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3-3289
  • 国内刊号:11-1881/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SA 科学文摘(英),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2005年9期文献
  • 股骨骨化性纤维瘤1例

    患者男,20岁,武警战士,右膝关节疼痛半年余,近期加重.查体:右膝关节活动正常,股骨下端局部未触及包块,皮温不高,表面无曲张的血管,稍压痛.X线平片:右股骨下端内侧、偏前方可见偏心性、多发肥皂泡样低密度区,大者约2.0 cm×1.0cm,病变内缘骨质硬化增厚,外缘骨皮质变薄,轻度膨胀,未见中断(图1).CT检查:右股骨下端骨皮质下见一约3.0 cm×1.8cm大小的骨质缺损区,内见分隔及点状高密度影,边缘硬化,髓腔侧明显,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图2).诊断:右股骨下端骨肿瘤,骨化性纤维瘤.术后病理:右股骨骨化性纤维瘤.

    作者:杜海峰;刘禄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1例

    患者女,61岁,绝经8年,阴道不规则出血4个月.CT表现:子宫增大,左右径为9.2 cm,前后径为8.1 cm,宫腔内可见团片状高密度钙化影,两附件区结构欠清,盆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影(图1).B超:子宫增大约9.1 cm×7.9 cm×7.0 cm,官腔内见大小约8.1 cm×6.3 cm的杂乱光团反射,内见强回声光斑伴声影及小片状液性暗区,光团边界不规则,与宫壁界限不清.双卵巢未见异常.术后病理诊断: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以骨肉瘤成分为主).

    作者:李春元;张立军;伊慧明;李威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坐骨骨软骨瘤1例

    患者女,54岁.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患者行腰椎正侧位片检查时偶然发现左坐骨棘处一骨性圆锥形突起物.骨盆正位片显示:左坐骨棘处可见一向盆腔内生长的骨性圆锥形突起物,近端稍细、远端稍粗(图1).骨盆侧位片显示:背向坐骨生长,长约6 cm(图2).CT扫描显示其端部可见菜花状软骨帽,生长方向斜朝向骶尾骨侧.术后病理诊断:骨软骨瘤.

    作者:段书宏;杜海峰;赵春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1例

    患者女,14岁,因鼻衄1个月就诊,时有发热,无胸闷、胸痛、咳嗽等表现.影像学检查:胸部CT示右肺门见约4.5 cm×4.0 cm肿块影,无明显分叶及毛刺,密度较均匀,CT值+49 Hu,右肺下叶支气管受压变窄(图1),纵隔上腔静脉后见一枚肿大淋巴结.手术中见肿块位于右肺中叶及下叶之间,实性,包膜完整.病理诊断: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图2).免疫组化:Keratin(-).

    作者:燕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支气管异物误诊为中央型肺癌1例

    患者男,37岁,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剧咳时伴气促.曾诊断为结核,经抗痨治疗半年,咳嗽有所好转.4月前症状加重,当地医院诊断为左肺上叶不张,转入我院呼吸科.X线胸片:左肺上叶密度增高,体积缩小,左肺门向外上方移位,纵隔心脏轻度左移,诊断为左肺上叶不张(图1).

    作者:刘钢;张伟国;王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中枢神经细胞瘤1例

    患者男,38岁,因反复头痛半年,持续性发作1周余就诊,无恶心、呕吐,NS(-).CT示:于左侧脑室体部前2/3孟氏孔区可见一不规则分叶状肿块影,呈稍高不均匀密度,内有不规则大块状高密度钙化灶,肿块向右侧突入右侧脑室,向下累及三脑室.两侧脑室积水扩张(图1、2).考虑中枢神经细胞瘤或少枝胶质瘤.术后病理:透明隔中枢神经细胞瘤.

    作者:邓小强;龙行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胆管空肠吻合口巨大结石1例

    患者女,47岁,因右上腹肿块逐渐长大7年入院.患者22年前因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行胆囊切除、高位胆管空肠吻合术.影像学检查:B超发现肝下缘偏内第一肝门与胰头外侧之间异常回声,大小约10.2 cm×7.6 cm,病灶前缘为弧形强回声,后方伴大片声影,未探及确切血流信号,考虑为实性占位.CT检查:肝左叶与胰头之间见一巨大的肿块,大小约11.2 cm×8.2 cm×9.6 cm.

    作者:彭娟;罗天友;吕发金;方维东;李咏梅;项劲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1例

    患儿,女,43天,外院诊断为肺炎转入我院.超声心动图示:全心长大,以右心明显;心室壁增厚.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增宽;距肺动脉瓣环约5 mm处,升主动脉左侧壁与主肺动脉右侧壁之间的间隔连续性中断约11mm(图1);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采集全容积图像并进行旋转切割,显示主肺动脉间隔缺损(APSD)的主动脉面和肺动脉面均呈圆形(图2).左肺动脉与降主动脉之间见一3 mm×5 mm的未闭动脉导管.房间隔菲薄,中部形成14 mm×8 mm的膨胀瘤由右房凸向左房;中下部两处连续性中断.主动脉弓降部呈弥漫性狭窄约3 mm.

