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 主办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
  • 国际刊号:1009-0959
  • 国内刊号:11-4395/R
  • 影响因子:1.40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492
  • 全年订价:3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2003年6期文献
  • 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肌钙蛋白T与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及肌钙蛋白T(cTnT)与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入选病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有粥样斑块者115例,男82例,女33例.年龄41~84(56±19)岁.常规入院检查.分成两组CRP≤5.0mg/L组(1组)和>5.0mg/L组(2组).将显影的冠脉树分成15段,每段冠状动病变的程度以记分形式定量化.结果:1组和2组的单支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41%,5%(P<0.01).3支病变发生率为3%,28%(P<0.01),冠脉病变积分分别为(1.5±1.3)分和(10.4±3.5)分(P=0.04).2组比1组的cTnT高,组2的ECG ST-T改变明显,两组的FlB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CRP和cTnT同时异常,同时ECG有一过性ST-T改变者预示冠脉粥样病变严重,大多数病人为3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预后不良.对上述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判断病变的严重性.

    作者:向小平;刘肆仁;刘杰昕;宁新惠;董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50年来从细胞到临床的电生理学研究

    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是由于编码离子通道的基因发生突变而引起离子通道发生紊乱而致.LQT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晕厥或心脏骤停,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延长[1,2],其确切的发病率尚不清楚,目前估计的发病率为1:5000~7000[2,3].

    作者:王乐信;杜优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62例报告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中预防肺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6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放置了62枚滤器.结果:本组60例患者滤器成功置入,1例VENA TECH滤器释放后未打开,另于原位释放滤器一枚.两例长鞘穿破健侧髂静脉,术中及时发现,术后造影及随访未发现异常.本组病例随访1~30个月,发现滤器堵塞两例,经紧急溶栓后再通.滤器侧倾6例,角度均小于15度.未发现滤器移位,无穿刺部位血肿及健侧血栓形成.结论: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溶栓治疗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是预防肺栓塞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谈;苑超;张望德;邢彤;王克勤;原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亚低温治疗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动物实验证实了亚低温对于损伤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此后国内外均对亚低温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但日前仍缺乏大规模的随机临床试验.

    作者:孙佳;李鸿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早期介入和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保护心肌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治疗中重要的进展是明确了血小板在AC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斑块破裂和血管壁损伤后可引起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在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s,PCI)过程中也可发生.随着对ACS发病机制理解的加深,研制了印制血小板聚集的强效药物: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抑制,常用的有阿昔单抗、安普利泰和替罗非班.

    作者:王长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中国人血小板膜糖蛋白Ibα基因VNTR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小板GPIbα基因VNTR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入选13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诊断为ACS患者,PCR扩增目的DNA,采用SDS-PAGE进行VNTR多态性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有无差异.135例中39例住院期间发生心脏缺血事件,比较有事件组和无事件组VNTR多态性.结果:①VNTR多态性存在5种基因型:AB、AC、BB、BC和CC,未发现含D等位基因的个体;②基因型(AB+AC)和BC在ACS组中较对照组多见,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A等位基因频率在ACS组有较高趋势(OR:1.56),但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5种基因型和3种等位基因的OR值无显著性意义;③发生院内缺血事件组AB基因型较无事件组偏多,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各基因型不是影响缺血事件的独立变量.根据OR值可以发现重复序列数越多的等位基因,其频率在有事件组就越高的趋势(ORc:0.72;ORB:1.33;ORA:1.50),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小板GPIbα巨糖肽区域的VNTR基因多态性与ACS间无显著相关性,对中国人ACS患者住院期间联合终点的发生无显著影响.

    作者:于泓;倪永斌;胡大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目的:测定老年单纯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及正常老年人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及颈动脉(Carotid)、股动脉Femoral Artery)粥样硬化程度,评价血浆HCY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8例健康老年人及73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其中包括35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及38例合并冠心病(CAD)患者.取血标本用荧光标记免疫法测定HCY水平,同时用高频超声仪测量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股动脉的斑块(Plaque).结果: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HCY水平及颈动脉IMT、斑块严重程度较健康老年人明显升高(P均<0.05),分析显示HC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正相关(r=-0.37,P<0.05卜独立于年龄、性别、吸烟、血脂等因素,另外高血压病患者HCY水平与是否患有冠心病独立正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HCY水平升高是AS及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内皮损伤,平滑肌增生有关.

