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一种手术后非机械性梗阻,以胃排空延迟为主要特征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药配合肠内营养的方法治疗,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荫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髋部损伤导致主要疾患之一,由于其骨折类型较多以及局部的解剖特点,治疗方法亦多种多样.因转子间骨折多为高龄发病,长期卧床会导致其他系统的合并症出现,并可危及生命.为降低死亡率,使患者早日离床活动,早期经手术治疗及功能恢复成为目前的主流.就手术方面,目前方法比较多,包括钉板技术、外固定支架及髓内固定系统.笔者2000-2003年采用DHS治疗57例,效果比较满意,也有部分病例出现内固定松动、髋内翻、骨折畸形愈合等情况,现就体会阐述如下.
作者:刘鹏;朱玉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下肢骨科手术后由于手术创伤、肢体制动和血液学异常改变,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血液流变学异常为血栓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于2003年4月-2004年1月对23例患者手术后应用疏血通注射液,观察药物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展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是1986年Ascher-choy首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项新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外已相继开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我院自2001年11月起应用PLDD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7例,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
作者:王剑英;刘云蛟;江天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下肢急性动脉栓塞起病急骤,病变进展迅速,严重者危及生命.我院血管外科1993年1月-2003年12月共收治下肢急性动脉栓塞14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41例中男82例,女59例.年龄41~79岁,平均69.2岁.病因见表1.病程3 h~13 d,平均3.9 d.动脉栓塞部位及并发症见表2.
作者:黄梅;李俊海;于国涛;何菊;张秀军;张晶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我院2002年8月-2003年4月,用美国外科生产的生物可分解肠吻合环(VALTRAC,以下简称肠吻合环),完成一种新型的肠吻合术式,用于临床2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1例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35~85岁,平均64.7岁.其中小肠肿瘤1例,升结肠癌6例,肝曲结肠癌3例,乙结肠癌11例.行小肠肠段切除术1例,右半结肠切除术9例,乙结肠切除术11例.1例行端侧吻合,其余均为端端吻合.平均住院15.6 d.
作者:干安建;张海平;张学莉;胡世杰;丁医峰;侯一民;袁琼琼;周旭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洁康舒洗剂是我院自行研制的纯中药制剂,主要用于治疗肛管直肠疾病.为观察该药治疗急性期外痔的效果,从2002年开始,进行临床研究,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50例外痔急性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1]分成两组.第1组(A组)76例中男37例,女39例;年龄(39.25±14.05)岁.混合痔嵌顿17例,血栓外痔22例,炎性外痔37例.中医辨证湿热下注型33例,气滞血瘀型16例,湿热夹瘀型27例.第2组(B组)74例中男47例,女27例;年龄(37.59±12.96)岁.混合痔嵌顿12例,血栓外痔25例,炎性外痔37例.中医辨证湿热下注型35例,气滞血瘀型19例,湿热夹瘀型20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
作者:胡捷;刘腊娥;朱红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一种具有极高潜在死亡危险的急腹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有着逐年增加的趋势.近年来尽管在发病机理研究、诊断、病情评估、重要脏器功能维护和手术方式、手术时机选择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其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1],其主要原因是胰腺继发感染[2].SAP发生感染的几率高达40%以上,是威胁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3].如何降低SAP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及如何有效控制发生的感染一直备受关注.作者通过回顾性分析天津市南开医院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收治的196例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探讨胰腺炎继发感染在SAP预后估计中的特点以及影响感染的高危因素.
