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癌症基金会
  • 国际刊号:1005-8664
  • 国内刊号:11-3494/R
  • 影响因子:0.88
  • 创刊:1994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00022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 肿瘤学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2001年5期文献
  • 食管癌在放疗中的移位与剂量关系的研究

    目的食管癌病人因肿瘤的出现而使食管移位,在放射治疗中由于肿瘤的消退而食管逐渐恢复到正常位置,进一步探讨食管移位与放射剂量间的关系.方法在模拟定位机下观察45例食管癌病人,在整个放射治疗过程中食管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发生移位变化.拟定治疗前病变中心为0,移位>0.5cm为异常,在20Gy、40Gy、60Gy拍片与治疗前比较.结果从病变长度<5cm、5~7cm、>7cm三组分析,移位率是66.7%、84.2%和85.7%;从病变侵犯食管壁(二个壁、三个壁、及四个壁)分析,移位率是69.2%、83.3%和89.5%;从临床病理类型分析,覃伞型高于髓质型,分别是92.9%和83.9%;从病变部位分析,上段、中段、下段基本相似,无明显区别,即100%、83.8%、87.5%;从剂量学分析,在20Gy时,食管移位已开始变化,60Gy时移位率高,各组均是如此.结论在放疗开始以病灶为中心的照射野,已不适用于中、晚阶段的治疗,应在20Gy、40Gy时在模拟机下重新定位,以保证靶区投照准确,为治疗提供保证.

    作者:张楚敏;王建华;李定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胆囊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意义

    目的研究胆囊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42例胆囊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胆囊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率为48%;VEGF阳性组的MVD为47±17,明显高于阴性组的28±13(t=4.09,P<0.001);VEGF的表达与胆囊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x2=4.55,r=0.33,P<0.05及x2=7 77,r=0.43,P<0.01).结论VEGF与胆囊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可作为评估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黄开红;黄志清;李海刚;曾韵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上皮性卵巢癌hTERT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表达及端粒酶活性与卵巢癌发生、发展的关系,评价其可否作为卵巢癌的肿瘤标志物及预后指标.方法应用RT-PCR及端粒重复扩增方法对43例上皮性卵巢癌、11例良性卵巢肿瘤和卵巢正常组织以及4例交界性卵巢肿瘤共69份标本进行hTERT mRNA及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hTERT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率在卵巢癌中分别为83.7%(36/43)及76.7%(33/43),良性肿瘤中均为9%(1/11),在正常卵巢组织和交界性卵巢肿瘤中阴性,其差异在卵巢癌与良性肿瘤及正常组织间均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04及0.0001).hTERT及端粒酶阳性率在某些预后因素如肿瘤类型、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肿瘤转移之间的差异皆无显著性.结论卵巢癌中存在高频率的hTERT表达及端粒酶激活,表明hTERT作为端粒酶的催化亚基,在肿瘤细胞端粒酶的激活中起关键作用.hTERT表达及端粒酶活性可望作为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而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但其预后价值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红霞;李春海;江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8-Br-cAMP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以8-Br-cAMP体外诱导Hela细胞凋亡中,相关基因及蛋白质表达与凋亡之间的关系,为使用无毒性8-Br-cAMP治疗宫颈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采用原位杂交和完整细胞原位斑点印迹技术检测凋亡相关基因及蛋白质的表达.结果8-Br-cAMP试验组细胞凋亡率为(40.0±1.32)%,对照组(5.2±0.74)%;8-Br-cAMP可上调wp53,iNOS基因表达,下调mp53,bc1-2,c-myc基因表达,可增强iNOS和FasL的酶活性,降低Fas免疫反应性.以上各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0.01.结论8-Br-cAMP能诱导Hela细胞凋亡,可作为一种治疗宫颈癌的新途径.

    作者:宫璀璀;吴景兰;邓新国;王红梅;赖泽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HAE、DAE、MAE方案治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比较

    目的比较HAE、DAE、MAE三种化疗方案治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的临床疗效与副作用.方法对初治的M5型白血病分别采用HAE、DAE、MAE三种不同的方案进行化疗.结果HAE、DAE、MAE三种化疗方案的有效率分别为50%、80%、90%.MAE方案骨髓抑制的发生率高,但心脏、消化道等方面的副作用略低于其它两组.结论MAE方案可作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的一线方案.

    作者:彭爱华;许多荣;洪文德;李娟;张国材;童秀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CD34抗原、bcl-2蛋白表达与急性髓性白血病化疗耐药

    目的检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中CD34,bcl-2的表达,并评价其临床意义及CD34,bcl-2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免疫细胞化学APAAP法.结果 CD34、bcl-2表达与AML外周血WBC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CUF-L等临床特征无关;而继发性AML CD34水平显著高于原发性AML患者(P<0.05);但bcl-2水平在原发,继发AML中无差别.原发性AML中CD34水平与化疗疗效无关(P>0.05);无论原发AML或AML中,bcl-2表达均与化疗耐药有关.结论CD34并非一个能独立耐药相关的因素,而bcl-2可以独立决定化疗反应;CD34和bcl-2无相关性.

    作者:温宏升;高丽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原发性肝癌微血管密度的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中微血管密度(MVD)与肿瘤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技术,对51例肝癌组织中FⅧRAg进行免疫特异性染色,并计数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D).结果①肝癌>5cm、无包膜、有肝内转移、Child分级为B级和C级的MVD明显高于肝癌≤5cm、有包膜、无肝内转移、Child分级为A级(P<0.05~0.01);②有门脉侵犯及淋巴结转移肝癌的MVD虽高于无门脉侵犯及淋巴结转移肝癌,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MVD与病理分级、腹水和AFP无关(P>0.05).结论MVD在肝癌的生长和转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作为肝癌预后的一个有用的预测指标.