    作者:陈娇;朱琦;唐红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医学影像储存介质特点浅析

    医学影像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以各种媒介承载的原始真实的影像在医、教、研、防中有着重要意义[1-4].随着超声、X线、磁共振、数字血管造影、X线断层摄影等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的种类越来越多且存储方式日趋多元化,了解保存医学影像的各种存贮介质的特点以及利用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云珊;薄建柱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18F-FDG PET/CT显像锁骨上区脂肪摄取2例

    例1,女,22岁,发现左颈部肿物1个月,为明确病变性质而行全身18F-FDG PET/CT检查.PET/CT图像显示,左颈部可见一增大淋巴结,FDG摄取明显增高,SUV(标准摄取值)7.1.此外,PET图像上于双侧锁骨上区、胸背部、上纵隔、胸椎旁可见多发大小不等团块状、结节状FDG浓集影,双侧基本对称,边界不清(图1A),浓集程度不一,SUV 3.2~6.7,与CT图像融合后显示浓集影位于肌间隙脂肪组织内(图1B).

    作者:邢喜玲;李彦生;李亚军;高硕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

    本文回顾性分析43例卵巢肿瘤内血管分布和血流阻力的情况,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频谱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

    作者:许惠敏;钱敏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线栓法兔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在急性脑缺血磁共振研究中的价值

    目的观察线栓法兔MCAo模型缺血区水分子扩散变化的规律,探讨该模型在急性脑缺血磁共振研究中的价值.方法新西兰雄性大白兔48只,其中6只用来做空白对照,42只用来行线栓法MCAo,对于插线成功的动物,在插线后30 min、1 h、2 h、3 h、6 h、10 h、24 h及7天分别行T2WI和DWI检查,观察MCAo后缺血区扩散异常在各时段扩散异常容积及ADC值的变化规律,比较枕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的情况下,扩散异常容积及ADC值的变化规律的异同.结果在MCAo 30 min后,DWI上即出现异常高信号,高信号范围逐渐增大,约在24 h后范围增大不再明显.在T2WI上出现异常的平均时间是(2.34±0.97)h,约在MCAo 10 h后T2WI上病变范围与DWI上的扩散异常区一致.MCAo后缺血区ADC值的变化表现为早期的逐渐下降以及随后的回升,基底节区ADC值的下降早于额顶叶皮质区.在枕动脉起自颈内动脉组与枕动脉起自颈外动脉组之间,扩散异常的容积及ADC演变的差别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线栓法兔MCAo模型缺血区水分子的扩散变化规律符合以往描述的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缺血区的演变规律,适合于进行急性脑缺血的磁共振研究.

    作者:孔令琦;谢敬霞;韩鸿宾;郎宁;裴新龙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犬急性心肌梗死与再灌注的多层螺旋CT评价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评价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后心肌梗死及再灌注的能力.方法将12只杂种犬随机分成两组:①急性心肌梗死组(AMI),分别于结扎冠状动脉前、结扎后1 h和2 h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②AMI再灌注组,分别于结扎前、结扎后1 h及再灌注30 min进行同样扫描.观察心肌梗死的病变部位及形态,测量每组正常心肌、心肌梗死部位在各个扫描时点的CT值,计算两者与左心室腔的CT值之比(M/L).结果12只犬结扎左前降支后1 h增强图像上左心室前壁或心尖区均有明显的低密度区形成.AMI组结扎后2 h图像缺血区的密度更为减低;AMI再灌注组再灌注30 min后病变的密度变化不明显.AMI组结扎后1 h与2 h的正常心肌与梗死心肌的CT值均值及两者与左心室腔的M/L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AMI再灌注组结扎后1 h与再灌注后30 min正常心肌与梗死心肌的CT值均值及两者与左心室腔M/L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急性冠脉闭塞后心肌梗死区MSCT表现为低密度,MSCT能够区分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后梗死心肌与正常心肌.

    作者:李佩玲;徐克;郭敏;谢秀丽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大鼠肾X线衍射增强成像

    目的探讨高衬度成像技术--同步辐射衍射增强成像(DEI)对肾脏成像的可能性.方法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采用X线衍射增强成像法对离体的大鼠肾样品进行成像,成像样品的厚度分别为2 mm和120 μm.成像后的样品进行组织学切片,其结果和DE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离体大鼠肾衍射增强成像可清晰显示常规成像方法无法观察到的走向清晰的髓质区直集合管和乳头管,以及常规需经造影处理才可见的小叶间动、静脉,细可分辨直径为30μm的管道结构.结论同步辐射衍射增强成像法具有早期观察肾脏髓质病变及血管微细病变的潜力,该方法为目前影像学尚不能观察到的生物样品结构的成像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手段.

    作者:陈志华;潘琳;黎刚;李红艳;徐梅;王自强;朱佩平;陈惟昌;姜晓明;吴自玉;唐劲天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温度敏感型液体栓塞剂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实验研究

    目的应用聚氮-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栓塞猪的颅底微血管网(RMB),探讨其栓塞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可行性.方法栓塞36头猪的RMB,血管造影随访栓塞效果.组织学检查,观察栓塞血管及其周围改变.结果对36头家猪的RMB进行栓塞,栓塞后34头动物存活良好.复查造影24头,21头未出现RMB血管再通.组织学见栓塞剂在血管内可弥散到直径为100~200 μm的血管腔内.急性期,微血管腔内共聚物周围可见中性粒细胞,内膜完整,无剥脱和坏死.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微血管腔内仍可见共聚物存在,可见散在的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肌层松散,大部分细胞核降解,呈缺血样改变.结论PNIPAM对AVM模型栓塞稳定,生物相容性好,不透X线,不粘管,可作为脑AVM血管内治疗的一种新型液体栓塞材料.