作者:赵二鹏;崔乃强;苗彬;刘长宝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高位肛瘘是一种较为难治的疾病,笔者自2001年10月-2003年6月,分别用铣瘘术及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法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江金祥;左志贵;杨德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胰十二指肠合并伤较少见.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该病发病率有所增加.胰腺及十二指肠位置深在,并有很好的生理保护,只有当外力强大到一定程度时才可能被损伤,病情危重,但症状、体征多不典型,其诊断及治疗易被延误.我院1996-2002年收治1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及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上述方法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共23例.结果:22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1~2 cm皮肤坏死,皮瓣面积大20 cm×10 cm,小8 cm×4 cm,随访6个月~3年,效果满意.结论:应用这两种皮瓣手术简便,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是修复足踝部轻组织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作者:胡小晓;徐志文;黄维运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大承气冲剂对腹腔感染所致SIRS/MODS的治疗作用.方法:45例急腹症患者分为综合治疗组22例和大承气冲剂+综合治疗组23例.分别于治疗前(0)、治疗后1、3、7 d观察一般临床改变并采血测定血浆内毒素、TNFα、IL-6水平,血清LPO、SOD、NO、PLA2、iNOS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大承气冲剂治疗组较快地改善一般临床状况,加快排气时间,增加排便次数,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下调TNFα、IL-6水平,清除体内氧自由基,恢复NO的体内平衡,降低血清PLA2水平.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SIRS/MODS的治疗作用明显优于单纯综合治疗,大承气冲剂发挥了整体调控和多重治疗作用.
作者:邱奇;崔乃强;吴咸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胆道术后不同时期T管窦道的结构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病人.术中测量胆道压力及术后测量胆道压力和T管窦道的牢固性;检查拔T管后胆瘘的位置;对术后行纤维胆道镜检查者,测量T管窦道的长度和宽度,取部分窦道壁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再次手术者,术中形成窦道,术后对窦道壁进行病理检查.结果:T管窦道的长度为(6.3±4.1) cm,宽度为(0.74±0.09) cm,厚度及牢固性术后不同时期各不相同,并受一些因素影响,窦道与胆总管和腹壁连接处较薄弱.结论:T管窦道有其本身的结构特点,了解T管窦道的结构特点对术后胆汁漏的防治以及选择时期经T管窦道行胆道内的各种检查和治疗有意义.
作者:董米连;施维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前列腺增生症中医证型与体内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00例患者,中医辨证分为血瘀下焦、膀胱湿热、肾阴亏虚、肾阳不足、肺热气闭,均在就诊次日上午抽空腹血4 mL,进行血清性激素测定.结果:T值以血瘀下焦、肾阴亏虚证较高,肾阳不足证明显偏低,两者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1);膀胱湿热证和肺热气闭证居中,与血瘀下焦、肾阴亏虚证比较差别也具有显著性(P<0.05).E2值以肾阳不足证明显偏高,血瘀下焦和膀胱湿热证次之,肾阴亏虚和肺热气闭证较低.各组间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前列腺增生症各证型与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有一定规律可循,同时也为证型客观化、微观化提供了相应证据.
作者:张亚大;卢子杰;张平;徐彦;黄树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蠲痹合剂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将临床病例随机分为中西药两组对照观察其总疗效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及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方面中药组优于西药组.结论:蠲痹合剂具有补益肝肾,壮骨活血,祛风湿,止痹痛的作用,能有效改善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恢复膝关节功能.
作者:黎立;武文婕;张俊忠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并发症,如治疗不及时或方法选择不当,常可引起更严重的后果.我院1991-2001年共治疗2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8例,女10例;年龄13~65岁,平均37岁.胃大部分切除术后2例,胃癌根治术后1例,阑尾切除术后12例,脾切除术后2例,直肠癌miles术后4例,嵌顿疝术后1例,胆石症术后3例,肠粘连松解术后3例.肠梗阻发生在术后3~15 d,均有明显腹胀.恶心、呕吐2例,腹痛4例,低热12例,腹部可见肠型4例,肠鸣音亢进或可闻气过水音6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22例,腹部X线检查均有肠腔扩大及液平面.
作者:王维良;梁建明;曾繁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自2000年2月-2002年12月,我们将大承气汤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男32例,女48例;年龄18~72岁,平均53岁.病程5 d~10年,平均180 d.胆囊结石59例,胆囊息肉18例,萎缩性胆囊炎3例.对照组男27例,女53例;年龄23~69岁,平均57岁.病程7 d~8年,平均210 d.胆囊结石57例,胆囊息肉21例,萎缩性胆囊炎2例.
