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3-3289
  • 国内刊号:11-1881/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SA 科学文摘(英),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2006年6期文献
  • MRI诊断胫骨血管瘤1例

    患者女,43岁.左小腿反复胀痛1个月.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左小腿胀痛,与行走无关,无夜间痛、无活动障碍,且反复发作.曾有左踝扭伤史.体检及专科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孟令平;魏弢;俞忠辉;韩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睾丸表皮样囊肿1例

    患者男,38岁,睾丸坠胀疼痛半年.查体:左睾丸扪及肿块,质硬、表面光滑、无压痛.彩超:左睾丸内见一3.5 cm×2.2cm边界清晰的、椭圆形的、环绕以高回声的肿块,环壁较规则,直径约为0.3 cm,内为强弱回声环交替的洋葱样结构,肿块可见较为明显的侧后声影,后方组织回声未见明显衰减(图1、2).CDFI:肿块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显示,余左侧睾丸实质回声尚均匀,血供正常.超声诊断:左侧睾丸内实性占位(睾丸表皮样囊肿可能性大).患者于半月后硬膜外麻碎下经左腹股沟行左睾丸内肿物单纯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左睾丸表皮样囊肿.

    作者:许祥丽;郑敏;李宏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三维超声诊断甲状旁腺腺瘤并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

    患者女,17岁,左髂部疼痛2个月,CT及MRI提示左侧髂骨占位,考虑动脉瘤样骨囊肿可能;X线提示骨质疏松.实验室检查:甲状旁腺激素(PTH):414.03 pg/ml;血清钙3.03 mmol/L;血清磷0.95 mmol/L;血清碱性磷酸酶165 IU/L.

    作者:李丽;张文云;郭瑞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帆状胎盘前置血管破裂出血1例

    患者女,25岁,以停经16周突发阴道流血1 h就诊.患者G1P0,无腹痛,血红蛋白12 g/L;超声检查共3次.使用仪器分别为:HITACHI 525、LOGIQ BOOK及西门子OMNIA彩色超声诊断仪.

    作者:吴静;张倩;徐洪泳;王萍;刘维靖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先天性双子宫、双阴道、右侧阴道闭锁并右肾缺如1例

    患者女,12岁,因经期下腹胀痛,右侧为甚来我院检查.11岁月经初潮.超声检查:盆腔内可见两个子宫图像,呈蝶形,左、右侧子宫大小分别为3.7 cm×2.8 cm×3.6 cm、4.4 cm×2.0cm×3.2 cm,子宫肌壁回声均质,于右侧宫颈处可见一7.5 cm×4.7 cm的囊性包块,内可见散在的低回声光点,包块似与右侧子宫宫腔相延续(图1).CDFI:囊性包块周边可见血流信号.

    作者:鲁江兰;方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鱼刺所致回肠膀胱瘘1例

    患者女,45岁.体检:膀胱区稍隆起,可触及一鸡蛋大小包块,质地中等,活动度中等,伴压痛.血常规白细胞17.7×109,中性粒细胞0.758,尿及大便常规正常.

    作者:吴仁华;钟小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肺硬化性血管瘤并纵隔淋巴结及胸膜转移1例

    患者女,70岁,查体X线平片发现左下肺占位,左侧少量胸腔积液.入院行CT扫描,可见左下肺内基底段软组织结节灶,密度均匀,未见钙化,CT值35~45 Hu,大小约2 cm×3 cm,边缘较毛糙;左侧少量胸腔积液,厚约1.5cm(图1、2).入院4天后行左肺下叶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下肺内后基底段,与周围胸膜无粘连,心膈角处胸膜见粟粒样结节,下叶支气管旁淋巴结肿大,胸膜腔内少量淡黄色胸水.术后病理诊断:硬化型血管瘤并纵隔淋巴结及胸膜转移.

    作者:李吉臣;鲁强;解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筛窦囊肿2例报告

    例1,男,27岁,左眼胀痛、头痛、头昏7天.专科查体:左侧眼球外突,向外侧移位;鼻腔成分稍充血、无肿胀,左侧中鼻道隆起,中鼻甲水肿,中鼻道有少许分泌物,通气差,鼻中隔向右轻度偏曲,右侧中鼻道无分泌物,双下鼻甲肥大,左侧明显,左侧筛窦区有压痛.

    作者:杜海峰;刘禄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超声心动图对四叶式主动脉瓣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2年5月以来的4例四叶式主动脉瓣畸形中男2例,女2例.年龄4~59岁,平均19岁.

    作者:游宇光;任苓;葛贻珑;谢谨捷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巨大子宫肌腺瘤变性坏死致多灶脑梗死伴妊娠1例

    患者女,27岁,第1胎孕24周,早孕时曾行保胎治疗,时有宫缩,既往严重痛经,进行性加重5年,孕期常规检查宫高及腹围均大于妊娠月份.

    作者:周颖芸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超声诊断十二指肠息肉1例

    患者女,46岁,因上腹部胀感来我院要求做肝胆胰脾超声检查,结果上述受检脏器均未见异常回声,嘱患者饮水500 ml,行胃超声检查,胃内亦未见异常回声,但在液体充盈的十二指肠球降部可见一大小为2.6 cm×1.2 cm的梨形团块样实性均质中等回声,边缘较规整,轮廓较清晰,基底部可见一窄蒂与十二指肠后壁相连(图1),当振动探头,该实性回声在十二指肠腔充盈的液体内有轻微摆动现象,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显示:实性回声内未见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十二指肠球降部实性占位(息肉可能性大).随后施胃镜检查,亦发现上述病变,取活体组织送病理,病理诊断:十二指肠腺瘤性息肉.

