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山西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国际刊号:1672-1349
  • 国内刊号:14-1312/R
  • 影响因子:1.46
  • 创刊:2003
  • 周期:月刊
  • 发行:山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22-75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年5期文献
  • 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74例

    目的 分析过去28个月期间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对74例AMI病人经股动脉(46例)或桡动脉(28例)施行急诊PCI,先以常规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梗死相关动脉(IRA),后行PCI,指引导丝通过病变处,用球囊扩张使IRA开通,再置入支架.结果急诊PCI成功率98.6%,住院病死率1.4%,IRA的TIMI 3级血流开通率92.0%.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36例,一过性无再流8例.结论急诊PCI能迅速开通AMI病人的IRA并达到TIMI 3级血流,从而挽救濒死心肌,改善预后,进一步降低病死率.

    作者:王慧峰;汤嘉宁;李泽红;范爱珠;田晓雁;梅建元;刘爱菊;李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杏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中老年好发的脑血管疾病,症状多样,但绝大多数以眩晕为主.其发病原因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椎-基底动脉受机械性压迫.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一旦发展成椎-基底动脉血栓,造成神经细胞结构不可逆损害,其病死率达20%~30%[1].因而有效的治疗,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用杏丁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病人65例,观察其疗效并与对照组比较,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郭进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中风先兆病理机制及证治特点分析

    1 病理机制中风病先兆期以本虚为主,表现在气血衰,脏腑功能减退.但临床青年人发病也逐渐增加.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真正属于肝肾阴亏、气血亏虚证类的仅占少部分.从滋补入手治疗中风先兆的研究为数不多,本虚不一定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其病理机制主要有两方面因素:第一,脏腑功能失调,表现为肝阳上亢,阳亢风动,心肝火旺;第二,气血津液紊乱,表现为气滞、血瘀、肝肾阴虚、痰浊、腑实等.诱发因素是饮食不节,情志刺激,起居失调,吸烟等.

    作者:唐可清;田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厄贝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 72例确诊的高血压病病人,口服厄贝沙坦每日1次,每次(75~300)mg,疗程8周.结果经治疗8周后,72例病人中,显效30例,有效3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0.28%,无不良反应.结论厄贝沙坦是一种有效的降压药,不良反应少.

    作者:戴端平;苏文举;郭得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中风回春胶囊治疗缺血性脑梗死后遗症60例临床观察

    中风回春胶囊是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新药.该药由黄芪、水蛭、地龙、丹参、当归等成分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之功效,临床中常用于治疗缺血性脑梗死所致的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等症,为了进一步观察评价中风回春胶囊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国彧;郭剑;党海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病人三酰甘油水平的影响观察

    在糖尿病已经成为重大全球性健康问题的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对其防治和研究都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同时也不断有新的理论和治疗措施被应用到临床治疗中.罗格列酮(RSG)作为问世不久,却被人们倾注了极大期望的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已被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当中.本研究对2000年7月-2004年9月的43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三酰甘油(TG)血症的病人,用罗格列酮与常规药物(磺脲类、胰岛素制剂)联合治疗,观察病人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雁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颈动脉灌注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颈动脉灌注是基层医院治疗脑血管病行之有效的一种疗法,其不仅在脑梗死、脑出血急性期可获得满意效果,在治疗脑梗死、脑出血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现将1998年4月-2003年10月治疗的脑梗死病人以不同的用药途径和不同时间观察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于明胜;于明虎;耿夺林;安成;侯伟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静脉给予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0例,无美托洛尔禁忌证,5 mg静脉推注,观察2 min~5 min,连续3次,50 mg口服,每6 h 1次,共48 h,之后100 mg,每日2次口服.结果 10例病人心率由(105±15)/min降为(80±10)/min,收缩压由(140±10)mmHg降为(120±15)mmHg,心率×收缩压由(14 700±230)降为(9 600±200),无严重心动过缓及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恶化及死亡等事件.结论静脉给予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一定疗效,且较安全.

    作者:李树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醒脑静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0例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醒脑静治疗,对照组给予丁咯地尔治疗,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7 d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相近.结论醒脑静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

    作者:夏琳;廖小平;李志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36例微创治疗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组(36例)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组(36例)并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3周后治疗组有效率88.87%,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死亡2例,病死率为5.56%;对照组死亡7例,病死率为19.44%.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单纯内科保守治疗有效率高.

