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3-3289
  • 国内刊号:11-1881/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SA 科学文摘(英),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2004年8期文献
  • 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胰腺炎1例

    患者男,5岁,腹泻5天,腹痛2天,入院.入院前外院确诊为急性细菌性痢疾.入院后第3天腹痛加重,查体:剑突下压痛明显,腹平软.

    作者:刘露阳;吴长君;范春艳;张春梅;邱前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急性肾动脉血栓1例

    患者男,76岁,间断性咳嗽3个月,左胸痛5天就诊.门诊检查后,以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少量积液入院.住院次日晨突发右侧腰痛,肾区叩痛阳性,卧位时疼痛加剧,立位时好转.彩超急诊检查,CDFI见右肾不规则血流充盈缺损区(见图),大小约18 mm×18 mm;肾门处近缺血区分支动脉流速增快,峰速1.2 m/s.腹主动脉流速正常.彩超诊断:右肾动脉血栓形成(分支动脉).腹部CT示右肾动脉短节断样造影剂充盈缺损,考虑为右肾动脉血栓形成.当日下午心电监护下使用尿激酶50万U快速静滴溶栓治疗,于10 min内滴入完毕后,患者腰痛明显好转,连用3日溶栓药物治疗,胸痛、腰痛症状消失,病情好转出院.

    作者:乔素云;李晓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CT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

    患者男,12岁,于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眼球较左侧突出,右眼溢泪,右侧鼻塞,并进行性加重.体检:右侧眼球突出,鼻中隔左偏,右鼻腔外侧壁内移,鼻道内见新生物,呈椭圆形,色泽同鼻腔黏膜,表面不光滑,质韧,中鼻甲辨别不清,副鼻窦区无压痛.眼部超声:右眼眶内占位性病变.副鼻窦冠状位CT扫描:右筛窦窦腔囊状膨大,窦壁骨质吸收变薄,形成一完整骨壳,壳内见一宽大的液-液平面,呈上低下高密度(图1),并可见致密骨性房隔及片状骨化影(图2).病灶累及相邻上颌窦、蝶窦、额窦与鼻腔.CT诊断:右筛窦良性肿瘤性(样)病变,考虑:①动脉瘤样骨囊肿;②骨巨细胞瘤;③非骨化性纤维瘤.手术所见:右鼻腔内椭圆形肿物,充满鼻腔上部及筛窦,瘤体内侧游离,外侧与筛窦融为一体,中鼻甲辨别不清.穿刺瘤体抽出陈旧性血性物.切除瘤体为不规则椭圆形,外覆黏膜及骨质,骨质薄如蛋壳,内为血性液体,间杂胆固醇结晶样骨化物,无骨膜.手术病检报告:纤维组织囊壁中含有不规则骨小梁,内侧多见血窦,散见多核巨细胞并有钙化.病理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作者:赵丽新;谢荣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婴儿右房内黏液瘤伴中心钙化1例

    患儿男,查体:心界不大,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正常.CT提示:双侧额顶叶脑白质密度降低,缺血缺氧性脑病恢复期.超声检查:右房扩大,右房内可见一1.7 cm×1.5 cm×1.0 cm的圆形团状物,回声中等强度,其中心部位呈强回声,此团状物有一蒂,长2.5 mm(图),附着在三尖瓣隔瓣根部,活动度较小,舒张期脱入三尖瓣口,收缩期进入右房内.超声诊断:右房黏液瘤伴瘤体内局限性钙化.

    作者:刘莉;李世杰;薛芸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

    患者男,18岁.患者于14天前因车祸左枕后部着地.X线示颅底骨折.在外院治疗2周,之后右侧眼球逐渐外突,略感胀痛.我院门诊以颅脑外伤收入科.专科检查:右眼上睑活动受限,右眼球向上、向鼻侧及向下均受限,双眼外展受限,右眼球外突,结膜充血,呈紫红色,左眼余未见异常.眼底见视盘色淡,余(-).彩超示:双侧眼球对比扫查,左、右眼轴均是21 mm,晶状体及玻璃体内透声清晰,球后组织未见异常,右眼静脉内径1.78~3.17 mm,PW示静脉动脉化频谱,流速67 cm/s(见图).诊断:右眼静脉扩张,结合病史,考虑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T诊断:右侧眼球后炎性改变,动-静脉瘘可能.

    作者:张晓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烈士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长期以来,手术铺以药物治疗是子宫肌瘤传统的治疗方法,但肌瘤肃除术及子宫切除术不易被未生育和年轻妇女所接受,对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咄咄怪事者有一定定困难[1].

