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 国际刊号:1008-6455
  • 国内刊号:61-1347/R
  • 影响因子:1.00
  • 创刊:1992
  • 周期:月刊
  • 发行:陕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52-27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2010年2期文献
  • 局部氧疗促进下肢慢性创面愈合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局部氧疗辅助冶疗下肢慢性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4月~2009年11月,50例下肢慢性创面不愈合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A组)和常规治疗加局部氧疗组(B组).A组30个患者42个创面,给予常规治疗;B组20个患者30个创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局部氧疗1次,持续90min,每周治疗5天,4周一疗程.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所需的时间,创面愈合百分率,治疗有效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5.3±7.6)天,B组为(18.2±5.8)天;A组创面愈合百分率为(71.8±12.1)%,B组(96.1±506)%;A组创面治疗有效率为71.4%,B组为100%;所有对比项目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氧疗可以加速慢性创面的愈合,并且简单易行,没有全身性的副作用.

    作者:聂开瑜;李鹏程;曾雪琴;祁建平;王达利;王玉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隆乳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隆乳术麻醉的效果和意义.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组(PR组,n=20)和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联合氯胺酮组(PR-K组,n=20).两组诱导起始效应室靶浓度相同,PR-K组于诱导时单次静注氯胺酮0.4 mg/kg.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结果:两种麻醉方法均取得较满意的麻醉效果;PR-K组较PR组诱导迅速,血流动力学波动小,且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诱导用量少.结论:单次静注小剂量氯胺酮诱导可安全用于隆乳术麻醉,兼具良好的麻醉效应和经济效益.

    作者:成丹丹;王志华;杨岑;栗勇;孙焱芫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颞部及耳前SMAS蒂皮瓣在眼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颞部及耳前表浅肌肉筋膜(SMAS)蒂皮瓣在眼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根据眼周缺损皮肤形状及面积大小沿同侧颞部及耳前设计以SMAS为蒂的皮瓣,用于眼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大皮瓣8.5cm×4.3cm.结果:8例眼周皮肤缺损病人应用同侧SMAS蒂皮瓣修复创面,术后皮瓣全部成活,经6个月~2年随访,发现皮瓣与周围皮肤组织在色泽、质地、轮廓等方面较匹配,切口瘢痕平软而且较隐蔽.面部的轮廓及视觉效果良好,其形态及美学效果均满意.结论:颞部、耳前SMAS蒂皮瓣在设计上遵循了面部分区原则,而且血供丰富,手术简单易行,是较大面积眼周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理想选择.

    作者:于海生;韦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乳腺癌患者是否选择术后重建的相关因素调查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是否选择术后重建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133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的乳腺肿瘤术后患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其对乳房重建认可程度的信息,并进一步探讨影响术后重建的相关因素.结果:参与调查的133位患者中,有78位只选择切除手术,同55位手术切除后有意愿行BR(乳房重建)的患者相比,她们对体像的在意程度([ORa]:18.938,P=0.005)和其丈夫决定施行手术的方式([ORa]=17.640,P=0.030)很大程度上促使她们不选择再造手术.结论:苏州地区女性对于乳腺癌术后重建有一定的认识,部分患者有意愿行再造术,这需要加强对乳腺重建的知识的普及,加强普外科医生与整形外科医生的合作,进行乳房重建手术的进一步扩大开展.

    作者:吴美丽;赵徽;李永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应用瓦合粘膜瓣及荷包减张缝合处女膜修补术

    目的:探索一种有效的处女膜修补术.方法:修剪处女膜裂隙两侧粘膜,形成前后交错,宽约4mm的两个瓦合粘膜瓣,拉拢后间断缝合,后于处女膜中段行荷包减张缝合,然后根据切口愈合情况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本组173例,其中143例术后3个月至半年获得随访,伤口一期愈合者115例,占80.42%;伤口80%以上愈合者14例,占9.79%;切口愈合低于80%者14例,占9.79%.结论:瓦合粘膜瓣及荷包减张缝合的处女膜修补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作者:勾庆芬;姚翠英;付冰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头皮针引流管加缝线固定法在小切口腋臭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出一种能有效减少腋臭术后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在双上臂内侧腋毛区外1cm及在腋窝中部顺皮肤皱襞各设计一1~1.5cm的切口,分离腋毛区及区外1cm皮下,去除汗腺及毛囊,皮肤修薄成全厚皮.术毕放置头皮针引流管,剥离区内将皮片与皮下用1号缝线间断缝合,8字绷带加压包扎.结果:本组共50例,其中9例为在外院治疗后复发者,术后均无血肿等并发症,随访0.5~1年,瘢痕不明显.结论:头皮针引流管加缝线固定法在小切口根治腋臭中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潘葵;陈兵;刘海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隆乳术后囊腔内积液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目的:分析硅凝胶假体隆乳术后囊腔内出现积液的原因并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对6例硅凝胶假体隆乳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囊腔内积液患者,采取假体取出或同时行囊壁剥离重置假体隆乳.结果:本组6例患者,1例单纯行假体取出,未行囊壁剥离,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积液,重新手术行囊壁剥离.其余5例在假体置换的同时行囊壁剽离.术后随访6个月~3年,均未再出现积液.结论:硅凝胶假体隆乳术后出现囊腔内积液,原因虽有多种可能,但只要将囊壁彻底剥离,并重新置入新的假体,术后一般效果较确切,且无其它并发症出现.

