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3-3289
  • 国内刊号:11-1881/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SA 科学文摘(英),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2005年6期文献
  • 超声诊断先天性多囊胰1例

    患者女,31岁.口干、多饮、多尿3年,以全身黄疸3个月入院.超声所见:肝、脾及双肾实质内未见明显的异常回声.胰腺扫查:未见正常胰腺组织回声,可见胰腺弥漫性增大,腺体内见多个大小不等互不相通的无回声区,边界清,内透声好,其间可见多个强回声斑,后方无声影(图1),CDFI显示无回声区内未见血流信号,无回声区周边可见迂曲的血流信号.

    作者:赵晓虹;李惠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肾癌侵犯肾周间隙的CT表现

    1资料与方法在病理证实的88例肾癌中,选取有肾周间隙异常的58例.男34例,女24例,年龄22~76岁,平均57.4岁.

    作者:闫忠庆;杨晓峰;李英洲;宋有文;齐大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卵泡膜细胞瘤1例

    患者女,69岁,4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腹腔包块,手拳大小,不痛,未治疗,近1年来包块增大,并伴尿频、尿急来诊.查体:腹略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于中腹可扪及儿拳大小包块,边缘清,活动无触痛.

    作者:闻鹏飞;孙建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脑神经胶质瘤病2例

    脑神经胶质瘤病(gliomatosis cerebri,GC)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1].1990年之前,本病的确诊依赖于尸检.近10多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使患者生前确诊成为可能.本文报告我院2例脑胶质瘤病.

    作者:周泽俊;田伟;李宗芳;孙春涛;包颜明;陈连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手术、激光椎间盘减压联合治疗胸髓受压症1例

    患者男,46岁.双下肢麻木、无力、自主功能活动明显减弱7天.查体:脊柱生理弯曲存在,颈部压痛明显,双膝腱反射亢进(+++),双踝阵挛反射(+),巴氏征(-).胸椎MRI检查:

    作者:李洪德;姜西静;王宏;王景学;王冬青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MR尿路造影在尿路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本组72例患者,男49例,女23例.年龄6~74岁,平均45.5岁.使用GE VectraⅡ0.5 T超导磁共振仪,检查前禁食、禁水5~6 h.进行常规横轴位T1WI、T2WI扫描后,应用快速自旋回波(FSE)作冠状面重T2扫描.

    作者:鲍克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胸壁软组织血管瘤的MRI表现2例

    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血管类肿瘤,在病理上与正常的血管非常相似,虽然软组织内血管瘤在临床上较常见,但发生在胸壁的较为少见.现将我院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例胸壁软组织血管瘤的MR表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恩森;李媛;杨志刚;郭应坤;余建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胎儿肺动脉瓣闭锁伴右室发育不全1例

    孕妇32岁,G2P0,孕早期出现不明原因发热,高达39℃,伴恶心、呕吐少量胃内容物7~8次,1天后自愈.孕50天少量阴道流血,肌注黄体酮等药物20天后症状消失;孕17周唐氏试验未见异常.

    作者:陈娇;朱琦;杨太珠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肺淋巴瘤伴纵隔横纹肌肉瘤1例

    患者男,13岁.2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干咳、阵发性,无咳痰咯血、无发热及胸痛,后逐渐出现活动后易累、食欲减退、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查体:右胸饱满,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

    作者:覃邦能;戴春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筛窦脑膜瘤1例

    患者女,41岁,反复头痛2年伴眼球突出1年.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反复发作,1年前发现右眼向外突出,视力进行性下降,并伴有右面部肿胀及鼻腔通气不良,失嗅,未经治疗,近两日出现头痛加重来诊.

    作者:孙立国;徐爱华;衣高峰;李海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1例

    患者男,9岁.因右上肢无力10天入院.10天前在校上课时自感右手无力,不能持笔书写,无肢体麻木,无明显头痛及其他不适,否认癫痫发作史.

    作者:刘占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右侧颈部巨大上皮样血管肉瘤1例

    患者女,32岁,发现右颈部包块3个月,约2 cm× 1.5 cm大小,表面光滑,质硬,无压痛,无波动,活动度小,不随吞咽上下移动.近期感头痛、胸闷、咳嗽、颈部包块逐渐长大.B超:右侧颈部实质性肿块伴周围淋巴结肿大,右侧颈动脉受压弯曲.

    作者:黄代祥;何琳;王文献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骨膜骨肉瘤合并骨纤维异常增生症1例

    患者男,17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大腿中下段疼痛,夜间加重,无发热、盗汗及放射性疼痛.行双股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印象为左侧股骨中下段骨膜骨肉瘤,侵及骨髓腔及相邻软组织.

    作者:岳明纲;张彩群;王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胎儿水肿伴囊状淋巴瘤1例

    孕妇27岁.G1P0,孕20周.超声所见:宫内单胎,胎头光环完整,位于下方,双顶径4.0 cm,胎心四腔心存在,胎心不规律,有心律失常,胎儿脊柱连续,股骨长2.5 cm,后壁胎盘,厚度2.4 cm,羊水深度3.3 cm,胎儿头面、躯干、四肢皮肤增厚,约1.0~1.4 cm不等,于胎儿头颈部偏后方可见6.0 cm×4.7 cm×5.6 cm的无回声区,向后凸,壁厚,其内一侧可见一细带状分隔(图1).

    作者:康晓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小儿先天性肝膈疝1例

    患儿女,1.5岁.因反复发热、咳嗽5个月,发现右下胸包块10+天入院.否认胸腹部外伤史,且无明显循环、消化系统症状.体检:胸背部外形无异常,呼吸运动无受限.

