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例患者,女,61岁,患1型糖尿病多年,多次并发泌尿系感染,于2002年8月又因泌尿系感染且常规治疗无效入我院.空腹血糖:15.8 mmol/L,尿素:9.6 mmol/L,肌酐:192 μmol/L;血常规:WBC:16.6×109/L,N 0.86, M 0.02, L 0.12;尿常规:尿糖:+++,尿蛋白:++,WBC:+++,RBC:++;尿液细菌培养:培养出罕见的粘性威克斯菌,计数为107 CFU/ml.
作者:刘教祥;李春玲;姬香莲;王新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性肺炎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我院在2002年2~3月前后入住ICU的2例脑出血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气管切开插管吸痰的患者,因吸痰器消毒不彻底致铜绿假单胞菌交叉感染.
作者:王莉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我院供应室对玻璃注射器标签进行了改进,经几年临床使用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作者:吕月球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作为浙江省中医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经常会有基层医院的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来咨询发生了输液反应如何进行调查、鉴别和控制.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作者:于杭英 刊期: 2003年第07期
备皮是外科手术前准备的一项重要操作.临床常用的方法是将医用滑石粉抹毛发处,用一次性剃须刀剃去毛发.传统的方法通常没有严密的消毒隔离措施,常造成交叉感染.我们将滑石粉装入废弃的婴儿爽身粉瓶内,使滑石粉喷撒于备皮区,经半年的临床使用,在备皮过程中防止交叉感染效果极好.
作者:冯小青;孔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我们对约60例移植肾患者术后超声检查针对性防护,经过近4年的探索和实践,在超声检查中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护措施和方法,目的是保护患者术后避免切口感染和交叉感染.
作者:梁燕;李树森;廖明松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拖把是医院的卫生洁具之一,传统的管理方法是每次使用后将拖把冲洗干净后挂在墙壁上晾干备用,有很大一部分无绳堆放,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拖把霉变现象,造成地面第2次污染.面对现状,我们根据卫生部<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中第10条的规定,改进了管理方法,2001年对全院卫生洁具进行了规范管理.洁具全部改用易清洗、易晾干的塑料用品;设计拖把架和将拖把统一系绳,规范管理.经过实践,管理效果满意,现将做法介绍如下.
作者:陈亚庆;常洪美;张丽红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我院是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已经10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是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作者:张永丰;赵晓红;刘桂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猩红热是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多发,感染后一般可以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本院收治1例连续3年反复发作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力;赵利斌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对病原微生物感染分布和细菌耐药性分析,为临床选用抗生素提供科学、合理、可靠依据. 方法对我院1 633例临床标本进行普通培养和高渗培养,以K-B法进行药敏分析. 结果血、痰、咽拭子、脑脊液、尿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6.5%、65.6%、40%、14.3%、65.5%,支原体培养阳性率17.3%;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50%;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羧苄西林、林可霉素的耐药率>80%.结论加强病原微生物培养及耐药性的定期系统监测,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江训良;李先斌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胆道感染病原菌谱及耐药性. 方法胆道感染住院手术患者的胆汁行细菌培养,K-B法或两倍稀释法行药敏测定. 结果胆汁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614株,培养阳性率达90.4%,其中革兰阴性细菌460株、占74.9%,革兰阳性细菌133株、占21.7%;药敏结果提示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出现多重交叉耐药,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第三代头孢菌素及环丙沙星较为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敏感. 结论胆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肠球菌属、肠杆菌属、变形菌属及假单胞菌属和葡萄球菌属,出现多重耐药.
