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淋巴显像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肿瘤周围或皮下注射99mTc标记的硫胶体的方法,先行术前淋巴显像,术中γ探测仪引导下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分析影响其检出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95例患者中,有88例(92.6%)在术前的淋巴显像中显示淋巴引流,其中39例(44.3%)患者有腋窝淋巴结以外的淋巴引流.术中在γ探测仪引导下成功发现前哨淋巴结的有91例(95.8%).术前淋巴显像是否清楚与前哨淋巴结检出率显著相关(P=0.025).结论淋巴显像能发现腋窝以外的前哨淋巴结,联合使用淋巴显像与γ探测仪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方法是可行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张杰;沈坤炜;尼尔马;柳光宇;吴炅;章英剑;杜会锋;潘张弛;邵志敏;沈镇宙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通过CT扫描分析中国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侵犯腹部和盆腔淋巴结的分布规律及其与西方人的差异.方法 NHL经腹部和(或)盆腔CT发现淋巴结阳性者241例,96例符合入组条件,其中(1)初诊未治患者:腹部和(或)盆腔CT扫描发现有淋巴结病变,共74例;(2)经治复发患者:既往腹部和(或)盆腔CT正常,现腹部和(或)盆腔淋巴结病变为新出现者,共14例;(3)经治患者:病变缓解停止全身性治疗(化疗)已6个月以上,既往未做CT扫描,现腹部和(或)盆腔CT扫描发现淋巴结受累,共8例.按照临床归类标准分为惰性淋巴瘤31例,侵袭性淋巴瘤61例,高度侵袭性淋巴瘤2例,不能归类2例.CT扫描腹部47例(包括至腹主动脉分叉),盆腔3例,腹部和盆腔46例.有80例行增强扫描.淋巴结分布按照腹膜后、 肠系膜、腹腔、膈脚后、横膈、髂总、髂内、髂外、腹股沟组分区.结果淋巴结分布以腹膜后常见(74/89),惰性与侵袭性淋巴瘤相似,分别占83.3%(25/30)和83.1%(49/59).其中腹膜后肾门上下区均受侵多,惰性和侵袭性淋巴瘤分别为72.0%(18/25)和67.3%(33/49);盆腔(41.9%,126/301)次之,分别为57.5%(50/87)和35.5%(83.1%,76/214).肠系膜淋巴结(37.1%,33/89)分别为43.3%(13/30)和33.9%(20/59).惰性淋巴瘤髂外淋巴结组受侵显著多于侵袭性淋巴瘤(P<0.05),其余各部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中国人NHL腹部、盆腔淋巴结受侵的常见部位是腹膜后、髂血管周围和肠系膜,在腹膜后淋巴结中又以肾门上下均有受侵者为多.
作者:吴宁;刘瑛;林冬梅;陈宇;石木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采用手助腹腔镜(HALS)行大肠癌切除术的疗效. 方法对14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HALS行结、直肠癌切除术. 结果 8例右半结肠癌中,6例采用HALS完成手术切除,手术时间为110~220 min(平均160 min),术中失血40~100 ml,术后36~72 h恢复肠鸣音,7~12 d出院(平均8 d),并均按综合治疗计划行术后化疗;另2例中转开腹.6例下段直肠癌行腹会阴联合根治切除术中,5例采用HALS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20~270 min(平均180 min),术中腹腔内失血40~80 ml,术后24~72 h恢复肠鸣音,12~18 d出院(平均14 d),患者均在术后7~8 d拔除导尿管自行排尿,并按计划放、化疗;另1例因广泛盆腔粘连中转开腹.本组11例采用HALS行大肠癌切除术的患者,仅4例有腹壁小伤口轻微疼痛.全组无手术并发症. 结论采用HALS行大肠癌根治术不仅达到了开腹根治术的要求,而且具备操作安全、简捷、微创、恢复快的优点,有利于患者免疫机能的恢复和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但HALS行大肠癌根治术的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吴健雄;邵永孚;荣维淇;王翔;赵东兵;王靖;毕建军;高纪东;张海增;刘骞;张劲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非侵入性治疗肢体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新方法.方法对44例四肢原发恶性骨肿瘤采用单纯体外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或HIFU结合化疗进行治疗,并平均随访17.6个月.结果 44例的生存率为84.1%,并发症发生率为18.2%.Ⅱb期34例中,30例无瘤生存,2例死于肺、脑转移,2例局部复发;Ⅲb期10例中,带瘤生存5例,1例有局部复发,5例死于肺转移.Enneking综合功能评分≥15分者36例.结论 HIFU结合化疗治疗四肢原发恶性骨肿瘤是有效和安全的,保留的肢体功能良好,并发症少,有望成为一种新的保肢治疗方法.