    作者:潘彦辰;周翔平;邓开鸿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超声诊断小儿心脏横纹肌瘤2例

    横纹肌瘤为儿童时期常见的心脏肿瘤,占小儿心脏肿瘤60%以上,近年来由于超声心动图在心脏疾病检查方面的广泛应用,使多数病例得到及早发现.

    作者:刘庆华;姜忠强;王哲;宋曰宏;王景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男性肺癌乳腺转移1例

    患者男,89岁,发现右胸壁无痛性增大包块半月余.查体:右侧乳头凹陷,乳房外上象限可扪及一2.0 cm×2.0 cm大小包块,质硬,有压痛,表面光滑,活动度差,挤压乳头无溢液.

    作者:陈蓉;龚水根;张伟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超声误诊陈旧性宫外孕1例

    患者女,17岁,停经3个月,下腹痛伴阴道出血50余天来我院就诊.妇检:宫颈光滑,触诊子宫轮廓不清,盆腔触及一大小约10 cm的囊性包块,固定轻压痛.

    作者:王晓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肺巨大嗜酸性肉芽肿1例

    患者女,27岁,因刺激性干咳伴胸闷约6个月于2004年1月2日入院.查体:左侧锁骨下窝可触及一固定的半球型肿物,质硬表面光滑,触痛阳性,直径约2.5 cm,左侧胸壁亦可触及一肿物,质硬、表面光滑,轻压痛.

    作者:黄婵桃;陈卫国;贾铭;涂茜;廖昕;闫慧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肾脏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在肾脏血流灌注中的应用及对比剂注射流率对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健康家兔36只随机分成A、B、C三组,对比剂量为2 ml/kg(300 mgI/ml),注射流率三组分别为1 ml/s,2 ml/s,3 ml/s.对肾脏灌注扫描后获得的灌注参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A组和B组之间,B组和C组之问各项灌注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A组和C组之间各项灌注参数有显著差异(P<0.05).肾脏皮质和髓质的灌注参数明显不同(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可对肾脏组织血流灌注进行定量分析,但注射流率影响灌注数值.

    作者:孙建男;郭启勇;杨立国;幺刚;房津辉;岳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多普勒超声对兔动脉硬化的血流动力学与流变学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兔颈总动脉粥样硬化血液流变学与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探求其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方法选24只大耳白兔随机分成2组:A组为正常饲料组(6只),B组为高脂饲料喂养组(18只),各分成3个亚组,分别喂养4周、8周、12周.观察颈总动脉Vs、PI、RI及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变化,用病理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在兔AS不同阶段,B组家兔颈总动脉PI、RI逐渐增高(P<0.01或P<0.05),Vs无显著变化;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在4周以后出现进行性增高(P<0.01或P<0.05),并与PI、RI呈正相关;红细胞变形指数逐渐降低(P<0.01或P<0.05),与PI、RI呈负相关.结论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相结合可以早期定性、定量检测AS,动态观察其病变进展情况.

    作者:孙立涛;田家玮;马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背向散射积分观察有机磷中毒兔肝脏

    目的探讨背向散射积分技术观察急性有机磷中毒兔肝脏改变的价值.方法建立兔急性有机磷中毒动物模型,分别于染毒前(T0)、染毒后(T2~T7)8个时间点行二维超声及IBS检查.二维超声观察肝脏的回声,测量肝右叶前后径,IBS定量分析肝脏改变.结果肝实质回声、肝右叶前后径于给药后各时间点未见明显变化.中场、远场IBS%从T4开始(T4~T7)与T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近场IBS%从T5开始(T5~T7)与T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4~T6中、远场IBS%与近场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7时近、中、远场IBS%两两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有机磷中毒兔肝脏IBS%的改变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有意义的信息.

    作者:曹军英;赵宝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大鼠肝细胞癌MR信号特征及相关病理基础

    目的探讨肝癌演进过程中的MR信号特征及其相关病理基础.方法诱导法建立大鼠肝癌模型,于不同时相行MRI检查,对病灶行病理分级,并定量分析脂肪、糖原含量.结果51个病灶T2WI均呈高信号,T1WI分别呈高(10/51)、等(9/5D)低(32/51)信号.T1WI高信号以16~18周多见,等信号20~21周多见,低信号22~25周多见.T1WI高信号组癌组织脂肪含量明显高于癌周组织及低信号癌组织(P<0.01).结论肝细胞癌演进过程中TIWI信号呈由高到低的趋势;T1WI信号与癌组织病理分级和脂肪含量有关.

    作者:蔡金华;丁仕义;冯敢生;王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兔坐骨神经急性挤压伤MRI定量研究

    目的探讨兔坐骨神经急性挤压伤MRI神经/肌肉信号比(SIR)在诊断外周神经损伤中的价值.方法32只新西兰白兔按钳夹力的不同随机分为A、B两组,建立兔坐骨神经急性挤压伤模型,于损伤后1、2、4、8周分别行双侧坐骨神经MR扫描,测量双侧坐骨神经各序列SIR值.结果神经挤压伤后,除T1WI上无明显改变,在其余四序列上SIR均不同程度升高,1周时神经远段SIR升高,2周时SIR达高峰,4周时开始下降,8周时下降较明显,与损伤后神经退变和再生及肢体功能的动态变化相一致.损伤侧神经远段SIR明显高于对照侧(P<0.001).结论SIR动态测量可直观、客观、无创性反映神经退变和再生的过程,为临床判断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李新春;伍筱梅;陈健宇;沈君;曾庆思;王欣璐;梁碧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DEN诱发大鼠肝细胞癌模型相关结节的MRI观察