    作者:刘剑仑;于文胜;李挺;杨南武;刘剑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直肠癌根治术后行多动脉联合化疗对预防复发和转移的价值

    目的观察肠系膜上动脉、髂内动脉及肝固有动脉联合化疗对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03例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以肠系膜上动脉、髂内动脉及肝固有动脉为靶血管,采用介入导管技术分别注入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C+顺铂.对照组47例,术后采用全身静脉化疗,用药同治疗组.治疗后每组均随访5年,观察术后1~5年内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部位及数量.结果治疗组5年内共复发和转移18例,复发和转移率为32.1%(18/56),对照组复发和转移共22例,复发和转移率为47.0%(22/47),两组复发和转移率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肠系膜上动脉、髂内动脉及肝固有动脉联合化疗对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肿瘤复发和转移有预防作用.

    作者:刘勇敢;藏军现;许震;武现生;高春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直肠癌生物学行为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相关关系的观察

    目的观察直肠癌患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与T细胞亚群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酶标法动态检测46例直肠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表达.结果直肠癌组CD3、CD4阳性细胞数和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CD8阳性数高于正常对照组、直肠良性疾病组;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受抑与癌肿分期密切相关、与病理分级无明显关系.结论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与癌肿负荷密切相关,采用T细胞亚群的检测对于判断直肠癌癌肿发展状况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于东风;王光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MVD与p53,nm23基因表达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MVD与p53,nm23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12例乳腺癌组织MVD及p53,nm23基因表达情况.结果p53阳性表达者MVD均数为66/200,阴性表达者均数为56.5/200,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nm23表达阳性者MVD中位数为45/200,阴性表达者为67/200,二者间差异显著(P<0.01);MVD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否无关(P=0.28).结论MVD与nm23表达有密切关系,与p53及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否无明显关联.

    作者:崔树德;刘发文;刘慧;张恒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氧化苦参碱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OMT)的抑瘤作用和免疫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HEP-A-22肝癌小鼠模型进行免疫指标比较.结果显示OMT在近期内(15天)对荷瘤小鼠有明显抑瘤作用.结论氧化苦参碱可明显提高荷瘤小鼠免疫功能,并产生抑瘤效应.

    作者:徐广伟;满世军;王志生;王丽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PAI-1、P53和nm23表达在胃癌浸润和转移中的研究

    目的探讨PAI-1、P53和nm23在胃癌浸润和转移中的协同作用.方法酶标法检测33例胃癌新鲜组织中的PAI-1活性,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石蜡组织中的P53、nm23的表达;各指标与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AI-1活性、P53、nm23与肿瘤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均有一定的关系;PAI-1比活性在肿瘤组织中显著高于瘤旁组织(0.65±0.20 Au/mg vs 0.31±0.17 Au/ma,P<0.05),在P53阳性组中高于P53阴性组(0.67±0.16Au/mg vs 0.41±0.10Au/mg,P<0.05),nm23低表达组高于正常表达组(0.71±0.21Au/mg vs 0.47±0.15Au/mg,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的PAI-1比活性能反映胃癌的恶性程度,检测胃癌组织中的PAI-1、P53和nm23的变化对胃癌的诊断、了解胃癌的生物学特征、为病人预后的评价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

    作者:唐采白;周宏平;王少卿;程慧敏;王然;柳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喉癌组织p27基因、VEGF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对喉癌组织细胞p27基因、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结果喉癌细胞p27基因蛋白的表达与原发灶肿瘤大小、大量吸烟、临床分期呈负相关;VEGF与原发灶肿瘤大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呈正相关.结论二者在喉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并可作为判断喉癌生物行为和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作者:王占龙;赵瑞力;胡俊兰;李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GST-π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GST-π蛋白与大肠癌病理学特征之间,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用兔抗人GST-π抗体对60例大肠癌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1.GST-π蛋白的表达和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及类型无关(P>0.05);但与肿瘤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TNM分期,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差异(P<0.001).2.GST-π在癌灶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意义不同,在肿瘤组织中低分化组高表达而在癌旁组织中则低表达,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1.GST-π在瘤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及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和肠癌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与肿瘤的分化及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可做为衡量恶性程度,耐药性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欧希龙;胥明;刘顺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Mncl2增强树突状细胞HLA-DR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索Mncl2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HLA-DR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Mncl2刺激组及阴性对照组DC表面HLA-DR表达水平及HLA-DR阳性细胞率.结果Mncl2刺激组DC平均荧光强度为165.97,阴性对照组为105.72(P<0.01).刺激组DC的HLA-DR阳性细胞率为89.96%,阴性对照组为78.73%(P<0.01).结论Mncl2在体外能显著增强DC表面HLA-DR表达水平及总细胞HLA-DR阳性细胞率.

    作者:黄少萍;杨宁;尹兰珍;夏建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CTF和CAF合并放射治疗对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近年来,抗癌新药的不断涌现,使癌症的治疗水平明显提高,吡喃阿霉素是日本学者梅泽滨夫等半合成新的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其化学结构与阿霉素相似,是阿霉素氨基糖部分第4'位OH基上的一个异构体,具有高效低毒,单药和联合用药均显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乳腺癌术后患者,目前研究认为,术后先化后放、同期放化疗预后较先放后化疗效好,但目前常用的乳腺癌标准方案:CAF、CMF因其毒性较大,很难同期进行放疗,我科使用CTF与CAF化疗同期进行放疗,进行对比,探索乳腺癌患者放化疗同期进行的优劣进行分析总结.

