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脑桥出血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60例经头颅CT、头颅 MRI证实的脑桥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为本病的主要病因,小量脑桥出血临床表现不典型,但预后好,出血量大于5 mL 者临床表现典型,预后差,死亡率高。结论脑桥出血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典型病例早期诊断困难,容易误诊,影像学检查对脑桥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头颅 MRI。
作者:王林青;李丽莉;武慧燕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入院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NIHSS评分、GCS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搜集26例诊断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住院患者,入院72 h内行NIHSS、GCS评分,出院30 d随访,评估预后转归的预测因素。结果入院时 NIHSS<14分10例,NIHSS≥14分16例,GCS<10分11例,GCS≥10分15例。出院30 d 回访,死亡6例,严重残障11例,预后不良发生率为65.4%。结论病初意识障碍、栓塞性发病机制、病灶累及幕上及幕下者提示预后不良, NIHSS、GCS评分是重要的预测预后指标。以量化评估模式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预后进行评估,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润芝;牛小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分析急诊收治高龄肺栓塞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12年经我院急诊确诊老年性肺栓塞患者19例,将其分为高龄组(年龄≥80岁)9例及对照组(年龄65岁~79岁)10例,两者在危险因素、临床资料、诊断与治疗措施上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危险因素,高龄组仅卧床指标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脑卒中、2型糖尿病等未见明显高于高龄组(P>0.05);两组在性别、临床症状、D 二聚体、PTCA充盈缺损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措施上两组患者无特殊差异。结论高龄肺栓塞患者危险因素繁杂,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其误诊率高,应引起一线医师重视。
作者:张艳敏;冯强;陈惠敏;薛俊红;李爱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4粒,3次/日,疗程8周。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6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能改善气滞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肌供血,缓解胸痛症状,是治疗气滞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安全、有效中成药。
作者:徐廉;邓昭美;孙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的中医证候及其合并症的发病。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的患者90例,分析其辨证分型及其出现的合并症。结果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气阴两虚型>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阴阳两虚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及冠心病为主,其次是低血糖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均合并症阴阳两虚>气阴亏虚>阴虚内热>湿热困脾,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证与其他证型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糖尿病气阴两虚型多,阴阳两虚型少;伴有多种合并证,并多有致残合并症的发生。
作者:王洁;杨志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心可舒片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疗效。方法150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A组用心可舒片治疗,B组用倍他乐克治疗,C 组用心可舒片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观察治疗前后疗效。结果各组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80%,72%,96%),SAS评分(38.4分±1.02分,37.8分±0.75分,34.2分±0.75分),SDS评分(37.8分±0.75分,38.0分±1.06分,33.4分±1.09分)比较,C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 A组和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可舒片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效果显著优于两种药物单用。
作者:陶勇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逍遥二仙汤治疗绝经后冠心病伴抑郁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9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逍遥二仙汤,每日1剂,疗程8周。评价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检测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成熟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及血清5羟色胺(5 HT)。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 HAMD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 E2,5 HT 水平明显升高,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 FSH、LH 水平明显降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逍遥二仙汤治疗绝经后冠心病伴抑郁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好。
作者:刘元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为了交流微循环相关领域的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为从事微循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学者与中医药研究的学者提供交流平台,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定于2014年10月11-13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微循环学术会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会议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承办。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四川西北地区老年冠心病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界定值。方法对581例可疑冠心病的老年患者测定同型半胱氨酸(Hcy),使用 ROC曲线确定患者群的 Hcy水平截断点,根据该值将患者分为高危组(418例)和低危组(163例)。所有患者行冠脉造影以确诊有无冠心病,以Gensini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血清Hcy水平的佳截断点取22.57μmol/L,其敏感性78.2%,特异性69.3%。高危组患者确诊冠心病382例,低危组患者确诊冠心病56例,两组冠心病发病率有统计学意义(91.4% vs 34.4%,P<0.001)。高危组冠状动脉 Gensini积分为32.15分±4.62分,低危组为8.62分±3.11分(P<0.01)。结论四川西北地区老年冠心病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界定值为22.57μmol/L。
