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癌症基金会
  • 国际刊号:1005-8664
  • 国内刊号:11-3494/R
  • 影响因子:0.88
  • 创刊:1994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00022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 肿瘤学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2014年5期文献
  • 培美曲塞联合卡铂和吉西他滨联合卡铂一线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给予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治疗;观察组47例,给予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全部完成2、4或者6个周期化疗,对照组患者中有2例因消化道不良反应严重而终止治疗.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粒细胞减少和肝功能损害者明显少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吉西他滨联合卡铂的治疗方案相比,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更好,安全性也更高.

    作者:潘学兵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胰腺癌患者术后化疗复发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胰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复发因素,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65例胰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中位生存时间,以及复发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65例患者中,23例早期复发,早期复发与肿瘤标志物CA19-9水平明显相关,而总体复发与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理分级关系密切,但与是否为R0切除无关.结论 胰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复发与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可作为患者个体化治疗的依据.

    作者:季洪波;项庆增;王磊;尹胜杰;商迪;王乐乐;王晓颖;马长武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效果的比较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的淋巴清扫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7月间125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63例,开腹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检出淋巴结总数及各站淋巴结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但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肠道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可以获得开腹手术相似的淋巴结清扫效果,但是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的优势.

    作者:侯欣;宋斌;汤顺娟;王玖言;张琼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热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内生场热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晚期宫颈癌的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同步放化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内生场热疗,2次/周,共治疗8次,观察疗效、不良反应及免疫功能.结果 6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CR+ PR)为60.0%,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CP+ PR)为8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总生存率(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患者均可以耐受,其中试验组患者皮下脂肪硬结2例(6.67%),经常规治疗后痊愈.两组患者严重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及NK细胞免疫功能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生场热疗联合同步放化疗能提高局部晚期宫颈癌的局部控制率,延长生存时间,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良好.

    作者:毛红华;钟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不同部位胃癌行手术治疗时对术式的选择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胃癌行手术治疗时的术式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不同部位胃癌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明显比3、5年生存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1/3部位胃癌患者的平均预期生存时间明显比中1/3和下1/3部位胃癌患者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中1/3和下1/3部位胃癌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据肿瘤发生部位对术式进行正确的选择能够促进患者术后生存率的显著提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降低.

    作者:刘毅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西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顺铂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临床观察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erbB受体家族的成员之一,常常在上皮性肿瘤中(包括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结肠直肠癌和非小细胞肺癌)高表达[1-2].有研究表明,绝大地有多数鼻咽癌患者肿瘤细胞中EGFR表达水平有显著增加,水平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3].

    作者:李潮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腹腔转移肿瘤腹腔温热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腹腔温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腔转移肿瘤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腹膜腔转移肿瘤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静脉化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温热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6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温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腔转移肿瘤疗效显著,可杀灭腹腔游离癌细胞,改善患者预后,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利娟;张红巧;李培丽;叶希秀;吴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病理的对照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方法 选择60例周围型肺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检查,对比研究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结果 60例患者中,鳞癌、腺癌及肺泡癌在有无坏死、胸膜凹陷征、集束征及纵隔淋巴转移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周围浸润、毛刺征及分叶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腺癌及肺泡癌CT增强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病理组织学密切相关,根据CT征象对周围型肺癌的鳞癌、腺癌及肺泡癌等病理组织学类型进行判断能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李明勇;郑淑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41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治分析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是罕见的乳腺癌类型,仅占乳腺癌的2% ~5%.目前,关于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报道结果不一.我们对收治的41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病特点、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4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41例,诊断标准为:至少有50%以上的肿瘤细胞表达2个以上的神经内分泌标记,如嗜锘素A(Chromogranin A)、突触素(Synaptophysin)、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等.肿瘤分类参照世界卫生组织[1]分类标准,原发肿瘤分期和腋窝淋巴结情况按2002年国际肿瘤联盟/美国癌症联合会(UICC/AJCC)分期标准.