    作者:陈凡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浅表性膀胱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应用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化疗预防复发的预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8例浅表性膀胱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应用THP(30mg/50ml)膀胱灌注,保持30分钟.结果随访3~18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THP用于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是安全且疗效显著.

    作者:蔡聪;何学军;洪汉业;杨峰涛;方德信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剂量5-氟脲嘧啶微泵持续输注联合小剂量顺铂治疗晚期胃肠道癌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小剂量5-氟脲嘧啶微泵持续输注联合小剂量顺铂治疗晚期胃肠道癌的疗效.方法5-Fu250mg/d,持续深静脉微泵输注3周;PDD 6mg/m2/d,静脉滴注1小时,每周用5天,连用3周.以上方案休息1周后重复使用,连用两个周期后休息1个月评价疗效.结果全组31例,总有效率为51.6%,其中PR 16例,无CR.胃癌、肠癌的有效率分别为55.5%、46.3%,肝脏转移灶的有效率为70.0%.全组无Ⅲ°以上毒副反应发生.结论小剂量5-Fu微泵持续输注联合小剂量顺铂治疗晚期胃肠道癌疗效较高,毒副反应小.

    作者:左云;卢玮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吡柔比星联合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疗效观察

    目的应用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各种晚期恶性肿瘤,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其毒副作用.方法63例中晚期淋巴瘤及各种实体瘤患者,采用国内外常用的含THP的化疗方案,均治疗2~6疗程(疾病进展患者除外).结果THP为主的联合化疗对晚期非何杰金淋巴瘤及多种实体瘤:软组织肿瘤、卵巢癌、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疗效显著,RR>60%;对鼻咽癌、非小细胞肺癌、胃癌、结肠癌疗效尚可,RR>30%;毒副反应轻:常见有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脱发.结论吡柔比星对恶性淋巴瘤多种实体瘤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可以耐受.

    作者:金小民;孙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肺癌脑转移24例临床分析

    1997年11月至2000年5月间我科收治24例肺癌脑转移患者,就其临床诊断治疗探讨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肺癌原发病灶全部经胸X线、胸CT和支纤镜病理学证实,脑转移灶头颅CT或MRI证实.体力状况根据Karnofsky评分方法.24例中男性17例、女性7例,年龄28~77岁,中位年龄53岁.其中腺癌11例、未分化癌6例、低分化癌5例、鳞癌2例.右肺17例,其中右上肺12例,右中、下肺5例.左肺7例,左上肺3例,左下肺4例.

    作者:张超;曹小龙;蔡小玲;郭添胜;胡家柱;黄广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目的为了确定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病人的特点及术后效果.方法总结了我院1954年至1992年间外科治疗的119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结果93例(7.7%)甲状腺肿瘤直径在1.0cm以下.其中49例因其它甲状腺疾患,手术时意外发现.41例行一侧腺叶切除术,其10年生存率为100%.44例以颈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病人,皆行一侧腺叶切除和颈淋巴结清除术,10年生存率为91.8%.所有病人平均随访11年,44例颈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有3例死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分析结果提示,无颈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一侧腺叶切除已足够.而伴有颈部转移的病人,一侧腺叶切除和颈淋巴结清除是必要的.

    作者:张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误、漏诊原因分析及早期诊断

    目的对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误诊、漏诊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提高早期诊断确诊率.方法对1980年~1997年间临床误诊、漏诊的18例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误、漏诊患者占同期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的67%,误、漏诊疾病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原发性不孕、继发性不孕、卵巢癌、肠癌、子宫肌瘤、上节育环后子宫出血等.结论反复月经失调、不育者并且卵巢增大的年轻妇女应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年轻妇女在患子宫内膜癌的同时有患第二原发癌的可能性,特别是有癌瘤家族史者.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多数分化较好在病理上与复杂性子宫内膜增生过长,腺瘤样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很难区分,必须特别注意.

    作者:邵玉龙;陈鸣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我院恶性肿瘤7522例统计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我院近10年来恶性肿瘤收治情况.方法对1986年1月~1995年12月间在我院住院确诊及治疗的恶性肿瘤病人的资料,重新建卡登记统计.结果10年来我院共收治恶性肿瘤7522例,其中男、女患病构成比为1.99:1(P<0.05),发病高峰年龄在41~50岁和51~60岁年两个年龄段,恶性肿瘤的种类构成前三位为鼻咽癌(34.59%)、肺癌(12.96%)、肝癌(10.94%).10年来,各病种的收治动态可见:鼻咽癌、消化道肿瘤、女性的妇科肿瘤及乳腺癌等病种无明显变化,但肺癌、肝癌病种的收治有逐年增加的趋向.结论鼻咽癌、肝癌仍是严重危害我市人民生命健康的三大肿瘤,鼻咽癌病例占34.5%多,再次体现了肇庆是鼻咽癌高发地区之特点.

