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9-2587
  • 国内刊号:50-1120/R
  • 影响因子:1.18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131
  • 全年订价:5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医学文摘,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哥白尼索引(波兰)
  • 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三等奖
  • 外科学
中华烧伤杂志   2011年1期文献
  • 烫伤大鼠心肌收缩功能与细胞内游离钙的研究

    目的观察烧伤后心肌功能与心肌细胞胞浆游离钙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成年SD大鼠Ⅲ度烫伤,面积43%TRSA.另设对照组(假烫组).大鼠烫伤24 h后,对心脏进行离体Langendorff灌注.通过导管连接心功能记录仪,持续监测左心室收缩压力的动态变化(left ventricular develop pressure.LVDP).于灌注液中加入TF-BAPTA前后,检测心脏的19F和31P磁共振波谱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烫伤大鼠心脏的LVDP降低了40%(P<0.01),心肌细胞胞浆游离钙浓度高出对照组4倍(P<0.01).心肌细胞摄人TF-BAPTA后,心脏LVDP仅降低15%~20%,PCr/Pi比值下降,但ATP无变化.结论体表烧伤使心脏的收缩功能受抑制,这种功能抑制与心肌细胞胞浆游离钙浓度增高同时存在.

    作者:夏照帆;田建广;唐洪泰;王光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烧伤后红细胞膜粘弹性改变对心肌局部血流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烧伤后红细胞膜粘弹性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心肌局部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大鼠30%TBSAⅢ度烧伤模型,采用微管吸吮法测定伤前,伤后1、3、6、12、24、48 h红细胞膜的弹性模量和粘性系数等力学参数.同时利用氢清除法测定心肌局部血流量.结果伤后3 h红细胞膜粘弹性显著升高,6 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24 h接近正常值.伤后1 h,心肌局部血流量显著降低,6 h达低点,以后逐渐增高,至48 h接近正常值.两者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烧伤后红细胞膜变形能力下降,此结果导致心肌局部血流量降低,是烧伤后心肌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王翔;罗向东;杨宗城;黄跃生;吴庆云;陈存富;任秋芝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同源盒基因B2反义寡核苷酸对内皮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同源盒基因B2(HOXB2)反义硫代寡核苷酸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表达的影响.方法以脂质体介导将硫代磷酸修饰的同源盒基因HOXB2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入脐静脉内皮细胞,采用MTT和RT-PCR观察不同浓度反义寡核苷酸对内皮细胞增殖及HOXB2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经脂质体介导的HOXB2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内皮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并呈剂量依赖效应,同时HOXB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结论 HOXB2在内皮细胞的增殖中起重要作用,提示对HOXB2的研究有可能为创面修复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张晓启;刘旭盛;刘亮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在H2O2诱导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线粒体及其细胞色素C释放,在过氧化氢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信号途径中的作用.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100 μmol/L H2O2共同培养24 h,或内皮细胞先与环孢霉素A(cyclosporin A,CsA)孵育30 min后加入H2O2;在不同时相点取细胞作DAPI染色计数凋亡细胞数量;同时用Rhoadmine123聚集法观察线粒体通透性的变化;Western bolt检测早期线粒体和血浆中细胞色素C浓度的变化.结果 H2O2处理细胞后,细胞呈现出典型的凋亡形态:细胞皱缩,胞核致密,凋亡小体形成.从处理后4 h起凋亡细胞数量迅速增加,至12 h达峰值.CsA可以明显抑制H2O2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H2O2可诱导线粒体细胞色素C浓度的下降,使得胞浆中细胞色素C浓度升高;同样线粒体中Rhoadmine123浓度下降,线粒体通透性增加,而CsA则可以明显抑制二者的变化.结论 H2O2促进细胞色素C释放进入胞浆,导致内皮细胞的凋亡.CsA抑制凋亡的机制是通过保护线粒体膜的正常功能来实现的.

    作者:袁建成;程君涛;秦孝健;肖光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凝血酶肽促进缺血创面愈合与皮瓣存活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凝血酶受体激活肽(TP508)对促进缺血创面愈合与皮瓣存活的作用.方法SD大鼠66只,制作部分缺血创面(16只)、完全缺血创面(16只)、正常创面(18只)及皮瓣(16只)模型,每一模型又分为TP508治疗组和等渗盐水对照组.术后第3、7、10、14天,将创面或皮瓣坏死轮廓描记至醋酸纸七,输入计算机求出创面面积或坏死面积.结果术后7 d和14 d,TP508组正常创面面积仅为对照组的73.7%和45.4%.术后7 d,TP508组部分缺血创面面积为(99.8±30.7)mm2,而对照组为(128.0±43.4)mm2.术后第10天,TP508组完全缺血创面面积为(293.0±34.0)mm2,对照组为(352.4±41.2)mm2.术后第7天,TP508组皮瓣坏死面积为对照组皮瓣坏死面积的80.4%,第14天为56.8%.结论 TP508对促进大鼠缺血创面愈合和皮瓣存活均有显著作用.