    目的探讨DEN诱发大鼠肝细胞癌(HCC)过程中不同性质结节的MRI表现.方法Wistar大鼠60只,设实验组(n=50)和正常对照组(n=10),前者饮水中加入二乙基亚硝胺直到第14周,第1~20周随机抽取大鼠进行MRI扫描,次日处死大鼠,观察肝脏并取样送病理,对83个结节的MR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该模型的病变发展过程可分为四期:中毒性肝炎期、轻度肝纤维化期、肝再生结节出现及肝硬化期、HCC期.癌瘤直径可达20 mm以上.在T2WI上可以识别的结节数量多于T1WI,但表现缺乏特异性;癌结节在T1WI上一般呈较低信号.结论DEN诱发大鼠HCC模型可依次出现各种结节,较为适合影像学研究.其细胞毒性反应重,纤维化程度较轻,MR常规平扫对结节的定性价值有限.

    作者:赵卫东;管生;周康荣;敖红;陈中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介入微导丝法建立兔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目的探讨应用介入放射学方法建立兔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方法,并评价其可靠性.方法新西兰种大白兔19只,应用股动脉插管技术采用微导管插入一侧颈内动脉,微导丝超选择进入并且栓塞兔大脑中动脉.按缺血时间分为缺血2 h,4 h,6 h组,利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各组模型动物的脑缺血状态进行观察,并与红四氮唑(TTC)染色标本对照.结果缺血2 h组TTC染色未见明显异常.缺血6 h组TTC染色均显示大脑中动脉区域缺血灶形成,CT灌注成像显示为脑血流量下降,脑血容量下降及平均通过时间延长.结论应用介入微导丝法建立的兔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结果可靠且具有可操作性及重复性.

    作者:张慧博;徐克;于世平;姜慧杰;白荣杰;王少雷;郭敏;王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正常人脑弥散定量研究

    目的确立标准化的正常人脑各部位ADC参考值,探讨ADC值与脑内不同结构部位的关系.方法选择健康男女各30名,所有对象进行MR检查,包括常规MRI和EPI弥散加权成像,弥散敏感系数分别为b=0,b=1000 s/mm2;测定双侧半球的34个感兴趣区的平均ADC值.结果灰质的平均ADCAv高(0.80±0.05)×10-3mm2/s,其次是白质的平均ADCAv(0.77±0.05)×10-3mm2/s,丘脑的平均ADCAv(0.75±0.07)×10-3mm2/s,基底节的平均ADCAv低(0.73±0.06)×10-3mm2/s.双侧半球相同部位之间经配对t检验,双侧脑室间平均ADCAv存在差异(P<0.05),其余结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正常人脑各部位ADC值的定量研究为弥散成像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作者:宋建勋;何宁;刘建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多发性硬化患者胼胝体的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定量研究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定量研究多发性硬化(MS)患者胼胝体分数各向异性(FA)值与正常志愿者之间的差异及与扩展病残状态评分(EDSS)的相关性,以明确该指标在多发性硬化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36例正常志愿者和64例复发好转型(RR)MS患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检查,重建出胼胝体并计算出该纤维束的FA值,比较MS组与对照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研究该指标与EDSS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志愿者胼胝体FA值无性别差异(P>0.05),平均FA值为0.506±0.020.MS患者胼胝体平均FA值(0.465±0.033)明显低于(P<0.01)对照组(0.506±0.020).脑型MS胼胝体平均FA值(0.456±0.036)明显低于脊髓型(0.475±0.025)(P<0.05).MS患者胼胝体FA值与EDSS评分无显著相关性(r=-0.104,P>0.05).结论MS患者胼胝体的FA值存在明显异常,但该指标不能反映患者的身体残疾状态.

    作者:于春水;李坤成;秦文;刘卓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脑结节性硬化CT及MRI表现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在脑部的CT及MRI表现特点以降低误诊率.方法分析14例确诊为结节性硬化患者的CT、MRI病灶表现形式及分布特点.结果CT表现为脑室室管膜下结节状钙化10例,3例伴有室管膜下等密度肿块,直径2~3 cm,3例表现为大脑皮层及白质钙化结节,1例小脑钙化.MRI表现为室管膜下结节,室壁呈波浪状改变者9例,12例表现为大脑皮层、白质的多发线样、球形稍长T1、稍长T2信号灶,2例小脑有异常信号.结论CT、MR表现是脑结节性硬化确诊的主要依据,二者互相结合对明确诊断及分析病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晶;魏庆堂;刘鹏飞;李晓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T1WI-3D-MP RAGE在脑扫描中的价值

    T1加权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T1WI-3D-MP RAGE)属于快速容积扫描技术,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信噪比高,伪影小,对脑内结构(如白质、灰质和脑脊液)的对比度良好,能三维显示人脑内部精细解剖结构,有利于显示小病灶及其细节,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获取正常人脑的三维可视化图谱的重要方法,因此,对临床、科研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楠;秦文;李坤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纳米技术应用于肝细胞癌介入治疗

    肝癌的介入治疗已成为独立于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之外的第三种治疗方法,为晚期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附载于介入技术上的各种治疗方法层出不穷.纳米技术作为在现代物理学、化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诞生的高技术学科,也愈发在肝癌的治疗(主要是介入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本文就纳米技术应用于肝癌介入治疗作一概述.

