量分别为(88.10±95.44)mL和(23.90±10.48)mL,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51%和4.8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方法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都是有效的微创治疗策略,经皮肾镜组术后并发症显著高于腹腔镜组,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安全性高于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
作者:伍季;李云祥;范俊;姜滔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单纯肿瘤剜除术和改良肾部分切除术治疗早期肾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9年4月间21例早期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接受单纯肿瘤剜除术,7例改良肾部分切除术.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平均热缺血时间(21±2)(17~28)min.所有切除标本都有完整的包膜,2例肿瘤>4 cm者包膜有灶状浸润,但未穿透包膜,切除的肿瘤周围肾实质内未见癌细胞.平均随访2.7年,所有患者存活,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1例出现肿瘤复发,但非原来手术部位,其余均无肿瘤复发.结论 单纯肿瘤剜除术和改良肾部分切除术是治疗早期肾癌的安全、有效方法,能够有效保留肾单位和功能,防止肾功不全.
作者:张越;杨志尚;宋文斌;龙清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肾穿刺置管引流在治疗急性梗阻性肾功能衰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52例行超声引导经皮肾穿刺置管引流的急性梗阻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2例患者行72例次经皮肾穿刺置管,成功71次,成功率98.6%.术后1~2周49例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3例肾功能明显好转;未出现大出血、败血症、邻近脏器损伤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经皮肾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急性梗阻性肾功能衰竭具有创伤小、疗效快等优势,为进一步的治疗赢得时间.
作者:陈兴发;路惠茹;侯瑾;杨志尚;邢俊平;王明珠;贺大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验证3种阴茎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度分组(Solsona、Omellas和欧洲泌尿外科协会分组)在中国人群中的预测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腹股沟淋巴结临床阴性的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所有的患者均接受了原发灶切除和区域淋巴结清扫手术.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各个分组系统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的计算和比较通过bootstrap方法进行.结果 本组110例阴茎癌患者中26例(23.6%)有淋巴结转移.根据Solsona分组,低、中、高危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几率分别为5.9%、17.0%和65.2%.在3个危险度分组中,Solsona分组具有好的预测准确性(曲线下面积为0.79),显著优于Orenallas和欧洲泌尿外科指南分组.结论 在中国人群中,Solsona分组的预测准确性优于Oredallas和欧洲泌尿外科指南分组.然而,此类危险度分组的预后价值仍有待提高.
作者:朱耀;叶定伟;姚旭东;张世林;戴波;张海梁;沈益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MR在肾肿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病理类型包括透明细胞性肾癌2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及血管平滑肌瘤2例.所有患者均行T1WI、T2WI、STIR序列检查,同时做MR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透明细胞癌20例,T1WI均匀等信号7例,混杂信号10例,均匀低信号3例;T2WI均匀略高信号9例,明显高信号1例,混杂信号10例;显示假包膜者10例;肾窦侵犯3例,肾周侵犯4例,下腔静脉癌栓1例,腹膜后或肾门淋巴结肿大3例,腰大肌转移1例.注入造影剂后,7例病灶均匀强化,13例不均匀强化.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T2WI低信号,增强后表现为持续轻度强化.血管平滑肌瘤2例,T1WI上的明显的高信号,T2WI为中等信号,无假包膜,脂肪可被明显抑制,无明显强化.结论 MR对于肾肿瘤的术前检出、诊断有较高的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昭夷;华瑞;李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e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源于皮肤真皮层的侵袭性软组织肉瘤,低度恶性,易复发,故易被误诊.阴囊部发病罕见.现将汉中市3201医院收治的例发病13年,反复手术治疗6次的阴囊DFSP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官峰;陈如;马锋;石永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例1,男性,54岁,主因“排尿不畅伴尿频、尿急半年,进行性加重近1月”来院就诊.查体:前列腺Ⅰ~Ⅱ度增大,质地韧,未触及硬结,中央沟稍浅,无触痛;实验室检查均正常;予行B超示:膀胱壁毛糙,膀胱三角区近膀胱颈部可探及25 mm×18 mm实性肿块,边缘光滑,肿块内回声欠均,无异常血流信号,前列腺大小为30 mm×24 mm×31 mm,残余尿约20mL;CT示:膀胱壁略增厚,膀胱底部约2 cm实性肿块,增强后肿块强化不明显;拟诊:膀胱占位.
