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学研究杂志

医学研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
  • 国际刊号:1673-548X
  • 国内刊号:11-5453/R
  • 影响因子:0.70
  • 创刊:1972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剑桥科学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医药卫生综合
医学研究杂志   2007年5期文献
  • 慢性乙型肝炎不同模式的HBeAg-Ab与血清、唾液HBV-DNA水平之间的关系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不同组合模式的HBeAg、HBeAb与血清、唾液HBV-DNA之间关系及其在临床、流行病学上的意义.方法 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精确定量、配对检测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唾液HBV-DNA含量;以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HBeAg、HBeAb水平.结果 HBeAg(+)、HBeAb(-)模式血清、唾液HBV-DNA检出率分别为96.75%、83.22%,均值为7.02±1.31、4.92±1.44 log copies/ml,与其余模式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01).HBeAg水平与血清、唾液HBV-DNA水平间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48、0.40;P均<0.001);HBeAg(-)、HBeAb(+)模式中,血清、唾液HBV-DNA检出率分别为67.44%、39.53%,均值为4.84±1.89、3.51±1.29 log copies/ml.HBeAg(-)、HBeAb(-)模式中,血清HBV-DNA检出率也达到66.67%,均值为4.64±2.06 log拷贝/ml.结论 HBeAg(-)、HBeAb(+)CHB患者,其血清、唾液中有很高的HBV-DNA检出率,临床、流行病学上仅以HBeAg作为复制的血清学指标,来判断HBV复制和评估传染性有明显局限性,需结合HBV-DNA的检测.

    作者:谌翠容;潘红英;张永乐;娄国强;叶荣夏;施军平;李冰茹;卢德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重组干扰质粒对多药抗性Acc-3细胞Bcl-2基因表达作用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重组干扰质粒对口腔腺样囊性癌多药抗性细胞株(Acc-3/CDDP)细胞中Bcl-2基因表达的干扰效率.方法 按siRNA设计原则设计针对Bcl-2基因的Oligo DNA,体外化学合成Oligo DNA,Oligo DNA退火、连接、转化、筛选克隆,构建针对Bcl-2基因的表达重组RNA干扰质粒(psiB1、psiB2、psiB3),细胞脂质体转染多药抗性Acc-3/CDDP细胞,Realtime RT-PCR的标准曲线、扩增曲线和熔解曲线的数据收集处理,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重组干扰质粒对多药抗性Acc-3/CDDP细胞中Bcl-2基因表达的干扰效率.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psiB1、psiB2、psiB3质粒脂质体转染后Bcl-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siB1、psiB3相对于对照组无明显干扰效果,psiB2的干扰程度达66.20%.结论 针对Bcl-2基因的表达重组RNA干扰质粒psiB2(CCgggAgATAgTgATgAA)能有效沉默多药抗性Acc-3/CDDP细胞中Bcl-2基因的表达.

    作者:张福军;季平;李庆姝;张劲松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急性应激加速阿尔茨海默症发生与发展

    目的 评估急性应激对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发生与发展的影响.方法 利用急性束缚的方法建立急性应激模型,处理C57小鼠2h后,用荧光底物实验、ELISA和westernblot方法等检测比较急性应激组与对照组之间的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水平、γ-分泌酶(γ-secretase)活性及Tau蛋白磷酸化的变化,并用Sigmaplot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急性应激能使C57小鼠海马中γ-分泌酶的活性增强、Aβ产生增加及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升高.结论 急性应激可能对AD的发生与进展有重要作用.