    作者:陈晟;邓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胃底及贲门区静脉曲张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表现

    目的探讨胃底及贲门区静脉曲张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13例怀疑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进行内镜及经腹部超声检查,其中胃镜证实有静脉曲张78例,无静脉曲张35例.结果超声诊断的敏感度为65.4%(51/78),特异度为97.1%(34/35),正确率75.2%(85/113).静脉曲张组贲门前后径(1.52±0.21)cm,胃底部胃壁厚度(1.21±0.40)cm,曲张静脉内的平均流速为(15.92±3.14)cm/s.结论超声诊断对贲门胃底区静脉曲张的显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夏建国;李凤华;朱彩霞;李红丽;方华;许桂英;唐韵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MRI鉴别诊断肝硬化退变结节与小肝癌

    目的探讨高场强MRI对肝硬化退变结节和小肝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和病理证实18例24个肝硬化退变结节(DN)和15例26个小肝细胞癌(sHCC)的磁共振影像资料作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18例24个DN中,同、反相位T1WI上呈等信号者4个,呈稍高信号者20个,占DN的83%(20/24);26个HCC结节中,同相位T1WI上呈稍高信号者6个,其中3个在反相位T1WI上呈低信号;同、反相位T1WI上均呈等-低信号者19个结节,占76%(19/25).抑脂T2WI上DN组24个结节均为低信号;而小HCC组26个结节中,呈稍高或不均匀等-高信号者24个,占92%(24/26),2个在T2WI上为低信号.Gd-DTPA动态增强扫描,14例中15个DN呈缓升速降型14个,占93%;14例中24个HCC呈速升速降型19个,占79%(19/24);HCC包膜强化率占增强病灶中的70%(17/24),而13个DN见不规则纤细网状纤维隔强化,占86%(13/15),仅1个DN呈假包膜样强化.结论综合分析高场强MR不同序列及动态增强像特点,能够区别绝大多数大DN和HCC.

    作者:孟令平;万凯明;俞忠辉;鹿彤;吴强;吴美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胃癌螺旋CT的TNM分期与PTEN表达

    目的探讨胃癌SCT表现的分子病理学基础.方法对83例进展期胃癌病人行S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术后标本行PTE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与SCT所见对照分析.结果SCT诊断胃癌T2、T3~4期正确率为93.98%,淋巴结有无转移正确率为89.16%(P<0.001).本组PTEN表达率为46.99%,在T3~4与T2组、淋巴结转移阳性与阴性组中PTEN表达率分别为40.85%和83.33%、38.33%和69.57%,各组间PTEN表达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SCT增强扫描能较全面显示胃癌影像特征,并较确切地反映其病理基础.②胃癌SCT的T分期、N分期与PTEN表达呈负相关.③SCT增强扫描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可提高对胃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评估.

    作者:李辉;高剑波;陈学军;杨学华;郭华;周志刚;岳松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食管癌螺旋CT征象与MMP-7表达

    目的探讨食管癌浸润转移的SCT征象与MMP-7表达间关系.方法46例食管癌术前行SCT增强扫描,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MMP-7表达.结果SCT对食管癌邻近结构有无受侵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判断准确率为89.13%(41/46)和86.96%(40/46),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好(P<0.001).MMP-7阳性表达率为60.87%;邻近结构有、无侵犯组及淋巴结有、无转移组MMP-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67%,50.00%和87.50%,46.67%(P<0.05).结论SCT征象可以反映食管癌MMP-7的表达情况及其生物学特性.

    作者:高剑波;陈永强;周志刚;杨学华;陈学军;郭华;岳松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阻塞性通气障碍的CT肺功能成像参数

    目的建立诊断肺气肿及阻塞性通气障碍的CT肺功能参数阈值.方法对照组20例,阻塞性通气障碍组37例(包括肺气肿23例、哮喘6例、不明原因8例).肺功能检查和定量CT检查均在1周内完成.利用CT肺功能定量分析软件分析图像数据并得出相应的肺功能参数值,包括肺平均CT密度值、像素指数(PI-700~800,PI-800~-900,PI-910,PI-950),比较各组参数值的差异.结果阻塞性通气障碍组大吸气末CT值为(-834.68±29.54)Hu,大呼气末CT值为(-770.48±55.07)Hu,与正常组均存在差异.吸气末及呼气末PI-910in、PI-910ex与PFT各参数(FEV1,FEV1/FVC,DLco%)的相关性分别较其他像素指数要好.PI-910in>15%考虑患有阻塞性通气障碍,PI-950in、PI-910ex的分布代表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范围,PI-950ex代表肺气肿的分布范围.结论建立CT肺功能成像参数阈值可为临床诊断相关疾病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张伟宏;牟文斌;齐冰;张云庆;王沄;马毅;王富英;王京岚;蔡柏蔷;林耀广;严洪珍;金征宇;刘玉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肺癌影像表现、病理和血清肿瘤标记物的对照观察

    目的探讨常见肿瘤标志物CEA、NSE、CYFRA21-1与肺癌的CT及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00例肺癌患者的CT表现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结果胸部CT和血清肿瘤标志物诊断肺癌的正确率分别为78%(78/100)、60%(60/100),联合胸部CT和血清肿瘤标志物诊断肺癌90例,正确率为90%.结论①胸部CT诊断肺癌较血清肿瘤标志物更为准确;②两种检查手段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肺癌的诊断率.

