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3-3289
  • 国内刊号:11-1881/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SA 科学文摘(英),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2008年7期文献
  • 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像诊断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5年5月至2006年8月期间27例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男18例,女9例;年龄在4~62岁,平均年龄15岁.病变部位在低级中枢11例,表现为尿失禁、尿潴留,膀胱张力低,多伴有先天发育异常,外周神经病变16例,均伴有糖尿病.

    作者:靖立新;GUAN Yong-chun;赵希海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纵隔巨大脂肪肉瘤1例

    患者女,42岁,反复胸闷,活动后气促3个月,行超声引导下右侧胸腔穿刺引流术.坐位背部超声检查见:右侧胸腔内均为实质性结构,相当于第10后肋水平以上,胸腔内为实质性稍强回声(图1),第10后肋以下至膈肌为混合回声(图2).

    作者:SONG Jie;肖春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先天性胫骨弯曲1例

    患者女,23岁.左下肢稍弯曲畸形17年,进行性加重10年.查体发现:左下肢向外后侧弯曲,以下段为明显,左足明显外翻,左下肢较右下肢短约2 cm,跛行.患者身高适龄,智力正常.家族中无类似病例.X线表现: 左侧胫骨粗大,中下1/3处可见向外后侧弯曲,弯曲处骨皮质增厚,左侧腓骨细小并中下段部分缺如,左侧踝关节关系欠佳,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图1、2).右侧胫腓骨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徐春生;YAN Yu-ming;唐业斌;徐允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罕见肾脏脂肪瘤1例

    患者女,37岁,右腰部不适2个月.超声检查:右肾上极及右肾中极分别可见大小约2.5 cm×1.6 cm和0.9 cm×1.3 cm强回声团块,边界尚清晰.

    作者:LI Zhi-jun;赵碧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双侧肾上腺巨大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患者女,19岁.腰背部及上腹部胀痛不适、乏力、纳差、间歇性发热1个月.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血、尿常规未见异常;血乳酸脱氢酶(LDH)644 U/L,血α-羟丁酸脱氢酶(HBDH)640 U/L,碱性磷酸酶68 U/L,血钙3.86 mmol/L.

    作者:郑生喜;DENG Sheng-de;屠松;魏铭;牛世杰;杨长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胆管错构瘤的CT和MRI表现

    1 资料与方法搜集7例胆管错构瘤病人(男4例,女3例,年龄16~70岁,平均51岁)的CT和MR检查资料.其中,3例病人进行了CT、MRI和 MRCP检查,4例进行了MRI和 MRCP检查.这些患者中,3例病人无症状,因US体检发现肝脏多发低回声病灶就诊.4例因腹部疼痛行US检查,US提示胆总管扩张,要求CT或MR检查.影像检查拟诊本病后,2例经肝脏穿刺活检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5例病人拒绝肝穿,接受了2~6年的临床随访,肝脏病灶的大小和分布无明显改变,临床结合其他化验结果,已排除感染与肿瘤性疾病.

    作者:靳二虎;LIANG Yu-ting;张澍田;吴晓华;李辉;贺文;马大庆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肝脏寄生虫病误诊肝癌1例

    患者女,65岁,右上腹疼痛40余天.血常规:WBC 8.5×109/L,中性粒细胞 58.2%, 嗜酸性粒细胞21.9%,淋巴细胞14.2%.超声检查: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实质回声尚可,于肝右前叶中部、第一肝门部及肝右前叶下段可见3.2 cm×2.8 cm、2.4 cm×1.5 cm、3.3 cm×1.7 cm偏低回声团块(图1),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回声不均,CDFI示团块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信号.

    作者:邱璇;ZHANG Yun-shan;贺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下肢静脉血栓致右心内巨大活动性血栓1例

    患者男,73岁.右侧肢体活动不利20天伴右下肢水肿3天.患者有高血压病史30年,房颤病史30年.双下肢血管超声:右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近段、腘静脉、大隐静脉内径明显增宽,管腔内充满实性偏低回声,未探及血流信号及多普勒频谱.提示:右下肢深、浅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付艳梅;WANG Yan;边秋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双侧真性胸骨角伴颈肋、叉状肋变异1例

    患者男,43岁.单位常规体检来我科拍胸片,问诊无既往史、外伤史及现病史.胸部多体位X线透视及CR检查所见:胸廓及双侧胸锁关节不对称,右侧锁骨形态略粗大,胸骨柄上缘两侧各有一个骨性突起,均位于第1前肋和锁骨胸骨端之间,其内可见骨小梁结构,骨皮质与胸骨柄皮质延续,左侧突起横向走行,长约1.0 cm;右侧突起呈牛角状上翘,长约4.5 cm.

    作者:吕正飞;YU Bao-lin;姜东石;朱承斌;孟德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胎儿心脏外翻并腹壁大缺损1例

    孕妇,22岁.孕1产0,孕20周.产前超声所见:增大子宫内见一胎儿回声,胎儿头环光整,双顶径49 mm,股骨径35 mm;脊椎排列整齐无中断,胎儿心脏裸露于羊水中(图1),胎心搏动匀齐,心率156次/分;胎儿腹壁缺损,见肝脏、肠管暴露羊水中(图2);宫前壁见胎盘回声,羊水深径为53 mm.超声提示:中孕,宫内孕单活胎;胎儿畸形,胎儿心脏外翻并腹壁大缺损.引产一死女婴,证实了超声诊断.

    作者:王滨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胃壁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

    患者女,50岁,反复上腹痛3个月余.超声提示:胃小弯侧胃外胰腺上方可见大小3.0 cm×2.8 cm极低回声团,边界清楚,与胰体无分界.

    作者:高伟民;GUAN Zhuo;吴云军;阎海波;姜一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结肠肠气囊肿症1例

    患者男,73岁,因腹部疼痛2周就诊,大便性状无明显改变.患者以往有血吸虫病感染史.行结肠低张双重造影,显示降结肠及结肠脾曲多发大小不一的结节样隆起,较大者直径达2~3 cm,边缘光整,切线位显示病变沿肠壁排列,呈串珠状或波浪状,局部较透亮(图1),随肠壁张力或体位变化,病变形态变化较大(图2).