    作者:陈珊宇;何振宇;管迅行;吴三纲;林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吗啡片在中重度癌痛滴定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吗啡片方案和常规吗啡片方案在中重度癌痛滴定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进行滴定治疗的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单双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口服吗啡即释片的方式完成滴定治疗)和观察组(100例,采用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吗啡片方案完成滴定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滴定治疗前后疼痛数字评价量表(MRS)评分、滴定剂量(镇痛维持剂量)、滴定周期数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NRS评分从(7.8±2.4)分降至(1.8±1.3)分,观察组患者从(7.6±2.7)分降至(1.9±1.1)分,两组患者滴定前后N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滴定剂量为(60.6±29.7)mg/24h,观察组患者为(65.4±32.5)mg/24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4,P>0.05).对照组患者滴定周期为(4.1±2.7)个,观察组患者为(3.2±1.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0,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吗啡片滴定方案具有时效优势.

    作者:吴国武;曾娟紫;黄喜文;丘丽君;张英燕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原发性肝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观察组、肝动脉栓塞化疗的对照1组和射频消融治疗的对照2组,每组各40例.观察治疗后的免疫功能和远期预后.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CD3+、CD4/CD8+、NK细胞、TNF-α的含量以及生存例数、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组和对照组2组;肝内转移例数、肝外转移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手术切除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比单一肝动脉栓塞化疗和射频消融治疗效果好.

    作者:张世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320排CT对肝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评价320排CT和CT血管造影(CTA)三维辅助成像技术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分别行肝脏320排CT和16排CT的CTA影像资料,比较两种CT在显示肝内瘤灶、PVTT、动静脉瘘(AVF)和肝动脉起源走行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参照,41例PVTT患者中应用320排CT诊断瘤灶39例,明显优于16排CT诊断的32例;320排CT和16排CT诊断瘤灶的灵敏度分别为97.6%和92.7%,诊断AVF的准确度分别为97.1%和85.4%;两者对肝动脉起源走行和解剖变异的显示基本一致.结论 320排CT和CTA除了具备16排CT的优点外,还能以更高的图像质量完成对肿瘤及肝脏血管的四维成像,诊断原发性肝癌更快速、准确,对介入治疗更具指导意义.

    作者:邱国钦;刘昌华;陈玉强;吴贵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米非司酮联合加味桂枝茯苓汤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

    子宫肌瘤较为常见,属于良性肿瘤,发病率为育龄妇女疾病的20%~25%[1].其传统治疗方法为子宫全切除或子宫不全切除,患者依从性不高.有研究显示,米非司酮可以阻断孕酮与受体结合,在临床中大量应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进行治疗,疗效明显.中医本病属“癥瘕”,“月经过多”或“崩漏”等,常治以理气消癥,活血化瘀.我们对104例子宫肌瘤患者予以米非司酮联合加味桂枝茯苓汤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崔丽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手术治疗骨肉瘤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手术治疗骨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四肢骨肉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采用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截肢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手术后均给予化疗,同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和11例患者出现复发和(或)转移(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1年和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试验组患者的术后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良率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为(23.5±4.6)分,而对照组为(11.8±3.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手术治疗骨肉瘤能够保证患者的生存率,其局部复发率和转移率与截肢手术一致,同时保存了患者肢体,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金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不同方法治疗膀胱肿瘤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开放性膀胱手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膀胱肿瘤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择2013年6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膀胱肿瘤患者133例,根据病理学和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对肿瘤进行分型和分期,分别采取开放性膀胱肿瘤切除术(71例)及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62例),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术的疗效及预后.结果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均明显低于开放性膀胱肿瘤切除术患者(P<0.05).开放性膀胱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P<0.05).结论 膀胱肿瘤手术方式应根据肿瘤分型及部位而定.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操作简单、方便,具有手术损伤小、治疗疗效好、预后好的特点,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关伟;白杰;潘来辉;白栩博;杨珂;刘庆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第三脑室颅咽管瘤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第三脑室颅咽管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间收治的70例第三脑室颅咽管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5例.A组患者给予经皮质-侧脑室入路手术,B组患者给予经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入路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者肿瘤全切除率为77.1%,B组患者肿瘤全切除率为7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7.3±23.5) min和(24.2 ±7.4)ml,B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1.6 ±24.1)min和(23.3±7.2)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B组为17.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第三脑室颅咽管瘤患者采取经皮质-侧脑室入路手术和经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入路手术治疗均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临床可以选取这两种入路方式进行手术治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佘亮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时辰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探讨长春瑞滨(NVB)联合顺铂(DDP)的NP方案时辰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期间收治的140例NSCLC患者,选取接受NP时辰化疗的45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在17:00至21:00连续4h静脉滴注NVB,在10:00点至22:00连续12h静脉滴注DDP,在2:00点至5:00点连续3h静脉滴注紫杉醇.同时选取46例接受常规化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用药方案和用药剂量与试验组相同,均为上午时间用药.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完全缓解率(CR)为11.1%,有效率(RR)为55.6%,临床控制率为88.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生存时间(MST)为(15.24±2.56)个月,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8.04±1.57)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57.8%和48.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体健康评分为(87.23±7.4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45 ±7.11)分(P<0.05);试验组Ⅱ度以上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为2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Ⅱ度以上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Ⅱ度以上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为4.4%,显著低于对照组10.9% (P <0.05).结论 与常规化疗比较,NP方案时辰化疗可延长NSCLC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患者化疗后生活质量,不良反应耐受性好,安全性高,综合疗效优于常规化疗.