    作者:薛莉;史铁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肺栓塞-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技术量化评价肺栓塞-再灌注损伤,探讨肺栓塞-再灌注损伤形成机制.方法选择14只健康杂种犬为实验对象.利用Swan-Ganz导管模拟肺膈叶动脉栓塞-再灌注.栓塞前、栓塞24 h和再通4 h要分别进行肺动脉压测定、CT灌注成像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结果再灌注肺损伤主要表现为急性渗透性肺水肿.再灌注损伤肺的BF[(325.69±134.00)ml·min-1·100 g-1)]和MTT[(1.98±0.44)s]与栓塞前正常基线值[(409.58±88.42)ml·min-1·100 g-1)和(1.87±0.48)s]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再灌注4 h的肺动脉压[(25.79±6.25)mmHg]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平均值[(388.79±25.07)U/ml]与栓塞前正常基线值[(22.31±3.77)mm-Hg和(404.38±23.81)U/ml]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和P<0.05).再灌注损伤侧肺的湿/干重比率(6.29±1.23)显著大于对侧肺(4.54±1.19),其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再灌注水肿增加了肺组织的含水量.结论CT灌注成像有效反映肺栓塞-再灌注损伤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氧自由基对肺栓塞-再灌注损伤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作者:包娜;翟仁友;王辰;蒋涛;郑娟;金文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兔VX2肝癌模型的影像学表现和栓塞技术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兔VX2肝癌模型,探讨其影像学表现和介入栓塞技术.方法将VX2瘤组织块种植于30只新西兰大白兔肝左叶,建立兔肝癌模型.行DSA前,将种植成功的兔子进行CT、MR检查,不同剂量碘油栓塞术后CT复查并观察各组生存情况.结果经剖腹探查证实肝脏种植成功24只(成功率80%,24/30);肝种植两周后CT平扫肿瘤多呈等或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边缘环状强化;MRI上肿瘤实质部分T1WI与T2WI分别表现为均匀低信号和稍高信号,DWI上瘤灶呈明显高信号,境界清晰,坏死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影.DSA肝实质期可见肿瘤染色,栓塞时可见碘油在肿瘤部位充填、沉积,术后CT均能见瘤区有高密度碘油沉积,大部分为瘤周沉积.根据体重和超选择情况确定栓塞碘油剂量效果较好.结论兔肝VX2肿瘤模型的建立与复制成功率高.CT、MR和DSA有利于荷瘤兔的监测和筛选.暴露股动脉穿刺和用微导管超选择,可对肝脏荷瘤兔进行有效的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和栓塞.

    作者:牛焕章;滕皋军;邓钢;陈晟;何仕诚;汪盛齐;卢勤;李国昭;陈龙桂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热断层成像技术用于乳腺癌裸鼠模型实验初探

    目的探讨热断层成像技术(TTM)应用于乳腺癌裸鼠模型扫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既往实验中用逆转录病毒介导RNA干扰的方法,已构建的能不同程度抑制人的乳腺癌细胞MCF-7中LRP16基因表达的两株细胞pL374/MCF-7(抑制率90%)和对照细胞系pGFPi/MCF-7(阴性);选取BALB/c雌性裸小鼠共20只,随机分为两组,10只/组.分别接种pL374/MCF-7及对照细胞系pLGFPi/MCF-7.接种细胞6周后,用TTM观察裸鼠成瘤情况.将20只裸鼠处死,解剖观察,取形成的小结节和相应的肺组织进行HE染色.结果TTM值异常升高的裸鼠有13只.11只裸鼠有≤3 mm小结节.HE结果显示,以上11只裸鼠体内形成的小结节为阳性肿瘤组织,4只肺部组织显示有阳性肿瘤细胞.TTM值异常升高与HE染色阳性高度相关.结论TTM技术可能在肿瘤的动物模型研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李琦;袁云娥;韩为东;郝好杰;伍志强;赵亚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热化疗对人胆管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表阿霉素(EADM)热化疗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的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胆管癌细胞株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浴加热法进行体外细胞毒实验(MTT)、透射电镜观察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热疗、化疗、热化疗对人胆管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凋亡的影响.结果42℃以上单纯热疗对QBC939细胞有明显杀伤作用(P<0.01),42℃以上热化疗对QBC939细胞有明显的协同或相加作用(P<0.01).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术均观察到热疗、化疗、热化疗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P<0.01);热化疗有协同作用(P<0.01).结论热疗、化疗、热化疗均抑制QBC939细胞增殖;热疗、化疗、热化疗诱导细胞凋亡为其抗癌机制之一;热疗提高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

    作者:曹智刚;郭启勇;马力;何东风;金罡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射频消融对大鼠外周血及肝脏局部组织白细胞介素-10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肝脏射频消融前后大鼠外周血及肝脏局部组织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射频后1周组、射频后2周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射频后1周组及射频后2周组分别在射频后1周及2周处死,对照组不做射频即处死,取外周血及射频灶周边0.5 cm范围内肝组织(对照组取正常肝组织),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及射频灶周边肝组织单个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IL-10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大鼠的外周血IL-10表达水平为94.8333±3.5388.射频后1周为88.96±5.7230,射频后2周为63.08±13.7723,射频后2周组与对照组比较IL-10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显著性.射频后1周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对照组大鼠的肝组织IL-10表达水平为94.9333±2.0817.射频后1周为93.3400±2.1652,射频后2周为72.9400±10.4677,射频后2周组与对照组比较IL-10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显著性.射频后1周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射频消融后大鼠外周血及射频灶周边肝组织IL-10表达水平降低,推断RFA可能削弱IL-10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抑制作用.

