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3-3289
  • 国内刊号:11-1881/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SA 科学文摘(英),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2015年2期文献
  • 超声介导DNA门控空心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药物释放

    目的 制备一种DNA门控的空心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HMSNs-DNA),观察其体外超声显像及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刺激触发药物释放效果.方法 采用碳二亚胺法连接HMSNs和DNA制备HMSNs-DNA,检测其理化性质.体外观察HMSNs-DNA的超声成像效果.将阿霉素作为模型药物载于HMSNs-DNA纳米粒,体外运用HIFU辐照,观察其药物释放效果.结果 制备的DNA门控的空心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呈球形;随着HMSNs-DNA纳米粒浓度的增大,其超声信号强度逐渐增强;经HIFU辐照后阿霉素释放明显增强.结论 成功制备DNA门控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具有良好超声成像效果,并可响应HIFU刺激促发药物定位释放.

    作者:何敏瑜;冉海涛;马明;贾晓庆;王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载10-羟基喜树碱液态氟碳纳米粒的声致相变条件及释药性能

    目的 探讨载10-羟基喜树碱液态氟碳纳米粒的声致相变条件、增强超声显像效果和纳米粒释药特性及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辐照载药液态氟碳纳米粒溶液,观察纳米粒显像的佳功率及佳浓度,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药脂比纳米粒的药物包封率,透析法观察10-HCPT的释放,CCK-8试剂检测载药液态氟碳纳米粒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 在体外经LIFU辐照后,纳米粒的佳显像辐照功率为5W、时间为2 min,佳浓度为8.53×109/ml,当药脂比为1∶10时,其包封率高为(87.03±2.55)%,超声作用后载药纳米粒缓慢释放,载药纳米粒在48 h后能显著抑制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生长.结论 载10-羟基喜树碱液态氟碳纳米粒在合适的条件下可发生声致相变,显著增强超声显像,并能同时缓慢释放药物从而抑制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生长.

    作者:徐芬芬;王志刚;李攀;郝兰;曹阳;王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制备包裹吲哚菁绿和液态氟碳的纳米级双模态造影剂

    目的 制备包裹吲哚菁绿(ICG)全氟己烷(PFH)的纳米级双模态显像造影剂,观察其体外热致相变,光声成像及超声成像效果.方法 采用多步乳化技术制备包裹ICG及PFH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INP纳米粒),观察及分析INP纳米粒理化性质、相变过程及体外增强光声及超声显像效果.结果 成功制备INP纳米粒,其平均粒径为(607.26±23.53)nm,温度达70℃时,纳米粒逐渐增大变为微气泡,温度保持不变随着时间延长,气泡变大且数量增多,后气泡破裂,整个过程约持续40 s.激光辐照30 s后,INP纳米粒可检测到明显光声信号和超声信号.结论 成功制备包裹ICG和PFH的PLGA纳米粒,其在激光辐照下可产生光声信号和超声信号.

    作者:陈澄;宫玉萍;王志刚;李攀;冉海涛;郝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颅内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及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颅内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MRI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PXA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肿瘤均位于幕上,9例部位表浅,与脑膜关系密切,但仅3例见脑膜强化.瘤体呈多房囊性伴壁结节8例,呈实性伴囊变4例.实性成分与正常脑灰质信号相比,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囊性成分与脑脊液相比,FLAIR呈稍高信号.FLAIR示11例轻-中度瘤周血管源性水肿.7例接受DWI,实性部分6例呈等或稍高信号,1例呈明显高信号.3例接受MRS检查,瘤体实性部分胆碱/肌酐(Cho/Cr)升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酐(NAA/Cr)降低,1例见脂质(lip)峰.增强后瘤体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其中不均匀强化7例,均匀强化5例.8例术前误诊,分别诊断为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2例)、脑膜瘤(1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节细胞胶质瘤(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结论 PXA临床罕见,与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脑膜瘤等影像表现相似,术前易误诊,结合MR功能成像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徐露;成官迅;李学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共同性斜视患者立体视觉相关皮层的BOLD-fMRI表现

    目的 观察共同性斜视患者立体视觉相关皮层的全脑BOLD-fMRI的表现.方法 选取共同性斜视患者12例(共同性斜视组)和立体视觉正常者10名(正常组),接受BLOD-fMRI.采用SPM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及分析.结果 在立体图形刺激下,共同性斜视组可见右侧舌回和左侧枕中回激活,正常组可见双侧枕中回、双侧中央后回、右侧顶下小叶、左侧颞中回激活.共同性斜视组激活强度低于正常组(P<0.05),主要位于左侧枕中回、右侧枕下回、双侧缘上回、双侧颞下回、双侧额下回、左侧岛叶.结论 在立体图形刺激下,共同性斜视患者脑区激活范围小于正常者,其立体视觉异常的中枢神经机制可能与顶叶、颞叶功能下降有关.

