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总结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经验,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72例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资料,其中右半结肠癌30例,左半结肠癌和直肠癌42例.结果显示,3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中,一期切除28例(一期吻合18例,二期吻合10例),因肿瘤广泛浸润转移行肠造口1例,行短路手术1例;42例左半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中,一期切除29例(一期吻合10例,二期吻合19例),行Hartmann术4例,因肿瘤广泛浸润转移行肠造口9例.术后切口感染4例,切口裂开1例,腹腔感染、脓肿形成3例,肺部、泌尿系统感染各1例,肾功能不全1例,心脑血管并发症2例,吻合口漏3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本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26.4%(19/72),其中一期切除者中一期吻合者5年生存率为35.7%(10/28),二期吻合者5年生存率为31.0%(9/2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对于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应根据其自身情况及术中探查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胡士杰;周云祥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观察三联疗法对混合痔术后肛门水肿、疼痛及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将126例拟行外剥内扎术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换药,观察组患者术后在常规换药基础上,口服地奥司明片、静脉输注七叶皂苷钠、用复方角菜酸酯栓纳肛,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肛门疼痛、水肿评分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第3天、第7天肛门疼痛、水肿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用药6d,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果表明,三联疗法可有效减轻混合痔患者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及水肿程度,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周玉海;韦琦;潘虹;李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探讨自动痔套扎术(RPH)治疗Ⅱ、Ⅲ期内痔的疗效,对2011~2012年行RPH治疗的94例Ⅱ、Ⅲ期内痔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收治的53例患者单纯行RPH治疗,共使用胶圈168个,术中胶圈脱落6个(3.57%),术后早期(术后2d内)胶圈脱落4个(2.38%),总脱落率为5.95%,治愈47例(88.68%);2012年收治的41例患者行RPH治疗,并于术中在套扎点处注射高渗盐水,共使用胶圈135个,均未发生术中及术后早期胶圈脱落,治愈41例(100%).随访半年,94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感染、肛门狭窄、大便失禁等并发症和后遗症.结果表明,RPH治疗痔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患者痛苦轻微,易于接受.套扎点处注射高渗盐水可有效防止胶圈过早脱落,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喻小红;黄保民;伍美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探讨乾坤肠康灌肠液加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将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60例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乾坤肠康灌肠液加思密达保留灌肠,对照组予思密达口服或保留灌肠、抗病毒药静脉滴注等,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27例,有效3例;对照组治愈24例,有效6例.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程为3~5d,平均3.5d;对照组疗程为5~7d,平均5.6d.治疗组疗程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乾坤肠康灌肠液加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操作简单、疗效肯定.
作者:余永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探讨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肛裂的临床疗效,将218例肛裂患者根据发病时间及伴有的并发症等情况分为Ⅰ期、Ⅱ期和Ⅲ期.Ⅰ期肛裂为发病15d以内,裂口为完整新鲜的单纯梭形溃疡,给予保守治疗;Ⅱ期肛裂为发病15d至1个月,溃疡边缘增厚,括约肌外露,剧烈疼痛,无裂痔或裂痔很小,给予侧位切断括约肌扩肛缝合术治疗;Ⅲ期肛裂为发病1个月以上,形成慢性溃疡,并发裂痔、肛乳头肥大、肛窦炎、裂口感染、皮下瘘等,给予后侧位切断括约肌加扩肛治疗.各期肛裂治疗时均配合内服中药调理,中药局部熏洗坐浴.结果显示,Ⅰ期肛裂22例,近期全部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9d;随访半年复发2例(9.1%).Ⅱ期肛裂65例,近期全部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3d;随访半年复发3例(4.6%).Ⅲ期肛裂131例,近期全部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8d;随访半年复发2例(1.5%).总治愈率为96.8%(211/218).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肛裂临床疗效好,复发率低,患者容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孟德霞;张爱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比较痔手术创面缝扎止血与填塞止血的效果,回顾2008~2010年我科经手术治疗的368例混合痔患者资料,其中183例患者痔手术创面采用缝扎法止血(治疗组),185例患者采用填塞法止血(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止血效果.结果显示,治疗组术后痔创面出血2例(1.09%),对照组术后痔创面出血10例(5.40%),治疗组痔创面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痔手术创面缝扎止血效果明显优于填塞止血.