    作者:蔡茂季;于加平;尹;飞;王义;费跃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应用腹直肌皮瓣修复乳癌放疗后放射性溃疡

    目的:探讨腹直肌肌皮瓣在乳癌放射性治疗(以下简称放疗)后放射性溃疡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007年以来应用健侧单蒂腹直肌肌皮瓣转移修复乳癌放疗后放射性溃疡16例.9例采用纵行腹直肌肌皮瓣,其中3例合并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为其行臂丛神经松解术并局部注射间充质干细胞;7例采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修复,其中4例同时行乳房再造术.结果:1例患者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清创术后采用局部皮瓣修复;2例术后出现皮瓣下渗出积液,手术予以再次清创.其余皮瓣成活良好,创面修复满意.结论:腹直肌肌皮瓣血运可靠,是修复乳癌放疗后放射性溃疡的一种较为有效、简单和安全的方法,应根据具体的病变程度、范围设计适宜的肌皮瓣转移方式.

    作者:马骁;金增强;杨文峰;石卫青;杨志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小剂量A型肉毒毒素矫治单侧面瘫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讨小剂量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矫治单侧面瘫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达到较佳的外观效果,为单侧面瘫的治疗寻找更加理想的方法.方法:测估定位后,采用小剂量A型肉毒毒素行健侧面部颊肌处多点注射.3~6个月后重复注射.结果:本组18例患者,治疗后48~72h起效,3~6个月后需重复注射,随访6~18个月,面部外观改善效果较满意.结论:小剂量A型肉毒毒素稀释后定点、定量注射用于矫治单侧面瘫,安全有效,操作方法简单,并发症少,能够成为矫治单侧面瘫的一种理想方法.

    作者:乌兰哈斯;白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口内支抗与微型种植体支抗近中移动下颌磨牙效果比较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中,分别采用微型种植体作支抗与口内前牙作支抗近移下颌磨牙进行比较,以评价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方法:将24例成人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近移下颌磨牙.测量下颌第二磨牙在移动速度和近远中方向、垂直方向的位置变化,以衡量磨牙的位置改变,并通过下颌中切牙的位置变化,评价支抗强弱.结果:种植体作支抗组下颌第二磨牙平均近中移动8.5mm,疗程10.4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82mm/月,磨牙长轴向近中倾斜2.5°,磨牙垂直向压低0.28mm,下颌中切牙位置无改变.对照组下颌第二磨牙平均近中移动7.8mm,疗程10.2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76mm/月,磨牙长轴向近中倾斜角度7.5°,磨牙垂直向压低0.06mm,下颌中切牙发生舌向倾斜9.5°.下颌中切牙切端向舌侧移动了3.0m.结论:两种方法比较,种植体的支抗更强,未见前牙支抗丧失.二者磨牙的移动方式有所区别.

    作者:郭军;法永红;蔡兴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改良摆型矫治器与上唇挡治疗牙列拥挤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改良摆型矫治器与上唇挡联合治疗牙列拥挤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取应用改良摆型矫治器与上唇挡联合应用技术治疗替牙晚期或恒牙初期重度牙列拥挤的患者21例,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进行配对t检验以评估疗效.结果:改良矫治器主要是通过牙齿的移动和牙槽骨的改建,A点的前移,SNA增加3.68°.上磨牙远中移动,U6-PTV减少2.96mm.结论:改良摆型矫治器与上唇挡联合应用可以有效矫治重度牙列拥挤,远移磨牙、促进上颌前部发育、改善患者侧貌外形.

    作者:牟明奎;周海燕;陆晓丽;刘洋;展望;侯录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玻璃纤维桩联合双固化树脂水门汀修复前牙残根残冠

    目的:评价玻璃纤维桩联合双固化树脂水门汀(RelyX unicem)修复前牙残根残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颗已行根管治疗的前牙残根残冠,利用双固化树脂水门汀将Fibra-post玻璃纤维桩粘结于根管内,再在纤维桩上用复合树脂堆核,后全冠修复.治疗完成后6、12个月复诊,观察临床效果.结果:6个月后复查,成功率为100%.12个月时,成功率98.7%,3颗患牙失访,1颗残根的纤维桩折断,其余76颗患牙无不适,桩核冠稳固无松动,均修复成功.结论:玻璃纤维桩联合双固化树脂水门汀修复残根残冠疗效好,可满足临床需要.

    作者:王林虎;刘书平;郭家平;董青山;王早堂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唇部软组织线距测量与区域面积测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测量哈尔滨地区安氏各类错(牙合)唇形态指标,探讨错(牙合)畸形患者唇部线距与区域面积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47例18~25岁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测量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唇部软组织线距11项,区域面积5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唇部软组织线距与区域面积测量结果分析有统计学意义,与上唇面积关系大的线距为上唇基底厚度(P<0.01),其次是上唇红缘厚度(P<0.01),再次是上唇长;与下唇面积关系大的线距为:下唇基底厚度(P<0.01)和下唇长(P<0.01).结论:唇部软组织头影线距测量与区域面积测量有相关性,唇部软组织分布可对颌骨发育异常有一定的代偿作用,临床上可以尝试用面积测量法分析唇部形态.