作者:戴闽;刘静;罗彩东;王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的关系。方法选择157例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24h血压动态脉压(24hAPP)分为<60 mmHg组(88例),≥60 mmHg组(69例);根据动态脉压指数分为<0.5组(131例),≥0.5组(26例)。所有入选者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生化指标。结果24hAPP≥60mmHg组24h收缩压(24hSBP)、脉压指数、IMT、总胆固醇明显高于24hAPP<60mmHg组(P<0.05)。脉压指数≥0.5组24hSBP、24hAPP、IMP、总胆固醇明显高于脉压指数<0.5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 IMT水平与24 hAPP、动态脉压指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 IMT随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升高而逐渐增大。
作者:高凌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死亡病例的危险因素,以期减少住院死亡率。方法①收集山西博爱医院心内科和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2008年-2012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例。采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至死亡时间、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病史,是否有吸烟史、家族史、饮酒史,是否再灌注治疗、住院期间合并症。②用Logistic统计分析方法筛选与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发病时间和死亡时间采用圆分布资料分析。结果女性死亡是男性的2.5倍;高龄组死亡是低龄组的2.3倍;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死亡是对照组的2.8倍;再灌注治疗者死亡是对照组的0.45倍;泵衰竭组死亡是对照组的16.8倍(P<0.05);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和吸烟史、家族史、饮酒史以及肺部感染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的1月1日前后(Z=4.762,P<0.01),死亡高峰集中在每年的12月19日前后(Z=4.263,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与年龄、性别、有无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是否合并泵衰竭及致死性心律失常有关,再灌注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风险。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和死亡高峰均与季节有关。
作者:冯巧爱;郭文玲;曹静;张水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46例 STE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3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 rhBNP 治疗;对照组23例,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生命体征、呼吸困难程度、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脑钠肽(BNP)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压、心率、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尿量及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rhBNP治疗STEMI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显著,安全可行。
作者:王如珠;朱莉;殷屹岗;林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名老中医治疗血瘀型冠心病验案的用药规律。方法应用验案分析系统收集名老中医治疗血瘀型冠心病验案318例,应用验案分析系统的统计功能建立用药频率表;应用 SAS统计软件,以血瘀为因变量,以所用中药为自变量对验案数据集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在318份医案中,共用中药249种,丹参、当归、红花、川芎、黄芪、赤芍等药的应用频率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中丹参、红花、赤芍、炒枣仁、延胡索、巴戟天、玉竹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现了活血行气、祛瘀止痛是血瘀型冠心病的常用治法;在血瘀型冠心病治疗中用药特异性较强的药物为Logistic分析中所涉及的7种中药。本研究体现了名老中医治疗血瘀型冠心病及常见兼证与兼证的用药规律,以及在血瘀型冠心病中特异性较强的几种中药。
作者:毕文霞;陈守强;徐亮;侯建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比较两种桡动脉穿刺套件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对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入选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220例,随机分为 A组(Cordis 公司的空心针桡动脉穿刺套装)和 B组(Terumo 公司的套管针桡动脉穿刺套装)。记录两组成功穿刺所需时间、穿刺成功率、鞘管置入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和 B组成功穿刺所需时间分别为(4.02±0.36)min和(3.85±0.42)min(P<0.001)。两组在血管穿刺成功率、鞘管置入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痉挛、前臂拔管前血肿和3 d内所有血肿、穿刺部位渗血的发生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在拔管时发生迷走反射。结论两种穿刺套件均可安全应用于冠状动脉造影。Cordis公司的桡动脉穿刺套件增加桡动脉途径穿刺成功时间,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周明;谢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水平与空腹血糖(FBG)水平的关系,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对 hs CRP变化的影响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住院的78例既往无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据入院即刻或第二天空腹血糖水平分为 A 组(FBG≤6.1 mmol/L)20例、B 组(FBG 6.2 mmol/L~11.1 mmol/L)36例、C组(FBG>11.1 mmol/L)22例,检测各组血hs CRP水平,将血糖升高共58例,随机分为D组(普通治疗组,血糖控制在6.2 mmol/L~10.0 mmol/L)和 E组(强化治疗组,血糖控制在4.4 mmol/L~6.1 mmol/L),检测各组 hs CRP 水平,对各组住院期间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功能不全(LVF)、心源性猝死(CD)、恶性心律失常、低血糖发生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A 组、B组、C组 hs CRP水平逐渐升高,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r=0.392,P<0.01)。治疗后强化降糖治疗组严重心律失常、左室功能不全、心源性猝死改善情况均优于常规治疗组,血清 hsCRP 水平下降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 FBG水平升高,AMI患者的hs CRP水平亦升高。强化降糖治疗可明显降低血hs CRP水平,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降低 AMI的炎性介质有关。