    作者:ZHAO Dian-hui;万卫平;LU Qing-yun;许建国;陈民强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血生化、超声、CT、1H MRS定量诊断脂肪肝的综合对照实验研究

    目的 比较生化、超声、CT、1H MRS检查在脂肪肝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用4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加酒精饮料建立不同程度脂肪肝模型,应用生化、超声、CT及1H MRS多种临床诊断手段,观测多个变量指标,并进行对照研究.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相关性采用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在所选择的18个观测指标中,血清谷草转氨酶、胆固醇、甘油三脂、超声衰减系数、肝CT值、肝/竖脊肌密度比率、1H MRS脂肪峰值、脂肪波峰下面积、脂/水波峰下面积比率、脂肪百分比等10个指标存在组间差异性,且与脂肪肝分级具有显著性相关,其中血清胆固醇、超声衰减系数、肝CT值和1H MRS脂肪曲线下面积分别是生化、超声、CT、MRS诊断方法中与脂肪肝分级相关系数高的观测指标,相关系数分别为0.886、0.483、-0.764、0.558.结论 在脂肪肝的临床诊断中,生化、CT检查的应用价值高于超声波和1H MRS检查.

    作者:SU Zhong-zhen;单鸿;HE Bing-jun;吕文天;MENG Xiao-chun;王劲;ZHU Kang-shun;杨扬;CHEN Gui-hua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MR常规序列及弥散成像对肝癌诊断价值的实验研究

    目的 本研究利用兔VX2肝癌模型不同时间在MR T1WI和T2WI 及DWI的表现,从而探讨DWI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30只新西兰实验兔在CT引导下,采用经皮瘤组织块注射法进行种植制作VX2肝癌模型.分别在种植后第4天、1、2、3周进行MR T1WI、T2WI、T2WI SIR 和DWI扫描.观察不同MR检查方法在肿瘤肿植后不同时间对肿瘤的检出率.结果 30个实验动物,肿瘤种植成功25例,成功率81.25%.种植后第四天各种检查方法即可显示肿瘤灶,DWI、T1WI、T2WI 和T2WI SPIR和的检出率为别为80%、 60%、 72%、 72%,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别.第1、2、3周MR各序列检出率均为100%,在种植4天和1周后各检查方法检查率的比较中,DWI没有显著差别,其它检查方法有显著差别.结论 DWI是检查肝癌比较敏感技术,受肿瘤血供的影响很小,在肝脏肿瘤的诊断中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作者:范义;LIU Jing-hua;胡卫东;XIANG Li;梁冰;ZHANG Xue-lin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MR弥散张量成像应用研究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平均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指数(FA)在鉴别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肿瘤组织、水肿及正常脑组织,以及探讨ADC值及FA值在对肿瘤浸润范围中的作用.方法 14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在治疗前行常规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DTI), 在T1WI增强、T2WI上确定肿瘤组织、水肿及正常脑组织,在ADC图和FA图上测量这些区域的FA值及ADC值,用方差分析评定值之间的差异.结果 肿瘤囊变区的ADC值(2.07±0.631)×10-3 mm2/s高,其次为水肿区(1.39±0.164)×10-3 mm2/s、肿瘤强化中心(1.13±0.187)×10-3 mm2/s、肿瘤强化边缘(1.04±0.254)×10-3 mm2/s、瘤周正常白质区(0.779±0.088)×10-3 mm2/s、对侧正常白质(0.748±0.082)×10-3 mm2/s.对侧正常白质FA值高(0.538±0.084)×10-3mm2/s,肿瘤囊变区低(0.09±0.028)×10-3mm2/s.肿瘤强化边缘与囊变坏死区、水肿区、瘤周正常白质以及对侧正常白质ADC值差别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瘤周正常白质区与对侧正常白质区ADC值无显著性意义(P>0.05).肿瘤强化边缘与囊变坏死区、瘤周正常白质区、对侧正常白质区FA值差别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瘤周正常白质区与对侧正常白质区FA值有显著性意义(P<0.05),肿瘤强化边缘FA值与水肿区FA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ADC值可用于区分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正常脑白质、水肿和肿瘤强化边缘,FA值对于组织学鉴别无明显意义,FA值对肿瘤浸润范围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吴静;DAI Jian-ping;江涛;LI Shao-wu;高培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针刺足阳明胃经两相邻穴位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 研究针刺足阳明胃经两相邻穴位所引起的脑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将27名健康右利手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针刺右侧陷谷穴、内庭穴以及二者附近的假穴,针刺同时进行全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运用统计参数图软件(SPM)加以处理.结果 针刺两个穴位激活的相同脑区包括双侧第一感觉/运动区(SI/MI),同侧小脑和第二感觉区(SII).针刺陷谷穴特异性激活了同侧额内侧回,额下回内侧,扣带回前部(ACC)和丘脑腹外侧核;针刺内庭穴特异性激活了双侧扣带回后部(PCC),对侧额中回,额下回,楔前叶,同侧舌回,枕中回,豆状核.结论 从影像学角度验证了针刺同一经络上位置相近功能相似的腧穴可以引起与治疗作用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响应.