    作者:邵玶;赵媛;闫伟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FQ光固化防龋涂料预防粘结托槽牙面脱矿的体外研究

    目的:探讨FQ光固化防龋涂料预防粘结托槽牙面脱矿的作用.方法:选取因正畸需要拔除的前磨牙26颗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用FQ光固化防龋涂料对实验组牙齿的临床牙冠颊面进行封闭,对照组牙面不做任何处理,同时观察涂料对牙齿表面形态的影响.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牙齿各3颗,置于乳酸酸胶中进行脱矿处理,通过电镜观察,比较两组间牙齿的抗脱矿性能的差异性.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牙齿各10颗,粘结正畸托槽,制备成试件后,置于万能材料试验机上,测试比较两组牙齿间托槽的抗剪粘结强度的差异性.结果:FQ光固化防龋涂料封闭后的牙面无明显色泽改变,不影响其美观.剖面电镜照片显示实验组牙齿的抗脱矿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两组牙齿间托槽的抗剪粘结强度没有显著的差异性,且都能满足正畸临床应用中对托槽抗剪粘结强度的要求.结论:FQ光固化防龋涂料封闭牙面封闭法是-种具有临床应用可行性的预防粘结托槽牙面脱矿的途径.

    作者:倪冰;曹军;赵信义;张兆德;余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TGF-β1影响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体外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fibroblasts,HPDLFs)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的影响,进而探讨TGF-β1对HPDLFs分泌MMP-1的调控作用,以期为通过生物学途径建立防治正畸过程中牙根吸收的有效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原代培养HPDLFs,取传代至第5代HPDLFs实验.设立TGF-β1工作浓度梯度:0.03ng/ml、0.05ng/ml、0.07ng/ml、0.09ng/ml;0ng/ml TGF-β1为空白对照组;选取4h、8h、12h、24h、48h 5个时间点收获上清液.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 serologic assay,ELISA)法检测各样本中MMP-1含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实验结果.结果:MMP-1分泌量与TGF-β1作用时间总体上存在时间依赖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各作用时间下MMP-1分泌量与TGF-β1工作浓度并没有表现出一致的剂量依赖关系;4h时各实验组MMP-1分泌量随TGF-β1浓度的递增而下降;8h、12h、24h时,各实验组MMP-1分泌量与TGF-β1工作浓度基本呈正相关;48h时各组MMP-1含量变化较大没有明显趋势.结论:MMP-1分泌量与TGF-β1作用时间存在显著时间依赖性,TGF-β1可通过促进MMP-1分泌参与正畸过程中牙根吸收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刘琦;曹军;黎志东;解涵;刘馨蔚;徐静;李新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上颌快速扩弓的口周力研究

    目的:研究上颌牙弓狭窄患者在上颌快速扩弓(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RME)治疗前后和保持后的口周力分布特征和变化.方法:选择上颌牙弓狭窄患者18例,男女各9例,年龄11.3~15.8岁,应用计算机辅助口周力测量系统在RME治疗前后及保持后上下颌双侧第一磨牙和第一双尖牙颊舌侧进行口周力测量及分析.结果:RME治疗前,同一牙弓内左右两侧的颊舌侧压力无显著性差异.RME治疗后,上颌各测量区域颊舌侧压力大于治疗前;下颌各测量区域颊舌侧压力小于治疗前.RME保持后,上下颌各测量区域与正常后牙覆盖时上下颌牙齿颊侧压力分布特征相似;上下颌各测量区域舌侧压力与治疗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RME治疗后,牙弓形态的改变能引起口周力发生显著性变化,经过保持,口周软组织对于变化了的牙弓形态能够发生适应性改变.RME治疗后必须采取良好的保持措施,使发生显著性变化的口周软组织对于扩大的牙弓发生适应性改变,这样RME治疗结果才能稳定.

    作者:钱红;段银钟;金作林;田美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全瓷贴面美容修复69例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前牙瓷贴面修复效果的临床观察,评价该项技术对前牙美容修复的效果.方法:门诊选择69例患者共计376颗患牙用IPS-empress铸瓷贴面修复,用美国加州牙科协会的评价标准和改良Ryge贴面复查标准评价方法,于修复后1周、6个月、1年、2年复诊,观察修复体保存完整度、颜色的匹配、边缘适合性、术后过敏、牙龈反应5项指标.结果:临床观察结果表明,98%左右的瓷贴面完整度保存良好,并且具有良好的边缘适合性,崩瓷、折裂率及脱落率均低于1%;术后敏感和牙龈反应较轻;患者对修复体的颜色满意程度较高.结论:IPS-empress铸瓷贴面修复系统是一种可靠的美容修复方式.