    作者:刘春红;马大庆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左室功能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左心功能进行评价,以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测定22例健康者及临床确诊的29例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冠心病患者的左室壁各节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速度(VE),舒张晚期速度(VA)和VE/VA比值.测定二尖瓣口血流频谱的快速充盈速度(E),左房收缩充盈速度(A)和E/A值.容积法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及球形指数,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心脏左室长轴方向上心梗组前壁,侧壁,下壁各节段,后间隔心尖段Vs明显下降(P<0.01),后间隔基底段和中间段Vs无明显差异(P>0.05);心梗组几乎各节段VE、VA、VE/VA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各节段平均VS与左室射血分数,球形指数等呈线性相关(r值分别为0.79,0.68,P<0.01),舒张期功能参数平均VE/VA与二尖瓣E/A比值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r=0.62,P<0.01).心梗组LVEDVI和LVESVI明显增大(P<0.01).结论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可客观定位定量的反映心肌梗死局部心肌组织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又能体现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整体功能,为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心功能的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

    作者:管敏;朱阿丽;周晓东;穆新英;许光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高血压病左室心肌重构与颈动脉重构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室心肌重构与颈动脉重构的相关性.方法6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和22例对照者行心脏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分别测量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干内-中膜厚度(CCA-IMT)、分叉处内-中膜厚度(BIMT)、斑块以及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EH组中,又分为LVMI正常组和LVMI增高组.结果EH组CCA-IMT和BIMT高于对照组,其中LVMI增高组高.EH组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降低,PSV/EDV、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增高.斑块检出率及严重程度在LVMI增高组高,LVMI正常组次之,两者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LVMI与IMT、BIMT、PI、RI呈正相关,与PSV、EDV呈负相关.结论高血压病颈动脉重构的发生早于左室心肌重构,且两者密切相关.

    作者:穆玉明;刘丽云;唐琪;韩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升主动脉心外膜超声成像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心外膜超声技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检查升主动脉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心外膜超声探头在45例非体外循环旁路移植术中对升主动脉进行检查,判定是否形成粥样斑块及其程度,同时与术者触诊所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术者根据斑块部位及程度改变手术方法及方式.结果45例中正常20例,动脉粥样斑块形成25例,其中轻度9例、中度10例、重度6例.心外膜超声技术对升主动脉粥样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触诊检查.所有病例未发生围手术期中风.结论应用心外膜超声技术可以较触诊更敏感地发现升主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可以降低围手术期中风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宇虹;Kai Andersen;Runar Lundblad;Halfdan Ihlen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舒缩协调性

    目的定量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结构、功能及二尖瓣环不同部位各舒缩参数变化,探讨心肌梗死后左室舒缩协调性的改变.方法首次心肌梗死患者98例,于心梗后1周行二维超声以及PW-DTI检测.测定心脏收缩功能指标EF、收缩速度指标Vs、舒张速度指标Ve,Va、收缩时间指标Q-so,Q-sp、舒张时间指标Q-eo,Q-ep;对照组46例行同样检测.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LVDD、LAD即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1),EF明显降低(P<0.01);前壁心梗组二尖瓣内、外、后环Vs及Ve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下壁心梗组仅二尖瓣内环、后环V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内、外及后环Ve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P<0.01,P<0.05,P<0.01);前壁、下壁心梗组二尖瓣后环Q-so时间与内环、外环有显著差异(分别为P<0.05,P<0.01),而对照组二尖瓣内、外、后环Q-so无显著差别.结论急性心梗后左室结构及室内各瓣环舒缩协调性发生改变,这可能是导致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减退的原因之一.

    作者:叶岚;周长钰;蔡金荣;郑成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动态增强MRA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方法2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MRA)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和/或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83个可比节段中,超声检查符合率为72.29%,3D DCE-MRA符合率为53.01%,而超声结合MRA符合率达到84.34%.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3D DCE-MRA能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强沁晨;杜湘珂;石坚;宋奕宁;李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检测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不同重建方法的比较和优化选择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不同重建方法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检出及钙化积分的影响.方法对55例疑诊冠心病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检查,每一病例原始数据进行三组不同层厚(2 mm、3 mm和5 mm),层间隔分别重叠50%重建.计算每组图像钙化斑块的Agatston积分(AS),容积积分(VS),质量积分(MS),比较三种重建方法在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检出及计算钙化积分的差别.结果2 mm层厚组检出的钙化斑块多为234个,其中小钙化斑块为185个;与2 mm组比较,3 mm组与5 mm组检出全部钙化的敏感性分别为84%、62%;小钙化斑块的敏感性为83%、54%.全部钙化斑块及小钙化斑块的钙化积分VS、MS、AS以2 mm组高,其次为3 mm组,低为5 mm组;钙化积分三组间比较以及每两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在探测冠状动脉钙化灶应采用薄层重叠重建.2 mm层厚的图像能显示更多、更小的钙化斑块,对于临床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确定及冠心病风险预测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颖;赵虹;韩铭钧;柳学国;何艳丽;刘晓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超声心动图诊断小儿心肌致密化不全

    目的探讨心肌致密化不全(NVM)的超声心动图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5例NVM患儿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致密化不全心室壁厚处的心内膜、心外膜厚度比值,肌小梁发育状况,小梁间隙内交错深陷的隐窝及隐窝内有无血栓形成,心动周期内心室腔血流是否与间隙隐窝相交通等.结果5例NVM患儿均出现明显的超声心动图影像学特征.结论超声心动图具有诊断NVM的重要作用.