    作者:李琳;XU Jian-yang;李永忠;LIU Hua;袁秀丽;LI Kun-cheng;单保慈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临床孤立综合征和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MR弥散张量成像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MS早期阶段即CIS是否已存在可被DTI发现的异常改变及其严重程度,揭示其可能反映的病理改变,与临床状态的关系,从而更加深入认识CIS与MS的关系.方法 选择19例CIS患者、19例临床确诊的RRMS患者和19例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用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采集数据,包括常规T1WI、T2WI、DTI,经后处理得到:T2WI上病灶的体积、平均弥散率及各向异性分数,全脑(WB)、表现正常脑组织(NABT)的平均弥散率、各向异性分数直方图,其中提取出下列指标:平均值、直方图峰高和峰位置.应用社会统计软件包(SPSS 11.5)对以上观察内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IS与RRMS患者病灶体积、平均弥散率、平均各向异性分数均无显著性差异.WB及NABT平均弥散率正常对照组、CIS组、RRMS组依次增高,平均各向异性分数正常,对照组、CIS组、RRMS组依次减低,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NABT平均弥散率图峰高正常对照组、CIS组、RRMS组依次降低,平均各向异性分数图峰位置正常,对照组、CIS组、RRMS组依次左移,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IS患者各项DTI指标与扩展残疾状态量表评分均无显著性相关.RRMS患者病灶平均分数各向异性(r=-0.566,P=0.012)、WB的平均弥散率(r=0.497,P=0.030)、NABT的平均弥散率(r=0.692,P=0.001)与EDSS评分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结论 本研究表明DTI可以敏感的显示CIS及MS全脑病变,作为MS早期表现的CIS患者全脑包括病灶、NABT均已发生了病理改变,但其病灶与MS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NABT的严重程度较MS轻微.

    作者:LIU Ya-ou;于春水;LI Kun-cheng;林富春;DUAN Yun-yun;秦文;WANG Hui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SWI技术在对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8例急性和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均在3.0T MR成像系统上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 DWI)、MRA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11例同时行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查.7例行静脉注射Gd-DTPA增强扫描,3例同时行1H MRS检查.SWI采用新的高分辨率3D-GRASS序列, 图像后处理采用GE公司Advantage workstations AW4.2工作站和小密度投影,获得脑静脉血管图.结果 18例脑梗死病变在DWI图像上均显示高信号,16例MRA可见脑内动脉血管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包括1例颈内动脉闭塞).11例PWI显示梗死区脑血流灌注异常,9例灌注减低,2例灌注增高.SWI见10例梗死区静脉血管减少,2例完全缺失,5例静脉血管分布正常,1例增多;其中3例合并出血,1例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内血栓,与MRA图像动脉阻断区位置一致.结论 磁共振SWI技术在急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指导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SWI在急性期脑出血检测和潜在的评价脑组织可存活性方面有重要价值.

    作者:GAO Ming-yong;谭湘萍;LU Rui-liang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颞叶内侧癫痫全脑灰质基于体素的MRI形态分析

    目的 应用MRI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VBM),分析颞叶内侧癫痫患者全脑灰质结构的改变.方法 对23例颞叶内侧癫痫患者(其中右侧病变11例,左侧病变12例),13例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行全脑扫描,应用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成像序列获取三维结构图像.数据分析采用以SPM 99 软件包为基础的全自动VBM技术进行处理.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颞叶内侧癫痫患者显示了患侧和对侧海马,以及丘脑、扣带回等边缘系统结构灰质密度的减少.额叶及小脑皮层等结构也显示弥漫灰质密度的减少.结论 VBM法操作简单,不但可检测颞叶内侧癫痫海马结构的异常,还可显示海马结构以外弥漫脑灰质结构的异常.

    作者:于爱红;LI Kun-cheng;李琳;SHAN Bao-ci;王玉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DWI与1H MRS基本原理及其在脑肿瘤中的应用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波谱(MRS)是目前较先进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二者能提供常规MRI所不能获得的信息.DWI及MRS在脑肿瘤的鉴别诊断、分级、肿瘤边界的界定、疗效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发展很快,本文就DWI及1H MRS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脑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SHEN Jin-dan;沈桂权;FAN Guang-ming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靶向肿瘤血管多肽显像的研究进展

    肿瘤细胞如正常组织一样,存活需要氧气和代谢, 而血管生成对于肿瘤的生长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新生肿瘤血管与正常血管相比有独特的特点:新生肿瘤血管结构排列紊乱,扭曲并且扩张,它们在其内膜的表面表达特异性标记物,可以利用其表面的特异性标记物选择性靶向肿瘤血管.本文对近年来有关特异性靶向肿瘤血管的多肽显像,尤其对三肽序列精氨酸-精氨酸-亮氨酸(Arg-Arg-Leu, RRL)进行详细的介绍.

    作者:于明明;WANG Rong-fu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轻度认知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轻度认知障碍(MCI)是介于正常老化与痴呆之间的一种过渡阶段,向阿尔茨海默病转变的风险很高.神经影像学在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评价、早期诊断、预测病程及监测治疗效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唐翠松;LI Wen-bin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卒中后运动皮层功能重组的BOLD-fMRI研究进展

    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的自行恢复与神经可塑性及运动皮层功能重组有关.以BOLD-fMRI为主的功能磁共振技术在卒中后运动皮层功能重组研究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本文就卒中后神经可塑性和运动皮层功能重组机制、BOLD-fMRI在卒中后运动皮层功能重组研究中的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文颂;DAI Feng;高歌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高频线阵及经直肠腔内超声对肛瘘及肛周脓肿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利用超声高频线阵探头经肛周和腔内探头经直肠检查肛瘘及肛周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ATL超9及Philip HD 11XE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5~10 MHz 高频线阵探头经肛周结合5~9 MHz腔内探头,经直肠对43例肛瘘患者进行检查.其中26例进行了手术治疗,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对43例肛瘘患者外口(位置、距肛门距离、数目)、走行(曲直、方向、长度)、内口(是否可见,内口距肛门口的距离)、主管和支管(数目、与括约肌、肛提肌的关系以及走行的方向)、肛周脓肿(有无、范围、位置、数目)等进行详细观测和描述.按照检查结果依据肛瘘诊断标准,超声诊断低位单纯型22例、低位复杂型8例、高位单纯型5例、高位复杂型8例.对26例手术患者诊断主管的敏感度92.3%,漏诊率7.7%;诊断支管的敏感度91.7%,漏诊率8.3%,特异度100%.结论 超声诊断能为肛瘘和肛周脓肿提供详细的影像学资料,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ZHANG Xiao-rong;陈真;PENG Bo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胆囊癌的超声造影和增强螺旋CT对比分析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和增强螺旋CT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的超声造影和CT增强的影像表现.结果 超声造影和CT增强具有相似的表现.26例中,厚壁型14例,肿块型7例,腔内结节型5例.超声造影确诊23例,CT增强确诊22例,两者结合确诊25例,误诊1例.结论 超声造影和CT增强扫描对于胆囊癌的诊断均很敏感且价值很高,结合两者可提高该病的确诊率.