    作者:黄跃生;杨宗城;黎鳌;L.Sower;DH Carney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非放射性细胞增殖检测、3H-胸腺嘧啶摄入、3H-脯氨酸摄人及DNA定量分析方法,观察TGFβ1对体外培养的生长融合后早期(24 h)的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和胶原合成的作用.结果经TGFβ1作用后,来自瘢痕的成纤维细胞的3H-胸腺嘧啶核苷和3H-脯氨酸掺人增强(P<0.01),但来自正常皮肤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细胞生长融合后早期(24 h),TGFβ1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具有正性调控作用,其在瘢痕的形成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吕远东;刘嘉琦;罗少军;汤少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家兔高压电击伤后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家免电击伤后早期坐骨神经的病理和肌电生理变化及其规律.方法建立高压电实验装置,采用微型数字储存式记录器,经计算机回放分析获得测定电流值,并进行肌电生理与病理学检测.结果 50 Hz时神经组织的平均等效电阻值为(5.99±0.88)kΩ,电流密度平均值为83.5 mA/cm2.肌电生理及病理学检查显示,坐骨神经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结论高压电击伤后,周围神经的途经电流可导致神经的病理及肌电生理改变.

    作者:陈国华;吴亚莉;朱维平;严根荣;忻向荣;王关炎;陆瑞昶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磺胺嘧啶银乳膏治疗头面部深Ⅱ度烧伤的临床观察

    临床资料:1997年5月以来单纯头面部深Ⅱ度烧伤或伴头面部深Ⅱ度烧伤的住院患者45例.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2~68岁.致伤原因:火焰烧伤21例,液体烫伤19例,蒸气烫伤3例,化学烧伤2例.头面部烧伤面积平均(3.24±1.17)%TBSA,全身大烧伤面积76%TBSA.将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磺胺嘧啶银乳膏治疗组27例,暴露治疗组18例.观察创面愈合所需时间、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及创面愈合后的瘢痕情况.

    作者:郝超;徐昌政;刘雄飞;姜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严重烧伤患者漂浮导管的监测

    用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休克复苏在创伤外科已得到广泛应用,循环参数和氧转运值已成为复苏终点监测指标[1、2].我科自1994年底起,将该技术用于严重烧伤患者的有创监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许辉;蔡宝仁;肖杰;田伟;张兢;关晓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早期磨痂手术在面部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应用

    1.一般资料:本组男73例,女6例,年龄12~48岁,烧伤总面积5%~90%.其中火焰烧伤48例,浓硫酸烧伤3例,矿井下粉尘燃爆伤23例,其他原因烧伤5例.

    作者:傅洪滨;王德昌;王明青;王一兵;徐家杰;李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判断肢体高压电击伤血管损伤程度

    肢体高压电击伤往往伴有血管的损伤,而血管的损伤程度是决定是否截肢及截肢范围的重要指标.以往对血管损伤程度的判断,多以电烧伤局部软组织的损伤程度和肢体末梢循环表现为参照.由于以上两项指标不能及时、准确反映血管的损伤程度,我科采用彩色多普勒判断16例高压电击伤患者血管损伤程度,现介绍如下.

    作者:卢青军;胡安军;张桂玲;冀建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脱细胞真皮复合移植修复肉芽创面

    1999年3月~2000年8月,共观察创面53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6例;成人41例,小儿12例;创面存在时间3周以上者18例,3周以下者35例;修复面积12~250 cm2,平均(98±76)cm2.术前3 d开始准备创面,清除坏死组织、脓性分泌物,用双氧水、等渗盐水冲洗,内层覆盖抗生素纱布,再用高渗盐水湿敷包扎,每天更换1次.待感染控制创面清洁,肉芽水肿消失后进行手术.

    作者:张巨祥;周锐华;毛国强;付双印;张秀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特重烧伤的综合治疗

    分析比较江西烧伤中心1990年成立前后,对特重度烧伤的不同救治方法及结果,以期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临床救治水平.一、一般资料

    作者:曾元临;李国辉;肖长辉;毛远桂;辛国华;苏子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介绍一种皮瓣血液循环训练的新方法

    皮瓣断蒂前常用的血液循环训练方法,有橡皮筋阻断法、肠钳阻断法等,但这些方法难以适用蒂部不能钳夹的皮瓣.1997年以来,我院对26例手部深度烧伤创面的随意型带蒂皮瓣,采用术后分期分段丝线结扎法,逐步缩窄蒂部然后断蒂,效果较好.

    作者:黄书润;李小毅;张勇;李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前臂电击伤磁共振检查九例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1例,年龄9~35岁.致伤电压为380 V~10 kV.入院时间为伤后3~6 h.烧伤面积为1%~15%.其中双前臂损伤4例,手臂肢端存在血运障碍3例4只手.多数受损肢体的前臂仅为局部Ⅱ~Ⅲ度创面(图1a)或正常皮肤(图1b).