    作者:张明;蔡定邦;蔡悦成;李美娟;何宝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异时性重复癌1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异时性重复癌的病因、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3例异时性重复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首发癌与重复癌间隔时间10-288个月,平均69.2个月.首发癌治疗,12例手术切除,曾接受过化疗或(和)放疗者10例(76.9%).异时性重复癌中8例手术切除(61.5%),单纯化疗或联合放疗者2例,3例扶正治疗.生存期1例因咯血1月内死亡,其余生存期8-61个月,平均25 3个月.结论癌症患者异时性重复癌发生率增加.病因可能与化疗、放疗、遗传因素及宿主内在因素等有关.如能及时诊断,采取积极治疗,有助于延长重复癌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张凤鸣;李秀华;薛影;王红;刘丽梅;王晓燕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结肠癌肝转移35例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不同治疗方法来观察结肠癌肝转移的生存期,以选择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1990年来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结肠癌肝转移35例,其中术中同时切除结肠癌肿瘤及肝转移病灶3例,结肠癌术后出现肝转移再切除2例,术中肝动脉、门静脉双置泵化疗8例,术后肝动脉插管介入化疗10例,常规化疗12例.结果术后其1、3、5年生存率为切除组>置泵组>介入化疗组>常规化疗组,术后三年生存率分别为40%、25%、20%和0.结论切除肝转移组优于置泵组和介入化疗组,后两者又优于单纯化疗组.

    作者:陈建民;陈书昌;任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以CTP方案双介入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为了评估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双介入化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采用CTP方案双介入化疗,并与同期采用的CTP方案静脉化疗34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相比较.结果双介入组: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20例,有效率(RR)73.3%),毒副反应小.静脉化疗组:部分缓解(PR)14例,有效率44.5%.结论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双介入化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增加,值得临床应用的一种方法.

    作者:徐永茂;张国龙;马文青;高从敬;史跃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非小细胞肺癌Ⅱ期治疗与预后

    目的分析Ⅱ期非小细胞癌不同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Ⅱ期非小细胞肺癌264例分别采用单纯放疗、放疗+化疗、单纯手术、手术+放疗、手术+放疗+化疗并用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Ⅱ期病人的1年生存率5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3、5年生存率单放组明显低于其它4组;手+放组与手+放疗+化疗组的局部控制率优于单纯手术组.结论Ⅱ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长期生存率与治疗方法有关,放疗可减少术后局部复发率.

    作者:付尚志;蒲萍;李启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恶性肿瘤患者发热127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发热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确诊恶性肿瘤的患者,口表体温大于38.0℃,且持续三天以上,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27例中56例由肿瘤继发性感染引起,68例由肿瘤本身所致,另有3例为原因不明发热.结论对恶性肿瘤发热患者应合理使用抗生素,慎用糖皮质激素.

    作者:朱小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特殊年龄段肝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附100例报告)

    目的分析特殊年龄段肝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探讨不同的诊治途径和综合对策.方法我科1995年8月至1999年8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480例,选年龄≤40岁和年龄≥60岁两组(即青年组和老年组),对比分析两年龄段患者HBsAg阳性率、ALT异常(高于正常4倍)、AFP阳性(>400μg/ml)、肝癌类型、门静脉癌栓、手术切除率及存活率的差异.结果2年龄段有显著性差异结果(P<0.05)分别是:HBsAg阳性率(90%,55%)、ALT异常(88.89%,50%)、AFP阳性(70%,37.50%)、弥漫性肝癌(23.33%,7.50%)、门静脉癌栓(20%,7.50%).而存活率:青年组术后存活超过3年3例,老年组有6例超过3年.结论青年人肝癌恶性程度高于老年人;恶性程度与肝炎活动、肿瘤侵润生长有关;对高危青年,应定期检查AFP和B超以获得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老年肝癌手术切除仍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温增庆;吴孟超;陈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早期胃癌1 61例的临床及预后研究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61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特点和15年的随访结果加以统计和分析.结果早期胃癌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检查有明显优势,其中小胃癌19例,微小胃癌5例,一点癌1例.部位以贲门多89例(59.28%)依次为胃体部、胃角部和胃窦部,粘膜内癌和粘膜下癌的五年以上生存率分别为98.36%、77.55%.结论早期胃癌的预后仅与其浸润深度相关,而与肿瘤的生长部位,肉眼分型和组织学类型无关,故对有消化系症状人群作内镜检查是改善早期胃癌预后的关键措施.

    作者:崔桂平;殷新生;朱阳春;郭江川;王蓓蓓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老年癌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癌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275例住院老年(60岁以上)癌性胸腔积液患者的回顾性分析.结果1.癌性胸水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咳嗽,咯血,气急,消瘦等方面明显高于结核性胸水患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2.癌性胸水酶学检查ADA含量明显较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3.CT检查癌性胸水患者胸膜多呈环状胸膜增厚,胸膜上有多发性结节存在,94%并存胸内病灶或淋巴结肿大.结论癌性胸水生长快,出现临床症状早而明显;胸水酶学ADA及CT检查可作为胸水性质的鉴别指标.

    作者:骆益民;陈真如;张祖贻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外鼻间叶组织肿瘤(附2例报告)

    例1,男性,4岁,外鼻肿胀隆起1年余,逐渐长大.检查鼻背下端偏右侧皮下肿物降起下达鼻尖,皮肤完整,皮下肿物约3×2×2cm3,质地中等硬,基底不活动致外鼻畸形.CT扫描报告:外鼻软组织肿物伴鼻骨压迫吸收.以外鼻肿物收入院.全麻下经右鼻侧切开进路将外鼻鼻尖的皮下肿物剥离切除,伤口缝合,肿瘤标本送病理组织学检查,报告:(外鼻)血管纤维瘤.伤口一期愈合,外鼻形态恢复正常出院.