作者:保彦昕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行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分析2005年3月-2012年1月收入院的85例年龄超过70岁的老年 ULMCA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糖尿病患者39例,非糖尿病患者46例,比较两组患者2年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死亡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靶病变血运重建)的发生情况。结果糖尿病组空腹血糖较对照组增高,其余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冠脉造影显示糖尿病组左主干病变更易合并多支血管病变(P<0.01);两组患者完全血管重建、单支架技术的比例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36.07%vs29.31%, P>0.05)。结论与非糖尿病老年患者相比,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 PCI 治疗并不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重建方式。
作者:邹晓译;谭强;王庆胜;马卉;孙强;赵君;郝佳;张扬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浆 N端B型脑钠肽(NT proBN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近年因高血压病在我院治疗的患者182例,根据心脏超声计算左室重量指数,将患者分为左室心肥厚组和左心室正常组;根据 E/A 值,分为舒张功能不全组和舒张功能正常组。结果左心室肥厚组左室后壁厚度、NT proBNP明显高于左心室正常组(P<0.05);左心室肥厚组舒张早期血流播散速率、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E)与舒张晚期的流速峰值(A)比值(E/A)明显低于左心室正常组(P<0.05);舒张功能不全组左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指数、NT proBNP 明显高于舒张功能正常组(P<0.05)。结论在心功能正常的高血压患者中, NT proBNP与心室肥厚和心室舒张功能密切相关,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 NT proBNP水平来评价心功能。
作者:邢佳侬;赵庆霞;彭宏超;张艳辉;高建民;刘艳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依折麦布辛伐他汀片与不同剂量辛伐他汀片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5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 A组(40例)、B组(43例)、C组(42例)3组,分别给予 A组依折麦布辛伐他汀片(10 mg/20 mg)、B组辛伐他汀40 mg、C 组辛伐他汀20 mg,均每晚顿服,共治疗12周,观察其调脂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12周后,3组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LDL C/HDL C均呈下降趋势(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呈上升趋势(P<0.05)。组间比较:A组TC、LDL C降低水平较B组明显(P<0.05);B组TC、LDL C降低较C组明显(P<0.05);A组TC、LDL C、TG降低水平较C组明显(P<0.05);观察期间3组均无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依折麦布辛伐他汀片较辛伐他汀的调脂效果明显,且安全性好。
作者:薛云云;韩清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综合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及载脂蛋白水平,为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年-2013年)、万方数据库(2000年-2013年)、维普数据库(2000年-2013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00年-2013年),结合手工文献检索的方法按纳入排除标准收集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2型糖尿病与血脂及载脂蛋白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研究,包括1362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及载脂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与血脂及载脂蛋白水平关系密切。
作者:马文艳;陈还珍;刘亭亭;忽海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应用中医门诊电子病历共收集严世芸教授门诊医案835份,通过 SQL server 软件编制了用药频率表和频数表。严教授共用中药277种,高频率为96.77%,低频率为0.12%。低频药共219种,所占比例大,占使用中药的79.06%;中频药次之,共34种,占使用中药的12.28%;高频药少24种,占使用中药的8.66%。
作者:黄国毅;郭美珠;严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玄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对照组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降压及症状改善的临床疗效。结果针药组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5.0%;针药组降压总有效率95%,对照组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疗法能明显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症状,从整体调节,提高降压治疗的血压达标率、提高生活质量,且可减少不良反应,体现标本兼治的优势与特点。
作者:张俊;王天锡;刘学岐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在保证冠脉CTA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的前提下,探讨低剂量、低碘浓度结合迭代重建(IR)技术的可行性。方法收集60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 A组(30例,低碘浓度270 mgI/mL 对比剂+低管电压100 kVp+SAFIRE算法重建图像)和B组(30例,传统的370 mgI/mL对比剂+120 kVp+FBP 算法重建图像)。比较两组之间的图像质量评分、节段可评价比率、节段优良率、图像 SNR、图像CNR、有效辐射剂量(ED)及碘用量等。结果两组图像质量评分、节段可评价比率、节段优良率、图像 SNR及CNR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 ED分别为(2.49±0.55)mSv、(3.86±0.57)mSv,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56,P<0.05);A组碘用量较B组降低了27%。结论冠脉 CTA 使用迭代重建技术、低浓度(270 mgl/mL)对比剂和100 kV管电压,与不使用迭代重建技术、传统浓度(370 mgI/mL)对比剂和120 kV管电压扫描相比,获得的图像质量无差异,但前者的辐射剂量及碘用量比后者显著降低。
作者:王振玉;武志峰;赵馨;鄂林宁;吴山;王荣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名老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方法将收集到的名老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验案共424份输入到验案分析系统,应用其统计功能编制用药频率表,绘制中药分类表。结果共用中药226种,应用次数多者为丹参,共264次,频率为62.26%;少者为冰片等6种,仅用1次,频率为0.24%;频率大于40%的有丹参、黄芪、麦冬、川芎、当归、五味子共6味药;频率大于10%的有36味,可分为9类,其中活血类药种数多,有8味。结论丹参、黄芪、麦冬、川芎、当归、五味子是名老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惯用中药,体现了活血益气、养阴复脉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规治法;活血类药物占名老中医常用药类之首,表明了活血化瘀是名老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