    作者:盛希忠;刘作勤;赵成如;孔令斌;孟建文;朱肖杰;李晓卫;武乐斌;唐军;王勤;王传栋;刘文广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99Tcm标记的annexinⅤ检测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放射标记的膜联蛋白无创检测不稳定斑块的可行性.方法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只白兔通过球囊拉伤膈下降主动脉内膜,并饲喂含2%胆固醇的高脂饲料15周,制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仅饲喂普通饮食.实验组3只家兔分别注射99Tcm-annexinⅤ 20 μg、200 μg和500μg,降主动脉活体核素成像和离体核素成像,以及动脉标本数码照相.实验组降主动脉分段,测定其放射强度.结果注射500μg 99Tcm-annexinⅤ 5min和120 min后,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沿腹主动脉走行即可见一条放射性浓集的条状影像.离体降主动脉核素成像与大体标本数码照相病变斑块相一致.粥样硬化斑块明显的节段,靶-非靶比值也相对较高.结论99Tcm-annexinⅤ核素成像检测实验性动脉粥样斑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发展成为一种无创检测不稳定斑块的方法.

    作者:赵全明;许金鹏;王蒨;陈大明;米洪志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脑胶质瘤病的MRI诊断和MRS分析

    目的观察脑胶质瘤病的磁共振表现特点,分析MRS对其诊断、分级、治疗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对12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为脑胶质瘤病的患者进行MRI检查,分析病变分布、范围及信号特点;其中5例同时进行MRS检查,包括单体素点解析频谱法以及化学位移成像点解析频谱法,分析代谢物的相对浓度变化.结果所有患者病变都至少累及2个脑叶,侵及胼胝体9例,基底节区9例,丘脑4例,脑干2例,小脑2例,脊髓1例.病变呈弥漫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信号强度较均匀,少有对比剂增强.5例经MRS检查患者,表现为Cho/Cr,Cho/NAA值的升高,以及不同程度NAA/Cr的降低;3例出现Lactate峰.结论MRI是脑胶质瘤病的良好检查方法,MRS可提供额外的诊断信息.磁共振成像与MRS结合,有助于诊断治疗,评价手术预后.

    作者:于爱红;薛素芳;李坤成;朴常福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颈内和大脑中动脉梗死狭窄与闭塞的卒中解剖模式

    目的研究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MCA/ICA狭窄与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MRI上的病灶模式.方法利用DSA定位MCA/ICA重度狭窄(≥70%)与闭塞,常规MRI-FLAIR序列研究MCA/ICA病变引起脑梗死的形态学表现.有潜在心源性栓子患者除外.结果105例患者(ICA 64例,MCA 41例)MRI上缺血病灶模式分为4种:区域梗死、皮质下梗死、边缘带梗死、弥散小梗死.MCA组中皮质下梗死的发生率较ICA组高(48.8% VS 21.9%;P<0.05);ICA组中区域梗死的发生率较MCA组高(39.1% VS 4.9%,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病变患者多见于皮质下梗死,而ICA病变患者多见于区域梗死.

    作者:段永伟;王拥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脊髓型多发性硬化脑灰质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运用DTI直方图分析,研究脊髓型多发性硬化(SMS)患者是否存在脑灰质异常及脑灰质DTI指标与临床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对25例SMS患者和35例正常志愿者行常规MRI和DTI检查,分割提取脑灰质后,研究SMS患者脑灰质平均弥散率(MD)和分数各向异性(FA)直方图的异常变化.结果OSMS患者脑灰质体积明显小于正常志愿者(P<0.001).OSMS患者脑灰质MD和FA直方图指标与正常志愿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OSMS患者,所有脑灰质DTI直方图指标与扩展残疾状态评分(EDSS)均无相关性,但锥体束和感觉系统(PSS)评分与脑灰质平均MD(r=0.54,P=0.005)和MD直方图峰高(r=-0.41,P=0.04)中度相关.结论OSMS患者脑灰质存在明显萎缩和弥散异常,这可能与继发于脊髓病变的逆行性脑灰质神经元变性有关.

    作者:于春水;林富春;李坤成;蒋田仔;朱朝喆;秦文;陈彪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ASL在胶质瘤分级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评价动脉血质子自旋标记(ASL)技术在胶质瘤灌注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健康志愿者7名,颅内占位患者4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胶质瘤35例,高级胶质瘤18例,低级17例.使用3.0 T MR成像系统对每人行常规扫描外,加扫可一次采集多层的第二版本Q2TIPS的ASL序列.观测所得相对脑血流量(CBF)图,数据使用SPSS 11.0软件包处理分析.结果在健康志愿者中ASL可清楚显示脑灰、白质及深部核团的血流分布不同.在患者中ASL显示了高级胶质瘤的高血流量和低级别的低血流灌注,并且可显示同一肿瘤不均匀的血流分布.相对肿瘤血流量(TBF)在高低级胶质瘤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01).结论ASL可用于脑肿瘤微血管灌注的评估,有助于区分低级和高级胶质瘤.