作者:张金芳;王金江;翟风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为了降低膀胱癌手术后复发率,提高5年乃至10年生存率,我们于1996-2002年,在膀胱癌手术后加入中医中药治疗,结果术后复发率、5年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均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磊;周智恒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开胸手术行健侧单肺通气,所出现的肺内分流和低氧血症,倍受人们关注.我院在开胸手术中采用健侧肺间歇正压通气(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IPPV),患侧肺采用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收到满意疗效.
作者:孙德宪;顾恩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前,化疗已成为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常用方法,但其对消化道及外周血白细胞的不良刺激已被公认,从而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尤其肠道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后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更为明显.我们经过临床观察,自拟歧黄消瘤饮配合化疗治疗大肠肿瘤49例,并与单纯应用化疗的30例作对照.报告如下.
作者:高振祥;李振爽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情危重,进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达43%[1].2002年我们应用大黄和肝素治疗7例重症胰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余雪涛;方伟强;林玫瑞;谢泽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笔者自1998年起应用化瘀尿石汤治疗肾盂输尿管结石47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7例中男35例,女12例;年龄19~65岁,平均36岁.左侧22例,右侧23例,双侧2例.肾结石7例,其中上盏2例,中盏2例,下盏3例;输尿管结石40例,其中上段4例,中段6例,下段30例.44例因肾绞痛、血尿、尿频尿急而发现,3例体检发现.病程大于1月者14例,长者3年.选结石直径4~8 mm为治疗对象.均经KUB或IVP证实.
作者:胡彦军;李芳琴;韩凤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近几年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已被较多患者接受,并在非专科性医院逐渐推广.我院自2001年6月至2003年9月间共施行MC 46例,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吴长安;赵三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科严重并发症,我们自2003年3月-2003年11月应用海南碧凯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奥扎格雷钠注射液(商品名晴尔)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少山;邱洪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烧伤残余肉芽创面,一般采用凡士林油纱换药.我科自1998年至今使用蛋黄油纱替代凡士林油纱换药,取得良好效果,特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8例中男40例,女8例;年龄18~70岁,平均42岁.烧伤面积20%~97%,平均53%.均为深度烧伤.烧伤残余创面的面积在1%~5%.部位:四肢,躯干,会阴部,头面颈部.
作者:曹建功;刘光晶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重度痔的治疗手段繁多,近年来报道的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是治疗严重脱垂性内痔的一种方法,它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近期疗效好等优点[1],我们于2002年10月-2003年12月采用国产吻合器行痔上粘膜环切术治疗重度痔5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琳;谢景泉;陈春雷;刘付战;梁毅;方寒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1972年kerr等首先提出的一种不同于细胞坏死的细胞死亡方式,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指在一定生理和病理情况下,机体为维护内外环境的稳定,细胞对内外信号刺激做出应答反应.通过基因调控,包括诱导、启动、实施细胞凋亡,是细胞主动消亡的过程.Steven[1]认为,共有3种过程可以引起凋亡:(1)约定死亡:信号途径仅存在特殊类型的细胞和特定的时间.(2)细胞外的死亡配体和受体结合引发约定死亡:发生结合后,受体的细胞内部分就改变形状并能结合到细胞浆的转接器蛋白上,随即受体-转接器复合物结合到下游的转接器蛋白,激活细胞死亡.(3)忽略所致的死亡:去除抑制死亡(或促进生存)配体亦可特异性地引发约定死亡.近年药物诱导凋亡已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在我国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很早即有学者应用含砷的制剂治疗恶性肿瘤,尤以治疗白血病的疗效引人注目.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对砷剂诱导其他恶性肿瘤细胞凋亡、砷剂以外的某些中药单药、复方的诱导凋亡作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对中医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玉芝;蒲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抑癌基因P53与人类肿瘤发生的关系十分密切,是细胞癌基因中研究为广泛的基因之一,并被science杂志评为1993年度明星分子[1].约50%的肿瘤可检测出P53基因突变,是所检测到的常见的基因改变[2].经多年的研究,对P53基因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功能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P53与多种基因之间存在相互调节的作用[3].对P53的作用机制研究无论对肿瘤的诊断或是基因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1 功能及作用特点P53是一种抑癌基因,野生型的P53蛋白在细胞内的含量低,半衰期短,故免疫组化法很难检测到,而突变的P53蛋白在细胞内的含量高,半衰期长,可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到.野生型的P53蛋白位于人类第17号染色体短臂上,可通过使DNA受损细胞发生凋亡而阻止肿瘤的发生,具有抑制肿瘤发生的作用,对细胞的增殖有一个正调控作用.突变型P53蛋白,则对细胞的增殖有一个负调控作用,反而引起细胞的恶性增生及癌变[4].P53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的变化是人类恶性肿瘤中常见的分子改变,随着结构生物学的序列→空间结构→功能中心法则的推出,国外开始在肿瘤中着眼于P53蛋白三维空间结构改变的研究[5].
