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16岁,于2007年8月22日在做跳远动作时摔倒,致右侧上臂及右大腿肿痛畸形.查体:神志清楚,智力正常,全身淋巴结不大,肝肋下2.5 cm,脾肋下1.5 cm,身高156 cm.化验:RBC 3.86×1012/L、WBC 9.87×109/L、N 51%、L 45%、嗜碱C 1%、嗜酸2%、单核1%、ESR 7 mm/h.胸片两肺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袁年平;唐业斌;徐允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者男,72岁.1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乳内可触及一红枣大小的肿物,无疼痛,未予治疗.近来肿物逐渐增大,且于左腋下出现肿块,遂来我院就诊.查体:左乳扪及一5 cm×4 cm×2 cm大小肿物,质地较硬,可活动,与周围皮肤及组织无明显粘连,无触痛,无表面红肿及破溃.
作者:贺延莉;靳二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临床上对于上臂外伤的患者不能也不宜在X线检查中过度的搬动病人,避免在检查过程中进一步加重患者患肢的损伤,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出一种能在尽量不移动患肢前提下尽快完成检查并能很好显示肱骨的投照方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向阳;许跃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者女,6岁,身高99 cm,体重15 kg.腹胀,多饮、多尿、腹泻、消瘦5年.左肝浊音界至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右肝浊音界消失,腹部高度膨隆.消化道造影(图1~3):胃受压向左后移位,壁光滑、柔软、黏膜连续;十二指肠降部造影剂进入右侧巨大囊腔内,立位见气液平面,囊腔下口见钡剂进入小肠,小肠近段狭窄、细小,侧位片囊腔靠前,余小肠未见异常;右上腹结肠向下、左、后移位.
作者:石冬;杜天会;张吉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者女,22岁,右眼视物不清3月余,视力下降进行性加重一周,滴注眼药水效果不佳.既往近视,双眼-7.5ODS,一年前矫正视力双眼0.8.专科检查:右眼视力0.04,矫正0.2,左眼视力0.06,矫正1.0,眼压:右眼14 mmHg,左眼15 mmHg,巩膜两眼瓷白色,右眼鼻侧菲薄,光照可见绿色瘤体,右眼晶体后囊混浊.
作者:初建国;亓月琴;孙红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者男,47岁.阵发性头痛、左下肢麻木2周,伴阵发性右下肢无力、右眼疼痛1周.症状于平卧时可明显减轻.体格检查:右半身少汗.既往高血压史20年,糖尿病史4年.颈部3D CE-MRA显示左颈总动脉直接延续为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残迹未见确切显示(图1A).
作者:王小玲;于铁链;李建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者女,28岁.因右上腹隐痛不适2天,于2007年7月14日就诊.超声检查(图1):于肝左内叶探及一个大小约6.6 cm×5.5 cm×5.0 cm的实性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周围无声晕,内部回声尚均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病灶周边及内部可见点状血流信号.超声诊断:肝左内叶实质低回声肿块,性质待诊.于两天后行经超声引导下肝左内叶实质低回声肿块穿刺活检(Bard 16G针).术后病理诊断为:肝细胞腺瘤.
作者:李娟;范正俊;张建坤;程艳;李生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者女,56岁,腹胀伴消瘦2个月就诊.查体:腹部较饱满,左上腹可扪及约10.0 cm×8.6 cm×8.0 cm肿物,表面光滑,无明显触痛,活动度差.超声所见:胰腺尾部可见一混合回声团,其内可见不规则液性暗区,有彩色血流信号.
作者:高伟民;李法庆;辛鹏;刘静;吴云军;阎海波;姜一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者男,27岁,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耳鸣,无头晕及视物模糊,行动自如,曾经治疗,后来出现双耳听力下降,伴背部及双下肢屈肌侧肌肉紧缩感及腰部麻木,行走困难,逐渐双耳听力完全丧失,双下肢僵硬,需他人搀扶行走,病情渐加重.
作者:逄利博;马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联合钆剂(Gd-DTPA)增强对诱发大鼠肝硬化肝癌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Wistar大鼠50只(实验组n=40,对照组n=10),前者饮水中加入二乙基亚硝胺到第12周,第13~19周随机抽取大鼠进行SPIO联合Gd-DTPA增强扫描,取大于3 mm结节送病理,区分肝硬化(RNs)和肝癌(HCC)结节;比较两种对比剂增强的肿瘤检出率,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 106个结节中RNs 24个,HCC 82个,SPIO、Gd-DTPA增强肿瘤检出率分别为95.12%、89.02%,SPIO肿瘤检出率高于Gad-DTPA(P>0.05).结论 SPIO较Gd-DTPA增强更易检出肝癌结节,SPIO联合Gad-DTPA增强对肝硬化、肝癌结节定性诊断有互补作用.