    作者:苏新友;欧阳爱梅;刘汝勤;谢文治;李南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CR与屏/片系统对肋骨骨折检出率的对比

    1资料与方法本文搜集我院使用CR与屏/片系统各200例因胸部创伤致辞肋骨骨折的患者资料,男298例,女102例,年龄4~86岁,平均39岁.本组病例中以交通事帮多见.初诊X线平片检查的时间:24h内375例,24~48h内14例,长的1例为14天,余10例是7天内.

    作者:杨凯;汪洋;吴捷;岳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超声心动图诊断双孔二尖瓣畸形1例

    患儿女,9岁,活动后感气促、心慌、心前区闷痛1个月余来我院检查.查体:胸骨左缘第4~5肋间可闻及Ⅱ~Ⅲ级收缩期杂音,无震颤.心电图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X线胸片显示:左室增大,主动脉结小,肺动脉段平直.左第三弓向左延伸.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稍增大,四腔心切面示:小型的原发孔型的房间隔缺损,较大的膜周型的室间隔缺损(流入道+小梁部)合并假性室隔瘤形成.胸骨旁四腔、左室长轴切面于舒张期示:二尖瓣位置可探及两个分别开放的房室瓣口,一孔开口朝向左心室心尖部,一孔开口朝向室间隔,并可见部分腱索附着于室缺下缘的室间隔顶部.二尖瓣口水平左室短轴切面显示:二尖瓣口呈两个分离的圆形的瓣口(双瓣口征,见图).彩色多普勒显示:心房及心室水平少量的左向右分流,收缩期于二尖瓣左房侧显示蓝色的异常返流束,脉冲多普勒测返流速为3.8m/s;舒张期显示两束完全分离的红色血流束自左房流向左室(一束朝向室隔、一束朝向心尖).超声提示:双孔二尖瓣畸形,室间隔缺损(膜周部)趋闭合,房间隔缺损(Ⅰ型)小,轻度二尖瓣返流.

    作者:汪洁;高玲玲;倪金洪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家兔脂肪肝肝压缩率、灰阶强度与声衰减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观察诊断脂肪肝的肝压缩率、灰阶强度和衰减系数定量指标.方法超声检查40只正常家兔肝压缩率、灰阶强度及衰减系数;应用高糖、高脂、及酒精喂养后形成脂肪肝后,再次超声观察并对比.结果随脂肪肝程度加重和脂肪性肝炎的发生,肝脏进行性肿大,肝压迫率进行性下降,声衰减增大.中重度脂肪肝、尤其脂肪性肝炎肝脏灰阶强度高于轻度脂肪肝组.结论肝压缩率、灰阶强度和衰减系数可反映肝脂肪变和炎性病变程度及有无纤维化.

    作者:郭瑞军;南月敏;王明花;姚希贤;张文云;甄景琴;殷春霞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脑局部低灌注模型的研究

    目的建立稳定的可重复的大鼠脑局部低灌注模型,并通过CT灌注等方法验证其可靠性.方法 27只实验用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对照组、低灌注6 h组和脑梗死6 h组).模型的制备采用改良的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在术中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实时监测局部大脑中动脉区脑血流量,术后利用CT灌注成像对血流状况进行观察,并与病理检查、TTC染色等对照.结果梗死组 CT灌注参数rCBF较低灌注组明显下降,病理检查呈典型脑梗死改变;低灌注组仅见脑缺血病变.结论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模型的基础上,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实时监测术中血流状态,可以有效建立不同程度的大鼠脑局部血流低灌注模型.

    作者:胡凌;高培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肺癌脑转移瘤瘤内出血的影像学特点

    目的探讨肺癌脑转移瘤瘤内出血的影像特点.方法 26例肺癌脑转移瘤瘤内出血患者,接受CT 和MRI检查.结果共发现脑内转移瘤43个,其中出血性转移瘤38个,占转移瘤总数的88.4%,表现为CT和MRI上一致性高密度或高信号病灶,或瘤体内部分高密度或高信号出血,隔期复查显示出血有吸收但肿瘤占位征象较前明显;增强扫描显示肿瘤有结节状或环行强化.结论发现脑内不典型部位出血病灶时,应注意有转移瘤瘤内出血的可能,隔期复查血肿吸收但占位征象更明显、以及增强扫描肿瘤强化等有助于转移瘤的诊断.

    作者:李威;陈敏;赵伟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针刺镇痛机制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利用fMRI观察针刺在健康志愿者疼痛模型中所产生的脑区激活灶变化,探讨针刺镇痛机制.方法建立疼痛模型,行针刺太冲穴和非穴位前后的疼痛任务fMRI扫描,应用SPM 99分析功能数据.观察分析疼痛激活区以及针刺后疼痛信号变化.记录疼痛评分和得气感.结果疼痛任务中多个脑区被激活.针刺太冲穴后,观察到ACC和丘脑的疼痛任务激活体积下降.结论针刺参与到疼痛处理多个脑区的整合,丘脑可能参与注意力和警觉的过程.