    作者:JIANG Jue;周琦;LIU Bai-ling;雷小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16层螺旋CT评价门静脉主干及右叶分支变异

    目的 研究门静脉主干及右叶分支变异的发生率及类型.方法 本研究包括200例接受16层螺旋CT腹部增强检查的病例,两位医生观察其轴面图像,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图像(VR),分析门静脉主干及右叶分支的类型.结果 64.5%(131例)病人门静脉主干解剖正常,9.5%(19例)病人门静脉主干分支成三叉,即门静脉左支、门静脉右前支、门静脉右后支,23.5%(47例)病人门静脉主干分成一个门静脉右后支和一个共干,后者发出门静脉左支和门静脉右前支.3例病人有多种变异.131例门静脉主干解剖正常病人中,22例病人(16.8%)右叶分支变异,多变异是分成三叉,其次是第Ⅶ段门静脉起源于右侧主干近端.结论 门静脉主干变异很常见,门静脉右前支和门静脉左支共干比三分叉型更常见,右叶分支变异也存在但少见.

    作者:孔凡彬;SHAN Shu-chong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螺旋CT评价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及其侧支循环的特点

    目的 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不同CT分型及门静脉病变范围的侧支循环特征.方法 收集门静脉海绵样变性8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病例均行标准化上腹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其中40例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分别行VR、MIP和MPR重组.Ⅰ型:门静脉原因不明的管腔狭窄或消失;Ⅱ型:门静脉管腔正常或增粗,内可见栓子形成;Ⅲ型:门静脉走行区病变推挤侵犯门静脉,门静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观察CTPV侧支血管的CT表现,对比分析不同CT分型的年龄及门静脉不同病变范围侧支血管的特点.结果 Ⅰ型与Ⅱ型和Ⅲ型的年龄间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肝内门静脉病变比较,肝内外门静脉病变的胰十二指肠后上静脉的显示率高(P<0.05).CTPV中的胆支、胃支是参与门-门短路和门体分流的常见的侧支血管,显示率分别为100%、81.9%.73.5%胆支、8.4%胃支、18.1%胆支和胃支共同参与门-门短路的侧支循环.结论 不同CT分型的CTPV,Ⅰ型患者年龄小于Ⅱ型和Ⅲ型.门静脉病变范围广的CTPV中,胰十二指肠后上静脉的显示率高.胆支是构成CTPV门-门短路的主要侧支血管,部分胃支也形成侧支参与门-门短路侧支循环.

    作者:梁颖;JIANG Tao;王亚杰;ZHAI Xiao-li;翟仁友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腹部良恶性占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对腹部良恶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50例腹腔脏器占位性病变进行实时超声造影研究,其中包括肝脏良恶性肿瘤196例,胆囊癌及胆囊良性病变39例,胰腺良恶性病变15例, 所有病例均经过手术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证实.结果 造影剂SonoVue 2.4 ml静脉注射后,肝癌动脉相表现为整体快速增强,并在门脉相快速消退,在实质相显示为低回声;血管瘤呈周围向心性环状或结节状增强,门脉相及实质相进一步增强,持续较长时间;局灶性结节增生表现为中央扩散型快速整体增强,部分病例显示为车轮状;肝硬化增生结节的造影增强特征与肝实质一致;胆囊癌快速不均匀增强,胆囊壁连续性中断,胆囊良性病变及慢性胆囊炎胆囊壁连续;胰腺癌造影剂快速进入,消退时间早于胰腺实质,胰腺炎性肿块造影后回声与胰腺一致,或造影剂不进入.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能显示肿瘤内微小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对腹部良恶性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ZHOU Qi;姜珏;LIU Bai-ling;雷小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HRCT定量评价哮喘和COPD患者气道壁厚度差异的研究

    目的 用HRCT测量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支气管管壁厚度,并评价两者的支气管壁厚度变化,初步探讨支气管哮喘和COPD患者气道重构的差异.方法 用高分辨率CT(HRCT)扫描支气管哮喘患者35例,COPD患者30例,正常对照组20例.测量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壁横截面的外径D和内径L,通过公式计算出支气管管壁厚度与外径比值(T/D)、管腔面积(Al)、气道壁面积(WA)及气道壁面积占气道总截面积百分比(WA%).用统计软件SPSS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三组之间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 支气管哮喘组和COPD组的支气管壁厚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厚,T/D、WA、WA%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支气管哮喘组支气管管腔较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狭窄(P>0.05),而COPD组支气管管腔面积较正常对照组减小(P<0.05).支气管哮喘组与COPD组比较,T/D、W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WA%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较支气管哮喘组管腔面积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哮喘患者气道管壁面积增大而管腔面积不减小,而COPD患者气道管壁面积增大且同时管腔面积减小.不同的重构模式可反映哮喘和COPD患者炎症发展进程的根本区别.