    作者:段宝玉;腾林;康九红;聂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浙江地区汉族人TAFI基因编码序列C1040T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浙江地区汉族人凝血酶活化的纤溶抑制物基因编码区中与其血浆水平相关的C1040T基因多态性的特点.方法 应用PCR技术结合Spe Ⅰ酶切分析,研究了126名浙江地区汉族人凝血酶活化的纤溶抑制物基因编码区C1040T基因的多态性.结果 浙江地区汉族人等位基因C1040与等位基因T1040的频率分别为0.798和0.202;基因型1040C/C纯合子、1040C/T杂合子及1040T/T纯合子的频率分别为0.667、0.262和0.071.结论 浙江地区汉族人凝血酶活化的纤溶抑制物C1040T基因多态性的分布与其他人种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江明华;谭映霞;李向阳;陶红群;吴连拼;温怀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对小鼠ATP酶的影响

    以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的浓度分别为100mg/(kg·d),200mg/(kg·d),300mg/(kg·d),400mg/(kg·d)染毒小鼠,探讨该化合物对小鼠肝脏、心脏的ATP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染毒剂量的增大,肝脏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先呈下降趋势.在200mg/(kg·d)时酶活性下降到低.当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的浓度继续增大时,酶的活性又上升.随着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染毒剂量的增大,心脏的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先呈上升趋势.在200~300mg/(kg·d)时酶活性上升到高.当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的浓度继续增大时,酶的活性又下降.在本实验浓度范围内,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Esters,PAEs)对小鼠内脏的ATP酶活性有一定影响.

    作者:鲍利峰;袁均林;丁书茂;杨继文;吴扬;柯翔鸿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TSHR基因上新发现SNP及其在GD致病中的评价

    目的 探讨TSH受体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Graves病(GD)的相关性.方法 (1)以一GD家系的12个成员(包括3例患者、9例家系成员)为研究对象,抽提外周血DNA,设计引物,扩增TSHR的全部外显子和部分内含子,PCR产物纯化后测序,对TSH受体的SNP进行筛查.(2)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检测筛查出的SNP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变化频率与GD有无相关性.结果 共发现8个多态位点,其中第8外显子上的多态位点在SNP库中未见报道,为首次发现.这些多态位点的变化频率在患者与正常组间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新发现的SNP及其他多态位点与GD不连锁;提示汉族人TSH受体基因与GD无相关性;该基因的多态位点在不同的人种间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梁军;高聆;盛燕;宋怀东;赵家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血管紧张素Ⅱ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KDR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KDR)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培养7天后,收集贴壁细胞并加入不同浓度AngⅡ(10-5 mol/L,10-7 mol/L,10-9 mol/L)干预一定时间(6h,12h,24h和48h).多波长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Ⅰ和DiIacLDL双染色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进一步鉴定EPCs,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然后,收集贴壁细胞,Trizol法提取总RNA,以RT-PCR法对EPCs的KDR mRNA表达进行半定量测定,并观察缬沙坦(valsartan)对此的影响.结果 AngⅡ呈浓度依赖方式诱导KDR mRNA的表达增加;10-5 mol/L的AngⅡ作用6h,EPCs的KDR mRNA表达即有显著增加(P<0.01),随着时间延长,KDR mRNA表达逐渐增加,至48h达高峰.而缬沙坦可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KDR mRNA的表达增加,使之接近于正常水平.结论 AngⅡ可显著增加EPCs的KDR mRNA表达,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此作用可被AT1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所阻断,提示AngⅡ通过AT1受体介导上调EPCs的KDR mRNA的表达.