作者:陈文直;王智彪;伍烽;朱辉;邹建中;白晋;黎克全;谢方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分析食管癌根治术后预防性放射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495例食管癌根治性手术切除后,随机分为单一手术组(275例)和术后放疗组(220例).术后3~4周开始放射治疗.双锁骨上区为5周50 Gy,25次;全纵隔为5~6周50~60 Gy,25~30次.结果全组5年生存率为39.4%.单一手术组和术后放疗组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 (P=0.4474).单一手术组和术后放疗组的Ⅲ期患者,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13.1%和35.1%(P=0.002 7).术后放疗组的胸内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率和吻合口复发率分别为16.2%、3.1%和0.5%,单一手术组分别为25.9%、13.2%和5.8%( P<0.05).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单一手术组为1.8%, 术后放疗组为 4.1%(P>0.05).结论术后预防性放疗可提高Ⅲ期食管癌根治术后的生存率,降低放疗部位淋巴结转移率和吻合口的复发率;术后放疗不增加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
作者:肖泽芬;杨宗贻;梁军;苗延浚;汪楣;殷蔚伯;谷铣之;张德超;张汝刚;汪良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上皮源性鼻腔癌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1992年收治的60例上皮源性鼻腔癌.其中单纯放射治疗34例,手术+放射治疗26例.生存统计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结果总5年生存率为55.9%,10年生存率为36.9%.早期患者(Ⅰ、Ⅱ期)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9.0%和57.9%,晚期患者(Ⅲ、Ⅳ期)的5,10年生存率则分别为44.1%和26.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5).手术+放射治疗与单纯放疗的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33),鳞癌的生存率明显低于腺癌(P=0.04),初诊时颈部有淋巴结转移者的5,10年生存率低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P=0.09).结论治疗方式、颈部淋巴结转移对预后无明显影响,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作者:胡伟汉;谢方云;陈德珠;陈明;何丹丹;毛志达;潘国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盐酸吉西他滨联合顺铂(DDP)、强的松(PDN)对复发性或难治性进展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盐酸吉西他滨1 000 mg/m2,d 1,d 8,静脉滴注;DDP 25 mg/m2,d1~3,静脉滴注;PDN 60 mg/m2,d1~5,口服.以3~4周为一个化疗周期.15例复发性或难治性进展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疗程不少于3个周期.结果 15例患者中,11例获得缓解,占73.3%.其中完全缓解(CR) 5例,部分缓解(PR) 6例.6例具有B类症状的患者中,4例症状消失,1例明显改善,1例无改善.化疗毒副作用主要为轻度的胃肠道反应,极少数患者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结论盐酸吉西他滨联合DDP、PDN对复发性或难治性进展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有较好的近期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且大部分患者可以承受其毒性,是一个值得进一步验证的补救性化疗方案.
作者:马树东;盛信秀;罗荣城;李爱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大肠癌术后肝转移发生率高,目前手术切除是惟一能够治愈肝转移癌的佳手段.我院于1998~2001年期间收治随访资料完整的大肠癌肝转移患者19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刘扬;张柏和;杨家和;吴伯文;杨甲梅;杨广顺;陈汉;吴孟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在螺旋CT三期扫描中的不典型表现,并分析其产生原因.方法 75例HCC患者平扫后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分别于25~30 s和65~70 s行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3~5 min行延迟期扫描,分析病灶的增强特点.结果 75例共发现92个病灶.60个病灶有典型增强表现,即动脉期呈高密度(均匀或不均匀),门静脉期迅速变成低密度,延迟期仍呈低密度.32个病灶为不典型表现,其中14个病灶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期呈等密度,延迟期扫描有10个呈低密度,4个仍呈等密度;8个病灶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呈高密度,延迟期有3个呈等密度,5个呈低密度;6个病灶动脉期呈等密度,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低密度;4个病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中均呈低密度.结论 HCC在螺旋CT三期扫描中有多种不典型表现,病变的血供情况、扫描技术和肝脏生理、病理状态等是产生不典型表现的常见原因.