    作者:温洋;戴建平;高培毅;李少武;孙学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脏事件预测的超声心动图研究现状

    对非心脏手术病人进行准确的术前心脏事件危险性评估可以帮助临床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降低围手术期心脏事件的发生.采用何种合适的术前检测方法和恰当的术前风险评估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研究热点.超声心动图,特别是负荷超声心动图通过对非心脏病人术前心脏各指标的检测,可以对围手术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进行分级,被认为是有潜在价值的评估非心脏手术病人心脏事件发生的有效方法.

    作者:吴赤球;翟大明;朱向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炭材料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

    炭材料一般没有磁性,与CT、MRI等现代医学影像诊断手段完全兼容.本文介绍医用炭质假体在现代医学影像设备中表现出的特性以及炭材料在医学影像设备中的应用.

    作者:高林;马玲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多排螺旋CT在神经放射的应用进展

    多层螺旋CT或称多排探测器CT问世,使其数据采集更加快速,具有很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以及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为神经放射的诊断开创了新领域,尤其是CT血管成像和脑灌注成像,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卢洁;李坤成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正常人肝动脉及其分支的彩色多普勒探查

    目的探讨正常人的肝动脉及其分支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0例正常人肝动脉及其分支,包括第一肝门处肝动脉主干(HA1)、门静脉左支矢状切面处的左肝动脉(HA2)、右肝动脉近末梢支(HA3)的血流进行多普勒频谱分析,观察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平均流速(Vm)和舒张末流速(EDV).结果正常人HA1及其HA2超声显示率100%,HA3显示率为80%(24/30).各级肝动脉的PI(搏动指数)和RI(阻力指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各级肝动脉的流速(包括PSV、Vm、EDV)自主干向分支递减,各组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影响肝动脉的彩色多普勒显示率和频谱参数的因素较多,超声医师必须熟悉解剖,掌握操作技巧和彩色多普勒技术,寻找合适的检查部位.

    作者:陈曼;詹维伟;周春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门静脉海绵样变的MRI表现

    目的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的MRI表现,评价MRI诊断CTPV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分析38例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的CTPV患者的MRI平扫、动态增强及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DCE-MRA)表现.结果CTPV的MRI平扫,所有病例门静脉主干或分支闭塞,周围可见由侧支静脉形成的团块状、网状异常软组织信号影;动态增强MRI,动脉期17例出现肝实质灌注异常,门静脉期全部病例见异常侧支静脉强化;DCE-MRA能直观显示上述改变.结论MRI平扫、动态增强及DCE-MRA检查对CTPV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门静脉闭塞及其周围海绵样侧支静脉扩张为其特征性征象.

    作者:赵大兵;单鸿;孟晓春;朱康顺;王晓红;康庄;杨全喜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肝转移癌射频消融疗效及与化疗关系探讨:附134例分析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消融(RFA)结合化疗对肝脏转移性肿瘤(MLC)的疗效.方法134例336个MLC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根据接受化疗情况分为:RFA组40例,RFA前化疗组52例,RFA后化疗组8例,RFA前后全化疗组34例.结果灭活率为95.8%,11.6%病灶局部复发增大;前化疗组复发病灶率(6.3%)与后化疗组(23.5%)及全化疗组(19.1%)有显著差异(P<0.01).本组病例中位生存时间为(21.0±2.2)个月.结论RFA微创治疗MLC局部灭活率高,并可对再发或复发病例反复多次治疗而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并具有并发症少、患者生存质量高的优势;本组病例显示RFA治疗MLC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晖;武金玉;高文;严昆;王艳滨;杨薇;尹珊珊;陈敏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的评价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方法超声心动图检查76例川崎病患儿,测量冠状动脉内径,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瘤、血栓和冠脉狭窄,测量房室内径,计算心功能,观察是否有瓣膜返流.结果在受检的76例川崎病患儿中有冠状动脉损害的29例,其中单纯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16例,双支病变9例,7例发生冠状动脉瘤,1例冠状动脉主干血栓形成.川崎病患儿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可实时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其进展及转归,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的有效手段.

    作者:王小丛;杨松青;徐卉;杨晓英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组织多普勒Tei指数评价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右室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脉冲波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PW-TDI)所测Tei指数评价风湿性心脏病(RHD)患者右室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测量36例RHD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的右心常规超声指标,同时记录三尖瓣环的PW-TDI频谱图,测量相关时间间期,并计算出Tei指数.结果①36例RHD患者中,A组(n=16)有较明显的肺动脉高压及右心扩大,B组(n=20)患者虽有少量三尖瓣返流及轻度肺动脉高压,却无右心扩大征象.但A、B两组患者的Tei值均明显增大,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单元线性相关分析表明:正常对照组中,Tei指数与年龄、心率均无相关性(P>0.05);RHD患者中,Tei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而与心率无相关性(P>0.05).结论用右室三尖瓣环的PW-TDI法获得的Tei指数可以较敏感的反映RHD患者右室功能的变化,是评价其右室整体功能的较好指标.

    作者:郑光美;黎春雷;邓又斌;毕小军;曹丹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评价周围动脉旁路转流术后人造血管狭窄的因素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评价周围动脉旁路转流术移植血管长度和术后时间与人造血管发生狭窄的关系,为临床正确选择手术适应症,有目的地控制狭窄的发生提供简单快捷、准确、可重复的检查手段.方法将35例行周围动脉旁路转流术的患者共37条人造血管按不同术式分短距离和长距离移植两组,应用CDFI观测术后时间≤1年、1年<术后≤3年人造血管发生狭窄情况.结果CDFI能够显示人造血管管壁、管腔内情况,判定狭窄部位和程度;人造血管狭窄与术式和术后时间有关,长距离人造血管移植组发生狭窄的比率(9/16)高于短距离移植术组(5/20)(P<0.05),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年人造血管发生狭窄的比率(11/14)明显高于术后1~3年(3/14)(P<0.05);人造血管狭窄多发生远心端吻合口处(9/14).结论CDFI是评价人造血管的准确、可信赖的方法.人造血管发生狭窄与人造血管长度和术后时间有密切关系.

