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82-747
  • 国内刊号:1005-4529
  • 影响因子:1.88
  • 创刊:1991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747
  • 全年订价:53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年1期文献
  • 自制导尿包内石蜡油棉球灭菌方法探讨

    为研究自制导尿包内石蜡油棉球的灭菌方法及较好的效果,减少临床因留置导尿引起的逆行性尿路感染,现分别采用干热、预真空、下排气灭菌进行比较以观察各方法的灭菌效果.

    作者:宋瑾;张艳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加强实习学员消毒知识培训

    我院自2000年在加强了岗前培训同时进行了培训前的问卷调查,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世娟;康丽艳;朱秀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蜡样芽胞杆菌引起呼吸道感染1例

    从1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中连续3次分离出纯培养的蜡样芽胞杆菌,报告如下.

    作者:王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护士手指细菌谱调查及消毒效果的观察

    为寻找理想的手指消毒方法,院感科于2001年6月~2002年6月对100人次护士手的细菌谱及消毒效果进行了对比观察.

    作者:喻红波;邓温善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

    1 医院感染控制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治疗护理产妇婴儿,护士、助产士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产妇和陪护来讲,护士、助产士既是指导者,又是实施者,他们的宣教、指导及行为时刻渗透在每一个产妇及陪护的感性认识中,将医院感染控制与健康教育相结合贯穿于产妇住院的全过程,使产妇及家属陪护容易接受,又使其了解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意义,便于加强病区的管理.

    作者:刘爱知;王东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骨髓移植患者腿部脓液中分离出黄曲霉菌

    2002年2月,我们从1例骨髓移植术后患者腿部脓肿引流液标本中分离到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春新;谢国强;盛裕芬;赵琪;李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122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鉴定及药敏结果

    本地区发生一起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暴发流行.现将我院来自发热患者的血、骨髓标本中分离的122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生物学性状及药敏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俞连琴;骆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三效灭活剂用于金属器械浸泡的效果评价

    自1999年10月以来,我院供应室浸泡清洗金属器械将以往用的1∶3金星消毒液改为三效灭活剂浸泡清洗,其结果表明三效灭活剂浸泡效果较金星消毒液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爱玲;宋黎明;王桂芸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洗衣房管理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医院优质服务,必须要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而洗衣房工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途径的具体实施者.为了更好地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必须努力做好洗衣房工作人员培训与教育,加强洗衣房管理,保证所洗涤物品的整洁合格.目前,我院采用内部设置洗衣房,将全部衣被由洗衣房工作人员清洗,虽然设备完整,人员相对稳定,但洗衣房管理千万不能被忽视,医院感染管理十分重要的就是各种物品的整洁度.衣被的整洁直接影响医院感染管理.因此本人就洗衣房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大家作一下分析、探讨,以重视洗衣房管理与医院感染管理这项工作,提高医院优质服务满意率.

    作者:王梅素;施杏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医用一次性用品的处理

    为全面提高医院管理质量,防止交叉感染,我们本着以预防为主的原则,针对影响医院感染的因素之一,一次性医疗用品进行了强化管理,效果很好,基本杜绝了因一次性用品而引起的院内及院外感染.1 院领导重视,特别是医院感染办公室的同志已将管理一次性用品纳入议事日程.科领导班子统一认识齐抓共管,护士长直接督促,并负责检查落实情况,做到有记录、有检查、有奖惩,反复强化学习制度和有关措施规定,使人人从思想上引起重视,行动上有落实.

    作者:王成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药敏分析

    目的了解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产ESBLs菌株的药敏情况. 方法收集2000年10月~2001年10月从我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分离出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240株,用表型确认试验检测ESBLs;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作药敏试验. 结果 240株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产ESBLs菌78株,检出率为32.50%,其中肺炎克雷伯菌为28.57%,大肠埃希菌为34.62%;除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美唑外,产ESBLs菌对其他10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P<0.01);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美唑对产ESBLs菌的耐药率低. 结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ESBLs情况严重;产ESBLs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性比非产ESBLs菌严重,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美唑是治疗由产ESBLs菌引起感染的有效抗生素.