作者:陈卓;金伟;马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19岁.因右侧睾丸无痛性肿大1周于2010年7月30日入院.查体:右侧睾丸增大,质地略硬,无压痛.AFP3.3 ng/mL,B-HCG<0.100;B超示右睾丸有一34 mm×23mm×25 mm低回声结节,回声不均;CT示右睾丸体积增大,密度不均,可见不均匀强化,边缘欠清,腹膜后淋巴结肿大;MRI示右睾丸内可见混杂T1、T2信号影,不均匀强化,DWI呈混杂信号影.
作者:善辉;杜鹏;杨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病例1:患者男,50岁,受轻微外力后感左肘部疼痛,X线检查发现左肱骨远端病理性骨折.查体左肱骨中下1/3处畸形,骨擦感(+).CT示左肾中极实性占位,34mm×29mm,病灶未突破脂肪囊,肾筋膜正常,肾静脉、腔静脉未见癌栓,腹膜后淋巴结未见异常.
作者:赵亚昆;祝清国;仇宇;刘伟;高治忠 刊期: 2011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性,38岁.因“左侧腰部间断性疼痛1年”入院.患者既往曾在外院行左侧上腹部包块切除术,术后诊断为畸胎瘤.查体:腰腹部未触及包块,左侧肾区叩击痛阳性.
作者:陈斌;张正龙;陈明;张继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尿道平滑肌瘤临床少见,易引起漏诊、误诊,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于2010年7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女性患者,47岁,因发现尿道口肿物伴尿痛1个月收住院.查体见尿道外口3至6点处可见1个2.0 cm×3.0 cm肿物,表面光滑,质地中等,活动可,无触痛及压痛.
作者:汪帮琦;胡卫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 报告作者医院肾移植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2例患者的诊断依据及治疗效果,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依据病史、超声确诊的2例患者经及时的治疗完全康复,肾功能正常.结论 肾移植患者有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较多危险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佳诊断措施,规范及时的抗凝、溶栓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对肾移植术后高危患者应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作者:郝俊文;宋华;林长胜;刘少鸽;刘仰东;李香铁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游离口腔黏膜移植片尿道成形治疗闭塞性干燥性阴茎头炎(BXO)所致尿道外口及前尿道狭窄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将狭窄段尿道沿尿道外口纵形切开,采用口腔膜移植片分期尿道成形治疗尿道外口及前尿道狭窄.结果 2例患者手术后排尿通畅,随访至今未见尿道外口再次狭窄及其他异常.结论 闭塞性干燥性阴茎头炎致尿道外口狭窄诊断及治疗较为棘手,手术治疗为首选,尤其是口腔黏膜移植片尿道成形术.
作者:张长胜;孙天明;苟成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提高对肾鳞状细胞癌合并膀胱鳞状细胞癌的认识并行文献复习.方法 总结我院收治的2例肾鳞状细胞癌合并膀胱鳞状细胞癌的患者,结合文献就其临床表现、转移途径、诊断及治疗原则进行讨论.结果 2例患者行肾盂癌根治术、膀胱癌根治术加乙状结肠代膀胱术,随访至今,1例健在,1例失访.结论 肾鳞状细胞癌合并膀胱鳞状细胞癌临床罕见,早期诊断困难,预后极差,手术切除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海滨;宋文珺;岳中瑾;张发展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人细胞核自身抗原精子蛋白(human nuclear autoantigenic sperm protein,hNASP)是一种组蛋白结合蛋白,存在于所有的分裂细胞中.NASP作为组蛋白的转运蛋白参与细胞周期的调节.人类NASP分为睾丸型和体细胞型两种,与组蛋白结合参与核小体形成,其表达不充分将会使DNA复制停止以及细胞分裂的停止.本文就NASP的组成、活性调节、生理功能、在细胞周期调节中的作用以及其临床检测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牛晓兵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CKLFSF)是我国学者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克隆的一种新的细胞因子,其编码产物在免疫、生殖、造血及肿瘤的发生与发展等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有望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标.作者就CKLF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前列腺癌方面的研究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廖乃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流行病学及病理研究证实,前列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明显相关.文献还证实,低脂肪饮食,尤其来源于鱼油的n-3脂肪酸,及蔬菜、水果和豆类中的多酚类、异黄酮、番茄红素、类胡萝卜素及没食子,通过调节性激素、胰岛素/IGF轴及基因,可降低前列腺癌细胞生长、异种移植癌生长、细胞增殖,并增加凋亡,从而达到抑制前列腺癌生长和发展的作用.对前列腺癌患者,进行低脂肪饮食干预,可提高生活质量,且可使PSA倍增时间延长,增加存活.此法有效、安全、省钱、易行,值得推广.