    作者:杨振昌;张玉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辨证治疗癌症化、放疗毒副反应

    癌症化、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目的是杀死癌细胞而尽量减少对正常细胞产生不可逆性的损害.但目前尚未发现有选择性作用的化疗药物和放疗电离辐射等治疗方法.因此化、放疗的细胞毒害作用不仅作用于癌细胞,也损害了正常细胞,产生了严重的毒副反应.使正气更虚,邪气更盛,产生不良的效果.我们在临床中对化、放疗中出现的严重难以忍受的痛苦及全身和局部症状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宽智;林建民;杨英军;丁兆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25例介入栓塞疗效分析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以往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介入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已成为当前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取得与手术切除相同的疗效.笔者以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和碘油的混合乳剂在1995~1999年介入栓塞治疗25例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作者:薛德文;谢印发;刘素贞;王秀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恶性肿瘤的急诊症状及治疗特点

    目的对急诊留观的237例恶性肿瘤患者主要症状及相关治疗措施进行分析,观察到本组病例多以呼吸困难、发热、癌痛、颅内高压症、出血、食欲不振、恶病质综合征等来就诊,经过急诊多主要症状的紧急处理后,大部分病人病情可得到缓解,不仅可为病人赢得治疗原发病的时间,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通过对急诊科恶性肿瘤的就诊特点分析,提高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对策.

    作者:钟毅;周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B超引导氩氦刀冷冻治疗肿瘤的价值

    目的探讨B超引导氩氦刀冷冻治疗肿瘤的价值.方法无法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腹后腔血管内皮肉瘤、左肺鳞状细胞癌及右甲状腺髓样癌患者各一例在B超引导下进行氩氦刀冷冻治疗.结果4例患者三个月后B超及CT复查瘤体均缩小1/3,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B超引导氩氦刀冷冻治疗,定位准确,安全可靠,效果明显,具有重要的价值及临床意义.

    作者:苏海庆;李锦球;李振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带膜金属内支架治疗食管支气管瘘6例报告

    食管气管瘘多因食管癌溃疡穿通或放疗损伤所致,也可由肺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引起,一旦发生,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达60%以上,以往采用手术修补或保守治疗效果较差,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金属内支架治疗食管病变日益广泛,我院应用带膜金属内支架治疗食管支气管瘘6例,报告如下:

    作者:许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电化学治疗砷致皮肤癌1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使用电化学治疗砷致皮肤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在中、重度砷中毒病人中选择62例患者进行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砷性皮肤癌15例(24.2%).其中Bowen's病12例,鳞状细胞癌2例,基底细胞癌1例.均采用电化学治疗的方式,治疗后1年评价疗效.结果CR14例,PR1例,近期缓解率为100%,2年疗效为93.3%.结论对地方燃煤砷致皮肤癌的电化学治疗,方法简便,安全且费用较低,2年疗效高,对砷污染地区有使用和研究价值.

    作者:岑笃才;张爱华;敖飞;任俞江;李陆;刘忠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原发性中耳类癌复发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原发性中耳类癌很少见,国内尚未见报道,现报告一例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方法患者女性,48岁,右中耳肿瘤切除术后19年复发,将活检标本作组织学(HE染色)、组织化学(奥辛蓝、PAS、嗜银染色)、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查.结果组织学,前后两次活检肿瘤形态一致,主要由实体小梁状及腺管状两种结构组成,瘤细胞异形性小,未见核分裂,但可见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组织化学,奥辛蓝(AB)、过碘酸雪夫氏反应(PAS)染色阴性,嗜银染色胞浆内可见嗜银颗粒.免疫组化,突触素(Syn)、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CK)弥漫阳性,嗜铬蛋白(CgA)灶性阳性,溶菌酶(Lyz)阴性.结论原发性中耳类癌复发,同时与中耳腺瘤和中耳副节瘤等肿瘤鉴别.

    作者:朱鸿;徐钢;文锦;胥维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经CT及纤支镜引导肺活检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对比研究

    近年来我国肺癌发病率逐年增加,居恶性肿瘤的首位[1,2].如何提高周围型肺癌的诊断率,使患者及时得到适当的治疗已成为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现近不少学者利用纤维支气管镜及CT引导分别作肺活检诊断周围型肺癌均取得一定成果,各家报道不一[3,4],作者对一组病例采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以下简称CT法)及在X线电视透视下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以下简称纤支镜法),通过对照分析观察,以便探索对周围型肺癌较佳正确的诊断方法.经湖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情报检索中心1999年12月查新报告表明,国内未见与本课题内容相同的文献报道.现将我院近两年来临床及胸片、CT扫描拟诊为周围型肺癌而分别在CT引导及纤支镜引导肺活检资料较完整的一组病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纪正华;邓理明;王亚瑟;李小晶;王莺莺;杨彩萍;刘选勇;汪颖;周依仁;徐春华;徐巧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早期贲门癌的外科治疗(附38例报告)