    作者:赖国祥;林庆安;黄梁浒;马洪玉;柳德灵;岳素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医院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对332例医院MRSA感染病例分析发生的各种因素.结果医院MRSA感染332例中老年人198例(59.64%),气管切开152例(45.79%),使用呼吸机者215例(64.41%),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者285例(85.81%).结论改善机体状况,合理使用抗生素能减少医院MRSA感染的发生,万古霉素对该感染治疗有效.

    作者:李有信;冯喆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临床标本细菌分离及细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连续对临床标本细菌分离和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了解细菌分布及变迁,常见致病菌耐药性变化趋势. 方法对1992~2001年从临床标本分离7 386株细菌统计及对常见细菌耐药率分析. 结果历年分离细菌中均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70.21%),由高到低的排序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近3年克雷伯菌属分离率明显增加.革兰阳性球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离率高,占革兰阳性球菌的38.32%.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头孢噻肟、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耐药率>60%;哌拉西林、头孢噻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由初期使用低耐药率分别增高到2001年的44.9%、83.6%、47.6%;近年来,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为50%~60%;革兰阳性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在2001年的统计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已达80.5%~82.4%;对苯唑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率是72.0%. 结论临床医师要重视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掌握细菌变迁及细菌耐药性变化动向,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作者:古东东;段蕴铀;张红鹰;郝秀红;潘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小儿肺炎痰细菌培养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为取得小儿肺炎病原菌流行情况和敏感抗生素的经验. 方法对132例肺炎的住院患儿的痰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该组患者共培养出致病菌13种,菌株14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G+菌)占12.06%,革兰阴性菌(G-菌)占83.68%,白色念珠菌占4.26%;药物敏感试验显示,致病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美能)、第三代头孢菌素、喹喏酮类显示出较好的敏感率,G+菌并对氨苄西林,第一及第二代头孢菌素大多敏感,G-菌并对氨基糖苷类多敏感. 结论本组结果显示小儿肺炎G-菌感染发生率较高,这与区域、病情较重有关,抗生素治疗应依据细菌学指导选择敏感抗生素,在未获明确病原菌之前,应根据感染的流行趋势,根据小儿特点经验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作者:吕兴;梁星群;吕波;李海珠;黄玉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医院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耐药谱变化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耐药谱的变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自1999~2002年上半年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1.5%;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氧氟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头孢吡肟,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已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与未加酶抑制剂抗菌药物相比,几种常见医院感染革兰阴性杆菌对加酶抑制剂抗菌药物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临床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应在医院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林红燕;叶晓光;魏衍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革兰阴性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目的通过对1992~2001年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5 186株革兰阴性(G-)杆菌对临床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 结果连续10年中,5 186株G-杆菌对PIP、CAZ、CEZ、AMK、GEN 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除个别年代外,均呈递增趋势,且近两年耐药性增长尤为明显,以G-杆菌对CEZ的平均耐药率高占52.6%,其次为GEN占43.4%;AMK、CAZ对G-杆菌的抗菌活性较好,平均耐药率均低于20.0%,可作为临床首选.另外铜绿假单胞菌对CEZ和GEN耐药率较高,PIP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较高,平均耐药率均超过50.0%,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结论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其耐药性逐渐上升,要加强对细菌的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马聪;郝秀红;韩善桥;蒋学兵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鲍曼不动杆菌引起骨外科医院感染报告

    鲍曼不动杆菌为机会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人的皮肤、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具有多重耐药性[1,2].鉴于在同一住院周期、同一科室对8例患者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检出2例患者伤口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本文进行分析讨论、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惠玲;陈碧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应用复合PCR方法鉴定口腔菌斑标本中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属

    目的建立临床上快速鉴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方法,防止在患者之间特别是高风险患者中的流行传播. 方法建立了一种快速鉴定牙菌斑中MRSA及耐甲氧西林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ONS)的方法,对含6 mg/L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No.110琼脂培养基生长菌落进行多引物PCR以检测femA和mecA基因,力图同时确定目标样本的甲氧西林耐药性和葡萄球菌的表型. 结果在200例样本中检测出MRSA6例、MRCONS29例,结果与并行化细菌鉴定完全一致.结论显示该方法是一种能待异、快速鉴定口腔菌斑MRSA和MRCONS的手段.