    作者:艾林;戴建平;赵百孝;田杰;樊永平;李少武;李兴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CT灌注成像在星形细胞瘤术后随访检查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星形细胞瘤术后CT灌注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星形细胞瘤部分切除术后19例,放射治疗前后常规CT及CT灌注检查;星形细胞瘤全切术后26例,CT灌注随访检查.结果残留肿瘤放疗后,低级星形细胞瘤仅PS值下降;高级星形细胞瘤的CBF、CBV和PS均下降 (P<0.05). 星形细胞瘤全切后,手术区与正常脑白质的CBF、CBV和P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可监控残留星形细胞瘤放疗的效果.

    作者:黄飚;梁长虹;张云亭;李伟雄;茹光腾;刘其顺;刘红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DSC MR灌注成像在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价值初探

    目的评价DSC MR灌注成像在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对28例胶质瘤病人进行DSC MR灌注检查,分析不同级别胶质瘤MR灌注曲线及伪彩图像,测量肿瘤实质部分及瘤周水肿区大rCBV值及rMTT数值并将所测量数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MR灌注曲线图像中,高级别胶质瘤实体和瘤周水肿区大灌注处表现为高灌注;低级别胶质瘤表现为等或低灌注为主.不同级别胶质瘤实质部分和瘤周水肿区大rCBV值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级别胶质瘤之间rMTT值无统计意义差异(P>0.05).结论 DSC MR灌注成像对胶质瘤术前分级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张皓;沈天真;陈星荣;缪竞陶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烟雾病的MR成像及MR血管造影表现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例烟雾病患者均行MRI和MRA检查.结果 MRI表现:脑实质改变包括脑梗死5例,脑室轻度扩大2例,局部脑萎缩1例,7例均见双侧基底节区异常血管流空影. MRA均见不同程度的颈内动脉分叉以上狭窄或闭塞,其中双侧颈内动脉狭窄5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4支,大脑前动脉狭窄12支,大脑后动脉狭窄10支;5例同时显示异常血管网.结论 MRI及MRA可良好显示烟雾病异常血管,尤其是MRA可作为烟雾病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马树华;王丹;徐克;周欣;李红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肾脏CT灌注成像

    CT灌注成像是在静脉团注对比剂后对选定层面进行同层动态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每一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根据该曲线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血流量、血容量、对比剂的平均通过时间、对比剂峰值时间、表面通透性PS图等参数,以此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本文就肾脏CT灌注技术做一综述.

    作者:孙建男;么刚;李立军;郭启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纳米分子影像学

    纳米科学与分子影像学的结合可形成纳米分子影像学(Nanomolecular imaging).纳米分子影像学从广义上是指在纳米转运体(纳米粒转运载体)介导下,应用分子影像学技术对活体生物化学过程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的一门科学,主要包括磁共振纳米分子影像学、光学纳米分子影像学、核医学纳米分子影像学和超声纳米分子影像学.本文主要阐述纳米分子影像学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及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唐刚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多层螺旋CT对缺血性心脏病临床应用进展

    随着在临床应用发展,多层螺旋CT更好地实现了其在心血管中的应用.本文综述了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成像、心肌灌注、左室功能及室壁运动功能等方面的应用进展.

    作者:张静;田建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动态增强MR成像在肿瘤血管生成功能成像中的应用

    通过静脉注射细胞外对比剂(Gd-DTPA)后,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描述肿瘤的血管特征.由于不同组织对造影剂药物动力学的影响不同,因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具有展示组织内在差异的功能.大量研究结果表明,DCE-MRI数据结果与肿瘤血管生成免疫组织标记物间具有相关性,可以用于监测各种肿瘤治疗方法的效果,如:放疗、化疗、激素治疗以及新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等.本文就DCE-MRI基本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作一简要回顾.

    作者:赵京龙;张贵祥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小肾癌的MR表现

    目的研究小肾癌(直径<3 cm)的MR表现.方法 19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患者,肿瘤直径均<3 cm,术前1个月内行MR检查,将手术病理结果与MR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9例患者均被MR检出,14例边界清楚,5例部分边界不清.MR假包膜显示率为85.71%(12/14).平扫信号无特征性.6例MR增强扫描中,2例不均匀强化,其增强程度低于肾实质;2例未见明显强化;2例为囊性,增强后囊壁及分隔有强化.MR分期诊断准确率为78.94%(15/19).结论 MR可显示小肾癌的边界和信号特点,有助于小肾癌的检出和分期诊断.