作者:庞庆荣;陈守强;徐亮;毕文霞;侯建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分析非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52例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和同期86例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如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住院与随访期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 NSTEMI组女性、糖尿病、心绞痛病史及有陈旧心肌梗死病史患者比例高于 STEMI 组(P<0.05)。NSTE-MI组冠状动脉造影多支病变率、高度狭窄率及侧支循环率高于 STEMI组(P<0.05)。NSTEMI组住院不良事件中再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等的发生率较低,再发心绞痛发生率较高,随访半年内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高于 STEMI组(P<0.05)。结论 NSTEMI 多发生于高龄人群,女性多见,合并糖尿病、心绞痛病史及陈旧心肌梗死病史者比例高,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多见,常有侧支循环,随访半年内预后差。
作者:张莎;高宇平;吕吉元;李学文;杨帆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脑肿瘤卒中及单纯性脑出血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脑出血病例40例(包括脑肿瘤出血及单纯性脑出血各20例),行 MR T1WI、T2WI、CE MR、SWI检查,分析 SWI对二者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脑肿瘤出血病例中,3例出血完全覆盖肿瘤实质者未见明显强化,17例可见不同程度强化;SWI扫描17例病变周围或局部可见粗细不等、迂曲的低信号血管影,3例未见血管低信号。单纯性脑出血病例中7例未见明显强化,13例边缘可见轻度强化;SWI检查示20例均未见明显肿瘤血管样低信号。结论在常规 MR平扫的基础上,应用 SWI扫描与增强扫描联合,可以提高脑肿瘤出血与单纯性脑出血的鉴别诊断正确率。
作者:尚卫华;张辉;王效春;吴晓峰;张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对比CT动脉血管成像对24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狭窄/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于发病24 h内行经颅多普勒检查和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用于评价颅内血管狭窄/闭塞状况,以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经颅多普勒检查相对于 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颈内动脉的检查结果中,经颅多普勒检查相对于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4%、99.2%、97.8%。椎基底动脉的检查结果中,经颅多普勒检查相对于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2.6%、99.4%、96.0%。经颅多普勒检查相对于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相符率显示双侧大脑中动脉96.0%、大脑前动脉94.1%、颈内动脉虹吸部100.0%、颈内动脉终末端94.4%、大脑后动脉81.8%、双侧椎动脉86.4%、基底动脉84.6%。结论颈内动脉检查时,可首选经颅多普勒检查。椎基底动脉检查时,可首选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两种方法的有效结合可显著提高颅内血管狭窄/闭塞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李卫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高压氧联合脑蛋白水解物(商品名:施普善)的临床疗效和血清 S100β蛋白水平变化。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7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25例、单纯高压氧组25例及高压氧联合施普善组25例。采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评估3组的临床疗效,并采用 ELISA方法测定血清 S100β蛋白水平,观察3组的脑损伤恢复情况及预测预后。结果单纯高压氧组和联合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单纯高压氧组比较,联合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更高(P<0.05);对照组、单纯高压氧组和联合组治疗后血清 S100β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单纯高压氧组和联合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与单纯高压氧组比较,联合组患者血清 S100β蛋白水平降低更显著(P<0.01)。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采用高压氧联合施普善治疗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及预后。
作者:郭大志;胡慧军;吕艳;张禹;孟祥恩;潘树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止颤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异动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异动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按原剂量服用美多巴,同时口服止颤汤;对照组按原剂量服用美多巴,疗程均为28 d。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日常活动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动症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日常活动积分、异动症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止颤汤可以改善气阴两虚型异动症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症状。
作者:黄宁静;陈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比较两种肠内营养液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白蛋白的影响,使用两种肠内营养液后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的情况。方法42例使用肠内营养的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混悬液组(TPF)21例,肠内营养乳剂组(TPF)21例。观察比较两组使用营养液前后血清白蛋白的变化及出现消化道的症状。结果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有增高,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种肠内营养均出现不同的消化道症状。结论两者均可适用于颅脑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但对消化道反应并发症的控制不同。
作者:葛立峰;段虎斌;孙建林;郝春艳;李涛;高刘民;穆慧斌;郭剑;崔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阿尔茨海默病(AD)以进行性记忆力和认知功能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是目前常见的导致老年人痴呆的原因。目前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 AD的药物主要是用于改善症状,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 AD的进程,在寻求 AD的病因治疗上近年来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作者:何章;胡为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主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1]。由高血压引起的脑卒中、心肌梗死、慢性肾衰竭等并发症,不仅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而且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对于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1]。穴位敷贴疗法将经络穴位与中药外治有机结合,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2],是我国传统的中医外治法,多项研究证实穴位敷贴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36],且该法是二级、三级医院心系疾病使用频率高的中医护理技术[7]。