    作者:唐力;马春燕;任卫东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实时三平面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室容积和功能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三平面(tri-plane)法测量右室容积和功能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应用tri-plane法测量36例健康成人的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室每搏量(RVSV).同时,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双平面Simpson's法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并计算左室每搏量(LVSV).结果Tri-plane法和2DE双平面法的各项测值之间均具良好的相关性.结论超声实时三平面法能准确测量右室容积与功能,为临床上快速、简便、无创地评价右心功能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龙莎;谢明星;王新房;吕清;龚静吉;王瑶;方凌云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肺静脉血流频谱对肺血管发育的评估

    目的寻求无创性评估肺血管发育的新指标.方法超声心动图采集肺静脉血流频谱,测量Si+Di,SF,Tc等参数;与术后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Tc与ICU监护时间,呼吸机维持时间,正性肌力药物剂量相关性高,Si+Di与术后情况相关性较好,SF与术后情况轻微相关.结论Tc是无创性评估肺血管发育及肺血流情况的良好指标,能为外科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肖婷婷;陈树宝;孙锟;黄美蓉;张玉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彩色室壁运动定量分析节段舒张功能异常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彩色室壁运动(CK)和定量分析软件(ICKTM)检测左室节段舒张功能异常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运用彩色室壁运动(CK)检测24例主诉心前区疼痛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的左室节段舒张功能,通过定量分析软件(ICK TM)得到各节段的舒张指数(DI).24例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K检测异常者进行核素检查.结果20名正常人左室各节段舒张运动呈现同步性,DI分别为:左前降支供血节段(72士12)%,左旋支供血节段(76±11)%,右冠状动脉供血节段(71士12)%(P>0.05).24例患者中1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血管狭窄,狭窄相关节段舒张早期运动减低,DI较正常节段明显减低(P<0.05).当以DI<55%为异常标准时,CK检测心肌节段功能异常与冠状动脉造影和核素检查具有较高的符合率.结论应用CK和ICK TM定量分析软件能敏感地检测出左室节段舒张功能异常,为判断心肌缺血、早期诊断冠心病提供依据.

    作者:王茵;赵宝珍;李卫萍;朱海云;成爱琴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应变率显像对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

    目的探讨应变率显像(SRI)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获取25例高血压病人和20例正常人二腔观、三腔观和四腔观应变率显像及组织多普勒图像,分析左室各节段心肌舒张期应变率曲线和二尖瓣环运动速度曲线,计算左室各节段应变率(SR)、平均峰值应变率(mSR)、左室平均应变率传播速度(PVS)和二尖瓣环平均运动速度(V).常规测量二尖瓣口E、A、E/A值.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高血压组舒张早期V、SR均有明显降低,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PVS均降低.舒张早期SR与V呈高度正相关.舒张早期除后间隔基底段和侧壁基底段外其余相应节段心肌SR均有显著降低.结论SRI是一项准确定量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室整体和局部舒张功能的无创性新技术.

    作者:苏玲俐;郭瑞强;周青;周立明;郝力丹;陈金玲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实时三维超声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性和定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二维和实时三维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及斑块的形态,测量斑块面积以及三维体积,并比较实时三维超声和二维超声测量结果.结果二维及实时三维超声均可以显示斑块的位置、形态及结构,三维超声可显示斑块的立体形态,在钙化斑块也可显示远场的结构.实时三维超声测量斑块大面积为(0.34±0.16)cm2,二维超声测量斑块大面积为(0.19士0.12)cm2,测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技术测量的斑块面积存在高度正相关(r2=0.65,P<0.01).三维超声定量斑块的体积为(0.18±0.11)cm3.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定性及定量方面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陈良;张梅;张运;姚桂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黄体囊肿出血的超声图像分析

    目的探讨黄体出血(HCLC)的声像图特点,提高超声诊断率.方法结合病理生理和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43例(45个病灶)HCLC患者的声像图特征.结果HCLC的超声图像可分为囊实性、实性和囊性3种类型.结论了解HCLC的病理生理特点,有助于其各型超声图像的识别,短期动态超声检测是提高超声诊断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作者:张璟;裴秋艳;姜玉新;齐振红;王蕾;王英华;刘望彭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子宫腺肌病的MRI与DSA研究

    目的分析子宫腺肌病的MRI和DSA特征,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27例子宫腺肌病,TUAE术前行MRI和DSA检查.MRI检查采用SE T1、Tubor-SE T2WI和SE T1WI增强成像,造影剂为Gd-DTPA,剂量0.1mmol/kg体重,对不同成像序列的MR信号及相关特征进行分析.双侧子宫动脉超选造影,对不同时相的DSA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7例子宫体积均有增大,19例结合带为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平均(36.11±10.50)mm,子宫腺肌瘤8例,体积大小平均为(155.70±81.86)mm3,85%的病例在低信号病变内出现高信号灶(T2WI),有明显强化.27例腺肌病子宫动脉分支均有不同程度增粗、增多、延长,9例有增生血管,与纡曲、增粗的螺旋动脉同时参与供血.结论子宫腺肌病具有典型的MRI和DSA征象,常规MRI能够做出明确的诊断,DSA则能够为其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作者:张伟国;李力;罗香国;陈金华;严景恩;陈蓉;王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掌跖脓疱病性关节炎影像学表现

