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在胰腺癌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分别用ELISA法检测糖抗原-199(CA-199)、胰腺癌胚抗原(PEA),用比色法检测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结果:48例胰腺癌患者CA-199、PEA、TSGF含量均明显升高,阳性率分别为:85.4%、87.5%和83.3%,三者联合检测诊断胰腺癌的阳性率为100%.胰腺癌患者根治手术后三指标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CA-199、PEA、TSGF动态检测是诊断胰腺癌、观察胰腺癌疗效、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三者联合可明显提高胰腺癌诊断的阳性率.
作者:李琳;季海生;李建华;任兴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D15和组织蛋白酶D(Cath-D)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用SP免疫组化法对40例原发性子宫内膜腺癌组织进行了CD15和Cath-D检测.结果:CD15和Cath-D在子宫内膜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72.5%和6 7.5%.子宫内膜腺癌的分级、分期与CD15表达有关(P<0.05),与Cath-D表达无关(P>0.05).CD15和Cath-D表达与肿瘤转移有关(P<0.05);CD15表达与Cath-D表达呈正相关.结论:CD15和Cath-D表达对判断子宫内膜腺癌的恶性程度、预测肿瘤侵袭转移和评估预后是一种良好指标.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苏红;王琴;李春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53和mdm2在骨巨细胞瘤(GCT)的表达及与GCT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和mdm2在52例GCT(GCT按Jaffe分级:Ⅰ级15例、Ⅱ级25例、Ⅲ级12例)中的表达.结果:14例p53表达阳性,阳性率26.9%,18例mdm2表达呈阳性,阳性率34.6%.其阳性表达与病理分级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699;0.871).p53和mdm2在复发和无复发的病例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2%、20.5%和61.5%、25.6%.两者同时阳性表达的有7例,p53和mdm2同时过表达与GCT复发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8).结论:p53和mdm2在GCT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无关而与其复发有关.
作者:廖瑛;田英;贺丽萍;乔新惠;周秀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对患者血细胞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413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25(IL-2R)细胞检出率,并对肿瘤已化疗和未化疗者的CD+25检出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肿瘤患者血细胞CD+25检出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者(P<0.01).其中肿瘤化疗者又显著高于未化疗者(P<0.01).在转移并化疗的患者中,先转移后化疗者又显著高于先化疗后转移者(P<0.01).在肿瘤化疗患者中,未转移患者CD+25率显著高于已转移患者(P<0.01).结论:肿瘤化疗能提高患者血细胞IL-2R表达率,改善机体免疫状态.
作者:周振英;吴晓柳;朱月清;沈宗丽;王亚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转移相关基因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进展程度和转移的诊断意义,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胃癌手术标本75例,应用S-P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CD44v6蛋白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按Lauren分型,肠型胃癌和弥漫型胃癌的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8%(34/45)和36.6%(11/30),肠型胃癌阳性率明显高于弥漫型(P<0.05);淋巴结转移组CD44v6阳性率83.1%(35/42)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0%(10/33)(P<0.05),且CD44v6阳性率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CD44v6蛋白的检测对早期预测胃癌进展程度及癌细胞转移潜能、判断胃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尚贤文;徐云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支气管肺良恶性病变中DNA倍体及DNA指数(DI)情况,评估其在支气管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图像分析系统(MPIAS-500)对39例支气管粘膜慢性炎症、45例鳞状上皮化生、45例异型增生、63例癌进行DNA倍体分布及DNA指数的检测.结果:支气管粘膜慢性炎症组、鳞状上皮化生组非整倍体均<1.3%,DI均值分别为0.92和1.03;异型增生组非整倍体为2.8%,DI均值为1.34;而癌症组非整倍体为18.93%,DI均值为1.72,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P<0.001).结论:支气管肺良恶性病变细胞核DNA倍体及非整倍体所占的百分比不同.定量分析检测细胞核DNA倍体及DI均值有助于支气管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可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有效的客观指标.