    作者:刘娱;李杨;黎启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大剂量孕激素保守治疗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子宫内膜癌是近年来临床上较多见的妇科肿瘤,发病率较高[1-2].子宫内膜癌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会出现阴道流血、阴道排液以及下腹部疼痛,晚期患者还会出现贫血、消瘦及恶病质等相应症状[3-4].绝经后妇女的子宫内膜癌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女性.临床上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治疗通常是进行子宫全切及双侧附件切除,但对于未婚女性并不适用[5-6].有报道显示,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采取保守治疗,给予患者使用孕激素,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7-8].

    作者:陈莉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超薄液基细胞学和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在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超薄液基细胞学(TCT)和高危人乳头瘤病毒DNA聚合酶链反应(HR-HPVDNA PCR)检测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筛选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8年2月至2013年2月查体女工中拟诊宫颈癌需要进行病理活检的480例患者进行TCT和HR-HPV DNA PCR检测,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比较TCT、HR-HPV DNA PCR及其联合检测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结果 TCT、HR-HPV DNA PCR及其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分别为65.6%、58.8%和92.1%,灵敏度分别为75.4%、85.7%和69.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6.6%、44.6%和65.8%,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8%、85.4%和88.9%,准确度分别为73.4%、60.4%和81.2%.HR-HPV DNA PCR的灵敏度显著高于TCT和联合检测(P<0.05),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准确度均显著高于TCT和HR-HPV DNAPCR(P <0.05),TCT和HR-HPV DNA PCR的阳性预测值显著低于联合检测(P<0.05),三者阴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T、HR-HPV DNA PCR均能有效筛选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而联合检测则能使两种检查优势互补,提高诊断的准确度.

    作者:王娟利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非小细胞肺癌叶支气管及段支气管淋巴结转移对疾病病理分期的影响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目的 探讨ⅡA~ 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叶支气管及段支气管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病理分期的影响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接受标准肺癌根治手术及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术患者48例,进行手术标本肺门(10组)、叶间(11组)、肺叶(12组)及肺段(13组)淋巴结分站病理检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8例患者共切除淋巴结935枚,(19.1±7.2)枚/例.N1淋巴结417枚,转移356枚,转移率为85.4%;N2淋巴结518枚,转移356枚,转移率为68.7%.其中发现跳跃转移4例,其N2淋巴结42枚,14枚阳性,(4±5.78)枚/例,转移率为33.3%;非跳跃转移23例,其N2淋巴结476枚,342枚阳性,(20±3.15)枚/例,转移率为71.8%.N2跳跃转移与非跳跃性转移在不同性别、年龄、吸烟与否、分检淋巴结数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有关(P<0.05).N1淋巴结阳性患者中,第10组、11组、12组、13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33.3%、52.1%、25.0%和16.7%;同时当淋巴结清扫只进行至第11组淋巴结,N1期漏诊率达44.4%(12/27).结论 N1淋巴结中,肺叶12组和肺段13组淋巴结在肺癌转移过程中占据相当的比例,需要进行这两组淋巴结的分检以提高分期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苏崇玉;李云松;韩毅;张洪涛;刘树库;周世杰;于大平;肖宁;真德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宫颈炎性病变患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情况的临床分析