    作者:戴维德;范智慧;陈敏华;河福金;李洪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定量组织速度及应变率成像评价犬不同程度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定量组织速度(QTVI)及应变率成像(SRI)对冠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11只开胸犬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分别于基础状态、缺血状态(LAD狭窄50%,75%,100%).采集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组织速度图,用QTVI及SRI软件分析左室各节段纵轴方向上收缩期QTVI及SRI曲线的变化.结果非LAD节段:缺血状态下各项指标较基础状态无显著改变.LAD节段:与基础状态比较,LAD狭窄50%时收缩期峰值速度(Vs)略有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尖段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peak)显著减少或矛盾运动(P<0.05).LAD狭窄75%时Vs及SRpeak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LAD狭窄100%时,SRpeak几乎接近基线水平.结论QTVI及SRI可以作为定量评价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局部功能异常的方法.

    作者:林萍;任卫东;夏稻子;刘长宏;武俊;王月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阿霉素致兔早期心脏毒性左心室收缩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阿霉素早期心脏毒性左室心肌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42只兔分成4组:B组10只,每周静脉注射阿霉素2 mg/kg,注射2周;C组10只,同样方法给予阿霉素4周;D组12只同样方法给予阿霉素8周;A组(对照组)10只,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8周.12周后对4组兔心脏进行常规超声测量及QTVI参数测定,包括: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加速度(a)等.结果C组和D组二尖瓣环平均Vs和a明显减低(P<0.01).常规超声参数D组与A组比较有明显差别(P<0.01).D组各参数与C组比较有明显差别(P<0.05或P<0.01).病理结果从B组到D组的心肌损害程度逐渐加重.结论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可无创有效地评价阿霉素早期心脏毒性左室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

    作者:礼广森;任卫东;张卓;崔洪岩;夏稻子;马春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质子磁共振波谱对MELAS诊断的初步评价

    目的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中的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7例临床诊断为线粒体脑肌病的患者行MRI及1H-MRS检查,分析其MRS检查技术、谱线特点、与临床实验室检查的关系.结果7例患者MRI脑内均有异常表现,异常信号主要出现在双侧枕叶、顶叶、颞叶,其中4例合并基底节受累,2例额叶轻度受累,1例合并双侧中脑大脑脚、丘脑受累,1例左侧岛叶受累;1H-MRS的谱线显示6例患者病变处可检出乳酸双峰,其中3例在脑脊液中检出乳酸峰.结论在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中1H-MRS可提供额外的直接反映疾病代谢异常的信息,有助于其诊断的确立,且具有替代传统有创检测脑脊液乳酸水平方法的潜能.

    作者:冯逢;有慧;高晶;李小圳;孙宏毅;孟春玲;金征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Stroop任务的执行加工成分及其神经机制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ER-fMRI)方法研究Stroop任务的执行加工成分及其相应的神经机制.方法对16例右利手的健康志愿者进行了冲突试次分别占不同比例的两种任务条件的Stroop色词-颜色命名任务.其中一种任务条件冲突试次占30%,一致试次占70%;另一种任务条件冲突试次占70%,一致试次占30%;,同时采用Phillips 3.0 T成像系统,采集其脑部的fMRI数据,图像后处理和分析采用SPM5分析软件得到脑功能活动的图像.结果16例被试者中12例的资料符合研究条件而被采用.①两种Stroop任务条件的脑激活区域没有差别,与有关实验结果类似.②被试对两种任条件中的冲突试次分别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冲突和策略加工,高冲突、低策略条件表现为左侧前扣带回(ACC),双侧VLPFC,双侧额极,双侧视区,左侧中颞叶,右侧顶下小叶(IPL),双侧小脑激活增强;高策略、低冲突条件右侧DLPFC,左侧SMA,右侧岛叶,双侧梭状回,右侧丘脑激活增强.③高抑制加工相应于VLPFC激活增强.结论揭示认知控制加工需要扣带-前额通路在内的PFC内不同亚区的功能协同,支持DLPFC和ACC的功能分离,提示抑制功能可能与控制加工分离.

    作者:彭淼;郭启勇;刘加成;于兵;孙宝海;权松民;范国光;韩继阳;王玉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左侧额下回在汉字真假词视觉加工中的不同效应

    目的利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技术比较中文双字真词与假词的认知加工的脑机制.方法14名大学生在MR扫描过程中执行词汇判断任务,用视觉方式随机呈现120个双字词,其中真、假词各60个.结果真、假词的判断激活了相似的包括双侧额下回,颞中回,梭状回和舌回,双侧缘上回,丘脑等区域.其中,左侧额下回(BA44/45区)在假词条件下的激活强度显著高于真词.结论左额下回可能与语音存贮、行为选择或调控注意有关.

    作者:杨凌云;肖壮伟;刘西瑞;翁旭初;张学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MR脑灌注成像评价颈内/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闭塞的外科治疗

    目的对外科和介入治疗前后ICA/MCA慢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灌注成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对疗效评价的应用.方法23例单侧慢性ICA/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分别于外科或介入治疗前后行MR脑灌注成像检查,计算脑灌注参数图,包括rCBF、rCBV、rMTT和TTP,对治疗前后脑灌注参数进行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23例患者中10例行STA-MCA吻合术,10例行PTAS,3例行CEA.10例行STA-MCA吻合术中6例为MCA闭塞,4例为ICA闭塞;10例行PTAS中7例为ICA重度狭窄,3例MCA重度狭窄;3例行CEA均为ICA重度狭窄.结果23例慢性ICA/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治疗前TTP、rMTT图均发现病变侧灌注延迟,而rCBF、rCBV图改变不明显,治疗后TTP、rMTT图上灌注异常区较治疗前减小,有显著性差异(P<0.01),rCBF和rCBV图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治疗后病变区TTP、rMTT值较治疗前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rCBF和rCBV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WI检查能够观察外科和介入治疗前后脑灌注的改善情况,为评价疗效提供影像学依据.