作者:邹平峻;陈晓平;许文彬;赵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探讨低位肛瘘术后中医辨证分期换药的临床疗效,回顾接受手术治疗的113例低位肛瘘患者资料,其中55例患者术后根据不同时期采用大黄油纱、生肌玉红膏油纱换药(治疗组),58例患者采用凡士林油纱换药(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第4、8、14、21天肛门疼痛及肉芽组织生长情况,以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显示,治疗组术后第4、8、14、21天肛门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后第4天肉芽组织生长情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术后第8、14、21天肉芽组织生长情况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根据低位肛瘘术后中医辨证分期采用大黄油纱、生肌玉红膏油纱换药可明显减轻患者肛门疼痛,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史忠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探讨H2O2造影下直肠腔内超声在肛瘘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将110例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患者术前于H2O2造影下行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对照组患者术前行普通直肠腔内超声检查,观察两组主瘘管、支瘘管及内口的显影情况,将其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主瘘管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2.7%(51/55)和90.9%(50/55),P>0.05;支瘘管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5.4%(35/41)和63.2%(24/38),P<0.05;内口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0.4%(47/52)和55.1%(27/49),P<0.05.结果表明,H2O2造影下直肠腔内超声可清晰地对肛瘘主瘘管、支瘘管、内口显影,在肛瘘的术前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郑潇潇;徐敏;杨峰;陈小岚;刘民生;王满;田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探讨个性化心理护理对高位复杂性肛瘘围手术期患者焦虑、抑郁、疼痛及术后恢复的影响,将57例高位复杂性肛瘘围手术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心理护理方式干预,观察组采用个性化心理护理方式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抑郁及疼痛情况,以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创面愈合时间、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当日及术后第7天焦虑、抑郁、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个性化心理护理可缓解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减轻疼痛,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
作者:徐益霞;巩曼华;苏永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探讨结肠灌洗在左半结肠癌致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回顾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我院行一期切除吻合术治疗、术中给予结肠灌洗的40例左半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资料(观察组),并与同期于术前肠道准备下行一期切除吻合术治疗的40例非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吻合口漏发生.观察组手术效果良好37例,欠佳3例(切口感染3例);对照组手术效果良好38例,欠佳2例(切口感染1例,肠瘘1例).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2天、第3天肠蠕动频率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第4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左半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应用术中结肠灌洗法行一期切除吻合术可达到与非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一期手术相同的疗效,证明左半结肠癌致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中结肠灌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其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作者:王春辉;王慧;任斌;金鹏;赵鲁刚;段全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探讨循证护理预防肛肠病术后排尿障碍的临床效果,将拟行手术治疗的200例肛肠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排尿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显效(无需辅助治疗,可自行排尿)64例,有效(经冷热敷小腹、流水声诱导及药物治疗后可排尿)31例,无效(需导尿才能排尿)5例,总有效率为95.0%(95/100);对照组显效44例,有效4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86.0% (86/1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循证护理可有效预防肛肠病术后排尿障碍.