    作者:王霄英;范诒忠;梁妍;崔爱国;蒋学祥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肾细胞癌VEGF、PCNA表达与CT征象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相关基因VEGF、PCNA表达与CT征象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且CT资料完整的肾细胞癌40例和正常肾组织10例,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VEGF、PCNA阳性表达率.结果①VEGF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直径,瘤体坏死、液化、囊变,增强程度,边界,肾周脂肪浸润,淋巴结肿大,静脉侵犯,邻近器官侵犯或/和远处转移有关(P<0.05);②PCNA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直径,增强程度,边界,肾周脂肪浸润有关(P<0.05);而与瘤体内坏死、液化和囊变,淋巴结肿大,静脉侵犯,邻近器官侵犯或/和远处转移无关(P>0.05);③肿瘤病理分级增加,VEGF、PCNA阳性表达率升高(P<0.05).结论 RCC的CT表现与VEGF、PCNA的表达存在内在关系,据此可术前评价其生物学行为与恶性程度.

    作者:王桂华;彭光春;李文政;雷光武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超声衰减成像技术定量评估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衰减成像技术(UAI)定量评估肝纤维化的可能性.方法测量66例肝胆疾病患者肝组织超声衰减成像的校正衰减值,并与肝纤维化分级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校正衰减值随肝纤维化分级加大而逐渐增大,两者有良好相关性(r=0.702,P<0.001).轻、中、重度肝纤维化组间校正衰减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校正衰减值能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运用UAI能定量评估肝纤维化.

    作者:刘东红;吕明德;周才明;徐辉雄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肱动脉流量介导的舒张功能与冠心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肱动脉流量介导的舒张功能(FMD)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受试者98人,分为冠心病组(52人)和有冠心病倾向的对照组(46人).用高分辨率超声心动图仪检测所有受检者的肱动脉FMD.结果冠心病组患者FMD 0.05±0.01,对照组为0.09±0.04,二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FMD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不相关(P>0.05).当把FMD临界点定为10%时,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8%,特异性为71%.结论超声检测FMD是监测冠心病的一项重要指标.

    作者:张铁梅;胡大一;边红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内乳动脉桥及左前降支远段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超声研究

    目的应用常规超声结合冠脉血流显像技术观察分析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内乳动脉桥及远段左前降支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46例,于手术前后超声检查左内乳动脉,其中38例患者检查左前降支远段.结果术后内乳动脉桥起始段显示率95.65%, 由术前收缩期优势型转变为术后舒张期优势型频谱.左前降支远段血流信号表现为流速及流速时间积分增加.结论常规超声结合冠脉血流显像技术可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提供一种无创的方法.

    作者:田津;李治安;杨娅;孙琳;何怡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的心血管造影诊断

    目的研究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IVS)心血管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例PA/IVS的心血管造影表现,结合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电子束CT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6例行心血管造影均明确诊断;行X线胸片16例初步定性诊断;超声心动图检查16例,明确诊断15例,误诊1例;电子束CT检查2例,清楚显示肺动脉发育.结论 PA/IVS诊断主要依靠心血管造影.造影中应重点注意右室、肺动脉发育情况,体肺侧支及是否伴有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支爱华;蒋世良;凌坚;黄连军;赵世华;张岩;张戈军;王云;戴汝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超声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临床、病理特点及超声误诊分析.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患者2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超声误诊情况.结果术前超声诊断正确4例(18.2%);误诊为浆膜下肌瘤8例(36.4%),多发性肌瘤7例(31.4%),肌瘤突向宫腔3例(13.7%).在诊断为肌瘤的病例中,6例诊断为子宫肌瘤伴变性,3例诊断为子宫肌瘤合并肌腺症.结论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是一种以特殊方式生长的良性肿瘤,术前正确诊断对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任芸芸;常才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卵巢肿瘤扭转的CT表现

    目的探讨卵巢肿瘤扭转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卵巢肿瘤扭转的CT资料.结果 16个扭转肿瘤平均大径10.7 cm.14个为囊性或囊实性、2个为实性.囊壁向心性增厚7例、偏心性增厚3例.输卵管增粗7例.5例输卵管、8例囊性肿瘤囊壁和2例实性肿瘤平扫CT值大于50 Hu,增强扫描后没有强化,手术证实有出血性梗死.6例有少量腹水及肿瘤周围脂肪密度增高.子宫偏向扭转侧9例.结论卵巢肿瘤扭转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CT在诊断卵巢肿瘤扭转上有价值.

    作者:李雪丹;沈文静;关丽明;谭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子宫发育异常的MRI诊断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对子宫发育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18例子宫发育异常患者行常规磁共振检查.子宫发育异常分型参照美国生育协会的标准.结果幼稚子宫1例,残角子宫1例,双子宫4例,双角子宫7例,纵隔子宫5例.MRI检查结果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磁共振可以为子宫发育异常提供明确的诊断和分型依据,是一项简单可行而且准确无损伤的检查方法.