作者:郭冬梅;邱天爽;刘书峰;王长征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应用氧代谢功能磁共振成像对线栓法建立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进行实验研究,以明确该技术对脑缺血的评价作用.方法 14只350~450 g Sprague-Dawley大鼠(其中雄性12只,雌性2只),扫描采用GE signa HD 1.5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仪.大鼠仰卧头部放置于3英寸环形相控阵线圈中央,口内置入塑料氧管约3~4 cm,以胶贴固定于口部周围,留出鼻孔位置,于每次采集时相开始时开放纯氧10 s,氧流量为8 L/h,模拟正压通气状态.于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后1、2、5、8、12、24、48 h行DWI和BOLD-fMRI扫描,运用GE工作站Functool软件获得BOLD-fMRI感兴趣区(ROI)信号变化曲线,其信号强度升高为正性激活,减低为负性激活.在氧含量异常的区域指定感兴趣区以显示其灌注曲线,并将DWI和BOLD-fMRI检查结果与病理观察对比.结果 14只实验大鼠中11只成功完成检查.完成检查的大鼠栓塞后1 h,梗死区DWI显示轻微信号异常,fMRI显示正常鼠脑组织和梗死区的信号均为明显负性激活;栓塞后2 h,DWI明显异常,fMRI显示正常鼠脑组织的信号为明显负性激活,梗死区则表现为明显的正性激活;栓塞后5、8、12 h fMRI显示正常鼠脑组织和梗塞区的信号为明显负性激活,但信号强度随时间递减.栓塞后48 h显示正常鼠脑组织为负性激活,梗塞区信号强度曲线杂乱,无明显激活.病理切片符合相应时间内梗死的表现.结论 氧代谢功能磁共振成像能动态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的缺血缺氧改变,这项技术的实验研究对发展和检测fMRI技术、深入研究脑缺血的风险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龚万庆;陶晓峰;高欣;姚建华;王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为了分析血管抑素基因经肝动脉灌注后抑制肝癌的作用.方法 将制作成功的Wistar大鼠肝癌模型随机分成4组,分别给予血管抑素基因、超液态碘油、血管抑素基因+碘油200 μL质粒和脂质体复合物(含20 μg质粒),对照组则组予0.9%生理盐水200μl.结果 所有的治疗组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基因与碘油相比差异并不显著.而基因+碘油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其他各组.结论 基因联合碘油可以明显提高抑制肝癌生长和转移的作用.
作者:李勇;刘云霞;杨海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国产雷帕霉素-肝素洗脱支架(DES)的顺应性、可视性、定位准确性及预防再狭窄性能.方法 实验支架28枚(12枚雷帕霉素-肝素洗脱支架,8枚雷帕霉素洗脱支架,8枚裸支架)分别置入14条犬中.严格抗凝后,7只犬30天造影观察后处死,另7只犬60天造影观察后处死.分别观察支架顺应性、可视性、定位准确性;测定支架体内药代动力学特点;测量支架段直径,参考节段内直径,晚期丢失,血栓形成,支架内再狭窄率,参考节段内再狭窄率.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8枚支架位置良好,无移位、脱落.雷帕霉素-肝素DES支架具有良好的顺应性,X线下可视性较强,定位准确.雷帕霉素-肝素DES释放时即刻雷帕霉素药物浓度在1.79~2.22 ng/ml之间,7天左右达到0.4 ng/ml,可持续释放12周左右.7只犬术后30天造影,显示支架管腔通畅,无血栓形成或管腔狭窄发生.7只犬术后60天造影,显示2枚雷帕霉素支架血栓性闭塞,1枚雷帕霉素-肝素DES 支架和3枚裸支架不同程度狭窄,1枚雷帕霉素-肝素DES近端可见血管轻度凹陷.雷帕霉素-肝素支架与雷帕霉素支架、裸支架支架段直径间有差别,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0.049,P<0.05).雷帕霉素-肝素支架与雷帕霉素支架、裸支架间支架段直径晚期丢失有差别,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0.047,P<0.05).结论 国产雷帕霉素-肝素洗脱支架具有良好的顺应性,X线下可视性较强,标记清楚,释放时无明显回缩或前跳;国产雷帕霉素-肝素洗脱支架具有一定的抗凝性能及预防再狭窄能力.
作者:冯博;石强;夏永辉;梁松年;黄莹莹;齐民;徐克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 显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伴发Willis环多血管段变异的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201例64层螺旋CTA诊断为FTP及201例诊断为非FTP(对照组)的影像学资料,观察Willis环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FTP组与对照组相比,FTP患者更易伴发大脑前动脉A1段、大脑后动脉P1段和椎动脉(VA)变异,且单侧FTP更易发生同侧A1段和P1段变细、发育不良或缺如(P<0.001),右侧VA较左侧更易发生变异(P<0.01).而两组间PCoA、ACoA 及基底动脉的变异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FTP患者常伴发Willis环多血管段变异,64层螺旋CTA能够全面地评价脑血管的解剖与变异,有助于指导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叶莹莹;张伟国;陈蓉;陈金华;李雪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检测参与情绪记忆相关激活脑区,探讨情绪记忆中性别差异相关的特异性脑机制.方法 20名健康被试,实验包括编码和提取两阶段,同时实行功能MRI扫描及记录行为学成绩, 利用SPM2对功能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简单相关分析.结果 男性情绪记忆成功编码主要与右侧杏仁核相关,女性主要与左侧杏仁核相关.男女记忆增强效应均与左侧杏仁核明显相关.男性多激活前额叶不同亚区皮层,而女性多激活杏仁核、海马、梭状回和枕部皮层.结论 情绪记忆中杏仁核激活存在男右女左偏侧化优势;这种偏侧化效应在两性的情绪记忆增强效应中不起主要作用.大脑前后部皮层激活也存在性别差异,男女性情绪记忆加工存在相对特异性神经机制.