    目的探讨早期贲门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38例早期贲门癌的临床表现、病灶数目、部位及大小、术前内窥镜检查、病理类型、癌组织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及预后.结果38例患者平均年龄近60岁;术前胃镜检查确诊率为81.6%;39.5%患者癌组织位于粘膜层,60.5%位于粘膜下层;淋巴结转移率为21.1%,其中N2转移率为7.9%.全胃切除术占71.1%,近侧胃大部切除术占18.9%;施行D1手术占10.5%,D2手术占89.5%;本组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术后5年生存率为86.7%.结论对于早期贲门癌施行D2手术,一并清扫第一、二站淋巴结,能彻底切除肿瘤,避免术后复发和转移,提高生存率;施行全胃切除术,能够增加患者的进食量和防止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保证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并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黄昌明;张祥福;卢辉山;吴心愿;官国先;王川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微导管支气管动脉超选化疗栓塞术治疗肺癌29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微导管支气管动脉超选化疗栓塞术治疗肺癌的疗效.方法29例肺癌病人均行微导管支气管动脉超选化疗栓塞术,观察治疗前后原发癌灶体积及大直径与垂直直径的变化,比较肺CT影像学改变;观察栓塞剂用量与癌灶体积之间的关系;观察临床病征、手术并发症等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微导管支气管动脉超选化疗栓塞术治疗肺癌疗效显著,术后原发癌灶的体积大多有不同程度缩小,肿瘤大直径与垂直直径乘积缩小降低大于50%的占89.66%,栓塞剂用量小,手术严重并发症出现率低,副反应轻.

    作者:邹子扬;刘宝山;郑晓辉;杨建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细支气管肺泡癌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990~1999年本院收治经病理证实为BAC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孤立型BAC 27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1年生存率45.0%,2年生存率27.2%;弥漫型BAC 3例均未手术,单纯化疗,分别生存4个月、7个月和18个月.纤维支气管镜和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低.胸部X线和CT均有阳性发现.结论BAC无典型症状,病情发展缓慢,胸部CT检查对本病诊断优于X线,治疗以手术为主.

    作者:张红梅;王晓平;姜福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胰腺癌基因诊断研究进展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恶性程度高、发展快、预后极差的肿瘤,根据2000年北京全国肿瘤学术会议,胰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早期诊断对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尚无及时、准确的诊断技术,临床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和血清中肿瘤标志物如CA19-9,CA494,CA50,CA19-5,Span-1,Du-pan-2,CAM17.1等检测技术均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诊断使胰腺癌的早期诊断见到了曙光,现将胰腺癌基因诊断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作者:俞婷;刘顺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肿瘤细胞表面血小板免疫相关抗原的表达及其意义

    血小板与肿瘤细胞通过各自膜表面表达的糖蛋白受体及其配基的连接作用相互激活以影响肿瘤细胞的转移过程,但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曾用CD41、CD61、CD42a、CD42b、CD62、CD63、CD31、CD9、TSP、CD36等血小板单克隆抗体检测11种人癌细胞系,发现它们共同表达CD9、CD42a、TSP、CD63,人胃癌细胞系MGC803还同时表达CD36[1].我们拟对上述肿瘤细胞表面表达的血小板免疫相关抗原的意义进行讨论.

    作者:张培彤;朴炳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哨兵淋巴结的鉴别示踪技术

    哨兵淋巴结活检(SNB)是近年来乳腺癌外科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哨兵淋巴结活检,使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免行腋淋巴结清扫[1,2].目前SNB的研究仍处于临床实验阶段,在取代传统腋淋巴结清扫术并常规应用之前,需解决下列几个问题:1)原发肿瘤生物学特性与其它各种可能的预后因素是否比腋淋巴结状态更具有预后价值.2)是否存在优于腋淋巴结清扫术的其它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或激素等辅助治疗.3)各种危险因素与乳腺癌临床和病理分期的相关风险分析,以确定清扫腋淋巴结的必要性.4)哨兵淋巴结的准确定义,SNB技术方法的进一步完善.譬如鉴别哨兵淋巴结好及敏感的方法以及方法应用实施的技术问题等.研究哨兵淋巴结首先并且重要的是哨兵淋巴结的鉴别示踪,现就乳腺癌哨兵淋巴结鉴别方法做一文献综述.

    作者:任予;何建军;陈武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固有荧光在肿瘤临床上的应用进展

    1948年Figge等观察到恶性肿瘤组织可吸收荧光物质(卟啉),初步研究了活体组织的荧光特性与组织内部微观结构间存在的相应关系.1961年Lipson首次采用荧光内窥镜在临床上成功识别了肿瘤组织,此后,荧光在医学、尤其在肿瘤临床上应用的研究开始了新的阶段.80年代以来,随着激光、电子工业等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后来固有荧光肿瘤诊断仪的出现,固有荧光的肿瘤诊断技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梁军;蔡宣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细胞凋亡与乳腺癌的发生和治疗研究进展

    近百年以来,国内外乳腺癌发病率始终处于上升状态,近20年来尤为显著.以美国为例,80年代以来,乳腺癌发病率约以年均30%的速度上升,1980年为84.8/10万,1987年高达112.4/10万,上升32.5%.70年代中期乳腺癌新患年均8万人左右,1991年增加到175万人,1996年高达184.3万人[1].虽然发病率在上升,但死亡率近30年来无大变化.