    作者:张琰;武乐斌;王光彬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流动敏感交互式反转恢复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及其初步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流动敏感交互式反转恢复(FAIR)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名志愿者和18例脑肿瘤患者进行FAIR技术和磁敏感对比剂动态增强 (DSC) MR脑灌注成像.缺血性脑梗死患者45例,其中超急性期8例,按照自行制定的脑卒中方案进行检查,包括DWI和FAIR序列.结果 10名志愿者FAIR-△S和DSC-CBV都清楚显示随血流灌注的变化颅内灰质、白质和灰质团块的分布.18例脑肿瘤患者FAIR-△S显示11例肿瘤实质部分△S超过周围正常脑组织,3例△S与周围脑组织相仿,4例△S低于周围脑组织,所得结果与DSC-CBV一致.缺血性脑梗死45例在DWI均有阳性发现,39例FAIR发现明确的血流灌注减低.结论 FAIR灌注技术无需注射造影剂,是常规MR成像技术良好的补充,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王苇;李澄;陈建;薛贞龙;刘德志;杜芳;孙玮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星形算法对心尖四腔切面左心室内膜全自动勾画的初步研究

    目的初步测试一种叫做星形算法的全自动超声边界探测方法的实用价值.方法星形算法采用了从左心室腔内向四周作放射形探测的心内膜探测方法,并且运用了以平均相邻距离和局部平均边界灰度为构件的代价函数来勾画边界.结果本文用八组带有各种质量问题的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心尖四腔切面图像对星形算法进行测试,与手工勾画的心内膜相比,星形算法勾画边界的平均半径误差率为12.90%,所围平均面积误差率为10.93%.结论星形算法能够在临床条件下实现心内膜的全自动勾画.

    作者:姚炜;田建明;赵宝珍;陈宁宁;钱国正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骨肿瘤性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初步探讨MSCT灌注成像方法在骨肿瘤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骨肿瘤患者进行MSCT灌注成像,图像重建后送至AW 4.0工作站,利用Perfusion 2 软件计算并分析灌注图像和灌注参数值,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结果所有肿瘤部位的BF、BV、PS值明显高于正常组织,而MTT值明显小于正常组织,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MSCT灌注成像是一种准确且相对简捷的定量评估骨肿瘤性病变血流灌注状态的功能成像方法.

    作者:张景峰;王仁法;李勇刚;张菁;宋金梅;王敏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多排螺旋CT图像重建技术在肩部损伤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体积扫描图像三维重建技术在肩关节损伤中的应用.方法 21例肩关节骨折病人接受MSCT检查,对CT二维图像资料经工作站处理,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维表面遮盖法(SSD)重建,后进行图像比较分析.结果 MPR可更全面地显示骨折的断面信息, 3D-SSD能立体地显示骨折的范围和方向,对关节脱位的解剖关系显示清楚.结论螺旋CT的2D-MPR和3D-SSD重建作为CT轴位图像的重要补充依据,能更直观和立体地显示肩关节损伤的骨折和脱位情况.

    作者:李威;王玉林;吴国庚;王焱焱;周诚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椎管内硬膜内、外淋巴瘤MR影像表现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内外淋巴瘤 MRI表现.方法 7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淋巴瘤患者行MRI检查.结果硬膜外淋巴瘤多为梭形等T1,等或稍长T2信号,轴位扁平状环绕脊髓生长,较均匀轻中度强化,可累及相邻脊椎或硬膜、脊髓.髓内淋巴瘤表现为病变脊髓肿胀,长T1等长混杂T2信号,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肿块.硬膜内侵犯表现为硬膜囊内弥漫均匀等T1稍长T2信号病灶,中等强化.结论 MRI是椎管内硬膜内、外淋巴瘤佳检查方法;硬膜内、外淋巴瘤MRI表现有各自特点.

    作者:陈宇;徐坚民;孙国平;夏占统;李莹;龚静山;张景忠;饶梓彬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三维超声在髌上囊滑膜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成像在评价髌上囊滑膜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对25例患者的36个髌上囊滑膜病变进行三维图像重建.结果髌上囊滑膜病变的三维图像大致可分为网络型、乳头型、条索型和充满型.条索型多见于出血性滑膜炎,充满型多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论三维超声能提供直观、整体的髌上囊滑膜病变的形态学信息.