    作者:谢青;王小琴;鲁宏;王雄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BOLD-fMRI用于邻近大脑初级运动皮层脑胶质瘤术后调强放疗的可行性

    目的 初步探讨BOLD-fMRI指导邻近大脑初级运动皮层(PMC)脑胶质瘤术后调强放疗(IMRT)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30例邻近PMC脑胶质瘤术后拟行放疗患者,行常规MR平扫+增强及BOLD-fMRI检查.获取PMC相关数据并与相应的MRI、CT图像融合,导入放疗计划系统并依此勾画靶区、危及器官及PMC,采用IMRT技术分别制定考虑(IMRT-PMC)与不考虑PMC (IMRT-noPMC)剂量保护的两种放疗计划并进行比较.结果 IMRT-PMC与IMRT-noPMC相比较,计划靶区(PTV)的所受大辐射剂量(Dmax)、平均辐射剂量(Dmean)及适形指数(CI)、剂量均匀性指数(H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常规危及器官的Dmax及D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MRT-PMC计划中患侧、健侧PMC的Dmax及Dmean均明显低于IMRT-noPMC计划(P均<0.05).结论 BOLD-fMRI能够明确PMC的位置及与脑胶质瘤术后放疗靶区的关系,有助于制定保护性放疗方案,大程度减低PMC所受辐射剂量,从而降低放疗后发生放射性损伤的可能.

    作者:王明磊;刘子姗;郭艳红;黄雪莹;王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MR灌注加权成像鉴别诊断单发脑转移瘤与高级别胶质瘤

    目的 探讨MR PWI鉴别诊断单发脑转移瘤和高级别胶质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脑内单发转移瘤患者18例和高级别胶质瘤患者25例的MR PWI特征.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MR平扫、PWI及增强检查.分别测量瘤体、瘤周水肿区(瘤周区)及对侧正常白质区的脑血容量(CBV)值,得出瘤体、瘤周水肿区相对脑血容量(rCBV)值,同时测得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肿瘤瘤体及瘤周水肿区的相对峰值(rPH)、瘤体的信号强度恢复百分比(PS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级别胶质瘤和单发脑转移瘤瘤体区的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胶质瘤瘤周区rCBV大于单发脑转移瘤(P<0.05).高级别胶质瘤瘤体及瘤周区rPH均高于转移瘤组(P均<0.05);高级别胶质瘤瘤体区PSR大于转移瘤(P<0.05).结论 MR PWI可提供瘤体、瘤周区的血流灌注特征以及瘤体血脑屏障破坏情况,有助于鉴别单发脑转移瘤和高级别胶质瘤.

    作者:陈杰云;林晓莹;陈向荣;邢振;曹代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心血管磁共振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可挽救心肌的研究进展

    可挽救心肌或心肌挽救指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策略选择、疗效评价、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计算可挽救心肌的前提是准确评估心肌危险区和梗死核心.心血管磁共振(CMR)能较准确评估危险区及梗死核心.本文将对CMR常用的扫描技术(T2WI、灌注成像、延迟强化等)及新的扫描技术(T2 mapping、T1 mapping、T1ρ等)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区和梗死核心的机制、优势、目前存在问题及研究趋势进行综述.

    作者:陈伟;张如志;夏睿;郜发宝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超声造影剂Sonazoid与SonoVue的物理特征及临床特点比较

    目的 CEUS技术应用于肝脏的研究已近30年,近10年来随着其在临床应用的普及,其对肝脏病灶的检出率及诊断的准确率也显著提高.造影剂及造影技术的不断改进使CEUS在临床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本综述旨在分析Sonazoid与SonoVue这两种造影剂的物理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以期为鉴别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提供更多重要的信息.

    作者:何蒙娜;姜玉新;吕珂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超声造影在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中的应用

    CEUS能够直观显示动脉管壁滋养血管灌注情况,既有助于早期、有效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TA),又为TA分期及评价临床药物疗效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CEUS在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月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超声造影监测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应用进展

    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移植肾存活具有重要意义.CEUS技术提高了对低强度信号及低流速血流的显示能力,结合时间-强度曲线(TIC)各参数,可以更有效地增加移植肾并发症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

    作者:胡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后肝脏超声表现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脐静脉置管术(UVC)后肝脏超声发现异常新生儿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我科行UVC的新生儿术后行动态床旁肝脏彩超检查,肝脏彩超发现异常立即拔除脐静脉导管,收集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对症治疗并进行随诊.结果 85例新生儿中有7例肝脏彩超发现异常,其中4例考虑为肝脏脓肿,2例考虑为肝内血肿,另1例为输液渗出.随诊5例患儿预后良好,2例患儿随诊至2.5个月肝脏混合回声区较前明显缩小.结论 采用UVC时需警惕肝脏并发症的发生.动态肝脏彩超监测可及早、准确发现肝脏并发症,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有良好应用前景.

    作者:吴慧;柳国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脂肪浸润或缺失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CEUS对肝脏局灶性脂肪浸润或缺失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肝脏局灶性脂肪浸润或缺失病例,其中3例经病理学证实,73例经增强CT/增强MRI确诊并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病例均接受常规二维超声及CEUS检查.结果 76例病例中,71例(71/76,93.42%)表现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实质期三期等增强,4例(4/76,5.26%)表现为动脉期轻度高增强、门静脉期及实质期等增强,1例(1/76,1.32%)类似肝癌的动脉期高增强、门静脉期及实质期低增强.CEUS诊断局灶性脂肪浸润或缺失与病理或其他检查随访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5),二者具有相关性(r=0.65,P<0.001).二维声像图上三期等增强组与动脉期高增强组病灶回声、边界和形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EUS对局灶性脂肪浸润或缺失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作者:万晋州;李加伍;尹瑞;凌文武;林玲;罗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纵隔梭形细胞脂肪瘤1例