    作者:鹿永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经纤支镜灌洗吸痰治疗脑卒中并重症肺部感染35例

    目的观察脑卒中合并重症肺部感染早期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吸痰和灌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68 例脑卒中合并重症肺部感染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予以抗生素、营养支持、雾化吸入、经鼻导管吸痰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早期经纤支镜灌洗吸痰.对两组体温、白细胞计数及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后第 6 天 ,两组体温及白细胞计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纤支镜灌洗吸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脑卒中并发重症肺部感染的方法.

    作者:邓之驹;杨水泉;廖浩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稳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情况.方法将60例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均采用常规强心、利尿及ACEI、β受体阻滞剂药物治疗,仅治疗组加稳心颗粒1袋,每日3次口服,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有效率,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测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排血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血细胞比容等.结果经稳心颗粒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66.7%;LVEDD、CO、LVEF、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血细胞比容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强心、利尿及ACEI、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治疗CHF疗效显著,对血液流变学指标也改善明显.

    作者:王坚平;黄林贤;江奕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脑心通对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 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观察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西药常规治疗相同,同时治疗组加服脑心通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4周为1个疗程.两组于服药前及治疗4周结束后,分别测定QT间期离散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QT间期离散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服用脑心通胶囊可降低QT间期离散度.

    作者:吴建平;李爱琴;郝素琴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天麻泽泻汤治疗脑血管供血不足100例

    1999年3月-2003年12月,以自拟天麻泽泻汤治疗脑血管供血不足症100例,临床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艺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心肌肌钙蛋白T对左心衰竭心肌损伤程度及预后判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T(cTnT)在左心衰竭心肌损伤程度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6例左心衰竭病人,选择终排除心脏疾患的其他病人2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cTnT测定.结果左心衰竭组病人cTnT测定值及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cTnT可作为左心衰竭心肌损伤程度判断的一个敏感和特异指标.

    作者:于闯;周珩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主动脉夹层15例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15例病例均为2001年-2004年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10例,女5例,观察住院期间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 13例胸痛或伴腹痛者,疼痛在2 h~4 h内减轻,6 h~12 h内消失,全部病例在2 h~6 h达到靶心率和靶血压.1例入院第8天活动后猝死.1例转外院行心包穿刺引流后4 h死亡,其余病人病情稳定,好转出院.结论早期诊断,综合治疗措施得力有效,可提高救治主动夹层的成功率.

    作者:李秦予;贾海燕;李晓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脑性耗盐综合征10例临床资料分析

    临床上颅脑损伤尤其是重症颅脑损伤及颅内出血后可出现各种并发症,低钠血症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病因包括血管升压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SIADH)和脑性耗盐综合征(cerebral salt wasting syndrome,CSWS).尤以CSWS难以纠正,治疗困难,处理不当,可影响疗效和预后.

    作者:王永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观察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每日1次,同时给予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共治疗30 d;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共用30 d.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中有43例斑块有不同程度消退,有效率达86.0%,对照组30例有不同程度的消退,有效率为60.0%.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对颈动脉斑块有消斑及降脂作用.

    作者:粟漩;巫祖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4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心舒胶囊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9例冠心病病人随机按2∶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心舒胶囊和地奥心血康口服治疗,均连服30 d.结果治疗组中、重度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的总有效率为84.62%,对照组为36.63%,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心电图和血脂均有改善作用.结论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疗效确切.

    作者:王亚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中药保护心肌缺血损伤的非循环机制研究进展

    中药保护心肌缺血损伤的非循环机制主要包括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缺血预处理、改善心肌超微结构、心肌酶和免疫功能调节.中药可通过非循环机制增强心肌细胞内源性抗损伤能力,内源性调控保护可能是更有效的心肌保护策略,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能从整体出发多层面、多靶点发挥作用的优势.

    作者:谷万里;史载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慢性缺氧与早老性痴呆的相关研究

    流行病学、病理学均提示:大脑微血管病变与早老性痴呆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而前者是慢性缺氧/大脑低灌注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就慢性缺氧/大脑低灌注与早老性痴呆的发病机制相关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苏瑞娟;吕国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野菊花的研究概况

    通过综述野菊花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概况,为野菊花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作者:石兰萍;田琳琳;袁劲松;杨冬艳;操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糖尿病血管病变研究进展

    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病因病机、防治原则、遣方用药等进行了论述.提出本病病机为气阴两虚,痰浊不化,痰浊瘀血互结淤脉络(血管)壁,而致脉络(血管)闭阻.益气养阴、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为防治原则.