作者:陈国忠;沙青;褚爱春;徐辉文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细菌的分布及耐药趋势,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主要病原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32及配套试剂进行细菌鉴别和药敏实验. 结果由细菌分布结果显示:共分离病原菌1 994株,革兰阳性菌652株,以葡萄球菌为主,其中甲氧西林耐药株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51.5%和77.7%;革兰阴性菌1 325株,主要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多见;30.7%的大肠埃希菌、58.1%的肺炎克雷伯菌和52.1%的阴沟肠杆菌证实产ESBLs;在监测中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但发现26株耐万古霉素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其次为头孢他啶和喹诺酮类药物. 结论医院感染的耐药问题较严重,定期进行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有助于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戴湘春;袁汉尧;林湛;柯水源;吴显劲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了解泌尿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的感染状况,以及解脲脲支原体对不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 方法沙眼衣原体检测采用美国ABI公司Sure Step TM Chlamydia抗原检测卡; 支原体培养试剂盒采用上海奥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产品;支原体培养、药敏一体试剂盒采用珠海浪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 结果 400例样本中解脲脲支原体(Uu)阳性134例占33.5%;人型支原体(Mh)阳性44例占11.0 %;沙眼衣原体(CT)阳性35例占8.75%.对96株解脲脲支原体敏感率>89%的药物有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美满霉素)、交沙霉素和阿奇霉素. 结论 Mh的分离率位于第2,若常规检测只做单项Uu,将势必造成一定的漏检,Uu对常见的红霉素、四环素等已产生一定的耐药率,及时进行药敏试验、选择高效药物、实施足剂量和足疗程用药,对降低Uu耐药株的产生、防止复发和提高治愈率将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张有江;张军民;罗燕萍;张秀菊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防治VAP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238例VAP患者的发病年龄、基础疾病、病原菌分布及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老年VAP患者占84.9%;VAP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占菌株总数的76.5%,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分离率为35.1%,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金黄色葡萄球菌总数的45.8%;G-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已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结论提倡严密动态监测VAP病原菌,合理使用抗生素,以达到有效控制VAP的目的.
作者:汪春明;余建华;田建国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小鼠免疫接种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S抗原疫苗(S-HBsAg)后引起的特异性、MHC-Ⅰ限制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 CTL)反应. 方法分别给BALB/c(H-2d)小鼠腹腔内接种0~6 μg S-HBsAg,2周后加强1次,4周后分离小鼠脾淋巴T细胞,体外用小鼠Ld限制的、S-HBsAg特异性CTL表位多肽S28-39-刺激;用特异性多肽S28-39-、51Cr标记的P815细胞作为靶细胞;4 h51Cr释放实验检测CTL反应. 结果 0、0.65、1.25、2.5、5 μg组小鼠,CTL特异性释放率分别为31.21%±9.23%、42.36%±19.32%、91.21%±22.97%、69.25%±24.13%、51.49%±21.661%;只接受1次免疫接种的小鼠,其脾淋巴细胞特异性CTL特异性释放率分别为27.34%±14.25%、32.27%±15.35%、56.28%±24.35%、44.34%±18.65%、40.76%±56%. 结论 BALB/c(H-2d)小鼠腹腔内接种S-HBsAg引起特异性CTL反应,加强免疫能够提高CTL反应.
作者:施理;张宜俊;易学瑞;刘树人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颅脑术后患者因医院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方法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结果感染组平均每例住院天数比对照组延长16 d,统计学比较两组差异呈显著性(P<0.01),住院费用感染组比对照组平均每例多6 408元;各费用增加多的是药费、治疗费、检查费;不同感染部位是下呼吸道感染费用高. 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降低医院感染率,减少患者经济损失,为医院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张小容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了解本地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表型测定情况,给基层实验室提供一个经济、准确的ESBLs检测方案,以防止产ESBLs细菌的区域性流行. 方法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M100-S9文件标准,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ESBLs的初筛和确认试验. 结果初筛试验各底物检出率不同,头孢他啶低(76.3%),头孢噻肟和氨曲南高(97.4%),确认试验的头孢噻肟组检出率明显高于头孢他啶组(P<0.05). 结论基层实验室在进行ESBLs的检测时,初筛试验可只选择头孢噻肟、氨曲南两种药物,确认试验可选择头孢噻肟组进行检测.