    子宫颈癌是女性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经历了正常宫颈到宫颈上皮内瘤变到宫颈浸润癌的过程.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上皮癌变的诱发因素.HPV的感染发生先于宫颈癌,其为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发生的必要生物学条件[1].大规模人群中HPV感染情况的调查可以清楚地了解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级别和宫颈癌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一般从CIN发展到浸润癌大约需要8~12年时间.因此,以HPV检测为基础的筛查联合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方法,在预防和控制中国女性宫颈癌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孙冬梅;韩立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手术及化疗前后血清中人附睾蛋白4和糖类抗原125的变化

    目的 探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手术及化疗前后血清中人附睾蛋白4(HE4)和糖类抗原125(CA125)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间收治的50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50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研究组)手术及化疗前后、正常健康人群(健康组)及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对照组)血清中HE4和CA125水平,探讨其在疾病预后的的价值.结果 对照组患者CA125和HE4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前CA125和HE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健康组,其中化疗3个疗程后血清CA125水平降至正常水平,化疗2个疗程后血清HE4水平降至正常水平.CA125阴转符合率为41.5%,HE4阴转符合率为75.6%,CA125+ HE4联合检测阴转符合率则增至85.4%;联合检测阳转符合率高达100%.结论 血清CA125和HE4联合检测对卵巢癌预后判断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作为卵巢癌病情检测指标之一.

    作者:周萍;袁建林;马秀萍;程静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乳腺癌保乳手术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评估

    目的 探讨乳腺癌保乳手术的疗效及其生存质量.方法 选取18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其中56例患者行保乳手术,63例患者行标准根治手术,61例患者行改良根治术.结果 保乳手术组具有住院时间较少、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少等优势,与根治术组(标准根治术组+改良根治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生存率、远处转移率、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乳手术组患者的心理因子、躯体因子、精神因子和社会支持因子4个方面均显著高于标准根治术组和改良根治术组患者(P<0.05);保乳手术组、标准根治术组及改良根治术组患者术后乳房外观及美容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的近期疗效较满意,严格掌握相关手术指征、规范切除和术后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是保乳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伟;王冰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HLA-KIR-MICA基因及其NK受体免疫应答与子宫颈癌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广州市汉族人群HLA-KIR-MICA基因及其NK受体免疫应答与子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500例子宫颈上皮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的初诊患者(宫颈癌组)和100例与宫颈癌组在区域、年龄、种族、婚姻生育史、个人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健康人群(对照组).采用PCR-SBT法,对所有样本进行HLA等位基因检测、KIR基因和MICA基因检测;采用real-time PCR法进行HPV-E1、HPV-E2、HPV-E4、HPV-E5、HPV-E6、HPV-E7、HPV-L1、HPV-L2的转录水平监控,以及对HPV蛋白表达差异样本进行MICA表达量检测.结果 宫颈癌组患者HLA-KIR*1003、HLA-KIR* 14、HLA-KIR* 17、HLA-KIR* 02、HLA-KIR* 12等位基因的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患者MICA* 13、MICA* 20、MICA* 04、MICA* 15等位基因的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州市汉族人群HLA-KIR*02、HLA-KIR* 12、HLA-KIR* 0801和MICA* 04、MICA* 15、MICA* 17、MICA* 0601等位基因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相关.

    作者:李斯晨;刘瓅;肖雪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血清中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

    乳腺癌好发于40~ 60岁妇女,发病隐匿,早期一般无明显不适,往往容易被忽略,错失佳治疗时机,确诊时已为晚期[1-3],为患者带来了很大痛苦.血清CA153、CA125和CA199均为肿瘤标志物,我们通过化学发光法对血清CA153、CA125和CA199进行测定,以便研究血清CA153、CA125和CA199的变化,达到尽早诊断乳腺癌的目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方菲;谢淑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卵巢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表达分析

    目的 探讨卵巢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表达变化情况,分析CD4+ CD25+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9年2月到2012年11月收治的35例卵巢癌患者作为试验组,另选择35例同期体检排除肿瘤及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试验组同期分离肿瘤淋巴细胞进行免疫染色分析.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 CD25+的表达量分别为(5.36±0.63)%和(44.12 ±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淋巴细胞CD4+ CD25+比例与卵巢癌患者年龄、NCCN分期、组织学类型和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CD4+ CD25+高表达组卵巢癌患者总生存期低于CD4 CD25+低表达组(P<0.05).结论 卵巢癌患者外周血CD4+ CD25+淋巴细胞多呈现高表达,与预后密切相关,可成为卵巢癌预后指标和免疫治疗的生物靶点.