本文仅就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穴位敷贴在降低高血压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魏虹;沈翠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阿米洛利(amiloride)发挥药理学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一些离子通道如 Na+/H+交换器(NHE),酸感受离子通道(ASICs),Na+/Ca2+交换泵(NCX)等实现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对神经系统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阿米洛利可有效减轻缺血性脑损伤、癫痫、偏头痛等发作时造成的酸中毒、Ca2+超载、兴奋性毒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有望作为一种新型药物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作者:杨飞飞;李光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是 MMP s家族中的一种明胶酶,MMP 9可降解Ⅳ型胶原等多种胶原及明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S )过程,增加斑块不稳定性,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对MMP 9的结构与活性调节、与AS的关系及中医药防治进行综述。
作者:马玉梅;霍清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其代谢异常所致的高同型半胱氨酸作为心脑血管病独立危险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其与高血压病相互协同,使患病风险性明显增大,从而提出了 H 型高血压的概念。现介绍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及中西医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玥;梁庆成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疾病,其中炎症反应是导致缺血后神经损伤的重要原因,故阻断炎性信号通道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靶点。对缺血性脑卒中炎性信号通道及目前各种作用于信号通路上的药物进行综述。
作者:裴雯雯;董莎;刘瑞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胞膜窖(Caveolae)是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囊状小凹结构,在维持细胞正常功能及信号传递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由醇类、鞘磷脂及蛋白质组成。窖蛋白(Caveolin)是Caveolae的重要结构蛋白和标记蛋白,通过脚手架区域将特异性信号受体募集在Caveolae上,将胞外信号分子转移到细胞内。其参与的细胞过程有小泡运输、胆固醇平衡、信号转导、抑制肿瘤等。目前已发现的Caveolin家族成员有3类,Cav 1,Cav 2,Cav 3,这三类蛋白质在心血管系统广泛存在。细胞类型特异性研究表明 Caveolae蛋白主要存在于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心肌细胞。Caveolin的变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李静静;赵建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动脉粥样硬化内不成熟新生血管促进易损斑块发生、发展。从周细胞募集入手,综述易损斑块内新生血管不成熟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庞晓丽;胡先同;姜希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脑组织Bax基因表达变化及亚低温干预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亚低温治疗发挥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新生7日龄 SD大鼠120只采用 Rice法建立新生大鼠 HIBD模型,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亚低温干预组,实验组根据处死时间的不同又分为5个亚组:2h组,6h组,12h组,24h组,48h组,每组各8只。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 PCR)在 mRNA水平检测新生大鼠 HIBD时Bax基因表达变化。结果 Bax mRNA在假手术组表达甚微,无明显变化;在缺氧缺血组2 h即出现上升,12 h达到高峰,12 h~48 h维持在高峰(P<0.05);亚低温干预组各时间点Bax mRNA的表达水平较缺氧缺血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Bax mRNA参与了新生大鼠 HIBD,亚低温干预可降低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组织Bax mRNA的表达,从而发挥其可能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李迎敏;阴怀清;栗红;张巍;张晓佳;冯钰淑;张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灯盏花注射液对正常大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应用 Langendorff实验系统。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溶剂对照组,107 mol/L 灯盏花组,3×107 mol/L 灯盏花组,106 mol/L 灯盏花组,3×106 mol/L 灯盏花组,105 mol/L灯盏花组,每组6只。比较用药前后大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CF)、左心室发展压(LVD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左心室内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左心室内压大下降速率(dp/dtmax)。结果用台式液灌流时,CF,LVDP, LVEDP,+dp/dtmax和 dp/dtmax的基础值分别为(7.5±1.1)mL/min,(60±1)mmHg,(11±2)mmHg,(1284±101)mmHg/s,(1021±112)mmHg/s。含灯盏花的台式液浓度依赖性的增加离体大鼠心脏的CF,LVDP,+dp/dtmax和-dp/dtmax值,当灯盏花浓度为105 mmol/L时,各项参数的大值分别为(12.4±1.0)mL/min,(74±3)mmHg,(1541±124)mmHg/s,(1398±101)mmHg/s。含灯盏花的台式液对 LVEDP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灯盏花浓度依赖性舒张大鼠离体心脏冠状动脉;灯盏花对离体大鼠心脏具有浓度依赖性的正性肌力作用。
作者:侯晓敏;宋丽娟;秦小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κB (NF κB)在动脉粥样硬化(AS)缺血性脑卒中(CIS)模型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方法48只雄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和模型组(40只),后者制备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然后再被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假手术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持续缺血0.5 h、6 h、12 h、24 h组,上述各组大鼠均为8只。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核转录因子κB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变化。结果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持续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 NF κB表达有明显升高(P<0.05),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持续缺血组与假手术组比 NF κB表达也有明显升高(P<0.05),并随时间发生规律性变化了,其中NF κB在持续缺血6 h组达到高峰。结论 NF κB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后引起的脑损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乔彬峻;段虎斌;皇甫斌;范益民;杨晓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离体大鼠冠状动脉的舒张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离体冠状动脉灌流法,观察瑞舒伐他汀对离体大鼠冠状动脉的舒张作用,及 L NAME和钾通道阻断剂对其舒张作用的影响。结果瑞舒伐他汀可浓度依赖性舒张苯肾上腺素预收缩的大鼠离体冠状动脉。L NAME及钾通道阻断剂均可不同程度抑制瑞舒伐他汀对大鼠冠状动脉的舒张作用。结论瑞舒伐他汀可舒张冠状动脉,其作用与氧化亚氮(NO)及钾通道有关。