作者:杨国仪;虞敏红;华惠琦;王学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MMP-2和MMP-9)在膀胱癌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非复发性膀胱癌、26例复发性膀胱癌、12例膀胱移行细胞乳头状瘤和8例膀胱粘膜中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并比较二者与膀胱癌浸润深度、复发的关系.结果:MMP-2和MMP-9在膀胱癌的表达明显多于乳头状瘤和膀胱粘膜(均P<0.01),且与癌组织的分化有一定的关系,分化差者,阳性率较高. 未浸润肌层的膀胱癌,其MMP-2和MMP-9的表达明显低于浸润肌层及肌层以外者(MMP-2:P<0.01;MMP-9: P<0.05);二者的表达与膀胱癌复发也有明显的关系,复发者,阳性率较高(P<0.05).结论:MMP-2和MMP-9的表达与膀胱癌的浸润和复发有关,可作为预测复发和预后的有用标志物.
作者:黄杰雄;张永海;林莹;邱前程;曾庆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胆囊腺癌的发生与细菌L型感染和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42例胆囊腺癌和30例慢性胆囊炎进行细胞L型及p53蛋白检测,同时对细菌L型阳性和阴性组织的p53表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腺癌组的细菌L型检出率为78.6%,慢性炎症组的L型检出率为76.7%,且两组的L型抗原检出率亦无显著性差异,但腺癌组的p53表达率高于慢性炎症组(P<0.05),腺癌组织细菌L型阳性组的p53表达率也高于其L型阴性组(P<0.05),表明细菌L型感染与胆囊腺癌、慢性胆囊炎及p53过表达均有关.结论:细菌L型感染可能引起p53基因突变,并可能通过导致基因突变而成为胆囊腺癌的发生因素之一.
作者:许涛;王元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HE、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例腹腔内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组织由小圆形瘤细胞巢及周围硬化性纤维间质所组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有上皮性、间叶性及神经性标记物共同表达.结论: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是一种特殊的高度恶性肿瘤.
作者:吴继锋;陈向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癌基因C-erbB-2、抑癌基因p16和转移抑制基因在鼻咽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与鼻咽癌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TM(过氧化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免疫组化法,对125例鼻咽癌组织中三种基因蛋白进行检测.结果:①C-erbB-2,p16,nm23-H1在低分化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8.75%、45%、32.5%,在未分化癌中阳性表达率为86.67%、31.11%、60%,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三种基因均在不同临床分期鼻咽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p16蛋白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性差异;④同时存在C-erbB2蛋白阴性,p16,nm23-H1阳性者共30例,其中5年存活率为86.67%(26/30),然而,C-erbB-2(+),p16,nm23-H1均(-)者共48例,5年存活率仅31.25%(16/48),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三种基因均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癌基因的过度表达和抑癌基因及转移抑制基因的表达缺失的负相关性,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张楠;王力红;李春华;乔晓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观察了自1997年5月-1999年12月以含PDD的2种方案(MVP和NP)治疗78例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毒性,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宝轩;孙雅红;李长征;韩明勇;李文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自1990年1月-1998年12月手术治疗结肠癌急性梗阻45例,其中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24例,占53.3%.现将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王进胜;张海云;林炳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肺癌脑转移的发生率较高,约20%~50%,是肺癌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1].我们自1996年4月-1999年3月间,应用榄香烯乳、鬼臼噻吩甙(VM26)、环已亚硝脲(CCNU)、顺铂(PDD)联合治疗30例肺癌脑转移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与同期应用VM26、CCNU、PDD联合治疗肺癌脑转移30例对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徐千朗;吉学源;殷建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5年生存率大约在15%左右.大约80%的胃癌患者在诊断时已有淋巴结受累,40%的患者已有腹腔内扩散,30%的患者已有肝脏或肺的转移[1],其死亡率居各种肿瘤之首.胃癌的治疗首选手术治疗,但即使应用了扩大的外科手术,大部分胃癌患者预后仍较差,一是手术切除不完全,二是即使是早期胃癌,浸润局限于粘膜下层或浅肌层,仍有2%~5%的患者有淋巴结转移[2],至于局部有微小转移灶者为数更多,因此化学治疗仍是目前治疗胃癌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采用5-Fu和CF联合治疗60例胃癌患者,认为疗效优于单用5-Fu,且副作用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琼;周新民;郭学刚;孙安华;苗继延;丁杰;樊代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淋巴管瘤并非真性肿瘤,而是一种先天性良性错构瘤.是小儿常见的肿瘤.过去治疗以手术为主,多有复发.我院自1995年-2000年收治10例,采用手术结合平阳霉素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程宪珍;陈真;李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被患者和临床医生忽视而导致误诊.我们报告1998年1月-2000年4月我科收治的26例误诊患者,总结分析其误诊原因.