作者:言伟强;刘鹏程;高文清;刘远健;赵艳;邹立秋;江国银;袁知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Ⅲ期N2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科治疗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1996年手术治疗的266例Ⅲ期N2 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同期手术的N0、N1患者做比较,用Cox模型分析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转移区域、手术方式、T状态、手术性质等对N2的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266例Ⅲ期N2的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17.3%,明显低于同期N0、N1患者的5年生存率(51.4%和30.4%),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转移区域、T状态、手术性质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对单区域纵隔淋巴结转移且估计能完全切除的Ⅲ期N2(特别是T1)NSCLC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作者:王思愚;吴一龙;戎铁华;黄植藩;区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WDTC)侵犯喉气管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WDTC侵犯喉气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肿瘤根治组(A组,5例)、肿瘤剔除组(B组,11例)和姑息性切除组(C组,5例).结果 21例患者的3,5,7年生存率分别为81.0%(17/21)、61.9%(13/21)和42.9%(9/21). A、B两组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C组(P<0.001,P<0.03), A组的5,7年生存率虽高于B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多数WDTC侵犯喉气管患者宜采取保守性手术,如肿瘤侵及管腔内,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和呼吸道出血等并发症,则需要采取根治性手术.
作者:何家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肺小细胞未分化癌(SCLC)综合治疗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 260 例SCLC患者(局限期732例,广泛期500例,无分期28例)进行分组治疗,其中化疗+放疗组553例,化疗+放疗+化疗组355例,放疗+化疗组97例,单纯化疗组126例,单纯放疗组64例,手术+化疗+放疗组65例.局限期患者接受2~4个周期化疗,化疗方案有COMC、COMP、COMVP和CE-CAP; 放疗40~70 Gy/4~7周,照射野包括原发灶、同侧肺门、相应纵隔和双侧锁骨上.广泛期患者以化疗为主,姑息放疗.结果全组CR率26.7%,PR率52.3%,总有效率79.0%.局部复发率58.8%,远处转移率61.5%.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0.2%、14.7%和11.7%,中位生存期12个月.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年代、性别、年龄、分期和治疗方法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化疗+放疗+化疗组的疗效好于化疗+放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SCLC患者应争取早诊断早治疗,局限期患者应尽量争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早放疗稍好于晚放疗.
作者:陈东福;张湘茹;殷蔚伯;孙燕;苗延浚;冯奉仪;王金万;汪楣;张宏兴;冯勤富;徐兵河;石远凯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总结颅内恶性畸胎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34例原发颅内恶性畸胎瘤均经手术切除和病理证实.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确定肿瘤的生长方式;结合手术效果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4例中,有6例术前诊断为畸胎瘤;行肿瘤全切除14例,手术死亡率为32.4%.23例肿瘤呈侵袭性生长,其术后存活时间与非侵袭性生长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颅内恶性畸胎瘤术前不易诊断,尤其是位于鞍区者;肿瘤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是手术治疗效果不良的主要原因;保护下丘脑、脑干功能和解除脑积水是外科治疗的关键;全面的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清及脑脊液肿瘤标志物检测是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作者:周大彪;张俊廷;贾桂军;吴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放疗一直是脑干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EBI)或放射外科(SRS)能够在不增加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基础上增加靶区剂量,因而具有潜在的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的可能性.