    患者男,35岁,多囊肾病史30年,查体发现左侧中纵隔占位1周.体格检查:左侧下胸部听诊呼吸音减弱,叩诊左下胸部呈实音.X线平片:左下纵隔旁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缘清楚,左肺下叶受压外移.胸部CT:左侧纵隔心缘旁见类圆形混杂密度影,约15 cm×14 cm×12 em,病灶内见局灶性脂肪密度区,CT值约-110 HU,大部为软组织密度区,其内密度不均匀,病灶边界清晰,邻近左肺下叶受压实变、外移(图1A);增强扫描病灶内脂肪部分未见强化,软组织部分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图1B).行纵隔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块呈灰黄色,约15 cm×15 cm×12 cm,位于左心缘,包膜完整,与周围结构易分离.病灶切面呈灰黄色.镜下见病灶主要由梭形细胞和成熟脂肪细胞组成,无脂肪母细胞,可见大量黏液成分及胶原纤维束,并见散在肥大细胞及血管组织(图2).免疫组化:梭形细胞对CD34(+++),对S 100、Desmin(-).病理诊断:梭形细胞脂肪瘤(spindle cell lipoma,SCL).术后随访1年无复发.

    作者:王林省;王皆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右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1例

    患者女,50岁,“心累、气促1年余,加重10天余”入院.院外B超提示右肾上腺占位.本院腹部MR平扫+增强检查:右肾上腺类圆形占位,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呈轻度强化,考虑肾上腺原发性肿瘤可能性大(图1).遂于全麻下行“右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右肾上腺约7.00 cm×6.00 cm×5.00 cm占位,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表面无出血坏死,切除肿瘤过程中无血压升高及心率加快现象.术后病理示右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图2).

    作者:张娟;李培岭;翟昭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成人肾母细胞瘤1例

    患者女,43岁,体检发现右肾占位1月余.患者无血尿、腰部疼痛不适,无尿频、尿急、尿痛.B超示右肾下极低回声,约8.3 cm×7.3 cm×6.0 cm,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存在彩色血流信号,肾门处肾静脉血流通畅.CT:平扫示右肾下极皮质内软组织肿块,向肾外突出,约6.2 cm×5.6 cm×5.4 cm,边界清楚,类圆形,混杂密度,平扫CT值14~39 HU,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动脉期CT值25~56 HU,静脉期CT值39~86 HU;双肾皮质存在多发实性结节,均突出于肾皮质外,直径均小于1 cm;右肾门水平肾盂旁见2个软组织团块,约7.4 cm×6.7 cm、3.1 cm×1.6 cm,边界清楚,平均CT值约21 HU,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动脉期、静脉期CT值分别为11~52 HU、13~44 HU;双侧髂骨、肋骨、椎体及附件多发的点片状成骨性骨质破坏.

    作者:李韬;王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左心室双出口合并内脏转位产前超声心动图表现1例

    孕妇,30岁,孕2产0,孕29周,外院超声诊断为右心室双出口,我院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胎儿心脏于胸腔内位置正常,心尖指向左前方,心房反位,心室左襻,房室连接一致,十字交叉存在.四腔心切面示左、右心侧不对称,右心房内径8.6mm,右心室内径5.8 mm,明显减小.室间隔上段回声中断约4.2 mm,室壁厚度正常,运动协调.卵圆孔增大,直径11.1 mm,左心房内可见卵圆瓣回声.三尖瓣回声增强,增厚,开启受限(图1).肺动脉主干变窄2.6 mm,左右肺动脉和肺动脉瓣显示不佳.主、肺动脉均起源于左心室,两者平行(图2),主动脉后位,未见动脉导管回声.另见胎儿胃泡位于右侧,胆囊位于左侧(图3),腹主动脉位于右侧,下腔静脉位于左侧.CDFI:三尖瓣口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作者:缪伟;代培凤;黄进;高文娟;马海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胃异位支气管囊肿1例

    患者女,34岁,因“反酸、烧心1年余,上腹痛20天”入院,自述1年前饱食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伴暖气,可自行缓解,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黑便等症状,20天前出现上腹部疼痛.体格检查:腹平坦,全腹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正常.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胃黏膜下肿物,考虑平滑肌瘤.入院后行上消化道造影:上消化道未见占位性病变.CT检查:平扫示胃底黏膜下类圆形低密度影,凸向腔外,边界清,约28 mm×20 mm,内密度均匀(图1A),CT值约20 HU,增强后动、静脉期病变均未见强化(图1B、1C),胃周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影.CT提示:①神经鞘瘤②间质瘤.行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黏膜下,向外隆起于胃壁,未穿透浆膜,切开可见胶冻样内容物.术后病理:胃支气管囊肿(ectopic bronchogenic cyst,EBC,图2).

    作者:王素雅;高剑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子宫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误诊为子宫肌瘤1例

    患者女,34岁,因“停经2个月,阴道流血7天”入院,既往剖宫产1次,流产2次.实验室检查:血β-hCG 105.2 mIU/ml;超声诊断为子宫肌瘤.MR检查:子宫底肌层间见一约66 mm×44 mm×61mm类圆形包块,边界较清,T1WI以等信号为主(图1A),T2WI以稍高信号为主(图1B),内见小片状坏死、囊变及出血信号,DWI及ADC提示病变弥散受限,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轻度强化(图1C),邻近结合带结构不清.行腹式子宫肿瘤剥除术+全子宫切除术,肿物大体实性,质硬,表面部分浆膜欠完整,切面灰红色淤血样,中间夹小片状黄色坏死灶.