作者:康莹;吴揭;陈继贵;冉晓梅;李士军;程乔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观察复方苦参洗剂对家兔及豚鼠皮肤的毒性作用,本研究用家兔进行皮肤急性毒性实验和皮肤刺激性实验,用豚鼠进行皮肤过敏性实验.结果显示,用复方苦参洗剂外涂于家兔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均未发生急性毒性反应和刺激反应,豚鼠皮肤也未发生过敏性反应.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洗剂是安全的外用制剂,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左进;赵景文;甄熙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探讨非插入式结肠水疗法为电子结肠镜检查者行肠道准备的清肠效果,以及患者的依从性和安全性,回顾分析247例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其中127例采用非插入式结肠水疗法进行肠道准备(观察组),120例采用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法进行肠道准备(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肠道清洁程度、患者的依从性、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肠道清洁程度、患者的依从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非插入式结肠水疗法为电子结肠镜检查者行肠道准备操作简便,清肠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义;徐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观察高效免疫抑制剂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可行性,我院应用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M组)、他克莫司胶囊(T组)、环孢素软胶囊(C组)口服治疗UC患者各100例,并对患者的耐受性、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疾病活动指数(DAI)、内镜下肠黏膜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显示,3组患者中因药物不耐受或出现不良反应等而退出研究49例,其中M组9例(9.0%),T组30例(30.0%),C组10例(10.0%).3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都是可逆性的,停药后均很快恢复.3组患者治疗后DA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M组、T组和C组内镜下肠黏膜完全缓解率分别为60.4%(55/91)、51.4%(36/70)和45.6% (41/90).结果表明,高效免疫抑制剂治疗UC疗效肯定,而且安全性高,为UC的药物治疗提供了又一途径.
作者:胡金玉;徐子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菌群失调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将75例菌群失调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A组为西药口服组,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g/次,每天3次,复方谷氨酰胺胶囊3粒/次,每天3次;B组为中药灌肠组,采用自拟中药液100ml保留灌肠;C组为中西药联合组,西药口服加中药灌肠同时进行,剂量和方法同A、B组.3组均治疗30d.结果显示,A组与B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B组,复发率明显低于A、B组,P<0.05.结果表明,中西药结合治疗菌群失调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更为显著,且复发率低.
作者:王胜文;王晓平;桑原锋;艾世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探讨环氧化酶-2(COX 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裸鼠结肠癌移植瘤放疗的增敏作用,本研究应用人结肠癌SW480细胞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并将32只裸鼠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B组(塞来昔布组)、C组(放疗组)和D组(塞来昔布+放疗组).观察各组裸鼠结肠癌移植瘤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B、C、D组移植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干预后期移植瘤瘤体质量及体积均明显小于A组,P<0.05;而D组移植瘤瘤体质量和体积显著小于B、C组,P<0.05.结果表明,塞来昔布不仅能抑制裸鼠结肠癌移植瘤的生长,而且具有放疗增敏作用.
作者:尚立娜;马鸿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探讨大肠水疗联合护理干预对功能性便秘(FC)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我科对68例FC患者给予大肠水疗(每周治疗1次,4~6次为一疗程)、健康指导及心理干预,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以评定临床疗效,并应用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显示,治疗1个疗程后,本组显效49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12%(64/68);治疗后患者躯体不适、心理社会不适、担心和焦虑、满意度方面评分及生活质量各指标总分均显著下降,P<0.01.结果表明,大肠水疗联合护理干预不仅能改善FC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能提高FC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邓三于;常彩云;邓红艳;张华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探讨止痒袋泡洗剂联合止痒散外用治疗肛周湿疹的临床疗效,将200例肛门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0例.对照组单纯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局部外涂治疗,治疗组在以止痒袋泡洗剂局部外洗治疗后,外涂止痒散,两组均以2周为一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痊愈72例(72.0%),有效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0%:对照组痊愈44例(44.0%),有效4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1.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停药8周后,治疗组痊愈者复发32例(44.4%,32/72),对照组复发33例(75.0%,33/44),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 <0.05.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例出现肛周局部烧灼感,未予处理,停药后症状消失.结果表明,止痒袋泡洗剂联合止痒散外用治疗肛周湿疹治愈率高,无不良反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美景;王秦川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比较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TST)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重度内痔的临床疗效,将576例内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8例.观察组采用TST治疗,对照组采用PPH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愈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以及术后剧烈疼痛、出血、尿潴留、肛门坠胀感、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治愈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术后剧烈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尿潴留、出血、肛门坠胀感、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TST和PPH治疗重度内痔的总体疗效相当,但在术后并发症方面TST明显优于PPH.