    作者:仇旭光;陈挺孙;王野平;蒋金珩;舒锦尔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利用整形方法修复颜面毁损性烧伤一例

    患者男,48岁,面、颈、胸及右手被浓硫酸烧伤后1 h入院.伤后立即用自来水冲洗创面约5 min.入院时体温36℃,脉搏6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68 mmHg(1 mmHg=0.133 kpa).右面部、右耳、鼻及颈胸部为Ⅲ度烧伤创面,左侧面颈为深Ⅱ度创面,右手为浅Ⅱ度创面.入院诊断:浓硫酸烧伤4%TBSA,浅Ⅱ度1%,深Ⅱ度1%,Ⅲ度2%TBSA.

    作者:童亚林;龚震宇;朱京红;孔质彬;高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食管碱烧伤后癌变二例

    例1,男,67岁.17年前误食火碱致食管烧伤后狭窄,多次扩张无效,半年后行胸骨后结肠代食道术,术后饮食生活正常.因1年前出现胸痛,现胸痛加剧入院.胸部CT示:下纵隔肿块.开胸探查,肿瘤位于食管肺下静脉水平,质硬,侵及纵隔胸膜并与周围淋巴结融合.切除肿瘤及胸段食管.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鳞状上皮癌.

    作者:张美霞;申佃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救治新生儿重度烫伤一例

    患儿出生22 h,洗澡时被突然喷出的热水烫伤.当地医院给予简单的清创包扎预防感染,补充水份240 ml、电解质60ml,于伤后10 h转入本科.

    作者:刘小龙;努尔兰;王晓凤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硫酸镉烧伤并多脏器受损二例

    例1,女,36岁,因接触110℃硫酸镉液约15 s,致深Ⅱ度烧伤80%TBSA.救离现场后清水冲洗10 min,伤后5 h入院.常规补液抗休克(尿量30~50 ml/h),创面外涂磺胺嘧啶锌糊剂.次日出现磺胺结晶尿及血尿,体温36℃,血白细胞44×109/L,中性0.97.创面立即停用磺胺药物,改用京万红软膏或红霉素软膏,利尿,碱化尿液(尿量3 000 ml/d).磺胺结晶尿持续36 h,血尿持续3 d.第11 d出现腹泻,为黄绿色稀水便,5~7次/d,每次200 ml,持续2 d.第15天频繁排血便,当日排14次,次日19次,每次100~500 ml,为暗红色血便.血红蛋白由130g/L降至60 g/L.留置胃管,应用止血药.1周内输全血6 000 ml,血浆800 ml,血红蛋白升至120g/L.第25天,患者精神状态差,食欲欠佳,双眼黄染.实验室检查:黄胆指数35 μmol/L,射浊12 U/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447 U/L.应用能量合剂及护肝类药物治疗22 d后,肝功各项指标正常,全身情况改善.伤后55 d,创面愈合出院.

    作者:肖奇;喻海池;谢敏;雷果元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电烧伤致脊髓神经损伤合并白内障一例

    患者男,42岁.被10 kV高压电击伤头部,伤后有短暂昏迷,在当地急救处理后转入我院.查体:头颅左颞部有一7cm×6 cm大小的电流入口,呈Ⅲ度焦痂,左外耳廓有V形缺损,双足拇指干性坏死、跖底部有多个电流出口,右下肢及颈前、面部为Ⅱ度25%TBSA电弧烧伤创面.入院后给予抗感染、营养心肌及预防急性肾衰等治疗.分别于入院第2天、第7天行颈椎、胸椎X线片及胸椎5~11椎CT、MRI检查,结果提示正常.

    作者:张勇;王永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角朊细胞与创面愈合

    烧伤是以皮肤及软组织损伤为主要特点的外伤,创面愈合的速度及质量是评价治疗水平高低的惟一可靠指标.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细胞是表支细胞,它包括角朊细胞、黑色素细胞、朗格罕细胞及未分型树突状细胞,其中角朊细胞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1].因此,烧伤创面愈合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角朊细胞的功能[2].

    作者:贾赤宇;陈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细胞缺血缺氧性损害敏感性的发生机制

    细胞缺血缺氧性损害是严重烧伤、创伤、手术、休克等多种条件下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之一.缺血、缺氧不仅增加了感染、内毒素血症、炎症介质等因素对机体作用的敏感性,且在启动以致决定在随后发生的各种继发性损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亚重创伤、烧伤后机体组织、器官血流重新分布及不同组织、细胞对缺血缺氧反应敏感性的不同,导致临床治疗顾此失彼.为此,人们对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性损害敏感性的发生机理不断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缺血缺氧性损害防治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王水明;刘友生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