    作者:朱洪章;杨有优;刘明娟;丁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不同组织学分型胸腺上皮性肿瘤的MSCT表现

    目的 观察不同组织学分型胸腺上皮性肿瘤(TET)的MS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TET的术前CT表现,并与2004年WHO分型标准比较,探讨不同组织类型TET的CT特征.结果 108例中,A型胸腺瘤3例,AB型30例,B1、B2、B3型分别为15例、29例、9例,胸腺癌22例.合并重症肌无力(MG)者32例(32/108,29.63%).合并MG患者中,B型胸腺瘤者明显高于其他分型[45.28%(24/53) vs 14.55%(8/55),x2=12.23,P<0.001].胸腺癌大径>5 cm者多于胸腺瘤[72.73%(16/22) vs 44.19%(38/86),x2=5.708,P=0.017].A、AB、B1型胸腺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B2型多呈分叶状,胸腺癌形态多不规则(x2=32.917,P<0.001).B3型胸腺瘤和胸腺癌坏死囊变发生例数分别为6例和10例,明显高于其他胸腺瘤[51.61%(16/31) vs 24.68%(19/77),x2=7.322,P=0.007].与B1、B2、B3型相比,A、AB型、胸腺癌强化程度以中度强化为主[58.18%(32/55) vs 30.19%(16/53),x2=11.820,P=0.001].胸腺癌影像分期多为Ⅲ期,与其他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55%(12/22) vs 13.95%(12/86),x2=38.958,P<0.001].影像分期与临床分期有相关性(r=0.548,P<0.01).结论 不同组织类型TE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可在一定程度预测TET组织学类型,提示临床分期及预后.

    作者:张凤艳;聂永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儿童交通性支气管肺前肠畸形影像学表现

    目的 分析儿童交通性支气管肺前肠畸形(CBPFM)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CBPFM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儿均接受X线、消化道造影(GI)及CT检查,其中2例接受CT增强扫描.结果 所有患者均发生在右肺,其中右肺发育不良2例,肺叶内型隔离肺2例,右肺上叶支气管闭锁1例.5例均合并食管气管瘘,瘘口位于T6水平1例,T8、T9水平各2例.X线表现为白肺2例,软组织肿块影2例,肺炎1例.GI可清晰显示瘘口位置、大小及走向.CT检查可显示CBPFM的各种表现及其合并畸形.结论 CBPFM应包含一种或多种气道、肺组织及血管的异常,且合并食管-气管瘘.GI可直接、清晰显示食管-气管瘘.CT检查可显示肺、气道和血管及前肠发育异常情况.CT和GI相结合是诊断本病的佳检查方法.

    作者:吴慧莹;徐文彪;田金生;罗源利;张明杰;李建明;周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三阴型乳腺癌的MRI特征

    目的 探讨三阴型乳腺癌(TNBC)的MRI(包括动态增强DCE及扩散加权成像DWI)特征.方法 收集符合要求的病例入组,比较TNBC组与Luminal组的MR形态学、动态参数及DWI的ADC值的差异.结果 44例TNBC及183例Luminal型患者,TNBC组和Luminal B型组的形态学特征及DCE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两者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BC组的ADC值较高(P=0.001).结论 TNBC存在一定的DWI特征性.相对于Luminal型来说,TNBC倾向出现较高的ADC值.

    作者:李艳玲;李晓婷;曹崑;张晓鹏;孙应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剪切波弹性定量技术及“硬边”征鉴别诊断乳腺实性肿块

    目的 探讨剪切波弹性(SWE)定量技术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实性肿块的价值.方法 选择因乳腺实性肿块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19例(142个病灶)进行剪切波弹性成像.观察特征性弹性“硬边”征,并测量病灶的弹性大值、小值、平均值及其与临近脂肪组织的标准差(SD)、与临近脂肪组织的弹性比(SWE-ratio).结果 乳腺癌38例,共40个肿瘤;乳腺良性肿瘤81例,102个肿瘤.弹性大值、小值、平均值、SD和SWE-Ratio预测乳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0.83、0.97、0.98、0.87.弹性“硬边”征、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预测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0%、99.0%;90.0%、90.2%.超声BI-RADS联合弹性“硬边”征预测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为97.5%、94.6%.结论 剪切波弹性大值、平均值和SD值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以0~180 kPa为量程,剪切波弹性“硬边”征可作为评价乳腺恶性病灶的独立预测指标.BI-RADS联合弹性“硬边”征可提高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

    作者:陈铃;沈嫱;张建兴;李良;杨海峰;李然;杨丽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常规超声联合全自动乳腺容积扫描技术对乳腺肿块BI-RADS分类