作者:王海宝;谌业荣;余永强;张诚;赵本胜;张达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pPNET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软组织pPNETs 6例,骨pPNETs 9例;7例行X线检查,12例行CT检查,9例行MRI检查.结果 骨pPNETs X线及CT平扫表现为范围较广泛、边缘模糊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均见大小不等软组织肿块影,大小为2.5 cm×2.8 cm~10 cm×13 cm,平均6.2 cm×7.4 cm;6例病灶增强扫描后见肿块强化,但强化多不均匀.软组织pPNETs CT平扫肿瘤密度不均匀,实质部分为等密度,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坏死、囊变区;肿瘤大小2.7 cm×4.8 cm~12.4 cm×14.5 cm,平均6.7 cm×8.2 cm;增强扫描后均呈不均匀强化.MRI示病灶 T1WI 呈等信号6例,等-低混杂信号1例,中等稍高信号2例;T2WI均呈不规则中、高信号;8例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后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结论 pPNETs多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或)巨大软组织肿块,其内常见不同程度的坏死、囊变.CT、MR能较好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对判定手术的可切除性、检出远处转移及评价治疗效果等具有较大的价值.
作者:廖昕;吴元魁;王刚;黄婵桃;陈卫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MRI在新生儿核黄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1例经临床确诊为核黄疸的足月新生儿进行高场MRI检查.年龄2~11天,平均6.2天.对其中的8例患儿于3个月以后进行随访和复查MRI.MRI采用Philips Intera Achieva 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系统,扫描图像包括T1WI、T2WI和DWI,两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单盲法分析MR图像.结果 ①21例核黄疸的足月新生儿中有19例(19/21)T1WI上双侧苍白球信号对称性增高,2例信号未见改变.②8例核黄疸患儿3个月以后随访和复查MR,其中有6例出现脑后遗改变,均显示T2WI上双侧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另外2例信号未见改变,临床症状表现轻微.③上述病例DWI上信号均未见特殊改变.结论 MRI T1WI及T2WI在本病的诊断及预后判定方面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牛昊;范国光;刘兆玉;郭启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人脑嗅觉fMRI 实验中改变和优化层厚及回波时间(TE)参数对降低磁敏感性伪影和提高信噪比(SNR)的价值.方法 10例健康志愿者,使用GE Signa 1.5 T MR成像仪,标准正交头线圈.采用GRE-EPI序列分别对不同层厚(2、3、4、5、6 mm)和固定层厚为6 mm与2 mm,同时改变不同回波时间(20、25、30、35、40、45、50、55、60 ms)而进行脑功能成像扫描,以观察扫描参数的变化对图像信噪比(SNR)的影响.数据处理应用MATLAB5.3与AFNI软件.在额叶底部、右侧海马区及左枕叶划定感兴趣区(后者为对照),SNR值=兴趣区信号强度(SI)/ 颅外空间噪声标准差(SD).结果 ①改变扫描层厚时,磁敏感性脑区额叶底部及海马区SNR值随层厚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r1=-0.994,P<0.01,r2=-0.999,P<0.01),而非磁敏感性脑区左枕叶区SNR值呈轻度上升趋势(无统计学意义).②改变回波时间时,绝大多数被试磁敏感区(额叶底部与海马区)的SNR值在层厚为6 mm时较层厚为2 mm时明显下降;同时,当层厚为2 mm时,SNR值随TE时间的延长呈轻度升高或无明显变化;当层厚为6 mm时,SNR值随TE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结论 在嗅觉fMRI实验中,可通过优化改变层厚与TE来降低磁敏感性伪影和提高SNR;层厚及TE对SNR的影响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选择2 mm层厚和TE 30~40 ms可获得理想的功能图像质量.
作者:伍建林;鄂亚军;张清;魏海峰;苗延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慢性胰腺炎及胰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本文回顾了磁共振技术在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鉴别诊断方面的应用进展,描述了不同磁共振脉冲序列中正常胰腺组织的信号特点,以及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不同表现,比较了ERCP、CT、MRCP、MRI检查诊断慢性胰腺炎及胰腺癌的优势与不足.
作者:章瑜;靳二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MRI监控聚焦超声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其在脑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尤其在脑部肿瘤治疗和开放血脑屏障方面具有靶向、无创等优势,是一种崭新的治疗模式.本文就MRI监控聚焦超声在脑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作一综述.
作者:沈洁;申俊玲;邹建中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近年,以SPIO(超顺磁性氧化铁)为增强对比剂的功能MRI在生物医学神经成像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该技术主要探测脑功能活动引起的CBV(脑血体积)的改变,并且在成像技术上具有提高CNR(比噪比)和屏蔽血管伪影的显著优势.本文从原理、研究特点、实验方法和应用等方面介绍了该技术的发展近况.
作者:梅维;王兆新;肖壮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儿童肝脏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肝脏肿瘤的CT表现.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2天~10岁.12例经手术,18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结果 30例儿童肝脏肿瘤中,肝母细胞瘤18例,肝脏未分化肉瘤1例,肝脏血管内皮瘤7例,肝间叶错构瘤2例,肝局灶型结节性增生2例.结论 CT是目前鉴别儿童肝脏肿瘤的较好的检查方法,对病灶范围及明确病灶性质有较高诊断价值.