    作者:袁红;孙金栋;於华敏;谢旭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多次使用咪达唑仑对小鼠学习记忆、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诱发和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多次使用咪达唑仑(Mid)后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60只KM小鼠按分层随机区组设计分成M1、M2、M3、M4和NS组,每组12只.分别腹腔注射0.5mg/kg、1mg/kg、2mg/kg、4mg/kgMid或生理盐水.每天3次,连续10天.第10天给药后30 min,进行避暗实验训练,24h后测验.避暗实验测验后各组随机取6只小鼠,取海马分别检测LTP和CaMKⅡ含量(western-blot法).比较各组小鼠测验时的潜伏期和错误次数、HFS前、60min后PS变化幅度和CaMKⅡ含量.结果 各剂量Mid组分别与NS组相比,潜伏期缩短、错误次数增多;在HFS后60min时,M1、M2、M3、M4组和NS组PS幅度分别为刺激前的208.60±8.82%、173.81±10.73%、138.41±8.50%、126.27±10.52%和260.60±48.62%,各剂量Mid组PS变化幅度分别与NS组相比,幅度明显降低(P<0.05);M2、M3和M4组与M1组相比、M3和M4组与M2组相比,潜伏期缩短、错误次数增多;PS变化幅度降低和CaMKⅡ含量减少(P<0.05),似呈剂量依赖性;但M3组与M4组相比,潜伏期和错误次数、PS变化幅度、CaMKⅡ含量均相似(P>0.05).结论 行为学、电生理和生化检测结果相一致,多次使用Mid后可以抑制小鼠的学习记忆,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但该作用有封顶效应.Mid可能通过抑制CaMKⅡ对学习记忆产生影响.

    作者:袁力勇;王义桥;王霞民;戴体俊;程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人妊娠子宫平滑肌细胞的组织块培养及鉴定

    目的 建立简便有效的人妊娠子宫平滑肌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方法 人妊娠子宫平滑肌组织经剪切后接种,原代培养子宫平滑肌细胞,并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进行细胞鉴定.结果 培养的细胞呈典型的梭状肌细胞样生长,SM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为阳性.结论 该方法简便经济,可获得状态良好的纯净的子宫平滑肌细胞.

    作者:戴凌;游兴姬;沙金燕;倪鑫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大黄素胶囊促进便秘模型排便作用研究

    目的 观察大黄素胶囊对地芬诺酯引起的便秘模型小鼠的排便作用以及与大黄苏打片作用的比较.方法 将ICR小鼠分成6组,包括空白对照组、地芬诺酯模型组、大黄素25mg/kg组(小剂量组)、大黄素50mg/kg组(中剂量组)、大黄素100mg/kg组(大剂量组)、大黄苏打片500mg/kg组.除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灌胃蒸馏水外,余4组按剂量给药,观察记录每只小鼠首次排黑便时间和6h排便粒数并称粪便总重量.结果 模型组首次排出黑便时间比对照组显著延长(P<0.001),大黄素25、50、100mg/kg组使排便时间显著缩短(P<0.001),大黄苏打片使排便时间显著缩短(P<0.05).地芬诺酯使排便粒数及排便重量显著减少(P<0.01),3个剂量大黄素及大黄苏打片对小鼠6h内排便粒数及排便重量均显著增加(P<0.05,P<0.01,P<0.001).结论 大黄素胶囊使便秘小鼠首次排便时间显著缩短,排便重量显著增加,对便秘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总体效果优于大黄苏打片.

    作者:张喜平;程琪辉;王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两例17α-羟化酶/17,20碳链裂解酶缺陷症分子遗传学研究

    目的 从分子遗传学方面初步探讨两例17α-羟化酶/17,20碳链裂解酶缺陷症(17OHD)患者的突变性质.方法 用患者外周血白细胞DNA进行CYP17A1基因的8个外显子PCR扩增,并通过序列测定确定突变位置和性质.结果 两患者均为CYP17A1基因突变的遗传复合体.病例1为Y329K,418X/P428L,病例2为Y329K,418X/P409R,Y329K,418X为插入缺失突变(TAC329AA),导致移码突变,在418位产生终止密码提前终止了蛋白质翻译.结论 通过CYP17A1基因突变分析,确诊了两例17OHD患者.

    作者:姚凤霞;韩娟娟;刘勇;施惠萍;黄尚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S100B对于新生儿HIE诊断和窒息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 研究足月窒息新生儿的血清S100B含量对于新生儿HIE诊断和新生儿窒息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74例足月窒息新生儿在出生后前3天的血清S100B含量,做出HIE诊断,并跟踪2年,观察预后结果,对血清S100B检测结果与新生儿HIE诊断结果和新生儿窒息预后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ROC分析.结果 窒息新生儿在出生后第1天的血清S100B含量>7.86μg/L,可以诊断为中度或重度HIE,灵敏度为61%,特异性为95%;高于9.28μg/L,其预后结果很可能是脑瘫或死亡,灵敏度为61%,特异性为92%.结论 血清S100B可以用作新生儿HIE诊断和新生儿窒息预后判断的辅助性生物化学标志物.