    目的 探讨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描(ABVS)技术在乳腺肿块BI-RADS分类(3~5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5例(共250个结节)手持超声(HUS)诊断为BI-RAD S 3~5类、同时接受ABVS检查的患者.分别应用HUS和HUS+ABVS对乳腺病变进行BI-RADS分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HUS和HUS+ABVS诊断乳腺肿块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ROC曲线分析并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250个结节中,HUS诊断3~5类乳腺病变的敏感度100%(103/103),特异度69.39% (102/147),准确率82.00% (205/250);HUS+ ABVS的敏感度100% (103/103),特异度80.95%(119/147),准确率88.80%(222/250).ABVS+ HUS诊断BI-RADS 3~5类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3,大于HUS的0.940(P=0.032).通过“汇聚征”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65.05%(67/103)、95.92%(141/147)、83.20%(208/250).两种方法对乳腺病变卫星灶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78,P<0.05),但对于乳腺肿块内钙化及周围导管扩张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6、1.22,P均>0.05).结论 HUS+ABVS技术在准确判断乳腺占位病变BI-RADS分类、鉴别肿瘤良恶性方面优于HUS.ABVS对于乳腺肿块的钙化、导管扩张及卫星灶的发现具有重要补充作用.

    作者:邵玉红;张惠;王彬;孔迅;李乾;孙秀明;倪海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副肾动脉直径与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副肾动脉(ARA)直径与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肾血管性高血压伴ARA患者及81例存在ARA但无高血压者,采用MSCTA观察ARA的支数、起源及走行.测量ARA直径,分析ARA直径与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年龄(30.6±7.5)小于对照组(49.1±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及对照组共检出133支ARA,其中右侧62支(62/133,46.62%),左侧71支(71/133,53.38%).89支(89/133,66.92%)ARA主要起源于腹主动脉,41支(41/133,30.83%)为早发分支,另有2支(2/133,1.50%)起源于肠系膜下动脉,1支(1/133,0.75%)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109例中,1支型89例(89/109,81.65%),2支型17例(17/109,15.60%),3支型2例(2/109,1.83%),4支型1例(1/109,0.92%).病例组ARA直径与同侧肾动脉直径比值(0.87±0.11)大于对照组(0.33±0.13),双侧肾动脉直径比值(0.71±0.17)小于对照组(0.94±0.05),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SCTA检查能够清晰显示ARA支数、起源及走行.ARA直径粗大与肾血管性高血压有关.

    作者:牛建栋;郭玉林;尚志荣;朱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超声心动图诊断双心房占位

    目的 探讨双心房占位病变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双心房占位患者8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表现,并与术后病理相对照.结果 双心房占位的8例患者中,双心房血栓5例,肿瘤3例,其中良性1例,恶性2例.6例表现为活动后胸闷憋气,2例为下肢水肿,1例为右胸痛.双心房血栓占位主要表现为基底部较宽,无蒂,较易附着于心房顶部、心房侧壁心耳开口处及心耳内血流缓慢处.良性肿瘤主要为黏液瘤,表现为多发,瘤体松散,活动度大,有较窄的蒂与心房壁或房间隔相连.恶性肿瘤占位主要表现为向心房壁或间隔壁浸润性生长,位置固定,宽基底并伴中-大量心包积液.结论 应用超声心动图可探查双心房占位的原发病变,可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杨旭;韩建成;刘文旭;张烨;孙琳;何怡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正常儿童左心室径向应变率

    目的 探讨0~18岁正常儿童左心室心肌局部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率(SrR)参考值,及其与年龄、心率的相关性.方法 获取164名0~18岁正常儿童胸骨旁左心室短轴二维动态图像,采用GE Echo PAC软件分析并得到左心室SrR,比较各节段SrR值,对SrR与年龄、心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二尖瓣水平前间隔基底段与下壁基底段S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乳头肌水平前间隔中间段与侧壁中间段S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心尖水平各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除前间隔心尖段、前壁心尖段以外,其余节段SrR与年龄均相关(R2 =0.014~0.206,P<0.05);左心室壁各节段SrR与心率均相关(R2 =0.048~0.237,P<0.05).二尖瓣水平各节段SrR与心率相关(R2=0.066~0.123,P<0.05);乳头肌水平各节段SrR与年龄和心率相关(R2=0.088~0.268,P<0.05);心尖水平各节段SrR与心率相关(R2=0.048~0.127,P<0.05).观察者内、观察者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2%、8.6%.结论 运用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正常儿童左心室局部心肌SrR时需考虑年龄、心率因素.

    作者:姜岚;谢明星;王新房;卢晓芳;王蕾;李玉曼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心肌桥的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对心肌桥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冠状动脉CTA诊断为心肌桥并接受运动及静息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的患者资料,分析心肌灌注显像结果,并与冠状动脉CT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05例心肌桥患者中,根据Nobel分级法,Ⅰ级狭窄21例,Ⅱ级狭窄24例,Ⅲ级狭窄60例;其中60例出现心肌缺血改变.缺血组与非缺血组心肌桥患者冠状动脉CTA显示狭窄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731,P<0.001).不同部位心肌桥血管支发生异常灌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588,P=0.166).结论 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能够用于评价冠状动脉心肌桥.