    作者:辛小燕;HE Wen;谭春婷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婴幼儿肺结核胸外播散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 探讨婴幼儿肺结核发生胸外播散的影像特征.方法 59例诊断肺结核的患儿(男35例, 女24例,年龄1天至12个月)中,17例发生肺结核胸外播散,诊断均通过病理检查明确.回顾性分析全部胸片及CT的影像学表现和特征.结果 在17例胸外播散的病灶中,包括结核性脑膜(脑)炎 11例,腹膜结核 6例,脾结核3例,肝结核2例,髋关节结核1 例.增强CT显示全部病例均有纵隔淋巴结肿大,中心低密度的占70.6%;52.9%出现肺部团块样实变伴有灶性低密度;47.1%伴发胸腺萎缩;肺内播散结节发生率为29.4%;空洞17.6 %;钙化11.7%.结论 影像学检查能提供婴幼儿结核全身播散诊断证据,其中肺部急性播散结节、带有灶性低密度区的团块样实变和伴发的胸腺萎缩提示价值大.

    作者:李鹤虹;LUO Liang-ping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MSCT对肺部持续存在的局限性磨玻璃密度影诊断价值

    目的 通过对肺部持续存在的局限性磨玻璃密度影(fGGO)的影像病理分析,探讨MSCT诊断价值.方法 2004年4月至2007年10月间在MSCT进行胸部检查的病例中,发现30例直径≤20 mm的fGGO病例,经治疗或观察1.5~2个月后MSCT随访,23例病变持续存在.其中17例进行了胸腔镜活检或手术肺叶切除后送病理诊断,2例进行了血液检查确诊,4例仍在追踪复查中.结果 23例持续存在的fGGO,经确诊支气管肺泡癌(BAC)9例,腺癌5例,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1例,局灶性机化性肺炎2例,支原体、衣原体抗体阳性2例,4例复查病例中有1例高度建议手术,余3例病灶范围逐渐缩小或无变化,仍在随访观察中.对确诊19例fGGO进行CT大小测量和分型,14例恶性病例中,13例病灶≥10 mm占92.86%(13/14),磨玻璃密度影成分>25%有10例占71.43%(10/14),有1例磨玻璃密度影成分<25%的发现远处脏器转移.说明持续存在的fGGO的大小、磨玻璃密度影成分量化与病变良、恶性及其预后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肺部持续存在的fGGO是早期腺癌或癌前病变的CT表现,MSCT确能早期正确诊断并能指导临床诊治方案的制定.

    作者:高建华;赵相胜;ZHANG Chao-tong;唐运成;ZHANG Rui-ping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小乳腺癌X线钼靶及高频超声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比较X线钼靶、高频超声检查对小乳腺癌的诊断优缺点,探讨二者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有X线钼靶与高频超声检查,病灶直径≤1.0 cm,并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27例小乳腺癌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X线钼靶与高频超声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0.4%(19/27)、77.7%(21/27).X线钼靶对小乳腺癌的检出率略低于高频超声,对乳腺内微细钙化较高频超声更敏感,对合并微细钙化的乳腺小肿瘤及不伴肿瘤单纯钙化的诊断较高频超声更明确;对密度较高、边缘有毛刺征及血管征的肿瘤能够诊断,对发生在致密性乳腺或小叶增生显著的乳腺内的小肿块难以做出性质判断.高频超声对肿块敏感,尤其对致密性乳腺中的病变,可清楚显示边缘是否规则,有无毛刺、分叶征象,对于缺少恶性征象的小肿瘤亦不能确诊;对于乳腺内密集钙化灶能够检出,但对于散在的小钙化诊断不明确.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对≤1.0 cm的乳腺癌血流观察有重要意义,11例(52.38%)肿块观察到数量不等的血流信号,表现为点状、星状穿入性血流或环绕性血流,血流阻力指数(RI)>0.7或更高.钼靶、高频超声联合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5.2%(23/27).结论 X线钼靶与高频超声检查在小乳腺癌的诊断中可优势互补.

    作者:陈健;XU Hai-feng;牛广明;SU Bing-liang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3.0T MRI评价周围型肺癌征象——与常规CT对照

    目的 通过与常规CT对照,评价3.0T MRI对周围型肺癌各种征象的显示能力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周围型肺癌行3.0T MR 成像,通过与常规CT对照分析周围型肺癌征象包括病灶部位、形态、大小、边缘特征、肿瘤内部结构、瘤周改变及与支气管的关系等的检出及显示能力.结果 3.0T MRI对显示周围型肺癌病灶部位、形态、大小、肿瘤内部结构及邻近胸膜改变的显示能力与CT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0T MRI对显示周围型肺癌边缘特征及小支气管的改变方面与CT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0T MRI可以较好地显示周围型肺癌的大部分征象,可作为影像学检查的一种有效补充手段.

    作者:WU Hua-wei;程杰军;XU Jian-rong;路青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3.0T MRI诊断和化疗后评估乳腺癌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探讨3.0T MRI在乳腺癌诊断和新辅助化疗后评估疗效方面的可行性.方法 对72例乳腺癌病人进行乳腺MRI检查.而后,对其中30例在新辅助化疗4个疗程后进行MRI复查.MR扫描机为3.0T 超高场装置.分析不同扫描序列的图像质量和病变表现.结果 72例中,单发癌灶51例,多灶性癌灶19例,双侧乳腺均显示癌灶2例.癌灶直径范围是0.6~3.7 cm.30例新辅助化疗后MRI复查:肿瘤完全消失2例, 肿瘤缩小和TIC降级19例,肿瘤无变化6例,肿瘤进展3例.结论 3.0T MRI在乳腺癌诊断和疗效评估方面可提供丰富的形态和功能信息.

    作者:JIN Er-hu;吴晓华;LIANG Yu-ting;李辉;SUN Nan;贺文;MA Da-qing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应用改进的解剖M型超声检测正常人左室径向应变率

    目的 通过改进的解剖M型超声(AMM)径向应变率(SR)检测,评价正常人左室短轴局部心功能.方法 获取31例健康志愿者左室短轴乳头肌平面6个室壁节段的解剖M型曲线,将曲线图像输入改进的解剖M型后处理系统,该系统可提取各室壁内、外膜的峰值运动速度.径向应变率=(内膜速度-外膜速度)/室壁厚度.结果 正常人左室乳头肌平面各室壁节段舒张早期峰值径向应变率略高于收缩期,其中在下、后壁的差异显著(P<0.05);下壁、后壁、侧壁的收缩期及舒张早期峰值径向高于间隔侧及前壁.结论 改进的解剖M型超声径向应变率检测可用于评价左室短轴各节段的局部心功能;正常人左室壁各节段径向应变率不是均匀一致的,可能与心肌的解剖结构特点有关.