作者:周莺;顾晓红;奚文华;朱铭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仿真直肠排粪造影在直肠前突排粪造影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8例疑似直肠前突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分别行仿真直肠排粪造影(试验组)和传统直肠排粪造影(对照组)检查,且对16例自愿者进行了两种方法的对比检查.结果 按照卢任华测量方法将两组所得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应用组检查阳性率和检出病变的严重程度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仿真直肠排粪造影在检出病变的有无及发现病变的严重程度等方面较传统排粪造影有明显的优越性.
作者:郑德先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肝脏多期血管成像不同后处理技术显示肝脏血管的能力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9例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患者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血管成像,采用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和多平面重组技术(MPR)三种重组方式,分析三种重组方法对肝动脉、门静脉系统、肝静脉以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的显示情况;同期30例患者行肝动脉DSA血管造影,并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本组肝动脉变异率为32%;VR与MIP对肝动脉2级以下分支及肿瘤供血动脉的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显示3级以上肝动脉分支及肿瘤血管上有明显差异(P<0.05),MIP优于VR;30例同期行DSA检查的肝癌患者中,MIP与DSA在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的显示上完全一致,对3级以下肝动脉的显示无统计学意义,在4级以上肝动脉的显示上有差异(P<0.05 ),DSA优于MIP;VR与MIP在显示门静脉及肝静脉分支方面无统计学意义.门静脉有5种变异类型,变异率为27.8%.正常组肝静脉Ⅰ型80例(95%),Ⅱ型4例(5%),7例(8.3%)可见右后下肝静脉.结论 64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能更准确、全方位地显示肝血管、肝血管性病变及富血管性肿瘤性病变,可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准确信息.VR、MIP与MPR三种重组技术结合使用在肝血管性病变的诊断方面并不亚于DSA.
作者:李修奎;余永强;刘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阐述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后并发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腹部超声改变,探讨其在aGVHD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73例HSCT患者进行常规腹部超声检查,比较分析aGVHD患者(43例)及无aGVHD患者(30例)的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及肠道声像图变化特征.结果 aGVHD患者出现弥漫性肝实质损害、胆囊壁增厚、胆汁淤积、脾脏体积增大及肠蠕动异常等一系列超声变化,与无aGVHD患者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HSCT治疗后并发aGVHD患者的腹部超声改变有特异性,能够为aGVHD的临床诊断提供较为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李军;李歌;吕冰梅;孙庆利;徐雨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笔者对肺结核空洞进行CT形态学分型,分析其病理基础.探讨空洞分型在肺结核的诊断、分型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伴有空洞的肺结核病人76例,按洞壁性质将空洞分为薄壁空洞、干酪空洞和纤维空洞,所有病人均有完整的CT资料.结果 ①肺结核空洞的CT表现:按空洞的形态将肺结核空洞分为浸润空洞和纤维空洞两型,本组病例包括浸润空洞51例,纤维空洞25例.②肺结核空洞的动态变化:比较治疗前后结核空洞的变化,发现浸润空洞治疗后多明显好转,纤维空洞无明显变化.③肺结核空洞的病理观察:本组有9例手术切除病例,薄壁空洞和干酪空洞多与CT分类的浸润空洞吻合,纤维空洞与CT分类的纤维空洞吻合.结论 肺结核空洞的CT表现有助于确定结核病的活动性、评价预后、治疗效果以及鉴别诊断.
作者:杨钧;张海表;周新华;吕平欣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周围型肺腺癌及淋巴结增大的螺旋CT征象与肿瘤微脉管(淋巴管、微血管)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腺癌,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标本行SP免疫组化染色,计数其淋巴管密度(LMVD)及微血管密度(MVD),分析肺腺癌及淋巴结转移某些SCT表现与LMVD及MVD之间的关系.结果 LMVD、MVD值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肺癌强化幅度、瘤体大小、淋巴结增大、棘突征、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淋巴结大小、周围脂肪间隙情况等CT表现与LMVD和(或)MVD有相关性.结论 肺腺癌的棘突征、毛刺征、分叶征、强化幅度、瘤体大小及淋巴结增大等CT征象与肿瘤的微脉管生成有关,可以一定程度预测肺癌的侵袭及转移.
作者:王雪芹;王滨;张淑娴;范振;郭新全;张始状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初步探讨乳腺癌超声特征与免疫组织化学因子ER、PR及C-erbB-2表达的相关性,为临床乳腺癌术前辅助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科学依据.方法 44例乳腺癌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且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均行乳腺超声检查,术后测定ER、PR、C-erbB-2的表达.分析乳腺癌的超声表现与三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①乳腺癌三因子的表达与肿块直径无关(P>0.05).②有毛刺征的肿块比边缘光整的肿块有更高的ER阳性表达(P<0.01).③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中C-erBb-2阳性表达率高(P<0.05),ER阳性表达率低(P<0.01).④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越丰富,C-erBb-2阳性表达率越高(P<0.01).结论 乳腺癌的超声表现与免疫组织化学因子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有毛刺征及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有更高的ER阳性表达率,更适合内分泌治疗;血流丰富、有淋巴结转移者C-erBb-2阳性表达率高,预示肿块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
作者:曾红艳;曹永政;彭格红;陶文鸿;唐文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16层螺旋CT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3年5月至2006年6月于我院先后行16层及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2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评价每位患者16层及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的影像质量,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了解该组患者的16层CT与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间的差异.结果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各主要分支的影像质量明显优于16层螺旋CT(P<0.001).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优于16层螺旋CT.