作者:李轶;周绪华;周在咸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提高保洁工作质量,切断传播途径,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 方法深入病房,了解保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保洁员进行医院感染有关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认知水平;协助保洁公司建立健全保洁工作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对保洁工作质量进行督导和监管. 结果对保洁工作实施了规范化的管理,为患者和医务人员营造了一个洁净、舒适的就医和工作环境;为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途径、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等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结论加强对保洁员医院感染有关知识的培训,并对保洁工作质量进行督导和监管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范秋萍;张会芹;李俊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了解临床实习人员普遍预防知识知晓情况.方法对临床实习人员进行普遍预防知识问卷调查.结果临床实习人员对普遍预防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平均知晓率为67.4%,实习医生与实习护士普遍预防知识知晓率差别无显著性,全体实习人员愿意接受普遍预防知识并在医疗活动中注意普遍预防的运用.结论实习人员普遍预防知识仍存在模糊认识,医院应加强对临床实习人员普遍预防知识岗前教育,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作者:徐明;何长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管理的有效方法. 方法自1997年我院运用全面质量管理(TQC)对医院感染实施了全部门、全员、全程管理. 结果医院感染管理质量逐年提高,逐步反映出真实的感染率,漏报率逐年下降,环境监测合格率、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一次性医疗用品全程管理合格率均逐年提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TQC用于医院感染管理是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作者:韩传平;周丽;刘慧;南秀荣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易感部位、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调查125例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 结果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易感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因素与患者的原发病、并发症、各种功能障碍如咳嗽反射障碍、排尿障碍等有关;细菌学检查共检出医院感染病原菌140株,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位居前3位. 结论针对各种相关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减少神经外科医院感染,同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依据药敏实验调整用药,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郭宏川;罗毅男;郭永川;付双林;李殿友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多因素引起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状况及预防对策. 方法对5所市级医院同期住院患者有或无相关因素的患者,引起医院感染的状况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 <2岁和>60岁组与2~60岁组比较,泌尿道插管组与未插管组、使用呼吸机组与未使用呼吸机组、行气管切开组与未行气管切开组、用激素组与未用激素组对比,前者均与医院感染增高密切相关,而动静脉插管组与未插管组、放化疗组与未进行放化疗组及患者性别与医院感染均无相关性. 结论年龄、导尿、呼吸机应用、气管切开、大剂量激素均与医院感染增高密切相关,而动静脉插管、放化疗及患者性别与医院感染无相关性,有的感染可能与本身存在的基础疾病有关.
作者:陈峪;全月英;陈小会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调查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探讨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护理质量. 方法对1999~2001年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分离出的65珠致病菌进行分析,探讨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56.9%)、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6.9%)、白色念珠菌(13.8%). 结论为有效控制感染,必须实施有效的消毒措施,要特别重视重点环节监控,重点监测检查,设医院感染控制负责人,加强业务学习.
作者:李淑霞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与院内下呼吸道感染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监测47例非肺部感染患者中行气管切开术后初4 d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呼吸道感染菌群的特点及其耐药性及与机械通气的关系. 结果术后4 d内,47例患者中发生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有17例,占36%;17例患者气道分泌物培养获得致病菌24株,均为多重耐药菌;47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者与未发生医院感染者比较:医院感染组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史者、手术时低蛋白血症者及术前抗生素的使用比例高于无医院感染组. 结论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的COPD史、手术时低蛋白血症等有一定关系;术前抗生素的高使用状况可能与致病菌的高度耐药有关.
作者:王沁;朱惠莉;喻红之;朱文娟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为查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在我院2000年度出生并住院的759例新生儿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医院感染及相关因素. 结果有95例发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2.5%,16项相关因素中有12项因素OR值>2. 结论男婴、早产、低体重、羊水Ⅲ度污染、母婴同室、置暖箱、低体温、窒息、反复吸痰(插管)、吸氧、重症监护(ICU)、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等12项因素是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要针对上述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来减少或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杨菊香;李少莲;刘年生;邓宗华;姚元香;郑嵘;高晓霞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易患因素. 方法对近4年我科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143例作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医院感染率>30%,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长期住院、晚期肿瘤患者、老年人、白细胞下降、化疗、各种介入性操作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对白细胞减少者进行保护性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及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杨莹;方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烧伤病区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以指导临床控制. 方法选择我院烧伤科2000~2002年连续3年住院患者的出院病历2 253份,对该时段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的调查、总结和分析. 结果 2000~2002年连续3年烧伤病区医院感染率为10.21%,例次感染率为10.58%,漏报率为18.07%. 结论烧伤患者因为皮肤屏障破坏、免疫功能受损等因素,医院感染率高,特别需要加强控制,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毛远桂;胡荣珍;余於荣;辛国华;曾元临;张红艳;肖长辉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调查肝移植受体在重症监护室(ICU)期间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找出降低肺部感染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肝移植受体下呼吸道分离出的277株病原菌及药敏结果. 结果革兰阴性(G-)菌占66.79%,革兰阳性(G+)菌占21.66%,真菌占11.55%,主要致病菌依次为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绝大多数抗生素耐药.结论合理、适当选用抗生素以及统一、整体管理对降低肝移植受体术后感染非常重要.
