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3-3289
  • 国内刊号:11-1881/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SA 科学文摘(英),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2017年5期文献
  • PC-MRI在Ⅰ型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症患者枕大池成形术中的应用

    目的 采用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成像技术(PC-MRI)探讨Chiari畸形Ⅰ型伴脊髓空洞症患者枕大池成形术前后脑脊液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选取Chiari畸形Ⅰ型伴脊髓空洞症患者30例,均行枕大池成形术治疗.采用PC-MRI对所有患者术前24 h及术后6个月行脑脊液动力学检测,定量分析其每搏输出量(SV)、平均流量(MF)、反流分数(RF)和大峰值流速(Vmax).结果 PC-MRI显示患者术后脑脊液SV、MF增加,双向Vmax减小,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C2~3椎间盘层面为明显.结论 PC-MRI可定量分析Chiari畸形手术前后脑脊液动力学变化.

    作者:陆笑非;舒建;杨述根;傅家庆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基于定量磁敏感成像的正常青年人脑磁化率分析

    目的 采用定量磁敏感成像(QSM)技术探讨正常青年人不同侧别及性别的脑磁化率.方法 对41名健康右利手青年人行常规头颅MRI和QSM扫描,通过后处理软件对图像处理获得磁敏感图,然后手工勾画双侧额叶灰质(FGM)、额叶白质(FWM)、尾状核(CA)、苍白球(GP)、壳核(PU)、丘脑(TH)、黑质(SN)、红核(RN)、齿状核(DN)、桥脑(PO)、胼胝体(CC)的ROI并获得磁化率.对各ROI的磁化率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比较不同侧别和性别磁化率的差异.结果 双侧ROI磁化率GP高,SN次之,FWM低;双侧FGM、FWM、CA、GP、PU、TH、SN、RN、DN、PO、CC的ROI磁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性别CA的磁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QSM测定脑磁化率,可评估脑铁含量.

    作者:洪居陆;申小明;卢瑞梁;赵海;贺小红;周新韩;高明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高胆红素血症肝硬化患者静息态功能MRI脑功能变化

    目的 采用静息态功能MRI局部一致性(ReHo)的方法,探讨血氨正常高间接胆红素肝硬化患者脑功能的改变.方法 分别对53例血氨正常高间接胆红素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及60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静息态fMRI,采用ReHo方法分析,比较并获得2组ReHo值的差异性脑区.将2组差异性脑区的ReHo值与间接胆红素浓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肝硬化组ReHo值增高的脑区包括左背外侧额上回、左眶部额上回、左顶下缘角回、左中央前回、右尾状核、右豆状壳核、右岛叶、右嗅皮质(P均<0.001),ReHo值降低的脑区包括左枕上回、左枕中回、左楔叶、左岛盖部额下回、右中央旁小叶、右楔前叶、右枕中回、双侧舌回及双侧小脑(P均<0.001).肝硬化患者右岛叶和右豆状壳核的平均ReHo值与间接胆红素浓度呈正相关(r=0.32,P=0.021).结论 血氨正常高间接胆红素肝硬化患者静息态脑功能存在增强和减弱,间接胆红素浓度与部分脑区功能相关,高间接胆红素对成人脑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刘灿;王海宝;汪名权;张国兵;徐丽艳;吴津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脑梗死扩散峰度成像的时间进程分析及其与扩散张量成像的对比研究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扩散峰度成像(DKI)各参数随梗死时间的变化规律,并与扩散张量成像(DTI)进行对比.方法 对95例脑梗死患者行DWI、DKI扫描,并根据脑梗死的时间分为5组:超急性期10例、急性期12例、亚急性期早期33例、亚急性期晚期20例、慢性期20例,获得DKI的相关参数图,测量病变区及对照区各参数值并计算其百分比变化率,分析各参数值随时间的演变规律.结果 DKI各参数值[平均扩散峰度(MK)、径向峰度(K⊥)、轴向峰度(K//)]在梗死后升高,急性期达到高峰,之后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DTI各参数值[平均扩散系数(MD)、垂直扩散张量(D⊥)、轴向扩散张量(D//)]在梗死后降低,急性期达到低,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MK、K⊥、K//的百分比变化率较MD、D⊥、D//更高,且平行方向变化均大于垂直方向.结论 DKI评价脑梗死优于DTI,可更全面地分析脑梗死微观结构的改变.

    作者:张娣;张培功;姜兴岳;翟峰;翟长彬;于蒙蒙;石清磊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品行障碍脑功能结构成像研究进展

    品行障碍(CD)是儿童青少年期常见的一种心理行为问题.CD患者存在与情绪的识别处理、奖赏加工、认知控制与决策等有关的皮质和皮质下脑区结构、功能和连接的异常.本文主要对CD患者的功能MRI、结构MRI和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静;黄炳升;张家宁;蒋雅丽;姚树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超声技术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缓解期的应用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滑膜炎症为主的慢性无菌性炎症,表现为关节肿胀、关节压痛和关节破坏.经过治疗,部分RA患者达到临床缓解期标准,但此时关节仍可有持续性滑膜炎并造成关节持续破坏.肌肉骨骼超声(MSUS)具有非侵入性、易于接受、性价比高、短期内可重复检查、能多角度全方面检查ROI的优点,其在RA的诊断、监测治疗和评估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超声技术(如灰阶超声、能量多普勒超声、CEUS等)在RA 临床缓解期的应用及其在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罗阳;冯菲;王惠;马苏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CEUS评估克罗恩病活动度的可行性