    作者:吕静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细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细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情况,为临床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从新生儿败血症患者血培养中分离到的231株细菌进行回顾性分析.WHONET 5.4软件分析药敏结果.结果 在231株分离到的细菌中,分离到革兰阳性菌197例、革兰阴性菌32例、真菌2例.以表皮葡萄球菌居多(59/231,25.5%),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占84.7%(50/59).在分离到的革兰阴性菌中,以肺炎克雷伯居多(15/32,46.9%),全部为ESBL.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合适药物.

    作者:戴才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消除乙肝表面抗原管状颗粒在乙肝表面抗原定量过程中的干扰

    目的 消除乙肝表面抗原管状颗粒在乙肝表面抗原定量过程中的干扰.方法 用1.6%NaCl溶液稀释病人血清,使乙肝表面抗原管状颗粒解聚为小球形颗粒后再进行测量.结果 用1.6%NaCl做乙肝表面抗原测量稀释剂,稀释线性良好,r=0.976.检测的精密度可控制在15%以内,回收率>96%.结论 用1.6%NaCl做乙肝表面抗原测量稀释剂,由于能有效排除管状颗粒的干扰,测量准确性大大提高.

    作者:尚文章;石宝刚;郭斌;郭长河;罗云杰;赵建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律震荡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 通过对120例患有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进行窦性心律震荡分析,揭示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律加速即震荡(TO):TO<0正常,表示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律有加速现象;T0>0异常,表示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律无加速现象.测定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律减速即震荡斜率(TS):TS>2.5ms/R-R间期为正常,表示室性期前收缩后心率有逐渐减速现象;TS<2.5ms/R-R间期为异常,表示室性期前收缩后心率无减速现象.结果 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病情严重患者的TO、TS明显异常.结论 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律震荡的测定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危重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岳梅;程怡;孟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236株非发酵菌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非发酵菌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药敏检测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本院2004年5月至2006年12月分离出的236株非发酵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PI-20NE进行细菌鉴定及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分析.结果 分离出的1303株病原菌中,非发酵菌236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高占57.6%,其次鲍曼不动杆菌占7.6%,恶臭假单胞6.4%标本检出率高的为痰液占64%,检出的非发酵菌对所监测的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非发酵菌的检出率高,而且呈多发耐药势.临床应依据药敏结果优化选择抗生素,提高感染的治愈率.

    作者:刘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五味子宁神合剂治疗中青年失眠临床研究

    睡眠是维持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生理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1].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问题.对于处于工作、生活奋斗中的中青年人群,出现失眠不仅是对机体的影响,更多的是对事业、家庭的影响.

    作者:付学军;常翠;赵奎;唐冰彬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随机应答技术原理及其在敏感问题调查中的应用

    所谓敏感问题,是指涉及到个人(或单位)的隐私的问题,它们或者与个人的利益有关,或者涉及到道德或法律.因此,在问卷调查中,被调查者往往拒绝回答敏感问题,或者给出相反的答案[1].这大大增加了调查结果的误差,降低了结果的可信度,并且这种误差往往无法估计.

    作者:周泽宇;吴尊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与C反应蛋白的关系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 选择T2DM患者96例,糖耐量低减(IGT)者33例,及正常对照组(NGT)39例,比较3组血清CRP的浓度.结果 (1)NGT、IGT、T2DM 3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逐渐升高,每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2)血清CRP水平与空腹血糖(FBG)(r=0.753,P<0.01)、OGTT 2h血糖(PBG)(r=0.748,P<0.01)、糖化血红蛋白(HbA1c)(r=0.725,P<0.01)呈正相关;与胰岛素敏感指数(ISI)(r=-0.568,P<0.01)、胰岛B细胞功能指数(HBCI)(r=-0.489,P<0.01)呈负相关.结论 CRP可能与T2DM的发生有关,可能具有致病作用,T2DM可能是一种自然免疫和亚临床炎症性疾病.