作者:胡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自1997年1月-1999年1月,用含有国产异环磷酰胺(IFO)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3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梅艳;孙建国;高峰;王俊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胃排空障碍是食管癌、贲门癌术后一种少见的并发症,误诊将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1],甚至死亡,近年来国内外均有这方面的报道.从1992年1月-1999年12月,我科共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693例,术后并发胃排空障碍1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军;程惠民;唐振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口腔颌面部的恶性肿瘤以上皮源性多见,非上皮源性临床少见,而且临床表现往往缺乏典型特征,极易误诊.我们于1993年5月-1999年12月间共收治口腔颌面部非上皮源性恶性肿瘤86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庞芳河;邝海;周诺;蒙宁;林毅;巫家晓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在预防肿瘤化疗所致的呕吐副作用中,采用胃复安加地塞米松静滴及恩丹西酮(江苏常州市第二制药厂生产)静注2种方法,并将两者加以比较,结果表明止吐作用相仿,总有效率比较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但胃复安止吐完全控制率较恩丹西酮差,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慧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恶性肿瘤在其接受颈部及纵隔放疗时,常出现较严重的放射性气管炎.当其发生时多予抗炎、激素及支气管扩张治疗,部分反应严重者不得不中断治疗,以致延长疗程影响疗效.我们自1997年8月-1999年8月采用雾化吸入预防和治疗放疗所致的放射性气管炎,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年春;王庆夕;宋大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90年12月-1993年4月,我们采用国产60Co高剂量率后装治疗机配合60Co体外照射治疗宫颈癌116例,随访已满5年,现总结如下.
作者:郑德一;陈建卫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从1993年2月-1996年2月对84例晚期鼻咽癌患者进行放疗前诱导化疗(综合组)及单纯放疗(对照组)随机配对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万泉;王纪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前肺癌肿瘤标记物在临床应用中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其主要不足之处是敏感性低.我们自1997年3月-1999年3月对10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检测血清CYFRA21-1浓度,探讨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沈德义;沈敏祺;李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自1998年元月-1999年元月我们应用羟基喜树碱(HCPT)、甲酰四氢叶酸钙、5-氟尿嘧啶(5-Fu)联合方案治疗老年晚期胃癌32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陆网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于1988年3月-1999年10月手术切除食管、贲门癌806例,术后发生胸内吻合口瘘26例,发生率为3.23%,均治疗成功,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赵璐;施开炯;王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发生部位隐蔽,具有易于在粘膜下向临近器官直接浸润或淋巴结转移生物学行为,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晚期病例多见.顺铂是近年来治疗晚期鼻咽癌的有效药物之一,除本身的细胞毒作用外,与放疗配合还具有放射增敏效应[1].
作者:周广信;张继宝;赵洪发;纪洪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肿瘤学家以往关注的首先是细胞的增殖(proliferation).自从1972年Kerr等[1]提出凋亡概念来,有关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逐渐吸引了他们的注意[2].这种特殊形式的细胞死亡,与细胞增殖互补共同维持机体的稳(homeostasis)[3].本文综述肺癌细胞凋亡的调控、诱导及细胞凋亡与肺癌的生、治疗、预后的关系.
作者:张百红;岳红云;姜宁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在肿瘤治疗学中,利用抗体进行肿瘤生物治疗是一个比较活跃的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Kohler和Milstein成功地建立单克隆抗体技术之后,这一疗法得到广泛的研究与探讨.用单抗治疗实体瘤的疗效不明显;治疗恶性血液病,可取得一定效果,但缓解时间相对较短.目前在肿瘤治疗方面,单抗主要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恶性淋巴瘤患自身骨髓移植的骨髓净化.由于单抗直接应用抗癌疗效较差,能导向药物和介导免疫细胞的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成为近年来抗癌治疗的热点之一.