    作者:刘荣森;杨清宇;韩淑凤;马良;曹均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自由基损伤和β2糖蛋白1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被自由基氧化修饰的β2糖蛋白1(β2GP1)在自身免疫疾病中自身抗体产生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高氯酸沉淀,两步肝素连接的交联琼脂糖凝胶层析结合葡聚糖凝胶G-100分离纯化大鼠β2GP1;应用自由基氧化修饰大鼠β2GP1;氧化修饰的β2GP1(oxβ2GP1)、β2GP1分别加与不加心磷脂(CL)及CL免疫大鼠,ELISA方法检测免疫大鼠血清中抗β2GP1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ACA). 结果两步亲和层析结合凝胶过滤层析有效地分离纯化了大鼠β2GP1,蛋白纯度达90.78%;通过羰基含量测定证实了自由基对β2GP1的氧化修饰;oxβ2GP1加CL、β2GP1加CL、oxβ2GP1免疫组与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比较ACA水平有显著升高(P<0.001),oxβ2GP1加CL免疫组与β2GP1加CL免疫组比较ACA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oxβ2GP1免疫组与oxβ2GP1加CL免疫组比较ACA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oxβ2GP1加CL、oxβ2GP1免疫组与对照组比较,抗oxβ2GP1抗体水平有显著升高(P<0.05). 结论两步肝素连接的交联琼脂糖凝胶层析结合葡聚糖凝胶G-100能有效地分离纯化β2GP1;oxβ2GP1诱导了ACA和抗oxβ2GP1抗体的产生;β2GP1可能是自身免疫疾病发生过程重要的辅助因子或靶抗原,而自由基对β2GP1损伤可能是自身免疫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病理过程.

    作者:刘桂英;谭岩;徐立;时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大鼠细菌感染模型血中磷脂酶A2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小板型磷脂酶A2在宿主防御细菌感染中的作用,使我们对PLA2分子有新的认识. 方法大鼠静脉注射活金黄色葡萄球菌造成细菌感染模型,分别抽取不同时间段的静脉血,进行血浆杀菌实验、PLA2酶活性及全血PLA2 mRNA含量测定. 结果经过活菌刺激后,3 h大鼠血浆中PLA2的活性升高了27倍,此时血浆对革兰阳性细菌具有较强杀灭作用;全血中PLA2 mRNA含量也有所增加,1 h达高值. 结论血小板型PLA2在宿主防御G+细菌感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滔滔;梁宁生;李艳;杨帆;王燕;李丹妮;陆益;蒙子卿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口腔疾病的诊疗与交叉感染

    目的预防和控制口腔科的操作引起的交叉感染.方法采用清洗消毒设备,达到一人一机一用一灭菌.结果清洗消毒机和灭菌器的采用是预防和减少交叉感染必要的措施.结论采用一人一机一用一灭菌,在预防和减少口腔科操作的交叉感染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作者:周惠平;魏克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眼科门诊医院感染的预防和管理

    目的分析眼科门诊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对策,有效管理和预防医院感染. 方法根据患者就诊程序,制定一系列感染控制措施,加强消毒隔离和卫生宣教. 结果眼科门诊未发生医院感染. 结论合理管理门诊患者流动,加强消毒隔离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张淑英;许岩;张云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医院无菌物品兑换容器的微生物学调查

    目的了解无菌物品兑换容器等环节污染情况,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全院无菌物品兑换容器等环节进行微生物监测,共抽查120份样本.结果消毒前细菌含量≥100 CFU/cm2者占调查总样本数的31.67%,病原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2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2株,表皮葡萄球菌12株,铜绿假单胞菌6株,肺炎克雷伯菌3株,其他菌14株.消毒后各部位细菌含量均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 结论无菌物品兑换容器的污染易造成其他环节的污染,应采取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作者:马荣华;李昆;张凤荣;宗呈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综合医院儿科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

    预防医院感染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探讨综合医院儿科医院感染的原因和预防对策,我们对1998年1月~2001年12月儿科住院病历,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其结果如下.