    作者:李博一;文磊;罗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人工血管置换术围术期监护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人工血管置换术的围术期监护.方法 收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8例,给予绝对卧床,术前严密观察疼痛的性质及进展、控制血压在适当水平、做好心理护理保持情绪稳定,以有效预防动脉瘤破裂,为患者赢得手术时机;均实施人造血管置换术,术后加强各系统功能监护,密切观察病情,严格控制高血压,预防并发症.结果 围术期监护(3.3±2.2)天,27例患者经围术期监护安返病房,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围术期监护是保证患者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作者:柴琼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成人烟雾病缺血表现

    目的 烟雾病是先天的以颅底动脉环动脉进行性阻塞为特点的疾病,成人烟雾病的缺血表现以往的认识有很多不足,本文就成人烟雾病的缺血表现进行一些阐述.方法 我们研究了我们治疗的成人烟雾病患者88例,共有49例病史中有缺血表现.我们记录了患者首次发病的症状,及病人当时的临床症状分级,并在以后进行随访,10例失随访,随访时间1~120个月(平均45个月).并记录了随访.前后患者情况的变化.同时记录了缺血患者的脑血管造影以及MRA表现,并采用CT或MRI来了解脑实质的缺血情况,并有10例患者采用SPECT验证.结果 成人烟雾病以缺血为首发症状的共有49例,占病例总数的55.7%,其中有7例出现颅内出血(15.2%).患者的年龄和脑血管闭塞的严重程度并没有相关性;且血管造影显示血管闭塞的严重程度也不能反应脑内梗死灶发生的情况;7例首发症状是缺血的患者转化为脑内出血的平均时间是18个月(1~56个月).从7例由缺血转变为出血的患者中,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DSA的分级和脑内梗死灶的情况和其他患者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从统计学上有意义的只是梗死的部位和闭塞血管的位置有明显相关.结论 成人缺血性烟雾病发病的比例并不是很低.如果这类患者年龄在30~40岁,既往没有其他引起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存在脑内有多发的无法解释的梗死灶,应该考虑到有患这种疾病的可能.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后,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可以改善这类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伟明;王硕;赵元立;张东;赵继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肾脏损伤292例回顾与总结

    目的 分析引起肾脏损伤的原因,以及如何对肾脏损伤做出诊断和分级;评估各级肾脏损伤的治疗措施与损伤分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地总结各种肾脏损伤病人292例,均详细记录损伤原因,行尿液常规、血液常规检查,CT平扫检查,如果出现肾周血肿则进行增强扫描,根据损伤范围按照AAST的损伤分类将肾脏损伤分为5级.其中Ⅰ~Ⅲ级为轻度损伤;Ⅳ级以上为重度损伤.持续低血压及血球压积持续走低的病人,急行手术探察.行肾修补术或肾切除术.结果 292例病人Ⅰ~Ⅴ级分别为:Ⅰ级:176例;Ⅱ级:50例;Ⅲ级:31例;Ⅳ级:22例;Ⅴ级:13例.钝性损伤占98.97%,其中车祸占73.63%;刀刺伤3例,占1.03%.Ⅳ级以上肾脏损伤全部由于车祸或刀刺伤引起.轻度(Ⅰ~Ⅲ级)占88%;重度(Ⅳ~Ⅴ级)占12%.重度损伤病人中,15例行肾切除术.结论 机动车车祸是造成肾脏损伤的主要原因.正确的诊断和精确的分级,是治疗肾脏损伤的关键.对于重度肾脏损伤的病人在抗休克治疗后血压仍不稳和无法纠正贫血时,采取急诊手术探察或直接行肾切除术.