    作者:刘亚丽;尹翠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针刺抗心肌缺血机制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现状

    冠心病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心肌缺血,针刺抗心肌缺血涉及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变化,就针刺抗心肌缺血的机制研究加以综述.

    作者:吴红金;郭欢;谢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分子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从血瘀证、肝阳上亢证、痰浊壅盛型等证候的分子遗传机制、降压机制、作用于细胞凋亡机制、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机制、防治左室肥厚机制等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分子遗传机制研究进展作了综述,并提出了相关研究思路.

    作者:王佑华;杨建梅;周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P-选择素表达与心血管事件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心血管疾病是多因素病,它的发生发展与血小板活化、白细胞激活及内皮细胞损伤有关,其中P-选择素的作用尤为重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不少中药可影响P-选择素表达及心血管疾病的进展.

    作者:张艳玲;周苏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细胞因子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作用探讨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与高血压病的关系及厄贝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用放免法检测60例高血压病病人(EH组)及2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IL-1β、IL-4、IL-6和TNF-α浓度.高血压组服用厄贝沙坦3月后重复上述检查.结果 EH组血清IL-1β、IL-4 、IL-6和TNF-α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采用厄贝沙坦治疗后血清IL-1β、IL-4、IL-6和TNF-α浓度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与EH的发生发展有关,厄贝沙坦治疗可降低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

    作者:赵卓;刘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激活传导术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激活传导术(ACSIMS)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并探讨脑瘫患儿神经抑制与激活传导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ACSIMS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96例,并与常规疗法(SPR)法进行比较.结果 ACSIMS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疗效肯定,总有效率100.0%,与SPR法相比,两组在术后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CSIMS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创伤小,疗效显著,副反应小,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王文英;石建华;于明江;王益锵;张达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冠心病病人定量检测肌钙蛋白和肌白蛋白的临床价值

    目的定量检测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以了解冠心病病人是否有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方法 A组(正常对照组50名)、B组(冠心病病人无胸痛症状者87例),于清晨空腹取静脉血3 mL送检;C组(冠心病病人有胸痛症状者48例),于胸痛后3 h取静脉血3 mL送检.A组、B组、C组全部采用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分析仪定量检测cTnI、Mb.结果 A组cTnI浓度为(0.27±0.18)μg/L,Mb浓度为(42±21)μg/L;B组cTnI浓度为(0.31±0.19)μg/L,Mb浓度为(47±27)μg/L,C组cTnI浓度为(0.86±0.32)μg/L,Mb浓度为(216±17)μg/L;C组与A组和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无痛性AMI病人何时检测cTnI、Mb比较困难,目前尚无预测指标.对有胸痛症状的冠心病病人检测cTnI、Mb可早期诊断AMI,及时溶栓和治疗.

    作者:唐建洲;夏汉通;盛茂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住院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参麦注射液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静脉输注参麦注射液50 mL,连用14 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病人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死亡例数.结果治疗组降低QT离散度及提高心率变异性的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组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参麦注射液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使QT离散度缩短,心率变异性提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下降.

    作者:陈晓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因素

    目的观察冠心病各种危险因素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左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24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用超声测定心脏各项指标,分析血压、血脂、吸烟、血尿酸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以及高血压对左室重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时的收缩压与LVEF值呈明显负相关,收缩压越高,LVEF值越低(P<0.05).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舒张压、血脂、吸烟、血尿酸与LVEF值变化无明显相关性.有高血压病的心肌梗死病人LVEF值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质量显著高于无高血压病组病人(P<0.001).结论高血压病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左室重构和心脏功能有明显的影响.

    作者:赵永昌;王睿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脉压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中脉压(PP)水平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49例ACS病人分为PP<65 mmHg组(41例)和PP≥65 mmHg组(108例),分析两组病人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①PP≥65 mmHg组病人的危险因素明显多于PP<65 mmHg组(P<0.05),其中2个以上危险因素的病人在PP≥65 mmHg组中高达96.3%(P<0.01);②PP≥65 mmHg组病人冠状动脉3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发生ACS时,PP高的ACS病人其危险因素多于PP低者,且冠状动脉病变亦较为严重.

    作者:高凌俊;陆金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急性脑梗死病人溶栓和通心络治疗对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通心络和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影响以及神经功能障碍程度与ET的关系.方法将75例ACI病人随机纳入常规组、溶栓组和溶栓加通心络组,对3组病人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分别行神经功能评分(NFS),同时采用放免法测定ET.结果 3组病例各测定时间点ET明显增高;治疗后ET组间比较,常规组>溶栓组>溶栓加通心络组;溶栓组和溶栓加通心络组NFS 3 d内明显增高,常规组NFS变化无峰值.结论 ACI病人7 d内ET水平明显增高,ET水平与NFS呈负相关;溶栓加通心络组较溶栓组更能明显降低ET水平,提高NFS.