    作者:郭远;苗懿德;陈陵霞;宝辉;杨素;郭琴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基因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血透患者一氧化氮、内皮素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基因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血管活性物质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将长期规律性血透尿毒症患者80例分为血液透析应用rHuEpo者(HDepo组n=43例),血液透析不应用rHuEpo者(HD组n=37例),根据血压情况两组再分为HDepo高血压亚组(HDepo-1组,n=23)、HDepo血压正常亚组(HDepo-2组,n=20)和HD高血压亚组(HD-1组,n=19)、HD血压正常亚组(HD-2组,n=18).另选尿毒症未透析患者20例(NHD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例、健康对照组34例(CON组).HDepo组患者均接受rHuEpo治疗3个月以上,用比色法测定血NO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ET-1水平.结果:尿毒症未透析患者血清NO、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尿毒症透析患者血清NO、ET-1浓度较正常对照组高,P<0.001,但经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与尿毒症未透析者比较,血清NO水平较未透析者低、血清ET-1水平较未透析者高,P<0.05;HDepo组经rHuEpo治疗3月后,血NO浓度降低,血ET-1浓度增高,与用药前及对照组比较,P<0.05.且用rHuEpo治疗后,HDepo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较HD组高,P<0.001,血压增高与血NO浓度的降低、血ET-1浓度增高有相关性.结论:rHuEpo可使尿毒症透析患者血NO浓度降低、血ET-1浓度增高,rHuEpo致高血压与血NO浓度降低、血ET-1浓度增高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王彩丽;马晓兰;尹美丽;乔青;佟光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及ST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其药物治疗进展很快,治疗指南主要是根据处理不同类型ACS的大型临床试验来制定的.

    作者:马宏;杨玲;刘肆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快速床旁检测脑钠素对心力衰竭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的评价

    目的:通过快速床旁检测心力衰竭患者血中脑钠素(BNP),对比研究BNP对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价的价值.方法:入选2002年7月~2003年2月心力衰竭患者32例,非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NYHAⅠ级)13例.即刻床旁抽血查血浆BNP浓度并行心脏超声检查.同时观察入院时血压、心率、肺部罗音和住院期间及出院后一个月内不良事件.结果:(1)冠心病、高血压、风心病导致的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BNP浓度都明显增高,但互相之间无明显差别;(2)BNP浓度增高程度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3)BNP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6,P值<0.001),与左室舒张末径(LVDD)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99,P值<0.001).(4)BNP值为97.5pg/ml时,其预测心力衰竭的敏感性为90.6%,特异性为100%.(5)BNP浓度严重升高患者,死亡率及再住院率明显升高.结论:快速床旁检测血浆中BNP浓度是早期诊断心力衰竭的一项重要的检查手段;血浆BNP浓度高低可能是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

    作者:李明昌;王明生;肖毅;王河;洪衡;罗静;杨光;谢东晓;吕健;项志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诊疗进展

    1.概述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肺动脉压力升高超过正常[30/18(20)mm[Hg]范围的一种病理生理改变.肺动脉高压可由下列原因引起:先天或后天性心脏病、肺部疾患、肝或门脉系统疾病、全身性肉芽肿病、胶原性疾病、血栓栓塞、某些药物及缺氧等,还包括肺毛细血管及肺静脉的压力升高所致的肺动脉高压.

    作者:张维君;赵迎新;马涵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两种AT1拮抗剂治疗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2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亚型阻滞剂(ARB)厄贝沙坦和缬纱坦治疗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防治心脑血管事件,减少再住院率及不良反应差异.方法:将97例NYHA心功能Ⅲ、IV级的重症CHF患者随机、单盲分为厄贝沙坦组(49例)、缬沙坦组(48例),比较2组治疗后6个月及2年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心功能改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6个月、2年的患者临床心功能改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改善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亦显著,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改善明显,但上述指标,2组的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2组治疗6个月和2年期间,预防发生心脑事件,再住院率减少,降低心脏性死亡等,2组作用相似,P>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轻微,且出现率相似.结论:厄贝沙坦和缬沙坦治疗重症CHF患者临床效果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减少再住院率及死亡率均相似,且不良反应均轻微,均可做为治疗重症CHF的新药物之一.