    作者:赵跃华;刘显福;宋连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恶性肿瘤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原因及预防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3月~2006年5月术后发生ARF的3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40.6%)患者因术中或术后大出血、低血容量休克而出现ARF,10例(31.3%)因术后感染或吻合口瘘、感染中毒性休克致ARF,2例(6.3%)因术后早期化疗致ARF,7例(21.9%)原因不明.总病死率为56.3%(18/32).结论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恶性肿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术前积极补液维持有效循环容量、术中细致操作、减少并发症、术后尽量避免应用肾毒性药物是预防术后ARF、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毕新宇;蔡建强;赵建军;胡敬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心理干预在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在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将160例病人随机分成干预组(80例,治疗前1天接受心理干预)、对照组(80例,常规操作),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焦虑情况、血压心率变化及对治疗的配合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者焦虑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血压及心率也低于对照组,且更主动配合治疗.结论 心理干预有利于无抽搐电休克患者不适症状的减轻及焦虑情绪的改善,使患者更愿意主动配合治疗.

    作者:张丽英;马黎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替考拉宁在革兰阳性菌所致肺炎中的研究进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院获得性肺炎中需氧革兰阳性菌感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医院血行感染中更为明显,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感染已居医院血行感染病原菌的1~3位[1].

    作者:李敏;张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体外冲击波在治疗骨不连和骨折延迟愈合中的应用

    骨不连(nonunion)是骨科领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骨折后约有5%~10%的患者会发生骨不连,治疗上较为困难,植骨及局部内固定为常用的传统治疗方法,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术后无法愈合.

    作者:姜川;邢更彦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卵巢中Smad信号的传导

    女性卵巢的主要功能就是产生成熟的卵母细胞生育后代,卵巢还有内分泌功能,主要是促进性成熟和生育能力.现已证明几种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的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和分子内的信号分子、Smad,是卵巢发挥重要作用所必需的.

    作者:曲玉芳;侯丽辉;吴效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泛素连接酶APC/C在细胞周期调控中的作用

    一、APC/C在泛素途径中地位1(anaphase promoting complex,cyclosome,APC/C)细胞周期后期促进复合物是由多个亚基组成的1.5MD的E3泛素连接酶,与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着密切的关系.APC/C复合物通过磷酸化和激活、抑制因子的调节来实现在不同细胞周期的阶段其底物泛素化的特异性.

    作者:焦延延;王欣;黄秉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学研究中对照组的选择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内分泌性疾病,通常在月经初潮后发生,以月经紊乱、雄激素过多和胰岛素抵抗为特征.

    作者:魏丽娜;丛晶;吴效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多巴胺系统相关疾病的分子核医学系列研究

    多巴胺递质系统是脑内重要的神经递质系统,在运动及精神等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知帕金森病的发病、治疗及预后等与多巴胺系统密切相关,晚近的研究发现药物依赖成瘾及衰老和痴呆的发病也与多巴胺系统有关,这些病理及病理生理特征为使用分子核医学手段如多巴胺系统分子显像对帕金森病进行早期诊断及帕金森病、药物依赖等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讨这些多巴胺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评价治疗疗效和预后是医学的重大课题.

    作者:林岩松;刘兴党;陈正平;徐群渊;李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体液因子和凝血功能变化研究

    很多资料表明创伤是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创伤已成为年轻人群的第1死因,约占全球死亡总人数的7%.交通事故及各种事故中创伤失血性休克高发,而休克是导致危重病人死亡的共同通路.