    作者:李剑平;王成东;周丽;张爱娟;张淑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微创外科治疗研究

    目的总结左腋下直小切口对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微创伤治疗的经验.方法采用左腋下腋中线直小切口第4肋间进胸方法,对72例婴幼儿PDA患儿施行动脉导管结扎术.结果所有病例术野显露清楚,术毕不放置胸腔闭式引流,无手术死亡病例,无喉返神经损伤、导管破裂等并发症,住院时间短(平均住院4.2 d).随访2个月至8年,无导管再通和动脉瘤形成.结论左腋下直小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 更适用于婴幼儿PDA患儿,手术安全可靠,并发症少,远期效果满意.

    作者:褚银平;刘爱军;孙彦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脑钠素对心力衰竭严重程度评估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脑钠素(BNP)对心力衰竭(HF)严重程度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HF病人72例,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法将HF病人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另选24名健康人组成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组血浆BNP水平,同时观察血浆BNP水平与HF组病人预后的关系.结果 I级~IV级的HF病人血浆BN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着NYHA分级的增加而增高(P<0.05);血浆BNP水平高的病人预后差.结论血浆BNP水平能反映心力衰竭严重程度,且与HF预后有关.

    作者:郝春艳;李茹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葛根素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 71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山莨菪碱治疗;治疗组采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0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8%,对照组为61.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病人血液流变学方面,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的症状,同时亦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脂等作用.

    作者:黄庆仪;徐进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病窦)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同期住院病人180例,按2∶1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给予口服麻黄附子细辛汤)、对照组60例(口服心宝),并进行电生理检查观察.结果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治疗病窦综合征,总有效率为83.3%,心宝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6.7%.结论病窦综合征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可改善窦房结功能,提高心率,增加心脏传导功能,并能治疗心律失常,对改善血液黏稠度、降低血脂均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吴宝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健心合剂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健心合剂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将96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静脉输注能量合剂15 d,同时,治疗组配合口服中药健心合剂,对照组配合口服西药,观察两组用药前后临床疗效、心功能、心肌酶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心功能、心肌酶改善较对照组显著.结论健心合剂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确切.

    作者:魏铭;刘丽华;李泽洪;宋月雁;孙经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补肾定眩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0例

    目的观察补肾定眩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9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服用补肾定眩颗粒,对照组服用强力定眩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定眩颗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王法德;牟新军;卢正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通心络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通心络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2周后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等水平的变化,以了解短期通心络治疗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3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未服用通心络及任何调脂药物,19例)和通心络组(760 mg,每天3次,13例)治疗,测定治疗前后病人血清VCAM-1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间治疗前后血脂各组成分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心络组治疗后血清VCAM-1水平降低13.5%,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予通心络短期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清VCAM-1的水平,可能具有一定的增加斑块稳定性的作用.

    作者:丁茹;吴宗贵;潘晓明;张路;甄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杏丁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杏丁联合用药在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稳定型心绞痛66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在给予基础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杏丁每日25 mL,静脉输注,15 d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试验前后临床情况、活动平板试验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后,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片消耗量减少(P<0.01);心绞痛发作所需时间、运动持续时间、总工作量明显增加.结论杏丁注射液能够改善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心肌缺血状态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作者:李瑛;陈灵;刘莉;刘鹏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CT表现及其在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对79例SAE病人的临床和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SAE病人多有高血压病病史和/或反复发作的中风史,CT表现为双侧脑室周围白质区及半卵圆区中心呈对称性低密度影,病灶边缘模糊不规则,两侧脑室扩大,脑沟、脑池增宽、增深,脑白质CT值降低,可伴发腔隙性脑梗死或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熟悉掌握本病的临床及CT特点,对提高本病的CT诊断率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金丰;梁会锋;李玉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血尿酸和胆红素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

    目的研究冠心病病人血尿酸和血胆红素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108例病人经冠状动脉造影分为冠心病组(53例)和非冠心病组(55例),入院后次日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尿酸和血胆红素水平.结果冠心病组病人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P<0.05),总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但直接胆红素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血尿酸水平升高和血胆红素浓度降低与冠心病相关,早期干预有可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杭娟;李秋荣;蒋宝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病情转归的影响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不同时间进行气管切开时对病情转归的影响.结果伤后24 h内进行气管切开的病人预后优于伤后48 h内进行气管切开者,48 h以内者又优于48 h以后气管切开者.结论尽早进行气管切开是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有效手段.