    目的观察掌跖脓疱病性关节炎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掌跖脓疱病患者所伴随的关节病变影像学特征.6例患者均有胸锁关节肿痛、腰背疼痛和手足脓疱疹,无小关节受累及关节外表现;HLA-B27均为阴性.结果2例CT示:胸锁关节增生、硬化;6例骶髂关节CT检查均未发现骶髂关节炎.结论胸锁关节肿痛及腰背疼痛是掌跖脓疱病性关节炎的主要表现,CT显示的胸锁关节增生硬化性改变和无骶髂关节炎是本病的影像学特征.

    作者:张江林;黄烽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甲状腺结核的声像图表现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核的声像图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甲状腺结核的声像图特点,包括结核病灶大小、形态、回声、边界、血流等,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甲状腺结核的声像图表现是:体积较大,椭圆形,内多呈混合回声或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晰,血流不丰富及其内可伴钙化灶.结论超声对甲状腺结核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彭禹;徐光;郭发金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MR成像在判断涎腺病变性质中的价值

    目的确定MR成像是否可用于判断涎腺病变的性质,以及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0个MR表现参数进行逻辑回归分析,确定哪些参数可预测涎腺病变的良、恶性.结果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在包括炎症病例的情况下,仅转移(P<0.001)征象可预测病变的性质.而在不包括炎症病例条件下,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周围结构侵蚀在预测涎腺恶性病变方面具有显著意义.用转移征象预测恶性病变的准确性为83.0%、敏感性为43.8%、特异性为100%;而侵蚀征象预测恶性病变的准确性84.9%、敏感性为50%、特异性为100%.当应用转移征象和/或侵蚀征象来预测恶性病变时,准确性为92.5%、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100%.结论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周围结构侵蚀在确定恶性涎腺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王继琛;李优伟;蒋学祥;王霄英;肖江喜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基于对象识别和分割的图像噪声抑制

    在医学图像降噪中,不损失图像细节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方法是直接对整个图像进行滤波处理.然而这种操作在减少噪声的同时也会破坏图像的细节.因此,关键的问题就是怎样在保持图像细节的同时能够减少噪声.为了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一种模拟生物视觉的图像处理方法,首先提取图像的边缘信息,将图像分割成边缘区域和非边缘区域,然后对这两个区域采取不同的滤波降噪,再进行重新合成.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方法在保存图像细节上有一定的效果.

    作者:史洪飞;包尚联;王卫东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磁共振成像射频线圈技术

    磁共振成像设备采集到的射频信号很弱,极易受到来自外界噪声的干扰,因此提高图像信噪比是磁共振成像的首要任务.而射频线圈作为信号接受链前端,则是信噪比的决定因素之一.本文首先分类探讨了射频线圈各种技术的基本原理,然后对它们的应用特点进行了阐述,并对影响线圈性能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旨在达到提高磁共振临床应用的质量控制、质量保证水平以及优化图像质量的目的.

    作者:张宏杰;宋枭禹;包尚联;俎栋林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基于各向异性扩散和小波变换的磁共振图像降噪和增强方法

    降噪是医学图像处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传统去噪方法在降低噪声的同时会模糊图像的边缘,各向异性扩散滤波在降低图像噪声的同时能够使图像的边缘得到保持.利用小波变换可以对图像进行多尺度分解,使我们可以在不同尺度上对图像进行处理.本文利用各向异性扩散滤波对MRI图像进行降噪,然后利用平稳小波变换对图像进行增强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有效去除噪声的同时能够增强图像的细节,有效地提高了图像的质量.

    作者:黄世亮;裘鉴卿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核素法探测前哨淋巴结在早期宫颈癌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定位法探测宫颈癌前哨淋巴结(SLN),并评价前哨淋巴结对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状况的预测价值.方法2004年8月-2005年3月间收治的37例早期宫颈癌患者,Ⅰ b1期19例,Ⅰ b2期15例,Ⅱa期3例.术前注射99Tcm-右旋糖酐(DX),进行SLN显像;术中用γ探针探测放射性热点;对离体淋巴结再次进行探测,明确SLN.随后行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所有切除的SLN及非SLN分别送常规病理检查.结果①本组37例病人,SLN检出率为97.3%(36/37).36例病人共检出SLN 83枚,平均每例2.3枚.36例病人中,8例病人病理检查有淋巴结转移,占22.2%.SLN检测的敏感性为87.5%,准确性为97.2%,阴性预测值为96.6%,假阴性率为12.5%.②36例中69.4%(25/36)的病人SLN位于双侧;83枚SLN中89.2%(74/83)位于闭孔和髂内、外血管区.③术前SPECT/CT融合图像较平面显像多检出4枚宫旁淋巴结.结论术前SPECT/CT三维断层显像检测宫旁淋巴结优于平面显像,更能对SLN在术前进行准确定位;SLN的病理结果可以准确预测早期宫颈癌病人盆腔淋巴结的病理状态.