    作者:韩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冻干法保存脱细胞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冷冻干燥技术长期保存脱细胞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制备的脱细胞组织工程血管支架预冷后置入-70℃、6.67×10-4kPa的冷冻干燥机内6 h作冷冻干燥处理.通过对冷冻干燥处理前后脱细胞血管支架材料的组织,超微结构观察、生物力学评估、细胞毒性测定以及动物体内的组织相容性检测,研究冷冻干燥处理对脱细胞血管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冷冻干燥处理对于脱细胞血管材料的生物力学及生物化学特性没有明显影响,处理后的材料依然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生物相容性.结论:冷冻干燥处理作为脱细胞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的长期储存方法是可行的.

    作者:刘宾;张蔓菁;夏炜;鲁开化;郭树忠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半侧颜面短小患者的头影测量分析

    目的:分析Ⅰ,Ⅱa类半侧颜面短小患者颅面结构的影像变化,为临床治疗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5年8月~2008年12月半侧颜面短小患者组16例与正常面型组26例的头颅正侧位片的骨性结构6个指标进行测量,比较各测量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半侧颜面短小患者组中前颅底平面与上齿槽座点交角(SNA)、前颅底平面与下齿槽座点交角(S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交角(ANB)、两侧眶间距(L0-L0)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侧颧突间距(Zp-Zp),颏下点距面中线的距离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Ⅰ,Ⅱa类半侧颜面短小患者中上下颌骨前后方向无明显畸形,眶部无受累,主要表现为上下颌骨垂直及水平方向、颧骨的发育不良及咬合平面的偏斜,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谭骛远;牛峰;俞冰;归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黄芪延缓小鼠皮肤衰老的实验研究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研究黄芪延缓小鼠皮肤衰老的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分成3组,空白组(C)灌胃生理盐水20ml/kg,黄芪低剂量组(L)和黄芪高剂量组(H)分别灌胃黄芪提取液4g/kg、16g/kg,每次20ml/kg.30天后做组织学切片检测.结果:与C组比较,L组和H组皮肤组织中真皮厚度和胶原纤维面积增加(P<0.01).H组与L组比较,真皮厚度和胶原纤维面积显著增加(P<0.05).结论:高剂量黄芪可使真皮厚度和胶原纤维面积明显增加,具有延缓小鼠皮肤衰老的作用.

    作者:丛敬;吴景东;苏秋香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耳后入路下颌角截骨术的应用解剖研究

    目的:通过对下颌角区域解剖结构的逐层研究,确定出耳后入路下颌角截骨术操作的安全层次和范围,为该术式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参考.方法:选用成人头颅标本11具(男8,女3)22侧.大体进行肉眼解剖,微细结构在10倍手术放大镜下解剖,使用游标卡尺(精确到0.02mm)测量相关数据.结果:耳后入路历经的层次由浅入深依次是皮肤、皮下脂肪、颈阔肌及耳后筋膜浅层、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和咬肌及胸锁乳突肌、下颌骨骨膜、下颌骨.绝大多数标本在皮肤,皮下脂肪、颈阔肌及耳后筋膜浅层未见重要血管神经走行.在颈阔肌深层,面神经颈支平下颌角处与下颌角顶点距离短,为(0.993±0.179)cm;颈外静脉平下颌角处、腮腺下缘、面神经下颌缘支与下颌角顶点距离较近,分别为(1.223±0.298)cm,(1.211±0.735)cm、(1.354±0.338)cm;耳大神经平下颌角处、面动/静脉跨下颌骨下缘处至下颌角顶点的距离较远,分别为(2.047±0.339)cm、(2.612±0.511)cm.结论:耳后入路下颌角截骨术有其安全操作层次和范围可循,下颌角区域的逐层应用解剖及数据测量对该手术入路有指导意义.

    作者:程巍;宋建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寻常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IL-17m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IL-17mRNA在寻常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21例进展期白癜风患者、23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TL-17mRNA含量进行检测,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疾病病程与皮损面积的相关性.结果:进展期白癜风患者外周血IL-17mRNA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稳定期白癜风患者IL-17mRNA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癜风患者IL-17mRNA的含量与病程无相关性(r=0.15,P>0.05),与皮损面积呈正相关(r=0.54,P<0.05).结论:IL-17在白癜风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汪娈;杨慧兰;樊建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人脂肪干细胞向血管平滑肌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体外诱导培养人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观察是否可以分化形成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为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寻找新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免疫磁珠法分选收集原代脂肪干细胞,加入PDGF-BB、TGF-β<,1>诱导14天后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细胞生长呈现血管平滑肌细胞所特有的峰谷样生长,血管平滑肌细胞特有的表面抗原标记物表达阳性.结论:脂肪干细胞定向诱导培养后,具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特性,有可能成为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新的种子细胞来源.