作者:李宝生;于金明;徐本华;王立英;陈增谦;尹勇;郭守芳;王亚彬;周涛;韩廷芒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评估暂时阻断胃十二指肠动脉行肝动脉化疗的意义.方法 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将动脉导管置于胃十二指肠动脉,缓慢注入垂体后叶素(2 U/min),暂时阻断胃十二指肠动脉,然后将导管退至肝总动脉化疗.对照组将动脉导管置于胃十二指肠动脉,缓慢注入生理盐水10 ml后将导管退至肝总动脉化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均有一过性血压增高,增高幅度约20~50 mm Hg不等,在20~30 min后血压恢复至正常,患者均能耐受,术后仅2例出现上腹部疼痛,其他患者胃肠道反应轻微.对照组有5例患者术中出现胃区不适或疼痛,9例术后有上腹部疼痛,其中有2例出现重度疼痛,1例经胃镜证实为胃窦部糜烂.经统计分析,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25).术后上腹部疼痛相对危险度减少为77.8%,绝对危险度减少为35.0%,需要治疗者为2.86人.治疗组与对照组恢复术前食欲水平的时间分别为7.1±1.37 d和11.8±2.56 d,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肝动脉化疗前暂时阻断胃十二指肠动脉的手术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减少了肝动脉化疗的副反应,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可以作为肝动脉化疗的规范化术式推广.
作者:陈辉;杨仁杰;朱旭;刘士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中表皮生长因子(E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过量表达的关系. 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6例 HCC组织及其相应癌旁肝组织和6例正常肝组织中EGF、VEGF和微血管密度的表达,并对这些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离体实验中,用重组人EGF刺激人肝癌细胞系HepG2,采用半定量逆转录PCR检测VEGF的表达情况. 结果 36例HCC组织中,EGF和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0%和88.9%.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HCC组织中EGF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462,P<0.01).重组人EGF可以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的方式诱导 HepG2细胞中VEGF的转录.结论 HCC中EGF的表达是VEGF过量表达的基本原因之一.
作者:黄耿文;杨连粤;杨建青;刘合利;杨治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国产电子阴道镜(SLC-2000)检测系统对宫颈早期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山西省襄垣县宫颈癌高发现场的一组随访病例中,同时应用电子阴道镜和光学阴道镜检查诊断,以组织学为金标准,进行随机对比研究.结果行宫颈活检的163例患者中,组织学诊断为慢性炎症103例;异常60例,其中乳头状瘤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 37例,CIN Ⅱ级18例,CIN Ⅲ级4例.另行颈管刮术33例,病理阳性3例.电子阴道镜和光学阴道镜诊断宫颈阳性病变(≥CINⅠ级)的灵敏度分别为83.3%和95.0%,差异无显著性(P=0.075);电子阴道镜和光学阴道镜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61.2%和21.4%、55.6%和41.3%、69.3%和48.5%,差异有显著性(P=0.000,0.035,0.000).光学阴道镜和电子阴道镜在诊断≥CINⅡ级的宫颈病变中,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电子阴道镜和光学阴道镜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3%和88.0%,差异无显著性(P=0.075).结论电子阴道镜在诊断≥CINⅠ级的宫颈病变中,其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均优于传统的光学阴道镜,但后者的灵敏度较高.在诊断≥CINⅡ级的病变中,两种阴道镜无差别.国产电子阴道镜在宫颈早期病变的诊断、随诊和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作者:章文华;黄曼妮;李淑敏;吴令英;李楠;张洵;潘秦镜;沈艳红;乔友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比较鼻咽癌患者与健康人群血清EB病毒抗体水平,评估患鼻咽癌的危险度.方法收集珠江口地区121例鼻咽癌患者和332例健康人血清.采用酶联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EBNA 1/IgA、EBNA 1/IgG和zta/IgG,以免疫酶法或免疫荧光法检测VCA/IgA.结果 EBNA 1/IgA、 EBNA 1/IgG 和zta/IgG的敏感度分别为85%、83%和79%;三者组合的敏感度高,为92%.EBNA 1/IgA、EBNA 1/IgG和zta/IgG的特异度分别为86%、86%和80%;三者组合的特异度高,为93%.根据优势比水平,可将患鼻咽癌的危险度分为低危险、中危险和高危险3个层次.93%的健康人是低危险的,优势比为0.0~0.3;0.4%的健康人是高危险的,优势比为137.9.结论 ELISA在诊断鼻咽癌的结果判断上更具客观性,较传统免疫酶法好;EBNA 1/IgA、EBNA 1/IgG 和zta/IgG的联合应用可以评估人群患鼻咽癌的危险度.