    作者:卢洁;李坤成;焦立群;凌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结节性硬化症中皮质结节的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症病人皮质结节的质子磁共振波谱特征,理解皮质结节的病理形成.方法收集我院有完整波谱资料的25例临床确诊结节性硬化症病人,单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采集皮质结节和对侧半球MRI正常的对应脑区,比较两侧代谢物和各代谢物与Cr比值.结果25例病人采集50个单体素波谱,均未显示Lac峰,两侧Cr峰对称.25例皮质结节NAA峰较对侧低,NAA/Cr值1.33~1.57,平均NAA/Cr值(1.46±0.07);正常对侧1.49~1.78,平均NAA/Cr(1.54±0.11)(t=3.024,P=0.004).25例皮质结节Cho/Cr值(1.02±0.12),正常对侧是(1.00±0.15)(f=0.339,P=0.736).结论结节性硬化症皮质结节NAA/Cr降低,Cho峰无明显升高,反映皮质结节NAA减少,提示皮质结节是由不成熟神经元和/或没有NAA表达的神经胶质组成的病理特征.

    作者:吴光耀;雷皓;孙骏谟;田志雄;黄雄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单侧颈动脉闭塞DSA的侧支血流分级与CT灌注的脑组织灌注分期之间的关系

    目的研究单侧颈动脉闭塞同侧半球DSA的侧支血流分级与CT灌注的脑组织灌注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DSA证实的43例单侧颈动脉闭塞病人,将闭塞颈动脉同侧的大脑半球分为大脑中动脉皮层区域、前皮层分水岭区域、后皮层分水岭区域、内分水岭区域、穿支供血区域,对每个区域进行侧支血流分级和CT灌注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侧支分级与组织灌注有很好的相关性(r=-0.760,P<0.001),通过侧支分级≤1级判断非梗死区域脑血流量下降敏感性为79%,特异性为86%;通过组织灌注≤Ⅰ期来判断有完全的侧支血流敏感性97%,特异性73%.结论DSA不仅提供侧支的形态学信息,也反映侧支的灌注信息,CT灌注能够反映侧支代偿情况,侧支分级与组织灌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作者:李尧;龚浠平;王拥军;李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RNA干扰应用于人类疾病研究中的进展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一种新兴的基因阻断技术,它通过双链RNA分子的介导,特异降解相应序列的mRNA,从而导致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自1998年首次报道以来已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迄今,在果蝇、线虫、锥虫及一些哺乳动物中都相继发现存在RNAi现象,提示其具有进化保守性.近8年来,研究者对RNAi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研究,预示RNAi有望成为今后分析人类基因功能的有力工具,并将在人类疾病的基因表达显像和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刘萌;王荣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超声检测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血管内皮功能已成为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内皮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无创超声检查技术是早期检测内皮功能的有效手段,本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超声检测方法做一简要概述.

    作者:薛莉;史铁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慢性病毒性肝炎G/S分期与脾脏指标的关系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不同G/S分期与脾脏指标的关系.方法361例慢肝患者根据肝穿结果分为无肝 纤维化(S0)到肝硬化(S4)五期,按炎症分为G1~G4四级.对照组104例为体检健康者.比较慢肝组与对照组之间以及慢肝不同G/S分期之间脾脏指标的差异.结果慢肝组与对照组脾脏大小、脾动静脉内径以及脾血流量差异有显著性,且慢肝组均大于对照组;G分期之间脾脏大小、脾静脉内径以及脾动脉大速度差异有显著性,且随G分期增高而增大;S分期之间脾脏大小、脾静脉内径与流速、脾动脉阻力指数差异有显著性;不同炎症活动度之间脾脏大小、脾静脉内径以及脾动脉大速度差异有显著性,且随炎症程度越重诸数值越大;脾脏厚度与脾静脉内径及血流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0、0.447.结论慢肝患者脾脏增大,脾动静脉内径增宽,脾血流量增多,且随G/S分期增高而增高.脾脏大小、脾动静脉内径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助于判断病情.

    作者:葛辉玉;王金锐;苗立英;孟繁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结肠水灌肠与钡剂灌肠及纤维结肠镜对大肠病变诊断价值

    目的通过比较MSCT结肠水灌肠、钡剂灌肠(BE)及纤维结肠镜对大肠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探讨三者检查方法在大肠病变诊断方面的优缺点.方法对43例怀疑大肠病变的患者行MSCT结肠水灌肠检查,其中21例先后接受BE检查,22例先后接受结肠镜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对大肠评价范围全面性、大肠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性有无差异.结果MSCT结肠水灌肠、BE、肠镜对大肠评价范围全面性百分率分别为90.70%、95.24%、50%,MSCT与BE比较无显著差异,与肠镜比较有显著差异.MSCT结肠水灌肠、BE、肠镜对大肠病变定位/定性的准确率分别为86.05%/86.05%、76.19%/66.67%、59.09%/77.27%,MSCT结肠水灌肠对大肠病变定位准确率高于肠镜,与BE比较无显著差异.三种检查方法对大肠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MSCT结肠水灌肠对大肠评价范围全面,对大肠病变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

    作者:赵锡海;许建荣;李澄;华佳;路青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对直肠内超声诊断用于直肠癌术前分期的探讨

    目的评估直肠内超声诊断(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y,TRUS)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价值.方法收集原发性直肠癌45例.观察肿块大小、形态、回声、方位、浸润周径、深度及邻近组织脏器受累.结果45例中,TRUS检出42例;超声分期(uT)与病理分期(pT)相符32例,符合率76%.TRUS所测肿瘤长、短径与pT无明显关系(P=0.083、0.499),而侵犯周径则与pT有关(P=0.015).结论对于多数直肠癌患者,TRUS是其T分期的有效手段;难以判断肿瘤浸润深度时,结合侵犯周径可提高分期准确性.