    作者:杨洪鹏;朱晓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血清嗜铬粒蛋白A在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血清嗜铬粒蛋白A(CgA)对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诊断意义,及其对晚期NET患者的病情监测、疗效评估和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检测125例NET患者血清CgA水平,并对其中45例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结果 NET带瘤患者组的血清CgA水平及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非NET肿瘤组.血清CgA对胃NET的敏感性较好,小肠和胰腺NET敏感性中等,对直肠NET敏感性差.45例患者随访显示,肿瘤进展者血清CgA水平逐渐上升,治疗有效者血清CgA水平呈下降趋势,病情稳定者血清CgA水平无明显波动,术后无复发患者血清CgA水平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血清CgA对NET诊断的特异性高,敏感性因原发部位而异;血清CgA对晚期患者的病情监测、疗效评估及判断预后有临床意义.

    作者:谭煌英;刘迎迎;于莉莉;邹国铭;贾立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与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与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和治疗情况,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393例恶性肿瘤患者,对其中40例出现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和治疗等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与血栓形成临床症状以患肢肿痛、髂窝股三角区疼痛和压痛、皮温升高为主;实验室检查以D-2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升高为主;超声表现为实质性回声,CT表现为动脉充盈缺损.高凝状态与血检形成的危险因素有置管、升白治疗、卧床和手术(P<0.05),其形成时间以治疗后2个月内为主,占全部的77.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0%.结论 高凝状态与血栓形成与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等有关,抗凝治疗后预后较好.

    作者:闫绍辉;王栋;李湘红;王继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AnnexinⅡ在甲状腺癌发生及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免疫组化检测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甲状腺腺瘤、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UPA蛋白及AnnexinⅡ的表达.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UPA、AnnexinⅡ的表达显著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及腺瘤组织,且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呈明显正相关;AnnexinⅡ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有关,而UPA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UPA、AnnexinⅡ蛋白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温琥玲;杨耀午;谢建平;曹龄芝;李素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PI3K-Akt信号通路在小儿血管瘤演变中的作用

    血管瘤是小儿较为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之一,由胚胎期血管网增生所致.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属于错构瘤,而非真性肿瘤.病变部位皮肤细胞增殖是血管瘤发生的主要特点之一,并具有自行消退的特性[1-2].血管瘤的自行消退机制仍处于不断探索中,但有研究显示,细胞凋亡在血管瘤自行消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I3K-Akt是目前证实在介导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信号通路.

    作者:熊茂来;向绍蓉;王康太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护理干预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70例接受手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生理的变化情况.结果 入院确定手术后,两组患者的焦虑及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前后焦虑及疼痛程度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焦虑感及疼痛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周梦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优质护理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的效果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在老年肿瘤患者治疗与康复过程中的效果,为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与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9年9月至2011年10月间入院治疗的148例老年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静脉炎发生率、焦虑抑郁情绪以及总体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为6.8%,对照组发生率为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体生活质量评分为19.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适护理策略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焦虑、抑郁的生理及心理状态,降低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鲁元雪;吴琳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及护理

    目的 探讨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与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0例晚期癌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经护理后,其生活质量良好率和较好率均明显高于护理前,食欲、精神、睡眠、疼痛、对癌症的认识和态度、对治疗的态度和配合、心理感受、活动无兴趣、日常生活情况等评分较护理前明显升高,自卑感评分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与护理能够将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大限度地减轻或消除,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熊明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老年妇科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 探讨老年妇科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护理的方法.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54例老年妇科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患者中,50例患者手术后恢复良好,无护理相关并发症,3例患者经二次重缝愈合,1例患者合并高血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 对患有老年妇科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通过围手术期护理可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张世琼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不同剂量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恶性肿瘤贫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恶性肿瘤贫血的疗效,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140例恶性肿瘤贫血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50IU/kg,治疗组患者注射150 IU/kg,每周3次.两组均治疗8周.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4.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生理功能、生理功能角色受限、情绪角色受限、活力评分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中,两组患者各出现血压升高2例,使用降压药物后出现好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恶性肿瘤贫血具有更好的疗效,能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压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较好.