    目的 探讨CEUS评估克罗恩病活动度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为克罗恩病的39例患者,其中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150分(缓解期)18例,150~450分(活动期)21例,分别测量肠壁厚度,对增厚肠壁根据能量多普勒超声表现进行Limberg分型,并分别进行CEUS,对比分析上升时间、峰值强度、平均渡越时间、峰值降半时间、上升斜率及达峰时间的差异.结果 活动期患者的肠壁厚度、峰值强度及上升斜率明显高于缓解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活动期Limberg Ⅰ型1例,LimbergⅡ型4例,LimbergⅢ型10例,LimbergⅣ型6例;缓解期Limberg Ⅰ型10例,LimbergⅡ型7例,LimbergⅢ型1例.活动期肠壁血流以LimbergⅢ、Ⅳ型为主,缓解期以Ⅰ、Ⅱ型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EUS可为克罗恩病活动度的评估提供定量资料,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徐大华;殷立平;吴意赟;周正国;李宏波;马云飞;高慧;蔡婷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苏丹地区疟疾发作期的胆囊声像图特点

    目的 探讨苏丹地区疟疾发作期(MSA)患者胆囊声像图特点.方法 对67例MSA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成普通型和重症疟疾.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腹部超声检查,根据胆囊的大小、胆囊壁厚度(TGW)、囊腔内胆汁情况将超声表现分为Ⅰ、Ⅱ和Ⅲ型,比较MSA患者临床分型与胆囊超声分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不同超声分型间肝功能的差异.结果 67例MSA患者纳入研究,普通型52例、重症15例.超声表现正常14例、Ⅰ型28例、Ⅱ型19例、Ⅲ型6例;其中普通型中正常14例、Ⅰ型25例、Ⅱ型12例、Ⅲ型1例,重症疟疾中正常0例、Ⅰ型3例、Ⅱ型7例、Ⅲ型5例,普通型和重症疟疾超声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华人和苏丹人之间的胆囊超声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超声分型间肝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大部分MSA患者胆囊超声图发生相应改变,重症疟疾的胆囊改变较普通型疟疾更严重.

    作者:李尚安;阮骊韬;李瑞春;李佩佩;马兰;王斐倩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胆管细胞癌与不同分化程度肝细胞癌CEUS特征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不同分化程度肝细胞癌(HCC) CEUS表现对ICC和不同分化程度HC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4例ICC(ICC组)和136例不同分化程度的HCC患者高、中、低分化(HCC组)的常规超声及CEUS表现,并评价CEUS始退时间对ICC的诊断效能.结果 ICC组在门静脉早期开始消退的比例(24/34,70.59%)均高于各HCC组,在门静脉中期开始消退的比例(0/34)和在门静脉晚期/延迟期开始消退的比例(4/34,11.76%)均低于中、高分化HC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低分化HCC组在门静脉中期开始消退的比例(16/41,39.02%)高于高分化HCC组(P<0.008).CEUS诊断IC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2.35% (28/34)、91.18%(124/136)、70.00% (28/40)、95.38% (124/130)、89.41%(152/170)、9.4、0.2.ICC及低、中、高分化HCC组病灶CEUS始增时间分别为(13.03±3.49)s、(13.80±3.04)s、(14.89±4.12)s、(16.00±3.3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69,P<0.05),ICC组始增时间早于高分化HCC组(P<0.05).结论 不同分化程度HCC和ICC的CEUS表现存在差异,CEUS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杨伯文;廖锦堂;王译斌;田婷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超声心动图诊断假性B型主动脉瓣四叶式畸形1例

    患者男,60岁,主因“胸闷、气短2个月”就诊.体格检查未见异常.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超声检查:主动脉瓣无冠瓣瓣叶中部可见嵴样强回声,瓣叶局限增厚,回声增强,附着点显示欠清,开放时嵴样强回声两侧瓣叶未见分开,瓣口呈“O”字征(图1A),关闭时瓣口呈“X”字征,瓣叶呈三大一小前后左右排列(图1B),可见对合缝隙,多普勒探及中—重度反流(图1C);主动脉窦为4个,窦部及升主动脉增宽;左、右冠状动脉开口未见异常;左心大,左心室心肌均匀增厚,向心运动轻度减低(射血分数53%).超声诊断:主动脉瓣病变,主动脉瓣反流(中重度),先天性主动脉瓣四叶式畸形(quadricuspid aorticvalve,QAV)?行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David术)、主动脉瓣成形术.术中可见主动脉瓣为4叶,其中无冠瓣较大,可见嵴,瓣叶增厚卷曲,关闭不全,左、右冠状动脉呈纽扣状(图2),证实为QAV.

    作者:张敏萍;杨军;刘燕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1例

    患者男,53岁,腹痛伴梗阻性黄疸入院.MR检查(图1):肝门部、胰腺段胆总管壁增厚,胰头呈“肿块样”、胰腺体尾部见弥漫性异常信号,呈低T1WI、稍高T2WI信号;上述病灶边界不清,胰腺头、体尾部病灶大小分别约2.10 cm×2.80 cm×2.80 cm、7.20 cm×4.10 cm×3.20 cm;肝内胆管节段性狭窄、扩张,胰管轻度扩张;增强后病灶均呈延迟强化;肝门区可见肿大淋巴结.MRI诊断:胆管癌可能,胰腺肿瘤性病变.病理诊断为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mmunoglobulin G4-related sclerosing cholangitis,IgG4-SC)伴胰腺受累.免疫组化:CK(-),CD20(+),IgG4(+),Syn(-),EMA(-),Ki-67(10%+).