    作者:蔡颖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参附对55例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影响的分析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所选85例病例均为住院病例,随机分为参附注射液治疗组(n=55)和GIK(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对照组(n=30),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心功能指标等.结果经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参附注射液组心功能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7.2%,GIK组为43.3%.结论参附注射液对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中风)及其所致心力衰竭有一定疗效.

    作者:顾晓明;殷俊;王乔中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脑心通对实验性动脉硬化兔血管MCP-1的基因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脑心通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防治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高脂饮食建立兔AS模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腹主动脉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mRNA的表达.结果脑心通可降低主动脉MCP-1 mRNA的表达,降低MCP-1的表达水平,减少泡沫细胞的形成.结论脑心通对AS的发生发展可起预防和治疗作用.

    作者:董波;于永慧;刘忠志;刘颖;张谨;许晓群;汪翼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脑血栓形成大鼠模型血浆LPA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脑血栓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颈内动脉直接插管注入凝血酶建立大鼠脑血栓模型.动态观察大鼠血浆中LPA水平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LPA水平均较低,为(2.41±0.17)μmol/L,而血栓形成术后血浆LPA升高,于术后3 h达峰值,与其他各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之后LPA迅速下降,至6 h已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脑血栓形成后血浆LPA迅速升高,提示LPA可以作为脑梗死发病早期明确诊断的重要辅助方法.

    作者:王力英;朵振顺;龙雅丽;薛岚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养血清脑颗粒对实验性脑血栓形成大鼠血浆磷脂酸的影响

    目的观察实验性脑血栓形成大鼠血浆磷脂酸(PA)水平的变化以及养血清脑颗粒对PA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颈内动脉直接插管注入凝血酶建立脑血栓形成大鼠模型,并预防性给予养血清脑颗粒,观察大鼠脑血栓形成后PA的水平.结果实验组与正常组血浆PA水平比较明显上升(P<0.05),预防性给予养血清脑颗粒可以明显降低血浆PA水平,而安慰剂组与实验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急性脑血栓形成后血浆PA水平升高;预防性给予养血清脑颗粒可以抑制血浆PA水平的升高.

    作者:李莉;朵振顺;侯玉立;薛岗平;陈晨;龙雅丽;史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Langendorff装置球囊导管对大鼠心脏离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研究Langendorff离体鼠心灌注模型中球囊导管对离体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缺血再灌注组、B组为左心引流组、C组为药物干预组、D组为对照组,每组10只.建立改良Langendorff离体鼠心灌注模型,将大鼠离体心脏置于模型中,A组进行缺血再灌注操作,B组做左心引流效应的干预,C组进行腺苷处理,D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处理.记录干预前、处理后5 min、10 min、20 min、30 min、60 min时心功能指标(LVEDP、LVESP、LVDP,±dp/dtmax).结果各组的血流动力学都有异常,各处理组的心肌收缩能力和舒张能力相对于对照组减弱或者加强,但收缩能力和舒张能力的改变不对称.结论球囊导管使血流动力学曲线的上升支变缓,下降支变陡,对实验数据的准确判断有一定影响.

    作者:李强;刘爱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麦芽醇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 C-fos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麦芽醇(MT)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夹闭30 min,造成全脑缺血,松开动脉夹再灌注.夹闭动脉前后静脉注射150 μmol/L麦芽醇生理盐水,动物均于再灌注1 h后行C-fos原位杂交,再灌48 h行TUNE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的凋亡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CA1区C-fos基因表达增强,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MT治疗后,C-fos基因表达减弱,与缺血再灌注大鼠比较,C-fos高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1);缺血再灌注大鼠的TUNEL染色可见CA1区有大量阳性细胞,MT治疗后,CA1区锥体细胞凋亡值明显减少(P<0.01).结论麦芽醇能使脑缺血导致的C-fos基因表达和细胞凋亡受到抑制,从而减轻海马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陈世新;廖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5例报道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5例TOBS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OBS为急性起病,眼部症状、意识障碍是常见的症状及体征,采取早期、个体、综合的治疗原则有利于预后.结论 TOBS临床表现及病因多样,及时全面合理的治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杨丽白;解龙昌;牛争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