作者:程伟民;陈国雄;陈鸿霖;罗瑞仙;吴子柏;陆颖思;郑伯健;季明芳;梁锦胜;岑信棠;王得坤;宗永生;吴文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鉴别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肝转移性腺癌(MAC)的免疫组化诊断谱特点.方法对手术切除的300例HCC、35例ICC和30例MAC分别进行AFP、Hep Par 1、CK18、CK19、CA19-9、CD34和pCEA 等7种免疫组化染色,将特异性和敏感性的综合性能计分(CCS)≥8分的抗体定为具有高度诊断价值. 结果 CCS≥8分的抗体在HCC中为Hep Par 1和CD34,在ICC中为CK19,在MAC中无.Hep Par 1的CCS(9分)明显高于AFP(7分),其对HCC的敏感性达到83.7%,特异性达到96.7%.结论 HCC的一线抗体由Hep Par 1和CD34组成,二线抗体由pCEA和AFP组成;ICC的一线抗体为CK19,二线抗体为CA19-9.由3种一线抗体组合成肝癌的核心免疫组化谱,酌情使用二线抗体,可以较好地解决对HCC、ICC和MAC之间的免疫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丛文铭;谭璐;张树辉;冼志红;吴伟清;潘晶;张秀忠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 m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以及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以β-actin基因为参照,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0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腺体中COX-2 mRNA的表达.应用条带密度分析软件,定量分析RT-PCR产物电泳带密度.结果 30例癌组织中,28例COX-2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全距为0.05~0.91,中位数为0.53;癌旁正常腺体中无表达或表达很弱,全距为0~0.09, 中位数为0.癌组织与正常腺体中COX-2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COX-2的高表达与淋巴结的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癌肿的大小、临床病理分期、病理类型无关(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COX-2 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腺体,其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庞达;赵宪琪;薛英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指的是已有纵隔淋巴结转移(N2)、或侵犯纵隔重要结构(T4)、或有锁骨上淋巴结转移(N3)的肺癌.按照肺癌′97国际分期,局部晚期NSCLC为ⅢA或ⅢB的肺癌.目前这部分NSCLC的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ⅢA 期的5年生存率为15%~23%,ⅢB期仅为6%~7%.
作者:吴一龙;廖美琳;蒋国膊;周清华;张明和;张熙增;汪蕙;王思愚;谷力加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们通过检测肾盂输尿管移行细胞癌中 Ki-67、细胞凋亡、CD31的表达,探讨了细胞增殖、凋亡及血管生成在肾盂输尿管移行细胞癌中的作用.
作者:朱育焱;孔垂泽;郭彬;曾宇;孙志熙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检测紧密连接分子Occludin在胃癌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水平,探讨其在胃癌中的表达意义及其与胃癌多药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对Occludin在胃癌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Occludin mRNA定位在胃腺体细胞的胞浆中,为蓝色小颗粒,呈弥漫性分布.Occludin mRNA的表达水平与组织的分化水平相关,随着胃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Occludin mRNA的表达率也下降. Occludin mRNA在胃癌耐药细胞系SGC7901/VCR中的阳性信号明显高于SGC7901.胃癌与癌旁组织、胃癌与正常胃黏膜组织相比, Occludin mRNA 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Occludin mRNA在癌旁组织(54.8%)、正常胃黏膜组织(60.9%)、高分化腺癌(56.3%)和中分化腺癌组织(28.6%)中的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别,但高分化腺癌与低分化腺癌组织(10.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Occludin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分化水平呈正相关,并可能参与了体内胃癌多药耐药现象.
作者:尹芳;乔泰东;时永全;肖冰;陈宝军;苗继延;樊代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天津市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评价乳腺癌的防治效果.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研究天津市乳腺癌的流行情况.结果 1981~1997年间,天津市乳腺癌总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增加了39.7%),年龄别发病率高峰有下降的趋势,死亡率有下降的趋势(下降了31.0%).同时,通过对1970~1995年天津市肿瘤医院确诊的所有女性乳腺癌随访发现,天津市乳腺癌3,5年生存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天津市乳腺癌发病率增长较快,但同时死亡率在下降,生存率在提高.