    作者:兰慧;吕发金;李康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成人睾丸卵黄囊瘤脑转移1例

    患者男,28岁,因“右侧睾丸卵黄囊瘤术后7个月,头晕、头痛、恶心、纳差4天”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差,触诊右侧睾丸空虚,左侧正常.MR平扫右侧颞、顶、枕叶交界处见团块状混杂短T1(图1A)短T2(图1B)信号影,DWI(b=2 000 s/mm2)呈高信号,提示局部弥散受限,病变边界较清,周围见指压状水肿信号带.增强后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C),大小约5.0 cm×5.7 cm×5.5 cm.MR诊断:脑转移瘤伴出血.患者行右侧颞、顶、枕叶占位切除术,术中见肿瘤质韧略脆,血供丰富,有假包膜,挤压邻近脑组织,局部浸润性生长.大体病理见组织呈灰红色,质软伴出血.镜下见肿瘤细胞较大呈上皮样,部分为星形、梭形,排列成布满空隙和小管的疏松网状结构,胞浆透明,细胞核靴钉样,其内可见嗜酸性玻璃样点滴(图2).免疫组化结果:CK(+-),AFP(+),CD30(-),PLAP(+),α-inhibin(-),CD117(+),Ki-67(约90%+),CD56(-),Syn(-),NSE(+),GFAP(-).病理诊断:(右颞枕叶)卵黄囊瘤脑转移.

    作者:许珂;张勇;程敬亮;汪卫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腹膜后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

    患者男,62岁,因“左侧腰部不适4个月”入院.高血压病史4年,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CT平扫见左侧腹膜后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大小13.2 cm×9.8 cm,密度不均,中心有坏死,与左侧腰大肌分界不清,CT值19.7~42.9 HU.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轻中度强化,CT值30.6~86.9 HU,瘤内与瘤周见粗大血管(图1A);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图1B);延迟期扫描肿瘤实质成分趋于均匀,坏死区无强化(图1C).左肾受压向下、向前移位.CT拟诊左侧腹膜后恶性肿瘤.行左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腹膜后椭圆形肿块,与肾脏及肾上腺无明显关联,肾脏受压向腹侧及下方移位,与腰大肌粘连.大体病理见肿瘤切面呈鱼肉样改变,伴坏死.镜下见血管壁外周细胞呈卵圆形、纺锤形,可见梭形细胞,局部较密集、增生活跃,伴坏死,肿瘤细胞丰富,见轻度异型性,核仁明显,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图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4(-+),Vimentin(+),Act (+),bcl 2(-).病理诊断:左侧腹膜后血管外皮细胞瘤(潜在恶性;hemangiopericytoma,HPC).

    作者:梅苹;金光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2例

    病例1,患者男,70岁,1个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反复发热人院.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至30.38×109/L,余均正常.上腹部CT:平扫肝右叶见一类圆形病变,约10.0 cm×9.9 cm,密度低于正常肝实质,边缘模糊,内可见分隔:增强后病变以囊性为主,边界与肝组织分界清,呈浅分叶状,内见散在多发岛状及片状强化,实性成分动脉期、门静脉期、实质期CT值分别为59、72、63 HU(图1A、1B);CT诊断为肝右叶肿瘤性病变.行B超引导下穿刺病理活检,镜下见恶性肿瘤伴大量坏死,肿瘤由不规则上皮样细胞及星形细胞组成,异型性明显,可见瘤巨细胞,见较大范围坏死区(图1C).免疫组化:Vimentin(+)、CD10(+)、CD68(+).病理诊断: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ndifferentiated embryonal sarcoma of liver,UESL).

    作者:宋辉;王荣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额叶脑室外神经细胞瘤1例

    患者女,21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疼,伴视物模糊、视力下降,无恶心、呕吐、肢体活动不灵等症状.MRI:右侧额叶见一巨大占位性病变,约83 mm×48 mm×62 mm,T1WI呈不均匀稍低信号(图1A),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图1B),FLAIR呈部分高信号,DWI病变边缘呈稍高信号,病变与脑实质边界清楚,邻近脑组织内可见大片水肿信号影.脑中线结构左偏,双侧侧脑室前角受压变窄,左侧侧脑室后角扩张.增强后肿瘤呈不均匀明显强化,中心区未见强化,周围水肿未见明显强化(图1C).MRI诊断:考虑胶质瘤或室管膜瘤.行右侧额叶占位切除术,术中见肿瘤无完整包膜,与周围脑组织界限不清,大脑镰被挤向左侧,肿瘤组织血供丰富.病理:镜下见肿瘤由大小较—致的小圆细胞组成,呈“煎蛋样”,细胞间由分支状毛细血管及带状纤维组织分割成巢状.免疫组化:Oligo-2(-),CD34(血管+),CD56(+),Syn(+),GFAP(部分+),CK(-),EMA(-),Ki67(30%+).病理诊断:脑室外神经细胞瘤(extraventricular neurocytoma,EVN;WHO Ⅱ~Ⅲ级;图 2).

    作者:罗乐凯;任翠萍;张勇;程敬亮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电击伤后肱骨骨质溶解1例

    患者女,56岁.右上臂疼痛不适10余年,摔倒后疼痛加重2天.查体:右上肢活动受限,手及腕部活动基本正常.患者10余年前右上臂曾遭受高压电击伤,右肱骨粉碎性骨折伴软组织电击伤,患者选择保守治疗后上肢活动受限,手及腕部功能逐渐恢复,可操作简单工具.X线片(图1):右肱骨大部骨质缺如,残留骨质密度不均,肱骨下端可见骨质密度减低,下段骨折,断端错位.诊断:右肱骨电击后骨质溶解,右肱骨骨折.