作者:邱建星;孙晓伟;王继琛;王鹤;蒋学祥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大量心包积液对左室局部收缩期峰值二维应变的影响.方法 采集17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与18例正常对照者心尖位左室长轴、二腔、四腔切面以及左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心尖水平)切面的高帧频动态二维图像.用心尖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EF).比较大量心包积液与对照组各参数测值.结果 尽管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与正常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69.23±7.36]% vs [72.39±6.04]%,P>0.05),但其所有短轴径向、大部分纵向、部分圆周收缩期峰值二维应变指标较正常人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大量心包积液对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和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存在一定的影响.
作者:申屠伟慧;邓又斌;毕小军;黄润清;熊莉;余芬;张芸;黎春雷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先天性椎动脉变异的超声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00例疑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颅外段椎动脉检查,利用二维图像及彩色血流观测椎动脉内径、走行及起点位置、血流速度等.结果 本组300例中68例患者椎动脉颈段入横突孔位置异常;23例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其中2例合并颈段入横突孔位置异常;4例椎动脉起点异常,其中2例仅伴颈段入横突孔位置异常;2例双支左椎动脉,且双支椎动脉中有1支左椎动脉发育不良,1支左椎动脉起点伴颈段入横突孔位置异常.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很好的诊断先天性椎动脉变异,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作者:丛志斌;任卫东;杨玉洁;晏华;卫雪虹;喻晓娜;陈昕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不同流速对比剂注射方式对64层CT冠状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5例志愿者分成A(n=13)、B(n=12)两组.分别给予对比剂速率3.5 ml/s和4.5 ml/s进行64层MSCT冠状静脉CTA检查.分析比较两组的冠状静脉及相伴性冠状动脉的显示率,显示积分及CT值.结果 4.5 ml/s 组CT值优于3.5 ml/s ,两组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左室后静脉及右冠状动脉远段的CT值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冠状静脉的显示率均为100%.两组的冠状动脉,冠状静脉显示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流速4.5 ml/s显示冠状静脉及冠状动脉总体优于3.5 ml/s,更适合显示动静脉关系.3.5 ml/s流速更适合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作者:侯阳;郭启勇;岳勇;郭文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对右心功能的影响以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OSAS患者32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行多导睡眠监测仪(PSG)、血氧饱和度(SaO2)和超声心动图右心功能检测,并对19例手术治疗的OSAS患者于术后1周重复检测.结果 OSAS中、重度组的SaO2、PSG和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与正常组和OSAS轻度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术后1周OSAS患者的上述指标较术前亦有显著变化;OSAS患者右心Tei指数与夜间呼吸暂停长时间、肺动脉收缩压和夜间低血氧饱和度相关性好.结论 OSAS患者右心功能不同程度下降;低血氧饱和度、呼吸暂停时间和肺动脉压对OSAS患者右心功能有重要影响.
作者:张瑞芳;秦石成;程安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下腔静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下腔静脉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下腔静脉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并与手术、DSA及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8例中,下腔静脉先天性异常6例,下腔静脉狭窄和闭塞或布加综合征4例,下腔静脉栓塞性病变8例,下腔静脉肿瘤2例,肝癌11例,其他7例.MSCT能很好地显示上述下腔静脉病变.38例病人5例进行血管造影检查,25例因下腔静脉病变或其他原因进行了手术切除或探查,2例血栓在溶栓治疗后复查时下腔静脉内血栓消失.MSCT显示的下腔静脉病变与手术或DSA基本一致.结论 MSCT在诊断下腔静脉病变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龙江;杨桂芬;沈文;祁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双源CT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7例临床急性胸痛的患者行双源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采用急性胸痛的扫描参数,应用高浓度的对比剂,注射流率为5 ml/s,注射对比剂总量80~90 ml,扫描时间15~17 s,将原始数据利用Circulation 软件对冠状动脉、肺动脉和主动脉进行曲面重建(CMPR)、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等图像重组.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利用轴位图像及各种后处理图像对疾病进行诊断.5例主动脉夹层和2例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时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7例主动脉夹层和4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同时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并与双源CT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双源CT心胸联合造影检查诊断为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并管腔狭窄9例,其中4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动脉栓塞的7例,主动脉夹层的10例(其中伴有冠状动脉多发斑块并管腔狭窄的1例,主动脉夹层术后复发的2例,主动脉夹层并壁间血肿形成的1例),降主动脉瘤并冠状动脉狭窄1例.同时行选择性血管造影的患者两者的诊断结果一致,但1例主动脉夹层伴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双源CT一次造影能同时对两种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但选择性血管造影分多次造影才作出正确的诊断.7例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的患者,5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CDFI诊断正确,但3例没发现破口,2例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CDFI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双源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不但能对肺动脉、主动脉等大血管疾病作出正确诊断,而且能同时发现冠状动脉疾病,因此双源CT是急性胸痛的一种无创、可靠的检查方法.