作者:陈可欣;何敏;董淑芬;王继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抗MDR1核酶基因转移在体内外逆转肿瘤细胞中P-糖蛋白(P-gp)介导的多重耐药性(MDR)的作用.方法构建并纯化制备了含有抗MDR1核酶基因的腺病毒Ad-196MDR1-Rz.在体外,用该重组腺病毒转导具有P-gp介导的、MDR特性的人淋巴瘤细胞株Daudi/MDR20,并分别用RT-PCR、FACS分析和MTT法测定核酶基因转导对Daudi/MDR20细胞MDR1 mRNA和膜表面P-gp表达的影响及对长春新碱(VCR)敏感性的改变;在体内,通过局部注入重组腺病毒联合VCR全身化疗,对接种Daudi/MDR20细胞的SCID小鼠进行治疗观察.结果在感染Ad-196MDR1-Rz后,Daudi/MDR20细胞MDR1 mRNA的表达被阻断,细胞膜表面P-gp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细胞对VCR的敏感性增加.在接种Daudi/MDR20细胞后,采用Ad-196MDR1-Rz联合VCR化疗的治疗组小鼠有66.7%(6/9)未发生肿瘤,存活时间超过120 d;而采用空载腺病毒联合VCR化疗或单纯VCR化疗的对照组小鼠,其长期存活率分别为12.5% (1/8)和0 (0/9),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 Ad-196MDR1-Rz能有效阻断Daudi/MDR20细胞膜表面P-gp表达,并恢复肿瘤细胞对VCR的敏感性.体内联合VCR化疗能有效抑制肿瘤的发生.
作者:徐东平;王福生;Takao OHNUMA;金磊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Tet)联合屈洛昔芬(Drol)对耐药细胞系K562/A02的逆转作用及其与诱导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四唑蓝法(MTT)测定柔红霉素(DNR)的细胞毒性;采用DNA凝胶电泳法观察Tet、Drol单独及联合应用对K562/A02细胞凋亡诱导作用的影响.结果 0.62 μg/ml Tet、1.94 μg/ml Drol均能增加DNR对K562/A02的细胞毒作用,其半数抑制量IC50分别为7.28±2.06 μg/ml和7.58±3.44 μg/ml,逆转倍数分别为2.94倍和2.82倍.两药联合作用明显增强,其IC50为1.66±0.41 μg/ml,逆转倍数达12.9倍.0.62 μg/ml Tet、1.94 μg/ml Drol单独及联合应用均不会诱导K562/A02细胞凋亡.结论单独应用Tet、Drol可部分逆转K562/A02细胞的耐药性,两药联用具有明显协同效应.Tet、Drol逆转耐药的机理与诱导K562/A02细胞凋亡无关.
作者:陈宝安;董颖;张鹏;程坚;周云;盛茗;王婷;高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从随机噬菌体肽库中筛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的抑制剂,研究治疗实体瘤生长的小分子药物.方法以VEGF165分子的受体KDR为靶分子,筛选随机噬菌体环7肽库,通过竞争性洗脱得到能特异结合KDR的阳性噬菌体,以ELISA、细胞免疫组化、细胞ELISA、鸡胚绒毛膜尿囊膜实验和MTT法,鉴定其结合活性和抑制活性.结果得到5个能特异结合靶分子的阳性噬菌体克隆,它们均可以与表面有KDR表达的细胞结合,其中噬菌体克隆3和13还能抑制VEGF165诱导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活性.但MTT法结果显示,这两种噬菌体小肽对高表达KDR的阳性细胞生长没有明显的抑制活性.结论从随机噬菌体肽库筛选到了能抑制VEGF165生物活性的克隆,为进一步研究小分子抑瘤药物提供了一定基础.
作者:武婕;张宏斌;王捷;杨太成;冼江;杨传红;郑文岭;陈惠鹏;王清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比较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的基因表达谱,寻找与癌转移相关的基因表达改变.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遗传背景相同但转移力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细胞系MHCC97-L和HCCLM3,分析其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结果在1 626个候选基因中,筛选出25个差异表达基因.HCCLM3与MHCC97-L相比,表达上调的基因有8个,包括细胞增生基因E25、信号传导基因MKK6和免疫相关基因SP40,40等;下调的有17个,包括细胞周期调控基因Rb2、信号传导基因PKCβ2和错配修复基因hMSH2等.结论肝癌转移是多基因作用的综合结果,筛选的基因对预测转移和抗转移干预措施可能有指导意义.