作者:晋月萍;苏雪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熊胆粉在麝香通心滴丸抗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为其凉开法治疗特点及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采用特异性基因敲除小鼠结合高脂饮食复制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灌服熊胆粉水溶液,并以麝香通心滴丸全方水溶液及全方去熊胆粉水溶液为对照,通过 HE染色、油红 O 染色及Masson’s Trichrome染色,观察对主动脉及主动脉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干预作用。生化法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结果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斑块损伤面积显著增加(P<0.01),血清TG、TC和 LDL均显著升高(P<0.01),HDL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对比,各给药组斑块损伤面积均显著减小(P<0.05),全方组作用优于去熊胆粉组。各给药组与模型组对比,血清 TG、TC均显著下降(P<0.01),HDL明显上升(P<0.01),全方组作用优于去熊胆粉组,此外,熊胆粉组降低 LDL作用显著(P<0.01)。结论熊胆粉在麝香通心滴丸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中具有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降低 LDL作用中贡献显著。
作者:贾成林;熊敏琪;崔金刚;王培伟;沈融;朱玉陵;王文健;陈瑜;张腾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13K Akt)信号通路在七氟醚预处理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雄性成年 SD大鼠40只,按随机法分为5组(n=8):假手术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七氟醚预处理+抑制剂 LY294002组(S+LY组)和溶剂组(DMSO 组)。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灌注24 h后取大鼠海马组织,光镜下观察各组的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磷酸化的 Akt 表达,TUNEL 法计算细胞凋亡指数(AI )。结果与C组相比,其余4组AI、p Akt指标表达均增加(P<0.05),与IR组相比,S组AI表达降低显著(P<0.05), p Akt表达明显增加(P<0.05),S+LY组及DMSO 组AI和P Akt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烷预处理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 信号通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杨华丽;韩冲芳;周晓辉;雒珉;王晓鹏;张建文;张卫卫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究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 1)受体激动剂 Exendin 4(Ex 4)在大鼠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缺血组(MI);Ex 4+缺血组(MI + Ex 4);5羟基葵酸+ Ex 4+缺血组(MI Ex 45 HD);5羟基葵酸+缺血组(MI 5 HD)。各组在制作 MI模型前分别给予生理盐水、Ex 4+5 HD、5 HD预处理。持续心电监护,观察缺血30 min内各组室性心动过速(VT)和心室颤动(VF)发生率、VT+VF持续时间、发生次数和室性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结果 Ex 4显著减少大鼠心肌缺血30 min发生率(P<0.05);与心肌缺血组比较,Ex 4可以有效减少室速+室颤的持续时间、发生次数和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有关(P<0.05);5 HD可以有效消除 Ex 4减少室速+室颤的持续时间、发生次数和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有关(P<0.05)。结论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Ex 4有效减轻大鼠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而这一保护作用可能与线粒体KATP通道的信号转导相关。
作者:张凯;彭碧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细胞外液酸化对大鼠离体冠状动脉环静息张力的作用,并探讨钾通道阻断剂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 Pow-erLab和DMT微血管环张力记录系统,观察细胞外液酸化对大鼠离体冠状动脉环静息张力的影响。观察电压依赖性钾通道(KV)阻断剂4 AP(0.3 mmol/L、1 mmol/L)、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阻断剂 Gli(0.003 mmol/L、0.01 mmol/L、0.03 mmol/L)、钙激活钾通道(KCa)阻断剂TEA(1 mmol/L、3 mmol/L)对浴液 pH 值梯度改变(7.2、7.0、6.8、6.6)时大鼠离体冠状动脉环张力的影响。结果①静息状态下,随pH值梯度降低,大鼠冠状动脉环张力逐渐增高,其大收缩率分别为(4.51±1.48)%、(42.74±8.32)%、(80.18±5.63)%、100%。②4 AP 0.3 mmol/L在 pH6.6时减弱大鼠冠状动脉环的收缩幅度(P<0.05),其大收缩率为大收缩的(85.85±6.61)%;4 AP 1 mmol/L在 pH7.0、pH6.8、pH6.6时均能减弱大鼠冠状动脉环的收缩幅度(P<0.05),其大收缩率分别为大收缩的(15.39±9.68)%、(42.06±12.81)%、(55.75±15.66)%。4 AP 对 pH 值梯度降低引起大鼠冠状动脉环的收缩有抑制作用。③Gli 0.003 mmol/L在 pH6.8、pH6.6时增强大鼠冠状动脉环的收缩幅度(P<0.05),其大收缩率分别为大收缩的(114.12±15.62)%、(120.24±13.78)%;Gli0.01mmol/L在pH6.8、pH6.6时减弱大鼠冠状动脉环的收缩幅度(P<0.05),其大收缩率分别为大收缩的(56.19±3.98)%、(59.07±5.52)%;Gli 0.03mmol/L在pH6.8、pH6.6时减弱大鼠冠状动脉环的收缩幅度(P<0.05),其大收缩率分别为大收缩的(46.19±8.64)%、(29.73±6.12)%。Gli对 pH 值梯度降低引起大鼠冠状动脉环收缩的作用呈双向性。④TEA 1 mmol/L在 pH7.0、pH6.8时增强大鼠冠状动脉环的收缩幅度(P<0.05),其大收缩率分别为大收缩的(68.37±17.77)%、(103.22±10.27)%;TEA 3 mmol/L在 pH7.0、pH6.8、pH6.6时增强大鼠冠状动脉环的收缩幅度(P<0.05),其大收缩率分别为大收缩的(64.97±11.79)%、(119.32±17.81)%、(134.77±18.20)%。TEA 对pH 值梯度降低引起大鼠冠状动脉环的收缩有增强作用。结论酸中毒时,随细胞外环境 pH 值梯度降低,大鼠冠状动脉环静息张力逐渐增高。该收缩可能与KV通道、KATP通道、KCa通道的开放或关闭有关。