    作者:范秀萍;黄铁汉;朱强;肖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高频超声观察肝实质形态的改变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分期的价值

    目的探讨通过高频超声观察慢性肝病肝实质回声形态改变对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正常对照组(S0)57例,病例组403例(其中S1、S2、S3、S4或肝硬化分别为118例、97例、112例、76例),应用高频超声观察肝实质回声形态在各纤维化分期之间的改变,将观察的结果与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S)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将慢性肝病肝实质形态分为细颗粒、较粗颗粒、粗颗粒、窄条纹、宽条纹或网格状共五个级别.S0、S1期中,多表现为细颗粒、较粗颗粒,S0与S1之间无显著性差异;S2、S3、S4期中,分别以粗颗粒、窄条纹、宽条纹或网格状所占百分比高,分别为62.9%(61/97)、70.5%(79/112)、69.7%(53/76),S0~S1与S2、S2与S3、S3与S4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通过肝实质形态对肝纤维化诊断的敏感性为87.8%(354/403),特异性分别为87.7%(50/57),诊断的正确率为87.8%(404/460).经Spearman相关分析,肝实质形态与S分期的相关系数是0.909.结论通过高频超声观察肝实质形态的改变,对肝纤维化分期的判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孟繁坤;丁蕾;曲锰;郑颖;葛辉玉;徐策;张海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腔内超声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腔内超声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48例直肠癌患者术前行腔内超声检查,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比,观察腔内超声对直肠癌浸润深度和区域淋巴结转移判断的准确性.结果腔内超声术前分期T分期的准确率为83.3%(40/48),N分期的准确率为66.7%(32/48),评价肿瘤侵犯外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7%(43/44)和75.0%(3/4),评价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73.3%(22/30),特异性为61.1%(11/18).结论腔内超声对直肠癌术前判断肿瘤侵犯层次、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有重要价值.

    作者:徐栋;胡兵;钱超文;边晔萍;鞠海星;冯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在评价门脉海绵样变侧支血管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血管重建对门脉海绵样变的解剖关系及侧支血管的形成情况进行评价.方法对我院2004年8月-2005年5月期间收集的18例门脉海绵样变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门脉闭塞后,引起相应血管的纡曲扩张及侧支血管的形成,其中有门脉周围形成门-门侧支循环,胆囊壁静脉的曲张,胃网膜静脉的增粗纡曲,胆管壁静脉的纡曲扩张,腹膜后椎体旁侧支血管的开放,脾-肾静脉短路的开放,胃底食管静脉的曲张.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重建在诊断门脉海绵样变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路军良;张立华;杨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新生儿气漏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漏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新生儿气漏的临床特点、X线和CT表现.结果呼吸困难、青紫是新生儿气漏的主要临床症状;间质性肺气肿、气胸和纵隔积气多见且常合并存在.结论新生儿气漏的临床具有一定特点,X线是诊断新生儿气漏的主要手段,CT能进一步明确气漏的部位、范围及程度.

    作者:孙静涛;段丽;李素荣;杜建民;朱会玲;高大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管电流调制技术在多层螺旋CT胸部检查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评价管电流调制技术降低多层螺旋CT(MSCT)胸部扫描剂量的程度,以及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受检者随机等分成两组(管电流调制组和管电流恒定组).分别统计CT剂量权重指数(CTDIw)、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毫安秒(mAs).图像质量分为优、良、差三级进行评判,并记录评价结果.数据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管电流调制组有效mAs为(87.69±2.74)mAs,较恒定组(100 mAs)降低约12%(P<0.001).管电流调制组CTDIw(6.16±0.23 mGy),明显低于恒定组(7.0 mGy)(P<0.001).管电流调制组DLP(202.03±18.27mGy·cm)约为恒定组(230.13 mGy·cm)的87.7%(P<0.001).相同扫描条件和图像后处理方式下,管电流调制组的图像质量不仅未降低,而且还可选择性地改善(P>0.05).结论管电流调制技术可有效降低CT剂量,并不牺牲图像质量,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李真林;杨志刚;郭应坤;余建群;李媛;陈宪;谈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乳腺癌肿瘤血管的多普勒超声研究

    目的联合应用三种多普勒超声研究乳腺癌肿瘤血管形态学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的规律.方法选取52例血流较丰富的乳腺癌肿块,采用彩色多普勒(CDFI)、能量多普勒(PDI)及脉冲多普勒(PW)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乳腺癌肿块的肿瘤血管形态学特点及肿瘤血管的峰值流速(PS)及阻力指数(RI)的规律.结果52例肿块中发现粗细不均血管、动静脉瘘、扭曲血管、盲端血管的例数分别为27、29、39、18例.盲端血管、扭曲血管的PS均低于血管狭窄处及动静脉瘘处的PS(P<0.05),前两者之间及后两者之间的PS差异无显著性(P>0.05);粗细不均血管、扭曲血管RI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43例肿块中发现了异常血管分级方式.直径≥2 cm的肿瘤的PS高于直径<2 cm的肿块(P<0.05).结论联合应用三种多普勒能够较好的显示乳腺癌肿瘤血管的形态学特征;乳腺癌肿块的PS、RI与肿瘤血管的形态及肿块大小密切相关.