    作者:张筠;LI Yue;李蕾;CHAI Liang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升主动脉壁运动特征的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 VVI)技术评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升主动脉壁运动特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Siemens Sequoia 512超声诊断仪的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对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定量分析,测量升主动脉长轴上前壁各点的收缩期及舒张期大纵向运动速度(Vs,Ve)、应变(Ssmax,Semax)及应变率(SRsmax,SRemax).结果 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升主动脉内径较正常对照组增宽,升主动脉前壁运动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正常对照组升主动脉管壁运动同步协调,长轴切面上前壁各点向量幅度基本相等,收缩期达峰时间一致(P>0.05).②升主动脉长轴前壁各点纵向速度曲线呈现为规律波群:收缩期为S波,舒张期为E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收缩期S波、舒张期E波速度Vmax、应变Smax、应变率SRmax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升主动脉长轴前壁各点收缩期S波达峰时间较正常对照组提前,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能直观准确显示升主动脉管壁的纵向运动协调特性,为临床了解高血压患者的大动脉弹性异常提供依据.

    作者:WANG Lei;谢明星;WANG Xin-fang;吕清;WANG Jing;鲍玉婷;ZHENG Shao-ping;陈明;ZHANG Jing;张玲利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心肌梗死部位对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部位和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关系.方法 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正常人前壁及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二尖瓣反流程度及左室、二尖瓣装置重构情况.结果 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反流发生率高,程度重;左室和二尖瓣装置重构方面,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收缩功能更低,收缩末期容积指数更大;二尖瓣瓣叶闭合面积、瓣环面积、后乳头肌与二尖瓣前瓣环的距离的增加更为明显.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反流主要决定因素也不同.结论 下壁心肌梗死较前壁心肌梗死反流更严重,其原因主要在于左室、二尖瓣装置重构的不同.

    作者:熊文峰;ZHAO Bao-zhen;王尔松;JIANG Dong;蔡珠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心肌作功指数评价不同阶段慢性肾衰竭患者左心功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心肌作功指数(Tei指数)评价慢性肾衰竭患者左室整体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慢性肾衰竭患者51例,根据肾功能损害程度分为3组:氮质血症组(Ⅰ)、肾衰竭组(Ⅱ)和尿毒症组(Ⅲ),对照组(Ⅳ)30例,M型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IVST、LVPWT),输入患者身高及体重计算心肌重量指数(LVMI);二维超声心动图心尖四腔切面以Simpson法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频谱多普勒测量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血流峰值并计算E/A比值,测量E峰减速时间(DT);测量二尖瓣口相邻两个频谱相距的时间(a)及左室射血时间(b),根据公式Tei=(a-b)/b计算Tei指数.结果 Ⅰ组IVST、LVPWT、LVEDd以及LVMI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Ⅱ组IVST、LVPWT较对照组增厚 (P<0.05),LVEDd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Ⅲ组IVST、LVPWT、LVEDd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Ⅱ组及Ⅲ组LVMI较对照组增加 (P<0.05).各组EF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Ⅰ组 E/A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Ⅱ、Ⅲ组E/A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Ⅰ组Tei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Ⅱ、Ⅲ组Tei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相关分析显示:Tei指数与LVMI(r=0.72,P<0.05)及IRT+ICT(r=0.59,P<0.05)呈正相关.结论 慢性肾衰竭患者随肾功能损害程度加重左心重量指数增加;处于治疗状态的各阶段慢性肾衰竭主要以舒张功能减退为主.左心Tei指数有随肾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逐渐增大的趋势,且与左室重量指数呈正相关,该指数可作为评定左心整体功能的敏感指标.

    作者:赵文莉;CUI Yuan-ping;徐晋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检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探讨STI评价左心室长轴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66例,分为单纯糖尿病组41例,糖尿病并左心室肥厚组25例;正常对照组37例.获取收缩期左心室长轴基底段、中段、心尖段峰值应变,并计算左心室基底段、中段、心尖段收缩期平均峰值应变及左心室整体应变值.所有受检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值正常.结果 两组糖尿病患者左心室长轴室壁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并左心室肥厚组除心尖段外,其他各节段峰值应变低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两组糖尿病患者左心室长轴基底段、中段、心尖段收缩期平均峰值应变及左心室整体应变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而糖尿病并左心室肥厚组较单纯糖尿病组降低(P<0.01).结论 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够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左心室长轴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异常.

    作者:MA Hong;谢明星;HU Li-jun;王静;WANG Xin-fang;吕清;LU Xiao-fang;杨亚利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老年高血压病颈动脉血管改变及并发症的超声研究

    目的 探讨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高血压病并发症早期诊断与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4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和54例老年非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及血流动力学的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颈动脉超声改变与老年高血压病主要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病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病组,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其中多支血管病变(即两条以上)检出率高血压病组亦高于非高血压病组.高血压病组具有两组以上心、脑血管并发症者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病组;在合并高脂血症及高纤维蛋白血症方面,高血压病组发生率亦明显增高.结论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较准确地定性评价颈动脉血管壁及管径的变化;对预测心、脑血管并发症及其在预后评估等方面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LIU Li;宋秀珍;CHENG Xiao-song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经静脉实时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

    目的 探讨经静脉实时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RT-MCE)评估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方法 18例准备进行血运重建术心肌梗死患者,于术前1~5天行RT-MCE检查,并于术后3个月再次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室壁运动分析采用18节段分析法,分为运动正常、运动减弱、无运动和反常运动.心肌存活定义为术后超声检查室壁运动明显改善.将造影结果分为3种情况:充盈缺损,造影剂充盈延迟、回声稀疏不均匀或心内膜下充盈缺损,回声均匀性增强.其中后两种情况定义为存活心肌.结果 在18例心肌梗死患者中共检出109个室壁运动异常节段,运动减弱为47个,无运动为56个,反常运动为6个.注射造影剂后回声均匀性增强的心肌节段中有2个节段术前室壁运动减弱,术后运动均改善;回声不均匀或心内膜下充盈缺损的心肌节段中术前室壁运动减弱有24个节段,术后运动改善14个,术前室壁无运动有24个节段,术后运动改善20个;充盈缺损的心肌节段中术前室壁运动减弱有21个节段,术后运动均未改善,术前室壁无运动32个,术后运动改善2个.RT-MCE检出存活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4.7%、78.9%.结论 RT-MCE能比较准确的判断心肌梗死后心肌的存活性.