    作者:赵明;钦建平;郑义;李唯;潘国红;杨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子宫内膜结核的子宫输卵管造影表现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结核的子宫输卵管造影(HSG)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宫-腹腔镜、刮除活检、组织学检查、细菌培养、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病理证实的18例子宫内膜结核患者,分析其HSG表现.结果 14例子宫内膜结核患者具有特异性改变,包括三叶草样、T型、假单角子宫、指套样等.4例为非特异性表现,包括子宫内膜炎、宫腔粘连变形以及对比剂渗入静脉及淋巴管.结论 HSG是诊断子宫内膜结核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对于不明原因的不孕女性患者应尽早常规行HSG检查,可为临床不孕不育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张海霞;孙明华;朱家樑;尤小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算法优化低管电压儿童胸部CTA图像质量

    目的 评价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算法(MBIR)优化低管电压儿童胸部CTA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胸部低管电压(80 kVp)CTA的儿童患者41例,对原始数据进行MBIR、30%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与70%滤波反射投影(FBP)混合及FBP重建,评价图像整体质量及细小血管显示能力,测量降主动脉、同层面背部肌肉和脂肪噪声值,计算降主动脉SNR和CNR.结果 MBIR图像整体质量评分和细小血管显示能力评分为均明显优于30% ASiR与70%FBP混合图像及FBP图像(P均<0.05);MBIR图像中各组织噪声值明显低于30% ASiR与70% FBP混合图像和FBP图像(P均<0.05),降主动脉SNR和CNR(28.30±7.85、24.61±7.52)明显高于30% ASiR与70% FBP混合图像(15.80±5.73、14.19±4.22)和FBP图像(12.06±3.66、10.59±3.53,P均<0.05).结论 MBIR用于处理儿童低管电压胸部CTA图像,图像质量明显高于ASiR及FBP图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记航;于彤;段晓岷;王冬潜;胡迪;洪天予;彭芸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在儿童腹部CT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管电流自动调节扫描和传统方法扫描在儿童腹部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0例接受腹部扫描的患儿分为管电流自动调节扫描组(管电压120 kV,管电流采用预设噪声指数为10的自动管电流,A组,n=30)和传统方法扫描组(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50 mAs,B组,n=30).对两组的腹部图像进行定量评价,并对比两组的CT辐射剂量.结果 A、B两组腹部图像中腹主动脉、竖脊肌、肝实质、脾、肾实质的CT值,噪声及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为(4.59±0.81) mGy,剂量长度乘积(DLP)为(147.58±35.77)mGy·cm,有效剂量(ED)为(4.42±1.07)mSv;B组的CTDIvol、DLP及ED分别为(6.70±0.001) mGy、(214.24±21.65)mGy· cm及(6.41±0.64) mSv.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64排螺旋CT儿童腹部检查中采用管电流自动调节扫描方法,有利于在满足诊断需求的前提下有效减低辐射剂量.

    作者:程香;何玲;陈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单能量图像质量的优化

    目的 评估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中不同keV水平单能量图像的客观质量控制参数,确定佳单能量图像.方法 采用能谱CT机对100例受检者进行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并分为正常组50例,病变组50例.对40~140 keV间隔5 keV的21组单能量图像噪声(Noise)进行测量,计算正常组和病变组前降支(LAD)、左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的SNR和CNR及病变组中242个斑块的C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评估冠状动脉(LAD、LCx、RCA的近、中、远段)图像的Noise、SNR及CNR.结果 单能量图像Noise下降趋势的分界值在60 keV,正常组、病变组血管的SNR、CNR值均在40~70 keV水平明显高于其他keV水平.60 keV水平单能量图像的SNR、CNR值在正常组与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正常组和病变组,60~70 keV水平的单能量图像能够获得较高的SNR、CNR和较低的图像Noise,可作为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的佳单能量水平.

    作者:李娇娇;张璋;李东;王元全;于铁链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血友病性肌骨假肿瘤患者骨骼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 探讨血友病性肌骨假肿瘤(HPOM)骨骼变化的影像表现.方法 收集HPOM患者16例,均为男性,其中A型12例为,B型4例;轻、中度分别为1例、15例.凝血四项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均延长,12例凝血因子Ⅷ下降,4例凝血因子Ⅸ下降.所有患者均接受CT及MR检查.结果 单发骨病变4例,多发骨病变4例,多处肌/骨病变8例.骨质破坏表现为囊样型、囊样膨胀型、纯溶骨型、骨膜增生型、骨皮质受压型.部分病变存在钙化、软组织肿块,骨病变与软组织病变可相连或不连.结论 HPOM患者骨骼影像学变化具有多样性,其CT密度或MR信号改变具有不同时期血肿特征.

    作者:于洪存;史浩;丁红宇;刘素兰;李爱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超声表现及病理特征

    目的 探讨原发甲状腺淋巴瘤(PTL)的超声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PTL患者的声像图表现,对病变的超声分型、形态特点、边界、回声及周围组织侵犯情况进行分析,并分析上述超声表现与其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28例PTL病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9例,结外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低度恶性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6例,结外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伴大细胞转化3例.7例合并桥本甲状腺炎.超声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累及单侧或双侧,多呈不均匀极低回声,可有条索状强回声,后方回声增强,可伴数目不等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欠清,易侵犯颈部淋巴结,还可累及周围软组织、压迫气管.结论 充分认识不同病理类型的PTL超声表现特点、结合病史及临床资料,有助于提高PTL的超声诊断准确率.