    作者:杜国庆;王学梅;董宪普;欧国成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环杓关节脱位的多层螺旋CT诊断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环杓关节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28例单侧声带麻痹患者,在平静呼吸及Valsalva呼吸状态下,分别行喉部多层螺旋CT扫描及容积重建,治疗后复查CT.结果杓状软骨前脱位16例,后脱位12例.声带固定于旁中位伴同侧梨状窝、喉室扩大26例,固定于中位伴梨状窝缩小2例,复位后18例环杓关节显示正常.结论多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环杓关节脱位的病变特征,对环杓关节脱位诊断与复位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曹刚;周义成;贾清;黄文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甲亢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甲亢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16例甲亢患者行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个月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甲状腺体积、腺体回声、血供及各血流参数变化情况.结果术前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血供丰富.术后1~3个月腺体体积缩小,血供明显减少.血流参数各项监测值栓塞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甲亢的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侯敏;闫合理;张晓莉;张倩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数字式超声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设计了一种数字式的超声回波信号采集处理系统,采用高速、高精度的AD转换器,通过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芯片实现对射频信号的预处理,经过USB 2.0接口把数据传送到PC,在主机中完成对数据的后处理并终显示处理结果,并给出了一个模拟多普勒血流测量的实例.此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移植性,可用于多种超声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作者:徐亮禹;高上凯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脑功能磁共振图像中Nyquist伪影的处理方法研究

    Nyquist伪影是功能磁共振成像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有的伪影,使图像信噪比下降,并对图像的可视化及功能定位产生不利影响.尽可能地消除Nyquist伪影,无论对于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还是对后续的功能定位分析和可视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Nyquist伪影还没有有效的处理方法.本文根据功能磁共振图像本身的信息,首次提出一种基于模糊聚类技术的Nyquist伪影的处理方法,能比较有效地消除Nyquist伪影.

    作者:聂生东;聂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颈动脉滤器脑保护装置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能模拟颈动脉血流的物理模型,测定颈动脉滤器置入后血流量的变化,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建立物理模型观察颈动脉滤器对血流的影响.物理模型用蠕动泵,玻璃管,细塑料管,甘油溶液,PVA颗粒模拟颈动脉循环系统.结果①滤器置入后颈动脉血流减小受颈动脉初始压力,初始流量及病灶脱落栓子数的影响(P<0.001);②此颈动脉滤器栓子捕获率大于93%.结论滤器置入对颈动脉血流会产生影响;此颈动脉滤器是一种有效的脑保护装置.

    作者:杨敏;邹英华;佟晓强;封云;谢利德;蒋学祥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血管封堵器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血管封堵器对血管性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点止血的优势.方法全组116例病人,分为血管封堵器组(55例)和人工压迫组(61例),观察分析两组的止血成功率、止血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血管性并发症.结果在血管性介入术后血管封堵器组,止血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缩短;股动脉穿刺点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无血管病变发生.结论血管封堵器对股动脉穿刺点能快速、有效地止血,缩短卧床时间,且不增加血管并发症.

    作者:孙国平;张彦舫;窦永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脑肿瘤的201Tl-SPECT和增强MRI的融合成像研究

    目的探讨图像融合影响因素及融合成像对诊断脑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9例脑肿瘤患者201Tl-SPECT和增强MR图像进行融合成像处理.结果融合成像精度影响因素包括:体位、解剖位置融合时基准的选择是否正确、MRI矢状面视野的大小以及SPECT彩色窗的调节.融合成像可以同定201Tl集聚部位、明确201Tl在肿瘤内集聚位置、鉴别集聚灶性质以及确认小病灶,对28.2%(11/39)病例诊断有帮助.结论 201Tl-SPECT和MRI融合成像可提高脑肿瘤的诊断精度,有助于确定活检部位.

    作者:王晓明;郭启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数字人体微观研究--量子人体中的力学量

    本文围绕量子人体中的力学量开展了量子人体中表示力学量的算符、动量算符和角动量算符、算符与力学量的关系、算符的对易关系、两力学量同时有确定值的条件、测不准关系和量子人体力学量平均值随时间的变化及守恒定律的研究,讨论了数字人体微观研究,为数字人体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一个数字化的孕妇物理人模型的开发及其在核医药学上的应用

    具有物理性质的人体解剖模型的开发是当今世界的前沿课题.国内的虚拟数字人体开发正在进行阶段,并将涉及物理性质的人体解剖模型的开发.本文结合实例阐述应用于核医学上的一个孕妇物理人模型的具体开发步骤,包括图像的获取、配准、分割、三维显示、以及如何将分割后的结果导入蒙特卡罗模拟计算程序EGS4.本文还介绍了相应的注意事项及应用软件工具, 同时给出了部分模拟计算结果.