    作者:蒋成;曹强;王继华;封兴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软骨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裸鼠体内构建软骨组织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软骨细胞在裸鼠体内促进骨髓基质细胞(BMSCs)向软骨分化并形成软骨组织的可行性.方法:从SD大鼠中分别分离出BMSC和软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收集软骨细胞培养上清液,作为BMSCs诱导液从第2代开始进行诱导分化,7天后取出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软骨特异性Ⅱ型胶原表达,RT-PCR检测Ⅱ型胶原和aggrecan的mRNA表达.SD大鼠BMSCs与软骨细胞按一定比例(7:3)混匀,取5.0×107个混合细胞/ml的各组细胞悬液接种至壳聚糖生物材料,体外培养一周后植入裸鼠皮下,相同数量的单纯软骨细胞或BMSCs同样方法植入,分别作为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1.5×107个软骨细胞同样植入作为低浓度软骨细胞对照.各组均8周后取材检测.结果:经诱导后的大鼠BMSCs的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检测阳性,RT-PCR检测Ⅱ型胶原和aggrecan mRNA呈阳性表达;混合细胞组及阳性对照组均形成了成熟的软骨,组织学可见成熟软骨陷窝、异染基质及Ⅱ型胶原表达;BMSCs组仅形成了纤维性组织;低浓度软骨细胞组在局部形成了少量软骨.结论:软骨细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软骨形成的微环境,诱导BMSCs在裸鼠体内向软骨组织分化并形成软骨组织.

    作者:苗春雷;牟少春;梁晓琴;周广东;唐胜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压氧对快速扩张皮肤血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快速扩张皮肤血流量的影响.方法: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动物模型,实验分为3组:①高压氧治疗快速扩张组(A组);②单纯快速扩张组(B组);③仅埋置扩张器不扩张的对照组(C组).测量各组术前、术后、注射盐水前后及高压氧治疗结束后即刻血流量及皮肤温度的变化,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A组扩张区域皮肤血流量为93.32±11.93pu,B组为96.35±14.31pu,扩张前两天,两组血流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扩张第四天至扩张结束A组扩张皮肤血流量较B组多(P<0.01),扩张后一天,注水前A组扩张皮肤血流量为130.63±16.68pu,B组为35.05±4.89pu;在扩张前7天,A组与B组注水前后皮肤温度均下降约0.6℃,从第8天开始至扩张期结束,A组注水前后皮温仅轻微下降,而B组下降约0.6℃.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将高压氧疗法应用于快速扩张术中可有效增加扩张皮肤血流灌注量,对扩大组织扩张术的应用范围、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居兆钰;封兴华;官浩;张浚睿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不同剂量雌激素对裸鼠血管瘤模型的影响

    目的:建立人毛细血管瘤裸鼠移植模型,探讨血管瘤裸鼠模型建立的佳条件.方法:将手术切除的1例雌激素受体阳性的儿童增生期血管瘤组织制成组织块,植入20只裸鼠(BALB/C nude mice)皮下,每只4处,将20只裸鼠分为4个实验组.实验1组在移植后给予普通鼠食喂养;实验2组在1组基础上每周肌注雌二醇0.01 mg;实验3组在1组基础上每周肌注雌二醇0.1mg;实验4组在1组基础上每周肌注雌二醇1mg,于移植后第30、60、90天切取移植瘤.移植瘤标本进行病理学光镜检查,用血管内皮细胞单克隆抗体CD31、CD34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移植后早期各组标本内皮细胞大量变性、坏死,30天后,单纯喂养的实验1组及实验2组部分移植瘤开始吸收或形成脓肿及纤维化.实验3、4组移植瘤开始缓慢生长.90天后实验1组、实验2组移植瘤均未成活,实验4组移植瘤部分成活,而实验3组移植瘤全部成活.光镜下成活的移植瘤与原血管瘤组织生物学特点相似. 结论:不同剂量的雌激素对血管瘤裸鼠移植模型的建立有一定影响,适量的应用雌激素可建立稳定的人血管瘤裸鼠移植动物模型.该模型可以应用到基础和临床的血管瘤研究.

    作者:马戈甲;易成刚;孙智勇;裴蛟淼;王师平;夏炜;郭树忠;杨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VEGF基因治疗与血管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是目前强有力的血管生成因子<'[1]>,能增加微静脉、小静脉的通透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与增殖,使细胞质钙聚集,诱导血管生成,在胚胎发育、创伤愈合、肿瘤生长与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VEGF的血管化作用是机体生理及病理性组织生长和损伤愈合的基础.

    作者:孙天骏;韩焱福;柴家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 (negative pressure woundtherapy,NPWT)是近十几年来提出并开展的新方法,它包括1993年德国外科医师Fleischmann等[1]先提出的封闭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及1997年美国外科医师Argenta和Morykwas[2]首创的封闭负压辅助闭合(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两项关键技术.

    作者:陈银兵;黄金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药物化妆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为理清药物化妆品(药妆)概念的内涵和模糊争议之处,本文列举了药物和化妆品法规定义及两者的区别,以修复类护肤品为例分析了现代化妆品对其法规定义的突破,阐述代表药物和化妆品重叠部分的药妆产品的营销意义.

    作者:叶剑清;吕翘楚;吴昭仪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脂肪移植的新研究进展

    自体脂肪作为一种常用的软组织填充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获取方便,来源丰富,操作简单,充盈外形好,成本低廉等多项优点,且不存在异体填充物或者移植物可能引发的副作用和潜在的风险,已经频繁地用于软组织填充并且得到广泛的认可.