    作者:全世超;陈洁;潘景业;王卫;王晓蓉;孙英刚;张艳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实验与临床研究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肾损害并进行性恶化的终果,统计资料提示,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群体中约半数以上为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所致,由于没有统一有效的防治措施,肾损害进行性恶化,肾功能逐渐减退,导致了尿毒症的终结局,给人类健康、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作者:钟建庭;刘丽;席春生;王璇;葛秀洁;姜一真;叶夏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胃食管反流病及其并发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机制研究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系常见病,可引起严重症状并导致Barrett食管及食管癌等并发症,近年此类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但GERD发病机制及并发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的机制仍未阐明,导致GERD诊治和并发症防治困难,国内研究更是欠缺.本项目通过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两大方面,在不同层次对GERD及其并发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的机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作者:王雯;李兆申;许国铬;于凤海;文晓冬;李达周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特殊眼外伤视功能损害特征、修复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

    基于全球工业化的发展、军事装备的提高,包括角膜化学烧伤、视网膜光损伤在内的特种眼外伤发病率明显提高.由于目前对此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中存在着许多难题.

    作者:燕振国;岳红云;孙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舒芬太尼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

    舒芬太尼作为一种新型的阿片受体激动剂因为其具有的种种特性而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它的镇痛作用较芬太尼更强,而对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小,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各种手术中,现将其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手术中麻醉的报道如下.

    作者:陈淑惠;于静;刁伟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吉西他滨联合亚叶酸钙和5-FU在进展期胰腺癌动脉灌注化疗中的应用

    胰腺癌是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之一,特点为病程短、进展快、病死率高,中数生存期6个月左右[1]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失去手术的机会,胰腺癌放化疗不敏感,我们于2004年5月~2006年6月对23例进展期胰腺癌采用吉西他滨联合亚叶酸钙和5-FU(5-氟尿嘧啶)动脉灌注化疗,分析其疗效和毒副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明涛;罗福申;张娜;李文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

    鼻腔恶性肿瘤在临床上比较多见,据统计其占全身恶性肿瘤发生率的1%~2%,占耳鼻喉科恶性肿瘤的25%~50%,常见的以鳞状细胞癌为多见,其他的还有未分化癌、腺癌等,以及各种良性肿瘤的恶变,如鼻息肉、乳头状瘤的恶变等[1].

    作者:汪洋;朱维胜;韩宇;吴重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小剂量施慧达及小剂量安来治疗高血压疗效观察

    高血压对人体危害较大,尤其是3级高血压.施慧达和安来是治疗高血压常用药物之一.单独应用效果不够理想,如增加剂量增加降压同时其不良反应随之增加.该文采用小剂量的施慧达及小剂量安来联合降压,并与单用施慧达及单用安来比较,明显优于单用药组,不良反应少.报告如下.

    作者:韩振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喉肌电图对喉麻痹的早期诊断与疗效评估研究

    目的 本课题的研究是将喉肌电图早期介入于喉麻痹的临床诊断和预后的评估中,达到早期明确诊断,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后遗症的发生.方法 对96例经喉镜诊断喉麻痹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喉肌电图检测,采用同心圆针电极经皮肤从喉外插入所检肌肉,分别对肌肉松弛、轻收缩、大力收缩三种状态进行观察,根据不同参数,以之判定损伤程度、性质、范围,神经再生进展情况,估计预后.结果 首诊96例患者中纤维喉镜均为异常,肌电图出现异常改变81例,该81例患者经临床治疗后,3个月复诊肌电图,异常率显著下降到46 9%,12个月复诊肌电图异常率为17.3%.结论 肌电图是运动神经损伤导致喉麻痹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敏感指标.将喉肌电图早期介入于喉麻痹的临床诊断和预后的评估中,对指导治疗以及在恢复期中神经再生程度的评估中起着独特的价值.