    作者:张雯杰;郑容;吴令英;李晓光;陈盛祖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FDG PET评价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价值

    目的评价FDG PET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价值.方法51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行FDG PET显像,并与CT及血清CE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FDG PET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4.3%、93.8%、94.1%;CT结果为84.4%、57.9%、74.5%;血清CEA结果为57.9%、85.7%、65.4%.51例患者中FDG PET显像发现29例肝脏转移,灵敏度为100%,CT诊断肝转移21例,灵敏度为72.4%.结论FDG PET显像评价结直肠癌术后复发与转移明显优于CT及血清CEA.

    作者:孙爱君;刘健;苏富勇;杜静波;苏继辉;宋述强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中国人辐照仿真人体模型及人体器官数学模型

    目的对人体器官进行模型化描述,以便对医疗照射中肿瘤靶体积和人体紧要器官剂量进行估算.方法建立人体三维坐标体系,在仿真人体模型中测得器官的位置、形状等信息,并据此建立各个器官的数学模型.结果在医疗照射中使用人体器官数学模型,提高了放射治疗质量控制的各项要素.结论在医疗照射中进行器官剂量估算和在体模中实测相结合将大大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作者:蔡敏芹;林大全;郭祚达;王远萍;王兵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数字人体微观研究--人体系统辐射场的量子化与物质相互作用

    人体系统辐射场的量子化与物质相互作用是量子人体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研究了人体系统辐射场的量子化,主要内容有场量子化基本思想和人体系统辐射场能量密度分布;然后从人体系统经典辐射场的多极展开和多极辐射场的量子化两方面阐述了人体系统多极辐射场及其量子化;后从四个方面对全文进行了概括,对量子人体的深入研究有了进一步认识.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汉语单词加工方式对脑功能偏侧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汉语不同加工方式对脑功能偏侧化的影响.从而更加系统的了解汉语加工的偏侧化机制.方法13名被试在磁共振扫描过程中对48个汉语双字名词分别进行词汇命名和动词产生反应,通过ANOVA分析的到每种任务的平均脑激活图,对激活的结果进行定量分析,计算不同脑区的偏侧化指数.结果词汇命名任务的激活更倾向于双侧化分布.而动词产生任务时的额叶和颞叶激活则呈现明显的左侧化,顶叶和枕叶的激活右半球占优势.结论本实验通过改变任务,从不同角度考察了被试对同一刺激材料的脑激活模式,从而为认识汉语加工的一侧化机制提供了更为完整的实验数据.

    作者:董宗旺;董国珍;于薇;翟洪昌;张兆琪;翁旭初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人听觉中枢的fMRI研究

    目的探讨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人与正常听力者的听皮质频率敏感性排列结构的差异;双侧听皮质中枢半球优势的变化;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人皮层下区听觉传导通路的变化.方法20例正常志愿者和20例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人,分别采集T1WI、GRE-EPI及3D GRE T1WI影像.采用组块式方法分别随机给予500 Hz,4000 Hz两种纯音刺激,每种刺激重复2次.所有图像均经AFNI进行后处理,统计阈值概率设定为P<10-5,激活范围阈值设定为半径5 mm,体积300 mm3的连续激活区域考虑为有意义激活区.结果正常听力者和单侧耳聋病人给予单耳500 Hz,4000 Hz刺激时,二者对于听皮质激活容积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听力者给予单耳刺激表现为对侧半球优势,半球激活容积比分别为7.56,6.02(右耳刺激);2.56,5.11(左耳刺激).而单侧耳聋病人则表现为同侧半球优势,半球激活容积比分别为0.62,0.69(左侧耳聋,右耳刺激);0.96,0.83(右侧耳聋,左耳刺激).结论正常听力者对500 Hz和4000 Hz的频率刺激激活区的位置存在差别.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失去了听觉中枢的频率敏感性空间排列结构.单侧耳聋病人表现为同侧半球优势.500 Hz对正常听力者和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人的听皮质激活范围明显大于4000 Hz者.

    作者:夏爽;祁吉;尹建忠;薛永刚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针刺太冲及其临近穴脑反应区功能磁共振成像比较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fMRI)观察针刺相邻穴位的大脑中枢反应,探讨穴位的相对特异性.方法用盲法随机分别针刺10例正常人左侧太冲、行间、内庭和邻近非经络假穴点,手针采用捻针和不捻针两种状态对比,利用1.9 T MRI行全脑功能成像,用SPM 99处理图像.结果发现在4穴上针刺时均产生了脑灰质结构的不同激活和抑制效应,太冲和行间激活和抑制区更相似,但太冲穴信号强度更强,内庭穴也可见较多的激活和抑制区,但与太冲穴相差较大,对照非经络假穴偶见激活灶,与太冲穴差异大;各穴大脑抑制区也各有特点,但对照穴抑制区为分散,并见双侧中央前回等皮层的抑制,各穴均见大脑边缘叶系统部分抑制.结论不同穴位针刺时可能对脑皮层神经活动有较相对特异的作用.同经络相似神经支配的不同穴位脑中枢效应相似,不同经络相邻近神经节段支配区的经穴有明显差异,而相邻近神经节段的对照穴大脑反应区与各穴位差异大.