    作者:李银珍;黄道中;赵胜;李进兵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和彩色能量图在诊断乳腺癌中的价值

    目的应用CDFI和CDE观测乳腺肿块的血流特点,评价其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方面的意义.方法应用CDFI和CDE检测145个乳腺肿块,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按肿块大小分为Ⅰ组(直径>2.0 cm)和Ⅱ组(直径≤2.0 cm).观察肿块二维和彩色血流特点并用频谱3个参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①CDFI显示:恶性肿块血流显示率明显高于良性;Ⅱ组乳腺良、恶性肿块SPV、PI、RI均有显著差异,Ⅰ组则不明显.②CDE显示:血流检出率恶性高于良性,良性肿块以0型或Ⅰ'型为主,多表现为环绕、点线状血流;恶性肿块以Ⅲ'型或Ⅳ'型为主,表现为穿入、转折和增粗分叉.③联合应用CDFI与CDE对两组肿块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5.24%、86.67%、91.67%和93.94%、85.00%、89.04%,明显高于单独应用CDFI或CDE.结论乳腺癌的CDFI和CDE血流检出率均高于良性;SPV、PI、RI可作为小乳癌的鉴别诊断指标之一;联合应用CDFI和CDE能够明显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作者:殷哲煜;田家玮;陈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超声对乳腺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超声对乳腺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379个乳腺恶性病变的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对照.比较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大小以及不同年龄组乳腺恶性肿瘤的超声诊断正确率.结果超声对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以及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的正确率分别为70.3%,95.8%和88.6%,三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33,P=0.002);对大径<1 cm与≥1 cm的浸润性肿瘤的正确率(87.3%和95.7%)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35,P=0.001),超声对不同年龄组恶性病变的正确率为92.1%~94.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2.207,P=0.698).结论超声对各年龄段的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一致,对原位癌和直径小于1 cm的恶性肿瘤的容易误漏诊.

    作者:李洪林;姜玉新;郝玉芝;周纯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超声心动图对房颤患者复律后心房顿抑的研究

    目的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研究房颤患者电转复后的左房顿抑.方法房颤患者60例,于除颤后1天、3天、7天和1个月时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房内径、容积、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血流速度VE和VA及二尖瓣环舒张晚期运动速度Va,将除颤后24 h与4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比较;除颤后3天、7天、1个月与除颤后1天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房颤患者除颤后VA、VTIA、AFF、AEF、LAAEV、LAAEF、Va均明显减低,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30%患者于除颤后7天恢复正常,其余在除颤后1个月完全恢复正常.结论房颤患者除颤后心房功能减低,即出现心房顿抑.

    作者:吴长君;刘秋颖;张春梅;刘露阳;石惠杰;范春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血流剪切力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血流剪切力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分辨力声像仪测量25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其中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54.3±10.6)岁;同时测量该处血管的血流剪切力(τm),具体计算公式如下:τm=η×4×Vm/D.通过直线相关分析判定内中膜厚度和血流剪切力的关系.结果25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平均血流剪切力为(16.3±4.6)dynes/cm2,明显低于于正常对照组(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下降的血流剪切力与增厚的内中膜厚度呈明显负相关(r=-0.74,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组颈动脉血流剪切力显著下降,下降的血流剪切力可影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对预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意义.

    作者:庄磊;王伟娟;刘涛;赵云辉;杨向新;郑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与超声对比定量评估左心功能

    目的通过16层螺旋CT(MSCT)与超声左心容积数据的对比,初步探讨MSCT定量评估左心功能在心容积数据方面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2例8 h内同时进行了MSCT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对比MSCT自动测量与手工测量值的相关性,MSCT自动测量与超声测量值的相关性.结果MSCT左心容积各组数据自动与手动测量结果相关性高(r>0.98,P>0.05);MSCT自动测量与超声测量结果相关性良好(r>0.90,P>0.05).结论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所获得的自动与手动左心容积数据准确性高,可用于临床诊断.

    作者:朱巧洪;曾庆思;邓宇;刘莉;林翰菲;张超亮;岑人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儿童单心室心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在单心室心功能检测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组织多普勒检测47例功能性单心室患儿和28例正常儿童的房室瓣环运动速度等指标,并和有创、无创心功能指标对比.结果单心室患者邻近残余心腔侧的房室瓣环Sm、Em、Em/Am比值显著低于非残余心腔侧的相应指标.与正常儿童相比,单心室患者房室瓣环两侧的Sm、Em、Em/Am比值显著降低;Q-Sm间期显著延长.正常儿童的二尖瓣环Em/Am比值与二尖瓣血流E/A比值呈显著正相关;单心室组房室瓣环Em/Am比值与房室瓣血流E/A比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单心室患者的Q-Sm间期与心导管测定Max(dp/dt)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57),Sm与Max(dp/dt)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组织多普勒在检测单心室异常室壁运动、评价舒张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Q-Sm间期是评价单心室收缩功能的有用指标.