    作者:何冬若;张英慧;孙伟;朱艳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重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内介入治疗

    目的 探讨重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方法 对31例重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分别采用导管捣碎抽出血块、球囊导管扩张术、机械性旋切导管血栓旋切术、狭窄段静脉支架种植术和下腔静脉滤器种植术等方法治疗.结果 31例介入治疗术后3~36个月跟踪观察,治疗有效率为96.77%(30/31例),其中下肢功能恢复良好24例(77.42%),残留瓣膜功能异常6例(19.35%).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是治疗重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求理;宋侃侃;柴小民;吴安乐;施建国;居洁勤;王兰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兔抗人RBBP10多克隆抗体的纯化

    目的 纯化兔抗人RBBP10多克隆抗体.方法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重组PTC-hRBBP10融合蛋白,表达产物以直链淀粉树脂亲合柱和superose 12凝胶柱过滤纯化,将纯化的PTC-hRBBP10偶联于NHS-activated SepharoseTM上,制备亲合层析柱,纯化兔抗人RBBP10多克隆抗体.结果 ①表达、纯化的PTC-hRBBP10的相对分子质量(Mr)为80×103,纯度为95%;②从抗血清中纯化获得可与PTC-hRBBP10特异性结合的兔抗人RBBP10多克隆抗体.结论 获得了特异性较好的纯化兔抗人RBBP10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质的功能提供了条件,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手段.

    作者:李侃;刘华;费克香;张道明;郑小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抗精子抗体对精子穿越宫颈黏液及精卵结合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生殖道局部抗精子抗体对精子穿越宫颈黏液及精卵结合的影响.方法 酶联免疫法测定宫颈黏液及精液中抗精子抗体,宫颈黏液穿透试验及精子去透明带仓鼠卵穿透试验.结果 精子在宫颈黏液抗精子抗体阳性组中游动明显受阻与缓慢(P<0.01),精液抗精子抗体阳性组与精液抗精子抗体阴性组比较,穿卵率及每个卵子中含精子的均数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女性宫颈黏液抗精子抗体阳性及男性精液抗精子抗体阳性均可影响生殖过程,对于不孕不育夫妇生殖道局部抗精子抗体检测应引起重视.

    作者:杨华;张美云;蒋幼芳;任娟;杨培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血清CA125、TSGF联检对卵巢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卵巢恶性肿瘤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它的诊断一直是困扰临床的一大难题.血清CA125检测在卵巢癌诊断及病情监测中的重要性已得到共识,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卵巢癌早期阶段的敏感性较低.

    作者:张荣富;丁杰锋;赵文;刘琦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丙型肝炎病毒亚基因组复制子模型及其应用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丙型肝炎的致病体.目前对HCV的预防和治疗缺乏有效手段,常规的干扰素单用或者IFN联用病毒唑治疗的总体应答率比较低,治疗费用颇高,且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作者:望朔;彭小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基因组学研究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至今,为科学家寻找致病基因和探究发病机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尚未启动之时,人类仅仅发现了不到100种疾病.2003年这个数据跃升至990种,在990种疾病中,有639种可以开展临床治疗,而其余的351种则正在寻找发病机制.

    作者:黎彬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不同组织器官中HSP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前有关应激与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至今已有许多关于热休克蛋白抑制细胞凋亡方面的报道,笔者拟从HSP在不同组织器官表达的角度对HSP表达及其对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作者:郁洁;易受乡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IL-6在产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IL-6(cytokine)与BSF-2(B细胞刺激因子)是同一种物质,于1988年正式命名为IL-6,它是由活化的单核-吞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其他细胞分泌的分子质量为26kU的细胞因子,具有复杂生物功能,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过程,还是能量代谢平衡的重要调节因子,通过控制凋亡而调节脂肪和肌肉组织的总量.

    作者:关丽波;唐弃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人类基因组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本文所说的人类基因组研究是广义的,包括对人类基因组自身的研究(例如对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和绘图,以及对其功能、调控的研究),以及与人类基因组相关的研究(例如人类遗传数据库).

    作者:邱仁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基因医学步入新时代

    英美科学家在2006年5月18日出版的Nature (2006,441:315)上报告,人类后一个染色体,也是破译难度大的一个染色体--1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完成.该测序确定出人类1号染色体中的3141个基因,在破译过程中,至少发现了1000个新基因.这标志着历时16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宣告完成.有科学家预言,之后的10~20年内,基因医学将进入黄金时代.

    作者:程书钧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