作者:李雁;汤钊猷;叶胜龙;刘彬彬;刘银坤;陈洁;薛琼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人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A2780/DDP、COC1/DDP中抗凋亡基因bcl-XL、细胞色素c的表达和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 (caspase-3) 活性对人卵巢癌顺铂耐药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 检测人卵巢癌顺铂敏感细胞株A2780、COC1和顺铂耐药株A2780/DDP、COC1/DDP中bcl-XL的表达,以及顺铂作用后细胞色素c的含量和caspase-3活性的变化,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顺铂作用后A2780、COC1、A2780/DDP、COC1/DDP细胞的凋亡率.结果bcl-XL在A2780/DDP、COC1/DDP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A2780、COC1细胞;顺铂作用后,细胞色素c在A2780/DDP、COC1/DDP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减少,caspase-3活性和凋亡率也较A2780和COC1细胞明显降低(P<0.05).结论人卵巢癌细胞对顺铂产生耐药可能与细胞内bcl-XL过度表达、细胞色素c释放受抑制和caspase-3活性下降有关.
作者:杨晓葵;郑芳;邢辉;高庆蕾;王薇;卢运萍;王世宣;马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Fas系统介导的细胞凋亡是细胞免疫反应所致细胞毒作用的重要途径.有研究证明,即使小细胞肺癌细胞存在Fas蛋白的表达,而且肿瘤侵袭淋巴细胞中有相应的FasL,也不会诱导癌细胞发生大量凋亡[1].这可能与肺癌细胞中bcl-2基因高表达有关,但目前研究尚少.我们用bcl-2硫代反义寡核苷酸抑制小细胞肺癌细胞系的bcl-2基因表达,观察激活型Fas抗体对其凋亡的诱导作用,以探讨bcl-2反义寡核苷酸用于肺癌治疗的价值.
作者:郑俊猛;王得坤;张柱林;欧阳能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大豆异黄酮genistein具有抗氧化、抗增殖等多重抑瘤效应[1].我们在近期的体外研究中发现,genistein放疗后给药和模拟放疗对肿瘤细胞有协同杀伤作用[2] .为此,在探讨genistein对动物照射防护作用基础上,我们通过裸鼠荷瘤模型,研究其在体内有无放疗协同效应,特别是在抑瘤的同时对造血的影响,为进一步拓展其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作者:杨峥嵘;程天民;粟永萍;何飞;郭朝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托瑞米芬(TOR)对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的毒性作用及其与顺铂(DDP)联用的协同效应,探讨肺癌综合治疗的方向.方法用MTT显色法检测TOR及与DDP联用后对A549细胞的毒性作用,测定其吸光度(A)值.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DNA含量,Western blot 法检测p21蛋白表达.结果 TOR能直接抑制A549细胞的生长,≥5 μmol/L 的TOR可明显增强DDP的细胞毒性作用.TOR可加强DDP对S期、G2期及M期细胞的作用,且DDP+TOR后p21蛋白表达增加.结论≥5 μmol/L的TOR与DDP联用对A549细胞具有显著的协同抗肿瘤效应.
作者:张雪艳;李强;韩一平;刘忠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儿女,6岁.腹痛,B超发现上腹部肿块1周,于2000年8月入院.术中见腹腔巨大肿块,约16 cm×14 cm×10 cm大小,肿瘤与横结肠系膜、胰腺、大网膜及十二指肠粘连,切除肿块、大网膜及部分肠管.
作者:徐如君;楼焕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男,42岁.因反复腰痛8个月,于2000年5月24日入院.经骨髓、X线、血清M蛋白等检查,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ⅢA期.用VBAP方案(VCR、BCNU、ADR、Pred)化疗1个疗程,骨髓象浆细胞由22.5%上升到39%.随后改用大剂量环磷酰胺(CTX)治疗,共2个疗程,骨髓象浆细胞降至3.5%,血浆M蛋白由35.8%降至25.8%.随后即以非清髓性预处理策略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
作者:王顺清;毛平;李庆山;应逸;莫文健;许艳丽;王汉平;杜庆华;谢健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女,39岁.活动后胸闷气短半年,加重2个月,伴咯血4 d入院.查体:肺动脉第二心音亢进伴分裂,颈静脉充盈,双下肢浮肿.实验室检查:肺通气功能轻度受损,以小气道功能减退为主,肺弥散功能正常;双肺多发性灌注异常,呈肺段分布,以右肺为著;氧饱和度 90.1%,轻度呼吸性碱中毒.X线平片示肺纹理稀疏、纤细,右下肺动脉中段扩张呈杵指状,肺动脉段中度凸出,右室大,心胸比率:0.56.