    作者:温泉;罗渝昆;李岩密;张艳;张明博;李建如;张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CT诊断枕骨板障静脉池

    目的 探讨枕板障静脉池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68例枕板障静脉池病例的CT表现,探讨其CT特征.结果 68例枕板障静脉池的骨质缺损区域以枕内隆突附近或两侧枕板板障层为主,多呈管状、囊状、串珠样、花瓣样、不规则样;31例内板、15例外板及25例邻近板障见边缘硬化细管道影;边缘清晰并轻微硬化,为软组织样密度,6例于CT静脉血管造影均呈静脉血管样强化,4例于骨压迫吸收区内外板附近出现与之相连通的引流静脉血管影.结论 枕板障静脉池具有一定特征性的CT表现,CT静脉血管造影检查对枕板障静脉池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作者:万平华;高代平;费西平;林润芳;凌志勇;陈桂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视觉感知到定量分析:呼吸系统疾病医学影像诊断模式的转换

    医学影像学是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诊断、疗效监测和评估的重要手段.医疗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将医学影像诊断数据的内涵提升到人类视觉感知及逻辑加工能力无法企及的高度[1],同时这也对肺部医学影像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和检测提出新的挑战和机遇.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 aided diagnosis,CAD)被誉为医学影像诊断医师的“第二双眼”,它通过图像分割、特征量化等先进工程学技术,固化医学影像诊断流程,可对医学影像诊断信息进行有效集成、利用和挖掘[2].针对肺部疾病,探测与提取肺结节,定量分析气道形态、肺气肿、血管改变,CAD技术提高了医学影像诊断结果的客观性、可重复性和一致性,增加了呼吸系统疾病医学影像诊断效能,促进了呼吸系统疾病医学影像定量诊断模式的转换.

    作者:金晨望;郭佑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多频域后处理图像对计算机辅助检测数字胸片上肺结节能力的影响

    目的 评价多频域后处理数字胸片图像对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输出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CT证实正常248名受检者的DR后前位胸片和30例有肺结节的DR后前位胸片,并应用Philips UNIQUE软件对其进行高频、低频处理.由2名10年以上经验的放射科医生结合CT图像阅读胸片,二人意见达成一致后,在数字化胸片上标记结节位置,保存标记结果并将其作为金标准.然后由CAD系统阅读后处理图像,由2名医师评价CAD系统在后处理图像上肺结节检测的假阳性区域和敏感度.结果 CAD系统在248例低频、常规和高频图像上分别显示了715、585和286个可疑区域,平均每例检出的假阳性区域分别为2.88个、2.36个和1.15个,3组图像检测的假阳性区域及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0例DR图像上共有38个金标准结节,CAD系统在低频、常规和高频图像上分别检测到33、30、28个结节,其检测敏感度分别为86.84%、78.95%和73.68%,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2、0.670和0.618,3组图像之间检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频、低频和常规图像模式对CAD系统检测能力无明显影响,但其在低频、常规和高频图像中检测的假阳性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肺结节检测敏感度有逐步下降的趋势.

    作者:徐岩;贺文;王克扬;李娟;马大庆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难治性哮喘的临床特征及其肺部改变的HRCT特点

    目的 分析难治性哮喘的临床特征及肺部改变的高分辨CT (HRCT)表现.方法 收集难治性哮喘患者53例(哮喘组),均接受肺功能检查(PFT)、诱导痰细胞分类计数和胸部HRCT,分析临床特点,对肺部和支气管HRCT改变进行描述观察和测量分析.另选择临床病史和CT检查肺部无明显异常的志愿者50例(对照组).结果 哮喘组患者接受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3个月以上,仍有92.45%(49/53)的患者存在持续气流受限;诱导痰细胞分类计数,嗜酸粒细胞增多36例,中性粒细胞增多17例.胸部HRCT描述观察结果,46例(46/53,86.79%)可见肺部异常,其中,支气管壁增厚38例、支气管扩张15例、肺气肿8例、肺部感染7例、支气管黏液嵌塞5例.胸部HRCT测量分析结果,段支气管和亚段支气管管壁厚度(T)分别为(1.6±0.6)mm、(1.3±0.5)mm,管腔内径分别为(2.4±0.6)mm、(1.7±0.5)mm,管外径(D)分别为(5.6±0.7)mm、(4.5±0.6)mm,管壁面积分别为(23.3±6.5)mm2、(17.6±4.5)mm2,T/D比值分别为0.28±0.08、0.29±0.09.结论 难治性哮喘的主要临床特征为不同程度的气道重构、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和气道炎症,胸部HRCT有助于难治性哮喘的临床综合评估.

    作者:邹利光;戚跃勇;文利;戴书华;张启川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CT定量分析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小血管改变

    目的 探索CT定量分析手段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小血管变化的识别能力,分析COPD患者肺小血管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121例COPD患者,其中48例患者有2次扫描结果,间隔时间超过1年.肺气肿定量以-950 HU密度以下低衰减区体积占总肺体积的百分比(%LAA-950)表示,单位面积内肺小血管的数量反应肺小血管的改变.分析各级二维平面内血管数量与%LAA-950的相关性.结果 右肺上叶尖段路径第5级支气管与全肺%LAA-950呈明显负相关(r=-0.87,P<0.01).对比48例COPD患者的2次扫描结果,发现吸烟者(P=0.02)较既往吸烟者(P=0.07)单位面积内血管数量减少更明显.结论 CT定量分析COPD患者肺小血管数量的改变,具有直观、可量化的优点.COPD患者肺小血管的改变受吸烟状态和肺气肿的影响.