作者:钟立业;陈运贤;林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肿瘤转移是肿瘤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难题.被称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nm23自1988年Steeg首次发现以来,国内外均对此进行了广泛的临床研究.目前已知该基因家族有5个成员,即nm23H1(1988-1990)、nm23H2(1991)、nm23H3(DR-nm23)(1995)、nm23H4(1997)、nm23H5(1998)[1-5].其中nm23H3~nm23H5被称为nm23基因家族新成员,但临床研究多的是nm23H1,研究对象已涉及人体各个系统肿瘤,研究方式主要是检测肿瘤标本中nm23基因表达产物水平或基因异常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评价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尤其是转移中的作用.现就nm23基因家族新成员及近年来nmH1与肿瘤转移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邹德宏;杨瑞森;吕桂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了研制新型的抗肝癌药物,观察了反义寡核苷酸对整合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肝癌细胞基因治疗的作用.方法:设计合成针对HBV PreS2基因翻译起始位点的反义寡核苷酸(ASON),并设非互补序列作对照,选择2.2.15细胞为细胞模型,ASON以10μmol/L浓度用药,用ELISA法观察了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的变化,MTT法检测ASON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血清铁蛋白浓度.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ASON对癌基因C-myc和N-ras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ASON能有效地抑制HBV抗原表达,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66%和91%.而ASON以20μmol/L或40μmol/L浓度用药4天对宿主细胞无毒性作用,ASON以10μmol/L浓度用药后第二天用药组和对照组血清铁蛋白浓度分别为(28.26士0.02)μg/L和(28.14土0.02)μg/L,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用药后第3天C-myc和N-ras蛋白表达降低,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该段反义寡核苷酸不仅抑制HBV抗原表达,而且抑制肝癌细胞的恶性表型而对宿主细胞无毒性,有可能成为有前途的抗肝细胞肝癌新药.
作者:丁培芳;孙汶生;马春红;张利宁;曹英林;王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康莱特注射液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和协同化疗药物增敏的作用.方法:用MTT法测定31例肝癌患者肿瘤细胞对康莱特和常用5种化疗药物及康莱特分别与单个化疗药联合作用的敏感性,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康莱特和卡铂、顺铂、5-氟尿嘧啶等化疗药对肿瘤细胞的平均抑制率达30%以上;康莱特联合的顺铂、丝裂毒素、5-氟尿嘧啶、卡铂等药的平均抑制率明显高于单药组,P<0.05.结论:康莱特注射液对群体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细胞有较好的抗肿瘤和化疗增敏双作用.
作者:唐东平;韦长元;唐凯;刘剑仑;李挺;杨南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7岁,因右上腹胀痛1周,B超检查发现右肾上腺区5.5 cm×2.2 cm×4.0 cm不规则肿块,边界不清,CT示右肾上腺区不规则肿块,侵犯腔静脉入院.患儿血压正常,查尿VMA、17-OH、17-KS均正常.于2000年5月9日硬膜外麻醉下进行肿瘤切除术,术中发现肿瘤于右肾上腺区,呈不规则分叶状,有包膜,包绕腔静脉,体积5cm×5 cm×2 cm,完整剥离.病理诊断肾上腺旁节细胞神经瘤,肾上腺萎缩伴包膜外皮质小结增生.术后随访半年,患儿情况良好,发育正常.CT复查示左肾上腺形态,大小正常,肿瘤无复发.
作者:何银志;王禾;石峻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常见的良性肿瘤,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而言,子宫肌瘤剜除术是目前公认的适宜术式.现对我院1996年-1997年2年间25例子宫肌瘤剜除术作一总结,以探讨该术式对妊娠的价值.
作者:刁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73岁.因上腹痛1月于1996年11月入我院.查体:心、肺、腹无异常.胃镜示胃癌.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检示胃窦大弯侧低分化腺癌,侵及浆膜,伴胃大弯淋巴结转移.诊断为胃癌T4N1M0-Ⅲ期.术后3月行FAM方案(5-Fu 1.0 g,静滴,d1~d 5,ADM 50 mg,静滴,d1,MM 8 mg,静滴,d1~d8)化疗3周期,1997年9月~12月又行VP16100mg,d1~d3天静滴,5-Fu 1.0 g静滴,d1~d3,CF 200 mg,d1~d3静滴化疗3周期后停止化疗.1999年3月无诱因出现关昏、乏力,血象:白细胞2.6×109/L,N38.4%,诊断为白细胞减少,予以对症处理好转.1999年5月无诱因出现间断发热,体温波动于38℃~39℃之间,无规律,未在意.1999年9月21日无意中发现左颈部出现包块遂再次入院.查体:T38℃,贫血貌,消瘦体型,左颈部、锁骨上、右腋下、双腹股沟可触及多处淋巴结肿大,质中,大4 cm×4 cm,无压痛.胸骨有压痛,心、肺、腹无异常.ESR 120mm肺.右腋下淋巴结活检示,非霍奇金淋巴瘤,套细胞型,有母细胞转化.