作者:王勇强;刘懿禾;孙丽莹;王东浩;王峪;曹书华;沈中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高压灭菌凡士林纱布的存放时间、环境与细菌污染之间的关系. 方法将经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后凡士林纱布随机分成2份,分别存放于正常环境和潮湿环境的无菌物品柜内,进行实验检测,调查存放时间、温度与贮存期的关系. 结果在正常环境的凡士林纱布存放1~16 d细菌培养为阴性,第17天开始有细菌污染;在潮湿环境中存放1~7 d细菌培养为阴性,第8天开始有菌生长. 结论凡士林纱布的保存期限与存放环境的温度、湿度,灭菌后凡士林纱布的干燥等有关.
作者:董薪;刘春艳;乔军榕 刊期: 2003年第07期
1 软式内镜的清洁微生物嵌入有机物(如血、粪和呼吸分泌物)内阻止杀菌剂的穿透,可能引起消毒失败,然而一些消毒剂能被有机物灭活.严格的机械清洁去除插入管外部和所有能进入的管腔物质,这是消毒和灭菌前所必须的.吸引管腔的内部表面,在消毒前尽管已被彻底地冲洗和刷洗,仍可见患者的污垢(血、粪、胃粘膜).
作者:黄靖雄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动态观察单向垂直流生物洁净室及复合紫外线辐照对空气卫生学的消毒效果. 方法在设计级别为10万级单向垂直流洁净室内,采用LMC-1型离心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采样和平皿暴露法检测空气自然菌浮游菌落数和沉降菌菌落数;试验分为单向垂直流洁净及紫外线与不设紫外线两组;时间设置开机前、开机后(紫外线辐照30 min关闭),分别于0.5、1、2、3、4 h、6个采样时相点,各连续采样5 d. 结果动态试验表明,本试验设计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标准,两种采样方法均显示室内空气洁净度满足GMP控制过程的要求. 结论单纯空气洁净可满足本实验车间洁净环境的空气卫生学标准.
作者:叶树林;王晓蕾;王瑞娟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空气消毒机的消毒效果及其副作用. 方法 2000年1月~2001年9月对手术间空气消毒效果实施的监控,并对空气消毒机和紫外线的消毒效果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两种消毒方法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使用空气消毒机后与设备故障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都具有明确的相关性. 结论单纯紫外线消毒方法可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消毒标准,加用空气消毒机后,未能增强消毒效果;空气消毒机所采用的臭氧消毒方法可能对电子设备产生危害.
作者:李吉顺;赵嘉训 刊期: 2003年第07期
1961年英国的Jevons报道了第1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以后世界各地报告的MRSA菌株不断增多.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临床分离的MRSA,一般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20%~50%,近几年有上升趋势,某些综合性大医院上升>80%[1].日本Kumaoto大学医院报告,1989年MRSA医院感染率达到3.5%.MRSA感染治疗困难,而且常常引起医院感染的流行和传播,对消毒剂的抗性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2].它除对万古霉素敏感外,对其他抗生素几乎全部耐药,病死率高,已引起全球的关注.
作者:张兴华;孟庆慧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了解本地区革兰阴性(G-)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产生情况及其临床分布,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医院感染及产ESBLs细菌的暴发流行. 方法用MicroScan W/A-40细菌分析系统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的G-菌进行ESBLs确证试验. 结果在所有436株G-菌中,ESBLs总的检出率为17.2%,主要见于大肠埃希菌27.9%、肺炎克雷伯菌25.7%、阴沟肠杆菌11.9%、产酸克雷伯菌8.3%;各病区ESBLs细菌的检出率以重症监护病房(ICU)高(27.4%),其次为呼吸科病房(22.7%)和肾内科病房(18.3%);在各种标本中ESBLs的检出率以痰标本高,其次为尿液标本;ESBLs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高(100%),其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结论 ESBLs总的检出率为17.2%,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重症监护病房、呼吸科病房是ESBLs细菌的高发病房;ESBLs细菌广泛耐药,其治疗以亚胺培南为首选,其次为大剂量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作者:苏维奇;李莉;陈华波;彭宁;苗翠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比较天津市临床分析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方法搜集天津市8所大型综合医院2001年8月~2002年3月临床分析的421株大肠埃希菌和418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同时判断菌株来源是否为医院感染的患者. 结果医院感染株对绝大部分抗生素的耐药率都高于社区感染的菌株,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医院感染株ESBLs产生比例也高于社区感染株,其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对上述两菌仍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喹诺酮类、环丙沙星耐药率,大肠埃希菌医院内、外分别为71.9%和61.1%,对肺炎克雷伯分别为32.2%和21.8%,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耐药率医院内、外分别为60.3%和48.1%,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医院感染分离株耐药率高于医院外分离株,应引起经验性使用抗生素的注意,对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可能与环境因素相关.