    作者:朱琦;陈娇;杨太珠;罗红;郭文琪;杨帆;田雨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与能量多普勒观察正常成人颅内动脉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颅内动脉的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生理状态下评价Willis环前、后交通动脉循环功能.方法216例正常成人按年龄、性别分组,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TCCDFI)与能量多普勒(CDE)技术,分别显示颅内动脉、测量其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通过压迫颈总动脉,判断交通动脉循环功能.结果①颅内动脉成功显示率男、女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血管内径、流速随之变小(P<0.05),而搏动指数、阻力指数随之增大(P<0.05),同一组男女间血管内径有明显差别(P<0.05),而其他参数无明显差别;②前交通动脉功能开放率男女分别为88.9%、82.9%,后交通动脉左侧29.5%、34.1%,右侧35.2%、29.2%.结论TCCDFI与CDE能实时动态观察颅内动脉的结构及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价前、后交通动脉循环功能,可作为颅内动脉检查的首选方法.

    作者:柳标;赵宝珍;姥义;陈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超声对体表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体表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21例术后病理证实为体表淋巴管瘤超声声像图,分析体表淋巴管瘤声像图特点.结果淋巴管瘤超声声像图大致分三种:单纯型、分房型、混合型.单纯型无明显血流信号,分房型及混合型分隔上及壁上可见血流信号,尤其是当混有其他组织成分时.常与血管瘤、单纯囊肿、鳃裂囊肿、皮脂腺囊肿、皮样囊肿难于鉴别.结论超声对体表淋巴管瘤的诊断及辅助治疗有重要价值.

    作者:郑淼;郑敏;刘春波;王俊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超声心动图观察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近期疗效

    目的超声心动图结合血流动力学导管监测观察二尖瓣成形术对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治疗效果及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0例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早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成形术前麻醉诱导后及术后12 h Swan-Ganz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术后20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返流信号完全消失,2例探及中量返流信号;所有患者二尖瓣口开放面积无明显狭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及舒张期左房、室间压差降低,E/Em无明显变化;肺循环阻力、肺动脉楔压等降低.结论超声心动图对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严重程度的评价及对病因的诊断与外科手术结果吻合,对成形术疗效及手术前后心功能的评判与血流动力学监测基本相符.

    作者:王炯;张纯;李治安;来永强;白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在儿童大血管畸形应用中的技术探讨

    目的探讨运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MRA)技术在儿童大血管畸形检查中的技术参数优化和特殊技术选用.方法对7例大血管畸形患儿进行三维动态增强扫描并行三维重建.结果7例中发现主动脉缩窄2例,主动脉离断1例,肺静脉异位引流3例,肾动脉狭窄1例,均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结论通过优化技术参数及特殊技术的选用,3D DCE-MRA所得图像能够为儿科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参考.

    作者:金国军;曾津津;孙国强;李航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壁运动各项指标在评价健康成人颈总动脉弹性中的作用

    目的比较壁运动时间指标、速度指标及加、减速度指标对健康成人颈总动脉(CCA)弹性的评价作用.方法测量105例健康成人血压,连接心电图,行右CCA超声检查.采用组织多普勒技术记录CCA壁运动曲线,应用MedArchive Viewer软件进行CCA壁运动的加速度前时间、加速度时间、减速度时间、峰值速度、加速度及减速度的测定,计算获得弹性参数.通过因子分析将诸项弹性参数合并生成弹性因子.将弹性因子与壁运动诸项指标进行简单直线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时间因子(T)、速度因子(Ⅴ)、加速度因子(A)、减速度因子(D)与弹性因子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132、0.680、0.735、0.485.V、A、D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757、0.401、-0.459,回归方程为:Y=0.757V+0.401A-0.459D.结论壁运动中速度指标、加速度指标与减速度指标均可用来评价CCA弹性.其中速度指标和弹性关系密切,能代表弹性,壁运动速度越快弹性越好.加速度指标与减速度指标和弹性关系其次.而时间指标与弹性无关.

    作者:葛辉玉;苗立英;王金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非糖尿病者和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7.5~12 MHz探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血管内径,峰值流速、血流量、谱宽度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粥样斑块、狭窄、闭塞等病理改变.结果2D超声显示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的管壁增厚,伴管腔动脉粥样斑块、管腔狭窄及部分闭塞,彩色多普勒显示病变血管有不同程度的远端血流减慢;糖尿病病人病程超过4年时发生足背动脉病变的病例数明显增多.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频谱检测可以判断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程度.

    作者:文达辉;黄涛;田利玲;叶德刚;梁佩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正常颅内静脉系统的显示

    目的比较3D-CE MRA、2D-TOF MRA和3D-PC MRA技术对正常颅内静脉不同解剖部位的显示能力.方法28例无颅脑病变的受检者分别行斜冠状位2D-TOF、矢状位3D-PC及矢状位3D-CE MRA检查.3种MRA技术的原始图像均进行大信号强度投影处理.在大信号强度投影的图像上对预设的颅内各解剖部位的静脉血管图像质量逐一进行分级比较.结果对颅内上矢状窦、直窦、双侧横窦、双侧乙状窦、大脑中浅静脉及Galen静脉的显示,3D-CE MRA与2D-TOF之间及3D-CE MRA与3D-PC之间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3D-CE MRA对下矢状窦、窦汇的显示优于2D-TOF(P值均<0.01),对大脑上静脉、Trolard静脉、Labbe静脉的显示优于2D-TOF和3D-PC(P值均<0.01).结论3D-CE MRA能快速提供高质量的颅内静脉结构图像,尤其是对窦汇区静脉结构的显示优于2D-TOFMRA、对大脑皮层浅静脉的显示优于2D-TOF及3D-PC MRA.

