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健;俞林
PPH操作简单,治疗痔创伤小,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在国内外得到迅速推广.但随着PPH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术后发生肛门狭窄的病例也逐渐增多.如何避免及更有效地无创松解PPH术后直肠狭窄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2006年6月至2013年1月,我科共行PPH治疗痔患者1036例,随访1~2年,成功随访803例,经肛门指诊确诊直肠狭窄23例.现将23例痔PPH术后发生直肠狭窄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本腾;赵燕;苏学荣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蹄铁型肛瘘是一种复杂性肛瘘,大多数是由肛管后位肛腺感染,经肛管后深间隙或直肠后间隙扩散至双侧坐骨直肠窝或骨盆直肠间隙而形成,也可由前位肛腺感染经肛管前深间隙向左右两侧扩散形成.我们采用主管切开、支管旷置、近主管端缝合术治疗蹄铁型肛瘘患者50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柳玲;林林;梁志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比较痔手术创面缝扎止血与填塞止血的效果,回顾2008~2010年我科经手术治疗的368例混合痔患者资料,其中183例患者痔手术创面采用缝扎法止血(治疗组),185例患者采用填塞法止血(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止血效果.结果显示,治疗组术后痔创面出血2例(1.09%),对照组术后痔创面出血10例(5.40%),治疗组痔创面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痔手术创面缝扎止血效果明显优于填塞止血.
作者:邹平峻;陈晓平;许文彬;赵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总结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经验,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72例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资料,其中右半结肠癌30例,左半结肠癌和直肠癌42例.结果显示,3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中,一期切除28例(一期吻合18例,二期吻合10例),因肿瘤广泛浸润转移行肠造口1例,行短路手术1例;42例左半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中,一期切除29例(一期吻合10例,二期吻合19例),行Hartmann术4例,因肿瘤广泛浸润转移行肠造口9例.术后切口感染4例,切口裂开1例,腹腔感染、脓肿形成3例,肺部、泌尿系统感染各1例,肾功能不全1例,心脑血管并发症2例,吻合口漏3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本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26.4%(19/72),其中一期切除者中一期吻合者5年生存率为35.7%(10/28),二期吻合者5年生存率为31.0%(9/2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对于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应根据其自身情况及术中探查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胡士杰;周云祥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探讨结肠灌洗在左半结肠癌致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回顾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我院行一期切除吻合术治疗、术中给予结肠灌洗的40例左半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资料(观察组),并与同期于术前肠道准备下行一期切除吻合术治疗的40例非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吻合口漏发生.观察组手术效果良好37例,欠佳3例(切口感染3例);对照组手术效果良好38例,欠佳2例(切口感染1例,肠瘘1例).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2天、第3天肠蠕动频率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第4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左半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应用术中结肠灌洗法行一期切除吻合术可达到与非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一期手术相同的疗效,证明左半结肠癌致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中结肠灌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其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作者:王春辉;王慧;任斌;金鹏;赵鲁刚;段全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探讨大肠水疗联合护理干预对功能性便秘(FC)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我科对68例FC患者给予大肠水疗(每周治疗1次,4~6次为一疗程)、健康指导及心理干预,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以评定临床疗效,并应用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显示,治疗1个疗程后,本组显效49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12%(64/68);治疗后患者躯体不适、心理社会不适、担心和焦虑、满意度方面评分及生活质量各指标总分均显著下降,P<0.01.结果表明,大肠水疗联合护理干预不仅能改善FC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能提高FC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邓三于;常彩云;邓红艳;张华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探讨低位肛瘘术后中医辨证分期换药的临床疗效,回顾接受手术治疗的113例低位肛瘘患者资料,其中55例患者术后根据不同时期采用大黄油纱、生肌玉红膏油纱换药(治疗组),58例患者采用凡士林油纱换药(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第4、8、14、21天肛门疼痛及肉芽组织生长情况,以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显示,治疗组术后第4、8、14、21天肛门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后第4天肉芽组织生长情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术后第8、14、21天肉芽组织生长情况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根据低位肛瘘术后中医辨证分期采用大黄油纱、生肌玉红膏油纱换药可明显减轻患者肛门疼痛,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史忠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uborectal muscle syndrome,PMS)是一种以耻骨直肠肌痉挛性肥厚致使盆底出口处梗阻为特征的排便障碍性疾病,是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原因之一.目前治疗该病的方法有很多,临床上治疗主要以耻骨直肠肌部分切断术为主,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外科手术治疗PMS的远期疗效并不理想,并且并发症较多.为提高PMS的临床疗效,探索一种手术治疗PMS的有效方法,我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改良设计了“经肛尾缝旁入路耻骨直肠肌部分切断术”,并应用该术式治疗PMS患者30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郑刚;付景发;赵志辉;赵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探讨循证护理预防肛肠病术后排尿障碍的临床效果,将拟行手术治疗的200例肛肠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排尿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显效(无需辅助治疗,可自行排尿)64例,有效(经冷热敷小腹、流水声诱导及药物治疗后可排尿)31例,无效(需导尿才能排尿)5例,总有效率为95.0%(95/100);对照组显效44例,有效4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86.0% (86/1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循证护理可有效预防肛肠病术后排尿障碍.