    作者:曾群英;高修仁;廖新学;许庆;郑东诞;王强;陶军;陈国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长期口服胺碘酮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长期口服胺碘酮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与疗效有关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30例阵发性房颤病人进行随访观察.并对胺碘酮的疗效与多项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在平均随访(25.7±25.2)个月期间,胺碘酮的有效率为76.7%(23例有效);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3%(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的自主神经类型是胺碘酮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胺碘酮控制交感神经型房颤的有效率是迷走神经型房颤的6.33倍(P=0.05);而房颤病程、左房内径大小等因素与胺碘酮控制房颤的疗效无显著性关系.结论:长期小剂量胺碘酮可有效地预防阵发性房颤的复发;尽管严重的毒副作用少见,但仍应注意观察其对心、肺等器官的不良作用;胺碘酮可能更适合于交感神经型房颤的预防.

    作者:李奎宝;胡大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对高敏C-反应蛋白、内皮素及白介素-8的影响

    目的:探讨调脂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8(IL-8)及内皮素(ET-1)的影响.方法:方法135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69例)及非他汀治疗组(66例),另选健康对照者6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在治疗前、治疗后12周血浆HS-CRP、IL-8、ET-1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血脂各组成分及血浆HS-CRP、IL-8、ET-1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各组成分及血浆HS-CRP、IL-8、ET-1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干预ACS除获显著调脂作用外,尚可明显降低血炎性因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利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稳定,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

    作者:苏子德;王涛;代怀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国家严禁血液等人体物质随意出境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日本卫材制药上市偏头痛药物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伏立康唑用于食道念珠菌感染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全球新抗丙肝病毒药物在华上市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国产新型疫苗运输车问世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试行)》公布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女性咀嚼型避孕药上市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儿童白血病药物开发成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西地那非可能治疗高山症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一类新药丁苯酞在石药投产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安全注射器首次在国内生产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新医疗器械行业标准2004年4月实施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胸腔镜下胸间盘摘除手术成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北京公布驾驶员警觉度测试结果公布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华药奥奇德药业正式投产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治疗慢阻肺新药将接受评审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核酸筛查保证输血安全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两种降胆固醇药将合二为一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2003年全年索引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2003年作者索引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2003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华法林治疗指南概要(2)

    2.4口服抗凝治疗过程中的出血口服抗凝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出血的危险性和抗凝强度密切相关.其它促进出血发生的因素包括潜在的临床疾病、同时服用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以及影响血小板的其它药物,这些药物造成胃粘膜损害并且大剂量使用时会减少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的合成.

    作者:李付研;王旭东;袁小丽;斯琴;刘易新;胡大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AHA肾动脉血管成形的临床试验指南(2)

    3.3.2对血管成形技术的报道3.3.2.1经皮腔内肾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文献中已有大量的腔内肾动脉成形和支架置入的报道.报道时应描述操作的细节,特别是与以前的报道有差异的地方.需要注明与特有的操作直接相关的并发症(如指引导管损伤),以便对不同技术加以比较.

    作者:杨进刚;胡大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从TAXUS-Ⅳ研究看药物涂层支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近年来,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发展迅速,以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为主线的干预措施是冠心病介入技术的主要进展.介入干预后靶血管或靶病变的再狭窄一直是介入治疗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支架的应用虽减少了单纯球囊成形术时代因血管急性闭塞而需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需求、并一定程度的降低再狭窄发生率,但它并没有消除再狭窄,相反,处理支架内再狭窄问题更为棘手.

    作者:赵明中;胡大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第14届长城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综合报道

    2003年10月10~13日,第14届长城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有23个国家的近百名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前来讲学,近3000人与会,会议热点有:

    作者:杨进刚;胡大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欧洲2003年心脏年会关于糖尿病的相关报道

    近,美国心脏学会(AHA)正式将糖尿病列为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指出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疾病.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委员会颁布的成人治疗指南Ⅲ将糖尿病视为冠心病的等危症,减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已超越单纯控制血糖,强调多重危险因素的干预,糖尿病与心血管病的关系不断引起心脏科及内分泌科医生的关注.2003年8月30日~9月3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欧洲心脏协会(ESC)2003年年会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作者:秦明照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美国经导管介入治疗(TCT2003)会议热点简报

    2003年9月15~19日在美国华盛顿DC召开了心脏病介入治疗2003(Transcatheter Cardiovascular Therapeutics,TCT2003)会议,会议就心脏病介入领域的新进展方面进行了演示和讨论.