作者:王剑峰;于广秋;郭旭;徐孟;闫序波;孙旭;赵德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探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纳肛结合医用微波仪治疗肛窦炎的临床疗效,将240例肛窦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治疗组给予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纳肛结合医用微波仪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纳肛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88例,有效2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0.8%(109/120);对照组治愈65例,有效28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为77.5%(93/12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纳肛结合医用微波仪治疗肛窦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政佐;周秀扣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总结复杂性肛瘘的手术治疗体会,回顾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64例复杂性肛瘘患者资料.对其中低位复杂性肛瘘采用单纯切开法治疗,外口距肛门较近的高位复杂性肛瘘采用切开挂线法治疗,外口距肛门较远的高位复杂性肛瘘采用开窗加切开挂线法治疗,蹄铁型肛瘘采用皮桥旷置法或切开缝合法治疗,术后给予全面护理.结果显示,1次手术治愈63例(98.4%),2次手术治愈1例.术后随访半年,均无复发,无肛门失禁和肛门畸形等后遗症发生.结果表明,复杂性肛瘘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式选择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术后全面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作者:柳青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探讨老年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全麻诱导前应用右美托咪啶(DEX)的效果,将2011年7~9月于全麻下行直肠癌根治术的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DEX 0.4μg/kg,对照组静脉泵注等量生理盐水,对比两组患者静脉泵注DEX或生理盐水前(T0)、全麻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1min(T2)及手术结束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以及术中丙泊酚、苯磺顺阿曲库铵用量及七氟烷浓度.结果显示,T0、T3时两组MAP和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观察组MAP和HR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中丙泊酚用量、七氟烷浓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 <0.05.结果表明,老年患者行直肠癌根治术全麻诱导前静脉泵注DEX可减少麻醉药用量,降低麻醉药使用浓度,提高患者麻醉的安全性.
作者:宋希斌;姜万维;李成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探讨归芪通舒胶囊治疗老年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将80例老年性便秘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归芪通舒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天3次),对照组给予麻仁丸口服(每次6g,每天3次),两组均以7d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17例,好转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0%(36/40);对照组治愈8例,好转2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5.0%(30/4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下降,P<0.05;但治疗组症状积分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3个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归芪通舒胶囊治疗老年性便秘疗效肯定.
作者:何建华;刘永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低位肛瘘瘘管只穿过内括约肌,外口常只有一个,距肛缘较近(3~5cm),临床为常见.由于低位肛瘘常规手术创口分级为Ⅱ类切口,手术中常不予以缝合,故术后创口愈合时间较长,常伴随有创面疼痛、瘙痒、渗液过多等临床症状.为减轻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术后痛苦,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我们应用生肌玉红膏纱条对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患者换药,经观察发现,其可促进创面愈合,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华校琨;万伟萍;刘庆圣;赵明明;吴丹妮 刊期: 2013年第10期
2010年8月至2011年5月,我科采用经括约肌瘘管结扎术(ligation of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LIFT)联合挂虚线治疗复发性高位肛瘘患者17例,取得满意效果,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7例患者中,男11例,女6例;年龄35~55岁.肛瘘手术史:1次5例,2次及2次以上12例(其中1例有5次手术史).
作者:王志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PPH操作简单,治疗痔创伤小,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在国内外得到迅速推广.但随着PPH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术后发生肛门狭窄的病例也逐渐增多.如何避免及更有效地无创松解PPH术后直肠狭窄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2006年6月至2013年1月,我科共行PPH治疗痔患者1036例,随访1~2年,成功随访803例,经肛门指诊确诊直肠狭窄23例.现将23例痔PPH术后发生直肠狭窄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本腾;赵燕;苏学荣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糖尿病并发肛周脓肿患者多年龄较大、全身机能减退,心肺功能较差,行切开排脓或换药时的巨大疼痛,极有可能诱发各种意外情况.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药内服外洗配合甲硝唑液冲洗脓腔治疗糖尿病并发肛周脓肿,取得满意疗效,与予传统切开排脓处理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周安国;梅荣;王文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结直肠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中医中药治疗此病具有独特的疗效.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我们应用自拟直肠炎方加减保留灌肠治疗结直肠炎患者60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0例患者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1~63岁,平均42.0岁;病程1个月至15年,平均7.5年.病变区肠段主要在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隐痛,伴有大便次数增多,大便表面附有黏液,肛门坠胀不适等.粪便常规检查多潜血阳性.电子结肠镜检查多表现为肠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或紊乱,可见散在出血点,未见其他占位性病变.