    作者:卢忠;税悦;曾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乳腺癌晚期化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乳腺癌晚期化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关康复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380例,其中20例化疗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1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积极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行为干预、饮食干预与心理干预.两组患者干预周期均为2个月.结果 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合并感染和激素应用是导致乳腺癌晚期化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组患者的疼痛管理、躯体功能与症状应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与环境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肥胖、合并感染、激素应用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积极的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提高预后生活质量.

    作者:罗义琼;石兵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胃癌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胃癌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50例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输液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伤口愈合情况好于对照组,术后3d的血清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在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等生活质量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有利于胃癌手术患者术后早日康复,减轻应激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曾启秀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卵巢癌患者围手术期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卵巢癌患者围手术期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60例卵巢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患者增加人性化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健康水平、生理应激水平、生活质量、治疗依从度和护理服务满意度之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健康水平、生活质量、治疗依从度和护理服务满意率较对照组高,生理应激水平较对照组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人性化护理可以有效提高卵巢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治疗依从度和护理服务满意度,降低围手术期应激水平,改善住院期间生活质量.

    作者:陈惠梅;蒙丽萍;张桂彩;池琳琳;吴忠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乳腺癌患者围术期抗生素的使用与术后伤口感染的相关性探讨

    在欧美国家,乳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居首位,死亡率居第二位.而在我国,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地区的乳腺癌发病率已经逐渐接近西方乳腺癌高发国家[1].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作为临床较为常见的Ⅰ级手术,其术后切口预防感染对于保证手术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我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对Ⅰ级类手术围手术期是否使用抗生素有明确规定[2].为探讨乳腺癌患者在行改良根治术后切口感染与围手术期抗生素的相关性,我们选取近几年在我院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6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白艳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乳腺癌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方法的对比研究

    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的32%[1],在我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周期长、药物对血管内膜的刺激性大,选择理想的静脉通道尤为重要.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体内保留时间长,患者带管期间可以正常生活,目前已作为临床医护人员对乳腺癌化疗患者首选的静脉治疗途径[2].在我国中小城市的医院尚未普及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技术的情况下,常规的PICC置管技术仍为临床广泛应用.我们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常规置管方法对患者血管损伤严重,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高,患者疼痛较重,穿刺回血异常时操作者无法判断是否穿刺成功,送入导管前段困难.乳腺癌患者健侧上肢血管条件较差,患侧上肢禁忌穿刺置管[3],血液呈高凝状态.为了提高乳腺癌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我们对300例乳腺癌患者采用一次性使用真空采血与改良赛丁格技术相结合行PICC,并与常规PICC置管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饮食护理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饮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120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化疗饮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3%,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给予化疗饮食护理,不仅能够减轻化疗引起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而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曲慧;曲颖;刘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41万女性死于乳腺癌.1983年全国乳腺癌协会将乳腺癌分为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癌、浸润性特殊癌和浸润性非特殊癌4大类.近年来,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已成为乳腺癌患者免疫组化标志物常规检查项目.三阴性乳腺癌为ER、PR、HER-2均为阴性的乳腺癌.由于无内分泌治疗及针对HER-2的分子靶向治疗的选择,化疗成为三阴性乳腺癌主要治疗途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易远处转移,预后差,现对其的临床特点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佰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新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传统治疗包括美法仑+泼尼松(MP)、卡氮芥+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美法仑+泼尼松(M2)、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VAD)、长春新碱+卡氮芥+阿霉素+强的松(VBAP)等方案.对于初治Ⅰ、Ⅱ期MM患者,MP、M2方案仍然是首选,但对于难治性、复发性MM患者疗效欠佳.VAD方案对于难治性、复发性MM患者反应率高,起效快,但生存期未见明显延长,主要用于干细胞移植前的大剂量化疗.

    作者:王红娟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