    作者:石成玉;徐榭;白净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数字人体信息获取的棱镜光谱仪和光栅光谱仪

    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人体信息获取的棱镜光谱仪和数字人体信息获取的光栅光谱仪,然后从棱镜光谱仪的波长范围、色散、分辨本领和谱面照度等4个参量与光栅光谱仪进行了比较,为研究数字人体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直肠表面线圈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直肠表面线圈MRI对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及分期的价值.方法 20例临床疑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分别用直肠表面线圈及体线圈进行多个轴位的TSE T1、T2及脂肪抑制序列扫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前列腺癌诊断及分期价值.结果直肠表面线圈MRI对前列腺癌检查的准确性(85.0%)、敏感性(85.7%)、特异性(83.3%)、阳性预测值(92.3%)均高于体线圈MRI扫描检查.结论用直肠表面线圈MRI可获得高分辨率的前列腺图像,提高对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率;结合体线圈,可提高对前列腺癌分期的准确性.

    作者:邹爱华;许建荣;杨之晖;李磊;华佳;顾海燕;姚秋英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正常前列腺和精囊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正常中青年男性前列腺和精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可行性,并比较b值不同时,前列腺和精囊ADC值的差异.方法使用EPI扫描序列,对15例23~42岁的正常男性盆腔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b值分别为 300、600、800、1 000 s/mm2,测量前列腺中央带和外周带、精囊、膀胱、闭孔内肌、盆腔脂肪、直肠内气体的ADC值.结果在四个不同的b值时,均获得了前列腺中央带和外周带、精囊、膀胱、闭孔内肌、盆腔脂肪、直肠内气体的ADC值,在前列腺中央带和外周带、精囊、膀胱、闭孔内肌、盆腔脂肪、直肠内气体的ADC值间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b值越小,ADC值越大(P<0.05).结论 EPI-DWI扫描序列可用于前列腺和精囊的检查,不同b值测出的前列腺中央带、外周带及精囊的ADC值有差异.

    作者:丁建平;王霄英;周良平;王继琛;肖江喜;蒋学祥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MRS对中国人前列腺癌鉴别诊断标准的初步研究

    目的评价磁共振波谱分析(MRS)对前列腺癌(PCa)的鉴别诊断价值,初步确定中国人前列腺癌的MRS诊断标准.方法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PCa 21例、良性前列腺增生23例和正常老年志愿者17例以六分区的方法进行MRS定量分析.在MRS代谢图上标记出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取材位置归入相应的分区,测量其(胆碱+肌酸)/枸椽酸盐[(choline+creatine)/citrate, CC/C]的比值.计算MRS对癌区外周带和非癌区外周带(包括BPH患者的和PCa患者的)定性诊断的准确性.结果正常前列腺外周带、PCa患者癌区外周带及非癌区外周带的CC/C值分别为:0.42±0.19、2.13±0.82和0.60±0.20.以正常人CC/C值的Ax-G+3SD为癌的诊断标准,将CC/C>0.99者诊断为PCa区.本标准和国外文献标准(CC/C>0.86)鉴别PCa区与非PCa区的敏感性分别为96.0%和97.3%(χ2=0.207, P=0.649),特异性分别为94.7%和86.3%(χ2=4.563, P=0.005),准确性分别为95.1%和89.4%(χ2=5.950, P=0.015).结论以CC/C>0.99为标准鉴别中国人前列腺外周带的PCa和非PCa组织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作者:王霄英;周良平;丁建平;李飞宇;山刚志;肖江喜;蒋学祥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内分泌及调强放射治疗前、后前列腺癌MRI表现

    目的评价前列腺癌内分泌及调强放射治疗前后磁共振表现.方法分析26例前列腺癌患者内分泌及调强放射治疗前后磁共振图像, 观察治疗后前列腺及肿瘤体积、信号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前列腺体积平均缩小(34.3±18.2)% (P<0.01),周围带体积缩小程度[(56.1±21.6)%]大于移行带缩小程度[(30.5±21.1)%] (P<0.05); T2加权像上前列腺周围带及移行带信号显示不同程度的弥漫性减低;前列腺体积缩小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下降之间有显著性相关 (r=0.67, P<0.05).结论前列腺癌内分泌及调强放射治疗后磁共振表现为前列腺、肿瘤、精囊体积缩小、信号减低、肿瘤浸润包膜程度减轻等变化.

    作者:王文超;钟晨阳;陈敏;李飒英;蔡葵;杨正汉;赵伟峰;周诚;李果珍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国内前列腺癌的MRI和fMRI研究评价