作者:张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疾病,目前我国已超过300万人,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3/4,常见原因是颈动脉的硬化性狭窄闭塞.据报道,美国60岁以上的脑卒中病人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约占70%.1953年DeBakey首次为颈动脉完全闭塞者行内膜切除术而成功地重建了血流,1991年北美有症状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协作组NASCET和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协作组ECST等多中心大规模的随机试验结果公布以后,动脉内膜切除已成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美国的年手术量达10万例,我国的颈动脉内膜切除开展较晚,手术例数有限[1].
作者:王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粘连性肠梗阻(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AIO)在腹部手术后发生率为40%以上,并且90%~100%发生肠粘连[1].AIO至今仍是临床上尚未解决的外科难题,总死亡率为8%~13%[2].近年来对预防术后腹腔粘连的研究较多,现就有关报道综述如下.
作者:许振国;吕艳锋;李玉玲;蒲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继发性腹膜炎(secondary peritonitis,SP)是继发于腹内脏器疾病、腹部创伤或手术等引起的腹膜急性化脓性炎症,是很多急腹症的共同表现形式,是腹腔重症感染性疾病之一.尽管现代医疗技术迅速发展,外科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更有大量高效抗生素的不断问世,但严重弥漫性腹膜炎的病死率仍徘徊在20%~40%[1].传统的外科手术和抗生素治疗已难以进一步改善SP的治疗现状.因此,国内外众多学者对SP进行了深入研究,寻找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作者重点讨论非手术治疗方法的进展.
作者:尚晓滨;吴咸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随着疾病谱、医学模式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变,在医学界,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各种专门机构纷纷成立,并出版了专门的生存质量杂志,各种生存质量量表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及临床治疗方法的评价.世界卫生组织(WHO)生存质量研究组认为,生存质量是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生存状况的体验.
作者:王昭辉;陈志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胆汁酸代谢异常与胆囊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技术和体外原代培养肝细胞的方法,观察肝脏分泌机制与胆囊结石患者胆汁酸的成分变化及亲水一疏水平衡之间的关系.结果:胆囊结石患者的结合鹅脱氧胆酸和结合胆酸的比例均较非结石组明显降低(P<0.05),而结合脱氧胆酸的比例明显上升(P<0.01).胆囊结石患者的胆汁及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胆汁酸极性指数值均较非结石患者显著上升.结论:胆囊结石患者肝细胞胆汁酸分泌处于病理状态,胆汁中结合鹅脱氧胆酸和结合CA比例下降而结合脱氧胆酸比例上升很可能为肝脏分泌胆汁机制受损所致,而胆汁中亲水一疏水平衡被打破是肝脏分泌机制紊乱的一个重要表现.
作者:苗彬;赵二鹏;崔乃强;李忠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抗炎灵汤剂对MODS大鼠结肠IL-6、TNF-α和iNOS的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分成两组:MODS模型组和中药抗炎灵防治组,分别观测单位时间排便的粪点数、血清NO的变化,取远端结肠平滑肌分别行病理学、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查.结果:防治组与模型组相比排便点数明显增加;而防治组血清NO含量、结肠平滑肌炎性反应、IL-6、TNF-α和iNOS以及IL-6 mRNA、TNF-α mRNA和iNOS 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5).结论:抗炎灵汤剂可改善MODS大鼠结肠平滑肌炎性细胞浸润,减少MODS大鼠结肠iNOS、IL-6和TNF-α的生成,促进结肠运动.