    作者:刘国徽;苏国强;彭湘涛;陈洪建;孟英豪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二尖瓣前叶血性囊肿1例

    患者女,63岁,2个月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心悸、乏力等症状,休息后缓解,近1周咳嗽加重,口服“甘草片”效果不明显.超声:二尖瓣瓣口左心房面见17 mm× 9.8 mm无回声团块附着于二尖瓣前叶瓣体根部,活动度低,该团块于舒张期脱入二尖瓣瓣口,致二尖瓣狭窄、开放受限、关闭欠佳(图1A);超声提示:左心房内囊性肿块,性质待定.CT:二尖瓣前瓣根部见一囊袋状结构影,约22 mm×17 mm,舒张期病灶突向左心房,收缩期似见一蒂状影与病灶相连,病灶平扫密度与心脏密度相似,CT值为42 HU,动脉期增强扫描病灶CT值526 HU(图1B、1C);CT提示:二尖瓣前瓣处囊袋状结构影,考虑二尖瓣血液充盈性囊肿.二尖瓣囊肿切除术中见二尖瓣前叶一囊袋状结构,囊体突向左心房面.术后病理检查见二尖瓣肿物囊壁多为胶原纤维,厚壁内散在小囊腔,腔内衬以扁平或立方细胞,囊壁内散在纤维母细胞增生,囊腔内有血栓及血块.免疫组化:CD34(+),CD31(+),D2-40(-),间皮抗体(-),血内皮细胞(+),淋巴管内皮及间皮(-).病理诊断:(二尖瓣)血性囊肿.

    作者:邓佳奇;蔡登华;杨礼睿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2例脾结核的MRI表现

    病例1,女,43岁,因“反复左上腹部疼痛3个月”入院.腹部呈持续性胀痛,无放射痛,无恶心、呕吐及腹泻,无消瘦及发热.查体:腹部平软,左上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胸部CT:左肺上叶陈旧性肺结核.上腹部CT:脾脏见约3.6 cm×3.6 cm类圆形团块,边缘呈高密度,CT值116 HU,中央呈等密度,CT值54 HU,增强扫描无强化.MRI:脾脏见类圆形稍短T1短T2信号团块(图1A、1B),边界清楚,增强扫描无强化(图1C).影像学诊断:脾脏囊肿.行肿物切除术.病理检查:脾脏见直径3.0 cm灰白囊腔,囊腔内为灰白膏样物;镜下见囊肿形成,囊壁见类上皮细胞,囊腔内为大量坏死物,组织坏死彻底.病理诊断:脾结核(图1D).

    作者:戴辉;文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定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形变

    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CMR)特征追踪(CMR-FT)技术定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肌形变的价值.方法 对16例HCM患者(HCM组)及18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采用CMR-FT技术行CMR检查.比较两组间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LVMASS)及左心室心肌整体径向应变(RS)、环向应变(CS)的差异.并分析HCM患者各节段室壁厚度与节段性RS、CS的相关性及整体RS、CS与LVEDV、LVESV、LVEF、LVMASS间的相关性.结果 HCM组的LVMASS高于正常对照组[(133.74±79.13)g vs (76.87±14.15)g,P=0.01].两组间LVEDV、LVESV、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HCM组心肌整体RS、CS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RS:(27.05±13.35)% vs (40.62±4.92) %,P<0.01;CS:(-8.68±5.56)%vs(20.73±1.56)%,P<0.01]. HCM患者各节段室壁厚度与节段性RS(r=-0.41,P<0.01)、CS(r=0.28,P<0.01)间无相关性;心肌整体RS(r=0.36、-0.41、0.22、-0.36) 、CS(r=0.34、0.10、0.22、0.42)与LVEDV、LVESV、LVEF、LVMASS间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CMR-FT有助于定量评估HCM患者心肌形变情况.

    作者:金凤强;牟安娜;田维林;陈辉;宋清伟;刘爱连;李智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纵向分层应变技术评估蒽环类药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左心收缩功能

    目的 应用二维分层应变技术评估蒽环类药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早期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收集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32例及未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术后患者20例.化疗患者于化疗3个月、5个月后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采集图像,应用EchoPAC软件测量左心室长轴各切面收缩期心内膜下、中层和心外膜下心肌的整体纵向应变(GLS)及各节段(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纵向应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随着化疗周期的增加,蒽环类药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心内膜下、中层和心外膜下心肌GLS均减低(P均<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除各层心肌心尖段外,化疗后患者各层心肌基底段、中间段纵向应变减低(P均<0.05).结论 纵向分层应变技术可准确评估乳腺癌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左心各层心肌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为判断心肌损伤程度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马勇;金洁;陈勇;杨菲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基于盆腔MR图像预设参考线用于超声评估盆底器官脱垂的可行性

    目的 基于MRI图像预设参考线,选取其中重复性好、可识别率高的参考线,以期为盆底器官脱垂(POP)的超声参考线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接受盆腔MR检查的女性患者资料,根据年龄分为6组:第1组(20~29岁组)、第2组(30~39岁组)、第3组(40~49岁组)、第4组(50~59岁组)、第5组(60~69岁组)、第6组(≥70岁组).于正中矢状位盆腔T2WI图像设定参考线:PS-PS线,耻骨联合两端点连线;PIAS线,耻骨联合下缘与肛管内括约肌下端端点的连线;PPC线,耻骨联合下缘与耻骨尾骨肌在直肠后缘的附着点之间的连线;PM线,耻骨联合下缘与M点(PCC线直肠黏膜前壁交叉点与肛管内括约肌下端端点连线的中点)之间的连线.分别测量PS-PS线、PIAS线、PM线、PPC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角1、角2、角3、角4).比较各年龄组间参考线测量指标的差异,并评估2名观察者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PM线接近水平线.角1、角2、角3在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年龄组间角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2,P=0.01),组间两两比较显示:第1组与第4、第5及第6组间、第2组与第4、第5及第6组间、第3组与第4、第5及第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名观察者测量角1、角3及角4的一致性好,测量角2的一致性差.结论 PM线是预设的参考线中接近水平线、不受年龄影响且重复性较好的参考线,但PM线作为POP超声参考线的实用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军;王宏桥;孙立倩;宁春平;刘世合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胸腺-胸廓比评价胎儿胸腺大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胸腺-胸廓比(T-T)评价胎儿胸腺发育的价值.方法 对317名孕18~39周健康单胎妊娠孕妇行产前超声检查,于三血管-气管(3VT)切面观察正常胎儿胸腺特征,测量胸骨后缘至主动脉前缘的距离(T1)与胸骨后缘至椎体前缘的距离(T2),二者之比即为T-T值.绘制T-T值随孕周变化的散点图,并进行Spearman回归分析.结果 3VT切面显示胎儿胸腺位于前上纵隔内,表现为一不规则“四边形”低回声实质性结构.正常胎儿T-T平均值为(0.45±0.03). T-T值与孕周无相关性(rs=0.06,P=0.29).结论 产前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胎儿胸腺,T-T值可用以评价胎儿胸腺大小,为胎儿胸腺缺如或发育不良提供诊断依据.