作者:李江涛;刘宇;牛龙刚;崔丽娟;侯晓敏;李金艳;郭永强;张明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总蛋白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广安门医院2012年4月-2013年7月心内科住院及2012年-2013年体检科查体的高血压患者。年龄≥80岁为1组,60岁~79岁为2组,40岁~59岁为3组,<40岁为4组;比较各组间血清总蛋白的情况。结果各组血清总蛋白比较:1组[(64.80±6.89)g/L]<2组[(70.10±6.03)g/L]<3组[(73.75±3.92)]g/L<4组[(75.17±3.96)]g/L;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舒张压、乳酸脱氢酶、高密度脂蛋白为血清总蛋白影响因素。结论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清总蛋白水平较其他年龄组低,受年龄、舒张压、乳酸脱氢酶、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影响,因此在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诊疗中,对血清总蛋白的观察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魏艺;王欢;胡元会;耿彦婷;宋庆桥;褚瑜光;肖响;孟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一征文内容:1.银杏叶滴丸用于治疗胸痹、中风的观察;2.银杏叶滴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观察;3.银杏叶滴丸用于治疗脑梗死、痴呆的观察;4.银杏叶滴丸在中老年病中的其他应用观察;5.银杏叶滴丸的作用机制研究;6.银杏叶滴丸临床运用综述。二征文要求1.论文重点突出,科学性强,数据准确,综述文章不超过5000字,研究论文不超过4000字,另附300字~500字摘要1份,摘要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如属综述、总结报告、理论探讨方面的文章,其摘要应将主要内容表述清楚。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白介素6(IL 6)与心脑血管梗死事件及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26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的血清 IL 6浓度,分析 IL 6与心脑血管梗死事件及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结果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 IL 6浓度与并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呈显著正相关(P<0.01)。痰证患者的血清 IL 6浓度[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显著高于非痰证患者[30.56(99.40)pg/mL vs 3.03(99.87)pg/mL,(P<0.01)],并且 IL 6与痰证的出现呈正相关关系(r=0.371,P<0.01)。结论 IL 6对评估高血压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的风险和辅助中医痰证的辨证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吴爱明;张冬梅;翟建英;娄利霞;赵明镜;高永红;聂波;王硕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刺络疗法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效果。方法入选4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刺络疗法,对照组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脑中风后呃逆改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针刺配合刺络疗法治疗脑中风后呃逆疗效显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辛善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治疗方案对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内科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醒脑静注射液静点14 d,辨证服用活血化瘀免煎颗粒21 d,21 d后口服脑血疏口服液至发病3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评价血肿吸收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9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能有效促进血肿吸收,3个月后改良 Rankin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结论脑出血中医活血化瘀治疗方案优于基于《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所制定的内科基础治疗,疗效好,安全性高。
作者:陈澈;院立新;李净娅;张根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针刺健脾调心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脏过早搏动的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健脾调心法,穴取灵台、神道、百会、气海、内关(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对照组电针双内关穴,均每日治疗1次,12次为1疗程。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1疗程后观察动态心电图早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病情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9.7%(23/33)和37.5%(12/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健脾调心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脏过早搏动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锐;魏希进;管琳;王健;李永春;田利军;郭丽;崔华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中药稳消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形成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 CAS斑块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3例)及对照组(27例)。干预组加稳消方治疗,并进一步分为干预半年组与对照半年组、干预1年组与对照1年组,分别比较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干预1年组在全血黏度(高、中、低切)、血浆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方面降低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与对照1年组治疗后比较,血黏度指标亦可见明显降低,但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干预时间延长,稳消方可改善CAS斑块形成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用药安全性良好。
作者:黄侃;霍清萍;王宇新;彭文波;梁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评价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冠心病合并睡眠呼吸障碍(SDB)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呼吸科睡眠监测室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的人群进行筛选,共入选患者28例,男24例,女4例,年龄50岁~67岁;所有人群均测定 PSG 指标: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低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及 SaO2<90%时间;心率变异性指标:正常R R间期标准差(SDNN);连续5 min正常R 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连续5 min正常R R间期标准差均值(SDNN);相邻正常R 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相邻正常R R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百分比(PNN50);相邻NN间期差值的标准差(SDSD)。患者经BiPAP治疗并随访1个月,记录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结果经BiPAP治疗后,患者PSG指标和心率变异性指标均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BiPAP 治疗能明显改善与呼吸暂停有关的低氧症状,改善心率变异性,可能会成为治疗冠心病合并 SDB的重要途径。