作者:陈哲宇;齐清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芒硝外敷配合清胰汤内服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实验大鼠中的疗效及其发生作用的机理.方法:应用逆行胰胆管穿刺注射牛磺胆酸钠造成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通过芒硝外敷及清胰汤内服,观察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血清淀粉酶(amylase,AMY)的变化及芒硝外敷前后自身重量差值的变化和胰腺的病理变化.结果:治疗前后各组在肿瘤坏死因子α、血清淀粉酶及芒硝外敷前后的自身重量差值变化上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胰腺的病理损害在治疗后有明显的减轻.结论:芒硝外敷具有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的过度释放,抑制炎症介质级联反应、保护胰腺细胞等作用;芒硝外敷和清胰汤内服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
作者:祝涛;薛志祥;龚航军;葛茂军;李财宝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白及丹参溶胶局部涂抹联合大承气汤灌胃对大鼠损伤性腹腔粘连的预防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钳夹肠管的方法制作大鼠腹腔粘连模型,观察肠损伤表面直接涂抹白及丹参溶胶,术后灌胃大承气汤对模型动物腹腔粘连程度、粘连率、血清内毒素、SOD、损伤肠段羟脯氨酸含量、肠组织NF-κB表达以及损伤肠段病理改变的影响.结果:与其他处理组相比,直接涂抹+大承气汤组粘连程度及粘连率显著降低(P值均小于0.05);血清内毒素、SOD显著降低(P值均小于0.01);损伤肠段NF-κB表达明显降低,肠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论:白及丹参溶胶局部涂抹结合大承气汤灌胃,可在局部形成物理屏障、减轻损伤肠段局部的炎症反应;促进术后肠管运动,降低血清内毒素水平,减少腹腔粘连的形成.
作者:刘洪斌;郭世铎;李东华;王倩;杨秀竹;薛小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黄蒽醌对大鼠腹腔感染致急性肺损伤防治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大鼠盲肠结扎加穿孔造成腹腔感染模型,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SHAM组),急性肺损伤组(ALI组),ALI+大黄蒽醌治疗组(ANT组).分别于造模后48 h测定肺毛细血管通透性,肺组织湿/干重比值,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分类计数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ALI组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中性白细胞计数和肺组织湿/干重比值较SHAM组明显增加(P<0.05),病理学形态改变严重.ANT组上述指标较ALI组增加较慢,幅度较小,病理学改变亦明显轻于ALI组(P<0.05).结论:大黄蒽醌能够减少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肺内中性粒细胞积聚,减轻肺的炎症,减少肺的损伤.
作者:张勤;雷澍;叶雪惠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重型急性胰腺炎(SAP)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检测大承气汤(DT)、活血清胰汤(HQ)对SAP模型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N)分泌的肿瘤细胞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和多形核粒细胞表面粘附α分子表达水平的作用.结果:各治疗组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AP模型组(P<0.05);各治疗组CD3均恢复正常.结论:DT、HQ能抑制SAP早期外周血多形核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减少多形核粒细胞粘附和穿越血管内皮细胞而对组织器官起保护作用.
作者:韩恩昆;吴咸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CD15和CD15s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状况及其与肿瘤发生、分化、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催化信号放大法(CSA)检测90例大肠癌、51例转移淋巴结和30例远离癌组织的正常大肠粘膜CD15和CD15s的表达状况,并对其中53例患者进行随访.结果:CD15和CD15s阳性物质在远离癌组织的正常大肠粘膜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和16.7%,而在大肠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90.0%和94.4%,转移淋巴结标本中阳性率分别为68.7%和96.1%.结论:癌细胞膜Lewis糖抗原的唾液酸化及异常糖基的形成,可能与肿瘤转移行为有关.CD15s可以作为预测大肠癌侵袭、转移的肿瘤相关抗原,对评估患者预后较CD15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尚培中;谷化平;孙印臣;卢育奇;刘景章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大鼠肝功能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SD大鼠行胆总管结扎后分别用3 mL黄芪注射液或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术后测定血浆内皮素(ET-1)、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同时测定谷丙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DB)和总胆汁酸(TBA)浓度,并对肝脏行光镜下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血浆ET-1、血清MDA浓度在梗阻10 d即升高,随胆道梗阻时间延长进一步升高,SOD在梗阻10 d即下降,同时伴有血清AST、DB和TBA的升高和肝脏病理形态学的进行性改变.黄芪治疗组ET-1及MDA显著低于对照组,而SOD显著高于对照组,并能改善肝组织病理形态.结论:大鼠梗阻性黄疸时,血浆ET-1水平升高及氧自由基损害可能是肝损伤的原因,黄芪通过降低ET-1水平、抗氧化作用对梗阻性黄疸大鼠的肝脏起保护作用.