    作者:王银;刘彦英;李谊;吴丽桑;梁照秋;丛淑珍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超声国际卵巢肿瘤研究组简单法则与妇科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分类诊断卵巢肿瘤的比较

    目的 比较超声国际卵巢肿瘤研究组(IOTA)简单法则与妇科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GI-RADS)诊断卵巢肿瘤的价值.方法 由高年资医师运用IOTA简单法则对463例卵巢肿瘤进行分类,将诊断为良性和恶性的卵巢肿瘤纳入研究.然后,由低年资和高年资医师在互不知道检查结果的情况下分别运用IOTA简单法则和GI-RADS分类进行诊断,定义低年资医师采用IOTA简单法则诊断为A1组,高年资医师采用IOTA简单法则诊断为B1组,低年资医师采用GI-RADS诊断为A2组,高年资医师采用GI-RADS诊断为B2组,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463例病例中,高年资医师IOTA确认良性及恶性的卵巢肿瘤共411例(411/463,88.77%),不能确定性质的52例(52/463,11.23%).A2与B2组间、A1与A2组间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诊断正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敏感度与阴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诊断效能各指标在A1与B1组间、B1与B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OTA简单法则和GI-RADS分类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相当且均较高.IOTA简单法则不存在经验依赖性,但不适合全部卵巢肿瘤的评价.

    作者:刘婧;陈秋月;吕国荣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扩散加权成像评价胎儿轻度侧脑室扩张

    目的 探讨ADC值对胎儿轻度侧脑室扩张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5胎轻度侧脑室扩张胎儿(侧脑室扩张组)及15胎侧脑室无扩张的胎儿(对照组)行DWI扫描,测量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白质、基底核、丘脑及小脑ADC值,比较2组各脑区ADC值差异及轻度侧脑室扩张胎儿左侧及右侧各脑区ADC值的差异.分析所有胎儿各脑区ADC值与孕周的相关性、侧脑室扩张胎儿侧脑室宽度与孕周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轻度侧脑室扩张组双侧额叶、双侧顶叶白质ADC值下降(P均<0.05).侧脑室扩张胎儿左侧与右侧各脑区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所有胎儿双侧枕叶、双侧基底核区、双侧丘脑、双侧小脑及左侧颞叶ADC值与孕周呈负相关,侧脑室扩张胎儿侧脑室宽度与孕周呈正相关(r=0.635,P=0.011).结论 轻度侧脑室扩张胎儿额叶、顶叶ADC值下降,ADC值对检测潜在脑部损伤较敏感,有助于诊断胎儿侧脑室扩张.

    作者:刘颖;王筝;袁慧书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胎儿动脉导管异常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分析

    目的 胎儿动脉导管(DA)异常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产前诊断DA异常的70胎资料.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扫查胎儿四腔心切面、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及三血管—气管切面等横断面,扫查腔静脉长轴切面、主动脉弓切面及动脉导管弓切面等矢状面.观察DA的走行及与其他大血管的空间位置关系.结果 胎儿DA异常主要由DA缺如、DA功能异常及DA形态异常3类.70胎DA异常中,9胎DA缺如,8胎DA早闭,11胎DA即将闭合,9胎DA逆行灌注血流,33胎DA走行纡曲伴扩张.结论 产前诊断胎儿DA缺如及DA功能性改变意义重大.三血管—气管切面及动脉导管弓切面结合CDFI扫查可明确诊断.

    作者:孙雪;张颖;王彧;张东雨;雷文嘉;胡古月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迭代模型重建技术在低剂量胸部CT双期增强扫描中的可行性

    目的 探讨低剂量扫描联合迭代模型重建技术在胸部CT双期增强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 130例拟诊为肺部占位的患者接受胸部双期增强扫描,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65例.A组扫描采用管电压100 kV,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图像质量指数10;B组管电压80 kV,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图像质量指数8.A组图像采用混合迭代重建技术(iDose4)重建,B组图像采用迭代模型重建技术(IMR)重建.比较两组图像肺动脉(PA)期及支气管动脉(BA)期的客观图像质量、主观图像质量和血管显示优良率并计算辐射剂量.结果 A组有效辐射剂量为(3.30士0.89)mSv,B组为(1.27±0.19) mSv,B组较A组下降61.52% (P<0.001).PA期和BA期,B组图像噪声显著低于A组,CNR显著高于A组(P均<0.001);两组肺窗和纵隔窗主观图像质量均达到较高评分,双期血管显示优良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迭代模型重建技术,低剂量胸部双期增强扫描可在较常规剂量降低61.52%的条件下,保证图像质量并满足诊断要求.