    作者:查云飞;孔祥泉;刘定西;徐海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病理与MRI表现

    目的探讨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滑膜炎(PVNS)的MRI表现与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对21例膝关节PVNS进行回顾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21例PVNS,20例为弥漫型,1例为局限型,均可见到数量不等的增生滑膜绒毛结节,多数在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其中10例患者的部分结节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绒毛结节内可见脂肪组织;16例关节内外脂肪受累;18例均为程度不同软骨或骨受侵;膝关节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积液;半月板及交叉韧带受累各1例.结论滑膜绒毛结节内含铁血黄素沉着导致T1WI等或低信号,T2WI低信号是膝关节PVNS特征性的MRI表现.MR检查对PVNS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林井副;李小娟;张永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动态多层面MR T1W灌注成像鉴别良恶性肌骨病变

    目的观察动态多层面MR T1W灌注良恶性肌骨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99例良、恶性肌骨病灶进行多层面MR T1W灌注研究.将灌注曲线分成四型;对良、恶性病灶灌注曲线的形态、首过(FP)期信号增幅、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大线性斜率和首过时间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ROC法确定诊断恶性的阈值,并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良恶性病灶SI-T曲线的形态、FP期信号增幅和SI-T曲线大斜率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Ⅰ型灌注曲线多见于恶性病灶,Ⅲ型、Ⅳ型灌注曲线多见于良性病灶;良性病变的FP期信号增幅均值为29.18%,恶性病变均值为73.93%(P<0.001);良性病变的SI-T曲线大斜率均值为3.49,恶性病变均值为9.57(P<0.001);ROC分析发现,当首过增幅以43.20%作为诊断恶性的阈值时,其诊断敏感度为98.39%,特异度为86.49%,准确度为93.94%;当SI-T曲线大线性斜率以5.09作为恶性阈值时,诊断敏感度为96.77%,特异度为83.78%,准确度为91.92%.结论动态多层面MRT1W灌注成像良恶性肌骨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对常规影像学检查不能确定良恶性的病例可选择应用.

    作者:郁万江;杜湘珂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CT与电子喉镜喉癌T分期诊断

    目的探讨CT和电子喉镜对喉癌T分期的价值.方法26例喉癌,术前均行电子喉镜与CT检查,将喉镜所见和CT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26例中,声门上癌7例,声门癌12例,声门下癌2例,跨声门癌5例.手术病理证实原位癌1例,T1期6例,T2期6例,T3期2例,T4期11例.对于T1、T2期,电子喉镜分期的准确率为80%,CT分期的准确率为69.2%;而对于T3、T4期,电子喉镜分期的准确率为23.1%,CT分期的准确率为84.6%;CT与电子喉镜相结合对本组喉癌的T分期准确率为88.5%.结论CT与电子喉镜相结合可使喉癌术前T分期更为准确.

    作者:陈碧敏;李恒国;王丽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CT灌注成像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价

    目的测量和评价淋巴结转移瘤和淋巴瘤之间及其与肌肉MSCT灌注值的差异和相关性,并进行淋巴结转移瘤治疗前后比较.方法采用SIEMENS SOMATON PLUS 4四层螺旋CT体部灌注技术(1 s/周),分别测量淋巴结转移瘤患者40例、淋巴瘤22例,正常对照组50例,测定淋巴结病变和相应层面肌肉的血流量(BF).淋巴结转移瘤组中20例病人于治疗后复查CT灌注值与治疗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0例转移淋巴结BF平均值为(49.55±16.45)ml/(min·100ml),22例淋巴瘤BF值为(70.97±17.56)ml/(min·100 ml),肌肉BF值为(19.98±7.52)ml/(min·100ml),治疗后淋巴结转移瘤BF值为(15.58±4.57)ml/(min·100ml).转移淋巴结、淋巴瘤血流量均显著高于肌肉(P<0.001);淋巴瘤血流量高于转移性淋巴结(P<0.05);淋巴结转移瘤治疗前血流量明显高于治疗后血流量(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法对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及评价转移性淋巴结治疗效果和判断复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生晶;田建明;毕永明;张火俊;王敏杰;萧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肾脏ADC值与滤过功能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WI)测量的肾脏ADC值与99Tcm-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之间的关系.方法55例患者同时行DWI和99Tcm-DTPA肾动态显像,DWI检查采用的b值为0,500 s/mm2并测量全肾ADC值,根据GFR把110个肾脏分为正常组、肾功能轻度受损组、肾功能中度受损组和肾功能重度受损组.比较四组间肾脏ADC值的差异并分析肾脏ADC值与滤过功能的相关性.结果4组肾脏ADC值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肾脏ADC值与GFR之间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性r=0.709.结论滤过功能受损的肾脏ADC值低于正常肾脏者.肾脏DWI可以用来评价肾脏滤过功能.

    作者:许玉峰;王霄英;蒋学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大脑表面模型膨胀的初步研究

    目的通过将不规则大脑表面模型进行坐标变换,得到大脑表面的球体模型.方法利用人体脑部T1WI图像,经分割后提取大脑表面轮廓,利用三维重建的方法得到大脑表面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三角形网格剖分;通过直角坐标系与球坐标系的转换关系,对网格的节点坐标进行转换和拉伸,并建立节点和大脑中心的距离与大脑球体表面模型的灰度的映射关系.结果得到了经坐标变换膨胀后的大脑表面球体模型.结论该方法得到的大脑表面球体模型保持了原始大脑表面各沟回的拓扑结构,并可以从中清晰看到大脑表面主要沟回的走向,同时完成了适当拉伸,为将来进一步结合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对大脑功能区进行定位和分析打下了基础.