作者:鲍鹰;冯文明;费卯云;陈秋强;杨琦;戴闯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例1,男性,71岁.1999年3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耳道流脓.CT检查:左外耳道癌.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左外耳道鳞癌.术后放疗1周期.2002年11月局部复发,左耳后肿块伴左侧颞枕叶转移.左耳后肿块3 cm×3 cm,疼痛难忍,流脓.先予动脉化疗,经左颈外动脉灌注化疗药物(MTX 50 mg、MMC 10 mg、DDP 80 mg)2次,1月肿块未缩小.
作者:袁国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患者女性,51岁.因打鼾9年余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于2003年1月8日收住耳鼻喉科.入院前4月患者开始出现干咳,右胸及后背部疼痛,晨起加重.有高血压病史,未正规治疗.无特殊饮食习惯,不饮酒.否认痛风家族史.入院查体,胸部CT提示右胸多处肋骨病变,于2003年1月20日转入胸外科.查体:右前胸第2、4、5肋软骨处及右腋中线4、5肋骨处压痛,胸廓挤压征(-),其余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无异常.B超示脂肪肝,胆囊壁增厚毛糙.
作者:王彤;熊军;张少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患者女性,70岁.间歇性黑便近2年,反复左下腹隐痛20 d,于2003年5月12日入院.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无黄疸史.既往因贫血、乏力多次住院治疗.骨髓穿刺示缺铁性贫血.经口服铁剂及反复多次小量输血,贫血未见改善.曾行纤维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未见病灶.
作者:汪礼坤;于庆生;陈子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我院1994-2002年共收治肛周脓肿687例,分别行脓肿一次切开术和切开挂线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学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胆瘘是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为总结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瘘发生的原因与防治,现就我院1998年9月-2003年4月诊治的1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2例中男4例,女8例;年龄48~96岁,平均70.3岁.11例为胆囊及胆总管结石,1例为胆总管下端癌.3例T管周围瘘发生于术后4~5 d,临床上有胆汁性腹膜炎表现,同时T管胆汁引出量减少且引流管周围有胆汁渗出.T管造影:造影剂进入腹腔.5例于术后16~18 d拔除T管,拔管前试闭管2 d,病人无发热、黄疸、腹痛等不适,且T管造影无异常(造影剂进入十二指肠顺利,胆管内无残余结石).拔管后20 min~3 h,病人出现右上腹疼痛,迅速弥漫至全腹.另4例经试闭管及T管造影无异常,于术后4~5周拔管,拔管后2~3 d出现腹痛,疼痛局限于右上腹,伴发热、右上腹压痛、反跳痛、局限性肌紧张,肝区叩击痛.于窦道置尿管后引出大量胆汁.
作者:张宝宗;郑会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我院自2002年3月开始应用椎间盘内注入胶原酶,使突出椎间盘髓核溶解,椎间盘回缩吸收,解除神经根压迫症状,临床治疗4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6例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24~58岁,平均38.5岁.其中L3~4间隙突出1例,L4~5间隙突出25例,L4~5、L5~S1间隙同时突出5例,L5~S1间隙突出15例,均有明显腰腿疼痛史,CT或磁共振均为腰椎间盘突出.其中2例有脑血栓、心脏病史.
作者:马玉仓;周尚文;贾俊山;李永利;齐学思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自2002年以来,我院采用利宁润湿止痛胶作为肛肠病术后创面换药止痛,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海燕;郭树田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