作者:王锡明;武乐斌;程召平;乌大尉;孙丛;晁宝婷;李振家;柳澄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前瞻性研究64层CT上肢动脉成像方法和临床价值,寻找佳的对比剂注射方式、速度、用量及佳的扫描、后处理参数.方法 用64层螺旋CT对疑诊上肢动脉病变的48例病人应用不同准直、螺距和不同的对比剂注射方式行上肢动脉CT成像.利用MIP和VR方式重建三维图像;比较不同参数和不同对比剂应用方式的CT上肢动脉图像质量.结果 48例病人经足背静脉注射造影剂行双侧上肢动脉成像,其中40个上肢发现有动脉病变,且CT显示病变与手术所见基本相符.经统计学分析,层厚0.6 mm螺距1.5组的VR图像评分与层厚0.6 mm螺距0.9组无明显差异(t=1.21, P>0.05),而明显高于其他所有组(层厚1.0 mm螺距0.9组、层厚1.0 mm螺距1.5组、层厚2.0 mm螺距0.9组、层厚2.0 mm螺距1.5组)的评分(t=3.26, 2.25, 4.13, 2.89, P<0.05).高压注射器以6.0 ml/s双筒依次团注70 ml对比剂和50 ml生理盐水与单筒以同样速率团注100 ml对比剂成像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t=1.30,P>0.05).结论 佳的参数设置为:螺距1.5,准直64×0.6,层厚0.6 mm,重建间隔50%;佳的对比剂的应用方式为:先70 ml对比剂(370 mgI/ml浓度)后50 ml生理盐水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分别以6.0 ml/s的注射速度团注入足背静脉,追踪触发扫描方式待主动脉弓CT值达100 Hu时再延迟7 s开始扫描双侧上肢.
作者:陈海松;徐文坚;柳澄;李绍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三英寸表面线圈应用于颈动脉斑块高分辨率MR成像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3例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行MR成像(GE 1.5T).使用两个3英寸线圈分别至于两侧颈动脉分叉处.成像序列包括横断面双翻转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PDWI,及3D TOF序列.由两位医师共同评价每个序列的图像质量并综合四个序列进行斑块成分分析,斑块成分的分析进行评价者之间的一致性检验.结果 按图像质量分级评价系统(1~5分,5分为好)对两侧颈动脉分别进行评价,共评价了264个序列图像,图像质量评分≤2分的序列27个(占10.2%).评分≥4分的序列147个(55.7%).将含一个序列≤2分的检查排除,共50支血管可用于斑块成分分析,显示了斑块32个(20例患者).其中明确有脂核16个,出血10个,破裂纤维帽5个,钙化15个,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是0.81(95%CI: 0.61 to 1.01);0.86(0.66 to 1.04);0.45 (0.05 to 0.85);0.87(0.70 to 1.00).结论 使用3英寸线圈进行颈动脉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不同评价者进行斑块成分的分析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能够对斑块的组织成分作出较准确的判断.
作者:李明利;朱以诚;冯逢;有慧;胡凌;金征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右室局部容积与功能.方法 对36例ASD患者行三维容积成像,应用4D RVQ测量以下诸参数,右室局部容积各指标包括右室流入道部、流出道部、心尖肌小梁部舒张/收缩末期容积(iRVEDV、oRVEDV、aRVEDV/iRVESV、oRVESV、aRVESV),整体舒张/收缩末期容积(gRVEDV/gRVESV)及相应的局部/整体射血分数(iRVEF、oRVEF、aRVEF/gRVEF),并比较各局部容积和局部射血分数;将LA 8-plane法与4D RVQ测量的整体右室容积及射血分数行相关分析.结果 4D RVQ法与LA 8-plane法测量的gRVEDV、gRVESV及gRVEF相关良好,r值分别为0.94、0.92及0.80.ASD患者局部收缩、舒张末期容积测值以右室流出道部为低,心尖部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右室流出道部、流入道部及整体射血分数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3DE可准确评价ASD患者右室整体及局部容积与功能,且各右室局部收缩功能之间存在差异,整体收缩功能尚未出现变化时,心尖肌小梁部出现早期收缩功能损害.
作者:方凌云;谢明星;王新房;刘莹莹;贺林;付倩;鲍玉婷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数字胸片多频域后处理对计算机辅助检测(CAD)系统肺结节检出的影响.方法 对经CT证实的54例肺结节病例及54例正常者的数字胸片选择三种不同的structure preference参数进行多频域后处理,在1次曝光的条件下各得到标准图像、高通过图像及低通过图像三组图像,然后,采用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IQQATM-Chest V1.2)进行阅片,首先由2名观察者共同根据CT结果客观分析并记录CAD检出的结节数及假阳性数.其次,由另外4名观察者(高年资及低年资放射医师各2名)应用CAD系统所提供的肺结节的智能质量和数量分析功能,对CAD 输出图像独立进行分析,并记录检出结节数及假阳性数,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观察结果.结果 三组图像中,低通过组图像的平均ROC曲线下面积大,人-机交互前、高年资及低年资人-机交互后的平均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0.81、0.80.高通过组图像的平均ROC曲线下面积为小,人-机交互前、高年资及低年资人-机交互后的平均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0.67、0.71.三组图像的平均ROC曲线下面积存在差异(P<0.01).结论 数字胸片多频域后处理影响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肺结节的检出.