    作者:SHENTU Wei-hui;邓又斌;HUANG Run-qing;黎鹏;WEI xiang;杨好意;ZHANG Yun;熊莉;YU Fen;伍玉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胎儿心脏超声筛查在先天性心脏病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胎儿心脏超声筛查在先天性心脏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胎儿四腔心、左室流出道、右室流出道、三血管、主动脉弓、动脉导管弓切面为标准切面,快速筛查观察胎儿心脏结构形态是否正常.出生后一周内全部进行新生儿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尸体解剖结果、新生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及随访结果与胎儿心脏超声筛查结果相对照.结果 在1200例胎儿中发现10例心脏结构异常,其中产前胎儿心脏超声筛查确诊9例:单心室1例,肺动脉瓣狭窄伴右室发育不良1例,三尖瓣下移1例,心内膜垫缺损2例,室间隔缺损2例,法洛四联症1例,三房心1例.另外1例心尖部室间隔缺损产前检查漏诊.显示产前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100%.结论 以上述6个切面为标准进行胎儿心脏超声筛查可排除心脏复杂畸形.建议在进行胎儿产前常规超声检查时增加3~5分钟时间,以六个切面为标准快速进行胎儿心脏筛查,以降低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漏诊率.

    作者:常红梅;DENG Xue-dong;斯蓉华;WANG Pei-ning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人工神经网络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理论,建立一种全新的模式判别方法用于薄层CT上原发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PN)的鉴别,并探讨其诊断价值及对不同级别医师的辅助诊断作用.方法 收集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SPN 200例(周围型小肺癌 135例,良性结节65例),观察3项临床指标和9项薄层CT指标,并对定性指标进行量化.从中随机选择70%左右的样本(140例)作为训练集,建立ANN诊断模型,并与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分析处理的Logistic回归模型作比较,计算两种模型对所有样本诊断的正确率和ROC曲线下面积.利用训练好的ANN模型对另外60例样本进行测试,分析初、中、高三级放射科医师使用ANN模型前后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ANN模型诊断的正确率为98.0%,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正确率86.0%(P<0.001);两种模型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6±0.004和0.936±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NN模型及初、中、高级医师首次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4、0.737、0.813、0.874,其中ANN与初、中级医师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7),而与高级医师的差异无显著性(P=0.070);初、中、高级医师使用ANN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0、0.938、0.952,三级医师使用ANN后的诊断能力均有显著提高(P值分别为0.000、0.001、0.039);使用ANN后各级医师对SPN的诊断差异无显著性(初-中级、初-高级、中-高级比较的P值分别为0.614、0.369、0.645).结论 ①根据本研究提出的SPN的征象分类可用于建立ANN模型;②ANN模型用于薄层CT上原发良恶性SPN的鉴别诊断优于传统的Logistic回归模型;③ANN模型对于不同级别的放射科医师都有一定程度的辅助诊断作用.

    作者:WANG Xiao-hua;谭石;MA Da-qing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MSCT平扫诊断双上腔静脉

    目的 分析双上腔静脉的MSCT表现,评价MSCT平扫在双上腔静脉(DSV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无上腔静脉回流相关症状病例,行16层螺旋CT平扫,在ADW 4.2工作站进行重组,观察其影像特点和走行,并测量双侧上腔静脉的长径、短径和横断面面积.结果 ①左上腔静脉(LSVC)表现为主动脉弓左侧椭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影,上下至少3个连续层面都可以见到,可合并冠状窦扩张.②重组影像表现为纵隔左侧与正常右侧上腔静脉平行的管状影,依次走行于主动脉弓左侧、左上肺静脉前方、左心房左后方,经增粗的冠状窦汇入右心房.结论 MSCT平扫可明确诊断双上腔静脉,心脏上方层面能观察LSVC连接、走行及毗邻.心脏层面部分病例可显示汇入部位.

    作者:葛夕洪;ZHU Yue-li;高光峰;SHEN Wen;温连庆;祁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多排螺旋CT在汶川大地震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根据CT异常表现探讨汶川大地震所致人体损伤情况及多排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汶川大地震后初几天320名伤员的多排CT表现,并按损伤部位分别统计.结果 271例有明显的损伤表现,包括354个部位,分别是颅脑损伤143例,脊柱骨折97例,骨盆骨折40例,胸部损伤40例,腹部损伤20例,肢体骨折14例,其中76例有多部位损伤.结论 地震损伤涉及全身多部位、多个器官;多排螺旋CT检查速度快,对损伤的综合诊断价值高,有助于地震伤员的筛查和分类治疗.

    作者:明兵;SHEN Lan;何瑜;ZHONG Tang-li;贺国庆;HE Chuan-dong;管彬;ZHANG Shun-yuan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脊椎骨巨细胞瘤的CT、MRI表现及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脊椎骨巨细胞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术前诊断及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1例脊椎骨巨细胞瘤的CT和MRI.结果 11例中肿瘤位于颈椎2例,胸椎4例,腰椎4例,骶椎1例.CT表现为椎体和/或附件溶骨性破坏区;内见不规则骨嵴分隔;椎旁软组织肿块内部或周边见线样高密度钙化影.MRI信号表现具有多样性,T1WI呈等/低信号;T2WI和STIR上肿瘤实性部分呈中等或稍高信号,囊变和出血区呈高信号;1例可见液-液平面.结论 脊椎骨巨细胞瘤具有一定的CT、MRI表现特征,对术前正确诊断、临床分期、手术方式选择和术后处理有重要价值.