    作者:高琦;李桂臻;高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重型肝炎合并感染14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对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治,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对1999年9月~2000年12月收治的重型肝炎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结果 145例重型肝炎患者91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发生率62.8%,医院感染率为64.8%,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医院感染例次率分别为94.1%、60.9%(P<0.05);145例重型肝炎中病死率56.6%,感染组病死率74.7%,未感染组病死率25.9%(P<0.01).结论感染是重型肝炎多见的并发症之一,老年组感染率高,感染组病死率高;感染是肝衰竭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始动原因,合理应用抗生素,积极预防和治疗感染是提高重型肝炎存活率的重要环节.

    作者:曾跃萍;李秀兰;郜桂菊;何林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开放性骨折患者伤口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伤口不愈合不动杆菌感染的原因、规律,以利防范. 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2年3月间,骨折后不愈合伤口分泌物标本,细菌学培养不动杆菌阳性的33例住院患者的多种临床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多种不同因素与骨折后伤口不愈合不动杆菌感染有关,诸如伤口开放、手术实施、联合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有关,而与年龄、慢性疾病的有否、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与否无关. 结论骨折患者不愈合伤口预防不动杆菌感染的关键在于合理应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尽量缩短伤口开放时间及手术时间.

    作者:李英;王君韬;齐宝庆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5 258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分析

    目的为了解我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加强监控. 方法对我院2001年5 258例住院病历进行调查. 结果有298例患者感染,发病率5.67%,检出致病菌133株,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0.15%,革兰阳性球菌为21.80%,其他菌占18.05%. 结论通过监控和加强培训教育能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沈连香;姜岩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老年病房医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相关因素

    目的研究老年病房院内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 方法分析近3年内老年病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痰培养分离鉴定PA,采用K-B纸片法按NCCLS制定的标准进行药敏试验,排定临床常见因素构成比. 结果免疫功能低下,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长期卧床、呼吸道分泌物引流不畅,经鼻留置胃管、长期应用抗生素、H2受体阻滞剂和制酸剂的应用等是住院老年患者反复PA感染的主要因素. 结论控制PA感染的预防对策重要的是减少PA侵袭机会,提高宿主防御机能,合理而有效地使用抗生素,以减少PA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作者:李曙平;杜伟华;靳桂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医护人员自我防护调查分析

    目的增强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了解自我防护状况.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抽查医护人员关于卫生保健、防护知识等内容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236名医护人员中做过上岗前体检40.3%,做过定期体检25%;每个工作日洗手次数<30次89%,>30次11%;皮肤被利器刺伤过86.9%;掌握常用消毒剂作用40.2%,正确掌握戊二醛灭菌时间5.9%;因物品供应不上较少应用防护措施57.1%;认为必要参加防护知识培训95.3%;感染过常见医院感染性疾病有49.6%.结论要加强卫生保健、卫生洗手、做好标准预防、加强学习宣教、预防感染.

    作者:张小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存在问题的分析

    为了更好地控制医院感染,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是否达标,是标志着一个医院感染控制好坏的标准或控制程度.在2001年度,将部分效果监测超标项目进行原因分析.目的是找出原因,采取措施,及时纠正,不断提高.

    作者:李淑英;周伟雄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口腔器械灭菌方法探讨

    目的采用压力蒸汽与化学消毒剂两种方法对人工污染及临床使用后自然污染牙科手机、车针等口腔科器械进行灭菌处理,观察比较灭菌效果. 方法将牙科手机、车针等口腔科器械人工浸泡于试验标准菌株或病毒悬液中,沥干,置37℃恒温干燥30 min,用双层布包装后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或化学消毒剂灭菌处理. 结果压力蒸汽灭菌可完全杀灭口腔器械上污染的各种细菌及病毒;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法能够杀灭充分暴露于化学消毒剂中的细菌及病毒;对具有狭小缝隙结构复杂、消毒剂浸泡难以达到的部位,化学消毒剂浸泡处理对各种细菌及病毒杀灭作用有限. 结论压力蒸汽灭菌效果可靠.