    作者:周丹静;许建铭;姜彦;钱伟亮;丰川;张继斌;王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双能量CT心肌灌注碘图图像质量与重组时相的关系

    目的 探讨第2代双源CT(DSCT)心肌灌注图像质量与重组时相的关系.方法 收集接受DSCT双能量成像方法扫描的患者,选取其中冠状动脉正常者28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间隔5%重建出30%~80%R-R时相的图像,采用280 ms全期相时间窗,定量测量各R-R间期的每段心肌灌注碘图图像的伪影面积,计算心底部、中部、心尖部、心尖层面平均各段的伪影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心底部、中部、心尖部、心脏整体平均各段伪影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均以60% R-R间期时相小[(0.31±0.28)cm2、(0.18士0.23)cm2、(0.13±0.13)cm2)、(0.22±0.18)cm2].心尖伪影面积不同R-R间期时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4).60% R-R间期心底部、中部、心尖部、心尖各层面平均各段碘图伪影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01,P=0.014),心尖部伪影面积小,与中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低于其他部位的伪影面积(P<0.05).结论 第2代DSCT采用280ms全期相时间窗可提供优良的心肌灌注碘图,其中以60%左右R-R间期图像质量佳.

    作者:祁荣兴;王天乐;崔磊;严松强;阮席武;黄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能谱CT的SSA技术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能谱CT snapshot assist(SSA)技术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中降低患者辐射剂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59例,分为SSA组及常规组,SSA组采用SSA技术扫描.比较SSA组与常规组图像质量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的差异.结果 2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62,P=0.307),2组冠状动脉CTA左主干起始处的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61,P=0.951);噪声、CNR、S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SA组DLP为(135.44±37.41)mGy·cm,ED为(1.89±0.52)mSv,常规组DLP为(275.57±36.59)mGy·cm,ED为(3.85±0.51)mSv,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04,P均<0.001),SSA组较常规组有效辐射剂量降低约50.85%.结论 能谱CT的SSA技术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冠状动脉成像中可以降低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瑞良;郝菲;马靖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时间—空间标记反转脉冲技术在肾脏皮髓质分离中的应用及时间参数优化

    目的 探讨磁共振时间—空间双重标记反转脉冲(T-SLIP)技术在肾脏皮髓质分离中的应用及显示肾脏皮髓质分离佳的黑血翻转时间(BBTI).方法 选择健康志愿者60名,采用结合T-SLIP脉冲的稳态自由进动序列(SSFP)行上腹部扫描.采用6个BBTI值(800、1 000、1 200、1 400、1 600、1 800 ms)进行冠状位T-SLIP SSFP序列扫描.采用4分法分析图像质量,并通过图像训练算法自动分割肾脏皮髓质区域,分别计算皮髓质的信号强度(SI),获得不同BBTI值时肾脏皮髓质的相对信号强度比(SIR),获得佳BBTI值.结果 BBTI值为1 200 ms时,图像质量的评分高.不同BBTI值时,S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当BBTI为1 200 ms时,SIR值大,肾皮髓质间SI对比明显.结论 T-SLIP技术可在不使用对比剂的情况下清晰显示肾脏皮髓质,当BBTI值为1 200 ms时皮髓质分离显示好.

    作者:张双;郭晓山;雷鹰;罗来龙;许敏丰;王少彬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结合高分辨算法提高儿童低剂量胸部CT肺脏病变显示的能力

    目的 探讨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ASIR)结合高分辨算法对儿童低剂量胸部CT肺部结构显示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低剂量胸部CT检查且存在肺内病变的患儿42例,0~12个月预设噪声指数12,>1~2岁预设噪声指数15,3~6岁预设噪声指数17,≥7岁预设噪声指数20.将所有图像应用Soft、Standard、Lung、Chest分辨率模式重建为层厚0.625 mm的图像.以10%为步涨值,重建ASIR权重为0%~100%的11组图像.由2名医师分别用5分制评分法主观评价肺窗图像质量,包括图像主观噪声、正常肺结构及病变的显示能力,5分为佳.统计学分析比较佳的后处理算法,以及与之匹配的佳ASIR权重.结果 Lung模式为观察肺部病变佳的高分辨算法,ASIR 60%权重重建图像主观评分佳.结论 采用ASIR 60%权重结合Lung高分辨算法可更好地显示儿童低剂量胸部CT的肺部结构.

    作者:孙记航;王帆宁;段晓岷;刘勇;刘志敏;宋蕾;彭芸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TI-RADS分类超声客观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目的 筛选影响甲状腺病灶良恶性的超声指标,探讨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分类超声客观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方法 通过Logistic方程回顾性分析1 080例甲状腺结节超声图像表现,筛选出鉴别良恶性的超声指标,获得指标权重并赋值,开发TI-RADS分类分析软件.纳入332例甲状腺疾病患者验证TI-RADS分类超声客观评价体系的诊断效能.结果 共5项超声指标进入回归模型,分别为纵横比[优势比(OR) =3.61)]、边缘(OR=3.83)、成分(OR=11.46)、回声(OR=14.11)、微钙化(OR=48.82).TI-RADS分类超声客观评价体系诊断332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P<0.05).结论 甲状腺病灶超声恶性指标的权重、形成的不同组合相比指标的数量,更值得关注.通过构建Logistic方程的TI-RADS分类超声客观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作者:李玲;吕国荣;沈浩霖;廖丽萍;杨舒萍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MR动态增强图像纹理分析判断乳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

    目的 探讨MR动态增强图像纹理分析鉴别诊断乳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8例患者共80个乳腺结节的MR动态增强图像,每个结节获得63个纹理特征参数.绘制纹理参数鉴别诊断良恶性乳腺结节的ROC曲线,并与MR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的诊断效能比较.结果 78例患者的80个乳腺结节中,纹理参数中灰度游程长不均匀度判断乳腺结节良恶性的AUC值(0.836)大且诊断准确率高,其诊断恶性乳腺结节的敏感度为82.93%(34/41)、特异度为94.87%(37/39)、准确率为88.75% (71/80)、阳性预测值为94.44% (34/36)、阴性预测值为84.09% (37/44). MR BI-RADS分类诊断恶性乳腺结节的敏感度为95.12%(39/41)、特异度为87.18%(34/39)、准确率为91.25%(73/80)、阳性预测值为88.63% (39/44)、阴性预测值为94.44%(34/36). MR BIRADS分类和纹理分析判断恶性乳腺结节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与单独应用BI-RADS分类比较,两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诊断恶性乳腺结节的特异度(P<0.001).结论 MR纹理分析可作为传统诊断乳腺良恶性结节的补充.