作者:魏殿军;宋诗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和研究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方法调查核实2000年1月~2001年6月期间全院出院病历6 086份,每半年对抗菌药物应用率、平均用药天数、联合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共调查3次. 结果 2000年1月~2001年6月期间抗菌药物应用率降低了5.6%,平均用药天数减少了2 d,单用率降低11.2%,三联率降低5.7%.结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
作者:古丽巴哈;韩新萍;孙克红;张伟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总结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后出现肠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患者在住院期间、且应用抗生素后发生腹泻及全身症状的特征、相关化验结果. 结果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多出现在应用抗生素后5~9 d,依症状轻重不同可表现为单纯性腹泻、腹泻伴全身感染中毒性表现,便常规可见到红、白细胞,常规便培养阴性,口服去甲万古霉素或甲硝唑有效. 结论对症状典型、除外其他类型的腹泻后,可试验性应用去甲万古霉素或甲硝唑治疗.
作者:王磊;张懋植;赵继宗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了解我院呼吸监护病房(RICU)和普通病房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以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流行情况、耐药性,并探讨ESBLs产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共114例,ESBLs的检测用纸片扩散表型试验确证.结果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株为40.0%,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株为21.6%,总检出率为28.1%,RICU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ESBLs率为58.6%,明显高于呼吸普通病房17.6%(P<0.001);上述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10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62.5%,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为59.3%.结论除亚胺培南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也可作为治疗产ESBLs细菌感染的药物,改善营养状况、减少侵入性操作、减少激素或制酸剂的应用可能减少ESBLs菌株的出现,降低患者病死率.
作者:童朝辉;王臻;王辰;张洪玉;杜小玲;王清涛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评价中西抗菌药物联合治疗院内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合理性. 方法对2002年1~12月院内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采用中西药联合抗菌治疗和单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分别从MIC、不良反应发生率、效果费用3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 14种抗菌药物的MIC,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联合清开灵、双黄连P<0.01,其他药物联合后仍有>50%耐药;对MRSA两组P>0.05;细菌清除率两组P>0.05,联合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低限度费用均高于单用组. 结论临床在治疗医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特别是MRSA感染时,一定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临床安全有效性、药物经济学等多方面考虑选药,且不可盲目联合用药.
作者:蔡长春;李景苏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头孢吡肟控制VAP的临床疗效. 方法 19例VAP患者应用头孢吡肟10~14 d,采用细菌培养鉴定,T淋巴细胞测定法. 结果头孢吡肟治疗后,细菌转阴率为81.25%,CD3,CD4明显上升. 结论头孢吡肟在控制VAP细菌感染、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和减少真菌发生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熊旭东;严慧萍;尹建鹏;赵敏;沈晓红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期间综合性医院空调设施的管理. 方法加强强制性通风,新风、排风系统连续运行,并定期对空调系统进行清洁和消毒,同时加强排水系统管理. 结果加强病区、房屋设施、设备管理,可有效地保障医疗区内空气清洁、温度适宜. 结论综合性医院在非典型肺炎流行期间加强空调通风、排水系统管理,可安全、正常使用空调.
作者:王树峰;孙福礼;黄健;金霞;邢玉斌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 方法选择某综合性医院3~4月份收治和医院感染的SARS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发病所在科室的流行病学侦查. 结果 (1)流行病学特点:时间分布在3月中旬和下旬有两个发病高峰,地理分布:发病病例主要集中住院大楼西单元的5个楼层的4、5号病房,人群分布:住院患者多年龄较大且合并较严重的基础病,而受染的医护人员以工作在一线的中青年为主;(2)输入性病例是导致医院感染的第一代传染源,医院内继发传染的住院者和医护人员是进一步扩散蔓延的第2批传染源;(3)研究发现近距离空气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为本次SARS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同时还提示:存在气溶胶经病房排风系统垂直长距离传播的可能性;(4)控制隔离传染源、加强病区通风换气和定时消毒、关闭空调新风系统、医护人员加强防护等各项措施采取后,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医院感染是SARS流行初期的主要形式,该院医护人员的受染方式前期以医院内传染为主,后期以门急诊窗口岗位受染较为突出,通过采取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SARS医院感染是可控可防的.
作者:何耀;邢玉斌;钟光林;费也淳;姜勇;王磊;孙正基;索继江;陈世平;刘振立;苏元福;朱士俊 刊期: 200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