    作者:朱善良;陈树宝;孙锟;张玉奇;黄美蓉;高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组织同步成像和组织追踪技术评价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室壁运动的同步性

    目的探讨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室壁机械运动同步状况.方法运用组织同步成像和组织追踪技术,观察7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15例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患者及21例正常人的心肌6个节段的收缩起始时间、收缩达峰时间,计算时间差值和标准差.结果RBBB组的时间差值、标准差及左室侧壁和间隔的时间参数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右室壁的收缩起始及达峰时间晚于自身左室壁及室间隔,且与对照组的右室壁有统计学差异.LBBB者心肌各节段的收缩起始时间、时间差值、标准差与对照组和RBBB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LBBB者心肌运动不同步明显,组织同步成像和组织追踪技术能敏感检测到心室激动顺序,出现收缩延迟及收缩不同步.

    作者:李岩密;李越;张筠;孟素云;温朝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三维可视化模拟

    目的探讨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来模拟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术的方法.在术前模拟封堵治疗结果,以选取合适的封堵器或判断是否适合做封堵手术.方法对病小儿心脏用超声三维数据体绘制的方法进行可视化,同时用三维建模技术模拟封堵器以及其在房间隔缺损中的形态.结果超声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清晰地看到房间隔缺损的形态以及大小,而利用模拟技术可以任意选择封堵器的大小并显示封堵术的结果,在术前对医生的判断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讨论本文提出的方法显示速度快,且三维显示清晰准确,可以作为介入治疗术前指导的辅助手段.

    作者:赵暖;方慧敏;余建国;洪雯静;孙锟;王威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应用RT-3DE测量22例中老年女性(其中高血压病12例,健康志愿者10例)舒张末期左心室心肌质量,同时从10健康志愿者中抽取8例行心脏磁共振(CMRI)检查并定量舒张末期左心室心肌质量.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均获得了具有清晰内、外膜边界的左心室三维图像;RT-3DE测量高血压病组左心室心肌质量为(100.86±16.95)g,对照组为(87.12±11.35)g,二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4);对照组中抽取的8例健康志愿者左心室心肌质量RT-3DE测值为(84.42±7.49)g,CMRI测值为(82.43±6.95)g,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3,P=0.01).结论RT-3DE是一种可行的、准确的评价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新方法.

    作者:张嬿;唐红;彭瑛;宋彬;饶莉;吴进;解俊敏;黄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心内平滑肌瘤病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诊断

    目的认识心内平滑肌瘤病(ICL)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图像特点,探讨CDFI诊断ICL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HP 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7例心内平滑肌瘤病患者进行心脏、下腔静脉和髂静脉检查,观察静脉内和心内平滑肌瘤病的超声图像特点,并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结果7例患者超声图像均显示右心内随心动周期漂浮样运动的网格状或实质性的肿物回声,并与下腔静脉和/或髂静脉内的肿物回声相连,诊断为心内平滑肌瘤病.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病理结果与超声结果一致.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可为准确诊断心内平滑肌瘤病提供重要的信息,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唐力;马春燕;任卫东;陈冉;苗爱雨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经颅彩色双功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狭窄与DSA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双功超声(TCCS)及超声造影(CEUS)对颅内动脉狭窄诊断的价值,并与DSA结果对照评价其可靠性.方法对58例临床疑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一周内行TCCS和DSA检查颅内动脉.结果DSA共检出31条大脑中动脉(MCA)狭窄,TCCS及CEUS检出28条,DSA未证实有狭窄的MCA血管中,TCCS检出1条有狭窄,TCCS诊断MCA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和假阴性分别为90.3%、96.5%、3.5%和10.3%.结论TCCS和CEUS诊断颅内动脉狭窄有较好的准确性,是其检查的有效方法.

    作者:柳标;赵宝珍;姥义;蒋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鼻咽癌的MRI表现--附180例病例分析

    目的探讨鼻咽癌的磁共振表现及蔓延和转移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经病理证实的初诊鼻咽癌患者,观察鼻咽癌及向周围结构侵犯和转移的MRI表现及规律.结果肿瘤位于侧壁及咽隐窝区共70例,顶后壁48例,侵犯两壁以上62例.对周围结构的侵犯:咽后间隙受侵137例,头长肌受侵97例,咽旁间隙受侵110例,侵及翼腭窝31例,翼内肌83例,翼外肌19例,翼板骨质43例,后鼻孔42例,鼻腔36例,口咽48例,副鼻窦受侵:其中蝶窦30例,筛窦22例,上颌窦11例,岩骨75例,斜坡89例,蝶窦底壁33例,海绵窦受侵28例,卵圆孔35例,舌下神经管22例,破裂孔57例.淋巴结转移:咽后外侧组淋巴结转移118例,颈上深组淋巴结转移140例.结论磁共振对显示鼻咽癌的侵犯范围、程度、淋巴结转移及分期有重大价值,是鼻咽癌首选的检查方法.

    作者:王立侠;周纯武;连世东;欧阳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增强CT对甲状腺局灶性病变良恶性鉴别的评价

    目的总结39例甲状腺局灶性病变的CT表现,提高CT对此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例甲状腺局灶性病变共54个病灶的CT表现,对强化幅度、均匀与否、形态等进行观察.同时取正常对照组平扫及增强各100例,计算平均大强化幅度,与病例组相比较.结果恶性组实性病灶的强化幅度明显低于良性组及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良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病变增强后密度仍比较均匀,良性病变更多见不均匀强化.囊实性病灶的定性仍然有一定困难.结论CT静脉造影剂增强扫描,对甲状腺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帮助.

    作者:侯振亚;曹崑;唐光健;王霄英;蒋学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肾盏憩室的CT诊断

    目的探讨肾盏憩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静脉尿路造影诊断的18例肾盏憩室患者行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延时扫描,并对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CT平扫表现为肾实质内单发的圆形或类圆形囊性水样低密度灶,密度均匀,15例囊底部可见并发的结石影.增强扫描病灶密度均匀增高,CT值超过25 Hu,并形成液-液平面,延时扫描病灶内液面升高或病灶完全被对比剂充填,并且持续很长时间.结论CT检查能清晰地显示肾盏憩室的特征性影像学改变,准确地与其他肾脏疾病相鉴别,是诊断肾盏憩室的重要手段.增强延时扫描是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关键.