    作者:陈文静;牟玮;张文馨;徐蕊;张丽;燕桂新;梁颖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弹性指数差在鉴别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3~5类乳腺肿块良恶性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弹性指数差(EID)鉴别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I-RADS)3~5类肿块良恶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64例经病理证实的BI-RADS 3~5类乳腺肿块患者(193个病灶)的超声检查资料.通过弹性成像定量分析软件测定肿块与正常腺体间的EID.以EID≥2.5判断为恶性,重新调整BI-RADS分类.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比较BI-RADS联合EID与单独采用BI-RADS分类诊断乳腺恶性肿块的AUC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单独采用BI-RADS诊断乳腺恶性肿块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6.00%(72/75)、67.80%(80/118)、78.76%(152/193);BI-RADS联合EID诊断乳腺恶性肿块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7.33%(73/75)、83.05%(98/118)、88.60%(171/193).BI-RADS联合EID的AUC(0.931)高于单独应用BI-RADS的AUC(0.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6,P<0.05);且2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15.21,P<0.05).结论 BI-RADS联合EID对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较单纯采用BI-RADS更具优势.

    作者:胡瀚中;张松松;曹永政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乳腺黏液癌的MRI征象特点

    目的 分析乳腺黏液癌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乳腺黏液癌的MRI表现,包括病变形态、大径、T1WI及T2WI信号特征、肿块内部强化方式及增强曲线类型、DWI信号特征及ADC值.结果 34例乳腺黏液癌单纯型22例,混合型12例.MRI示21例为肿块型,6例为非肿块型,7例为多发结节型;T1W平扫22例呈低信号,10例呈等信号,2例呈混杂高信号;T2W脂肪抑制序列20例呈高信号,13例呈不均匀高信号,1例呈低信号,19例病灶内可见低信号纤维分隔;动态增强早期呈典型环形强化11例;时间-信号曲线呈流入型11例,平台型18例,流出型5例.结论 乳腺黏液癌的MR1表现有一定特点,MR检查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

    作者:黄煌;张嫣;刘永熙;谭昱;郭庆禄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MRI导引下真空辅助乳腺病灶旋切活检技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MRI导引下真空辅助旋切乳腺病灶活检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45例患者共45个乳腺可疑病灶行MRI导引下真空辅助旋切活检.观察其技术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 在45个乳腺可疑病灶中,经MRI导引下真空辅助旋切活检43个(43/45,95.56%)病灶成功取样并获取病理学诊断,2个(2/45,4.44%)病灶未获取病理学诊断.穿刺操作用时(45.87±8.41) min.5个(5/45,11.11%)活检病理为恶性的病灶,均与术后病理结果相符;38个(38/45,84.44%)活检病理为良性的病灶,6个月后MRI随访均未见恶性表现.根据活检病理结果指导14例(14/45,31.11%)患者调整了治疗方案,其中5例(5/45,11.11%)恶性肿瘤患者得以早期确诊,9例(9/45,20.00%)疑似恶件的良性肿瘤患者避免了外科手术.45例患者活检术后均无感染及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MRI导引下真空辅助旋切乳腺病灶活检安全、有效地完成乳腺可疑病灶取样,对乳腺可疑病灶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鲁伦博;张承中;卓瑶瑶;李婷;谢叻;孔德兴;李康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乳腺纤维腺瘤的超声诊断及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纤维腺瘤的非典型声像图特征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85例(共493个病灶)乳腺纤维腺瘤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分析其非典型声像特征,并计算误诊率;比较具有多种非典型特征与不具有或仅具有单一非典型特征病灶、不同大小病灶及不同病理类型病灶误诊率的差异,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超声正确诊断404个病灶,其中99个表现为非典型声像;误诊89个,均为非典型声像;具有≥2种非典型特征病灶误诊率高于<2种非典型特征病灶(x2 =256.40,P<0.05),大径>3 cm病灶误诊率高于≤3 cm病灶(x2=6.73,P<0.05),复杂型纤维腺瘤误诊率高于非复杂型(x2=188.01,P<0.05).结论 具有多种非典型声像特征、体积较大、属复杂型纤维腺瘤的病灶易误诊.

    作者:杨嘉嘉;薛恩生;林礼务;何以敉;叶琴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对乳腺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乳腺癌前病变的准确性及提示病变可能被低估的超声表现.方法 收集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乳腺肿物患者605例,记录肿物的超声表现,将穿刺病理结果与术后病理或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除3例患者因组织过少未获得穿刺病理诊断外,602例患者的穿刺病理与术后病理或随访结果对比,符合率为97.84%(589/602),两者间一致性较好(Kappa=0.96,P=0.01).穿刺活检结果为癌前病变者与术后病理或随访结果对比符合组32例,低估组10例,低估率为23.81%(10/42).符合组和低估组癌前病变的钙化、后方回声衰减、血流、可疑淋巴结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对诊断乳腺肿物的准确率较高,但对癌前病变存在一定低估,尤其对于超声表现有恶性特征的癌前病变应考虑低估的可能.

    作者:刘慧敏;曹小丽;刘瑞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和研究方向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已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1位.早发现、早治疗对降低乳腺癌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以乳腺X线检查为代表的各种医学影像学方法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包括数字化乳腺X线检查、高频彩超、MRI等影像学新技术飞速发展,使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由形态学诊断进入了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诊断.