    作者:杨海涛;WANG Ren-fa;宋少辉;WANG Min;张海栋;XIA Li-ming;王承缘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高频彩超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索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的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高频超声测量甲状旁腺的数量、直径、周长、面积及其血流情况与96例慢性肾功能不全SHP患者血钙、血磷、钙磷乘积及PTH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 96例患者共检测到增生的甲状旁腺132枚,平均数量为(1.9±0.7)枚;平均直径为(0.63±0.43)cm,平均周长为(2.03±1.18)cm,平均面积为(0.46±0.36)cm2.增生的甲状旁腺多位于甲状腺中下极,呈实性低回声,形态多样,血流信号较丰富;增生甲状旁腺数量不同,其各组血钙、血磷、钙磷乘积、血PTH浓度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反映增生甲状旁腺大小的指标--直径、周长、面积与血钙、血PTH呈正相关性,与血磷无相关性.结论 高频彩超检测的甲状旁腺直径、周长、面积与血钙、血PTH呈正相关性,可间接反映SHP病情程度,在SHP的诊断与治疗中不失为有效影像学方法之一.

    作者:LIU Hong-mei;夏琼;WU Feng-lin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组织谐波成像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基波成像和组织谐波成像在诊断膀胱癌及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 所用仪器为GE Voluson 730 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凸阵探头频率为3.75 MHz,配有组织谐波显像技术,谐波频率为4.8 MHz.本组资料来源于2006至2007年间76例疑似膀胱癌的病人,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基波成像、谐波成像对膀胱癌的诊断符合率、术前分期、对膀胱癌膀胱局部情况及膀胱外转移情况检出率分别为89.4%和96.1%;60.3%和89.7%;44.8%和89.7%.二者比较,经统计学χ2检验P<0.01,差异显著.结论 本研究表明,在对膀胱癌诊断、术前分期及膀胱癌膀胱局部情况及膀胱外转移情况检出方面,组织谐波成像优于基波成像.

    作者:石惠杰;WU Chang-jun;郑淼;ZHANG Rui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多排螺旋CT纵轴分辨力和图像噪声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研究多排螺旋CT不同成像参数对图像噪声、纵(Z)轴分辨率或断层灵敏度曲线(SSP)的影响,确定多排螺旋CT成像质量影响因素及其优化匹配关系.方法 采用标准头部和腹部扫描条件,选取不同的重建层厚、准直器宽度、螺距、卷积重建算法对不同测试体模进行扫描,比较不同参数对断层灵敏度曲线和图像噪声的影响.结果 ①SSP测试结果:当螺距和重建层厚保持不变,使用三种卷积重建算法重建测量得到的SSP曲线的半高宽(FWHM),即有效层厚基本保持不变.对于相同的重建层厚,改变螺距时SSP的FWHM基本保持不变.②图像噪声测试结果:准直器宽度、螺距相同时,随着层厚的增大,图像噪声有明显降低;层厚、螺距相同时,准直器宽度减小,图像噪声降低(P<0.05).对于相同的准直器宽度,螺距改变时,图像噪声没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 对于多排螺旋CT,卷积重建算法、螺距和准直器宽度的变化对SSP的影响很小.螺距的变化对噪声的影响不大,而层厚和准直器宽度的选择对图像噪声影响明显.在临床实际操作中,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图像质量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临床需要选择佳方案.

    作者:白玫;LIU Bin;郑钧正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老年肺癌患者318例核素骨显像结果分析

    目的 对不同病理类型老年肺癌患者的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老年肺癌骨转移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对318例肺癌患者进行全身骨显像,表现为脊柱孤立性浓聚灶的35例加行断层显像.结果 ①318例肺癌患者核素骨显像示骨转移者74例,转移率23.3%.骨转移部位以胸部为多见(58例),其次为中轴骨(46例),再者为骨盆、四肢骨、颅骨.胸部与中轴骨的转移率高于其他部位(P<0.05).②腺癌135例,鳞癌122例,其他61例,腺癌的骨转移率显著高于鳞癌(P<0.001).③112例行全身骨显像随访,随访期间19例出现骨转移.④病程1~3个月时发现骨转移的患者(52例)显著多于其他时间段(P<0.001).结论 肺癌患者核素骨显像对肺癌分期、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疗效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袁瑛;顾兆祥;TANG Xi;姜建隽;ZHANG Rong;何薇;JIANG Mao-song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99mTc-MDP骨显像监测多发性骨髓瘤骨质破坏

    目的 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治疗前后99mTc-MDP全身骨显像的表现特征和变化,探讨骨显像在MM骨病诊断和疗效评判中的应用.方法 研究86例MM患者的99mTc-MDP全身骨显像表现特征,并与X线摄片结果对比观察,治疗中动态监测全身骨显像变化.结果 86例患者用骨显像监测多发性骨髓瘤骨破坏的阳性率为97.7%,共发现病灶447处,脊柱、肋骨易受累.其中87.7%骨显像异常表现为放射性浓集:肋骨多为多处点状放射性浓集,脊柱为多处条状放射性浓集.12.3%病灶为放射性减低.骨显像比X线摄片发现病灶多,其与X线摄片发现病灶的符合率为45.3%.治疗监测:缓解期患者有74.3%(26/35例次)可见原病灶放射性浓集程度减低,检查13例次进展期MM骨显像示病灶数增多.结论 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对MM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MM疗效的动态观察具有监测意义,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可作为MM诊断和疗效观察的常规手段之一.

    作者:白砚霞;YANG Fang;陆敏秋;PENG Jing-jing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