作者:康莹;吴揭;陈继贵;冉晓梅;李士军;程乔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环状混合痔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采用传统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但术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肛门水肿、疼痛等并发症.为减轻混合痔术后肛门水肿、疼痛,促进创口愈合,我科对环状混合痔患者术后给予大黄甘遂汤坐浴,取得满意疗效,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谢成利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观察高效免疫抑制剂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可行性,我院应用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M组)、他克莫司胶囊(T组)、环孢素软胶囊(C组)口服治疗UC患者各100例,并对患者的耐受性、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疾病活动指数(DAI)、内镜下肠黏膜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显示,3组患者中因药物不耐受或出现不良反应等而退出研究49例,其中M组9例(9.0%),T组30例(30.0%),C组10例(10.0%).3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都是可逆性的,停药后均很快恢复.3组患者治疗后DA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M组、T组和C组内镜下肠黏膜完全缓解率分别为60.4%(55/91)、51.4%(36/70)和45.6% (41/90).结果表明,高效免疫抑制剂治疗UC疗效肯定,而且安全性高,为UC的药物治疗提供了又一途径.
作者:胡金玉;徐子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痔是指肛垫的异常移位或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的病理改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原因并不完全明了,一般有肛垫下移学说、静脉曲张学说及认为其与遗传、饮食及地理环境等有关的理论.妊娠期女性腹内压力增加及激素水平升高,故孕妇易患痔病.国外文献报道,有25%~30%的孕妇患有痔病,到妊娠后期甚至有高达85%孕妇受此困扰[1,2].
作者:戴秋安;谢小兰;朱建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探讨保留肛垫外痔切除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本研究对比分析采用保留肛垫外痔组织切除方法和传统的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选择7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男32例,女3例;年龄21~58岁.对照组男28例,女7例;年龄22~5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作者:海燕;乌荣格根;王占华;王爱武 刊期: 2013年第10期
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82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2例患者中,男49例,女33例.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对低位肛周脓肿行脓肿单纯切开引流或脓肿切开并内口切除术,对于肛管直肠环以上的脓肿行一期切开引流、低位切开和高位挂线术.(2)中药口服.以清热解毒、托毒排脓为治则,药用金银花15g,野菊花15g,当归12g,蒲公英15g,地丁10g,黄芩10g,皂刺10g,穿山甲8g,生黄芪15g,赤芍10g,生地15g,制乳没各10g.上药水煎服,日1剂.(3)术后给予抗感染、止血治疗.
作者:郑晓敏;郑桂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探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纳肛结合医用微波仪治疗肛窦炎的临床疗效,将240例肛窦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治疗组给予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纳肛结合医用微波仪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纳肛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88例,有效2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0.8%(109/120);对照组治愈65例,有效28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为77.5%(93/12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纳肛结合医用微波仪治疗肛窦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政佐;周秀扣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比较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TST)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重度内痔的临床疗效,将576例内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8例.观察组采用TST治疗,对照组采用PPH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愈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以及术后剧烈疼痛、出血、尿潴留、肛门坠胀感、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治愈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术后剧烈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尿潴留、出血、肛门坠胀感、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TST和PPH治疗重度内痔的总体疗效相当,但在术后并发症方面TST明显优于PPH.
作者:王剑峰;于广秋;郭旭;徐孟;闫序波;孙旭;赵德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自2009年10月以来,我科采用PPH治疗重度痔患者36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6例患者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24~75岁,平均46.0岁;病程2~36年;混合痔20例(其内痔Ⅲ期15例,Ⅳ期5例),内痔16例(Ⅲ期11例,Ⅳ期5例).均有药物治疗史,均无痔硬化剂注射治疗史,12例有痔手术切除治疗史.
作者:谭晓;谭龙泉;张明高;肖克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为探讨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肛裂的临床疗效,将218例肛裂患者根据发病时间及伴有的并发症等情况分为Ⅰ期、Ⅱ期和Ⅲ期.Ⅰ期肛裂为发病15d以内,裂口为完整新鲜的单纯梭形溃疡,给予保守治疗;Ⅱ期肛裂为发病15d至1个月,溃疡边缘增厚,括约肌外露,剧烈疼痛,无裂痔或裂痔很小,给予侧位切断括约肌扩肛缝合术治疗;Ⅲ期肛裂为发病1个月以上,形成慢性溃疡,并发裂痔、肛乳头肥大、肛窦炎、裂口感染、皮下瘘等,给予后侧位切断括约肌加扩肛治疗.各期肛裂治疗时均配合内服中药调理,中药局部熏洗坐浴.结果显示,Ⅰ期肛裂22例,近期全部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9d;随访半年复发2例(9.1%).Ⅱ期肛裂65例,近期全部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3d;随访半年复发3例(4.6%).Ⅲ期肛裂131例,近期全部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8d;随访半年复发2例(1.5%).总治愈率为96.8%(211/218).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肛裂临床疗效好,复发率低,患者容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孟德霞;张爱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乳腺外Paget病在临床上十分罕见,容易误诊误治,我院误诊肛周Paget病1例,现总结报告如下.患者女,70岁.因“肛周出现新生物伴潮湿、瘙痒6个月余”于2010年9月21日入院.患者有浸润性乳腺导管癌手术史伴骨转移病史15年.查体:一般情况好,无消瘦、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肛门周围皮肤颜色加深,潮湿,可见散在分布丘疹状、蕈状新生物,直径0.5~1.5cm不等,质脆,易出血.肛门指检:进指7cm未扪及直肠包块,指套无血染.胸部X线片和腹部B超检查未见转移灶.
作者:贾承相 刊期: 2013年第10期
2007年7月至2011年5月,笔者对门诊收治的41例急性嵌顿痔患者采取手法扩肛并复位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1例患者中,男29例,女12例;年龄19~67岁,平均39.2岁;痔病程1~30年,平均12.5年;嵌顿时间0.5~4d,平均1.9d;脱出嵌顿之痔核均呈环状或大半环状,肿胀疼痛,不能还纳,肛周水肿,血栓形成,脱出的黏膜部分有轻度糜烂,未见明显坏死感染征象.
作者:周娴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