作者:郑宏;刘玉清;刘加立;凌坚;蒋世良;黄连军;吴清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男,39岁.2000年4月出现肉眼血尿,伴右侧腰痛,来我院就诊.CT显示右肾占位性病变,于5月25日行根治性右肾切除术.病理报告为颗粒细胞癌,未见淋巴结转移.术后罗扰素600万单位,IL-2 200万单位,日达仙1.6 mg,隔日1次,持续4个月.同年8月底复查胸片发现双肺转移灶,经健择或紫杉醇+5-Fu+CF化疗4个疗程,多次复查胸片显示肿块增大,逐渐出现咳嗽、气短、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症状.实验室检查:血象及骨髓象均正常,血清CMV、EB、HIV、甲乙丙肝病毒(-),肝、肾功能正常.CT显示两肺可见较密集转移灶,大约5 cm×8 cm,头颅、腹部脏器、全身骨骼CT未见异常.
作者:杜楠;李留树;朱建华;宋林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女,55岁.因腰部胀痛6年,加重伴血尿1年,发现右腰部包块1个月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腹部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右侧腰部明显隆起,可扪及一8.0 cm×6.0 cm×3.0 cm的包块,质中,有压痛,活动度差.血常规:WBC 7.0×1.09/L,RBC 3.29×1012/L,Hb 9.8 g/L,PLT 136×109/L.胸片无异常发现;CT提示右肾肿瘤;B超提示右肾占位,肝、胆、脾、胰未见异常,腹腔淋巴结无肿大.临床诊断:右肾癌.行右肾切除术,术中见肾脏被肿瘤占据,肾周围未见淋巴结肿大.
作者:黄虎;张哉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女,42岁.因左腰区酸痛不适半个月入院.查体:血压105/75 mm Hg,左肾区轻叩痛,血、尿常规正常.B超示左肾上段皮质区6.2 cm×5.4 cm实性回声,边界清.CT示左肾体积增大,外侧皮质区见密度减低区,边缘稍模糊,左肾盂受压变形,CT值15~55 Hu,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与周围肾实质界限清晰,大小6.1 cm×5.9 cm,中心呈类星形不规则低密度区,CT值35~85 Hu,无液化坏死征象.
作者:蒋立城;李涌;宋晓阳;田洪梓;马乃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女,48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不适,呈钝痛.无腹胀、恶心呕吐,无食欲减退,无贫血消瘦.在外院行B超检查示肝血管瘤,未行治疗.后因上腹不适加重,右上腹触及肿物,来我院就诊.既往无肝炎病史.入院查体:剑突下可触及8 cm肿物,质硬, B超示右上腹巨大肿物,内可见液性暗区、钙化、囊实性改变,结节不均,右肝形态未显示,肿物内有少许血流信号,考虑为右上腹腹膜后巨大囊实性肿物.CT示肿物边缘及内部可见斑片状钙化,增强后肿物不明显,考虑右上腹巨大肿物来源于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可能性大.核磁共振示肿物边界较清,内侧壁及下壁可见不规则结节影,注射造影剂后实质部分可见中等不均匀钙化,下腔静脉受压,向左移位,右肾受压,向下向左移位,考虑为肝右叶巨大病灶,可能为肝包虫病或其他寄生虫感染.
作者:解世亮;赵平;胡敬群;符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894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7年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同位素镭.此后一百年来,随着物理与生物科学理论的完善,特别是近30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放射治疗已成为肿瘤的三大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手段,放射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高靶区剂量和(或)减少靶区周围正常组织放射损伤,从而不断提高治疗的局部控制率,以进一步提高生存率和(或)改善生存质量.大量的工作也都围绕这一目的进行.
作者:于金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