    作者:赵敏;贾三庆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贯彻循证医学原则,科学规范预防干预心血管疾病--AHA2003系列报道

    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第76届学术大会2003年11月9~12日在美国奥兰多(Orlando)召开,参会代表28000余人,围绕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临床医学(Clinical Science),基础医学(Basic Science)和人群医学(Population Science)的新进展进行了研讨.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对中国高血压指南修订的探讨

    2003年5月及6月美国及欧洲先后公布了新高血压治疗指南,在国际及国内心血管界,尤其高血压与相关领域中引起千层浪.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简称:指南)如何修订,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高血压联盟及中华心血管学会,已经组织过一次初步讨论,意见纷纷,各有理由.

    作者:徐成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调脂治疗的意义与实施

    人类对于血脂异常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直到近十余年才逐渐明确血浆胆固醇浓度升高对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意义.随着对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间关系的深入了解,调脂治疗已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

    作者:甄奕;潘晓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建立血细胞分析溯源体系的进展

    血细胞分析(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血小板计数等)是临床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其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彭明婷;申子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全国血细胞计数室间质量评价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从1989年全国血液学室间质评活动开展以来,至今已有11年时间.在此期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NCCL)增加了质评活动开展的项目,扩大了质评参加实验室的规模、改进或完善了质评方案,各个项目的质评成绩有了改善或明显提高.

    作者:彭明婷;谷小林;申子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结肠时滞释放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

    口服给药是方便的给药途径,口服给予传统剂型通常在胃肠道溶解,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主要依赖于其理化性质.但是当药物需要在直肠靶向释放或需被保护免遭上胃肠道破坏时,直肠靶向给药系统会比上胃肠道释放的药物提供很多优势.

    作者:崔一民;鲁云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老年性痴呆的药物治疗和药物作用靶位

    老年性痴呆(AD)是一种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的神经元退行性变疾病,分家族性AD(FAD)和散发性AD(SAD),前者由基因突变引起,已知有β-APP(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和早老蛋白1和2,基因突变使发病年龄提前,通常在50岁左右,可早到30岁左右,SAD常在65岁之后.老年人群中AD患病率约5.2%,估计全国AD病人超过600万.

    作者:盛树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注射用盐酸阿柔比星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研究

    目的:注射用盐酸阿柔比星为一抗生素抗肿瘤冻干粉针剂.中国药典2000年版及USP24均未收载本品,JP14版已收载,但控制细菌内毒素的方法为家兔热原检查法,剂量为4.0mg/kg.为了在国内开展本品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我们对本品进行了细菌内毒素检查凝胶法的方法研究.方法: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细菌内毒素检查进行干扰实验和结果判断.结果:本品在0.025~2.0mg/ml的浓度范围内,对细菌内毒素与鲎试剂的反应无干扰用,确定本品细菌内毒素限值为1.25EU/mg.结论:按1.25EU/mg限值,我们用两批鲎试剂对三批样品进行检验,结果均为阴性,认为本品可用细菌内毒素检查凝胶法代替家兔热原检查法.

    作者:徐哲辉;王秀芳;邓胡宁;李春凤;侯常林;王君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及药理学评价

    目的:了解口服降糖药在本院的临床应用情况及用药趋势.方法:对本院2000~2002年口服降糖药的用药频度、购药金额、每日药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口服降糖药有14种,DDDs排序在前的是价廉的药物;合资药购药金额高于国产药购药金额.结论: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基本合理.

    作者:程建娥;李静;张向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中药现代化研究探析

    中医药一直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着贡献.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自身体系在不断调整、充实、完善,而且在一直不断的汲取其它学科之所长.这样才得以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以基础理论健全、应用实际广泛、衡量标准明确的科学形式存在.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理性、逻辑思维与文化在中国的渗透,西方医学与思维方式越来越被整个社会所接受.

    作者:陈易新;李少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对我国的制药企业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再仅仅是学者和官员们讨论的话题,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也开始寻找和挖掘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戚良猛;王勇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