    作者:罗娅红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乳腺癌超声、MRI、X线征象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

    超声、MRI、X线是临床对乳腺癌进行诊断、分期及随访的重要方法.随着乳腺癌个体化治疗的发展,乳腺癌各分子分型的划分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要求也从依据乳腺影像形态学特征检出乳腺癌发展为利用功能影像学检查对乳腺癌进行更为准确的判断,超声、X线和MRI的乳腺影像学特征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相关性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乳腺癌各分子亚型与超声、MRI、X线特征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作者:杨欢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和膀胱尿路上皮癌CEUS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PB)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BUC)CEUS时间-强度曲线(TIC)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PB患者30例和BUC患者50例的临床和CEUS表现,采用QLab分析软件获得IPB和BUC的TIC参数,包括上升时间(RT)、平均渡越时间(MTT)、峰值强度(PI)、半洗漱时间(TPH)、上升斜率(WIS)、达峰时间(TP)、半降支斜率(D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手术标本进行抗CD34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测量MVD,分析CEUS的TIC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IPB和BUC的CEUS定量参数中,PI、TPH、TP、D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UC的MVD明显高于IPB(P<0.05).各TIC参数中,TPH和DS与MVD均存在相关性(rs=0.74、-0.81,P均<0.05).结论 CEUS在IPB与BUC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TIC参数可定量评估肿瘤内微血管生成情况.

    作者:郭素萍;周爱云;徐盼;肖帆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Revolution CT全肾灌注成像动脉期数据对肾透明细胞癌灌注参数值的影响

    目的 探讨Revolution CT全肾灌注成像去除动脉期数据对肾透明细胞癌灌注参数值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Revolution CT肾脏增强及灌注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的患者10例.采用Revolution CT机轴扫模式进行灌注扫描,采用CT Perfusion 4D肾脏灌注软件包进灌注成像分析,对所有图像均进行2次后处理,第1次选择所有的灌注数据为A组;第2次去除第9~15期数据,共测量16期,为B组.选择右侧肾门水平腹主动脉为输入动脉,获得血流量(BF)图、血容量(BV)图、平均通过时间(MTT)图及表面通透性(PS)图.分别对比2组肿瘤与正常肾皮质间各灌注参数的差异,并比较A组和B组间肿瘤、正常肾皮质间各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结果 A组和B组中肿瘤较正常肾皮质的BF值及PS值均减低(P均<0.05),BV及MT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病变侧各灌注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正常肾皮质的B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余灌注参数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灌注扫描时间为600 s时,去除动脉期数据后测量的肾透明细胞癌各灌注参数值与包含动脉期数据测量的结果无差异,去除动脉期的数据可用于诊断肾透明细胞癌.

    作者:刘静红;刘爱连;刘义军;王逸敏;赵莹;方鑫;魏强;邓锡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动脉自旋标记MRI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肾皮质灌注水平

    目的 探讨应用动脉自旋标记(ASL) MRI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肾皮质灌注水平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患糖尿病肾病(DKD)分为单纯糖尿病(SD)组(25例)和DKD组(25例).依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DKD组分为轻度DKD亚组[eGFR≥60 ml/(min·1.73m2),11例]和中重度DKD亚组[eGFR<60 ml/(min·1.73m2),14例].同期选取25名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均行ASL MR扫描.由2名医师测量双肾皮质血流量(RBF),分析2名医师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比较各组间肾皮质RBF值的差异,并评价糖尿病患者肾皮质RBF与eGFR的相关性.结果 2名医师对肾皮质RBF值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较高(ICC均>0.90).SD组[(258.52±42.30)ml/(100 g·min)]、轻度DKD亚组[(242.86±56.86)ml/(100 g·min)]、中重度DKD亚组[(173.39±27.16)ml/(100 g·min)]及正常对照组[(269.71±33.28)ml/(100 g·min)]间肾皮质RB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66,P<0.01);两两比较显示,中重度DKD亚组肾皮质RBF值明显低于其他3组(P均<0.01),轻度DKD亚组、SD组与正常对照组肾皮质R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0.320).2型糖尿病患者肾皮质RBF值与eGFR值呈正相关(r=0.646,P<0.001).结论 ASL MRI可用于定量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肾皮质灌注水平,RBF值可作为判断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像学指标.

    作者:刘波;梁明龙;张久权;谢兵;潘航;左盼莉;王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一体化PET/MR颅脑成像检查规范(2017版)

    一体化PET/MR已经逐渐在临床应用,其检查流程的规范化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任务.一体化PET/MR颅脑检查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临床适应证及禁忌证、扫描前准备、扫描规范(PET扫描、常规颅脑MR扫描、不同颅脑疾病的特殊MR扫描)、放射性示踪剂和MR对比剂的使用注意事项.制定该操作规范的目的是为临床工作中处理不同颅脑疾病,提供针对性的PET/MRI检查操作规范.本规范在PET显像剂方面,仅限于18F-FDG.

    作者:卢洁;张苗;方继良;艾林;兰晓莉;李彪;左长京;李亚明;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PET/MR脑功能成像工作委员会专家组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一体化PET/MR检查临床护理操作规范(2017版)

    一体化PET/MR检查护理规范是关于PET/MR检查过程中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包括检查前准备、注射药物护理、检查时护理、检查后护理、对比剂不良反应处理和个人辐射防护.旨在为核医学科护士在临床PET/MR检查中提供实用且行之有效的处理操作规范.

    作者:韩斌如;帅冬梅;方继良;艾林;兰晓莉;李彪;左长京;卢洁;李亚明;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PET/MR脑功能成像工作委员会专家组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