    前列腺癌是欧美老年男性常见的肿瘤性疾病,是致死率第二位的肿瘤.在中国,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检出率都有明显的增加,已日益成为威胁老年男性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医学影像学在前列腺癌的检出、分期、治疗后随访和评价疗效等方面都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蒋学祥;王霄英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应用MRI测量的前列腺形态学参数与男性下尿路梗阻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应用MRI定量研究尿道前列腺部长度(UL)、前列腺总体积(PV)、中央带体积(CV)和中央带体积指数(CVI),探讨前列腺形态学参数与男性下尿路梗阻程度间的相关性.方法 62例除外神经、内分泌系统病史和尿路外伤史的男性下尿路梗阻患者行前列腺MRI和尿流动力学检查.根据大尿流率(MFR)进行分组,即正常组(Ⅰ)、可疑梗阻组(Ⅱ)、梗阻组(Ⅲ)三组.盲法观察、测量和计算前列腺形态学参数,对患者的年龄、前列腺形态学参数及尿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研究对象的UL、PV、CV、CVI与年龄无明显相关,MFR和年龄呈中等程度负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409, P=0.001;三组患者的年龄、PV无显著性差异;UL、CV、CVI在Ⅰ组和Ⅲ组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在Ⅰ组和Ⅱ组、Ⅱ组和Ⅲ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 UL、CVI与梗阻程度相关,偏相关系数B分别为0.178和1.025,t值分别为2.325和2.131,P值均<0.05.结论 UL和CVI在正常组和梗阻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两者可作为预测下尿路梗阻程度的相关形态学参数.

    作者:黄嵘;王霄英;李飞宇;丁建平;周良平;肖江喜;蒋学祥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用MRS评价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的代谢变化:癌区与非癌区外周带的比较

    目的用MRS定量评价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的代谢变化,观察癌组织与非癌区外周带的代谢差别.方法 21例内分泌治疗后的前列腺癌患者与19例未经任何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行MRS检查.将前列腺分为左、右两侧,每侧由上到下分为底部、中部和尖部三部分,共六分区.根据手术或穿刺病理结果将这六分区归类为癌区和非癌区.在MRS代谢图上测量前列腺癌区和非癌区外周带内分泌治疗后的胆碱(choline,Cho)、肌酸(creatine,Cre)和枸橼酸盐(citrate,Cit)的代谢水平.结果内分泌治疗后前列腺的Cho、Cre和Cit均下降,Cit下降较明显(P<0.01).内分泌治疗组非癌区(Cho+Cre)/Cit的比值高于未治疗组(分别为0.82±0.12和0.59±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分泌治疗组有Cho,Cre和Cit代谢的癌区(Cho+Cre)/Cit的比值与未治疗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2.62±0.31和2.26±0.73,P>0.05).结论 MRS可以定量分析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的代谢变化,前列腺内分泌治疗后癌区与非癌区外周带的代谢改变不同.

    作者:周良平;王霄英;丁建平;李飞宇;肖江喜;蒋学祥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良性前列腺增生MR灌注成像的初步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MR灌注成像在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应用,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与MR灌注成像各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42例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MR灌注成像(PWI),对BPH标本作免疫组化检测;分析病变灌注曲线大线性斜率(SSmax)、准T2弛豫率(ΔR2*peak)与免疫组化结果(VEGF、MVD)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志愿者、BPH患者灌注曲线的大线性斜率及准T2弛豫率分别为0.430±0.011、2.01±0.07和33.5±3.1、1.5±0.1(P<0.05).结论 PWI可反映BPH患者MVD和VEGF表达程度,推测其血管生成情况.

    作者:许建铭;沈钧康;张继斌;李晓兵;须同禄;秦明明;陆之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0.5T MR动态增强技术鉴别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与前列腺癌的研究

    目的探讨0.5T条件下 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与前列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BPH 40例,前列腺癌32例患者常规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灶动态增强特征并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SI-Time曲线).结果前列腺癌MRI动态增强的开始时间、大信号强度及早期强化率与BPH不同(P分别<0.01、0.05、0.01).SI-Time曲线Ⅰ型多见于BPH,Ⅱ型既可见于前列腺癌又可见于BPH,前列腺癌以Ⅲ型为主(P<0.001).结论 0.5T条件下MRI动态增强早期强化参数及SI-Time曲线类型有助于BPH与前列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倪新初;沈钧康;陆之安;钱农;潘昌杰;荣伟良;项剑波;陈建国;龚建平;钱铭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MRS与血清PSA、PSAD相关性初步研究

    目的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MRS特征与血清PSA浓度及PSAD的相关性.方法 18例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证实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病人,在中央区设定兴趣区后利用3D MRS测定各兴趣区(Cho+Cre)/Cit的比值,计算出每位患者中央区(Cho+Cre)/Cit比值的平均值,与其血清PSA浓度及PSA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ho+Cre)/Cit比值和血清PSA浓度呈负相关关系(r=-0.140),无统计学意义(P=0.581>0.05),与PSAD也呈负相关关系(r=-0.494),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5).结论 (Cho+Cre)/Cit比值较低的BPH患者往往伴有较高的PSAD,通过两者结合提高前列腺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是有可能的.

    作者:李飞宇;王霄英;丁建平;周良平;肖江喜;蒋学祥 刊期: 200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