    作者:田志强;杨大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罂粟碱在整形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罂粟碱的通用名为盐酸罂粟碱(papaveringe hy-drochlo-ride),是一种鸦片类生物碱,化学名称为1-[(3,4-二甲氧基苯基)甲基]-6,7-二甲氧基异喹啉盐酸盐,为血管扩张药.

    作者:刘召明;仇树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中医治疗痤疮的常用方法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和瘢痕,好发于面、背、胸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1].

    作者:吴景东;张惠淑;李东子;顾炜;张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毛发移植技术的进展

    自1822年Dieffenbach开始进行毛发移植的研究以来,自体毛发移植技术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移植后的毛发成活率显著提高而且形态更趋自然美观,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作者:蒋文杰;景伟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窄谱红蓝光联合克痤隐酮凝胶治疗炎症性痤疮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窄谱红蓝光与克痤隐酮凝胶联合治疗炎症性痤疮的疗效.方法:选择中重度(Pillsbury分级为Ⅱ或Ⅲ度)寻常型痤疮患者214例,分为试验组(98例)和对照组(116例).试验组采用窄谱红蓝光与克痤隐酮凝胶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克痤隐酮凝胶治疗.结果:试验组患者痊愈率为28.57%,有效率为83.67%,对照组患者痊愈率为10.34%,有效率为50.86%,两组在痊愈率及有效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窄谱红蓝光联合克痤隐酮凝胶治疗炎症性痤疮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在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单用克痤隐酮凝胶治疗.

    作者:于智明;蔡丽敏;刘静;王燕华;郑淑云;张秀英;田静;盛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藻酸双酯钠治疗睑黄瘤的临床应用

    黄瘤病发生于上睑内眦处称之为睑黄瘤.它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呈对称性分布,一般无自觉症状,进展缓慢[1].近年来睑黄瘤的患者有增多的趋势,其发病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临床常用藻酸双酯钠(PSS)局部注射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本文就藻酸双酯钠治疗睑黄瘤的临床进展介绍如下.

    作者:安洁;海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曲安奈德皮损内注射联合维A酸乳膏外用治疗瘢痕疙瘩疗效观察

    目的:了解曲安奈德皮损内注射联合维A酸乳膏外用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将55例瘢痕疙瘩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29)和对照组(n=25),治疗组采用曲安奈德皮损内注射,同时联合维A酸乳膏外用;对照组单纯应用曲安奈德皮损内注射.结果:治疗组痊愈率58.62%,总有效率93.11%;对照组痊愈率26.92%,总有效率73.07%.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曲安奈德皮损内注射联合维A酸乳膏外用治疗瘢痕疙瘩疗效确切.

    作者:邵银红;任虹;匡薇薇;张瑞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地奈德乳膏联合三重滋润霜治疗婴幼儿面部干燥性湿疹疗效观察

    目的:了解0.05%地奈德乳膏联合三重滋润霜治疗秋冬季节婴幼儿面部干燥性湿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开放试验,治疗组给予地奈德乳膏和三重滋润霜外用,均为2次/天,错时使用,待皮疹痊愈后改用三重滋润霜2次/天维持;对照组仅给予0.05%地奈德乳膏外用,2次/天,待皮疹痊愈后地奈德乳膏改为1次/天,连用3天.于就诊的当日,用药的第3、5、7、10天,皮疹痊愈后7天复诊,记录皮疹变化,对红斑、丘疹、鳞屑及瘙瘁的总积分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在治疗的第3、5、7天的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治疗的第10天显效率与对照组相当,在痊愈后7天复查时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三重滋润霜针对婴幼儿面部干燥性湿疹的皮损和瘙痒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在临床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者:杨挺;浦洁;施和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Q开关532nm激光、Aurora全功能E(R)光联合治疗扁平疣256例

    扁平疣又称青年扁平疣,好发于青少年,大多骤然出现,为米粒到黄豆大扁平隆起的丘疹,表面光滑、质硬、淡褐色或正常肤色,圆形或椭圆形,数目较多,零星分散或聚集成群,偶可沿抓痕分布排列成条状,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微痒.

    作者:关斌;孙志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体表血管瘤150例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595nm可调脉宽染料激光治疗体表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和适应证.方法:150例婴幼儿体表血管瘤接受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采用参数:能量7~14J/cm<'2>,光斑直径7mm,脉宽0.5~10ms,治疗间隔15~30天,随访6个月以上,随机选择130例患儿不做任何治疗,跟踪观察瘤体变化1年,作为对照.结果:激光治疗组133例(88.7%)瘤体获得75%以上的消退,治疗后仅10例(6.7%)出现水疱,另1例(0.6%)破溃后遗留瘢痕;对照组130例仅13例(10%)获得75%以上的瘤体消退,增大109例(83.8%),破溃后遗留瘢痕16例(12.5%).结论: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早期体表婴幼儿血管瘤,创伤小、疗效高,瘢痕形成等不良反应低,可达到理想的美容治疗效果,适宜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晏丹;黄泽春;余涵;李帅华;张安利;谭章梅;彭丽;李霞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上海地区健康成人不同部位皮肤颜色调查与分析