    作者:马凌;罗述谦;周果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基于PCI总线的MRI数字频率源设计

    目的为小型磁共振成像(MRI)装置设计频率能够高速切换、相位和幅度可调的数字化频率源,同时产生成像需要的3路梯度波形.方法采用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件AD 9854,产生相位和幅度可调的高频信号;D/A转换器MAX527产生三路梯度信号;PCI 9052作为PCI总线到local控制端的桥;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XC 95108对数据线、地址线和控制线进行译码后控制AD 9854和MAX 527.结果对由CPLD产生的数据和控制逻辑信号用专用的Modelsim软件进行了功能仿真和时序仿真,得到了可行的结果.结论VHDL具有强大的语言描述功能,非常适合单个模块的设计,而原理图输入方式则适合于各个模块的连接和有关时序调整的设计,采用VHDL和原理图结合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对CPLD的内部控制逻辑电路进行设计.

    作者:谷晓芳;姜忠德;俎栋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经颈静脉插管尿激酶溶栓治疗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插管尿激酶溶栓治疗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方法及疗效.方法47例髂股DVT患者(右侧4例,左侧43例)采用经颈静脉途径插管推注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13例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溶栓后对髂静脉明显狭窄者采用PTA(m=26)或PTA及支架置入治疗(n=7).结果47例患者皆溶栓导管放置成功,插管成功率为100%.溶栓治疗24 h有效率为93.62%(44/47),48 h有效率为100%,血栓明显溶解率达80.85%(38/47).47例患者随访4~17个月(平均6.9个月),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者35例,部分改善者8例,复发4例.无颅内出血发生.结论经颈静脉途径行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髂股DVT是一种可行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徐浩;祖茂衡;顾玉明;李国均;张庆桥;魏宁;许伟;刘洪涛;陈雪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腹主联合双髂动脉阻塞的介入方法学评价

    目的评价腹主动脉联合双髂动脉阻塞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对19例腹主-双侧髂动脉狭窄/闭塞患者采用导丝开通、导管局部溶栓、PTA及内支架植入等方法治疗,其中15例行尿激酶50~200万U(平均130万U)溶栓,18例PTA治疗,16例(39支动脉)接受内支架植入.结果除1例主-髂动脉、2例各1支髂动脉及1例双肾动脉未获开通外,余18例腹主动脉、髂动脉和2支肾动脉均成功开通.2例发生远端股、腘动脉栓塞经溶栓获得通畅.1例因髂动脉破裂植入覆膜支架.术后平均住院8.5天.14例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4例部分好转.随访18例(1.5~78个月),1例于1.5个月后1侧髂动脉闭塞,未能开通;1例分别于25和28个月发生主-髂动脉闭塞,行PTA和再次支架植入,其余病例良好.结论多种介入手段结合可有效治疗腹主-双髂动脉狭窄/闭塞.

    作者:张曦彤;王少雷;杨松;陈春;李大勇;杨孟华;姜宏;罗英伟;张强;徐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99Tcm-ECD脑血流灌注显像评估儿童孤独症脑血流变化

    目的分析评估儿童孤独症脑血流变化.方法研究组17例,男14例,女3例;年龄2~16岁,平均(5.3±3)岁,均经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筛查并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确诊为孤独症者.对照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2~14岁,平均(7.1±3.2)岁,均通过病史和临床检查排除神经、精神科疾病且头部CT或MRI检查无异常.分别行99Tcm-ECD脑血流灌注显像,采用半定量方法分析脑内局部血流量的变化.结果孤独症患儿的颞叶、尾状核、壳核、丘脑下部、海马、枕叶的血流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99Tcm-ECD脑血流灌注显像对儿童孤独症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金常青;余永利;杜亚松;丁慈德;于建芳;刘漪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干燥综合征患者核素唾液腺显像定量分析

    目的研究放射性药物唾液腺显像定量分析对干燥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静脉注射99TcmO4-370 MBq,前位采集唾液腺动态图像,连续50 min.在40 min时,给受检者口含Vit C 0.5g刺激唾液腺的分泌.根据唾液腺动态图像,建立腮腺和颌下腺的时间-放射性曲线,并计算有关功能参数.结果干燥综合征患者腮腺和颌下腺的摄取比值(UR)分别为2.8±1.2和1.6±0.7,正常对照组分别为5.1±1.4和3.4士0.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干燥综合征患者腮腺和颌下腺的Tmin分别为3.9±2.5和5.1±2.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8±1.1和2.4±1.4(P<0.01);干燥综合征患者腮腺和颌下腺的Tmax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测定UR和Tmin是判断干燥综合征患者腮腺及颌下腺功能十分灵敏的指标;而测定干燥综合征患者腮腺及颌下腺的Tmax临床价值不大.

    作者:李广宙;李现军;张磊;刘志翔;谢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数字人体微观研究--量子人体的时间反演

    在量子人体中,关于人体系统相互作用的时间反演不变性问题,笔者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人体系统中强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具有时间反演不变性,在人体系统弱作用中时间反演不变性不再完全成立.本文首先从人体系统的量子态描述:介绍了量子人体的时间反演态与时间反演算符;然后从人体中的时间反演不变性、量子人体中的时间反演不变性、量子人体的Schrodinger方程与时间反演不变性、量子人体的T2本征值与统计性的关系和量子人体的Kramers简并5个方面阐述了量子人体的时间反演不变性;后讨论了量子人体力学量的分类与矩阵元的计算,为数字人体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