作者:何茜;贺文;王克扬;马大庆;王涛;李晨;田扬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脊髓型颈椎病(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CSM且髓内无明显T2高信号患者,行颈髓MRI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并分析影像表现和测量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的DTI均可得到颈髓的ADC图及FA图.其中约90%(36/40)患者脊髓受压部位ADC值较正常部位升高(P=0.015),约70%(28/40)患者脊髓受压部位FA值较正常部位降低(P=0.037).结论 DTI对CSM患者早期脊髓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作者:陈细香;魏文洲;郑晓华;陈军;李茂进;刘昌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MSCT测量和上气道压力测定判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病人上气道阻塞部位的诊断符合率及优缺点.方法 对29例OSAHS病人分别在清醒时应用16层螺旋CT扫描测量上气道小轴面积以及睡眠中上气道测压方法确定咽腔阻塞部位.结果 腭后区及舌后区为主的阻塞两种方法符合率均为22/29.两种方法确定腭后区为主的阻塞分别占25/29(CT测量)和22/29(上气道测压);CT测量发现3例腭、舌后区咽腔双重狭窄,未发现单纯舌后区狭窄病例;上气道测压判定全部病例均为腭、舌后区咽腔双重阻塞,但不同病例腭、舌后区阻塞频度不同,多为腭后区阻塞为主,舌根平面阻塞为主4例.结论 上气道测压与CT测量均可较好评价腭后区阻塞,对发现舌后区的阻塞差异较大,有待进一步研究.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二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率.
作者:高萍;李五一;神平;常备;王晓;党玉庆;金征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 Vue)和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CPS)在判断膀胱癌浸润程度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2例超声造影和病理证实的膀胱癌患者的超声造影图像,判断膀胱癌的浸润程度及其分期.结果 造影提示:膀胱癌T1期14例,癌灶局限于膀胱黏膜层;T2期8例,癌灶侵犯膀胱壁浅层,但未突破深肌层;T3期9例,癌灶突破膀胱壁全层;T4期1例,癌灶侵犯了周围组织.病理证实膀胱癌T1期13例,T2例9例,T3期9例,T4期1例.超声造影判断膀胱癌浸润程度的准确性为93.75%.结论 SonoVue超声造影可无创判断膀胱癌的浸润程度和分期.
作者:杜联芳;周洋;李凡;伍瑛;何颖倩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肾癌侵犯肾周间隙的CT征象和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肾癌累及肾周间隙的病例40例.结果 肾周间隙受侵的CT征象可有多发结节、条索状影、棘状突起和肾周筋膜增厚,与肾癌肿块大径及进展期肾癌分期有相关性,其病理改变包括肾周间隙内淋巴结转移、肿瘤直接侵犯或压迫引起的血管曲张、肾周间隙内的桥间隔的液体聚积等.结论 正确分析掌握肾癌对肾周间隙侵犯的CT征象有助于提高肾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申艳光;李健丁;武志峰;李茜;段燕东;张华;张瑞平;乔英;姜增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对腹部不同介入治疗过程中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大小的分析,探讨影响辐射剂量的主要因素.方法 对156例接受腹部介入操作患者的临床和技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类别分为8组,记录每组患者在操作过程中所受透视、摄影剂量面积乘积值和透视时间,并对各组结果进行统计学的描述性分析.结果 8组的透视和摄影DAP值范围分别为10.9~398.0 Gycm2、10.8~865.3 Gycm2, 透视时间范围是1.9~55.6 min.肝癌栓塞化疗、肾动脉支架、肾癌栓塞组、肝血管瘤栓塞、子宫栓塞化疗、脾动脉栓塞组的DAP(dose-area product, DAP)值(77.3~217.7 Gycm2)较高;肝癌栓塞化疗、肾动脉支架、肾癌栓塞、肝血管瘤栓塞、PTBD组透视时间(12.7~18.6 min)较长.结论 不同类别腹部介入操作,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差异较大.介入操作过程中,应采用合理措施,在达到预期诊断和治疗的前提下,使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合理降低.
作者:刘伯山;张玉香;邹英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在单精度或双精度浮点数计算条件下,通过双指数变换(DE)计算有限希尔伯特变换(FHT)的有效性.方法 为了避免浮点数溢出,我们由浮点的大值作为输入参数,然后根据积分级数N计算出积分步长.结果 如果把数组长度作为积分级数,采用单精度或双精度浮点数计算,双指数变换方法的FHT相对误差的数量级为10E-7~10E-5.结论 双指数变换法可以被应用到某些领域进行快速FHT,如CT重建中.