    作者:于楠;金晨望;李艳;马军超;辛晓敏;高俊刚;郭佑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基于CT图像对游离胸腔积液简易定量方法

    目的 探讨基于CT图像客观测量和计算游离胸腔积液量的方法.方法 纳入40例有游离胸腔积液的成年患者.采用Philips EBW 4..5.3.40140工作站处理图像,获得游离性游离胸腔积液数字模型,并自动获取游离胸腔积液的体积(V).测量液面到胸腔壁的垂直大距离a、液体宽度b以及游离胸腔积液垂直长度c.将游离胸腔积液V与a、b、c、a×c、a×b、a×b×c关联.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获得曲线拟合方程.结果 对V选取9种函数进行回归计算,并选取相关值的佳函数.a的3次方程较为理想(R2=0.847,P<0.005),其单值计算公式为:V=-195.672+36.150a-1.064a2+0.013a3;a×c符合度高(R2=0.937,P<0.005),其关于游离胸腔积液V的佳计算3次方程式为V=-139.325+0.126(a×c)-1.269(E-5)×(a×c)2+5.720(E-10)×(a×c)2.结论 针对游离胸腔积 液V计算,a和a×c的回归方程均能满足计算要求.使用a的回归方程测量单值,即可获得游离胸腔积液V.还可使用a×c回归公式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使用相对计算公式可提高游离胸腔积液量的估计精度,减少时间,为临床计算游离胸腔积液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方法.

    作者:高俊刚;白璐;金晨望;马军超;辛晓敏;李艳;于楠;郭佑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小气道重塑及肺叶水平肺气肿的CT定量分析及其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MSCT定量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小气道重塑及肺叶水平气肿指数(EI),并探讨小气道定量参数分别与肺功能、气肿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60例COPD患者接受肺功能检查后行吸气相MSCT扫描,应用COPD自动分析软件获得右肺上叶尖段(RB1)、右肺中叶外侧段(RB4)、右肺下叶后基底段(RB10)、左肺上叶尖后段(LB1)、左肺下叶后基底段(LB10)第4~6级平均支气管腔内径(LDmean)、平均管壁厚度(WTmean)及管壁面积占支气管断面总面积的百分比的平均值(WA %mean)并计算同级支气管各参数平均值,同时获得5个肺叶肺气肿指数(EI,EI=每个肺叶CT值低于-950 HU的容积/肺叶容积).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各级支气管定量参数与EI、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第4级支气管各定量参数与肺功能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第5、6级支气管的WA%mean与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的百分比(FEV1%)呈负相关(P<0.05),且相关系数随着支气管管径的变小而增加.在右肺上叶水平,第6级支气管WA%mean与右肺上叶EI呈正相关(r=0.66,P=0.02),左肺下叶水平第6级支气管LDmean与左肺下叶EI呈负相关(r=-0.66,P=0.01).结论 MSCT定量成像能有效评价COPD小气道重塑及肺气肿,且肺气肿程度与小气道重塑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管宇;范丽;夏艺;刘士远;姜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评价阴茎海绵体硬度

    目的 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用于阴茎海绵体硬度定量分析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70~87岁老年人作为海绵体组织退化组;18~30岁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海绵体组织健康组.选用Aixplorer(R)新声威特种鉴别诊断超声系统的SWE成像功能对阴茎海绵体中段进行横、纵切面观察,并测量组织硬度.结果 海绵体组织退化组所有受检者左侧海绵体横、纵切面硬度值为(15.1±2.3)kPa、(16.0±2.5)kPa,右侧阴茎海绵体硬度横、纵切面硬度值为(15.9±2.1)kPa、(16.5±2.6)kPa;海绵体组织健康组所有受检者左侧海绵体横、纵切面硬度值为(23.9±2.7)kPa、(24.1±2.6)kPa,右侧阴茎海绵体横、纵切面硬度值为(24.1±2.8)kPa、(24.3±2.9)kPa;两组受检者阴茎海绵体的硬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WE可检测阴茎海绵体由于组织结构的变化而发生的硬度改变,安全、无创,操作简便,可重复性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张佳杰;邢晋放;李凡;白敏;张会萍;高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鉴别高级别与低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

    目的 探讨CEUS时间-强度曲线(TIC)鉴别高、低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62例,根据2004年WHO膀胱癌病理分级标准,分为低级别组40例和高级别组22例.获取两组上升时间(RT)、峰值强度(PI)、平均渡越时间(MTT)、半洗漱时间(TPH)、达峰时间(TP)、上升斜率(WIS)、半降支斜率(DS)等定量参数,采用QLab软件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CEUS特征.结果 两组膀胱尿路上皮癌肿块的形态、数目、内部回声、基底部情况、彩色血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级别组TPH明显高于低级别组,DS低于低级别组(TPH:t=-4.17,P<0.01;DS:t=2.77,P=0.01),RT、PI、MTT、TP、WI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鉴别高、低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佳截点TPH为58.06 s,DS为0.20 dB/s,曲线下面积均为0.79.结论 CEUS TIC曲线量化参数鉴别高、低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盼;周爱云;袁新春;张诚;肖帆;贺建新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