作者:冯祥荣;祝颂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uborectal muscle syndrome,PMS)是一种以耻骨直肠肌痉挛性肥厚致使盆底出口处梗阻为特征的排便障碍性疾病,是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原因之一.目前治疗该病的方法有很多,临床上治疗主要以耻骨直肠肌部分切断术为主,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外科手术治疗PMS的远期疗效并不理想,并且并发症较多.为提高PMS的临床疗效,探索一种手术治疗PMS的有效方法,我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改良设计了“经肛尾缝旁入路耻骨直肠肌部分切断术”,并应用该术式治疗PMS患者30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郑刚;付景发;赵志辉;赵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高位肛周脓肿的传统治疗方法为先切开引流,待脓肿好转形成瘘道后再予以切开,或一次切开结合挂线法.其治疗周期长、患者痛苦大、处理不当可引起肛门畸形,影响肛门正常功能.近年来,我院对46例高位肛周脓肿患者采用直肠内切开引流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刘锋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自2009年10月以来,我科采用PPH治疗重度痔患者36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6例患者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24~75岁,平均46.0岁;病程2~36年;混合痔20例(其内痔Ⅲ期15例,Ⅳ期5例),内痔16例(Ⅲ期11例,Ⅳ期5例).均有药物治疗史,均无痔硬化剂注射治疗史,12例有痔手术切除治疗史.
作者:谭晓;谭龙泉;张明高;肖克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82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2例患者中,男49例,女33例.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对低位肛周脓肿行脓肿单纯切开引流或脓肿切开并内口切除术,对于肛管直肠环以上的脓肿行一期切开引流、低位切开和高位挂线术.(2)中药口服.以清热解毒、托毒排脓为治则,药用金银花15g,野菊花15g,当归12g,蒲公英15g,地丁10g,黄芩10g,皂刺10g,穿山甲8g,生黄芪15g,赤芍10g,生地15g,制乳没各10g.上药水煎服,日1剂.(3)术后给予抗感染、止血治疗.
作者:郑晓敏;郑桂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2007年7月至2011年5月,笔者对门诊收治的41例急性嵌顿痔患者采取手法扩肛并复位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1例患者中,男29例,女12例;年龄19~67岁,平均39.2岁;痔病程1~30年,平均12.5年;嵌顿时间0.5~4d,平均1.9d;脱出嵌顿之痔核均呈环状或大半环状,肿胀疼痛,不能还纳,肛周水肿,血栓形成,脱出的黏膜部分有轻度糜烂,未见明显坏死感染征象.
作者:周娴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环状混合痔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采用传统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但术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肛门水肿、疼痛等并发症.为减轻混合痔术后肛门水肿、疼痛,促进创口愈合,我科对环状混合痔患者术后给予大黄甘遂汤坐浴,取得满意疗效,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谢成利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蹄铁型肛瘘是一种复杂性肛瘘,大多数是由肛管后位肛腺感染,经肛管后深间隙或直肠后间隙扩散至双侧坐骨直肠窝或骨盆直肠间隙而形成,也可由前位肛腺感染经肛管前深间隙向左右两侧扩散形成.我们采用主管切开、支管旷置、近主管端缝合术治疗蹄铁型肛瘘患者50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柳玲;林林;梁志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探讨保留肛垫外痔切除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本研究对比分析采用保留肛垫外痔组织切除方法和传统的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选择7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男32例,女3例;年龄21~58岁.对照组男28例,女7例;年龄22~5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作者:海燕;乌荣格根;王占华;王爱武 刊期: 2013年第10期
2009~2011年,我们对72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72例患者中,男23例,女49例;年龄30~80岁,平均55岁;病程6个月至10年,平均4.5年.均经电子结肠镜及钡剂灌肠检查排除肛门直肠器质性病变.