作者:陶琴;陈君;张郁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评估益气升清胶囊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遵循随机、单盲、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服用院内制剂益气升清胶囊,对照组(60例)服用益气升清胶囊模拟剂。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情况,观察升压效果。结果按照本课题设计方案给药,疗程结束,治疗组升压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为83.3%,较对照组21.6%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在倦怠乏力、心慌胸闷、自汗、舌胖边有齿痕等伴随症状方面改善效果明显(P<0.05)。结论益气升清胶囊对原发性低血压具有预防及治疗作用。
作者:耿强;牛天福;王文豪;祁慧霞;王建萍;杨晓燕;李娟;郭建丽;曲润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 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 1)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 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56例随机分成 A 组(瑞舒伐他汀10 mg/d,128例),B组(瑞舒伐他汀20 mg/d,128例),另选50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无冠状动脉狭窄者设为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收集血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法测定血清 VCAM 1、ICAM 1和PAI 1浓度。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 VCAM 1、ICAM 1和PAI 1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 组、B 组在治疗后1周、2周 VCAW 1、ICAM 1和PAI 1的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B组在治疗后 VCAW 1、ICAM 1和 PAI 1水平均较 A组低(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以有效降低 ACS患者血清中 VCAM 1、ICAM 1和PAI 1的水平,且随着瑞舒伐他汀剂量的增加,其降低ACS患者血清 VCAM 1、ICAM 1和PAI 1水平的作用更为显著。
作者:张丽贞;马秀瑞;张竹林;朱利军;陈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索中医多专业综合一体化治疗模式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优势。方法6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中医多专业综合一体化治疗”模式组和“卒中单元”对照组。结果两组治疗第7天和第14天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独立生活能力量表(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总体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在疗程第7天和第14天时均较对照组为好;在生活能力方面,治疗组亦较对照组为好。结论中医多专业综合一体化平台应用于急性中风风痰瘀阻证患者优势明显,患者可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及生活能力的提高。
作者:全亚萍;秦磊;王念;常华军;吴年宝;陈顺中;邢雪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颈动脉硬化与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 3)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将本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08例作为观察组,将10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MMP 3基因启动子在1171位点存在三类基因型:分别为:6A/6A、5A/6A及5A/5A,对比三类基因型在两组中的分布情况;观察组高血压者69例与对照组体检者31例采取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分析两组的内中膜厚度(IMT)。结果观察组6A/6A 基因型(65.7%)与6A 等位基因频率(82.4%)高于对照组基因型(53.8%)与等位基因频率(75.9%),但分布差异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 P=0.092,等位基因P=0.118);观察组6A/6A基因型病人在起始部位、膨大前以及膨大部位的 IM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受多种危险因素影响,高血压病的6A/6A 基因型病人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
作者:徐春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心电图 ST段压低时快速心房颤动对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是否具有可靠性预测价值。方法分析冠状动脉造影的254例快速房颤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基线特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危险评分、ST 段压低程度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70例患者有≥1 mm的 ST段压低,184例患者无 ST段压低或有<1 mm的 ST段压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62例患者有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ST段压低≥1 mm组中22例患者(31%)有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48例患者(69%)无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ST段压低<1 mm组中40例患者(22%)有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144例患者(78%)无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P=0.25)。ST段压低预测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5%,75%,31%,78%。校正 TIMI危险评分前和校正后均未发现≥1 mm的ST段压低与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有相关性。结论快速房颤时的ST段压低不能可靠预测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作者:赵梦华;宋文奇;王泰然;徐宝元;田洪森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糖尿病面神经炎的病因复杂,因其自身特点,病情多变,严重程度各异,故较一般面神经炎治疗更为棘手。尤其是并发带状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若仅用单一方法治疗,效果有限,疗程延长,发生并发症和后遗症多。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必要性、中西医结合治疗特点、治疗的难点及中西医结合对策进行分析与思考,旨在提高疗效。
作者:谌剑飞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冬病夏治是源于中医“天人合一”理论的一种治法,在肺系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已久,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特点与慢性肺病相似,采用“冬病夏治”方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方便易行,应该深入开展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明;孙彦琴;刘新灿;唐荣欣;朱明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阐述心血管病疾的西医及中医治疗方法,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优势及发展趋势,认为中西医结合将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优选方法。
作者:贾建国;李廷荃;化金凤 刊期: 2014年第09期