作者:刘岐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资料与方法全部病例均使用Baxter APⅡ微电脑泵自控镇痛(PCEA).采用0.5%布比卡因25 mL~30 mL+吗啡5 mL~10mL+氟哌利多5 mg+生理盐水配制成100 mL混合液.PC剂量4 mL/h~5mL/h,背景剂量1 mL/h~2 mL/h,锁定时间30 min~40 min;限量10 mL/h~15 mL/h.所有患者手术后均清醒.由麻醉师送回病房,记录并观察48 h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在实施术后患者自控镇痛的工作中,镇痛效果满意,其中出现3例意外反应及并发症.
作者:梅菊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 病例介绍患者陈某某,女性,30岁,住院号31044,因孕40周,右卵巢肿物影响胎头下降而行剖宫产术,术中见一约5 cm×4 cm×3 cm大小的肿物.患者陈某,女性,27岁,住院号171238,因孕40周,在我院行剖宫产手术时偶然发现右侧卵巢有一约3 cm×3 cm×2 cm大小的肿物.2例剥除肿瘤后均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结果示:(1)肉眼检查:卵圆形肿物,包膜完整,表面光滑,坚硬如石,切面为致密骨组织.(2)镜下检查:肿瘤由分化成熟的板状骨小梁及小梁间少量疏松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病理诊断:卵巢骨瘤.
作者:石红;赵元杰;高思宗;雷复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 病例介绍患者王某,26岁,住院号378799.因停经34周,阵发性腹痛5小时入院.既往月经规律,末次月经1998年10月1日,预产期1999年7月8日.停经后无明显早孕反应.停经5个月时自感胎动.妊娠期无放射线及毒物接触史,无阴道流血流水史.入院前5小时出现阵发性腹痛,口服硫酸舒喘灵2.4 mg未缓解,腹痛渐加重,间隔5 min~6 min,每次持续3 s,以临产收住院.体格检查:T 36.2℃,P 82次/min,R 20次/min,Bp15/8 kPa.心肺未见异常.产科检查:宫高30 cm,腹围100 cm,胎方位RSA,先露浮,胎心138次/min.骨盆女性型,外测量各径线均正常.胎儿大小估计3 200g.B超检查:胎头位于子宫底部,双顶径8.8 cm,股骨长6.7 cm,胎心搏动正常,胎儿未见畸形.
作者:范引侠;李昭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化疗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临床上辅助化疗与新辅助化疗渐趋增多,但晚期与复发的患者仍是主要对象.80年代确定的顺铂(DDP)为基础的化疗治疗晚期NSCLC患者有效率(RR)提高达50%左右,且能改善中位生存期(MST),从4月增至7月~8月.90年代出现一些新药,如:紫杉醇(Taxol,TAX)与紫杉特尔(Docetaxel,DOC)、氟胞苷(Gemcitabine,GEM)、伊利特肯(Irinotecan,CPT-11)和去甲长春花碱(Vinorelbine,NVB)等单用RR>20%,与DDP或卡铂(CBP)联合应用,MST可达9月~10月,1年生存率亦有提高.然而,有些患者,特别是老人与肾功能不良者;不能耐受含DDP方案者;或经含铂的第一线方案治疗失败者;患者活动状况(PS)差或病变恶化者需要交替方案.近年来,积极探索以非铂为基础的解救方案渐趋增加,以期应用新抗癌药,单剂、序贯或组成非铂的联合化疗,力求延长生存期,导致小的不良反应,控制疾病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QOL).
作者:王肇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化学疗法与放射疗法的进步,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与治愈率大大提高,抗癌药与放射线的远期不良反应受到普遍重视.第二次原发性肿瘤(second primary cancer),亦称治疗相关性肿瘤(therapy related cancer)是化/放疗主要,也是引人关注的远期并发症,是一种医源性肿瘤.了解第二次原发性肿瘤的发生与预防,对于制定肿瘤治疗方案和随访追踪至为重要.
作者:陈运贤;钟雪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