    作者:邓小虹;武迎宏;罗薇;高承志;佟颖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汰可分外科手部皮肤消毒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检测汰可分(Decosept)皮肤消毒剂实用消毒效果.方法随机将手术人员分为汰可分组和碘伏组,每组30人;按消毒技术规范进行外科手皮肤消毒试验;中和剂按中和剂试验确定.结果汰可分组杀灭率为99.43%,碘伏组为99.26%,二者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术者严格按外科刷手消毒操作,汰可分可使双手消毒后无菌生长且无毒副作用.

    作者:易滨;王芳;刘军;张雪莲;梁厚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基层医院凡士林纱布高压灭菌方法的研究

    目的观察凡士林纱布厚度及在锅中位置的灭菌效果,对凡士林纱布的灭菌方法进行研究.方法将嗜热脂肪杆菌芽胞ATCC7953布片,夹置于凡士林纱布的中心放于铝储物盒中,经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后做细菌定性分析,对比多次进行实验检测.结果 32层以内的凡士林纱布由直接污染的嗜热脂肪杆菌芽胞(ATCC7953)全部杀灭,杀灭指数为(5×105~5×106).结论采用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方法可靠,但应控制凡士林纱布的厚度,不易过厚,置于锅中上层为消毒效果佳位置.

    作者:董薪;刘春艳;刘则扬;张华琳;李爱国;乔军榕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诗洁手消毒液消毒效果和毒性实验研究

    目的了解醋酸氯己定类洗手消毒液的消毒效果和毒性.方法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有关要求,对诗洁手消毒液有效成分含量、实验室和现场应用效果、毒性进行检测评价.结果经检测,诗洁手消毒液含0.9746%醋酸氯己定,原液pH值7.09,含醋酸氯己定5 000 mg/L样液作用2 min,对布载体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率达到99.90%以上,原液作用2 min对布载体白色念珠菌的杀灭率达到99.93%,5 min杀灭率达到100%;30人次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含醋酸氯己定5 000 mg/L样液作用1 min对手上自然菌灭除率达到99.57%,消毒后残留菌落数符合GB15982规定的Ⅰ类环境医护人员手消毒要求;毒性检测结果表明属实际无毒类,对皮肤无刺激,无蓄积毒性和致突变性. 结论诗洁手消毒液可用于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活动中的卫生洗手和外科洗手消毒.

    作者:胡国庆;林军明;潘协商;魏兰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医院消毒工作中的目标监测与预防医院感染

    目的探讨对医院消毒工作进行细菌学监测的工作方法.方法对比1999~2001年医院采用问题目标监测和常规监测资料与临床消毒工作实际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问题目标监测方法阳性率高,可反映医院消毒工作的薄弱环节.结论问题目标监测使管理有针对性和前瞻性,有利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刘仲梅;李荡;金淑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控制艾滋病在医院内的传播

    艾滋病(AIDS)几乎已经波及到了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在发达国家,艾滋病发病率已趋恒定或有下降趋势[1];但是,在不发达国家,艾滋病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在非洲,现有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者2 500万人(截止于2000年7月),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将在8年内离开人世.在津巴布韦,每4个成年人当中就有1个人感染了HIV,HIV造成的孤儿数在近3年之内增加了2倍,已达90万人;到2010年,人均寿命将为30岁,胎儿死亡率将达11.6%,产前诊断HIV感染的比率将达47%,AIDS在人群中传播造成食品生产下降50%,治疗AIDS所花经费将占国家健康预算的60%[2].

    作者:武英;张恩华;周蕾蕾;岳月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戊二醛类消毒剂国内临床应用现状