    目的:应用扫描反射比分光光度仪检测技术调查上海地区健康成人不同身体部位皮肤颜色的情况,并分析相应的影响因素.方法:用扫描反射比分光光度仪测量159名健康志愿者前额、眼角、鼻唇沟、颊部、手背、手腕、前臂伸侧、前臂屈侧、上臂内侧和臀部皮肤颜色.结果:皮肤颜色在不同部位有显著差异:黑的部位是前额,白的是上臂内侧;红的是鼻唇沟,不红的是上臂内侧.女性比男性更白,男性比女性更红.十个不同部位中,差异大的是前额与上臂内侧,颜色为接近的是手腕和前臂伸侧.结论:对曝光部位L*值影响大的是日光曝露量和使用防晒霜频率;对曝光部位b*值影响大的是使用防晒霜频率;对非曝光部位L*值、a*值和b*值影响大的是皮肤光类型.

    作者:袁超;温海;王学民;周玉田;吴佩兰;林银芬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隆鼻术后并发症预防的临床体会

    隆鼻术是当下整形美容外科比较普遍的手术之一.在整形美容外科中它的手术量仅次于重睑术、睑袋整复术,按手术量排列第三位.但虽然它在临床已是一项很普通的手术了,且需要作隆鼻整形手术的人较多,众多的整形医生都能实施这项手术,但是隆鼻术后并发症还是比较多见的.

    作者:兰振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耳软骨整体再造鼻侧软骨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以耳软骨为供区,探索整体再造鼻例软骨的方法.方法:20具(40侧)尸体标本,取下耳软骨40枚,鼻侧软骨40枚.CT扫描后重建三维图像,测量鼻侧软骨各解剖分区的相关数据.设计耳软骨3个供区可整体移植再造同侧鼻侧软骨,测量相关的形态数据.结果:耳软骨3个供区的相关形态数据大于同侧鼻侧软骨的相应数据.结论:耳甲腔、耳屏及两者之间连接的峡部(CVIT区域),三角窝、耳轮及两者的连接部(TFH区域),耳甲艇、耳轮及两者之间的连接部分(CBH区域)可整体取下,修整后整体再造同侧鼻侧软骨.

    作者:卢九星;范飞;严义坪;王盛;尤建军;张致媛;陈长永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治疗老年性上睑凹陷36例体会

    老年人由于生理性退行性变化引起眶脂萎缩形成上睑凹陷的几率较大,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治疗有取材方便、组织相容性好、创伤轻、疗效确切等诸多优点而较为广泛应用,自2007年以来我院采用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方法治疗老年性上睑凹陷3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金奇龙;李光洙;金尚训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羟基磷灰石义眼座Ⅱ期植入矫正眼窝凹陷

    眼球摘除后眼球组织完全缺失,眼眶内数年没有填充植入物易于使眼窝发生明显凹陷,失去正常外形,严重影响眼部外观;单纯义眼片佩戴仍可发生明显的上睑凹陷,加之眼球活动度差,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外观及面部美容.

    作者:杨玲;苗培建;李菡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三点小切口重睑成形术

    目的:介绍一种简便有效、恢复快的三点小切口重睑成形术,详细阐述该方法的手术要点、重睑成形术所遵循的原则等.方法:术前上睑皮肤三点定位,分别设计并切开形成三个3mm皮肤小切口,用眼科有齿镊夹出上睑板前轮匝肌并剪去,将皮肤切口皮下组织与睑板前筋膜缝合固定.结果:采用三点小切口重睑成形术160例,效果满意.结论:三点小切口重睑成形术创伤小、恢复快,所形成的重睑形态自然,美观,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章祥洲;徐东卫;李方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耳后皮瓣治疗耳垂瘢痕疙瘩5例临床观察

    我科2007年12月~2009年1月采用耳后皮瓣治疗耳垂瘢痕疙瘩5例,取得良好疗效,随访1年无一例复发.现介绍如下.

    作者:关志江;杨向东;李占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经结膜入路睑袋整复术联合E光去皱治疗继发性睑袋

    继发性睑袋多见于中老年,是下睑支持结构薄弱松弛引起的继发性改变,临床上多采用经皮肤入路去除多余皮肤、脂肪,拉紧松弛的眼轮匝肌、眶隔,但损伤较大,手术步骤多而复杂,有出现皮肤切口瘢痕、睑外翻、睑退缩等并发症的可能,且恢复时间长,使许多睑袋就医者感到为难.

    作者:李高峰;谭军;钟茜;邹勃生;吴东辉;李渡;朱轶;罗滔;丁卫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下睑袋综合性整复127例体会

    睑袋整复术虽为美容医学中常见的美容手术之一,但由于施术者的技术水平和经验所限,以及部分求治者的个体差异,可能造成眶下区术后凹陷、下睑外翻、下睑区内中外三部分凹凸不平或外观协调不足等缺陷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洪伟;谢常礼;陈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可吸收线鼻唇沟填充术应用体会

    鼻唇沟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加深,影响容貌.鼻唇沟的矫正是整形美容界的一大难题.用固体填充物填充,质地太硬,影响表情;用玻尿酸填充,维持时间短;用爱贝芙填充,价格昂贵.