作者:刘国栋;刘晓;马宝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肾细胞癌(RCC)是泌尿男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第2位.肾癌的生物学行为较为特殊,对化疗、放疗均不敏感,其转移途径中以血液循环为常见.容易侵及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形成瘤栓(亦称癌栓)是RCC的另一生物学特点,其伴发静脉癌栓的发病率国内外报道在4.0%~22.2%之间.RCC一旦伴发静脉癌栓,其临床分期属Ⅲ期b.随着MRI、CTA、彩超等技术的临床广泛应用,手术治疗癌栓的成功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作者结合文献报道和临床诊治体会,对RCC诊断、治疗进行了总结,并对伴发静脉癌栓新的分类方法进行了探讨.
作者:南勋义;张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采用2 μm激光手术系统治疗高龄高危浅表性膀胱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性.方法 应用德国生产的RevoLix 2μm激光手术系统治疗高龄高危浅表性膀胱癌30例,行骶管或表面麻醉,其中单发肿瘤19例,多发肿瘤11例,肿瘤直径0.5~3.0 cm,全部肿瘤均为膀胱移行细胞癌,肿瘤病理分级为低度恶性倾向尿路上皮乳头状瘤,临床分期为Ta、T1.观察术中出血情况、手术时间及安全性,术后留置尿管时间以及疗效.结果 30例患者麻醉平稳,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0~30 min,平均(15±3)min,术中出血约5 mL,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术生命体征中均平稳.所有患者无闭孔神经反射及膀胱穿孔、尿外渗,无水中毒.尿管留置3~7 d,平均(4.0±0.5)d;术后住院5~7 d,平均(5.0±0.5)d.2例术后出现血尿,经持续膀胱冲洗后消失.术后随访6个月,仅3例复发.结论 2 μm激光手术系统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是有效和安全的,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和留置导尿管时间短等优点,尤其适用于高龄高危患者,但对其长远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骆华;邱明权;冯爱萍;董隽;卢锦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深静脉穿刺法膀胱造瘘术在处理急性尿潴留导尿失败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深静脉穿刺法行膀胱穿刺造瘘术患者50例,其中16例患者为尿道狭窄,34例为前列腺增生导尿失败患者.结果 50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无膀胱积血、堵管、尿瘘及继发感染现象发生,平均出血约2~5 mL,仅有2例出现明显膀胱刺激症.结论 应用深静脉穿刺法造瘘术处理急性尿潴留导尿失败,安全、微创、简便、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范康业;许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尿道下裂是泌尿、男性生殖道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其发生率约为每300个出生男婴中有1例.近30年来,尿道下裂的发生率成倍增长,1991年有报道美国每年约有6000个尿道下裂男婴出生.
作者:任晓敏;王忠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尿道下裂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在全世界男性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1/250~300,我国发生率为4.3/1 000[1],而且逐年有上升的趋势.据文献资料报道看,到目前为止,尿道下裂的手术修复方法竟然有200多种,同时由于患者数量的增加,使得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小儿外科、整形外科等医生均涉足了尿道下裂的手术修复领域,这说明尿道下裂目前仍有许多值得推敲商榷的地方.
作者:姚海军;王忠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临床工作中,尿道下裂的分型常以尿道开口位置为基础,但是对于同时伴有严重阴茎下弯的病例,这种分型不能正确地评估阴茎伸直后实际尿道缺损的长度,从手术修复的角度来讲,应当在阴茎下弯矫正后,根据矫正后的尿道开口位置来确定其类型,指导手术方式.
作者:王忠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