    作者:石银珍;王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胃癌腹膜种植的治疗现状

    胃癌不能根治切除及复发的主要原因是腹膜种植.据文献记载,胃癌腹膜种植占全胃癌手术的10%~15%,根治切除术后复发的50%~60%,其治疗效果不佳,5年生存率基本为0[1].因此,控制腹膜种植是提高胃癌疗效的关键,本文就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杨玉波;张强;潘克勤;何尔斯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子宫肌瘤微创治疗的进展

    子宫肌瘤(uterine fibroids)是女性生殖器常见的良性肿瘤,其确切的名称应为子宫平滑肌瘤(uterineleiomyoma).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岁妇女,30岁以下少见,20岁以下极少见,由于妇女年龄、种族及评价方法的不同,肌瘤发生率约为20~50%.大多数肌瘤是无症状的,因而确切的发生率未明.黑人妇女的发生率比白人妇女高3~9倍,且发病年龄偏早[1].迄今为止,子宫肌瘤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证明肌瘤是一种激素依赖性的肿瘤.在高雌激素环境中,如妊娠、外源性高雌激素等情况下生长明显,而绝经后肌瘤逐渐萎缩.随着子宫肌瘤与内分泌的相关研究进展,证实肌瘤组织具有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其密度超过周围正常肌组织.有报道应用外源性激素及克罗米芬后子宫肌瘤增大,抑制和降低性激素水平可防止肌瘤生长,甚至缩小肌瘤及改善临床症状,提示肌瘤是性激素依赖性疾病.70年代,Townsend等采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异构酶技术证实子宫肌瘤是克隆性肿瘤,每个肌瘤瘤体是由单一细胞起源的,且在子宫中的发生是独立的.1995年,Hashimoto等采用X染色体伴性磷酸甘油酸激酶(PGK)基因的差别失活技术证实了上述学说[2].

    作者:李翊;张俊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脏肿瘤的治疗现状

    肝脏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肝癌往往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系,同时伴血中AFP值的升高,而继发性肝癌的常见的原发灶位于消化系统、肺及乳腺等,此种情况下血中的AFP值往往不升高.不管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肝癌,在临床上均较为常见,其治疗包括手术和非手术疗法,手术是根治的方法,而非手术疗法只是延长病人的生存,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作者:李国忠;张绍华;王占昭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肿瘤的微波热疗

    肿瘤的加温疗法(热疗)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世界各国对热疗这一继免疫疗法之后的癌症第五大治疗方法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微波作为一种特殊的局部热疗的热源,则更引起人们的重视.近来,由于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微波抗肿瘤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水平.但肿瘤的微波热疗仍处于研究阶段,未能成为一种常规疗法.现分述如下:

    作者:张达;刘永雄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血色病伴肝癌、糖尿病1例报告

    病例患者男性,63岁,教师.因皮肤青灰色15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3年,右上腹不适2月入院.患者于15年前因皮肤青灰色而到昆明某大医院就诊,测血清铁蛋白大于500ug/L,确诊为“原发性血色病”,曾行“放血治疗”,但未坚持.3年前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测空腹血糖为10~15mmol/L,诊断为糖尿病,予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2个月来感上腹不适或隐痛,乏力,并逐步出现腹胀、双下肢浮肿而到我院就诊.

    作者:张树荣;田学明;范宗江;张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直肠癌并原发性肝癌2例报道

    病例1,患者,女性,36岁.因大便变细2月,右上腹不适半月入院.患者于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变细,无便血,未予在意.半月来感右上腹不适,外院行B超检查示肝多发性占位性病变.为进一步诊治而入我院.入院时查体:慢性病容,消瘦,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右肋下7cm,剑突下6cm处可触及,质硬,表面不光滑,肝上界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脾肋下未触及.直肠指诊示直肠前壁距肛门6cm处可触及一3cm×2cm包块,质硬,表面呈结节状.结肠镜检查并取活检行病理学检查示直肠低分化腺癌.腹部CT检查示肝左右叶均有多发实质非均质占位性病变,甲胎球蛋白(AFP)<20ng/ml,B超引导下肝脏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肝细胞性肝癌.诊断:1.直肠癌,2.原发性肝癌.

    作者:张树荣;田学明;欧秋生;蔡业枝;张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成人甲状腺肉瘤一例

    患者女性,73岁,因左颈部包块15天以左侧甲状腺肿瘤收住院.检查见左甲状腺肿大约6×4×4cm,质硬,较固定,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B超报告左甲状腺实性结节.T3、T4、TSH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正常.临床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可能性大. 2000年3月6日在全麻下手术,见瘤体6×4×4cm大小,已侵占全部左叶甲状腺,包膜不完整,表面呈结节状并与肌层粘连,质地较硬,但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将瘤体和颈前肌一同切除,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报告为甲状腺肉瘤.继续切除甲状腺峡部及对侧大部,仅保留对侧下极少许甲状腺组织,并行保留胸锁乳突肌及颈总动脉的同侧颈括术.出院后给颈部放疗和全身化疗.随访半年尚未见复发.

    作者:魏志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癌根治术后顽固性皮下积液的处理

    1995年1月~2000年6月,我们共施行乳癌根治术323例,均采用皮下置管负压吸引引流,132例发生皮下积血积液.分别采用反复穿刺抽液加压包扎法、皮瓣戳孔引流法,后者效果明显优于前者.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共323例,均为女性.年龄23~79岁,平均54.6岁.Halsted乳癌根治术158例,Ⅰ式改良乳癌根治术96例,Ⅱ式改良乳癌根治术69例.发生顽固性皮下积血积液132例.其中86例采用反复穿刺抽液加压包扎法;46例采用皮瓣戳孔引流法.反复穿刺抽液加压包扎法:将积液部位消毒后,采用10号针管经皮穿刺抽液,液体抽尽后,敷以加压包扎.次日复然.皮瓣戳孔引流法:将积血、积液部位皮肤消毒后,用11号刀片在其上戳小孔,长度约1.5cm,数量视积液面积而定,

    作者:黄黎明;单水阳;陈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叶状囊肉瘤4例诊治分析

    乳腺叶状囊肉瘤临床少见,术前诊断困难,手术切除范围不一.我院近十年收治4例,现报告如下.例1:女,45岁.右乳腺肿块半月.体检:右乳外下方可触及3×3×2cm3大小肿块,中等硬,表面光滑,活动.术前诊断:乳腺癌?切除右乳肿块,术中发现肿块质较脆,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冰冻切片报告:低度恶性肿瘤.行全乳切除术.病理诊断:右乳叶状囊肉瘤.