    作者:刘怀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疗效观察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复杂,复发率较高.它不仅影响面部美观,严重者对视力亦有明显影响.我科自2003年1月采用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海鸥;陈菁华;安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睑袋手术后冷敷观察96例

    2007~2008年,笔者共对96例睑袋手术后24h内局部冷敷后观察发现,以往手术后单纯性局部轻压,局部往往易出现青紫及瘀血现象,肿胀疼痛敏感,恢复慢.患者往往思想压力大,对手术者产生质疑.

    作者:李爱香;王蕾;林桂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经鼻内镜鼻中隔矫正术不同切口的选择

    鼻中隔偏曲为鼻科常见病、多发病.据报道人群中发病率为51%,其中有症状需要治疗者为12%[1].目前,随着鼻内镜手术技术的成熟,经鼻内镜鼻中隔矫正术已成为主要治疗方式,也使得根据病情选择不同切口进行手术成为可能.我科于2007年3月~2009年5月共收治鼻中隔偏曲患者117例,根据鼻中隔偏曲的部位、形态和范围,选择了不同的手术切口,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菁华;海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残根残冠保存修复中预成金属桩植入的护理配合

    残根、残冠在口腔临床中非常常见,随着现代根管治疗技术的完善,使更多的残根、残冠得以保存,[1].在根管内植入预成金属螺纹桩,然后以树脂堆塑成树脂核,再进行全冠修复是保留残根残冠并恢复其功能的重要手段.预成金属桩具有节省时间,减少患者就诊次数的优势,所以被临床广泛应用[2].

    作者:张春利;赵雯;舒秋菊;车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双侧唇裂功能性修复87例临床观察

    目的:利用双侧唇裂口轮匝肌解剖,探讨肌肉功能性修复的美容效果.方法:在双侧唇裂保持原长法的基础上,进行口轮匝肌功能重建,将裂隙两侧的口轮匝肌分离并向前唇中分移动恢复环匝肌的完整性,并行唇龈沟的再造及鼻底的封闭,唇红及唇珠利用侧唇的粘膜修复.结果:87例患者从年龄5个月~19岁,术后远期唇部外形满意,动态效果好,唇部瘢痕不明显,唇红丰满.结论:将侧唇中的口轮匝肌广泛分离及前唇前庭沟加深的双侧唇裂功能性修复,使唇外形美观,红唇丰满,远期动态效果好,值得临床上推荐.

    作者:肖文芝;陈涌;骆琦;杨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唇珠重建术的探讨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的唇珠重建方法.方法:在上唇口内近边缘处作倒V形切开,应用V-Y改形原理,将皮瓣往唇缘处推进,加上唇系带二侧旋转瓣相嵌缝合,重建唇珠.结果:皮瓣血运、存活良好,重建唇珠外形满意,表面看不到瘢痕,是一种简单、方便、理想的唇珠重建方法.随访3~15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瘢痕不明显,无挛缩,唇形生动自然,立体感强.远期效果满意.结论:运用V-Y改形术加上唇系带二侧旋转瓣相嵌缝合术是进行唇珠重建的理想术式.手术设计及操作简便,皮瓣血运可靠,能理想地重建缺损的唇珠,术后不挛缩,瘢痕不明显,远期效果可靠.

    作者:王勇丁;邵文辉;蒲兴旺;陈远琨;王莹莹;萧庆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两种正颌手术方法治疗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稳定性的研究

    目的:应用计算机及WINCEPH软件测量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探讨不同术式治疗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效果的稳定性.方法:62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6例接受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SSRO),26例接受下颌升支垂直骨切开术(intraoraI vertical ramus OSteotomy,IVRO),分别在手术前(T0)、手术后1个月(T1)、手术后6个月(T2)、手术后18个月以上(T3)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利用计算机测量其各个阶段12个测量点矢状向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SRO术后出现与手术目的相反方向的复发;IVRO术后出现与手术目的相同方向的移位,无明显差异.结论:SSRO和IVRO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术后移位率无明显差异,临床上选择哪一种术式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确定.

    作者:苗朝旭;李锦峰;张智勇;任战平;周洪;文抑西;司新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微创整形美容外科系列讲座(二)——手术设计及操作技巧

    在写本讲内容时,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希望能检索到更多关于微创整形美容手术设计及操作技巧方面的不同素材,有所突破.但和预想的一样,微创整形美容外科的手术设计和手术操作技巧毕竟不能摆脱整形外科的原则和方法.

    作者:侯典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微创整形美容术现状

    微创手术由于其小切口、微创伤、少瘢痕、恢复快,在腔隙内亦可明视下操作等优点,在美容整形外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青睐.中国美容医学杂志刊登侯典举医师的微创整形美容外科系列讲座正是顺应这一发展的需要.

    作者:张洁;李健宁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