    作者:方继良;金真;王寅;李科;曾亚伟;佟海滨;任燕双;高波;王映辉;程谟库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功能磁共振成像评价正常老年人视觉注意功能

    目的研究正常老年人在完成视觉搜索任务时脑活动情况,旨在对相应的神经解剖基础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3名正常老年人和12名正常年轻人参加了视觉搜索(单特征任务和联合特征任务,两者的差别是后者需要注意转换)的实验测试,同时采集其脑部的fMRI数据,通过功能神经成像分析软件SPM 99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脑功能活动的图像.结果2个研究组在不同搜索任务下的脑区激活模式相似,均包括顶叶、额叶和枕叶、原始视皮层和皮层下等脑区,但不同脑区的激活强度和范围明显不同.在单特征任务下,正常老年组右侧顶上小叶(SPL)激活增加;同时两侧额叶激活增加,但以左额叶激活为主;原始视皮层激活减少.在联合特征搜索任务下,老年组双顶叶激活增加;左额叶激活增加,右额叶(BA6)额外出现激活,出现双额叶基本对称的激活模式;原始视皮层激活普遍减少.结论当任务所需求注意负荷增加时,老年组额叶信号的激活幅度明显增加,而且在需要基本的注意调节时,额叶已有明显的代偿激活.

    作者:郝晶;李坤成;王葳;杨延辉;李可;闫镔;张德玄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利用fMRI和双手交替运动模式研究脑肿瘤所致的运动功能重组

    目的应用fMRI研究双手交替运动模式下中央沟附近脑肿瘤患者运动功能重组的方式及特征.方法6名正常受试者和14名脑肿瘤患者采用双手交替对指运动模式行fMRI扫描,比较正常受试者与脑肿瘤患者脑激活的异同.结果正常人单手对指运动主要激活运动手对侧的大脑半球和同侧小脑半球.脑肿瘤患者非受累手运动所致的激活与正常受试者基本相同;而当受累手运动时,则出现运动功能的重组,包括肿瘤对侧正常半球内M1区的代偿性激活、肿瘤侧半球MI活动的减弱、双侧SMA等次级运动中枢激活区的增大以及双侧小脑半球的激活.结论采取双手交替运动模式,fMRI不仅显示了受累侧运动区的变形与移位,而且揭示了一种新的功能重组模式,即运动功能重组可能涉及分布于全脑的整个神经网络.

    作者:韩彤;崔世民;刘梅丽;刘力;向华东;雷静;刘卉;郭军;郭迎;靳松;郝妮娜;翁旭初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针刺合谷穴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观察针刺合谷穴引发脑内相关区域的变化情况.方法对6名健康右利手年轻被试进行右手合谷穴针刺,同时进行全脑fMRI,对脑内活动区域进行定位.结果针刺合谷时引起双侧感觉/运动区,额中回,颞上回前部,丘脑,额上内侧回,双侧小脑,双侧枕颞交界区,对侧岛叶,扣带回前部,中央后回上部以及同侧顶盖区激活,而降低的区域则分别表现在双侧颞极部,内颞叶区,额下内侧回,额叶眶部,双侧颞中回,双侧扣带回后部,枕叶,双侧中央前回中部,同侧中央前回上部.结论针刺合谷能够引发脑内相关区域的激活和降低,说明fMRI能够为针灸机制的探讨提供帮助.

    作者:李可;单保慈;刘华;王崴;许建阳;鲁娜;李坤成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卒中早期手指被动运动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及BOLD-fMRI技术观察卒中早期手指被动运动时大脑半球相关区域血氧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1.5 T MR成像系统对6名早期卒中患者进行BOLD-fMRI及扩散张量成像,采用手指被动屈伸运动作为fMRI的刺激任务.结果在锥体束中断时,卒中早期健手运动时激活双侧SMC区,患手运动可激活对侧半球后顶叶皮层及同侧SMC区;锥体束较完整时健手运动时激活对侧SMC区,患手运动激活双侧SMC区、双侧后顶叶皮层.结论卒中早期可能发生运动功能通路的重构,但锥体束不同损伤情况下运动功能恢复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DTI与fMRI联合应用将是监测和研究脑卒中后恢复的有用工具.

    作者:邱明国;王健;谢兵;巫北海;陈康宁;陈长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阅读半规则汉字时的脑激活模式:声调的作用

    目的引入声调因素,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进一步研究汉字规则性效应的脑激活模式.方法13名被试在磁共振扫描过程中执行视觉方式呈现的汉字出声阅读任务,根据形声字声旁与整字间读音及声调相同与否,将刺激材料细分为同音同调字、同音异调字、异音同调字和异音异调字,每类20字.结果四种条件均激活双侧额中回、额下回、前运动区及辅助运动区、左侧顶下小叶、双侧颞上回、双侧岛叶和右侧小脑,同时还各自激活了梭状回、颞中回、左内侧额叶等区域.另外,本实验还观察到这四种条件在右侧颞上回、双侧额下回等区域激活模式的特征性变化.结论存在汉字加工的半规则效应,声调的作用不应忽略.

    作者:王晓怡;马力飞;于薇;谭向杰;张兆琪;翁旭初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影像学及病因学研究

    听力障碍的病人很多,但有关听力障碍,尤其是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听觉传导通路耳蜗以及蜗后的病变均可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包括耳蜗、蜗神经、蜗神经核以及听觉中枢.本文主要探讨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病因学及影像学表现.

    作者:祁吉;夏爽 刊期: 200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