作者:王全平;党红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2005年7月至2012年10月,我们对856例肛门病术后患者给予自制优泰洗剂熏洗坐浴,以减轻患者术后肛门疼痛、水肿、创面渗出,促进创面愈合,经观察发现效果满意,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56例患者中,男442例,女414例;年龄16~71岁;病程6个月至30年;痔术后336例,肛瘘术后291例,肛裂术后198例,肛门尖锐湿疣术后31例.
作者:刘鸿飞;曹鑫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乳腺外Paget病在临床上十分罕见,容易误诊误治,我院误诊肛周Paget病1例,现总结报告如下.患者女,70岁.因“肛周出现新生物伴潮湿、瘙痒6个月余”于2010年9月21日入院.患者有浸润性乳腺导管癌手术史伴骨转移病史15年.查体:一般情况好,无消瘦、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肛门周围皮肤颜色加深,潮湿,可见散在分布丘疹状、蕈状新生物,直径0.5~1.5cm不等,质脆,易出血.肛门指检:进指7cm未扪及直肠包块,指套无血染.胸部X线片和腹部B超检查未见转移灶.
作者:贾承相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患者女,22岁.因“肛旁肿物伴周期性疼痛1年”入院.患者每到经期肛旁肿物增大且疼痛明显,经期结束1周后疼痛自然缓解,肿物缩小.患者3年前分娩时行会阴侧切术.腹部查体未触及明显肿块.肛门指检:截石位肛缘12至1点位会阴侧切处可见一肿物,大小约2.5cm×1.5cm,质硬,较固定,边界欠清晰,压痛明显;直肠及肛管黏膜完整,未触及硬结及凹陷.阴道指诊示阴道壁黏膜完整.肛周彩超示肛门与外阴之间有几个实质性的包块回声,较大一个约14mm×10mm,内呈均匀低回声,未见血流信号.子宫及附件B超检查未见异常.血清CA125正常.入院诊断为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
作者:王运红;胡红专;孙艺;黄绍庭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的改变,结直肠癌已成为病死率增速快的一类肿瘤.据2012年6月举行的第八届上海国际结直肠癌高峰论坛公布的权威数据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每年上升速度约为4.2%,远高于2%的国际上升速度.在结直肠癌中,30%~40%源自直肠,即距肛缘15cm以内的肿瘤[1].虽然根治性手术目前仍是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方法,但随着个体化治疗理念的不断发展,使得多元化治疗必将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的发展趋势.
作者:臧健;俞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直肠脱垂是指直肠、肛管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并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其在肛肠疾病中发病率占0.4%~2.1%[1].重度直肠脱垂可致会阴部神经受损,产生肛门失禁、直肠溃疡和坏死等症状[2].其病因尚不完全明了[3],目前认为其主要与解剖因素、盆底组织薄弱和肛门括约肌松弛、长期腹内压增加有关.其治疗分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手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有经腹与经会阴两种途径.本文就直肠脱垂的治疗概况做一综述.
作者:余洪艳;韦俊武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痔是指肛垫的异常移位或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的病理改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原因并不完全明了,一般有肛垫下移学说、静脉曲张学说及认为其与遗传、饮食及地理环境等有关的理论.妊娠期女性腹内压力增加及激素水平升高,故孕妇易患痔病.国外文献报道,有25%~30%的孕妇患有痔病,到妊娠后期甚至有高达85%孕妇受此困扰[1,2].
作者:戴秋安;谢小兰;朱建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