    自1962年Pepper等[1]在双醛化合物中发现戊二醛(glutaraldehyde)有明显的杀芽胞活性以来,许多科学家对其理化特性、杀菌活性、杀菌机理和毒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戊二醛具有杀菌谱广、高效、刺激性小、腐蚀性弱、低毒安全、易溶于水和稳定性好等优点.戊二醛的发现和应用在化学消毒剂发展史上被称为第三个里程碑.目前,戊二醛作为一种高效消毒剂和灭菌剂已在国内医院广泛使用,由于各种戊二醛类消毒剂配方不同,其灭菌活性存在差异,同时,戊二醛的规范化使用也是值得临床重视的问题,现就戊二醛类消毒剂国内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王莉;米志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药物主动外排泵与抗生素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临床上很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主要感染医院内免疫力低下患者[1].铜绿假单胞菌常对多种常用抗生素耐药,所涉及耐药机制复杂,包括:外膜低渗透、抗生素修饰酶的生成(如β-内酰胺酶)、外膜孔蛋白缺失、生物膜形成、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和主动外排泵系统.可表现为抗生素多重耐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吴安华;罗晓燕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规范化与长期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伤口感染的效果对比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在骨科手术中的预防感染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0年不同骨科择期手术患者,按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的方法分为两组:A组为规范性应用抗生素组,原则为一般情况下不应用抗生素,但手术中放入较多内植物等大手术时,则于麻醉后手术前应用1次,术后应用不超过36 h,共计921人;B组为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生素组,除按A组的方法应用外,术前1 d可能应用抗生素,术后应用36 h以上或直至患者体温降至37.5℃以下,共计1 213人;对比两组患者的伤口感染率. 结果两组患者伤口感染分别为5例和8例,两组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手术期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并不能进一步降低术后伤口感染率.

    作者:史占军;张亚莉;景宗森;朱志刚;汪能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IP/TAZ 特治星)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护肝、利尿及支持疗法的基础上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每日3次,静脉注射;对照组在护肝、利尿及支持疗法的基础上使用头孢噻肟2 g,每日2次,静脉注射;主要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腹水常规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结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患者,总有效率可达88.2%,优于对照组78.1%,而且对于肝功能的恢复、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也优于对照组,而死亡率为5.9%明显低于对照组9.4%.结论表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细菌感染,控制内毒素血症的扩散,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提高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治愈率.

    作者:陈学福;陈小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nef RNA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早期感染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为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早期感染的检测,预防医院感染.方法以nef基因引物nef6,nef7和β-肌动蛋白(actin)基因引物BA1,BA4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对标本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用Kodak Digital Science 1D 软件对条带密度进行分析,并对PCR产物进行Southern 印迹杂交,以确定PCR反应所得条带为nef基因扩增产物.结果所检测的6例HIV-1抗体阴性P24抗原阳性患者标本均扩增出HIV-1 nef和β-肌动蛋白的基因产物,通过Kodak Digital Science 1D 软件分析得到各标本条带的密度比值,Southern印迹杂交证明PCR反应条带确实为HIV-1nef基因扩增片段.结论该方法简便、经济,可作为HIV早期感染检测的一种辅助手段,防止医院内HIV的感染.

    作者:姜拥军;王亚男;尚红;康辉;范霞;Tylor Thecker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3种血培养方法临床应用的评价

    目的评价临床常用的3种血液培养方法的应用价值. 方法 3种不同浓度的4种细菌各70株,接种到3种不同的培养瓶中进行培养,对其阳性检出时间、阳性检出率及相关因素进行综合性评估. 结果 mini VITAL系统对所测试的3种不同浓度的细菌(苛养菌除外)阳性检出时间3.5~28.6 h;对浓度为100 CFU/ml的苛养菌A群链球菌,mini VITAL 48 h阳性检出率可达100%,双相血培养瓶阳性检出率为17.1%,自制血培养瓶的阳性检出率为0%. 结论 mini VITAL全自动荧光血培养仪可缩短培养时间,结果快速准确;双相血培养瓶对苛养菌和低浓度的细菌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自制血培养瓶.

    作者:朱冰;胡勇;郭志兵;熊杰;陈威巍;钱江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4种不同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比较

    目的对4种不同的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筛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方法和试剂. 方法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乳胶凝集试验(TPLA)4种方法对76份可疑梅毒抗体阳性标本进行检测. 结果 RPR有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TPPA敏感性稍差;TP-ELISA敏感性高. 结论 TP-ELISA敏感性高,适合大批献血员筛查;TPLA与其他方法的检测结果符合率高,且操作简便,适合作确认试验.

    作者:徐雅萍;肖征;沈定霞;张秀菊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