作者:姬长国;崔毅东;贾鹏翔;包尚联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介入放射学中心为现场,着重选取介入放射学中较常实施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A)和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对这两种医疗实践所致患者的辐射剂量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价,探索临床介入放射学实践中较为恰当的监控方法.方法 现场调查监测两种介入放射学实践所致患者的面积剂量乘积(DAP)和介入参考点的累积剂量(CD)等,样本积累了CA患者84例,PTCA患者51例;采用基于蒙特卡罗技术的PCXMC软件,根据现场在线监测的DAP和CD值数据,估算患者器官或组织的吸收剂量和全身有效剂量水平.运用热释光(TLD)剂量测量方法进行人体模型模拟实验研究,测量体内主要器官的吸收剂量,并与软件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根据DAP和CD值采用软件估算得到的器官吸收剂量值与TLD测量的器官吸收剂量相比较,经配对t检验,检验结果P>0.05.对于PTCA,所监测的DAP范围为16423 mGy·cm2至161973 mGy·cm2,介入参考点处的累积剂量CD值为287 mGy至2883 mGy,有效剂量为2.3 mSv至20.1 mSv.对于CA,所监测的DAP范围为7611 mGy·cm2至60538 mGy·cm2,CD范围从120.0 mGy至1016.0 mGy,有效剂量为1.1 mSv至6.9 mSv.所得CA患者有效剂量与DAP值的转换系数为0.114 mSv·Gy-1·cm-2至0.139 mSv·Gy-1·cm-2;PTCA患者有效剂量与DAP值的转换系数为0.124 mSv·Gy-1·cm-2至0.142 mSv·Gy-1·cm-2.依据软件估算得到的介入患者各器官平均剂量水平和在线监测的CD值,还建立两种介入放射学实践所致患者器官剂量与CD值的转换系数.结论 采用在线监测的DAP和CD值作为介入放射学实践所致患者辐射剂量的表征量,可以比较方便快捷地估算出患者有关器官的吸收剂量和全身有效剂量,为介入放射学实践及时提供患者受照的辐射剂量学信息,有利于指导和加强介入放射学中患者所受医疗照射的防护,有效防范患者可能受到的潜在电离辐射危险.并且提供了建立相应医疗照射指导水平的表征量和参考水平.
作者:白玫;刘彬;郑钧正;彭明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对大动脉炎所致肾动脉狭窄和(或)闭塞的介入治疗进行疗效观察与评价.方法 26例大动脉炎所致肾动脉狭窄和(或)闭塞患者均于非活动期接受了经皮肾动脉开通术、经皮肾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RA)和经皮肾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等综合性介入治疗.对所有患者受累肾动脉病变特点,术前血压和肾功能指标及抗高血压药物服用情况进行收集和统计.术后根据动脉造影图像判断肾动脉的血流改善情况.术后随访(32.3±4)个月,评价首次治疗开通率,并对术后中远期血压和肾功能指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学评估.结果 术前患者均诊断为肾动脉性高血压(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后,平均血压178/102 mmHg).非透析状态下平均肾小球滤过率(GFR)81 ml/min.26例患者介入治疗的总技术成功率96.2%.其中5例RAO开通术的成功率为80%,开通后接受了PTRA及肾动脉内支架置入术.21例RAS患者接受了PTRA治疗,技术成功率为81%.其中PTRA效果不理想的病例接受了肾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在术后随访过程中,1例于术后48个月失访.1例PTRA术后1.5个月在原病变部位形成假性动脉瘤,置入覆膜血管内支架后成功修复.1例患者死于术前即已存在的肾功能衰竭.1年和5年的首次治疗开通率分别为76%和64%.根据末次随访结果,患者血压水平下降至145/83 mmHg(P<0.001),平均GFR上升为90 ml/min(P<0.05).结论 根据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和(或)闭塞的病变特点合理应用多种血管介入技术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钟红珊;徐克;张曦彤;苏洪英;冯博;梁松年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肝内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36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取经肝动脉(31例)或门静脉(5例)途径肝内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后3个月观察血清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和白蛋白(ALB)水平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移植术后2周,ALT、TB、PT和ALB开始好转,术后2个月、3个月,ALT、TB和PT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ALB直到术后3个月才明显好转(P<0.05).5例患者移植术后腹水加重,1例因腹腔感染并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移植后2个月,腹水减轻的占70.8%(17/24),乏力好转的占83.9%(26/31),食欲改善的占90.3%(28/31).移植术中和术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肝内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措施,可起到暂时性的肝脏支持作用.
作者:朱康顺;单鸿;何可可;李征然;关守海;黄明声;钱结胜;庞鹏飞;姜在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ZQL型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预防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安全和有效性.方法 144例具有下腔静脉滤器植入适应证患者,常规经股静脉(37)或颈静脉(107)置入144枚滤器,滤器置入后定期腹部平片和下腔静脉彩超评价下腔静脉和滤器位置、通畅情况.滤器植入后如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在2周内清除,则取出滤器.取出前分别摄腹部平片及行下腔静脉、肺动脉造影.否则该滤器将作为永久滤器长期留置后并继续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144 滤器均成功置入预定部位,未发生滤器展开不良.置入技术成功率为100%,一次置入成功率为98.61%,2 次植入成功率为100%.随访成功137例(随访率为95.14%),其中43枚滤器于置入后7~14天(中位12天)取出.余94例随访7天~39个月(中位随访期为17个月),未发生滤器移位、倾斜、滤器断裂或滤器穿透静脉壁造成血肿并发症.无下腔静脉闭塞发生,随访期内全部患者未再发生症状性肺动脉栓塞.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ZQL型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预防肺动脉血栓栓塞是安全、有效的.其独特的支架式设计具有稳定性好、捕获效能高、置入与取出容易,符合临床需求的特性.
作者:徐克;周玉斌;王爱林;肖亮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