    作者:杜丽洁;李键丁;张利中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胶质瘤的18F-FDG PET影像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胶质瘤18F-FDG PET影像特征,提高其对胶质瘤术前诊断和术后复发与放射坏死鉴别诊断准确率.方法经病理证实的胶质瘤84例,包括星形细胞瘤为56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5例,WHOⅡ混合性胶质瘤8例,WHOⅡ室管膜瘤5例.采用Siemens ECAT 47 PET扫描仪行术前18F-FDG PET脑显像.目视法观察胶质瘤肿瘤灶18F-FDG分布,采用ROI,与对侧对应正常部位比较,判断病灶的代谢程度.结果56例星形细胞瘤中,WHO Ⅰ级6例18F-FDG分布低于对侧相应部位的分布.Ⅱ级21例、Ⅲ级13例和Ⅵ级16例呈不同程度的18F-FDG摄取增高.15例少突胶质细胞瘤中,WHOⅡ级11例呈18F-FDG摄取减低.Ⅲ级4例呈18F-FDG摄取明显增高.WHOⅡ级混合性胶质瘤8例和室管膜瘤5例,都呈18F-FDG摄取增高.根据胶质瘤对18F-FDG摄取程度,可将病灶分为代谢减低灶和增高灶两类.Ⅰ级星形细胞瘤和Ⅱ级少突胶质瘤为18F-FDG摄取减低灶.星形细胞瘤Ⅱ、Ⅲ、Ⅳ级,Ⅱ级混合性胶质瘤,Ⅱ级室管膜瘤,Ⅲ级少突胶质细胞瘤为18F-FDG摄取增高灶.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和不同级别的少突胶质瘤的T/C,T/WM有明显差异,两两比较,P值都<0.01.结论胶质瘤对18F-FDG摄取程度与肿瘤病理类型和肿瘤恶性程度有关,18F-FDG PET可用于胶质瘤分级.根据对18F-FDG的摄取程度,胶质瘤可分为高代谢灶和低代谢灶两类,18F-FDG PET可用于高代谢胶质瘤的诊断与术后复发与放射坏死的鉴别,不能用于低代谢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李德鹏;李坤成;马云川;苏玉盛;张琳瑛;尚建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99Tcm-octreotide在荷H22肝癌小鼠体内分布和显像研究

    目的探讨99Tcm-octreotide作为生长抑素受体阳性肿瘤显像剂的可能性.方法99Tcm-octreotide的制备采用直接标记奥曲肽冻干品药盒的方法.①体内分布实验:25只正常KM小鼠和15只荷H22肝癌小鼠,静脉注射显像剂0.1ml(3.7 MBq)后行常规体内分布实验,计算%ID/g及肿瘤的T/NT值.②荷瘤鼠显像:5只荷瘤鼠于注入显像剂后1、2、3、4、6 h和24 h不同时相分别显像并计算T/B值.结果①体内分布:正常小鼠体内分布显示,血液在0.5 h放射性高[(3.20±0.54)%ID/g],随后迅速清除.双肾1 h摄取达高[(13.62±4.83)%ID/g],提示显像剂主要经泌尿系统排泄.99Tcm-octreotide在荷瘤鼠的体内分布与正常小鼠一致,肿瘤与其他脏器组织的T/NT较高.②受体显像:注射显像剂1 h后,小鼠全身轮廓清晰,肾和膀胱高度摄取显像剂,荷瘤鼠的已知肿瘤部位呈阳性显像.在2 h肿瘤部位的放射性浓聚高,显像效果佳.随后放射性逐渐减弱,但肿瘤影像仍较清晰.24 h时图像模糊.注射显像剂后1、2、3、4、6 h和24 h的T/B值分别为2.64、4.46、7.25、5.40、5.49和6.48,2 h以后各时相与1 h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3 h以后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一步法药盒制备的99Tcm-octreotide,在小鼠H22肝癌组织中分布快,消除较慢,靶和本底比值较高,注射后2h肿瘤显像佳.99Tcm-octreotide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剂.

    作者:张秀梅;冯珏;马慧莉;王亚平;王鹏;杨新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18F-FDG符合线路SPECT显像在乳腺癌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18F-FDG符合线路SPECT检查对于乳腺癌诊断和淋巴结转移探查价值.方法30例疑似乳腺癌患者行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18F-FDG符合线路SPECT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进行分析.结果对乳腺癌原发病灶的定性诊断,灵敏度为73.1%,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76.7%;26例确诊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灵敏度为68.8%,特异度为80%,准确率为73.8%.结论18F-FDG符合线路SPECT显像对乳腺癌定性诊断的灵敏度高,特异度好;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探查有很好的价值,可为临床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益的参考.18F-FDG符合线路SPECT显像用于乳腺癌的诊断和淋巴结转移的探查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无创性方法.

    作者:张春银;吴天革;刘科;陈跃;黄占文;张艳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人体系统变质量体动力学普遍定理研究

    在人体系统变质量力学模型和人体系统变质量块体动力学研究基础上,开展了人体系统变质量体动力学普遍定理研究.主要内容有人体系统变质量体的动量定理;人体系统变质量体相对定系原点的动量矩定理和人体系统变质量体相对定系的动能定理,为人体系统变质量的运动学、动力学模型和数字人体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