    作者:李秀清;吴国柱;路兰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左胸壁肋软骨肉瘤误诊左后纵隔间叶瘤一例

    患者,男,60岁.因左侧胸痛伴喘息20余天于1998年9月11日入院.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明,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侧胸廓基本对称,双侧呼吸动度基本一致,双侧肺脏听诊呼吸音清晰,心音纯,律整,心率:86次/分,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胸部CT检查示左上后纵隔区,主动脉弓上下水平区域,降主动脉后胸肋关节处可见类圆形软组织肿物,其边缘清楚欠光整,CT值为43Hu,相应处第5、6后肋骨存在骨破坏,并见左侧少量胸腔积液,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胸片检查示左上纵隔占位.初步诊断:左后上纵隔占位,神经原性肿瘤恶变可能性大.左侧胸腔少量积液,左侧第5、6肋骨转移.1998年9月21日全麻下行左后上纵隔肿物切除术.

    作者:任淑华;周立君;刘学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经蝶切除垂体瘤同种异体骨修补鞍底

    我科1989年6月~2000年3月行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共118例,其中43例应用同种异体骨修补鞍底. 一般资料:43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龄16~65岁.包括GH、PRL、ACTH、TSH垂体腺瘤.

    作者:曹一波;王松山;刘海东;闫洪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早期胃癌16例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是一种高发癌,国内早期诊断率不高.我院1993年1月至2000年8月内镜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16例,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1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5~70岁,平均52.1岁.40岁以上13例占81.

    作者:李菊兰;朱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伽玛刀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疗效观察

    为观察伽玛刀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我院自1993年从确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儿中选择两组年龄相近、瘤体大小相似,都处于眼内期且已丧失视力的患儿分别进行伽玛刀治疗及眼球摘除术,结果表明,用伽玛刀治疗能延缓肿瘤的复发时间,从而延长患儿的生命,P<0.05,可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张庆慧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癌切除术后皮瓣坏死防治体会

    乳腺癌切除术皮瓣游离面广,极易引起皮瓣坏死.本文就本院资料做一探讨.一般情况:本院自1996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共施行乳腺癌切除术200例,术后发生皮瓣坏死21例.占10.5%,年龄23~78岁,平均45.7岁,病灶位于左侧82例、右侧118例.均得到病理组织学证实.病理组织学类型:单纯癌31例,髓样癌42例,浸润导管癌76例,腺癌14例,硬癌30例,浸润小叶癌7例.肿瘤临床分期(按TNM分期法)Ⅰ期:41例,Ⅱ期:112例,Ⅲ期:47例,Ⅳ期:5例.手术方式:乳癌改良根治术120例,乳癌根治术75例,乳腺姑息切除术5例.

    作者:陈雪敏;张筱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甲状腺叶次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腺瘤(附375例报告)

    本文探讨采用腺叶次全切除术对喉返神经、喉上神经损伤以及治疗效果是否优于其它手术方式. 对象和方法:1994年1月至1997年12月间我科连续收治住院的甲状腺腺瘤手术病人共381例,其中6例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并行根治术,以甲状腺腺瘤手术的共375例,其中行腺叶次全切除术272例,腺叶全切除术21例,腺瘤摘除术82例.男/女比例为1:3.7,年龄13~92岁,以20~50岁居多,占73.8%.术前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体检和B超.对于腺叶次全切除术中的上极或下极处理,采用紧靠腺体的方法,残端保留少量的甲状腺组织,腺叶背面则用剥离子或彭氏电刀解剖,不常规暴露喉返神经,切口常规放置皮片引流,于术后24小时内拔除.腺叶全切除术和腺瘤摘除术无特殊不同之处.

    作者:陈学荣;王金卫;张卫中;叶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手术加肝动脉埋泵治疗原发性肝胆道癌

    肝、胆道癌单纯手术效果不佳,我们自1996年4月至2000年5月采用手术加肝动脉埋泵治疗原发性肝、胆道癌26例,效果较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贻德;姚东胜;何新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扩张治疗

    1991年以来我们共收治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14例,采用扩张器扩张疗法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全组共14例,男12例,女2例,年龄41~71岁.均经食管钡剂造影证实为吻合口狭窄,经纤维食管镜检查排除吻合口癌复发.按狭窄部位分型:颈部吻合口狭窄3例,主动脉弓上吻合口狭窄7例,主动脉弓下吻合口狭窄4例.按狭窄程度分型:轻度狭窄3例,中度狭窄6例,重度狭窄5例.

    作者:卢卫平;张立新;刘刚;张晓凯;王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ELU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观察

    1996年7月~1998年7月,我院采用足叶乙甙胶囊(Vp16)、亚叶酸钙片(CF)及优福啶片(UFT)组成的ELU方案治疗晚期胃癌3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建国;高峰;陈烈;王俊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贲门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肿瘤的发生是由于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失控,调控细胞增殖与分化的生长因子及生长抑制因子的效应均需由特异性受介导,放此生长因子受体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异常表达可促使细胞的恶性转化及肿瘤的发生.本文通过研究EGF-R在贲门癌中的表达,旨在探讨其在贲门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章培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